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 單元素養評估(三)(第三單元)(時間:60分鐘 總分:70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下表是《明朝史話》的目錄節選,橫線處最恰當的標題是( )二、革舊鼎新,大權獨攬(一)三司分治,權歸中央(二) (三)“將不專軍,軍不私將”——明朝的衛所制度A.制錢谷,收精兵 B.建驛站,設行省C.廢中書,罷丞相 D.設軍機,封達賴C【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明朝史話》的目錄節選”“三司分治,權歸中央”并結合所學可知,目錄內容應是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為加強君權,明太祖在地方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在中央,廢除丞相,提升六部的職權,將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為監視官民,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制錢谷,收精兵”與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有關;“建驛站,設行省”與元朝有關;“設軍機,封達賴”與清朝有關;故選C項。2.明朝考試對字數有嚴格規定,命題范圍局限在“四書”“五經”中,答題議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仿摹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這表明明朝( )A.考試內容簡單B.士人思想活躍C.思想專制加強D.文化發展興盛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試只能根據指定的范圍答卷,不得隨意發揮,答題的文章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思想專制加強,束縛人們思想,故選C項。3.明代嘉靖時期,在北方拒絕邊境互市,在南方嚴格執行海禁。但到了隆慶時期,北方有“隆慶和議”,俺答汗以順義王的名義歸附,南方有漳州府月港的開放,使海盜變成了海商。這說明影響明代對外政策的因素是( )A.君主專制B.儒家思想C.農耕經濟D.國家安全D【解析】據本題材料可知,嘉靖時期,北方拒絕邊境互市,南方嚴格執行海禁,隆慶時期,與北方的蒙古關系友好,南方開海禁、通商,說明國家安全影響對外政策,故選D項。4.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等事件,中外沖突升級。從“友好往來”到“沖突升級”的變化,說明了明朝( )A.外交從開放走向閉關B.國力由強盛走向衰退C.專制皇權的不斷強化D.抵制西方列強的入侵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顯示了明朝的國力強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等事件,說明明朝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故選B項。5.萬歷初年,一條鞭法頒行不到五年,國家稅收收入達到435萬兩,比隆慶年間增長74%,同時消費下降到349萬兩,盈余86萬兩,扭轉了多年的中央財政危機。據此可知,一條鞭法( )A.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B.導致地方政府的貧弱C.簡化了賦稅的征收名目D.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D【解析】根據材料“國家稅收收入達到435萬兩,比隆慶年間增長74%,同時消費下降到349萬兩,盈余86萬兩,扭轉了多年的中央財政危機”可知,一條鞭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增強了中央集權的力度,故選D項。6.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日益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由此可見,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生產B.農民的反抗意識逐漸覺醒C.政治腐朽,社會矛盾激化D.外族入侵,民族危機加重C【解析】據題干“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日益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可知,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朽,社會矛盾激化,故選C項。7.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皇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官印,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此官印可印證清朝( )A.君主專制的強化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東南邊疆的穩定D.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B【解析】根據材料“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皇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官印”并結合所學可知,渥巴錫領導西遷的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故選B項。8.(2024·韶關期末)清朝時期通過對國家治理機制的不斷調適,邊疆民族地區被穩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中華大地呈現出南北混一、天下一統的局面。這說明( )A.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B.邊疆民族的內遷C.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D.民族政權的并立A【解析】據題干“清朝時期通過對國家治理機制的不斷調適,邊疆民族地區被穩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中華大地呈現出南北混一、天下一統的局面”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在邊疆治理的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有效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故選A項。9.(2024·佛山期末)雍正皇帝大大放寬了使用奏折的范圍,不僅政治、軍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奏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從而成為皇帝的耳目。這反映了( )A.君主專制強化B.行政效率大大提高C.社會矛盾加劇D.思想領域控制嚴密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加強了君主專制;材料強調的是奏折制度對君主專制強化的作用,與行政效率無關;題干材料未涉及社會矛盾和思想領域的控制;故選A項。10.官員徐駿給雍正皇帝上書時,寫錯“陛下”的“陛”字,雍正皇帝立即將其革職,后來又在徐駿詩集中查到“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兩句詩,將徐駿處以死刑,罪名是“誹謗朝廷”。材料說明清朝( )A.實行八股取士 B.允許言論自由C.推行文化專制 D.實行閉關自守C【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統治者從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說明清朝實行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故選C項。11.清政府規定,一切外國進口貨物一律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承銷,內地出口貨物也由廣州十三行代購,進出口貨物的價格概由廣州十三行決定。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涉,一切命令、文書都由廣州十三行轉達。這些規定( )A.滿足了西方開拓中國市場的需求B.鼓勵發展海外貿易C.嚴格約束外商在廣州的貿易和活動D.廢除了閉關自守政策C【解析】根據材料中“一切外國進口貨物一律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承銷,內地出口貨物也由廣州十三行代購,進出口貨物的價格概由廣州十三行決定”“一切命令、文書都由廣州十三行轉達”及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閉關政策,中外貿易只在廣州十三行進行,嚴格約束了外商在廣州貿易與活動,故選C項。12.(2024·廣西中考)1816年,英國派使團訪華,因使臣不愿行叩頭禮,嘉慶皇帝拒絕接見并令其即日回國。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A.實行文化專制政策B.維護國家領土完整C.推行開明民族政策D.固守天朝上國觀念D【解析】據題干“因使臣不愿行叩頭禮,嘉慶皇帝拒絕接見并令其即日回國”可知,這說明清朝統治者固守天朝上國觀念,盲目自大,故選D項。13.到了晚明時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糧食作物的引進和推廣,糧食生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據此推斷,明清時期引進美洲的物種( )A.解決了農業大國的糧食問題B.促進了中外貿易的不斷擴大C.導致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D.增加了人們生活的食物來源D【解析】根據“糧食生產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可知,高產作物引入中國后,增加了人們生活的食物來源,故選D項。14.嘉慶皇帝生長于清朝全盛時期的乾隆朝。他當皇子時,曾隨乾隆皇帝南巡,在杭州目睹士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他當政之后,總是將此事引以為戒。這反映了( )A.康乾盛世潛伏著社會危機B.軍備廢弛是清朝的主要弊病C.嘉慶皇帝比乾隆皇帝青出于藍D.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被激發A【解析】根據“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可知,這體現出清朝軍隊疏于訓練,戰斗力弱,反映了康乾盛世潛伏著社會危機,故選A項。15.(2024·東莞期末)《本草綱目》問世之后,迅速在國外傳播開來。17世紀,《本草綱目》被譯成了拉丁文,后來又陸續被譯成了法文、德文、英文等眾多版本。這表明,《本草綱目》( )A.總結了歐洲藥物學成就 B.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C.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 D.為自然科學的發展奠基B【解析】《本草綱目》在世界上的廣泛傳播說明此書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故選B項。16.明代著名小說集“三言二拍”中的近兩百個故事里,至少有七十個取材于當時的商人。其中《二刻拍案驚奇》中記載:“徽州風俗,以商賈為第一等生業,科第反在次者。”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明朝( )A.商品經濟較為活躍B.君主專制得到強化C.社會風氣比較開放D.廢除重農抑商觀念A【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明代小說大量取材于當時的商人,在部分地區,經商是第一選擇,參加科舉考試是第二選擇,這體現了當時商品經濟較為活躍的狀況,故選A項。17.京劇《長坂坡》《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鐘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圖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這反映出京劇( )A.汲取了其他劇種長處B.標志著戲曲藝術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變化D.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D【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京劇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寓意和象征的功能以及文化傳承功能等,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18題20分,第19題16分,共36分)18.(20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唐科舉制……自產生之日起就確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懷牒(證件)自列于州縣”的自由報考原則,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為草野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摘編自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材料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改組。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材料三 明清加強思想文化專制的措施。措施 內容八股取士 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以“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應試之人不得隨意發揮,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為標準文字獄 從文字作品中穿鑿附會,任意羅織罪名,廣泛株連,嚴酷處罰——摘編自王士立《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草野之士開辟了登仕之途”對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4分)答:影響: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朱元璋在中央和地方改組政治制度采取的舉措及設立的特務機構,歸納君權與相權發展的趨勢。(6分)答:措施: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特務機構:錦衣衛。趨勢: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思想文化專制的危害。(6分)答:危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制了人才的培養;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積極作用。(4分)答:積極作用: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任答2點即可)【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不論貴族和平民皆可參加公開考試。……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大事,皆可為考試內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第(2)題,根據材料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在地方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為錦衣衛。從秦至明清,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軍機處的設立,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君權不斷得到加強,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廢除。第(3)題,根據材料三“應試之人不得隨意發揮”“從文字作品中穿鑿附會,任意羅織罪名,廣泛株連,嚴酷處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思想文化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文化的發展,扼制了人才的培養,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第(4)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同時一定程度上為抵御外國侵略提供了保障,在很長時間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19.(16分)自古至今,中華民族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人物。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瓦氏夫人,廣西壯族抗倭英雄。明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瓦氏夫人主動請纓……采用祖傳兵法練兵,講究“七人為伍,每伍自相為命,四人專責擊刺,三人專責割首,所獲首級,七人共之”。她還給部隊規定了“四不許”和“五斬”,俍兵軍紀嚴明,受到江浙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在戰斗中,瓦氏夫人使用雙刀殺敵,銳不可當……瓦氏英勇善戰、大敗倭寇的事跡廣為傳揚……“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在江浙沿海廣為傳頌,當地還留有“平倭墩”、大捷山等遺跡。——據萬流、賴興《抗倭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等整理材料二 如表。時間 人物 事跡1653年 順治皇帝 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1697年 康熙皇帝 親率清軍打敗噶爾丹1727年 雍正皇帝 在西藏設立駐藏辦事大臣1759年 乾隆皇帝 調動清軍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叛亂(1)根據材料一,概括瓦氏夫人抗倭取勝的原因。(6分)答:原因:作戰軍隊訓練有素;得到當地群眾擁護;瓦氏夫人英勇善戰。(2)選擇材料二中任意兩個人物及其事跡,自擬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10分)答:示例:所選事跡:順治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乾隆調動清軍平定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叛亂。觀點:清朝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論述:1653年,順治皇帝冊封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的封號,有效地加強了朝廷對西藏的管轄,加深了中央與邊疆民族的聯系。乾隆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反清叛亂,形成割據勢力,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綜上所述,清朝統治者采取各種措施維護了國家的穩定,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解析】第(1)題,根據“采用祖傳兵法練兵”可知瓦氏夫人的軍隊訓練有素;根據“俍兵軍紀嚴明,受到江浙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可知,瓦氏夫人的軍隊得到當地群眾擁護;根據“瓦氏夫人使用雙刀殺敵,銳不可當”可知,瓦氏夫人個人的英勇善戰。第(2)題,材料列舉了清朝時期多位皇帝發展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事跡,因此可擬定觀點為清朝鞏固和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選取任兩位人物及事跡,回答合理即可。也可從其他角度擬定觀點,進行論述。(共30張PPT)素養 提升賦能【核心素養一】 唯物史觀【解讀】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解法】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唯物史觀:(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2)辯證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考法】1.南宋以后,詞人們面對國土淪陷的現實和顛沛流離的境遇,激發了創作靈感,賦予南宋詞壇以武裝抗金、收復失地的愛國主義主題,其代表人物首推辛棄疾等。南宋的社會現實決定了此時宋詞的題材風格,這體現了(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個人興趣決定時代文化內容C.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D.地理環境決定文學題材風格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南宋的社會現實決定了此時宋詞的題材風格”可知,社會境況影響當時的文化內容,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故C項正確。2.宋代科舉考試中,各省考試錄取的名額均有限定。為了維持南北地區之間取士人數的均衡,北宋熙寧年間,政府特許北方五路地區推薦學生免考“發解試”(考中即為舉人)而直接參加省考。此類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經濟重心南移的加強B.北方人口南遷C.追求科舉錄取公平D.戶籍制度的管理混亂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南方人才優勢凸顯,在科舉考試中占據更多名額。為維持南北方取士人數均衡,政府特許北方五路地區推薦部分學生直接參加省試,這實質上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使南方地區的文化影響力隨之上升,促使北宋政府的政策發生轉變,反映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故選A項。3.如圖所示,北京城雖歷經元朝、明朝的修繕,但城市的層級規劃和對稱格局始終延續。這種建筑風格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 )A.城市的建筑技術遙遙領先B.注重城市規劃科學合理C.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念D.北京城是國際性大都市C【解析】依據題干材料“城市的層級規劃和對稱格局始終延續”和元大都、明北京城的平面圖可以看出,皇城和宮城位于城市的中軸線上,本質上體現君主專制制度下皇權至高無上的理念,故選C項。【核心素養二】時空觀念【解讀】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解法】時空觀念包括時間與空間兩個最基本的要素,考查角度側重于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明確史事的進程。【考法】4.隋煬帝出征遼東,“興百余萬眾,饋運(運送糧食)者倍之”。觀察下圖,若從大運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運糧運兵,需經過大運河的( )A.邗溝 B.通濟渠 C.永濟渠 D.江南河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觀察圖片可知,從洛陽到涿郡需要經過永濟渠,故選C項。5.下圖是唐宋進士出身對比圖,這反映出科舉制( )A.推動了門閥政治的發展 B.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蘊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想 D.杜絕了徇私舞弊的現象B【解析】根據“唐宋進士出身對比圖”可知,宋朝中下層人士通過科舉為官的比重比唐朝大,這說明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B項。6.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周邊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C【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后來改稱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故選C項。【核心素養三】史料實證【解讀】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解法】(1)命題角度主要依托文字材料、圖片材料、表格材料等,以材料引入試題,“題在書外,理在書中”。(2)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史由證來,論從史出”。【考法】7.下圖是三彩男裝女立俑,女著男裝是唐代女子服飾的一大特點。這印證了唐朝( )A.社會風氣開放 B.繪畫名家輩出 C.都市商業繁榮 D.對外貿易發達A【解析】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當時一些婦女受過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等活動,故選A項。8.《清史稿》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春正月辛巳……羅剎踞雅克薩、尼布潮二城,飭斷其貿易,薩布素以兵臨之”。該事件( )A.促進了清朝的對外交流 B.加強了清朝的民族交融C.維護了祖國的領土完整 D.擴展了清朝的疆域面積C【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雅克薩之戰。17世紀中期,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侵略我國的領土。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打退俄國的進攻,最終迫使俄國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故選C項。【核心素養四】歷史解釋【解讀】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解法】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考查角度:(1)客觀論述歷史問題,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2)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面對現實社會與生活中的問題,能夠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考法】9.材料解析材料一 西漢至南宋南北方戶數變化。材料二 中國歷代耕地面積變化情況(部分)。時期 北方耕地面積/億市畝 南方耕地面積/億市畝魏晉南北朝 1.925 1.925隋唐 3.21 3.21遼宋夏金元 2.59 4.61明 4.39 6.31清 4.31 16.19注:一市畝約等于666.67平方米材料三 天下歲入糧數,南方6 890 311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的歲入糧數占全國的比重尤高,各約占37%和10%。——據《元史·食貨志》整理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一個主題,并據材料加以說明。答:主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說明:從西漢到南宋,南北方戶數總體上呈南增北降趨勢;宋朝時,南方戶數超過北方;從魏晉南北朝到清朝,南方耕地面積大幅增加,尤其是南宋以后,南方耕地面積遠超北方;從唐朝中后期開始,政府鼓勵南方的開發,元朝,南方歲入糧數超過北方。【解析】材料一顯示,南方戶數在西漢和唐代較少,在北宋和南宋時期較多,說明南方經濟發展,人口增長。材料二表明,遼宋夏金元時期北方耕地面積減少,南方耕地面積增加;明清時期南方耕地面積遠超北方。這反映了南方農業的發展。材料三顯示,“天下歲入糧數”中,南方的數量遠高于北方,江浙行省和江西行省占比尤高,說明南方的經濟地位日益重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政府鼓勵南方的開發,導致南方戶數增加,經濟重心南移。因此,材料主題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核心素養五】 家國情懷【解讀】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價值取向。【解法】要注意以下幾種基本的要求:(1)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3)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考法】10.下圖為1965年考古學家在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發掘的壁畫《武則天乘龍舟》,圖中我們可以看到:武則天和眾侍女所乘的龍舟、所梳的雙環望仙髻以及樂伎所用的云和琴,是典型的唐代中原地區的器物,都是中亞地區原本沒有的,畫工如果沒見過實物,斷然不可能畫得這樣惟妙惟肖。這表明( )A.武則天曾在中亞撒馬爾罕泛舟 B.中亞地區為大唐的疆域C.撒馬爾罕人有端午節泛舟的習俗 D.盛唐文化對中亞地區影響深遠D【解析】根據題干“壁畫《武則天乘龍舟》……是典型的唐代中原地區的器物,都是中亞地區原本所沒有的”可知,唐與中亞地區有經濟文化交流,盛唐文化對中亞地區影響深遠;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發掘的壁畫不能說明武則天曾在中亞撒馬爾罕泛舟;中亞地區在唐朝時并未成為大唐的疆域;壁畫僅展示了武則天等人乘龍舟的場景,并未說明是在端午節,也未涉及撒馬爾罕人有端午節泛舟的習俗;故選D項。11.唐詩中有大量描寫自然山川的詩作,風景秀麗的江南、文化底蘊豐厚的中原、奇峭險峻的巴蜀、壯美奇異的邊地山水風光盡收其中。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的詩里,處處體現出詩人們對祖國壯美山河的熱愛。這些詩作( )A.豐富了古代詩歌的體裁 B.體現出對藩鎮割據無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經濟的繁榮 D.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的觀念D【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唐詩中有大量描寫自然山川的詩作,這些詩作都體現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它們的廣泛傳播有利于人們加強國家認同觀念;材料反映的是唐詩的創作內容,并不是體裁;題干材料未體現對藩鎮割據的痛恨及唐代經濟的繁榮;故選D項。(共30張PPT)階段測評卷單元素養評估(一)(第一單元)(時間:60分鐘 總分:70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成語“一衣帶水”出自《南史·陳本紀下》。隋文帝對宰相高颎(jiǒnɡ)說:“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之后隋文帝于589年( )A.滅掉陳朝,統一全國B.創立科舉制,選拔人才C.定都大興,發展經濟D.開鑿大運河,鞏固統治A【解析】根據材料“隋文帝”“589年”并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故選A項。2.(2024·深圳寶安期中)“發跡的階梯是對任何人都開放的,無論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實上,在不同社會集團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流動性:權勢之家或名門望族可能會因子孫不肖而敗落,而出身低微者則會通過這種制度發達。”材料表明科舉制(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社會各階層流動C.根據血緣關系選拔人才 D.會使名門望族敗壞名聲B【解析】根據“權勢之家或名門望族可能會因子孫不肖而敗落,而出身低微者則會通過這種制度發達”可知,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B項。3.大運河打通了南北諸河流的聯系,將揚州和全國連接成一體,揚州自此成為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至中、晚唐時期,成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會; 而運河最南端的余杭郡也從一個邊境前哨地一躍而成為繁榮的商業城市。這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 )A.改變了南北經濟格局 B.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C.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 D.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的交流,使揚州成為東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大都會,使余杭郡發展成為一座繁榮的商業城市,這反映出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題干材料未體現南北經濟格局的改變;大運河開鑿前,隋朝已經完成了統一;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而不是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選B項。4.《資治通鑒》中有關隋煬帝統治時期的記載:“三月,丁未……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該記載可以用于研究隋朝( )A.走向滅亡的原因 B.邊疆地區的開發C.經濟發展的狀況 D.實現統一的影響A【解析】根據題干“三月,丁未……營建東京,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和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人民忍無可忍,終于導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盛極一時的隋朝隨之滅亡,故選A項。5.(2024·深圳龍華期末)貞觀五年,掌管禮儀的部門計劃于二月舉行皇太子的冠禮,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認為“今東作(春耕生產)方興,恐妨農事”,將儀式改在同年十月舉行。這表明唐太宗時期( )A.重視農業生產活動 B.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王位繼承制度變化 D.行政效率不斷提高A【解析】唐太宗因擔心影響農業生產而修改皇太子舉行冠禮的日期,表明唐太宗時期重視農業生產活動,故選A項。6.以下是同學們為制作歷史人物卡片而搜集的資料,據此可知武則天( )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于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唐]杜佑《通典·歷代制下》詔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后晉]劉昫《舊唐書·則天皇后本紀》A.重視人才選拔 B.鞏固皇帝權威C.關注民眾生活 D.增加考試科目A【解析】根據材料“載初元年二月,策問貢人于洛城殿,數日方了。殿前試人自此始”“詔內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舉”并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故選A項。7.(2024·涼山中考)有人曾評價:“唐玄宗前期會做皇帝,后期不會做皇帝。”此人評價“唐玄宗前期會做皇帝”的主要立足點是( )A.在他統治前期出現了“文景之治”B.在他統治前期出現了“貞觀之治”C.在他統治前期出現了“開元盛世”D.在他統治前期出現了安史之亂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前期會做皇帝”的主要立足點是他統治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臣,出現了盛世局面,史稱“開元盛世”,故選C項。8.(2024·肇慶模擬)下表中是不同史籍關于唐朝的記載,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信息是唐朝時期( )史籍中關于唐朝的記載 出處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東南亞原住民)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 [后晉]劉昫《舊唐書·王方慶傳》(廣州)江中有婆羅門(今印度)、波斯(今伊朗)、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 [日]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A.廣州海外貿易繁榮 B.唐蕃交往日益頻繁C.東南亞為唯一客源 D.貿易范圍遠達東非A【解析】根據“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東南亞原住民)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廣州)江中有婆羅門(今印度)、波斯(今伊朗)、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等信息可知,廣州海外貿易繁榮,故選A項。9.唐朝法律規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詣寺校印署,無或差繆,然后聽用之”“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杖六十”。由此可知,唐朝( )A.商品經濟發達 B.市場管理嚴格C.法治十分嚴明 D.交易秩序混亂B【解析】根據題干“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詣寺校印署,無或差繆,然后聽用之”“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杖六十”可知,唐朝對度量衡的準確性和商品質量有著嚴格的要求,并設立了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明顯體現了唐朝政府對市場管理的嚴格態度,旨在維護市場的公平和秩序,故選B項。10.《舊唐書》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人煙斷絕,千里蕭條。”由此可見,安史之亂( )A.對社會造成極大破壞B.削弱了藩鎮軍事實力C.首先爆發于北方地區D.促進了人口大量南遷A【解析】據材料“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知,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亂后荒涼的景象,說明安史之亂對社會造成極大破壞,故選A項。11.“五代的開國皇帝都是憑武力奪位,在位的時間也都不長,最短的只有十個月。這五個朝代的統治時間平均約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這段材料說明( )A.五代時期政權并立B.南方政局相對穩定C.五代政權更迭頻繁D.民族交融特點顯著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五代各政權因武將奪權而更替,各政權統治時間都不長,這說明五代政權更迭頻繁,故選C項。12.唐朝時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大祚榮被封為渤海郡王,皮邏閣被封為云南王。冊封這些邊疆民族首領的統治者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C.唐玄宗 D.唐高宗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靺鞨族的一個分支粟末靺鞨基本統一各部,建立政權。后來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以渤海為號。8世紀初,云南蒼山洱海一帶最南部的部落統一六詔,建立南詔政權。唐玄宗冊封皮邏閣為云南王,故選C項。13.唐朝時期,邊疆民族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權。下圖為南詔政權遺址出土的蓮花紋瓦當,其形制和紋樣都與唐長安城大明宮和興慶坊出土的磚瓦毫無二致。這反映了唐朝( )A.中外交往密切 B.民族交往交融C.文學藝術多彩 D.制陶技術高超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南詔遺址中出土了與唐長安城相似的瓦當,說明長安與南詔之間存在一定的交流和聯系,體現了民族之間的交融;南詔是邊疆民族政權,與中外交往無關;題干材料未涉及文學藝術,也無法得出制陶技術高超;故選B項。14.自然界中,鳥可以作為傳播植物種子的使者,推動生物圈的物種交流。下圖是模擬這一原理制作的示意圖,該圖可被納入的歷史學習主題是( )A.唐與吐蕃的民族交融B.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C.古代中日兩國的交往D.佛教文化的傳播歷程B【解析】據示意圖可知,把唐朝的先進制度、醫學、天文歷法、傳統節日等比喻成種子,傳播到新羅和日本,這反映的是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故B項正確。15.(2024·江西中考)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這從側面反映了唐朝( )A.嚴格的坊市界限B.豐富的都市生活C.開放的社會風氣D.先進的典章制度D【解析】根據題干“今天日本的郵政地址還是沿襲唐制,以町、番、目為單位”可知,唐朝時期的典章制度傳入日本后,至今仍在使用,這從側面說明了唐朝制度的先進性,故選D項。16.(2024·揭陽期末)詩歌創作在唐朝進入了黃金時代。盛唐時,詩風開朗奔放、剛健清新;中唐時,詩風平實淺近,諷喻詩作大量涌現;而晚唐時,詩風凝重濃郁,有時凄婉悲愴。這反映出( )A.唐詩代表了中國文化最高水平B.社會變遷影響詩歌風格C.文學作品能直接反映王朝更替D.詩人喜好決定唐詩主題B【解析】隨著唐朝國力與社會形勢的變化,詩歌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反映出社會變遷影響詩歌風格,故選B項。17.(2024·深圳龍崗期中)唐代雕塑造型豐滿健壯、雍容大度,具有浪漫豪放的氣息;唐代著名的舞蹈家公孫大娘融合中國傳統的劍舞與西域舞蹈之精髓,創造出《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作品,廣受好評。這反映出唐代( )A.藝術成就高于周邊地區B.中原對西域文化輸出頻繁C.具有開放而自信的氣度D.體育運動成為百姓的追求C【解析】唐代雕塑雍容大度,具有浪漫豪放的氣息,反映出唐代的自信,舞蹈家公孫大娘融合中國傳統的劍舞與西域舞蹈之精髓,創造出優秀的作品,反映出唐代的開放、包容,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18題18分,第19題18分,共36分)18.(18分)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廢除了北周時代從《周官》抄襲來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開皇三年,隋文帝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文帝還經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獎良能,懲處貪污……魏晉以來為豪強地主所操縱的選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廢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試選士的制度。——摘編自陳光崇《論隋文帝改革和統一的歷史功績》材料二 據《隋書》統計,隋文帝納諫36件,拒諫5件;隋煬帝納諫7件,拒諫10件。……從納諫內容上看,用人、邊疆等方面的諫議,文帝幾乎能做到全部采納;反觀隋煬帝所采納的諫議中,約有一半關系國家大事,而另一些則為阿諛奉承之作;他所拒的,恰恰是征遼東、巡幸江都、平定農民起義等一些對國家造成重大影響的事情。——摘編自晁中辰《中國諫議制度史》材料三 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唐]杜佑《通典·食貨七》(1)根據材料一,歸納隋文帝為鞏固統治所采取的措施。(4分)答:措施: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廢除九品中正制;改革考試選士的制度。(2)根據材料二,比較隋文帝與隋煬帝在納諫上的不同點。(6分)答:不同點:隋文帝納諫數量多,隋煬帝納諫數量少;從內容上看,隋文帝采納的諫議以國家大事為主,隋煬帝采納的多是阿諛逢迎之舉。(3)根據材料三,簡述當時的社會狀況并分析其出現的原因。(6分)答:社會狀況: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糧食豐盈,米價下跌。原因:“貞觀之治”或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減輕刑罰。(4)綜上所述,歸納影響國家興亡的因素。(2分)答:因素:政策的制訂、帝王的個人素養、制度的創新等。【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可知,隋文帝為鞏固統治采取了以下措施:廢除郡級機構,并省州縣;裁減冗官;廢除九品中正制;改革考試選士的制度。第(2)題,根據材料二內容,從納諫數量、內容和態度上比較得出不同點。第(3)題,根據材料三內容可知描述的是“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根據材料三“太宗勵精為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貞觀之治”或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第(4)題從隋文帝鞏固統治的措施,隋文帝和隋煬帝納諫方面的對比,再到唐太宗勤于政事、虛懷納諫、成就貞觀之治可知,影響國家興亡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的制定、帝王的個人素養、制度的創新等。19.(18分)時空觀念要求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分析歷史事件,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天下諸津(碼頭),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后晉]劉昫《舊唐書·崔融傳》材料二 唐朝前期的社會現象(部分)。序號 社會現象① 發明曲轅犁和筒車并推廣② 很多重要官職由各族人士擔任③ 文成公主入藏序號 社會現象④ 遣唐使和鑒真東渡⑤ 出現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名家⑥ 絲織工藝、制瓷工藝等水平很高⑦ 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⑧ 出現李白、杜甫等杰出詩人⑨ 西域傳入的胡旋舞十分流行⑩ 玄奘西行天竺取經(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社會特征。(4分)答:社會特征: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榮。(2)從材料二表格中找出反映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的社會現象。(6分)答:⑤:出現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名家。⑧:出現李白、杜甫等杰出詩人。⑨:西域傳入的胡旋舞十分流行。(3)從材料二表格中選擇至少兩個相關聯的社會現象,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合理,條理清晰)(8分)答:示例一:社會現象:①發明曲轅犁和筒車并推廣;⑥絲織工藝、制瓷工藝等水平很高;⑦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觀點:唐朝社會呈現經濟繁榮的景象。論述:唐朝時期,曲轅犁和筒車得到發明并被推廣,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絲織工藝、制瓷工藝等水平很高,如蜀錦和越窯青瓷、邢窯白瓷,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奠定基礎;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體現了唐朝經濟的繁榮發展。結論:唐朝時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示例二:社會現象:④遣唐使和鑒真東渡;⑦長安成為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⑩玄奘西行天竺取經。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中外交流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日本和新羅多次派使臣來華,學習唐朝的先進的文化與制度,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天竺取經,為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他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貴文獻;長安既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很多外國使者、商人、留學生居住在長安,長安的繁榮體現了唐朝中外交流的發展。結論:唐朝時期,開放的對外政策,推動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解析】第(1)題,材料一中“千軸萬艘,交貿往還”等信息反映出當時水路運輸發達,港口碼頭往來船舶眾多,商品交流繁榮。第(2)題,結合所學可知,“出現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名家”反映了唐朝的書法,“出現李白、杜甫等杰出詩人”反映了唐詩,“西域傳入的胡旋舞十分流行”反映了唐朝的樂舞,這些都反映了唐朝的文學藝術豐富多彩。第(3)題,此題為開放性問題,根據所選擇的社會現象確定觀點,回答合理即可。(共34張PPT)期末素養評估(第一至三單元)(時間:60分鐘 總分:70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謚號。“文”是中國古代寓意較好的謚號之一,隋文帝得到這個謚號的原因是( )A.渡江滅陳,完成統一B.不恤民力,奢侈無度C.統一貨幣和度量衡D.修建運河,開創科舉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謚號是皇帝去世后,朝廷根據其生前作為給出的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結合所學可知,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故隋文帝得到“文”這個寓意較好的謚號;隋煬帝不恤民力,奢侈無度,最終導致隋朝滅亡;秦始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隋煬帝修建運河,開創科舉制;故選A項。2.唐朝科舉規模擴大,統治者給予科舉及第者榮譽,這使文化素養成為人們廣泛看重的身份標識,于是出現“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的現象。這說明,唐朝( )A.家庭關系受到沖擊B.等級觀念逐漸淡化C.傳統禮制趨于瓦解D.科舉制度影響風氣【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唐朝擴大了科舉規模,提高了科舉及第者的榮譽,使文化素養成為人們廣泛看重的身份標識,從而促進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故選D項。D3.根據以下敦煌莫高窟壁畫里反映唐代的畫作,可推知當時( )A.農田面積擴大B.農耕效率提高C.農業發展迅速D.農用動力革新【解析】根據題干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發明并推廣了重要生產工具曲轅犁,提高了耕作的效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題圖中未體現農田面積的擴大及農業發展迅速;鐵器牛耕在春秋戰國時就已經使用,題圖中的信息無法體現農用動力革新;故選B項。B4.安史之亂后,安史舊部田承嗣被朝廷招降,長期擔任節度使,其在任期間,清理了轄區的戶口狀況,私自任命官吏負責稅收,坐擁十萬名士兵,并開藩鎮世襲的先例。田承嗣的這些舉動( )A.確保了長治久安 B.威脅了中央集權C.震懾了叛亂勢力 D.顛覆了唐朝政權【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清理了轄區的戶口狀況,私自任命官吏負責稅收,坐擁十萬名士兵,并開藩鎮世襲的先例”可知,安史舊部田承嗣的權勢逐漸加大,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實權,割據一方,威脅中央集權;材料涉及的是藩鎮割據,地方威脅中央,不利于長治久安;田承嗣的這些舉動助長了其他節度使割據叛亂的野心;907年,朱溫顛覆了唐朝政權;故選B項。B5.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取經,途中到許多國家周游講學,向西域諸國傳授了大量中原的文化。從天竺取經歸來后,根據他的口述,他的弟子完成《大唐西域記》。玄奘西行( )A.向其他國家宣傳了中華文化B.推動了文明間的交流交融C.宣揚了大唐王朝強盛國力D.確立了佛教的正統地位【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沿途國家,同時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完成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這說明玄奘西行推動了文明間的交流交融,故選B項。B6.蘇軾說:“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這反映了( )A.唐代文化多元繁榮B.宋代文化繼承創新C.文化發展的差異性D.藝術內涵的相通性【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唐朝時期文學、繪畫等文化全面發展,體現了唐代文化多元繁榮,故選A項。A7.北宋與遼、西夏并立,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西夏的邊境開設貿易場所。這一現象說明該時期( )A.各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B.各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頻繁C.邊境貿易減少了民族的隔閡D.遼與宋一直維持著和平局面【解析】據題干“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西夏的邊境開設貿易場所”可知,當時各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A項正確;各民族政權之間的戰爭頻繁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經濟往來,與邊境貿易減少了民族的隔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遼與宋一直維持著和平局面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A8.1140年,金軍分四路向南宋發動進攻。金兀術率1.5萬多騎兵到郾城與宋軍決戰。“岳家軍”用麻繩絆馬腿,用快刀上砍金兵下砍馬腳,與金軍展開肉搏,取得大捷。以上描述表明南宋取得郾城大捷的原因是( )A.“岳家軍”驍勇善戰B.南宋向金稱臣C.宋高宗堅決抗金D.南宋使用火器【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岳飛的部隊紀律嚴明,郾城大戰中,面對身披重甲的金軍精銳騎兵,“岳家軍”用麻繩絆馬腿,用快刀上砍金兵下砍馬腳,與金軍展開肉搏,取得大捷,這些戰術和英勇的作戰方式都體現了“岳家軍”的驍勇善戰,這是南宋取得郾城大捷的重要原因,故選A項。A9.“元朝在距行省較遠的區域設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根據吐蕃宗教盛行的特點,元朝對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對畏兀兒采取冊封、聯姻等措施。”材料反映元朝邊疆治理的智慧是( )A.因地制宜 B.分化事權C.訂立盟約 D.和親聯姻【解析】根據材料可得出元朝的措施既體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又照顧到了地方的文化特點,體現了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特點,故選A項。A10.下圖所示文化中心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南方自然條件優越B.南方社會安定C.經濟重心的南移D.南方政權強于北方【解析】根據圖片信息可得知南方人才比重上升,并反超北方人才比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期起,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同時反映南方社會文化的發展,故選C項。C11.阿拉伯旅行家記載:泉州港是世界大港之一,停泊大船百艘,小船無數。在這里裝船的瓷器可以銷售到印度,甚至遠到西亞、北非等地。該記載反映出元朝時期( )A.統治疆域遼闊B.海上絲綢之路繁榮C.制瓷業的發展D.陸路交通網的建立【解析】根據題干“在這里裝船的瓷器可以銷售到印度,甚至遠到西亞、北非等地”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南海航線可通達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和歐洲等地,故選B項。B12.朱元璋下令山東、河南農民,自1394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都不征收賦稅;還規定地方官員任滿赴京考課的,“必書農桑學校之績”。由此可見,朱元璋( )A.主張改革官制B.注重監察百官C.強化君主專制D.重視農業發展【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朱元璋通過免征賦稅的政策,鼓勵山東、河南農民開墾農田,還注重考核官員在農業方面的政績,這些措施體現了朱元璋重視農業發展,故選D項。D13.“操練雄兵,抗倭驅虜,壯志凌云揚劍氣;探研戰法,造械撰書,宏才酬國盡衷心。”上述楹聯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戚繼光抗倭B.岳飛抗金C.文天祥抗元D.鄭成功收復臺灣【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操練雄兵,抗倭驅虜,壯志凌云揚劍氣”可知與戚繼光抗倭相關,故選A項。A14.導游在介紹一件清朝的文物時說道:“一方銀制的將軍印,光可鑒人。印面鐫刻四種文字,歷經十三位將軍之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它鎮守新疆,見證了歷史的風云變幻。”這件文物是( )A.班禪金印B.金奔巴瓶C.漢將軍章印D.伊犁將軍銀印【解析】根據“清朝”“鎮守新疆”可知,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蔥嶺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這件文物是伊犁將軍銀印,故選D項。D15.明朝時,松江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稱;蘇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蜚聲中外;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產的青花瓷器暢銷海內外。這說明當時( )A.手工業產品商品化開始出現B.區域生產的專業化不斷加強C.農村自然經濟受到猛烈沖擊D.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充分發展【解析】松江是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蘇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這些工商業生產中心的出現表明明朝區域生產的專業化不斷加強,故選B項。B16.明朝徐光啟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古希臘數學著作《幾何原本》,又利用書中的西方公理化方法整理了我國傳統文獻中的勾股知識,寫成《勾股義》一書。這體現出徐光啟( )A.積極傳承傳統文化B.嚴謹求實的研究態度C.盲目照搬西方理論D.融會貫通的科學精神【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徐光啟采用西方的公理化方法解釋中國古代的數學知識,體現的是他融會貫通的科學精神,故選D項。D17.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南宋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末清初顧炎武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思想都體現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 )A.具有家國情懷B.主張和而不同C.崇尚天人合一D.重視以人為本【解析】根據材料“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知,題干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追求,體現了濃厚的家國情懷,故選A項。A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18題18分,第19題18分,共36分)18.(18分)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圍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這一主題進行探究活動,請你閱讀材料,和他們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問題。材料一 如表。A 陶黃釉大食(古代阿拉伯)人俑,出土于唐朝墓葬,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B 《桂苑筆耕集》,唐朝末年新羅文人崔致遠的詩文集,對朝鮮半島的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C 東羅馬金幣,其上刻有東羅馬國王像和女神像,出土于一處唐朝墓葬 D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等人合著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屬“二十四史”之一(1)請指出材料一中四則史料的史料類別。(寫出字母即可,4分)實物史料:______。文獻史料:______。A、CB、D材料二 宋代貿易港口的數量、繁榮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過前代。北自京東路,南至海南島,港口以十數,數量有明顯增長。由于造船技術的進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國商船開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廣范圍的航行,與紅海沿岸及非洲東海岸也展開了直接貿易。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至少在六十個以上,宋代進出口商品種類明顯增加。——摘編自曲金良《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 宋元卷》(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中國商船能夠遠航的原因,并概括宋代海外貿易的特點。(6分)答:原因:造船技術的進步和航道的改善。特點:港口數量多、航行范圍廣、貿易往來國家多、進出口商品種類增加。材料三類型一:下圖是明朝的《榜葛剌進麒麟圖》(局部),圖的右方是《榜葛剌進麒麟圖》上的序文頌詞(節選)。序文頌詞(節選):“永樂甲午秋九月,麒麟出榜葛剌國,表進于朝”注釋: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達榜葛剌(今孟加拉國),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到中國進獻麒麟(長頸鹿)類型二:據《明史》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通使西洋……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3)“孤證不立”的意思是如果只有一條證據支持某個結論,那么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孤證不立是研究史學的方法之一。材料三是兩則不同類型的史料,請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4分)答:歷史信息:鄭和下西洋;明朝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材料四 用馬可·波羅的話說:“西方的東西在我國被認為平淡無奇,中國的文物在西方被認為令人驚訝,不可思議。”到了清中后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基本斷絕,西方的發展突飛猛進,而我國懵然不知,還在繼續被自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傳統文化所束縛。(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政府采取的對外政策,以及此政策對我國產生的消極影響。(4分)答:對外政策:閉關政策。消極影響: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第(1)題,實物史料主要包括器物、建筑物、遺址、遺跡;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文獻史料主要包括史書、檔案與文書等。因此實物史料是A、C,文獻史料是B、D。第(2)題,根據材料二“由于造船技術的進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國商船開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廣范圍的航行”可得出造船技術的進步和航道的改善。根據“港口以十數,數量有明顯增長”可得出港口數量多;根據“中國商船開始了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廣范圍航行,與紅海沿岸及非洲東海岸也展開了直接貿易。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至少在六十個以上,宋代進出口商品種類明顯增加”概括得出航行范圍廣、貿易往來國家多、進出口商品種類增加。第(3)題,根據材料三“注釋:鄭和下西洋時曾到達榜葛剌(今孟加拉國),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到中國進獻麒麟(長頸鹿)”“永樂三年六月,命和……通使西洋……十四年冬,滿剌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復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分析得出,兩則史料都提到鄭和下西洋以及明朝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實行閉關政策。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19.(18分)和諧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唐宋元時期的各種制度和政策,對我們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來說依然有著很多可以借鑒的地方。某校七年級歷史興趣小組以“唐宋元時期的和諧之光”為主題,開展了以下項目化學習,請你一起參與完成。任務一 【解讀數據】唐宋時期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統計表(單位:個)朝代 地區江蘇 浙江 福建 陜西 河南 山西唐 18 44 29 32 11 32北宋 43 86 45 12 7 25金及同時期的南宋 73 185 63 4 2 14(1)表格數據反映了唐宋時期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 這反映出我國的經濟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4分)答:變化趨勢: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斷增多,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斷減少。變化:經濟重心南移。任務二 【品讀詩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楊炯《從軍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北宋]汪洙《神童詩》(節選) (2)品讀上面的詩歌,概括唐宋時期社會風氣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的影響。(6分)答:不同點:唐朝崇尚武力;宋朝崇文抑武(重視文治)。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文臣掌兵,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政府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官員互相推卸責任,辦事效率低下,同時也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支出。這些導致北宋統治出現危機。任務三 【研讀史料】(3)閱讀下面材料,結合唐宋元時期的相關史實,以“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鞏固與發展”為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8分)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答:示例: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鞏固與發展論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碰撞交融中逐步形成并不斷鞏固和發展的。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加強了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兩宋時期,民族政權并立,北宋與遼在多年征戰后簽訂澶淵之盟,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南宋與金之間達成和議,使政權之間保持和平局面,極大地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元朝時期,民族交往活躍,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回;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元朝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了對西藏和臺灣地區的管轄,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發展,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評分說明:圍繞主題,文章結構完整,層次分明,邏輯關系清晰,觀點論述與材料建立聯系,并緊扣文章主題進行解釋和擴展即可得分,之后按等級逐條賦分)【解析】第(1)題,根據任務一“唐宋時期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統計表”可知,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斷增多,北方公共水利工程不斷減少。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出唐宋時期我國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是經濟重心南移。第(2)題,根據任務二“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可知,唐朝崇尚武力;根據任務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可知,宋朝崇文抑武(重視文治)。變化的影響可從崇文抑武方針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作答。第(3)題,本題是開放性試題,緊扣題意言之成理即可。如可根據“多元一體民族格局的鞏固與發展”得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各民族在長期的碰撞交融中逐步形成并不斷鞏固和發展的。結合唐宋元時期的民族交融的表現及其影響進行論述。最后,進行小結,呼應論題。(共33張PPT)期中素養評估(第1至11課)(時間:60分鐘 總分:70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圖示法是一種直觀形象的歷史學習方法。下列圖示中能夠正確反映出隋朝結束分裂割據這一歷史進程的是( )【解析】北周末年,外戚楊堅執掌政權。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大興,他就是隋文帝。589年,隋軍渡過長江,滅掉陳朝。故選D項。D2.關于隋朝大運河,唐代李吉甫評價說:“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明代于慎行評價道:“為后世開萬世之利,可謂不仁而有功者矣。”由此可見( )A.隋煬帝的功過參半B.大運河的開鑿造福了后世C.隋朝因修運河而亡D.大運河推動南北經濟交流【解析】通過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后代實受其利焉”“為后世開萬世之利”等,可判斷隋朝大運河的開鑿造福了后世,故選B項。B3.據《舊唐書·魏征傳》載,太宗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表明唐太宗( )A.減省刑罰B.虛心納諫C.廣納賢才D.倡導節儉【解析】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繁榮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鏡子”。因此材料表明唐太宗虛心納諫,故選B項。B4.詩史互鑒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法。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能幫我們了解( )A.唐高祖統治下的天下太平B.唐太宗統治下的文化昌盛C.武則天統治下的清明政治D.唐玄宗統治下的盛世氣象【解析】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庫充盈,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出現了盛世局面,故選D項。D5.下圖為唐長安城西市平面示意圖。據此可知,唐朝長安( )A.規模宏大B.文化興盛C.商業興盛D.風氣開放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都長安是國際大都市,長安城內市坊分開,其中坊是居民居住區,市為繁華的商業區,據圖片信息可知,西市是商業區,且商業區涉及行業的廣泛,幾乎涉及生活方方面面,這體現了當時商業興盛,故選C項。6.(2024·深圳鹽田期中)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境內錢塘江一帶遭到海潮入侵,萬畝農田被淹。吳越國主錢镠組織人力修筑海塘堤壩,使錢塘江附近逐漸變成富庶的農業區。這反映了( )A.藩鎮林立局面難以抵御災害 B.人口大批南遷引發環境問題C.政局相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D.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解析】吳越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政權,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吳越得以修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生產,反映出政局相對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故選C項。C7.唐朝早在平突厥之前就容納了來自北地各族的120萬人口,西部高昌、龜茲、吐蕃等都有大批民眾遷入中原。中原漢人流行胡服,可以品嘗葡萄美酒,偏僻鄉村也能輕易找到胡餅、冷炊。這體現出唐朝( )A.對外關系開放B.經濟文化繁榮C.民族交往交融D.海陸交通發達【解析】唐朝容納了大量來自北部、西部的各族民眾,各族的文化、習俗、飲食也傳入中原,體現出唐朝民族交往交融,故選C項。C8.安史之亂后,留唐日人向日本國內報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渙散、經濟衰退、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以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況。隨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發。這表明( )A.留唐日人參與安史之亂B.中日經濟往來暫時中斷C.遣唐使政策無實際效果D.國力盛衰影響對外關系【解析】遣唐使是日本派往中國的使團,安史之亂后,由于唐朝國力受損嚴重,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發,表明國力盛衰影響對外關系,故選D項。D9.(2024·深圳龍崗期中)下面兩位歷史人物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代表,他們的活動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 )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對外開放,雙向交流C.世界領先,求同存異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鑒真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B【解析】鑒真東渡傳播了中國文化,玄奘西行促進了佛教文化的傳播,他們的活動體現了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對外開放,雙向交流,既有本土文化的對外傳播,也有對優秀外來文化的借鑒學習,故選B項。10.據記載,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蘇北部地區的民間多“以版印(雕版印刷)歷日”,以致朝廷歷書還沒有頒布,而民間所印歷書“已滿天下”。這說明,雕版印刷( )A.已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B.有利于社會文化的傳播C.突破了政府的技術壟斷D.提高了百姓的文化水平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835年前后,四川及江蘇北部地區民間使用雕版印刷日歷,以致在朝廷歷書還沒有頒發的時候,民間印的歷書已經流傳很廣了,這說明雕版印刷提高了印刷效率,推動了歷書在民間的使用,體現了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作用;材料只提到了四川和江蘇北部,不能說明雕版印刷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題干材料中未體現政府對雕版印刷術的壟斷;雕版印刷只是有助于促進教育發展,而不能提高百姓文化水平;故選B項。11.7世紀中葉,被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因存在種種不足和錯誤而顯得“不合時宜”,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位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這體現出( )A.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B.中國醫學技術領先于世界C.唐朝政府內部人才濟濟D.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解析】唐政府組織修訂的《唐本草》對醫藥學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體現出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故選A項。A12.下圖所示內容反映了北宋官制改革前后的比對情況。這一變化是為了( )A.剔除貪官,提高效率B.分化事權,削弱相權C.崇文抑武,增強實力D.先南后北,消滅割據【解析】結合圖片及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加強君權,削弱相權,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故選B項。B13.相比前代,宋代農民的識字率和文化素質大大提高,如岳飛雖出身于農家,卻從小就有機會讀書識字。福建建州地區重視耕讀,邵武軍地區“皆聚徒教授”。出現以上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繁榮B.科舉制度的發展 C.門第觀念的淡化D.農業發展的停滯【解析】宋朝統治者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政府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促進了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故選B項。B14.下圖是五代十國至元朝時期的政權更迭示意圖,其中由契丹人建立的民族政權是圖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A【解析】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權,都城在上京,后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1125年,遼被金滅亡。因此由契丹人建立的民族政權是①,故選A項。15.史料是研究歷史的根據。下圖契丹、西夏貨幣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A.契丹、西夏經濟發展超過中原B.周邊各族都使用中原的貨幣C.周邊各族受中原文明影響較大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C【解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都是仿照中原王朝的圓形方孔銅錢鑄造的,貨幣上的文字也與漢字的結構非常相似,這說明契丹和西夏都與中原文化聯系密切,受中原文明影響較大,故選C項。16.下表內容反映出遼宋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政權 戰 和北宋與遼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崇文抑武,相對穩定 B.矛盾突出,以戰為主C.戰亂時有發生,民族交融不斷 D.政權并立,以和為主【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北宋與遼、西夏并立,北宋和遼、北宋和西夏戰和不斷,但和平的時間更長,和平是雙方關系的主流。D17.1307年,元朝全國歲鈔(每年的貨幣稅收)共計400萬錠,其中280萬錠送往京師,剩下的再在行省間進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確規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錠以下鈔幣的權力,超過該數額,必須咨請中書省批準。這有利于( )A.宰相權力的強化B.行政效率的提高C.地方力量的削弱D.民族交融的深化【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全國各地的稅收絕大部分都要運往中央,僅有少部分在地方行省間分配。并且行省只擁有支用1000錠以下鈔幣的權力,大額支出需要中央批準方可支用。這反映了元朝行省的權力受到中央的制約,有利于削弱地方力量,加強中央集權。故選C項。C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18題22分,第19題14分,共36分)18.(22分)改革和創新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唐之前,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雖無才學,不思進取,照樣“坐至公卿”,世代壟斷高官顯位。科舉選官的基本原則是由朝廷設立一些科目,公開競爭,擇優錄取。隋朝的科舉制度還處于開創的階段,大體在隋煬帝時期成為國家純粹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摘編自劉宗緒《歷史學科專題講座》(1)根據材料一,指出隋朝時選官標準發生了什么變化。概括這一制度的突出特點。(6分)答:變化:從依據家世背景到依據真才實學選拔人才。突出特點:分科考試;公開競爭;擇優錄取。(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材料二 唐朝“執大政”的宰相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之長官、副長官或其他高官。決策與行政權責分別隸屬于不同部門,有明確分工(如圖)。這樣可以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有利于國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亂,既可加強皇權,又可在相權被削弱時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以求王朝的“長治久安”。——摘編自鄭學檬《印象·中國 隋唐卷:國家的統一與治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圖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歸納此政治制度的作用。(6分)答: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加強皇權;有利于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答出其中兩點即可)材料三 元統一全國以后,忽必烈為了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在中央設中書省,在地方設10個行中書省。以后歷代各省的設置,基本上都是從這一制度中派生出來的。——摘編自許正文《論我國省制的沿革與發展》(3)根據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的目的。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簡述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6分)答:目的: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4)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制度創新的認識。(4分)答:認識: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制度創新應符合國情;國家不斷發展需要制度不斷創新改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隋唐之前,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隋朝的科舉制度還處于開創的階段,大體在隋煬帝時期成為國家純粹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隋朝時選官標準發生的變化是從依據家世背景到依據真才實學選拔人才。根據材料“科舉選官的基本原則是由朝廷設立一些科目,公開競爭,擇優錄取”“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可得出,這一制度的突出特點是分科考試、公開競爭、擇優錄取。第(2)題,根據材料和圖片信息可知,皇帝之下設立了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而在三省之下又設立了六部,因此圖片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根據材料“這樣可以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有利于國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亂,既可加強皇權,又可在相權被削弱時維持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以求王朝的‘長治久安’”可得出,此政治制度的作用是提高決策與行政效率,加強皇權,有利于國家治理的正常運轉。第(3)題,根據材料“忽必烈為了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可得出,元朝在全國范圍內改設管理機構的目的是便于處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務,提高管理效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是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第(4)題為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制度創新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制度創新應符合國情;國家不斷發展需要制度不斷創新改革;等等。19.(14分)根據以下大事年表,回答下列問題。唐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大事年表(部分)時期 事件唐太宗時期 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松贊干布唐玄宗時期 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封皮邏閣為云南王唐中宗時期 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尺帶珠丹唐穆宗時期 唐與吐蕃訂立友好盟約,刻立唐蕃會盟碑宋太宗時期 宋向遼發動數次戰爭,失敗之后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時期 宋打敗遼軍的進攻,雙方達成“澶淵之盟”宋仁宗時期 西夏多次進攻北宋,后來,宋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6分)答:方式:和親、冊封、訂立盟約、戰爭、訂立和約等。(答出3點即可)(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答:示例:觀點:和平是唐宋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選擇的史實:文成公主入藏和親;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唐與吐蕃訂立友好盟約;宋遼“澶淵之盟”;宋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等等。論述:唐宋時期,民族政權之間有戰爭也有和平,和平始終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文成公主入藏和親,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唐與吐蕃訂立盟約,這些措施有利于唐與吐蕃的和平發展,也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宋遼訂立澶淵之盟,保持了宋遼之間長時間的和平局面。宋夏和談,也帶來了宋夏邊境貿易興旺的局面。總之,唐宋時期,通過和親、訂立盟約和訂立和約等方式,各政權間保持了和平局面,和平成為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解析】第(1)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據材料“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松贊干布”“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尺帶珠丹”可知和親,據材料“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封皮邏閣為云南王”可知冊封,據材料“唐與吐蕃訂立盟約”可知訂立盟約,據材料“宋向遼發動數次戰爭,失敗之后采取防御政策”可知戰爭,據材料“宋打敗遼軍的進攻,雙方達成‘澶淵之盟’”“西夏多次進攻北宋,后來,宋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可知訂立和約。第(2)題,據唐宋時期的民族關系并結合所學可擬定觀點:和平是唐宋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可選擇的史實:文成公主入藏和親;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唐與吐蕃訂立友好盟約;宋遼“澶淵之盟”;宋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等等。圍繞觀點從史實和影響方面進行論述。最后進行總結,呼應觀點。 也可從其他角度擬定觀點,進行論述,回答合理即可。(共35張PPT) 單元素養評估(二) (第二單元)(時間:60分鐘 總分:70分)一、單項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武成王廟,又稱太公廟,是古代國家祭祀呂尚(即姜子牙)的祠廟。唐玄宗曾下令在兩京及諸州各置太公廟一所,按文宣王廟的規格進行祭祀。但到宋代,僅在京師及個別地方保留武成王廟,祭祀規格也低于文宣王廟。這一現象反映出宋代( )A.實行崇文抑武 B.抑制地方勢力C.打壓民間信仰 D.漠視兵家思想A【解析】宋代武成王廟數量減少,祭祀規格也低于文宣王廟,這說明宋代對于“武成王”呂尚的重視程度遠遠低于對儒家先圣孔子的重視,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因為宋代實行崇文抑武,故選A項。2.北宋政治家畢仲游《西臺集》記載:王安石以振興的理由說服先帝,先帝信任他,也憂慮財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斂役錢、變鹽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財者無不用”。材料表明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在于( )A.增強軍事實力 B.分散宰相權力 C.增加財政收入 D.提高文官地位C【解析】據“也憂慮財政收入不足,‘乃散青苗、置市易、斂役錢、變鹽法,凡政之可以得民財者無不用’”可知,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在于增加財政收入,故選C項。3.某校七年級(1)班學生在進行“遼、西夏與北宋的戰與和”項目化學習時,繪制出了如下四幅政權并立示意圖,你認為正確的是( )D【解析】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權,都城在上京,后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960年,陳橋兵變后,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從地理位置上看,北宋相對偏南,遼位于東北,西夏位于西北,故選D項。4.(2024·韶關模擬)通過榷場,宋朝的農產品、手工業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斷地運往塞外,而遼的牲畜、皮貨、草藥、井鹽等也陸續進入中原百姓人家。據此可推知( )A.農牧文化得到交流B.農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C.邊貿活動規模宏大D.宋朝時期對外交往頻繁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遼邊境榷場作用巨大,雙方貿易往來種類繁多,數量較大,說明了當時宋遼邊貿活動規模宏大,故選C項。5.(2024·深圳模擬)遼“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金以“猛安謀克”屯駐中原,筑寨居于漢人村落之間;西夏《天盛律令》在參照唐、宋律書的同時,給予牧業經濟以特殊地位。這些民族政權的做法( )A.鞏固了大一統國家疆域范圍B.全盤照搬了中原先進制度C.植根于民族發展水平的差異D.重在推廣本民族生活方式C【解析】遼、金、西夏都結合本民族的情況,制定了符合國情的針對性措施,既結合了中原漢人的文化,又兼具本民族特色,植根于不同民族發展水平的差異,故選C項。6.岳飛一生盡忠報國,率軍所過之地“秋毫無擾”。南宋中后期,他生前生活與戰斗過的地方興建了紀念祠廟。后世人們興建祠廟紀念岳飛,是因為他( )A.遠涉天竺,弘揚佛法B.力勸真宗,主張抗遼C.身先士卒,率軍抗金D.組織抗元,寧死不屈C【解析】岳飛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岳飛領導的岳家軍紀律嚴明,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后世人們興建“祠廟”紀念,是因為岳飛身先士卒,率軍抗金,故選C項。7.下表是元朝部分行省的行政區劃,據表可知,元朝此舉的目的在于( )名稱 行政區劃陜西行省 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 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浙行省 從江南平原逶迤直至福建山地河南江北行省 合淮水南北為一A.壯大地方勢力 B.加強中央集權C.促進民族交融 D.提高行政效率B【解析】材料信息說明,元朝行省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方式,使得山川河流與地方行政區劃雜糅交錯,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依據的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故選B項。8.(2024·汕頭模擬)元朝刑法規定,犯罪的孕婦可以推遲判決,安心待產。史料還記載,中統二年,“河南民王四妻靳氏一產三男,命有司量給贍養”。據此可知,元朝( )A.重視穩定社會秩序B.維護婦女生育權利C.倡導提高婦女地位D.加強刑罰鞏固統治A【解析】元朝犯罪的孕婦可以推遲判決,安心待產,體現了政府的人性關懷,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元朝還鼓勵生育,給予生產多子的百姓贍養補助,減輕民眾的負擔,有利于穩定社會和鞏固統治,故選A項。9.《新元史》記載:“其地(澎湖)屬泉州晉泉縣。土人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為食。至元初,設巡檢司,東為琉求,與澎湖相對。”這表明元朝( )A.商品經濟蓬勃發展 B.政治中心南移C.加強對西藏的管理 D.有效管轄臺灣D【解析】結合題干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故選D項。10.《宋史》記載“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兩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內出種法,命轉運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稍)小,不擇地而生”。此材料說明宋朝政府( )A.重視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B.重視農業科技人才C.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的種植D.實現經濟重心南移A【解析】據材料“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政府引進產自越南的占城稻,并予以推廣,促進農業發展,體現了其重視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故選A項。11.(2024·佛山期末)北宋時期,四川人口達114萬戶,經濟作物茶葉等廣泛種植,蜀錦生產、造紙、鹽業開采等居全國前列,但鐵錢鑄造量少且重,川蜀路途多山,攜帶不便。材料最適合用于研究北宋( )A.四川地區戶籍的管理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D.鐵器鑄造行業的衰落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北宋時期,四川地區經濟貿易發達,但金屬貨幣量少且不便于運輸,促使紙幣出現,故材料體現的是“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C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四川地區的戶籍管理,排除A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與題目“北宋時期”不符,排除B項;材料表明鐵錢鑄造量少且重,無法滿足大額交易的需要,不能說明鐵器鑄造行業衰落,排除D項。12.(2024·韶關期末)南宋時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江西和四川等地,《宋史》記載,“猶席東南地產之饒,足以裕國”。由此可知( )A.南方經濟地位提升B.北方政權更迭頻繁C.江南人口流動加快D.經濟重心南移完成D【解析】南宋時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江西和四川等南方地區,南方地區的豐饒“足以裕國”,由此可知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故選D項。13.元朝疆域廣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暢通無比;元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交通建設,如開鑿運河、修建驛道等,形成了覆蓋全國的交通網絡,為歷代之最;元朝的交通建設不僅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還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時期 ( )A.人工運河修建技術已經領先世界B.陸路成為主要運輸通道C.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和發展D.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C【解析】據題干“元朝的交通建設不僅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還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可知,材料主要反映元朝時期交通建設促進了國家統一和發展,故選C項。14.(2024·揭陽模擬)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編寫的《諸蕃志》涉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所言皆海國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訪過這些國家和地區,只是向來華的外國人多方詢問。《諸蕃志》的編寫得益于當時( )A.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B.繁華的都市生活C.泉州市舶司的設立 D.繁榮的海外貿易D【解析】根據題干“向來華的外國人多方詢問”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海外貿易繁榮,有許多外國人來華,《諸蕃志》的編寫得益于當時繁榮的海外貿易,故選D項。15.《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載了中國古代獨創的造船技術——水密(意為“不透水”)隔倉,中國古代文獻也提及過此技術。然而,長期以來該技術卻未見于實物。直到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有13個水密隔艙的南宋木船,中國古人這一造船技術上的創新才得以實證。這說明( )A.中國古代文獻的記載均真實可信B.文物考古是實證歷史的有力手段C.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開始于南宋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貿易港口B【解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馬可·波羅行紀》和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中國古代獨創的造船技術。1974年出土了有13個水密隔艙的南宋木船,從而印證了《馬可·波羅行紀》和中國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說明文物考古是實證歷史的有力手段,故選B項。16.(2024·東莞期末)為了編修歷法,元朝郭守敬創制和改進了多種天文儀器儀表;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開展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活動,并對實測結果進行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這體現郭守敬( )A.注重國計民生B.具備科學實證精神C.總結傳統經驗D.借鑒國外先進成果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郭守敬不僅創制和改進了多種天文儀器儀表,還建立多個觀測站,進行實地測量活動,并對實測結果進行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對歷法的編制注重實證,體現了郭守敬具備科學實證精神,故選B項。17.司馬光突破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于一體,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資治通鑒》更加完善。這主要反映了《資治通鑒》( )A.在編纂中具有創新和獨特之處B.取材廣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C.注重總結、傳承歷代史書體例D.其編纂的目的在于總結歷史經驗A【解析】根據題干“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并結合所學可知,司馬光突破舊體例,開創了新體例,在編纂中具有創新和獨特之處,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共2大題,第18題16分,第19題20分,共36分)18.(16分)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以下是泉州歷史年表(部分)。朝代 泉州的歷史概況唐 唐朝中后期后,受戰亂影響,原本的東西方交往通道——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泉州開始發展為中國南方的重要港口,連通印度洋的貿易宋 1087年,政府在泉州設置了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絲綢、瓷器、茶葉、紙張等。大量外國商人開始定居在泉州,形成了獨特的外商社群元 海外貿易達到全盛,進出口商品多達百種。1352年,泉州城擴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等都逐漸定居在泉州城中材料二 以下是泉州文化遺產(部分)及價值貢獻表。文化遺傳 價值貢獻制度保障 多元社群 運輸網絡 生產基地官方制度 海神信仰 社會精英 宗教人士 中外商人 產業平民 碼頭 航標 制瓷 冶鐵市舶司遺址 ● ○ ○ ○ ○ ○天后宮(媽祖) ○ ● ○ ○ ○ 泉州文廟及學宮 ○ ● 開元寺 ○ ○ ● ○ 伊斯蘭教圣墓 ○ ● (注:●核心貢獻;○輔助貢獻)文化遺傳 價值貢獻制度保障 多元社群 運輸網絡 生產基地官方制度 海神信仰 社會精英 宗教人士 中外商人 產業平民 碼頭 航標 制瓷 冶鐵德化窯址 ○ ○ ● 安溪冶鐵遺址 ○ ●江口碼頭 ○ ○ ● 六勝塔 ○ ○ ● 材料三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于13世紀末游歷泉州時,盛贊那是一個“漲海聲中萬國商”的國際化大都市。唐宋以來,作為“天下貨倉”的泉州刺桐港,與東亞的高麗、日本,南亞的南洋諸國,以及波斯、阿拉伯半島及東非地區,都有商船貿易往來。泉州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海外輸送茶、絲綢和中國的工藝技術,通過民間互動傳播儒家、道家思想。——摘編自林華東《利益驅動,文明交匯——海上絲路的文化闡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泉州成為宋元時期“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歷史背景。(6分)答:歷史背景: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時期統治者重視海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種類型的泉州文化遺產并說明其價值貢獻(仿照示例)。(4分)示例:以德化窯址、安溪冶鐵遺址為代表的泉州文化遺產,反映泉州地區制瓷、冶鐵等手工業的發展是對外貿易的物質基礎。答:文化遺產和價值貢獻:以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墓為代表的泉州文化遺產反映泉州多元文明的和諧共處和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市舶司遺址反映宋元統治者對海外貿易的管理和鼓勵;天后宮反映海上貿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影響民眾的文化心理;碼頭和六勝塔反映泉州海上運輸業的發展。(3)根據上述材料,分析宋元時期泉州在中外交流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6分)答:作用: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以外貿進出口型的經濟模式帶動了這一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繁榮,為中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宋元時期泉州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現實價值。【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并結合宋元時期的時代背景可知,宋朝時期,經濟重心已經逐漸南移,至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徹底轉移到南方,這為南方城市泉州的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結合所學可知,宋元兩朝尤其是宋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海外貿易,海外貿易在宋朝成為重要的財政來源;宋朝時期,絲綢之路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而泉州又位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位置,進一步促進了泉州的發展。第(2)題,根據材料二表格可知,開元寺、伊斯蘭教圣墓為宗教文化遺產,其中既有中國宗教,又有外國宗教,如伊斯蘭教圣墓,這反映了泉州多元文明的和諧共處和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市舶司遺址為官方管理機構,市舶司是宋元設立的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這反映出宋元統治者對海外貿易的管理和鼓勵;天后宮屬于民間信仰類的文化遺產,民間對媽祖的信仰反映了海上貿易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影響民眾的文化心理;碼頭和六勝塔為一類,碼頭是海外貿易的集散地,這類遺址體現了泉州海上運輸業的發展。第(3)題,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而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以外貿進出口型的經濟模式帶動了這一地區社會和經濟的繁榮。宋元時期的泉州經濟飛速發展,在對待外來文化上注重吸收、融合,為中外文化的互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從歷史角度出發,探析泉州的飛速發展與中外文化往來之間的關系,為現在的泉州發展提供歷史經驗的同時也可以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宋元時期泉州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具有現實價值。19.(20分)某校七年級同學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主題探究學習,邀請你共同參與,完成以下任務。【任務一:鞏固邊疆】針對眾多的邊疆民族,唐王朝確立了羈縻(即中國古代朝廷在邊遠民族地區設置特殊的行政單位)府州制度,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劃的基礎,廣置都督府和州、縣,并以邊疆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此外,唐王朝還在邊疆廣設軍鎮,軍鎮兵力多者達數萬,少者為數千,并可隨時調派邊疆民族軍隊作為補充。唐王朝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親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對于因戰亂和自然災害而內徙和入唐求學的各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邊疆民族。——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任務二:民族交融】【任務三:民族認同】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汗位。他接受漢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行漢法”“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 中國歷史 七年級 下冊》(1)根據任務一,概括唐朝為鞏固邊疆所采取的措施,并總結唐朝邊疆政策的特點。(4分)答:措施: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在邊疆廣設軍鎮,與邊疆民族和親。特點:設立了相對完善的邊疆管理體系(羈縻府州制度)和邊疆防御體系(軍鎮屯戍制度);邊疆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和親、冊封)為主;通過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發展的政策來穩定邊疆地區。 (2)任務二所示的三種錢幣在同一歷史時期出現,反映了哪些歷史信息 (2分)答:歷史信息:遼、西夏仿照北宋貨幣發行貨幣,說明周邊民族政權學習漢族的經濟文化。(3)根據任務三,概括忽必烈所采取的治國措施。這對于他完成統一大業起了什么作用 (6分)答:治國措施: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學習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使用年號。作用:得到漢人知識分子的支持,減少統一的阻力等。(4)請根據上述任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主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總結提升)(8分)答:主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論述:中華民族是在各民族的交流與交融中形成的。在中華文明的初始階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誕生的核心地區。秦漢時期,開邊移民等措施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隋唐時期推行開明寬容的民族政策,加強了與吐蕃、回紇等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榮與恢宏,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日臻鞏固。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各族在更大范圍內交融,相互借鑒、學習、交往,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在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交融中實現升華。【解析】第(1)題,根據任務一可知,唐朝為鞏固邊疆所采取的措施有確立羈縻府州制度,在邊疆廣設軍鎮,與邊疆民族和親;唐朝邊疆政策的特點是設立了相對完善的邊疆管理體系(羈縻府州制度)和邊疆防御體系(軍鎮屯戍制度),邊疆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和親、冊封)為主,通過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發展的政策來穩定邊疆地區。第(2)題,契丹、西夏貨幣的形制借鑒了北宋銅錢圓形方孔的樣式,錢文與漢字較為相似,遼、西夏仿照北宋貨幣發行貨幣,說明周邊民族政權學習漢族的經濟文化。第(3)題,根據任務三“‘行仁政’‘行漢法’‘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可知,忽必烈所采取的治國措施有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以及學習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使用年號。這讓忽必烈得到漢人知識分子的支持,減少了統一的阻力等。第(4)題,綜上所述并聯系所學,選取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史實,圍繞“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主題,論述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素養評估(一)(第一單元)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素養評估(三)(第三單元)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單元素養評估(二)(第二單元)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素養評估(第1至11課)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期末素養評估(第一至三單元)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素養提升賦能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