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 金屬和金屬材料題號 一 二 三 四 總分 累分人得分 注意事項:1.四個大題,25個小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相對原子質量H:1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 Zn:65 Ag:108試卷好題分析 化學與安全T11、T18,優秀傳統文化T25(2)中考押題點分析 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T3、T11、T17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4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1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金屬鎢廣泛用于制造燈絲,有著“光明使者”的美譽,這是因為鎢能導電且 ( )A.密度大 B.硬度大 D.延展性好 D.熔點高2.為了提高導彈的運載能力,增大其結構強度,彈體外殼材料通常選擇 ( )①鋁合金 ②硬塑料 ③水泥 ④鈦合金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3.青少年一定要愛護自己的眼睛,在光線不足時看書、寫字要用照明工具。右圖是一種照明用臺燈,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鐵螺絲釘不會生銹B.鋁塊能制成鋁箔是利用鋁的延展性C.銅質插頭利用了銅的導熱性D.①②③④⑤五個部件用的都是金屬材料4.生鐵和鋼的主要區別是 ( )A.生鐵和鋼的主要成分都是鐵,但含碳量不同 B.生鐵是鐵,鋼是鐵和碳C.生鐵是混合物,鋼是純凈物 D.生鐵和鋼的主要成分不同5.下列金屬不能與稀鹽酸反應放出氫氣的是 ( )A.鋅 B.銅 C.鎂 D.鐵6.下列金屬各2 g,分別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生成氫氣最多的是 ( )A.鋁 B.鐵 C.鋅 D.鎂7.把一根潔凈的鐵釘放入稀硫酸中:①在鐵釘表面產生氣泡;②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淺綠色;③鐵釘的質量減少;④溶液的質量增加。以上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8.氯化物是一類常見物質,下列氯化物能用金屬與稀鹽酸反應直接制得的是 ( )A.氯化銅 B.氯化亞鐵C.氯化鐵 D.氯化銀9.下列事實能用金屬活動性解釋的是 ( )①鋁制品比鐵制品耐腐蝕;②用稀鹽酸除鐵銹;③金不能與稀硫酸反應。A.① B.② C.③ D.①②10.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書寫正確的是 ( )A.4P+5O22P2O5 B.2H2O2O2+2H2OC.Fe2O3+3HClFeCl3+3H2O D.Zn+CuSO4ZnSO4+Cu11.下列有關金屬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應經常用鋼絲球擦洗鋁制品表面,保持潔凈B.鐵制品在沙漠地區比在海邊銹蝕得慢C.廢舊金屬的回收利用,是保護金屬資源的有效途徑之一D.改變金屬的組成將其制成合金可優化其性能12.根據金屬與酸反應的知識繪制了下圖所示的圖像,其中正確的是 ( )A.向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鋅粉和鐵粉B.向等質量的鋅粉和鐵粉中分別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相等的稀硫酸C.向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鋁粉和鐵粉D.向等質量的鋁粉和鐵粉中分別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相等的稀硫酸13.下列實驗方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A.驗證金屬活動性:Zn>Cu B.探究鐵絲燃燒需要一定濃度的氧氣C.探究食鹽能加快鐵銹蝕的速率 D.探究合金及其成分金屬的熔點高低14.向含有硝酸銀和硝酸銅的廢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鋅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所得濾渣的質量與加入鋅粉的質量相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濾液可能呈藍色B.濾渣中至少含有兩種物質C.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一定沒有氣泡產生D.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一定沒有白色沉淀生成二、填空題(本題包括6個小題,每空1分,共16分)15.金屬具有許多相似的物理性質,但是也各有所長。請根據學過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 。(2)人體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 。(3)溫度計內填充的金屬是 。16.科學家研發出一種鋁鎵合金,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鋁鎵合金屬于 (選填“純凈物”或“混合物”);用該合金與鋁片相互刻畫,發現鋁片上有劃痕,說明 。17.鈦(Ti)和鈦合金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金屬材料,享有“未來金屬”的美稱,可用于制造航天飛機、船舶等。鈦的冶煉方法有很多,其方法之一是利用二氧化鈦和金屬鋁在高溫條件下發生置換反應制得,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中化合價升高的元素是 。18.鐵在空氣中生銹,實際上是鐵與空氣中的 和 等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鐵銹的主要成分是 (寫化學式)。19.將未打磨的鋁片投入稀鹽酸中,不能立刻產生氣泡,其原因是 ;一定質量的氧化鋁和氧化鐵的混合物與100 g 14.6%的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將反應后的溶液蒸干,得到19 g固體,則原固體混合物中金屬元素的質量為 。20.X、Y、Z是中學化學常見的物質,三種物質至少含有同一種元素,它們之間有右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反應條件已略去)。若X是黑色氧化物,Y的水溶液呈藍色,則Y的化學式為 ;X轉化為Y的現象是 。請寫出Z轉化為Y的化學方程式: ,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三、簡答題(本題包括4個小題,共10分)21.(2分)控制變量法是實驗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據下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1)圖甲中實驗 對比,可得出鐵生銹的條件是需要水。(2)圖乙中實驗驗證燃燒的條件是什么 22.(2分)將鋅粉加入一定質量Fe(NO3)2和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應后過濾,可以得到濾液和濾渣。(1)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請寫出濾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質。23.(3分)實驗室有氧化銅和鐵的混合粉末,為回收其中的銅,取一定量的樣品,進行了如下實驗。(1)寫出一個步驟Ⅱ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步驟Ⅱ所得溶液C的質量與溶液A的質量 (選填“可能”或“不可能”)相等,其原因是什么 24.(3分)已知甲酸(HCOOH)具有揮發性,在熱濃硫酸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用下圖所示微型實驗裝置制取CO,然后用CO還原Fe3O4,并檢驗氣體產物。(1)寫出B處V形管內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C處V形管內的實驗現象為 。(3)寫出一種尾氣處理的方法: 。四、綜合應用題(共10分)25.金屬材料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鋁廣泛用于航空航天、電子和信息技術等領域。①鋁合金的強度一般比純鋁的強度 (選填“高”或“低”);②鋁較活潑,為什么鋁制品通常很耐腐蝕 (2)“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中引用了“淘金”過程,從化學的視角分析,淘金過程發生 (選填“物理”或“化學”)變化,該過程利用沙與黃金的 (選填“熔點”“硬度”或“密度”)不同提純得到金。(3)某電鍍廠為減少污染并變廢為寶,從排放的廢水中回收銅、鐵和硫酸鋅溶液,設計的操作流程如圖所示。①步驟Ⅰ、Ⅲ中包含的相同操作是什么 ②寫出步驟Ⅰ中所得固體的成分;③確定步驟Ⅲ中的X溶液后,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4)為測定某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向盛有100 g該稀硫酸的燒杯中,加入足量的鋅粉,直至不再產生氣體后,測得生成氣體的質量為0.5 g。請計算該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參考答案1.D 2.C 3.B 4.A 5.B 6.A 7.D 8.B 9.C 10.D 11.A 12.D 13.C14.C 【解析】由金屬活動性Zn>Cu>Ag可知,向含有硝酸銀和硝酸銅的廢液中加入一定質量的鋅粉,鋅先與AgNO3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AgNO3反應完,若還有鋅粉,鋅才能與Cu(NO3)2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由Zn+2AgNO3Zn(NO3)2+2Ag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可置換出216份質量的銀;由Zn+Cu(NO3)2Zn(NO3)2+Cu可知,每65份質量的鋅可置換出64份質量的銅,充分反應后過濾,將濾渣洗滌、干燥、稱量,所得濾渣的質量與加入鋅粉的質量相等,說明同時發生了上述兩個反應。A.硝酸銅溶液可能有剩余,濾液可能呈藍色,故選項說法正確。B.濾渣中至少含有銀、銅兩種物質,故選項說法正確。C.鋅可能有剩余,向濾渣中滴加稀鹽酸,可能會有氣泡產生,故選項說法錯誤。D.由于發生了上述兩個反應,濾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銀,則向濾液中滴加稀鹽酸,一定沒有白色沉淀生成,故選項說法正確。15.(1)鋁(或Al) (2)鈣(或Ca) (3)汞(或Hg)16.混合物 該合金的硬度大于鋁片的硬度17.3TiO2+4Al3Ti+2Al2O3 鋁18.氧氣 水蒸氣 Fe2O319.鋁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鹽酸與氧化鋁反應不生成氣體 4.8 g20.Cu(NO3)2 黑色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 Cu+2AgNO3Cu(NO3)2+2Ag(合理即可) 置換反應21.(2分)(1)①③(2)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22.(2分)(1)Zn+Fe(NO3)2Fe+Zn(NO3)2(2)Zn(NO3)2和Mg(NO3)223.(3分)(1)Fe+CuSO4FeSO4+Cu(或Fe+H2SO4FeSO4+H2↑)(2)可能 鐵與硫酸銅反應后溶液的質量減小,鐵與硫酸反應后溶液的質量增大,當增大的質量等于減小的質量時,溶液的質量相等24.(3分)(1)Fe3O4+4CO3Fe+4CO2(2)澄清石灰水變渾濁(3)在裝置末端接一個氣球(合理即可)25.(1)①高(1分) ②鋁在空氣中與氧氣反應,其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從而阻止鋁進一步被氧化(1分)(2)①物理(1分) ②密度(1分)(3)①過濾(1分) ②銅、鐵、鋅(或Cu、Fe、Zn)(1分)③Zn+H2SO4ZnSO4+H2↑(或Zn+CuSO4ZnSO4+Cu)(1分)(4)解:設100 g該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Zn+H2SO4ZnSO4+H2↑ 98 2 x 0.5 g(1分)=(1分)x=24.5 g該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100%=24.5%(1分)答:該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24.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