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習題課件(8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習題課件(8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5張PPT)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盛世
繁榮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隋初、唐初都出現盛世局面,“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是封建社會繁榮穩定局面的典范。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唐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繁榮,出現了長安等國際大都市
社會
開放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交往,民族交融,關系和諧。強盛的唐朝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各國派遣使節與唐朝交流,相互借鑒學習,樹立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威望
文藝
多彩 唐朝對各民族文化、外國文化兼容并包,成就了唐朝多姿多彩的文學藝術。唐朝的詩歌光耀千古,書法、繪畫風格多樣。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是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會生活、商貿往來和思想文化的反映
:
21世織紀教痘
2訂世看
,27G2@P
唐朝
五代十國
朝代更替
隋朝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時期
581年
589年
605年起618年
627年
641年649年690年713年
741年
755年763年
907年
979年
重大事件
隋朝建立
隋朝統
開通大運河

玄奘西行
文成公主入藏
武則天稱帝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
亡立
統一全國,結束了
完善的政治制度
長期分裂局面
李淵建立,定都長安
開通大運河

繁榮的經濟



唐太宗和“貞觀之治”
開明的民族政策
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放的
武則天的統治
時代
頻繁的中外交流
確立三省六部制
唐玄宗和“開元盛世”
繁榮的科技與文化
暴政,二世而亡
政治清明和政策穩
安史
黃巢
唐朝
五代
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
之亂
起義
滅亡
十國
唐太宗
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文成公主塑像
鑒真塑像
李白
敦煌莫高窟外景(共23張PPT)
第7課 隋唐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基礎自主落實
一、唐朝的科技
閱讀“史料實證1”圖文史料,并結合教材內容完成以下表格。
雕版印刷術 出現 唐朝前期
傳播 傳入新羅、日本、波斯、埃及和
_____
影響 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_____的交流
傳播與_____的發展
史料實證1
雕版印刷術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是在版料上雕刻圖文進行印刷的技術。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下冊》
歐洲
文化
文明
天文學 _______制定了《_______》,組織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藥學 孫思邈:編寫《_______》,他在醫學和藥物學方面貢獻很大,被后世尊為“藥王”
《_______》: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
僧一行
大衍歷
千金方
唐本草
二、唐朝的思想家
閱讀“唯物史觀”史料,與柳宗元同時期的思想家還有誰
他們的主張分別是什么
1.韓愈:強烈抨擊佛教,主張復興_____。
2.柳宗元
(1)地位:唐朝無神論和_________________的杰出代表。
(2)主張: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
只要人們掌握了_________,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唯物史觀
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義哲學家,見之于他的《天說》,這篇哲學論著提出了“天與人交相勝”的論點,反對天命論。
——毛澤東
儒學
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客觀規律
三、唐朝的文學藝術
“詩之盛者莫過于唐”,除詩歌外,唐朝文學藝術的多彩還表現在哪些方面 請完成下頁表格。
唐詩 概況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_________
代表 “_____”李白,代表作有《靜夜思》《___
_________》《將進酒》
“詩圣”_____,代表作“三吏”“三別”,他的詩
有“_____”之稱
_______,代表作有《長恨歌》《琵琶行》
史料實證2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 900多首。
——摘編自陳炎《中國審美
文化史·唐宋卷》
黃金時期
詩仙

發白帝城
杜甫
詩史
白居易
書法 _______的字端正勁美,雄渾敦厚;_______的字方折峻麗、筆力勁健
繪畫 _______的人物畫,人物形態各異,神形兼備;_______的畫落筆雄勁,風格奔放
雕塑 概況 位于甘肅敦煌東南鳴沙山上,有上千座洞窟,_____開鑿的石窟,數量最多,
保存最完好。洞窟有大量造型精美的_____和色彩絢麗的_____
意義 生動反映了當時的_________、民族交往、社會生活、商貿往來和思想
文化,是聞名世界的_________
思維指引 李白、杜甫的詩歌風格不同的原因是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不同。
顏真卿
柳公權
吳道子
唐朝
雕塑
壁畫
中外交流
藝術寶庫
閻立本
學業分層評價
1.[史料實證]唐代詩人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揚(揚州)、越(越州)間多作書
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這說明唐代( )
A.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 B.商業繁榮催生市民階層
C.對外交流促進國家交往 D.文學藝術反映人民需求
A
【解析】根據材料“多作書模勒(雕版印刷)樂天(白居易)及予雜詩,賣于市肆之中也”可知,唐朝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印制雜詩于市中店鋪售賣,體現了科技進步推動文化傳播,故選A項。
2.《千金方》是唐代醫學名著,孫思邈在書中將婦人方、兒童方置于首要位置。此
書以“千金”為名,并不是說其中藥方價值千金,而是指“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
德逾于此”。由此可見,《千金方》( )
A.體現了濃厚的人文關懷 B.收錄的藥方價值較低
C.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 D.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
A
【解析】根據材料“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可知,《千金方》體現了對生命的重視,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故選A項;《千金方》是中華文明的寶貴財富,“收錄的藥方價值較低”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B項;《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藥典,排除C項;題干材料未體現《千金方》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排除D項。
3.《舊唐書》記載,韓愈上書皇帝:“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
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據材料可知韓愈( )
A.主張用中國言語宣傳佛法 B.反對佛教,主張復興儒學
C.主張用儒家理論改造佛教 D.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B
【解析】依據材料“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可知韓愈反對佛教;“君臣之義、父子之情”與儒家提倡的禮儀有關,說明他主張復興儒學,故選B項。
4.(2024·深圳鹽田期中)詩人楊萬里說:“詩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蓋當時以此設科而
取士,士皆爭竭其心思而為之……”材料敘述了唐詩( )
A.影響深遠 B.形式多樣 C.取材廣泛 D.繁榮的原因
D
【解析】根據“蓋當時以此設科而取士,士皆爭竭其心思而為之”可知,材料敘述了唐朝時唐詩興盛的主要原因是科舉制的盛行,士人因此潛心研究詩賦,故選D項。
5.七年級(1)班歷史小組組織了一次探究活動,下面為本次活動擬定的主題最恰當的
是( )
活動主題:        
活動一:欣賞《顏氏家廟碑》,領略唐朝書法魅力
活動二:吟誦《全唐詩》,回顧唐朝詩壇氣象
活動三:賞析《送子天王圖》,感受唐朝繪畫風格
A.民族交流,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貿易繁盛 
C.多彩藝術,華彩復現  D.世界樞紐,萬國來朝
C
【解析】根據材料“欣賞《顏氏家廟碑》,領略唐朝書法魅力”“吟誦《全唐詩》,回顧唐朝詩壇氣象”“賞析《送子天王圖》,感受唐朝繪畫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書法、詩歌、繪畫等方面的藝術創作成就斐然,據此得出研究的主題應該是多彩藝術,華彩復現,故選C項。
6.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學寫本,其內容既有描述敦煌的“鄉土作品”,也有描
述塞外風情的“異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經該地的各色
商人。材料表明隋唐時期( )
A.政治穩定清明 B.文化包容開放 C.婦女地位低下 D.經濟繁榮昌盛
B
【解析】根據材料“既有描述敦煌的‘鄉土作品’,也有描述塞外風情的‘異域作品’;作者既有生活在敦煌的文士、僧人,也有途經該地的各色商人”可知,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大量隋唐文學寫本,反映了隋唐時期文化的包容開放,故B項正確。
7.[唯物史觀]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
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世界
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對文化的控制
C
【解析】根據材料“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可知,政府組織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體現出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故選C項;材料主旨為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且并未提及科技發展的目的,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其他國家天文技術的相關內容,無法作出比較,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對科技的助力,而不是控制,排除D項。
8.[歷史解釋](2024·肇慶期末)有學者認為,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爆發前,詩歌創作呈
現出三個明顯趨勢:一是超脫現實,清高隱逸:二是正視現實,抨擊黑暗;三是憤世嫉俗,
崇儒復古。這反映出( )
A.文學創作受社會環境的影響 B.文學作品受對外政策的影響
C.唐朝社會經濟全面走向繁榮 D.詩歌是社會進步的真實反映
A
【解析】開元盛世時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此后唐朝國力逐漸衰弱,詩歌的創作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反映,因此出現明顯的變化趨勢,這反映出文學創作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故選A項。
9.敦煌莫高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盛唐強大的國力與開放的胸懷為敦煌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位于絲綢之路要沖的敦煌集中了來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區的優秀藝人。不同教派在這里共處,不同民族在這里共同生活,敦煌飛天的造型演變和繪畫技法達到鼎盛。
——摘編自樊錦詩《敦煌石窟全集》
材料二 敦煌市博物館部分資源。
(注:①胡旋舞是來自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種舞蹈,隋唐時期風行一時)
(1)根據材料一,歸納唐代敦煌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4分)
答:有利條件:唐代強大的國力;繁榮開放的環境;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秀藝人的聚集;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交匯。
(2)根據材料二,任選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資源,自擬一個主題,圍繞這一主題說明敦煌的歷史文化價值。(4分)
答:示例1:
選擇:資源二 (唐)敦煌發現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卷首和資源四 (唐)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壁畫中的曲轅犁。
主題:唐代的技術創新。
說明:唐朝前期出現的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唐代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生產工具曲轅犁。
示例2:
選擇:資源二 (唐)敦煌發現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卷首、資源一 敦煌壁畫《胡旋舞》、資源三 (唐)敦煌壁畫《飛天》
主題:唐代的文化昌盛。
說明:《金剛經》為研究唐朝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料;《胡旋舞》《飛天》體現了唐朝文化兼容并包的風貌。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盛唐強大的國力與開放的胸懷為敦煌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可得出,唐代強大的國力,繁榮開放的環境;根據“位于絲綢之路要沖的敦煌集中了來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區的優秀藝人”可得出,唐代敦煌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優秀藝人的聚集;根據“不同教派在這里共處,不同民族在這里共同生活,敦煌飛天的造型演變和繪畫技法達到鼎盛”可得出,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交匯。第(2)題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共21張PPT)
第6課 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基礎自主落實
一、中日交流
右側“歷史解釋”所示繪畫和塑像,分別反映了中日交流史上
的什么史實 這些史實是如何對日本社會產生影響的
1.史實:日本_______來華和_________。
歷史解釋
遣唐使
鑒真東渡
2.影響
(1)遣唐使:仿照唐朝_________進行改革;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長安城。唐朝的科技、
文化、藝術等傳到日本。
(2)鑒真:在日本傳授_____,傳播中國的_____、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
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思維指引 遣唐使回國后,效仿唐朝典章制度進行大化改新,加速了日本封建化進程。
先進制度
佛法
醫藥
史料實證1
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
——[后晉]劉昫
《舊唐書·新羅傳》
二、與新羅的交往
結合“史料實證1”史料,完成表格。
政治交往 ①新羅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_______________。
最著名的是_______
②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選拔官員
貿易往來 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雙方陸上和海上貿易往來非常活躍
文化交流 新羅引入中國的_____、天文、歷算等科學技術,建筑、藝
術、服飾多受唐朝的影響;朝鮮半島的音樂傳入中國
中國先進的文化
崔致遠
科舉制
醫學
三、玄奘西行
閱讀教材,完成“時空觀念”所示人物成就的相關信息。
時間 貞觀初年(_______時期) 出發地 長安
目的 求取佛經 目的地 _____
貢獻 ①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②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___________》,是
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思維指引 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體現的精神品質: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矢志不渝等。
時空觀念
唐太宗
天竺
大唐西域記
四、與東羅馬帝國、大食的交往
在唐朝的墓葬中發現的“史料實證2”所示文物說明什么
說明:唐朝時,與_____和___________有交往。
史料實證2
大食
東羅馬帝國
學業分層評價
1.[歷史解釋]據考證,終唐一代,日本共遣使來華19次,使團人多時可達數百人,唐朝亦
派遣“送使”,不少人因此留居日本。這直接表明當時兩國( )
A.科技交流頻繁 B.官方往來密切
C.文化認知趨同 D.發展水平接近
B
【解析】通過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日本共遣使來華19次,使團人多時可達數百人”“唐朝亦派遣‘送使’,不少人因此留居日本”等,可判斷當時兩國官方往來密切,故選B項。
2.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譽為“海東無雙的大伽藍”“絕塵名剎”,寺院的金
堂和講堂是8世紀建造的古建筑,現在都是日本的國寶。該寺院的建造可用以研究( )
A.法顯西行取經 B.玄奘前往天竺取經
C.空海來華求法 D.鑒真東渡傳授佛法
D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高僧鑒真6次東渡,終到達日本。他在日本辛勤不懈地傳授佛法,傳播唐朝文化。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唐招提寺的建造可用以研究鑒真東渡傳授佛法,故選D項。
3.(2024·茂名期末)新羅使用唐代年號,采用唐朝歷法,將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男女服裝、
婚喪嫁娶的習俗同漢族一樣。朝鮮半島的留學生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及第后
可以做官。這說明當時( )
A.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唐朝征服朝鮮
C.唐文化兼具輻射力和包容性 D.中朝關系惡化
C
【解析】新羅使用唐朝的年號、歷法,學習唐朝的文字,服裝、習俗與漢族一樣,反映了唐朝文化的輻射力。朝鮮半島的留學生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選C項。
4.[時空觀念]貞觀十八年(644年),玄奘回國,唐太宗說道:“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
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殊域”指的是( )
A.吐蕃 B.新羅
C.天竺 D.日本
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玄奘回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經,10多年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我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由此可知,“殊域”指的是天竺,故選C項。
5.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大量關于大食(阿拉伯帝國)草藥的知識,由大
食傳入中國的乳香、蘇合香等藥材被中國醫藥界廣泛采用。據此可知( )
A.阿拉伯醫學比中國醫學更為發達
B.唐朝與阿拉伯貿易往來頻繁
C.阿拉伯醫學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D.中醫多數藥材都來自阿拉伯
C
【解析】據材料“唐朝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大量關于大食(阿拉伯帝國)草藥的知識,由大食傳入中國的乳香、蘇合香等藥材被中國醫藥界廣泛采用”可知,阿拉伯醫學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故選C項。
6.(2024·深圳龍華期中)唐政府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亞洲、歐洲乃
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歐洲東羅馬帝國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亞洲、歐洲乃至非
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文化,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
這體現了( )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續 B.唐朝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源頭
C.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異彩紛呈 D.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
D
【解析】唐朝學習亞洲、歐洲乃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亞洲、歐洲乃至非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文化,反映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故選D項。
7.(2024·深圳龍崗期末)唐太宗時,曾派人到天竺“取熬糖法”,敦煌、云岡、麥積山及
龍門石窟中的唐代壁畫和雕塑,也保留著印度北部犍陀羅的藝術風格。與此同時,中
國的造紙術經尼泊爾傳到印度,結束了印度使用白樺樹皮和貝葉寫字的時代。這說
明( )
A.唐朝科技領先印度 B.印度繪畫藝術強于中國
C.佛教文化影響深遠 D.友好交流利于共同進步
D
【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唐朝派人去天竺學習熬糖法,且敦煌等地的壁畫和雕塑等的藝術風格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而我國的造紙術也傳到了印度,這說明友好交流有利于共同進步,故選D項;材料反映了唐朝與印度的雙向交流,不能說明唐朝科技領先印度,排除A項;唐朝壁畫等藝術風格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并不能說明印度繪畫藝術強于中國,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不僅僅是佛教文化,排除C項。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如圖。
材料二 唐朝時,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有往來,每年都有大批外國人前往長安。唐朝對外交往具有突出的特點……對外交往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使節來往、派留學生、貿易交流、宗教往來等。唐朝頻繁的對外交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
材料三 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對很多國家都有吸引力。盛唐時期,政治上很自信,奉行“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針;在文化上也敢于兼收并蓄,百花齊放。因此,唐王朝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較開放的政策,鼓勵外國商人到中國貿易。
(1)指出材料一中兩種錢幣的相似之處,(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相似之處說明了什么。(2分)
答:相似之處:形狀上都呈現圓形方孔的特點;幣面上的文字都是漢字。
說明:和同開珎仿開元通寶而鑄,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
(2)任選材料二中兩種對外交往的形式,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列舉相應史實印證唐朝“對外交往的形式多種多樣”。(4分)
答:①使節來往:日本前后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到唐朝,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新羅統治朝鮮半島部分地區后,派遣使節到唐朝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東羅馬帝國與唐朝交往頻繁,多次派使臣到中國;大食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史書記載的有40多次。
②派遣留學生:與日本“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留學僧等;新羅統治朝鮮半島部分地區后,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
③貿易交流: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雙方陸上和海上貿易往來都非常活躍。
宗教往來:玄奘西行,帶回大量經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鑒真東渡,將佛教從中國往外傳播。
(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中外交流活躍的有利因素。(3分)
答:有利因素: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政治制度先進;開放、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開放的對外政策。
【解析】第(1)題,根據圖片可以直觀地看出兩種錢幣外觀和形狀上非常相似,均是圓形方孔的造型,而且內圈也是相似的文字造型,幣面上的文字都是漢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期間,日本派遣遣唐使、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技術、文化和制度,因此錢幣的相似反映了日本學習中國,仿照中國錢幣制作本國錢幣,說明日本文化深受唐朝文化的影響。第(2)題,屬于開放性試題,根據材料二“使節來往、派留學生、貿易交流、宗教往來”分析可知共有4種對外交往的形式,任選兩種,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史實印證。第(3)題,根據材料三“唐朝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對很多國家都有吸引力”“盛唐時期,政治上很自信”“在文化上也敢于兼收并蓄,百花齊放”“唐王朝在對外交往中,采取了比較開放的政策”可知,唐朝中外交流活躍的有利因素為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政治制度先進;開放、兼容并包的社會風氣;開放的對外政策。(共21張PPT)
第3課 “開元盛世”
基礎自主落實
一、盛世局面的出現
閱讀“史料實證1”史料,指出“開元初”是指什么時期 出現的“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的局面被稱作什么 “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此盛世局面
1.時期:_______在位前期。
2.盛世局面:“_________”。
史料實證1
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北宋]王讜《唐語林》
唐玄宗
開元盛世
3.措施
政治 抑制權貴,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經濟 大力發展_________,興修水利,整頓_____,改革稅制
文化 注重文教,編修圖籍
思維指引 “開元盛世”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出現在唐玄宗統治前期,不是唐太宗統治時期。
農業生產
漕運
二、經濟的繁榮
“史料實證2”圖文史料反映了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景象,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面表格。
史料實證2
天下諸津(碼頭),舟航所
聚……千軸萬艘,交貿往
還,昧旦永日。
——[后晉]劉昫《舊唐書》
農業 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_______、_____等生產
工具。茶葉種植有長足的發展
手工業 紡織品種類繁多,_____冠絕全國;陶瓷生產技術提升,如越窯生產的_____,_____
生產的白瓷,唐三彩。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也有發展
商業 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國內貿易興盛。長江和運河沿線以及東南沿海___
_______獲得很大發展。_____逐漸興起,商品種類日益豐富。_________暢通。
唐朝對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
曲轅犁
筒車
蜀錦
青瓷
邢窯

口城市
草市
絲綢之路
三、國際大都市長安
閱讀下頁右側“時空觀念”的唐朝長安城平面圖,
說出長安城的布局和特點。外郭城實行什么制
度 長安城的地位怎樣
1.布局:長安城分為_____、皇城和外郭城。
2.特點:規模宏偉,規劃井然有序。
3.制度:外郭城實行_____制度。坊為居民居住區,市為___________。
4.地位:長安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___________。
思維指引 在長安生活的外國人和各族是唐朝對外開放、民族交融的縮影。
時空觀念
宮城
坊市
商品交易區
國際大都市
學業分層評價
1.唐玄宗注重對官吏的考核,頒布了《整飭吏治詔》,每年十月對刺史、縣令的政績
進行考察,作為他們升降的依據。這體現了唐玄宗( )
A.重用賢能,整頓吏治 B.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唐玄宗注重對官吏的考核,頒布了《整飭吏治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注重對官吏的考核,以官吏的政績作為升降的依據,這體現了唐玄宗重用賢能,整頓吏治,故選A項。
2.(2024·深圳龍華期中)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
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表現手法。這
折射出唐朝注重( )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
A
【解析】唐三彩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說明唐朝注重傳承,“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表現手法”說明唐朝注重創新,故選A項。
3.[歷史解釋](2024·白銀中考)唐初,法律規定工商業者免除交納稅收,只交納按資產規
定的戶稅,同時嚴禁官員兼職經營商業;唐高祖詔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這
些措施( )
A.遏制了官員的貪腐行為 B.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 D.有利于唐朝商業的發展
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唐初,法律規定工商業者免除交納稅收,只交納按資產規定的戶稅,同時嚴禁官員兼職經營商業;唐高祖詔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可知,唐朝時期,制定法律保護工商業者的利益,為其提供了良好的經商環境。這有利于唐朝商業的發展,故D項正確。
4.[跨學科·文學](2024·深圳寶安期中)“卯時,江東的田間,一頭牛拉著曲轅犁,農民們的
勞作開始了;辰時,越州,越窯開窯……巳時,長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東瀛學生和
大月氏的金銀器匠人來來往往……”這段描述充分體現了唐朝( )
A.農業生產技術提高 B.對外交流頻繁
C.手工業發展水平高 D.經濟的繁榮景象
D
【解析】據材料“江東的田間,一頭牛拉著曲轅犁……越州,越窯開窯……長安西市,一路上,大食商人……”可知,唐朝的農業出現了新的耕地工具——曲轅犁,手工業發展,工商業繁榮,長安成為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這些都反映出唐朝經濟的繁榮,故D項正確。
5.[史料實證]1960年考古學者在對唐朝都城長安西市南大街東端遺址的挖掘中發現:
除出土建筑材料外,有大量瓷碗、盆等殘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為多……
在遺址南側臨街的地面上發現有小圓坑數處,并埋有壇和罐。這一考古發現可以印
證此處( )
A.可能是餐飲業聚集之處 B.飲食結構呈現多元化
C.是長安城最繁華的地方 D.營業突破了各種限制
A
【解析】根據材料“1960年考古學者在對唐朝都城長安西市南大街東端遺址的挖掘中發現:除出土建筑材料外,有大量瓷碗、盆等殘片,其中以厚胎白釉低圈足碗、盆為多……在遺址南側臨街的地面上發現有小圓坑數處,并埋有壇和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長安城有坊市之分,市是商業區,在商業區臨街處出土大量的瓷碗、盆等,可以推測此處可能是餐飲業聚集之處,故選A項。
6.唐玄宗時期,不僅每年按時祭祀黃河,而且開啟了不定期派遣使者特別祭祀的風氣。
據統計,玄宗時至少進行了13次遣使特別祭祀,分別是為了豐年報謝、祈晴報謝、
‘蠻’‘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冊封等。唐玄宗多次祭祀黃河意在( )
A.增強國家凝聚力 B.宣揚皇權至高無上
C.引領習俗新風尚 D.探索治理水患途徑
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豐年報謝、祈晴報謝、‘蠻’‘夷’款服、南郊大赦、四海冊封等”可知,唐玄宗祭祀黃河的原因很多,但多為農業豐收、疆土開拓等,對這些功績的彰顯,有利于增強國家凝聚力,故選A項;唐玄宗祭祀黃河意在宣揚功績,彰顯國家強盛,與宣揚皇權至高無上關系不大,排除B項;特別祭祀具有政治意義,主要目的不是引領習俗新風尚,排除C項;祭祀黃河并不能治理水患,排除D項。
7.下圖為唐代銀鎏金“論語玉燭”龜形酒籌筒,是宴席上飲酒助興的用具,筒里放有50
根用于確定飲酒對象、方法、數量的籌簽,簽上鐫刻著《論語》語句。這表明唐朝
( )
A.律令體制嚴格 B.娛樂生活文雅
C.國家繁榮富庶 D.社會風氣開放
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酒籌筒里放有50根用于確定飲酒對象、方法、數量的籌簽,簽上鐫刻著《論語》語句,這說明唐朝娛樂生活文雅,故選B項。
8.某同學為探究唐朝興盛的原因,搜集了一些資料,請你幫助他完成學習任務單。
【分析判斷】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
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1)上述言論出自唐朝哪位統治者 (1分)這些言論體現出他的什么統治思想 (1分)
答:統治者:唐太宗。統治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
皇帝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措施(部分)
政治 經濟 文教
唐太宗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 減輕人民勞役負擔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唐玄宗 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改革稅制,彌補國家財政不足 將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編修圖籍
【比較概括】
(2)比較與概括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能力。請閱讀上表內容,概括這些措施的相同之處。(2分)
答:相同之處:政治方面,整頓吏治;文教方面,重視科舉考試。
【說明觀點】
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現,與一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和貫徹有密切關系。這些制度較好地適應了唐初的社會現實,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大學歷史學教授張帆
(3)根據材料,請你指出張帆教授的觀點。(1分)結合所學知識,用史實說明他的觀點。(2分)
答:觀點:唐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現,與一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和貫徹有關。史實:唐太宗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確了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使得決策更為穩便;科舉制的完善,選拔了各方面的人才,促進了唐朝的興盛。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可知,材料所述言論出自唐太宗。根據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言論體現出唐太宗以民為本的思想。第(2)題根據材料表格內容“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得出政治方面的共同點是整頓吏治;根據材料“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將詩賦作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編修圖籍”得出文教方面的共同點是重視科舉考試。第(3)題根據材料可知張帆教授的觀點是唐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現,與一些具體制度的制定和貫徹有關系。結合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內容加以說明。(共20張PPT)
知識第1課 隋朝統一與滅亡
基礎自主落實
一、隋的統一
分析“歷史解釋1”史料是對哪一人物的評價
“隋文混一朔南暨”指哪一事件 有什么意義
1.人物:隋文帝_____。
2.事件:____年,隋滅掉陳朝,統一_____。
3.意義: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_________,順應了_________的大趨勢,進一步促進了南北
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思維指引 隋的統一,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
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歷史解釋1
北齊后周猶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宋]陳普《歷代傳
授歌》
楊堅
589
全國
分裂局面
民族交融
二、開通大運河
目的 加強_________,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況 三點 以_____為中心,北抵_____,南至余杭郡
四段 由北向南分別是永濟渠、_______、邗溝
和江南河
五大水系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影響 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___
_______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
于_________和民族交融
時空觀念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唐]皮日休
《汴河懷古二首》
南北交通
洛陽
涿郡
通濟渠

北地區
國家統一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1.右側“史料實證”中“這一制度”具體指的是什么
其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1)制度:_______。
(2)標志:隋煬帝時,設置_______。
2.結合“史料實證”史料,分析“這一制度”的影響。
(1)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_____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
上的權力;擴大了_________,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
的_________。
史料實證
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
阿諾斯《全球通史》
科舉制
進士科
選官
統治基礎
文化素養
(2)成為歷朝_________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
思維指引 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主要貢獻是統一全國、開通大運河和開創科舉取士制度。
選拔官員
四、隋朝的滅亡
“歷史解釋2”史料反映了隋末的社會狀況,據此
回答下列問題。
1.該狀況出現的根本原因(用一句話概括):隋煬
帝的_________。
2.該狀況導致的結果:隋末農民大起義爆發;____
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
歷史解釋2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
——[后晉]劉昫
《舊唐書·李密傳》
殘暴統治
618
學業分層評價
1.[歷史解釋]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它要求學生以各種史料為依據,
辯證、客觀地描述并解讀歷史。下列各項能準確客觀地解讀如下表格所反映的歷
史信息的是( )
北朝 北魏 東魏→北齊 隋
西魏→北周
南朝 宋→齊→梁→陳
A.各民族大交融 B.從分裂到統一 C.分封制度盛行 D.經濟重心南移
B
【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題中表格反映了從南北朝時期的長期分裂到隋朝實現統一的歷史進程,故選B項。
2.(2024·廣州中考)隋煬帝認為洛陽地處中原,河運便利,可以解決糧食、物資供應的
困難,且其地理位置適中,可以照顧全局。隋煬帝遂于605年下詔營建東都洛陽,其主
要目的是( )
A.炫耀王朝國力 B.鞏固政治統治 C.推動交通發展 D.減輕民眾負擔
B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考慮到洛陽的地理位置既便于糧食和物資的供應,又能夠“照顧全局”,故營建東都洛陽,可見其主要目的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政治統治,故選B項。
3.[時空觀念]某博物館準備在“國運泱泱——隋朝大運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實場景,再
現隋朝大運河中心城市的繁榮。為此,工作人員應該搜集哪座城市的相關史料( )
A.西安 B.洛陽 C.北京 D.杭州
B
【解析】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全長2700多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故選B項。
4.(2024·樂山中考)科舉制使出身平民階層的人可以通過“十載寒窗”參與政權,進而實
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續儒家的“濟世”精神。據此可知,要參加科
舉考試最應該( )
A.勤勞耕作 B.積極參軍 C.發憤讀書 D.誠信經商
C
【解析】根據材料“十載寒窗”“承續儒家的‘濟世’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的主要依據,將讀書、考試與做官聯系起來,“十載寒窗”指的是長期刻苦讀書,要承續儒家“濟世”精神,也需要讀書,故選C項。
5.[歷史解釋](2024·菏澤中考)與此前的選官制度相比,隋朝確立的這一制度“把取士
的重心從地方官手里轉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當時中國的政治統一”。據
此可知,這一制度(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推動了教育發展 D.擴大了選官范圍
A
【解析】根據材料“把取士的重心從地方官手里轉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統一助成當時中國的政治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通過考試選取人才,把取士權力由地方轉移到中央,反映出科舉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
6.(2024·深圳龍崗期末)隋煬帝在對高麗的戰爭中,征發兵卒、役夫達三四百萬人之
多,造成“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的局面。為了躲避徭役、兵役,農民不惜自殘肢體,稱作
“福手福足”。這說明當時( )
A.民族關系十分緊張 B.家國觀念尚未形成
C.民眾渴望休養生息 D.封建迷信根深蒂固
C
【解析】材料說明隋煬帝發動的戰爭役使大量農民作兵卒、役夫,使百姓無法正常從事生產勞動,農民不惜自殘肢體以躲避徭役、兵役,還稱這是“福手福足”,說明民眾渴望休養生息,故選C項。
7.(2024·廣東模擬)科舉制形成了一種循環制度,士人從私塾走向廟堂,最終回歸故里,
成為地方的知識精英和文化領袖,投身地方公益和社會治理,形成了社會與國家、知
識精英與基層社會的良性互動。材料表明,科舉制是( )
A.階層躍遷的助推器 B.皇權鞏固的奠基石
C.文化傳承的守護者 D.社會秩序的調和劑
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科舉制使士人成為地方的知識精英和文化領袖,投身地方公益和社會治理,這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由此表明科舉制是社會秩序的調和劑。
8.《曇花王朝:隋帝國的短暫與輝煌》一書再現了隋朝高調登場,卻匆忙謝幕,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一段宛如曇花一現般短暫的璀璨輝煌。請你根據書中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探究任務。
【轉瞬而成的統一】
《曇花王朝》·第二章(節選)
楊堅琢磨著,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陳叔寶的靡靡之音要難對付得多,因此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滅陳后統一全國。
(1)楊堅為何能夠滅掉陳,完成天下的統一 (3分)
答:原因:國家長期分裂,人民渴望統一;陳朝統治腐朽;隋朝建立后統治者勵精圖治,使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強大;隋朝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戰術運用得當等。
【開皇年間的繁榮】
《曇花王朝》·第三章(節選)
天下富足,倉庫難以承載賦稅物資的盛況,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漢文帝和景帝時期出現過。那是一個被稱為“文景之治”的治世。因此,史家將楊堅統治時期稱為“開皇之治”。
(2)歸納隋文帝采取了哪些舉措促成了這一“治世”局面。(4分)
答:舉措:①經濟方面,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統一幣制和度量衡。②政治方面,加強中央集權,修訂和減省刑律,簡化行政機構,提高效率。
【形象工程話興亡】
《曇花王朝》·第五章(節選)
當東都洛陽還是一個碩大無比的工地的時候,楊廣又征發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萬人趕赴規劃中的運河沿線。……被征發的民工有超過一半死在了運河工地上。
(3)根據“一百多萬”和“超過一半”這兩個數據分析,楊廣是一個怎樣的皇帝 (1分)隋朝結局如何 (1分)
答:對楊廣的評價:楊廣濫用民力,是個殘暴的皇帝。結局: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隨之滅亡。
【讀史感悟】
(4)隋朝的興亡,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分)
答:感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一是大勢所趨;國家安定是經濟繁榮的前提。(任答一點即可)
【解析】第(1)題,根據第二章節選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人民渴望統一、陳朝的統治、隋朝的統治、戰略戰術等角度進行分析。第(2)題,根據第三章節選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從政治、經濟等角度進行分析。第(3)題根據第五章節選內容“一百多萬人趕赴規劃中的運河沿線”“超過一半死在了運河工地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最終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滅亡。第(4)題屬于開放性題,可以從國家治理、維護國家統一等角度切入回答。(共19張PPT)
第2課 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
基礎自主落實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618年,_____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2.鞏固:唐朝建立后,陸續消滅了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基本統一全國。
思維指引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淵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淵
二、“貞觀之治”
1.“貞觀”是哪位皇帝的年號 他在位期間出現了哪一盛世局面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2)盛世局面:“貞觀之治”。
2.觀察“史料實證1”“歷史解釋”圖文史料并結合史實,填寫下表,完善這位皇帝的治國理念及革新措施。
以史
為鑒 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勤于
政事,澄清吏治,_________,從善如流,戒奢
從簡,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
善于
用人 廣納賢才,_________。如任用敢于直言
的_____,善于謀略的_______和敢于決
斷的_______
史料實證1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
——[唐]吳兢《貞觀政要》
歷史解釋
虛心納諫
知人善任
魏征
房玄齡
杜如晦
勇于
革新 政治 完善___________;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尤為重視對地方官的考核
法律 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文化 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_______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經濟 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思維指引 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都創立于隋朝,唐朝時沿襲、進一步完善創新。
三省六部制
進士科
三、武則天的統治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毛澤東稱其
為“治國之才”,她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 結果如何
1.治國措施:大力發展_______,創立_____;不拘一格
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推行減輕百姓負擔的
政策和措施,重視_________。
2.歷史貢獻: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_____局面的出現奠
定了基礎。
史料實證2
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
——毛澤東
科舉制
殿試
發展生產
盛世
學業分層評價
1.[歷史解釋](2024·深圳寶安期末)楊廣被殺后,李淵(楊廣的表兄弟)在長安稱帝,并為
楊廣追加了“煬”的謚號。在《謚法》中,“煬”主要有“虐民”“怠政”“好大喜功”之意。
李淵追謚楊廣為“煬”意在( )
A.客觀評價楊廣的功績 B.制造隋亡唐繼的合理性
C.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 D.強調勤于政事的重要性
B
【解析】李淵追謚楊廣為“煬”,說明其“虐民”“怠政”“好大喜功”,凸顯了隋朝的殘暴統治,從而制造唐朝取而代之的合理性,故選B項。
2.[跨學科·語文]唐朝宰相薛元超當初憑借祖輩的功勞入仕為官,曾經感嘆:“吾不才,富
貴過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章孝標得中進士后詠詩述懷道:“及第全勝
十政官,金鞍鍍了出長安。馬頭漸入揚州郭,為報時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舉
( )
A.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 B.注重詩賦等個人文學才能
C.進士出身的官員聲望較高 D.通過進士科考試即可任官
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唐朝宰相薛元超憑借祖輩的功勞進入仕途,但仍對非因科舉考試考取進士而入仕耿耿于懷;章孝標中進士后,感嘆進士及第比當十政官還要光彩。由此可知,唐朝科舉制度下進士出身的官員聲望較高,故選C項。
3.他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
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統治時期開創的盛世局面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指的是“唐太宗”。唐太宗統治期間,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故選C項。“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排除A項;“光武中興”指的是東漢光武帝統治時期,排除B項;開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排除D項。
4.武則天重視科舉制度。690年,武則天于洛陽城宮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陽,
考生有上萬人之多。武則天采取這一措施有利于( )
A.提高儒家地位 B.擴大統治基礎 C.推動教育發展 D.提高臣屬能力
B
【解析】根據材料“武則天于洛陽城宮殿策問貢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陽,考生有上萬人之多”并結合所學知識,武則天創立殿試,大量選拔人才,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故選B項。
5.[史料實證]武則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區,“田疇墾辟(田疇:田地范圍、面積。
墾辟:開墾,開辟),家有余糧”者升官。這體現了武則天( )
A.提倡節儉 B.整頓吏治 C.重視農業 D.虛心納諫
C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凡官吏所在地區,‘田疇墾辟,家有余糧’者升官”可知,材料體現了武則天重視農業,故選C項。
6.[唯物史觀](2024·深圳龍華期中)在評價唐太宗時,《舊唐書》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
用人和虛心納諫;《新唐書》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同時
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A.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兩部史書對唐太宗的評價完全一致
C.《新唐書》的史學價值高于《舊唐書》 D.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
D
【解析】《舊唐書》與《新唐書》對唐太宗的評價既有相似之處也存在不同之處,說明歷史評價帶有主觀性,需多方考證,故選D項。
7.(2024·東莞期末)《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載,“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然究析其
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這反映出隋唐制
度具有( )
A.繼承性 B.曲折性 C.嚴酷性 D.反復性
A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隋唐制度種類繁多且內容復雜,主要是借鑒和繼承了北魏、北齊、梁、陳、西魏、周等的制度,這反映出隋唐制度具有繼承性,故選A項。
8.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對她的看法褒貶不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則天太后踐祚臨朝,欲收人心,尤務拔擢(提拔),弘委任之意,開汲引(提拔)之門,進用不疑,求訪無倦,非但人得薦士,亦許自舉其才。所薦必行,所舉輒試(及時考試),其于選士之道,豈不傷于容易哉!而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以后的朝代就會有很多的可用的士子)。
——[后晉]劉昫《舊唐書》
(武)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武)則天御洛陽城南門,親自臨試。
——[唐]劉肅《大唐新語》
(1)從材料一的兩則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的歷史信息是什么 (2分)
答:共同的歷史信息:武則天重視人才選拔。
材料二 對武則天的評價(部分)。
史料 出處 評價
A 唐朝崔融《則天大圣皇后哀冊文》 “仗義當責”“忘軀濟厄”“制禮作樂”“還淳返樸”,使“四海慕化”“九夷稟朔”
B 南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 “乘唐中衰,攘竊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縉紳,其禍慘矣!”
(2)指出材料二中兩則史料對武則天的評價有什么不同。(2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不同的原因。(2分)
答:不同:史料A肯定武則天;史料B否定武則天。
原因:評論者的角度和立場不同;評論者所處的時代不同。
材料三 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3)依據所學知識,指出郭沫若如此評價武則天的理由。(2分)
答:理由:武則天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武則天參與執政和在位期間,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4)綜上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應該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4分)
答:評價歷史人物:要對歷史人物的功和過進行全面分析,一分為二,切忌以偏概全;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去;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去分析;要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等。
【解析】第(1)題,材料一的第一則史料主要講武則天重視人才,采用多種方式招攬人才。第二則史料講的是武則天創立殿試,招攬人才。因此兩則材料共同反映出武則天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第(2)題第一問,史料A稱贊武則天的統治使四海升平,各族朝覲。史料B則認為武則天竊奪帝位,任用酷吏,對王朝造成了危害。可見,史料A肯定武則天,史料B否定武則天。第二問,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者對武則天評價不同,是因為兩者的角度、立場和所處的時代不同。第(3)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她參與執政和在位期間,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因此魯迅評價其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第(4)題,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回答合理即可。如可從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堅持兩分法,同時還要將歷史人物放到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中去等方面組織答案。(共21張PPT)
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
一、文成公主入藏
“歷史解釋”的圖片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
求婚的使者的場景。與圖片描繪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什么 指出這一歷史事件的意義。
1.歷史事件:_____________。
2.意義:促進了吐蕃___________的發展,增進了唐蕃的_____關系。
思維指引 唐朝和吐蕃是兩個并立的政權,不是隸屬關系。唐蕃友好交往的史實還有唐中宗時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唐穆宗時唐蕃訂立友好盟約,刻立唐蕃會盟碑。
歷史解釋
文成公主入藏
經濟和社會
友好
二、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系
1.閱讀“史料實證”史料,唐太宗實行了怎樣的民族
政策 指出反映“種落皆依朕如父母”的史實。
(1)民族政策:唐太宗實行_____的民族政策。
(2)史實:西北各族尊奉唐太宗為“_______”。
史料實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北宋]司馬光
《資治通鑒》
開明
天可汗
2.閱讀“時空觀念”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關于唐朝與邊疆
各族關系的表格,并完成唐朝疆域四至示意圖,指出唐朝的地位。
(1)民族關系。
項目 概況 關系 治理方式
突厥 隋朝時,突厥分為
東突厥和西突厥,
分據_________
以東和以西 _______擊敗東突厥;
唐高宗時,滅西突厥,
中央政權完全統一
_____;744年,唐朝平
定后突厥汗國 唐朝先后設置
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時空觀念
有詔拜為骨咄祿毗伽闕懷仁可汗,前殿列仗,中書令內案授冊使者,使者出門升輅,至皇城門,降乘馬,幡節導以行。
——[北宋]歐陽修等
《新唐書》
阿爾泰山
唐太宗
西域
安西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渤海國,本粟末靺鞨。高句麗亡后,其舊將大祚榮,收拾余燼,國號震。唐封為渤海郡王。
——[韓]李德懋
《青莊館全書》
項目 概況 關系 治理方式
回紇 唐玄宗時,首領
_________統一
漠北,建立回紇
汗國 唐朝后期,雙方貿易往來頻繁 唐玄宗冊封骨力裴
羅,號_________
渤海 7世紀,粟末靺鞨基本統一各部,建立政權 渤海國與唐朝經貿
往來頻繁,經濟文化
發展很快,被稱為
“_________” 唐玄宗封大祚榮為
_________,以渤海
為號
骨力裴羅
懷仁可汗
海東盛國
渤海郡王
項目 概況 關系 治理方式
南詔 云南蒼山洱海一帶的六詔由南詔統一 皮邏閣派孫子朝見唐玄宗;派人去成都求學 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
_______
云南王
(2)唐朝疆域。
學業分層評價
1.[史料實證](2024·汕頭濠江期末)下面兩則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材料一 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明]巴臥·祖拉陳瓦《賢者喜宴》
材料二 于是效法松贊干布之先例,請婚中宗之女金城公主。
——索南堅贊《西藏王統記》
A.唐蕃民族關系和諧 B.和親促進吐蕃發展
C.唐朝民族交往頻繁 D.吐蕃主動學習唐朝
A
【解析】根據“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請婚中宗之女金城公主”可知,與材料相關的史實是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可見,兩則材料可以用于研究唐蕃民族關系和諧,故選A項。
2.(2024·惠州模擬)《唐會要》載:“(貞觀)四年三月,諸蕃君長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
乃下制,令后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與以上局面相關的是( )
A.唐朝與吐蕃友好往來 B.西域正式歸入中央統轄
C.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 D.由中書省直接管理西藏
C
【解析】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因此與材料所述局面相關的是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3.唐朝時期,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朝關系密切。
其中,回紇首領被封為(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云南王 D.懷仁可汗
D
【解析】唐玄宗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故D項正確;天可汗是西北各族對唐太宗的尊稱,排除A項;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排除B項;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排除C項。
4.《舊唐書》記載,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冊封“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
郡王”,從此,大祚榮政權始以“渤海國”名號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說明( )
A.唐太宗受到西北少數民族擁戴 B.唐朝加強了與東北地區的聯系
C.唐朝統治力量遭到了嚴重削弱 D.西北少數民族接受了唐朝冊封
B
【解析】根據材料“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通過冊封少數民族政權首領,較好地處理了中原與東北靺鞨族之間的關系,加強了與東北地區的聯系,故選B項。
5.[歷史解釋]“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此
后,唐蕃之間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受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
唐學習。”據此可推測材料所述舉措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繁榮商品貿易 D.邊疆地區發展
D
【解析】材料體現了唐朝加強與吐蕃、南詔的關系。吐蕃和南詔都是邊疆地區政權,所以這些舉措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發展,故選D項。
6.[時空觀念]盛唐時疆域極其遼闊,王夫之說:“前有漢,后有宋,皆所不逮。”唐朝的疆
域西北到( )
A.貝加爾湖 B.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一帶
C.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D.咸海
C
【解析】盛唐時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北達貝加爾湖,東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一帶,南及南海。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版圖最大、勢力最強的國家,故選C項。
7.[跨學科·藝術](2024·惠州模擬)下面是盛唐時期常見的女性發髻樣式。這反映出,當
時( )
名稱 插梳 烏蠻髻 回鶻髻
圖示
A.社會等級決定女性裝扮 B.尚武風氣盛行一時
C.民族交融影響社會審美 D.婦女地位得到提高
C
【解析】根據材料“盛唐時期常見的女性發髻樣式”及圖片可知,盛唐時期,具有少數民族特征的發髻傳入中原,深受婦女喜愛,如“烏蠻髻”“回鶻髻”等,可見民族交融影響社會審美,故選C項。
8.閱讀下列材料,探究問題。
材料一 唐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首領“示之以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因俗而治政策的實施……在形式上保留當地原有統治機構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制度化。
——摘編自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及方式。(4分)
答:管理原則:“華夷無別”“華夷同重”。
管理方式:冊封、和親、因俗而治。
材料二
①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唐]陳陶《隴西行四首》
②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
——[唐]元稹《法曲》
(2)請根據材料二詩句共同反映的歷史現象,提煉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4分)
答:主題:唐朝民族交融(交往)。
說明:詩句①反映的是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后,吐蕃風俗習慣受唐朝風俗習慣影響,體現了民族交往、交融。詩句②反映的是唐朝漢族與各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不斷交融。
材料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交融,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摘編自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
答:因素: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借鑒、共同發展;歷代統治者的支持與改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可知,管理原則是“華夷無別”“華夷同重”。根據“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因俗而治政策的實施”可知,管理方式有冊封、和親、因俗而治等。第(2)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詩句①反映的是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和親后,吐蕃風俗習慣受唐朝風俗習慣影響,體現了民族交往、交融。詩句②反映的是唐朝漢族與各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不斷交融。故可提煉的主題為唐朝民族交融(交往)。第(3)題,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因素有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借鑒、共同發展;歷代統治者的支持與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共20張PPT)
第4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基礎自主落實
一、安史之亂
1.結合“歷史解釋1”史料,分析安史之亂的原因。
(1)_______在位末年,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
(2)各地的_______權力過大,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
比失衡,形成_________的局面。_______兼任三鎮
節度使,勢力逐漸膨脹。
2.概況:755年,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763年,郭
子儀等將領平定叛亂。
歷史解釋1
唐玄宗在位后期,沉湎于享樂,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楊國忠把持大權,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使朝政黑暗腐敗。
——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
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下冊》
唐玄宗
節度使
外重內輕
安祿山
3.結合“歷史解釋2”杜甫的詩,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
唐朝的國勢_________;對_________造成極大的破壞,
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形成
_________的局面。
思維指引 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現“開元盛世”局面,
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唐玄宗在位后期,出現安史之亂,
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
歷史解釋2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
四鄰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唐]杜甫 《無家別》
由盛轉衰
社會經濟
藩鎮割據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史料實證”所示人物是誰 指出與他有關的主要歷史事跡,其事跡給唐朝帶來怎樣的影響
(1)人物:_____。
(2)歷史事跡:領導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起義)。
(3)影響:唐朝受到_________。
2.唐朝滅亡:907年,_____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史料實證
黃巢
致命打擊
朱溫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形成 五代 北方_________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
后漢、后周五個政權
十國 南方地區出現的九個政權和北方的_____
實質 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_________局面的延續
影響 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_________;南方地區政局
_________,經濟有一定的發展
特點 各地經濟聯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進一步加
強,_________不斷增長
思維指引 五代是先后相繼的,十國是并存的。
時空觀念
黃河流域
北漢
藩鎮割據
動蕩不安
相對穩定
統一因素
學業分層評價
1.(2024·深圳鹽田期中)唐前期,關中(陜西省中部平原地區)261個軍府擁兵26萬,約占
全國軍府總數和總兵力的40%。唐玄宗天寶年間設置了安西(西域地區)等九個節度
使和一個嶺南(今廣東、廣西)五府經略使,十鎮駐軍約49萬,約占當時全國總兵力的
86%。唐玄宗的這一舉措( )
A.體現內重外輕的布局 B.為唐朝衰落埋下隱患
C.遏制了邊疆地區叛亂 D.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
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天寶年間唐玄宗在西域、嶺南等地設置了多個節度使,其兵力占了全國總兵力的86%,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衡,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局面,為安史之亂爆發、唐朝衰落埋下隱患,故選B項。
2.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寫道:“(安史之亂爆發之后)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
涂炭,無所控訴,凡二百余年。”這說明安史之亂后( )
A.黃巢起義爆發 B.社會動蕩不安 C.五代十國分立 D.“開元盛世”出現
B
【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等,可判斷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不安,故選B項。
3.有學者認為,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在與藩鎮的博弈中,通過不斷學習、調整,重
新樹立起對藩鎮的權威并加強對其的控制力。因此唐政權在動亂后生存了下來。
作者意在說明( )
A.藩鎮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 B.藩鎮割據局面使唐由衰轉盛
C.安史之亂鞏固了唐朝統治 D.藩鎮為唐走向滅亡埋下禍根
A
【解析】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與藩鎮的博弈中,通過不斷學習、調整,重新樹立起對藩鎮的權威,并加強對其的控制力”體現了藩鎮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的統治,故選A項;安史之亂使唐由盛轉衰,排除B、C項;材料沒有涉及唐朝滅亡的信息,排除D項。
4.[歷史解釋]下表所示為唐代中后期一些起義的情況。這說明當時( )
時間 起義 爆發原因
762-784年 浙江袁晁起義 朝廷增加賦稅
765-766年 蘇州方清、陳莊起義 反抗朝廷賦稅過重
859-860年 浙江裘浦起義 朝廷加重稅收
868-869年 龐勛起義 兵役過重
874-878年 王仙芝起義 官府賦役過重
875-884年 黃巢起義 人民賦役繁重
A.宦官專權嚴重 B.社會矛盾尖銳 C.形成藩鎮割據 D.多個政權并立
B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起義眾多,起義爆發的原因多為反抗朝廷、官府賦役過重,說明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間矛盾尖銳,即社會矛盾尖銳,故選B項。
5.[時空觀念]北宋武學博士何去非說:“梁祖起于宛朐群盜之黨,已而挾聽命之唐,鞭笞
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謂一時之奸雄。”“梁祖”指建立后梁的朱溫,“群盜之黨”是指(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密起義
C
【解析】據“‘梁祖’指建立后梁的朱溫”可知,“群盜之黨”指的是唐末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是秦末的農民起義,排除A項;黃巾起義是張角領導的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排除B項;唐朝后期爆發了黃巢起義,給唐王朝以致命打擊,故選C項;李密起義是隋末的農民起義,排除D項。
6.(2024·惠州期中)史書記載,五代十國的開國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經擔任節度使。如
后梁皇帝朱溫曾是唐宣武軍節度使,后晉皇帝石敬瑭曾是后唐河東節度使。由此可
見,五代十國時期的統治者獲得政權最典型的途徑是( )
A.通過控制朝政,發動宮廷政變 B.通過所控制的藩鎮勢力武裝奪權
C.依靠北方各族的武力支持 D.利用農民起義所造成的混亂局面
B
【解析】五代十國實質上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許多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他們獲得政權最典型的途徑是通過所控制的藩鎮勢力武裝奪權,故選B項。
7.(2024·汕頭模擬)唐玄宗曾下令,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必須經過官學學習,但安史之亂
后朝廷沒有足夠的經濟力量興辦官學,很多學校已有名無實,私學受業成為朝廷取士
的重要來源。據此可知,安史之亂( )
A.使科舉制擴大選官范圍 B.沖擊文化與經濟秩序
C.促進私學的興起與發展 D.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B
【解析】題干材料說明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經濟衰落,政府出現財政問題,無力興辦官學,導致私學發展,據此可知,安史之亂沖擊了文化與經濟秩序,故選B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使科舉制擴大選官范圍,排除A項;私學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排除C項;題干材料強調的是安史之亂對經濟與教育的影響,而不是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排除D項。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唐]杜甫《垂老別》
材料二 (黃巢領導的)義軍曾發布檄文,指斥貪官當政,綱紀紊亂,賄賂公行,并宣布要“洗滌朝廷”,為民除害,處斬貪污的地方官吏。義軍深受民眾擁護,隊伍迅速發展到65萬人。
材料三 原為農民起義軍將領的朱溫,后來投降唐朝,被封為節度使,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他逐漸控制朝廷,陸續兼并了許多割據勢力。朱溫后來建立了政權,唐朝至此滅亡,歷史進入一個新時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 (1分)杜甫的《垂老別》再現了當時怎樣的情形 (2分)
答:歷史事件:安史之亂。情形:安史之亂后山河破碎、戰火蔓延、死傷遍野。
(2)根據材料二,歸納義軍深受民眾擁護的原因。(2分)
答:原因:義軍發文指斥朝政腐敗的現實;義軍為民除害,嚴懲貪污的地方官,深得民心。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唐朝共存在多長時間 (1分)唐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哪一時期 (1分)
答:時間:289年。時期:五代十國時期。
(4)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之間有何關系 (1分)請用史實加以說明。(2分)
答:關系:因果關系。說明: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社會矛盾激化;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致使農民起義爆發;起義進一步動搖了唐中央政權,唐朝最終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吏”“三別”是杜甫的代表作,杜甫生活在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年代,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亂后山河破碎、戰火蔓延、死傷遍野的慘狀。第(2)題依據材料二“指斥貪官當政,綱紀紊亂,賄賂公行,并宣布要‘洗滌朝廷’,為民除害,處斬貪污的地方官吏”歸納為指斥朝政腐敗的現實和嚴懲貪污的地方官。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618年建立,907年滅亡,共存在289年;唐朝滅亡后,進入五代十國時期。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史之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社會矛盾激化;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致使農民起義爆發;起義進一步動搖了唐中央政權,唐朝最終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因此材料一、材料二與材料三是因果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泉县| 安吉县| 镇雄县| 临海市| 彩票| 仪征市| 泰顺县| 科尔| 蒙城县| 五台县| 神木县| 阿巴嘎旗| 康乐县| 麦盖提县| 洛扎县| 宁国市| 张北县| 瑞安市| 莱西市| 麟游县| 环江| 南郑县| 若羌县| 益阳市| 翼城县| 乌兰浩特市| 邢台县| 长治市| 射阳县| 龙州县| 阜康市| 淮阳县| 辽宁省| 商丘市| 大城县| 浦县| 九江市| 嘉黎县| 冀州市| 牟定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