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人教統編2024年新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同步教學課件課程導入第11課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第11課元朝的建立與統一Step01Step02Step03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知道元朝建立與統一的過程,了解元朝的疆域,掌握行省制度和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認識元朝的統一對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的意義。2.史料實證、唯物史觀:了解元朝時期民族交融,認識其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認識民族交融的表現及意義。3.家國情懷:體會文天祥抗元斗爭所體現出的民族正義感和愛國精神。認識西藏和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2年課程標準:通過了解女真族的興起、宋金之戰與和,南宋偏安等史實,理解這一時期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的重要意義。1.興起:一、元朝的建立閱讀教材,結合視頻,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區和生活方式。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善騎射,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部落混戰,相互征伐。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材料:生長鞍馬間,人自習戰,自春至冬,旦旦逐獵,乃其生涯。——《蒙樞備錄》材料:星天旋轉,諸國爭戰……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蒙古秘史》活動范圍:原先活動在大興安嶺北段,后來向西遷徙,進入草原地區。這一局面后來是誰改變的?(1)時 間:(2)建立者:(3)意義: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大海”的意思,頌揚他和海洋一樣偉大。9歲,父親被仇敵毒死,孤兒寡母被部落親朋拋棄16歲,羊馬被偷走,食不果腹的困境中連續在密林中呆了9天躲避仇敵追殺28歲,經歷了一生中60余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45歲,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蒙古草原的統一結束了蒙古草原分裂戰亂的局面,為蒙古族和蒙古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鐵木真的成長經歷的幾個片段中,你能感受到什么?2.統一蒙古:一、元朝的建立1206年蒙古統一(1)1218年,滅西遼1234年(5)1234年,滅金(2)1227年,滅西夏金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雙方之間的戰爭前后持續了40多年。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1227年蒙古軍隊滅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隨著蒙古的強大,成吉思汗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蒙古南宋蒙古金南宋3.蒙古擴張:一、元朝的建立蒙古帝國旋風般橫掃歐亞大陸,向西一直打到中亞和多瑙河,向南征服印度河流域。在25年里,以總數不到20萬的軍隊,先后滅了40多個國家,征服720多個民族,消滅各國軍隊過千萬人,征服各民族人口數6億。一個地跨歐亞的蒙古大汗國形成。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汗位。措施(1)“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2)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1)時間:(2)建立者:(3)國號:(4)都城: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大元大都(今北京)取自儒家經典《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元大都平面圖4.忽必烈的統治措施:一、元朝的建立5.元朝建立:(1)1276年,元攻破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3)1279年,元消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2)南宋大臣陸秀夫、文天祥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3.地位: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回顧:中國封建社會中結束分裂,實現大一統的王朝有哪些?秦、西晉、隋、元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政權并立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1.統一過程:二、元朝的統一2.歷史意義:觀看視頻,說說“文天祥的精神”合作探究北京文丞相祠觀看視頻,說一說文天祥有哪些寶貴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問題探究有人認為,既然元朝統一全國是進步的,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的抗元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說一說你的看法。從國家統一的角度分析元統一的歷史意義:是歷史的進步。元朝統一后,疆域廣大,社會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從正義、愛國的角度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在元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蒙古是通過軍隊征服來完成全國統一的,大肆屠殺和掠奪激起各族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是正義的愛國行為,值得敬仰。所以,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是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看待歷史的角度不同。二、元朝的統一1206123412271260127112791276成吉思汗貢獻:統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權忽必烈貢獻:建立元朝統一全國滅掉西夏與金的是蒙古政權:滅掉南宋的是元朝。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元朝的統一4.疆域:元朝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西邊到達流沙(今塔克拉瑪干沙漠)東面可抵遼東(今遼寧東部)南面越過海表(今西沙群島)(1)“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2)今天的西北、西南、東北廣大地區和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內。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史·地理志》閱讀教材內容,指出元朝疆域的四至。二、元朝的統一忽必烈在漢族士人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邊疆的直接管轄。元朝疆域圖世界史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那么如此廣闊的地域,元朝是怎樣統治的呢?三、元朝的統治1.背景:在中央,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觀看視頻,說說元朝為了鞏固統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2.中央:(1)設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管各項政務;(2)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3)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4)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相關史事:西藏自古以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閱讀課文,找到元朝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元朝的統治元朝中央行政機構圖唐朝中央行政機構圖北宋中央行政機構圖對比唐、宋、元的中央行政機構,說說元朝中央行政機構有什么特點?是對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繼承與創新2.中央:三、元朝的統治3.地方:行省制①中央直轄: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②行省管理:設置了嶺北、遼陽、河南、陜西、四川、甘肅、云南、江浙、江西、湖廣10個行省。③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1)行省由來:中書省臨時派出機構 常設地方最高行政機構。(2)內容:三、元朝的統治(3)意義:行省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管轄權。①機構:②意義:(3)西南-西藏①機構:②意義:(2)西北-西域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各民族間的友好交流,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1)東南-臺灣澎湖巡檢司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①機構:②意義:4.邊疆管轄:閱讀教材P62,結合視頻,歸納元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措施及特點。三、元朝的統治(4)意義:(5)特點:因地制宜(1)對東南地區的管理三國隋朝元朝孫權派衛溫到達夷州隋煬帝三次派人到達琉球有史可查關于臺灣的最早記載加強大陸與臺灣的聯系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汪大淵《島夷志略》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三國鼎立形勢圖回顧元朝及以前大陸與臺灣交往的史實?閱讀教材P62,歸納元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措施及特點。4.邊疆管轄:三、元朝的統治西漢唐朝元朝(2)對西北地區的管理北庭都元帥府西域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西域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中央王朝對西域統治加強的反映唐朝疆域圖(669年)回顧元朝及以前漢族與西域(新疆)交往的史實?閱讀教材P62,歸納元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措施及特點。4.邊疆管轄:三、元朝的統治(3)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涼州會談,確立蒙古與西藏建立宗藩關系窩闊臺次子闊端派兵進駐吐蕃1239年1247年設總制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和西藏行政事務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1264年元朝建立后總制院更名為宣政院,直接統轄宣慰使司都元帥府1288年吐蕃歸附蒙古管轄元朝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回顧元朝及以前中央政權與吐蕃(西藏)交往的史實?閱讀教材P62,歸納元朝在邊疆地區的統治措施及特點。4.邊疆管轄:三、元朝的統治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要堅持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分封制 郡縣制 行省制確立朝代與中央 的關系共同點 西周秦朝元朝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諸侯的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是中央政府下屬的地方行政機構,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中書省派出機構,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①都是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為了鞏固統治③都產生過積極作用趨勢: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通過比較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的異同,說說中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變化反映出什么趨勢?三、元朝的統治1.背景:①元朝的統治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各族以中原文化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加強;②元朝還不斷加強對邊疆地區的開發與治理。遷移軍民興修水利、鼓勵農桑、開墾農田,進行屯種。妙應寺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寺內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歷史見證。閱讀課本歸納元朝促進民族交融的原因?四、元朝的民族交融根據教材,總結元朝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及其影響。1.表現::①邊疆各族(蒙古族)遷入中原和江南與漢族雜居。②契丹、女真等族漢化,與漢族無什么區別。③形成新的民族——回族。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畏兀兒人回 族2.意義:(民族交融最典型事例)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四、元朝的民族交融元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黨項人、畏兀兒人和回回人等;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大體是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后來,民族間的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引發社會動蕩,最終導致元朝滅亡。相關史事標準:按征服的先后排等級目的:鞏固蒙古貴族統治地位實質:民族形式劃分下的階級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影響:民族歧視政策,引發社會動蕩,成為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及時傳遞中央政令,加強對地方的管轄,朝廷在全國普遍實行驛傳制度。驛站負責傳遞公文,供應往來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以大都為中心,全國設有驛站1500多處,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驛站有陸驛和水驛兩種,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急遞鋪。急遞鋪的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驛站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知識拓展驛傳制度思考:元朝對中國歷史有哪些貢獻?①政治格局:重新實現統一,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②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對我國地方行政區劃影響深遠。③邊疆管理:設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西藏和臺灣地區的管轄。④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促進了民族交融。【課外延伸】元朝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他被擁立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建立及統一蒙古擴張1227年,滅西夏;1234年,滅金,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建立統一統治民族交融1279年,元滅南宋殘部,完成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中央地方邊疆中書省-行政、樞密院-軍政、御史臺-監察、宣政院-宗教和西藏軍政行省制(山東山西河北除外)臺灣:澎湖巡檢司;西域:北庭都元帥府;西藏: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1. 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課后活動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以后各朝代保持統一局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2. 想一想:今天中國的省,從建制到名稱上與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關系?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