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8課 北宋的政治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核心素養目標1.知道北宋建立和統一的基本史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2.掌握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知道宋朝重文輕武政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知道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史事。(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 .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歷史解釋觀、家國情懷) 如果說唐朝是一輪輝煌的太陽,那么宋朝是一捧溫婉的月亮,處處透著顯示淡雅、寧靜飄逸、綿軟細膩的精致內斂之美。有宋300年以來,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擁有造極之世,有人說它是最具魅力的時代。如果讓我選擇,我愿意活在中國的宋朝。—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中國作家余秋雨導入新課第一目 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背景【 】2、經過趙匡胤通過怎樣的方式建立北宋?【北宋建立與統一】1、建立2、統一假設你是宋太祖的軍事參謀,你是否贊同他的統一戰略?為什么?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實現了局部統一宋與唐朝疆域相比,你有何發現?西夏遼北宋注意:北宋沒有實現大一統,只是局部統一第二目 中央集權的加強利弊自唐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謀臣趙普節度使行政權地方財權兵權【 】1、背景2、3、目的領域 措施(1)軍事(兵)(2)政治 中央(權)地方(權)地方(財)(3)文教 在崇文抑武方針的指導下,宋朝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①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杯酒釋兵權)②任用文臣管理軍務(樞密院)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辦法:分化事權; 目的:分割相權a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 b三年任期c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轉運使)注重發展文教,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①(1)軍事(兵)4、措施②③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 京師之兵,總于三帥(三衙),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宋史》駐軍1駐軍2駐軍3將3將2將1【 】(2)政治4、措施①中央(權)目的三司使被稱為 “計相”,地位較高,在財政方面有很大權力,有時候三司使會加銜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等,兼任宰相。二府官員中書門下:長官是同平章事,通常被視為宰相,還有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他們屬于宰相級別官員,負責行政事務。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副使等,主要負責軍政。樞密使地位較高,但一般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宰相,不過樞密使有時也會與宰相共同參與朝政決策,被合稱為 “宰執”,在政治上有較高的影響力和地位。總體而言,宋代三司二府官員,共同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策和管理。【 】軍府政府財政5.特點分權制衡與宋太祖時期唐朝中央權力結構圖相權【 】(2)政治4、措施②地方(權)(錢谷)abc中央分割相權地方政、財、兵三權分屬【 】【 】(3)文教4、措施ab①表現②影響反映了在當時崇文抑武的方針下,北宋文教事業發展迅速。通過科舉獲取功名利祿,成為當時社會的價值取向。科舉取士人數統計表(數據:《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時期 取士總人數 平均每年取士人數唐朝(歷時289年) 約2.32萬人 約80人北宋(歷時167年) 文舉 約6.1萬人 約365人武舉 868人 約5人嘉佑二年(1057),歐陽修受命“知貢舉”。這年的進士榜單,成為“千年科舉最閃耀的一榜”。蘇轍程顥蘇軾曾鞏唐朝、北宋、南宋書院數量統計表 朝代 唐朝 北宋 南宋數量 約57所 206所 (南方133) 新建520所——《唐代民間書院研究》《唐代官府書院研究》李勁松《北宋書院研究》鄭金瑤《南宋書院地理分布研究》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岳麓書院湖南“岳麓書院”宋真宗真跡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宋真宗《勵學篇》北宋官員人數增長示意圖河西節度使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文官出行圖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汪洙《神童詩》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唐﹒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北宋唐朝尚武輕文崇文抑武【 】6、評價(1)利(作用)(2)弊端ab北宋共開科舉考試81榜,期間所取文士合計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第三目 王安石變法【 】1、背景內憂外患【 】3、4、5、結果富國強兵6啟示:①改革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要與時俱進,勇于改革與創新②改革不是一帆風順,充滿曲折與艱辛,要敢于斗爭和堅持北宋的政治統一:979年,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建立: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定都開封(東京)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中央集權的加強軍事:杯酒釋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中央:分化事權,分割相權背景: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概況:1069年,為了富國強兵,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地方: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加強稅收控制文教:改革發展科舉制結果:取得成效,但損害大地主、權貴利益,終被廢除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