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張PPT)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 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也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和保證。遼宋夏金元時期由中原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局面逐步走向統一。制度變革:北宋強化中央集權,采取崇文抑武方針,維護政權的穩固和社會安定;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民族并立:遼、西夏政權與北宋并立,南宋與金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北方民族蒙古建立元朝,完成全國統一,結束了多民族政權并立局面。交融交流:各族交融、國際交流加強,國內外貿易繁榮,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科技文化:科技成就巨大,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發明并外傳;文學成果豐碩,宋詞、元曲流行。時空觀念 掌握遼、宋、夏、金、元建立與滅亡時間;識讀《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元朝形勢圖(1330年)》等,掌握多民族政權并立的情況、元朝建立與統一的概況及元朝的疆域歷史解釋 通過了解宋金之戰、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區的經濟繁榮,知道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知道崇文抑武方針、王安石變法、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應用的影響史料實證 研讀史料,掌握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元朝統治的措施;了解宋元時期經濟繁榮、對外交流的表現;了解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天文學、理學、宋詞、元曲及《資治通鑒》等科技與文化成就唯物史觀 能夠通過遼、北宋、南宋、西夏、金、元時期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認識在從民族政權并立走向國家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中的作用家國情懷 通過岳飛、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過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應用和外傳,認識中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共34張PPT)第14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基礎知識預習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發明:北宋匠人_____發明,他用膠泥制成泥活字。2.影響:對_________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畢昇人類文明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指南針 應用 _____開始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的工具,后來制成羅盤;_____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影響 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也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_________提供了重要條件火藥 發明 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應用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_____時期,火藥更多地用于戰爭影響 對歐洲的_____制造和_____方式產生影響宋代北宋環球航行宋元火器作戰三、天文學的發展1.沈括:北宋科學家,創制“_________”,著有《_________》一書。2.蘇頌:北宋科學家,主持創制___________。3.郭守敬:元朝科學家,主持在全國范圍內天文測量,在元初編成新的歷法《_______》。四、理學1.程顥和程頤:認為___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遵從傳統的_________和社會秩序。十二氣歷夢溪筆談水運儀象臺授時歷理倫理道德五、宋詞和元曲1.宋代的文學(1)詞: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杰出的詞人有蘇軾、_______、辛棄疾等。(2)詩:南宋_____是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2.元曲(1)形式:散曲和雜劇。(2)雜劇家:元朝最優秀的雜劇家是_______,代表作是悲劇《_______》;著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王實甫等。李清照陸游關漢卿竇娥冤六、司馬光和《資治通鑒》1.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政治家,主持編寫了《_________》。2.《資治通鑒》:是一部_______的通史巨著,記述了從_____到_____共1 300多年的歷史。易錯易混1.北宋畢昇用膠泥制成泥活字,元朝中期出現錫活字。2.司南在先秦以來文獻中就有記載;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3.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編年體戰國五代重點圖片畢昇(約970-1051)塑像畢昇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钭钟∷⑿g的發明為中國印刷術發展中一個根本性的改革,也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遼宋夏金元時期科技文化興盛的原因。(1)社會基礎:國家相對統一、安定。(2)物質基礎: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4)對外關系:對外交流頻繁。(5)教育事業:教育發達,對前代文化的繼承和發展。2.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有哪些 這些時代特征與文化的發展有怎樣的關系 (1)特征:①政治方面,若干民族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全國統一,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和完善。②經濟方面,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少數民族經濟有很大發展,海外貿易大規模發展。③民族關系方面,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頂點在元朝。民族間戰爭雖一度頻繁,但和平仍是主流。④對外關系方面,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范圍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⑤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并繼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關系: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以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為基礎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創作的源頭,文學藝術的內容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小論文寫作:訓練多向思維,主要考查理論應用和分析論證的能力,雖高于教材,但仍源于教材,它一般針對教材中的重點知識設計命題。因此,在掌握教材重點知識的基礎上,注意多向變換角度分析教材,升華認識 ①看問題、明要求、確定對象②細讀材料提煉觀點,在提煉觀點的時候一定要做到言簡意賅并進行專業化表述③組織答案,要求段落化、要點化,但不主張序號化 見“典例微課”核心要點探究圖一 泥活字版(模型)北宋匠人畢昇發明。這一發明大大節省了人力,縮短了出書周期,這是中國印刷史上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圖二 宋代持羅盤的立人陶俑宋代持羅盤的立人陶俑在江西臨川區撫北鎮出土,陶俑高23.2厘米,重423克,是現知世界最早的羅盤造型實物圖三 宋代火器示意圖南宋后期,發明了在竹管里裝彈丸的突火槍。突火槍是槍炮的始祖,從此揭開了世界軍事史上熱兵器時代的序幕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并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提示] (示例)觀點:中國科技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論述:印刷術提高了印刷速度,促進了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火藥的發明和應用,改變了戰爭方式,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變革。因而說中國科技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1.(2024·廣州期末)宋朝書籍產量大增,“多且易致”,從而導致了書價的下降,基本實現了書籍銷售價格的平民化。這在中國書籍史上乃至在世界書籍史上堪稱“書價革命”。“書價革命”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造紙術的推廣 B.文學作品涌現 C.印刷術的發展 D.對外交流頻繁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匠人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大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從而使書籍產量大增,且降低了圖書的價格;造紙術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得到改進和推廣;文學作品涌現和對外交流頻繁與“書價革命”無關。2.(2024·佛山期末)下圖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 ) A.海上交通發達 B.科技成就突出 C.印刷技術成熟 D.軍事裝備先進B【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題干反映了指南針、火蒺藜和轉輪排字技術的相關信息,這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突出的特征。課時分層演練 1.[歷史解釋]王禎在撰寫《農書》之初,深感字數太多,恐難以刊印。1298年,王禎命工匠制作3萬余木活字,擬用活字法試印之,不到一個月就印成當地縣志 100部,并于1313 年完成《農書》的刊印。這說明活字印刷術( )A.使城市生活豐富多彩 B.促進對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歐洲社會變革 D.大大提高印刷效率D【解析】題干材料“1298年,王禎命工匠制作3萬余木活字,擬用活字法試印之,不到一個月就印成當地縣志100部,并于 1313 年完成《農書》的刊印”體現出使用木活字的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效率很高,用很短時間就印刷出大量成品,這反映了活字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2.(2024·廣州期末)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確性,使遠洋航行的路線,由古代沿著海岸附近迂回曲折地行駛,變為可以大膽橫越大海中部的航路?!八笔? )A.司南 B.指南針 C.活字印刷術 D.二十四節氣B【解析】根據材料“它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航路的正確性”并結合所學可知,指南針的發明,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戰國時期人們利用天然的磁石制成的指南工具,稱為“司南”,未用于航海;活字印刷術促進了書籍的印刷和知識的傳播;二十四節氣屬于歷法,與航海無關。3.(2024·鄭州期中)右圖是目前流傳下來的最早記載火藥武器制作過程的書籍。書中描繪了炸藥從弓弩發射的機械原理,記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軍用火器,分成火球類和火箭類。該書成書時間最有可能是( )A.漢朝中期 B.唐朝前期C.宋朝前期 D.元朝后期C【解析】根據“最早記載火藥武器制作過程的書籍”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到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更多地用于戰爭。故《武經總要》成書時間最有可能是宋朝前期。4.[家國情懷](2024 東莞期末)為了編修歷法,元朝郭守敬創制和改進了多種天文儀器儀表;在全國各地設立27個觀測站,開展了大規模的“四海測量”活動,并對實測結果進行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這體現,郭守敬( )A.注重國計民生 B.具備科學實證精神C.總結傳統經驗 D.借鑒國外先進成果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元朝郭守敬不僅創制和改進了多種天文儀器儀表,還建立多個觀測站,進行實地測量活動,并對實測結果進行精密計算和綜合研究,體現了郭守敬具備科學實證精神。5.《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雜劇的代表作,也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它的原作者是( )A.蘇軾 B.李清照 C.辛棄疾 D.關漢卿D【解析】元朝最優秀的雜劇家是關漢卿,其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6.司馬光突破舊例,分三部分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及索引集于一體,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資治通鑒》更臻于完善。這主要反映了《資治通鑒》( )A.在編纂中具有創新和獨特之處 B.取材廣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C.注重總結、傳承歷代史書體例 D.其編纂的目的在于總結歷史經驗A【解析】根據題干“開創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結合所學可知,司馬光突破舊體例,開創了新體例,在編纂中具有創新和獨特之處。7.[唯物史觀](2024·廣州期末)某中學歷史社團在探究宋詞的過程中,梳理形成了如下表格。據此得出的正確結論是,文學作品( )人物 生活時代 作品風格蘇軾 北宋 豪邁而飄逸李清照 兩宋之交 前期清新婉約;后期充滿血淚,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辛棄疾 南宋 繼承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氣勢磅礴,抒發收復故土的情懷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 B.藝術特色主要由文學形式決定C.風格完全取決于作者的性格 D.內容全部來自作者的豐富想象A【解析】題干材料中三個詞人生活時代不同,遭遇不同,其詩詞風格深受國家變故、個人境遇的影響,具有時代性特點。據此可知,文學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現實。8.歷史探究小組以“探尋古代科學技術”為主題開展項目式學習,設計了以下學習任務清單,請你參與并完成任務。【探尋科技發展特點】材料一 中國古代科技涉及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陶瓷工藝、水利交通、金屬冶煉和紡織印染等諸多領域,成果豐碩。……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外交流,但科技體系確實是獨立形成的?!袊糯奶煳膶W、醫學、陶瓷、紡織、冶煉等技術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谖⒂^上重視事物內部關系的協調與平衡。如建筑學中,提出要注重建筑物自身結構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摘編自程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與衰落的原因探究》【展示科技代表人物】材料二 下表為北宋沈括的主要科學成就表。領域 成就天文歷法 于1074年主持修成《奉元歷》;第一次從理論上推導出冬至日、夏至日一天的長度不相同;用實驗方法演示了月亮盈虧現象數學 針對垛積問題,創立了一個正確的求解公式;推導得出求弓形弧長的近似公式物理 發現磁偏角現象,比西歐早400年左右;用紙人做共振現象實驗,比歐洲類似實驗早幾個世紀地理學 以泥沙的淤積作用正確解釋了華北平原的成因藥物學 編成《良方》一書,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激素制劑的制備方法——摘編自杜石然等《中國科學技術史稿》【感悟理學之光】材料三 在元皇慶二年(1313年)所制定的科舉條制中,明經被置于科舉首位,程朱學派的《四書章句集注》,被指定為科場的標準答案。由此程朱理學被正式結合進國家的政教體制之中。——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四卷(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特點。答:特點:中國古代科技涉及領域眾多,成果豐碩;中國古代科技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重視天人關系的和諧。(2)閱讀材料二,指出沈括領先世界的科學成就。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成為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高峰的原因。答:科學成就:發現磁偏角現象,用紙人做共振現象實驗,記載激素制劑的制備方法。原因:封建經濟的繁榮發展;社會相對穩定;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國家的支持;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的積累;廣大科技勞動者的努力。(3)依據材料三歸納程朱理學在元代的地位。列舉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主張。答:地位:官方哲學。代表人物:程頤、程顥、朱熹。核心主張:程顥和程頤認為理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遵從傳統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科技涉及天文學、數學、農學、醫學、陶瓷工藝、水利交通、金屬冶煉和紡織印染等諸多領域,成果豐碩”可得出,中國古代科技涉及領域眾多,成果豐碩;根據“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雖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對外交流,但科技體系確實是獨立形成的。……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醫學、陶瓷、紡織、冶煉等技術都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可得出,中國古代科技具有獨創性和實用性;根據“在微觀上重視事物內部關系的協調與平衡。如建筑學中,提出要注重建筑物自身結構及其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可得出,重視天人關系的和諧。第(2)題,根據材料二“用紙人做共振現象實驗,比歐洲類似實驗早幾個世紀”可得出,用紙人做共振現象實驗;根據“發現磁偏角現象,比西歐早400年左右”可得出,發現磁偏角現象;根據“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荷爾蒙制劑的制備方法”可得出,記載荷爾蒙制劑的制備方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可從經濟、社會、政治、前代的科技積累、廣大勞動者等角度進行分析。第(3)題,根據材料三“程朱理學被正式結合進國家的政教體制之中”可知程朱理學在元代居于官方哲學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程頤、程顥、朱熹。程顥和程頤認為理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遵從傳統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9.文化自信建立在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礎之上。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傳承中華文化,吟誦中華詩詞”活動,以下是他們搜集和整理的部分篇目。請你參與并完成任務。材料 下表為唐詩、宋詞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風格(部分)一覽表。類別 代表人物 作品風格 類別 代表人物 唐詩 李白 詩風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享有“①”的美譽 宋詞 ③ 詞風豪邁而飄逸,改進了詞的創作,提高了詞的格調,對詞的發展有突出貢獻② 詩風淳樸厚重,抒發悲憤凄婉之情,被譽為“詩圣” ④ 詞風委婉、細膩、清秀,在當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白居易 他的詩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眾歡迎 辛棄疾 繼承了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進一步提高了詞的社會功能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1)請將材料中①②③④處的內容補充完整。答:①:詩仙;②:杜甫;③:蘇軾;④:李清照。(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宋詞不同于唐詩之處,并分析宋詞繁榮的原因。答:不同:宋詞語言更通俗,情感更細膩;內容更貼近普通人;宋詞是唱出來的;創作隊伍涵蓋社會各階層。原因:兩宋時期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商業和娛樂業發展。(3)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你認為應該怎樣增強文化自信 答:應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文化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題,據所學可知,李白的詩風飄逸灑脫,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他享有“詩仙”的美譽。杜甫的詩風淳樸厚重,抒發悲憤凄婉之情,被譽為“詩圣”。蘇軾的詞風氣勢豪邁,雄健奔放。李清照的詞風委婉,感情真摯。第(2)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詞語言更通俗,情感更細膩;內容更貼近普通人;宋詞是唱出來的;創作隊伍涵蓋社會各階層。宋詞繁榮的原因從兩宋時期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商業和娛樂業發展等角度回答。第(3)題為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共35張PPT)第13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基礎知識預習一、發達的中外交通遼夏金 通過_____________仍維持著與西域、中亞較大規模的交流宋朝 由于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海上貿易頻繁,_________日漸發達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朝鮮半島、日本、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_______及東非海岸草原絲綢之路海路交通波斯灣元朝 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斷的_____交通線,建立了與中亞、西亞及_____等地區的聯系海上絲綢之路進入_____時期,在東西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陸路東歐鼎盛二、繁榮的海外貿易1.政府管理: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_______,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2.外貿稅收:宋元時期外貿_____所得,在政府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3.貿易范圍: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印度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紅海周圍及_____沿海地區。其中,朝鮮半島、_____和越南等是與中國交往最密切的國家和地區。4.大商港:廣州、_____、明州都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5.主要商品:中國以輸出_____、茶葉和絲織品為主,進口貨物多為香料、象牙、珠寶等。市舶司稅收日本泉州瓷器東非三、密切的中外文化交往1.輸入:西方的醫學、天文、歷法、數學、建筑、音樂、宗教等傳到中國。元世祖任用波斯人主持天文、歷法工作。元朝還收集和翻譯了一些阿拉伯醫學書籍,《__________》中記載了治療骨折的方法。2.輸出:中國的_______、火藥、指南針、紙幣和_____制度等輸往國外,天文、歷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對亞歐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回回藥方印刷術驛傳易錯易混1.宋朝海路交通日漸發達,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2.廣州、泉州、明州不僅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而且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重點圖片馬可·波羅(1254-1324)意大利旅行家,他的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紀》展現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激起歐洲人對中國的向往。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元朝交通路線的特點。元朝交通線范圍廣,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十分發達。2.遼宋夏金元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的原因。(1)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為海外貿易的興盛奠定了基礎。(2)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進步,尤其是指南針的應用為海外貿易的興盛提供了條件。(3)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并設置市舶司加以管理。(4)陸上絲綢之路受阻,轉而發展海外貿易。3.遼宋夏金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產生的影響。(1)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2)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傳制度等輸往國外,天文、歷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對亞歐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3)西方的醫學、天文、歷法、數學等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視。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因果選擇題:是將歷史事物的各種不同因素列出,要求根據題目的指向,找出與上述因素相對應的原因、目的、結果等。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由結果推出原因,標志性的詞語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是因為”等;二是由原因推出結果,標志性詞語是“結果”“導致”等 ①時序法,根據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的時間順序判斷因果關系②理論法,運用基本原理判斷因果關系,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 見“基礎達標”核心要點探究史料鏈接 時空對話中國人對海洋的探索從來沒有停止過。漢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到元朝時,海上貿易空前活躍,它們為明代早期的對外交流奠定了基礎,最終產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跡。——摘編自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在世界版圖上延伸,訴說著沿途各國人民友好往來、互利互惠的動人故事;如今,一個新的構想在世界政經版圖從容鋪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耙粠б宦贰苯ㄔO將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你會如何介紹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狀況 分析元朝海上絲綢之路鼎盛的原因。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進程中,我們應如何弘揚絲綢之路精神 [提示]發展狀況:漢唐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形成,元朝時期達到鼎盛。原因:元朝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較大的發展,中外交通發達;民間海上貿易發展起來;宋代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做法:與沿線各國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加強團結合作,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經濟繁榮和貿易發展,共圓中國夢與世界夢等。(言之有理即可)1.(2024 周口模擬)漢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非常繁榮,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代,陸上絲綢之路地位下降,海路交通日漸發達。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朝貢貿易的發展需要 B.市舶司管理能力提高C.政治、經濟形勢的變遷 D.外國人熱衷中國市場C【解析】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因北方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導致陸路交通阻塞,出于政治、經濟形勢的變遷,國家大力提倡、鼓勵海上貿易。2.(2024 安徽中考)絲綢之路見證了陸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絕于途”的盛況,也見證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數”的繁華。元朝時,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均有了進一步發展,這( )A.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經濟重心的南移C.實現了美洲高產作物的傳播 D.奠定了驛傳制度的基礎A【解析】據題干可知,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絲綢之路沿途經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東西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課時分層演練 1.[歷史解釋](2024·廣州期中)1987年,廣東省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南宋時期的古沉船。船上載有巨量外銷瓷器、大量手工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于說明,南宋時( )A.商稅對財政貢獻巨大 B.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C.貴金屬外流情況嚴重 D.航海技術取得重要進展B【解析】通過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南宋時期的古沉船”“廣東陽江海域”“船上載有巨量外銷瓷器、大量手工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等,可判斷南宋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2.“一帶一路”惠及全球?!耙粠б宦贰敝傅氖恰敖z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于漢朝,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D【解析】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海上絲綢之路隨著海路航線的拓展進入鼎盛時期。3.(2024·佛山期末)元朝參照南宋舊制,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召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制定“市舶則法二十三條”。這表明元朝( )A.重視海外貿易 B.驛傳制度發達 C.廢除重農抑商 D.發展朝貢貿易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召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市舶則法二十三條”可知,元朝時期,統治者重視海外貿易的發展,沿用宋代市舶司的一些做法。4.(2024 中山期末)宋朝規定,政府須對進出口商船“閱貨”(檢查進口商品),“抽解”(征收關稅),“博買”(采購一部分蕃貨),發放“公憑”(給海商發出海貿易許可證、給蕃商發完稅憑證),同時查禁走私及違禁品,維修港口設施等。執行政府這一規定的是( )A.通判 B.刺史 C.市舶司 D.御史臺C【解析】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海外貿易,宋朝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5.“(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輳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亞歷山大運赴西方諸國者衡之,則彼數實微乎其微,蓋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边@表明( )A.泉州是當時重要的商港 B.馬可 波羅曾到達元大都C.元朝的造船技術很發達 D.元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A【解析】根據題干“(泉州)乃不少船舶輻輳之所,諸船運載種種貨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蠻子全境”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元代泉州海上貿易繁榮,是當時重要的商港。6.[家國情懷]宋元時期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和驛傳制度等輸往國外,天文、歷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西方的醫學、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這段材料表明( )A.四大發明的對外傳播 B.昂揚進取的時代精神C.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 D.開放平等的統治政策C【解析】據材料可知,宋元時期,中國三大發明傳入西方,天文、歷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到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播,而西方的醫學、天文、歷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這體現了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因此材料體現了中外文化的廣泛交流。7.[史料實證]以圖證史、圖文互證是一種重要歷史研究法。某同學搜集到下面資料,分析資料可以得出( )泉州灣宋代古沉船發現現場 泉州灣古沉船出土遺物有香料藥物、木貨牌(簽)、銅鐵錢、陶瓷器等共計14類69項。其中,香料藥物占全部出土遺物的絕對多數,未經脫水時總量2 350多千克?!跋懔纤幬锸撬卧獣r期我國重要的一類輸入品……故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香藥之路?!?br/>——摘編自東南網《福船:駛向深藍 連接世界》A.宋代是當時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國家 B.宋元時期海外貿易非常發達C.海外貿易成為宋代財政收入的支柱 D.宋元時期造船技術十分先進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泉州灣古沉船出土遺物種類豐富,數量巨大,以香料藥物為主,體現了當時我國對外貿易繁榮。8.(2024 惠州模擬)元朝擴展了漢唐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站交通網?!瓣憚t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這些舉措旨在( )A.適應廣闊疆域的統治需求 B.削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促進交通工具的進步 D.消除邊疆與內地差距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版圖最大的朝代,為適應廣闊疆域的統治需求,元朝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用以加強對地方的管理。9.(2024 廣州期末)青花瓷是中國瓷器的名品。其底色是蒙古人崇尚的白色,青藍色花紋受伊斯蘭文化影響,制作花紋的顏料鈷藍由波斯商人帶來,它的花紋既有漢人推崇的梅蘭竹菊,蒙古人喜歡的牡丹、芍藥,也有西亞文化的葡萄藤。這表明( )A.中國精美瓷器都是青花瓷 B.元朝時期青花瓷工藝發展的高超C.中華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 D.中國瓷器是世界上最頂尖的工藝C【解析】材料主旨是體現青花瓷既有中國的成分,也有西亞、波斯的成分,這體現出中華文明有兼收并蓄特征。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隋唐時期水上運輸十分發達,造船技術有了很大提高,政府對海外貿易采取一系列保護、鼓勵政策,但在唐代中葉以前,東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陸上絲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我國政治中心移向東部地區,而我國出口的大宗物品絲綢、瓷器、茶葉等主要產地也在東南地區,政府堅持開放政策,加上航海技術的提高,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摘編自杜瑜《中國史話·交通與交流系列:海上絲路史話》材料二 下為泉州市舶司大事記(部分):時間 內容紹興六年(1136年) 八月二十三日,泉州市舶司上奏:大食商人蒲啰辛,造船一只,船載乳香投泉州,市舶計抽解價錢三十萬貫紹興十四年(1144年) 九月初六日,朝廷批準泉州市舶司依廣南市舶司體例,每年于遣發蕃舶之際,支官錢三百貫,排辦筵宴,宴設諸國蕃商,以示朝廷招徠遠人之意乾道三年(1167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詔令泉州市舶司于泉漳等地區上供銀內,截撥二十五萬貫專充抽買乳香等本錢——摘編自陳彬強、陳冬瓏主編《泉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獻匯編:初編》時間 內容淳熙二年(1175年) 十二月初五日,朝廷批準:今后諸蕃物貨既經征榷之后,有往他地者,召保后經市舶司確認給據,允許在福建路各州軍興販淳熙九年(1182年) 詔泉州、廣州、明州、秀州市舶司,若走私銅錢未被查出,主管官員連坐材料三 下為宋以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示意圖:(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從隋唐到遼宋夏金元時期對外交通發生的變化。答:變化: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2)根據材料二概括設立市舶司的目的。答:目的:收取關稅;進行商業貿易,管理海外貿易;緝私;宣揚朝廷貿易政策。(3)根據材料三,概括宋以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特點。(寫出一點)并根據示意圖寫出中國影響世界的科技成就。(寫出兩個)答:特點:雙向交流,相互影響。(任答一點即可)科技成就: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任答兩個即可)【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但在唐代中葉以前,東西方交通基本上仍以陸上絲路為主。入宋以后,特別是南宋,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了”可知,從隋唐到宋元時期對外交通從以陸上絲綢之路為主發展為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第(2)題,根據材料二“泉州市舶司上奏:大食商人蒲啰辛,造船一只,船載乳香投泉州,市舶計抽解價錢三十萬貫”可知設立市舶司的目的是收取關稅;根據“朝廷批準泉州市舶司依廣南市舶司體例,每年于遣發蕃舶之際,支官錢三百貫,排辦筵宴,宴設諸國蕃商,以示朝廷招徠遠人之意”可知目的是進行商業貿易、管理海外貿易;根據“詔泉州、廣州、明州、秀州市舶司,若走私銅錢未被查出,主管官員連坐”可知目的是緝私;根據材料“朝廷批準:今后諸蕃物貨既經征榷之后,有往他地者,召保后經市舶司確認給據,允許在福建路各州軍興販”可知目的是宣揚朝廷貿易政策。第(3)題,根據材料三可知,宋以來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特點是雙向交流,相互影響;根據示意圖可知,中國影響世界的科技成就有造紙術、火藥、指南針等。11.右圖是一艘沉沒于廣東陽江海域的宋代商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船內發現大量瓷器類珍貴文物,“南海一號”及所載文物現存于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某歷史興趣小組對這艘沉船實地參觀并進行了項目化學習,以下是他們提出的相關問題,請你幫忙解答。“南海一號”復原圖(1)按照史料價值的不同,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澳虾R惶枴奔八d文物屬于哪種史料 答:史料:第一手史料。(2)如果這艘商船是從廣州出發,按照當時的貿易規則和要求,船長在哪一機構辦理了相關手續 答:機構:市舶司。(3)分析“南海一號”沉船的重要研究價值。答:研究價值:對于研究南宋時期高度發展的海外貿易和開發水平、南宋造船技術和制瓷技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等有重要價值。【解析】第(1)題,“南海一號”及所載文物是宋代遠洋貿易商船及貨品,屬于第一手史料。第(2)題,根據材料“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果這艘商船是從廣州出發,按照當時的貿易規則和要求,船長應在市舶司辦理了相關手續。宋代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船舶、關稅、貨物及外商招徠等。第(3)題,“南海一號”沉船重要研究價值可從研究南宋時期高度發展的海外貿易和開發水平、研究南宋造船技術和制瓷技術、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等方面進行回答。(共35張PPT)第8課 北宋的政治基礎知識預習一、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1.北宋建立:960年,陳橋兵變后,_______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_____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2.實現統一: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_________的分裂局面。趙匡胤開封五代十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1.方針:實行_________的方針。2.措施領域 具體內容軍事 采取___________的方法,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任用_____管理軍務,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政治 中央 采取_________的辦法,分割宰相的權力地方 派_____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設置_____,以分知州的權力崇文抑武杯酒釋兵權文臣分化事權文臣通判領域 具體內容經濟 加強對地方_____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文教 嚴格科舉考試程序,_____成為定制,錄取名次直接由_____掌握,進士成為“天子門生”;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稅收殿試皇帝3.崇文抑武方針的影響(1)積極: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_________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2)消極:文臣掌兵,導致軍隊_______減弱。政府機構重疊,相互牽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增加了朝廷的_________,導致北宋統治出現危機。尚武輕文戰斗力財政支出三、王安石變法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_________不斷膨脹,給朝廷財政造成很大負擔。_____高度集中,賦役不均,弊端叢生。2.時間、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_______主持變法。3.目的:擺脫_________,實現富國強兵。4.主要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5.影響:(1)積極:政府_________大幅度增加,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2)消極: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擴大了稅收范圍,損害了_____________的利益,統治集團內部分裂日益嚴重。宋神宗死后,新法幾乎全部被廢除。軍費開支土地王安石統治危機財政收入大地主、權貴易錯易混1.北宋的開國之君是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是宋太宗。2.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但沒有實現全國的統一,主要是結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據局面。3.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北宋嚴格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重點圖片宋太祖(927-976)宋太祖趙匡胤是后周禁軍統帥,也是北宋的開國皇帝。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 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歸納宋朝政治的特點。(1)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顯的特點。(2)分化事權,內外相制?!胺謾唷笔撬翁嬷贫ㄕ叩幕驹瓌t之一,不僅分武將的權,也分文官的權,避免任何一個官職、官員權力過重。(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有利于鎮壓地方和農民反抗,但造成邊防空虛,成為宋朝在對遼、對西夏等戰爭中屢敗的原因之一。2.理解王安石變法的原因。(1)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在邊疆戰事中,北宋屢戰屢敗,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錢物。(3)官僚機構和軍隊的不斷膨脹,給朝廷財政造成很大負擔。(4)土地兼并劇烈,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漫畫選擇題:漫畫蘊含豐富歷史信息。歷史漫畫是一種特殊史料,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幽默夸張的手法再現歷史現象或事件,使抽象歷史概念更加形象直觀 ①審清漫畫中的事物并審讀漫畫中的文字。其中的文字包括標題及畫注,這些文字是準確理解漫畫的關鍵②把漫畫中的事物及文字聯系起來,結合題干說明和要求進行綜合分析,聯系所學相關知識,把握其主旨,選出正確答案 見“基礎達標”第2題核心要點探究材料 宋太祖“黃袍加身”奪取政權后,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協助他登上皇位的將領實權予以削奪。為了填補這些武將留下的空缺,統治者將目光轉向普通知識分子。因此通過科舉選拔文官成為強化中央集權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舉次數與錄取進士人數統計表:——摘編自李兵、劉海峰《科舉:不只是考試》根據材料,說明北宋前期科舉制出現了什么新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北宋的什么方針促使科舉制得到發展。[提示]變化:增加科舉取士錄取名額,提高進士的地位。方針:崇文抑武。時期 科舉次數/次 錄取進士總人數/人 平均每榜錄取進士人數/人宋太祖時期 15 188 13宋太宗時期 8 1 487 186宋真宗時期 12 1 760 147宋仁宗時期 13 4 561 3511.(2024·廣州期末)據統計,宋朝宰相133名,科舉出身的有123名,州縣長官也由文臣擔任,甚至由文臣主持軍務。據此可知,宋朝實行這些政策的特點是( )A.崇文抑武 B.君主專制 C.分化事權 D.監察制度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朝發展了科舉制,重用文臣,由文臣掌握軍政大權,這反映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方針。2.[歷史解釋](2024 惠州模擬)右下圖是陳列在中國科舉博物館中的一組宋代陶俑,從左至右分別是抱著葫蘆的醫生、抱著書本的讀書人和拿著元寶的商人,其中中間讀書人個子最高。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陶瓷業成為重要的稅收來源B.科舉制擴大了選拔官員的范圍C.重文風氣影響人們價值取向D.受教育程度導致三者地位不同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陶俑中“讀書人個子最高”體現了宋代社會的重文風氣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課時分層演練 1.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宋太祖以忠厚開國,未嘗戮一大將?!毕铝信c宋太祖開國相關的事件是( )A.杯酒釋兵權 B.陳橋兵變 C.玄武門之變 D.朱溫建后梁B【解析】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他的部下擁立他當皇帝。趙匡胤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2.[歷史解釋](2024·潮州期末)以漫畫形式呈現歷史,會讓歷史更加生動。右圖漫畫描繪的場景發生于北宋初年,趙匡胤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君臣關系 B.促進吏治改革C.加強中央集權 D.完善福利制度C【解析】根據題圖信息及所學可知,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杯酒釋兵權”。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3.(2024·中山模擬)五代十國時期,文人群體被輕蔑地稱為“措大”。宋朝建立后,“措大”一詞由武人貶稱文人逐漸演變為文人自嘲,武人稱謂也經歷了由“健兒”到“黥卒”和“赤老”的變化。 由此可知,宋朝( )A.重視文教事業 B.社會崇文抑武 C.階級矛盾尖銳 D.出現軍閥割據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五代十國時尚武輕文。宋朝建立后,武人的稱謂由譽稱變為蔑稱,這種變化體現的是宋朝社會崇文抑武。4.[史料實證](2024·佛山期末)北宋時期,通判在與知州爭吵時常說“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據此可知,宋代地方官員( )A.沒有實權 B.通力合作 C.定期調動 D.相互牽制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并結合所學可知,北宋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為防止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5.宋真宗以來,官員隊伍人數日漸增長,嚴重超編。從真宗初年到仁宗中葉的40年間,正官由9 000余人增至1.7萬人,至英宗時更達2.4萬人。這反映了北宋( )A.社會階層流動頻繁 B.讀書風氣日益濃厚C.官吏冗余人浮于事 D.武官隊伍不斷擴大C【解析】根據題干“宋真宗以來,官員隊伍人數日漸增長,嚴重超編”并結合所學可知,在北宋時期,隨著官員數量的不斷增加,出現了許多冗官現象,即官員數量過多,超出了實際需要,導致人浮于事。6.[歷史解釋]1069年,王安石主持變法。數年間,頒布均輸法、青苗法、保甲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等。由此可知,變法( )A.實現富國強兵 B.解決財政問題 C.涉及多個領域 D.觸犯官僚利益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教育等多個領域;題干材料未涉及實現富國強兵、解決財政問題等變法目的;觸犯官僚利益只是其中部分條款的影響,不是題干材料主旨。7.[史料實證](2024·廣州期末)史料記載,通過王安石變法,各地興修水利工程一萬多處,灌溉農田三十多萬頃,北宋府庫儲存的錢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財政支出。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A.緩解了財政困境 B.損害了貴族利益C.減輕了百姓負擔 D.實現了富國強兵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北宋府庫儲存的錢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財政支出”并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緩解了財政困境。8.(2024·佛山期末)下面是小歷同學的學習筆記。可見,他學習的主題是,宋代( )財政: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監察: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用人:本該隸屬宰相職權之下,宋代另設“審官院”A.增加財政收入 B.提高諫官的地位 C.削弱宰相權力 D.崇文抑武的國策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代設立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權,設置獨立的諫官擺脫宰相的干預,設置審官院剝奪宰相的用人權,可見宋代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9.[唯物史觀]司馬光在《傳家集》中評價王安石變法道:“變亂舊章,興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傷國?!睂Υ死斫庹_的是,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 )A.變革祖宗之法勇氣可嘉 B.為民取利獲得大眾支持C.是非不清實為禍國殃民 D.結黨營私擅自謀取私利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變亂舊章,興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傷國”可知,司馬光認為王安石變法引發不好的事情,去除了有利益的事情,是傷害百姓和國家的行為,即是非不清實為禍國殃民。10.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參與并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br/>——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三大綱領” 具體措施“稍奪其權” 派①_____擔任地方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設置②_____牽制知州“制其錢谷” 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③_______收稅的權力“收其精兵” 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定期換防文臣通判節度使材料二 (宋朝)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司馬光《貢院乞逐路取人狀》(1)依據材料一,趙普認為唐末以來政局動亂的原因是什么 針對存在的問題,宋太祖采取了趙普所開出的“藥方”,即加強中央集權的“三大綱領”。根據所學知識,將表格補充完整。答:原因:方鎮(或藩鎮)太重,君弱臣強。(2)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二中的現象與宋朝實行的哪一國策有關。請談談該政策的積極影響。答:國策:崇文抑武方針。積極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3)依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中國的治國理政有哪些經驗值得吸收借鑒。答:經驗:要注重改革與創新、要發展教育事業、要重視人才、要發展經濟等。【解析】第(1)題,原因:根據材料一“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分析可知,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具體措施依據所學知識直接填寫即可。第(2)題,國策:根據材料二“國家用人之法,非進士及第者不得美官”及所學知識,宋朝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積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崇文抑武方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第(3)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注重改革與創新、要發展教育事業、要重視人才、要發展經濟等。11.2024年2月3日新華社發布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2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路線圖”。以此為契機,某歷史興趣小組查閱中國古代與農業相關的著作和文獻,進行項目化學習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任務。材料一 《農田利害條約》頒布于宋熙寧二年(1069年)十一月,全文共8條,涵蓋面卻極其廣泛。大致內容如下:——摘編自謝永剛、馬佰玲《水官、水權及水利工程:唐至宋農田水利法的轉型——以<水部式><農田利害條約>為例》條目 內容 條目 內容1 鼓勵為農田水利建設建言獻策 5 選用官吏辦法2 處理荒廢土地 6 興辦水利工程費用問題3 疏浚淤塞河道 7 懲罰措施4 交界境內河流治理 8 獎勵措施材料二 起熙寧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有奇……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脫脫等《宋史》(1)請指出與兩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概括宋代農田水利建設的特點。答:歷史事件:王安石變法。特點: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或涵蓋面廣泛),獎罰分明。 (2)綜合上述資料圍繞農業發展話題,自定一個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示例)觀點:農田水利的興建有利于農業的發展。闡述:王安石變法時期,通過鼓勵為農田水利建設建言獻策、疏浚淤塞河道、治理河流等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起熙寧三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有奇”,以至于“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可見農田水利的興建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可知,與該條約頒布相關的歷史事件是王安石變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涉及經濟、軍事和教育等領域,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宋代農田水利建設的特點是制度化;規范化;系統化(或涵蓋面廣泛);獎罰分明。第(2)題,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農業發展話題,擬定觀點為:農田水利的興建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可結合材料一及王安石變法中有利于農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及做法、材料二中出現農業發展的良好局面進行論述,最后得出結論:農田水利的興建有利于農業的發展。(共35張PPT)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基礎知識預習一、元朝的建立1.蒙古政權的建立與發展(1)建立:1206年,_______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他被尊稱為_________。(2)發展:1227年,蒙古軍隊滅_____。1234年,蒙古滅金。2.背景:1260年,_______繼承汗位。他接受漢人儒臣提出的“行仁政”“_______”“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3.建立:1271年,_______定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鐵木真成吉思汗西夏忽必烈行漢法忽必烈二、元朝的統一1.背景(1)南宋滅亡:_____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2)抗元斗爭:南宋滅亡后,大臣陸秀夫、_______等人繼續展開抗元斗爭。2.統一:_____年,元朝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3.疆域: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_____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東北廣大地區和_____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內。1276文天祥1279最大臺灣三、元朝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行省制度 內容 在中央,設_______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分六部,掌管各項政務;在地方,除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屬中書省管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影響 提高了_________;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_____的開端軍政 設_______負責全國的軍政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監察 設_______負責監察事務宗教 設_______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中書省行政效率省制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邊疆治理 東南 在澎湖設置_______,加強對_____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西北 設置_____________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西藏 設立_________________,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_________權巡檢司臺灣北庭都元帥府宣慰使司都元帥府行政管轄四、元朝的民族交融1.主要表現:形成新的民族——_____(我國回族的前身)。2.意義: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_____、_____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回回經濟文化易錯易混1.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蒙古政權;忽必烈建立元朝。2.南宋將領岳飛率領“岳家軍”抗擊金軍南下;南宋滅亡后,大臣陸秀夫、文天祥領導抗元斗爭。3.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元朝實行行省制。重點圖片成吉思汗(1162-1227)鐵木真逐一打敗了草原上各個強大的勢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評價成吉思汗。(1)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促進了蒙古的發展和壯大,也為元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2)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具有侵略性質,給被擴張地區造成破壞,但客觀上加強了地區間的交流聯系。2.忽必烈“行漢法”措施的意義。(1)取得了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認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權的封建化與民族交融。(2)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為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推理選擇題:以考查推理能力為主的,兼有考查記憶、提取信息、比較等能力的綜合性選擇題,其題干的提問項一般是說明、反映、表明或證明等字眼。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充分條件型和非充分條件型 ①采用推演法,通過必要的推理,來確定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②推理時要掌握正確的指導思想(歷史規律、邏輯關系等),如人類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的制度、思想代替舊的制度、思想等 見“素養提升”第9題核心要點探究人物掃描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英雄。1278年元兵攻打南宋殘部,文天祥率軍奮力抗元,后兵敗被俘,被擄至大都,寧死不降。1283年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正氣歌》等。有人認為,既然元朝統一全國是進步的,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的抗元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提示]元朝統一全國,從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角度來看具有進步性。元朝統一后,疆域擴大,社會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進一步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但是,在元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蒙古軍隊是通過征服來完成全國統一的,大肆屠殺和掠奪激起各族人民的反抗,而文天祥反抗蒙古的民族壓迫,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是正義行為。(意思接近即可)1.伶仃洋(零丁洋)是今天港珠澳大橋經過的地方。這座大橋連接的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文明、思想及價值認同。南宋一位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的英雄在經過此地時,寫下不朽詩篇《過零丁洋》。這位英雄是( )A.寇準 B.文天祥 C.玄奘 D.岳飛B【解析】南宋滅亡后,抗戰派大臣文天祥堅持抗元斗爭,不久在廣東沿海兵敗被俘;囚禁期間,他堅貞不屈,表現出崇高的氣節,最后被殺害。他的《過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2.[家國情懷]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C.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B【解析】材料與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無關,排除A;材料反映了岳飛抗金、文天祥抗元的報國情懷,故B正確;材料與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無關,排除C;材料體現不出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排除D。課時分層演練 1.(2024·珠海期中)蒙古族歷史文獻《蒙古秘史》中,對12世紀的蒙古草原有這樣的描述:“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苯Y束這一局面的事件是( )A.朱溫建立政權 B.鐵木真建立蒙古政權C.元朝統一全國 D.元軍攻入南宋臨安城B【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12世紀時蒙古草原各部落為爭奪草場、水源等頻繁發生戰爭的場景,結合所學可知,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結束了蒙古草原的混亂局面。2.1234年,蒙古軍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完顏守緒自殺,金滅。此后( )A.北宋與金的對峙局面終結 B.南宋與蒙古對峙局面形成C.北宋取得郾城大戰的勝利 D.南宋與蒙古結盟夾擊西夏B【解析】1234年,蒙古滅金。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了長達40多年的對峙局面。3.(2024·佛山期末)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A.“行仁政” B.“行漢法” C.廣開言路 D.整頓吏治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酷刑,革除宋朝黥面的粗蠻辦法,禁止商家操縱價格,降低賦稅,這些措施都表明忽必烈大施仁政。4.[時空觀念]1247年,某地宗教界領袖同蒙古皇子在涼州(今中國甘肅武威)議定了其所轄地區歸順當時的蒙古的條件,其中包括呈獻圖冊、交納貢物、接受派官設治,史稱“涼州會盟”。元朝成立后,設立宣政院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這一地區是今天的( )A.北京 B.西藏 C.陜西 D.新疆B【解析】根據材料“元朝成立后,設立宣政院對這一地區進行管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5.[歷史解釋]元朝規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省,軍政要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來自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這體現行省制度( )A.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使地方官員喪失行政權C.對后世影響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轄遼闊的疆域A【解析】元朝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軍政要務需呈報中書省、樞密院等中央機構,沒有中央許可,行省的官員不能更改賦稅征收制度和調動軍隊,反映出地方的權力受到中央的限制,體現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6.下面是元朝歷史知識復習卡片。根據卡片信息判斷,符合這一歷史主題的是( )1.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2.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3.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A.注重民族交融 B.重視經濟建設C.加強邊疆管轄 D.鼓勵對外交往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設置巡檢司,加強對臺灣的管理,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在西藏地區,元朝政府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由此可以判斷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加強邊疆管轄。7.元朝時期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右圖是某學生就我國元朝民族融合所作的示意圖,經歷圖中的融合后形成的新民族是( )A.蒙古族 B.回回(回族)C.回紇 D.畏兀兒B【解析】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阿拉伯等人,同漢、蒙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我國回族的前身)。8.有學者指出:鐵木真帶領的部隊能在馬背上假寐,必要時晝夜行軍;《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糧絕,捋羊乳為飲,刺橐駝血為食”的記載。這說明了蒙古( )A.武器裝備不足 B.士兵刻苦耐勞 C.作戰體系完備 D.食物品種豐富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鐵木真的部隊可以在馬背上假寐,也可以晝夜行軍。蒙古士兵如果沒有糧食就以羊乳為飲、駝血為食,這體現了蒙古士兵們的刻苦耐勞。9.(2024·廣州期末)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建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A.彰顯草原文化 B.推動蒙古統一 C.鞏固統治秩序 D.弘揚先輩精神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可知,忽必烈意在顯示元朝的正統地位,以鞏固其統治秩序;彰顯草原文化與材料“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相違背;成吉思汗時期就已統一了蒙古;題干材料未體現忽必烈弘揚先輩精神。10.[歷史解釋](2024·佛山期末)元朝行省長官經由朝廷頒發牌符后,對轄區內所統率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這說明元朝行省長官( )A.是朝廷臨時派出官員 B.職權范圍不斷擴大C.擁有一定程度自主權 D.有權統領各地財賦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行省長官對轄區內所統率的軍隊有提調權,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體現了元朝行省長官擁有一定的自主權;行省是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材料未涉及行省的職權范圍;材料強調的是行省長官對軍隊的管理。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劉宗緒主編《歷史新知識 創新能力培養》材料二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宋濂等《元史 地理志》材料三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其他外族人與漢人之間的民族劃分早已變得模糊……許多漢人采用蒙古名字、學習蒙古語、與蒙古人結婚等方式,使自己逐漸進入蒙古人的權力機構。而另一方面,許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則與漢人意氣相投。——摘編自[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1)依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唐、宋、元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分別屬于哪一種。答:模式:唐——第三種;宋——第二種;元——第一種。(2)你從材料二中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 答:歷史信息:元朝疆域空前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3)根據材料三,指出“民族劃分早已變得模糊”的表現。答:表現:漢人用蒙古名、學習蒙古語、與蒙古人結婚等,蒙古等少數民族與漢人和諧相處。(4)結合以上材料,你認為今天我們應該如何鞏固和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 答:做法: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凝聚力等。【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和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是少數民族政權,1276年,元朝結束了宋遼夏金并立的局面,統一全國。根據“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其與中原王朝勢均力敵,形成并立局面”和所學知識可知,兩宋時期,北宋長期與少數民族政權遼和西夏并立,南宋長期與金政權并立。根據“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國力強盛,又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關系和睦,民族交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第(2)題,根據材料二“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可知,元朝疆域空前遼闊,超越漢朝和唐朝;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第(3)題,根據材料三“許多漢人采用蒙古名字、學習蒙古語、與蒙古人結婚等方式,使自己逐漸進入蒙古人的權力機構”“許多蒙古人和其他外族人則與漢人意氣相投”即可回答。第(4)題為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12.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浪花淘盡英雄。讓我們走近這些帝王,感悟歷史的興衰沉浮。A.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脫脫等《宋史》B.帝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使,故能混一區宇,擴前古所未有。——畢沅《續資治通鑒》C.開皇九年(589年),隋軍大舉伐陳?!@次戰爭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紛爭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D.他的執政前期代表著一個政績彪炳、安定繁榮的時期。但他的統治以悲劇和災難告終,這一結局主要是他自己的一些幾乎摧毀這個王朝的行動和政策所造成。——[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E.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皮日休《汴河懷古二首》(其二)F.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劉昫等《舊唐書》將序號A、B、C、D、E、F填入表格相應的位置中。結合這些帝王的事跡,談談對政權興衰更替的歷史感悟。答:歷史感悟: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中央集權制度對鞏固國家統一具有重要意義;統治者的個人素質和國家政策影響政權興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意思相近即可)皇帝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唐玄宗 宋太祖 元世祖相關評價CEFDAB【解析】“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的意思是自從建隆年間以來,宋太祖解除了藩鎮的兵權,A對應宋太祖?!肮誓芑煲粎^宇,擴前古所未有”意指再次統一全國,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B對應元世祖。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C對應隋文帝。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出現了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貪圖享樂,任人唯親,導致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D對應唐玄宗。隋煬帝繼位后,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E對應隋煬帝。唐太宗繼位后,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F對應唐太宗。感悟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共36張PPT)第12課 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基礎知識預習一、農業的發展1.原因:北方人民大批南遷,帶去了中原的_________;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等等。2.表現(1)糧食作物:由越南傳入的_______,北宋時推廣到東南地區;宋朝時,_____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2)經濟作物:宋元時期,南方各地普遍種植_____;到南宋后期,_____種植區已推進到江淮和川蜀一帶;元朝時期,南方植棉逐漸普遍。3.交通:元朝建立初期,忽必烈令人開鑿_______和通惠河,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還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生產技術占城稻水稻茶樹棉花會通河二、手工業的興盛紡織業 北宋時,四川、江浙地區的_____生產發達;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_______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_______推廣海南黎族地區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元朝時,棉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_____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毛紡織業是西夏手工業的重要部門制瓷業 出現河北_____、河南汝窯等名窯;南宋時,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中心;遼金的制瓷技術也相當進步;元朝時燒制的_______,代表了制瓷技術的高超水平礦冶業 北宋時,煤得到大量開采,還廣泛用于冶鐵煉鋼;金的煤產量和使用相當可觀造船業 廣州、_____、明州的造船業都有很高的水平;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現存最早的_____;南宋沿海地區制造的海船配備了_______絲織海南島黃道婆松江定窯青花瓷泉州船塢指南針三、商業的繁榮1.商貿:最大的商業城市是北宋_____、南宋臨安和元大都;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_______的界限;早市和_____進一步發展;城市和鄉村之間的交通要道發展成為重要的商貿區。2.貨幣: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_____”,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朝時紙幣在全國范圍內作為_____發行。四、經濟重心南移1.完成:_____時期,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2.表現: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水平領先,南方_____在總量和增長速度方面都超過了北方,社會經濟長期穩定,政府的_________和糧食供應都依靠江南地區。東京坊和市夜市交子主幣南宋人口財政收入易錯易混1.隋煬帝開通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元朝忽必烈令人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元朝還開辟了規??涨暗暮_\航線。2.唐朝商業活動和居民日常生活在時間和空間上逐漸突破坊市制度的嚴格規定;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重點圖片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紙幣銅版拓片是用銅版印刷的北宋紙幣的復制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收藏價值。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1)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2)經濟因素:北方人口大批南遷,帶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更適合農作物生長。(4)政策傾向:宋朝統治者重視農業的發展。2.宋代城市發展的特點。(1)打破坊市制。(2)打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的限制。(3)官府的控制減弱。(4)行政和軍事功能減弱,經濟功能上升。(5)城市的面積和繁榮程度超過前代,管理范圍日益擴大。3.遼宋夏金元時期都市生活繁榮的原因。(1)社會相對穩定,科技發展、政府重視農耕,國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2)市場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3)民族交融加強,中原地區愿意與民族地區進行文化和物質方面的交流。(4)宋元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海外貿易發達。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圖片選擇題:以歷史文物、圖書刊物、生產工具、歷史照片、宣傳標語、票據、證件、地圖(包括戰爭形勢圖、布局圖、疆域圖、交通路線圖)等圖片為依托,綜合性地考查多項能力,既有圖片的處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歷史闡釋的能力 ①審圖片反映的時間和空間,界定題圍②審圖片反映的歷史事物的實質和特征,明確答題方向③審圖片蘊含的關鍵信息,明確內涵和外延④審多幅圖片之間的變化和聯系,反映主題 見“素養提升”第9題核心要點探究文字史料 圖像史料《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店鋪林立,“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清明上河圖》(局部)上述材料反映出宋朝時期的都市生活具有怎樣的特點 結合材料簡要說明。結合所學知識,多角度闡述宋朝時期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提示]特點:都市生活繁華,豐富多彩。如從文字史料可以看出宋代商業貿易繁榮,市民城市生活較為便利等。從圖片史料可以看出《清明上河圖》汴河沿岸的繁華景象,說明宋代都市文化娛樂活動豐富。主要原因:宋朝時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商業貿易的繁榮,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得市民的都市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意思接近即可)1.(2024·鄭州期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北彼卧~人柳永的詞句描繪了( )A.女性傷離怨別 B.都市景象繁華 C.人口快速增長 D.“開元盛世”局面B【解析】根據題干“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參差十萬人家”可知材料描繪的是杭州城的繁華景象。2.在宋朝時期,統治者把市坊合一,對老百姓進行營業的地點和時間少有限制,使得商鋪能夠全天營業,從而形成了“不夜城”,甚至還出現了眾多的跳蚤市場。這反映出當時( )A.對外貿易活躍 B.手工業的興盛 C.社會秩序穩定 D.商業經濟繁榮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對老百姓們進行營業的地點和時間少有限制”“從而形成了‘不夜城’”等信息可知,在宋朝時期市坊合一、放寬營業時間等,反映出宋朝商業經濟的繁榮。課時分層演練 1. (2024·東莞期中)宋代《耕獲圖》整幅畫面中共計有78個人物,分別從事各種不同的生產活動,人物散于四處,筆簡意賅,姿態生動。我們從圖中可以了解宋代的( )A.農業發展水平 B.手工業生產技術C.鄉鎮貿易情況 D.貨幣發展的狀況《耕獲圖》(局部)A【解析】由題干“《耕獲圖》局部”可知,這是一幅描繪農業生產活動的畫作,畫中人物從事的各種生產活動主要與農業相關,因此可以反映出當時農業的狀況。2.元朝統治者不僅利用隋唐舊有河道,還先后開鑿濟州河、會通河、通惠河等,使杭州至大都(今北京)的運河交通重新暢通,“江淮、湖廣、四川、海外諸番土貢糧運,商旅懋遷,畢達京師”。元朝統治者重開運河( )A.加強了南北交通 B.便利了海外貿易C.促進了社會轉型 D.增加了國家稅收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通過開鑿新運河,使得南北之間的物資和人員往來更加便捷,加強了南北交通。3.[時空觀念](2024·佛山期末)下表為《諸蕃志》記載宋代福建瓷器外銷情況。據此可知,宋代福建瓷器( )瓷器 輸往地區青釉劃花碗 東亞日本白瓷盒 東南亞印尼青瓷 西亞土耳其瓷瓶 北非肯尼亞A.制作工藝高超 B.銷售范圍廣C.設計樣式先進 D.生產規模小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代福建瓷器銷往的地區涉及日本、印尼、土耳其和肯尼亞等地,說明當時的瓷器銷售范圍較廣。4.[家國情懷]海南大型民族舞劇《黃道婆》曾在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獲得大獎。黃道婆受到人們尊敬和懷念,是因為她( )A.一生致力于促進海南民族交融 B.一生致力于傳播棉紡織技術C.一生致力于發展海南教育發展 D.一生為官清廉而且不畏強權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黃道婆推廣海南黎族地區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到松江,后來棉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松江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黃道婆之所以受到海南人民的尊敬和懷念,是因為她為棉紡織技術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5.[史料實證](2024 汕頭模擬)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記載,宋代廣州、泉州等港出海南航商船,“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據此可知宋代( )A.造船技術非常發達 B.出海貿易考慮氣候因素C.政府重視海外貿易 D.南方經濟已經超過北方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宋人朱彧在《萍洲可談》中記載,宋代廣州、泉州等港出海南航商船,‘舶船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風。來以五月、六月,就南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海船出海貿易考慮氣候因素。6.《夢粱錄》記載,臨安城的各大瓦子,經常有相撲(摔跤)、覆射、踢弄、散耍等游戲。據此可以推斷宋代( )A.發明最早相撲技藝 B.娛樂活動豐富多彩C.重視民間體育活動 D.推崇重文尚武思想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及所學可知,臨安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即“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說明宋代的娛樂活動比較豐富。7.北宋前期,巴蜀地區政治穩定,商品貿易持續繁榮,商賈攜帶大量的貴金屬進行貿易,這既不利于攜帶,也不安全。因此出現了( )A.“會子”通行 B.開元通寶 C.“交子”流通 D.鹽鐵官營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商貿的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8.(2024·合肥期中)“據不完全統計,1077年以前,全國各州商稅年額,四十萬貫以上的有三處,南方占了一處。二十萬貫以上的有五處,都在南方。十萬貫以上的有十九處,南方占十八處。五萬貫以上的有三十處,南方亦占十八處?!边@表明( )A.南方在商業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B.此時經濟重心已完成南移C.北民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發展 D.海外貿易額所占比重較高A【解析】南方貢獻了大部分的商稅年額,表明南方在商業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A正確;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1077年依然屬于北宋時期,B排除;材料未涉及北民南遷、海外貿易,C、D排除。9.[時空觀念]根據下圖判斷,促使中國古代貨幣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的最主要的經濟因素是( )A.商品經濟發展 B.北方人口南遷 C.幣制混亂不一 D.國家實現統一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商貿日益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于是出現了紙幣。10.(2024 廣州期末)據下圖可知,宋朝( )城市專門機構及其功能介紹A.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學說和傳統節日備受歡迎C.城市管理和社會保障受到重視 D.民族交融和科舉取士范圍擴大C【解析】根據題干圖片可知,宋朝城市設有眾多機構管理城市,保障民眾生活,這說明宋朝城市管理和社會保障受到重視。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朝代 南方人口/人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北方人口/人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材料三 宋朝時的南北氣溫普遍變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較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受到的破壞較小,相對完好的森林植被可以發揮調節氣候、涵養水源和抗御災害的作用。(1)據材料一,指出圖中C大致所處的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西漢到南宋我國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答:時期:南宋。變化:南方經濟不斷發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2)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答: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環境破壞較小;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統治者的重視等。(3)綜上所述,談談南方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啟示。答:啟示: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和諧發展;不要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做到可持續發展;要維護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交流等。【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可知,材料一圖示反映的是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故圖中C大致所處的時期是南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從西漢到南宋我國經濟格局發生的變化是南方經濟不斷發展,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第(2)題,根據材料二表格內容可知,南方人口占比逐漸增多,北方人口占比逐漸減少,反映了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北人南遷;根據材料三可知,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是南方自然條件優越,環境破壞較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還包括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統治者的重視等。第(3)題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比謎更看不清的宋代比詞更幽婉的宋代比畫更迷亂的時代像我們年輕時一樣的宋代那是個可愛的時代穿過時間的河流去尋找曾經的夢囈那是個顛簸的時代穿過空間的阻隔去找尋曾經的知己那是個精彩紛呈的時代乘著想象的翅膀找尋我們的影子——佚名《穿越宋代》假如你是生活在宋代東京城里的一個少年,一日你走上街頭,直到晚上才回到家中,好好地感受了一番城市的繁華。請將你的所見所聞和感想寫出來。要求:形象、生動、有文學色彩、符合歷史實際。答:(示例)早晨上街看到東京城人口很多;在街上可以見到官僚、商人、雇工以及知識分子,中午在飯館吃到用煤做燃料、用占城稻煮的米飯;下午與朋友們踢了一場蹴鞠,晚上在瓦子內看了一場精彩的雜技,宋代社會生活豐富多彩。【解析】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社會生活氣象萬千。出現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各種小販、貨郎走街串巷叫賣,增加了城市的熱鬧氣氛。生活在宋代東京的普通市民可以吃占城稻做的米飯、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玩蹴鞠、可以去瓦子欣賞各種表演節目,據此回答即可。(共30張PPT)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基礎知識預習一、遼與西夏的建立1.遼的建立(1)建立:916年,契丹首領___________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權,都城在上京,后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2)統治措施:阿保機建立政權后,發展生產,創制_____,國力不斷增強。2.西夏的建立(1)建立:1038年,黨項首領_____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2)統治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鼓勵墾荒,發展農牧經濟,還創制了西夏_____。耶律阿保機文字元昊文字二、遼與北宋的和戰1.背景:遼太宗時,契丹得到___________,實力大增。從此,遼與中原王朝的沖突加劇。2.和戰時期 雙方關系宋太祖晚期 北宋與遼保持友好關系,雙方互通使節宋太宗時 向遼發動兩次戰爭試圖奪回燕云地區,均遭失敗,只好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時 澶州之戰:1004年,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_____力勸皇帝親征,_______率兵來到澶州城,宋軍打退遼軍澶州之盟: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_____”。此后很長時間,宋遼間保持著__________燕云十六州寇準宋真宗歲幣和平局面三、西夏與北宋的關系1.戰爭:元昊稱帝后,多次進攻北宋。宋軍被動挨打,節節敗退,損失慘重。西夏雖在軍事上屢屢獲勝,但遭受很大損耗,人民處于困苦中。2.議和:1044年,北宋與西夏進行和談,訂立和約,元昊向宋_____,北宋給西夏“_____”。議和后,宋夏雖時有戰事,但關系一直較為穩定。稱臣歲賜易錯易混1.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2.宋太宗時向遼發動兩次戰爭均遭失敗,澶淵之戰中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3.宋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宋夏訂立和約,元昊向宋稱臣,北宋給西夏“歲賜”。重點圖片契丹貨幣 契丹文字契丹仿照中原鑄造貨幣、創造文字,反映了當時的民族交融,也說明了契丹國力的不斷強大。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1)對遼來說,澶淵之盟不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對于北宋來講,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它的沉重負擔。(2)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遼宋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雙方邊境地區經濟的發展。2.比較宋遼、宋夏議和的異同點。(1)不同點:宋遼議和,宋與遼結為兄弟之國;宋夏議和,西夏向宋稱臣。(2)相同點:都是北宋統治者茍且偷安、屈辱求和的結果。北宋政權都要給少數民族政權錢幣。都結束了雙方大規模的戰爭狀態,使雙方維持了長期的和平;北宋政府以屈辱代價換來了和平局面,使人民負擔加重、國家財政更加困難,加劇了北宋政權的統治危機。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圖表選擇題:以圖形、圖像或表格為主要方式,揭示歷史事物現象或本質的特征,用形象化的圖形、圖像或表格的形式講授歷史基本概念,揭示歷史事物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 ①看圖表頭及出處:確定歷史事件、現象及歷史時期②看圖表中的項目:數據信息的時間、空間、數量的變化③看圖表中的數據:觀縱橫變化并綜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現象 見“素養提升”第9題核心要點探究圖片史料 圖片解讀河北遼墓壁畫《備茶圖》(約1093年) 描繪了備茶煮茶的場景。圖中爐左側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側吹火的少年頭頂的發式是典型的契丹人頭頂剃禿一片的發式圖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習俗 根據圖文,分析形成這一生活習俗的歷史背景。[提示]生活習俗:飲茶。歷史背景:澶淵之盟后宋遼之間實現了長時間的和平,宋遼之間進行了長期的經濟、文化交流(或民族交融)。1.(2024·佛山期末)歐陽修在《邊戶》一詩中講述了宋遼邊境民戶生活狀況的變化“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這表明,澶淵之盟( )A.利于和平發展 B.遭到群臣反對 C.消除宋遼差異 D.加重人民負擔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遼邊境的民戶,由原來的偶遇后相互廝殺到澶淵之盟后的握手言和。這表明澶淵之盟有利于和平發展。2.隨著疆域不斷擴展,契丹人不僅慶祝本民族傳統節日,契丹皇帝還在立春時節學習漢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擊土?!薄_@一行為( )A.推動契丹人放棄游牧生活 B.有利于民族交融C.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D.增強了遼朝國力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遼朝疆域的擴展,契丹民族逐漸受到了中原農耕經濟和漢族文化的影響,這有助于促進民族交融。課時分層演練 1.契丹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重用漢人謀士,學習中原文化和制度;采用漢字偏旁創制契丹文字,建立孔子廟,春秋祭拜;他還創立南北面官制。這些措施的結果是( )A.加強了契丹政權的中央集權 B.增強了契丹國的實力C.使契丹軍隊戰斗力得到加強 D.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契丹開國君主阿保機學習中原先進文化、制度,并重用漢人謀士,這有助于推動契丹國的封建化進程,增強契丹國的實力。2.[時空觀念]圖示法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一種好方法。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C【解析】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后來改國號為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定都東京;1038年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遼在北宋的東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3.“公元1004年,遼國蕭太后領著她的兒子耶律隆緒,率二十萬大軍長驅南下,再次攻打宋朝。……寇準力勸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親率大軍北上抗遼……”材料所述史實為( )A.巨鹿之戰 B.牧野之戰 C.澶州之戰 D.長平之戰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004年,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率兵來到澶州城,宋軍打退遼軍,此戰役為澶州之戰。4.[歷史解釋]澶淵之盟后,宋、遼分別在沿邊地區陸續開放多處榷場互市貿易,此后雙方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爭。這說明榷場的設立( )A.擴大了宋朝統治區域 B.推動了朝貢貿易發展C.改變了政權并立局面 D.加強了宋遼經濟聯系D【解析】據“互市貿易,此后雙方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戰爭”可知,榷場的設立加強了宋遼經濟聯系,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5.在與西夏的交戰中,宋朝節節敗退,損失慘重。西夏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也傷亡了很多人馬,田地無人耕種,牛羊無人放牧,連不少部落首領也反對再戰。這描述的是宋夏訂立和約的( )A.經過 B.內容 C.結果 D.背景D【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描述的是在宋夏戰爭中雙方均有損失,強調的是戰爭帶來的危害,是宋夏訂立和約的背景。6.(2024·佛山期末)宋代規定:在宋遼或宋夏戰爭中曾經英勇抗敵者、上書言邊事或邊事有功者,其應舉人可免除解試而直接參加省試。該規定旨在( )A.發展邊境貿易 B.實現科舉公平C.增強邊防力量 D.加強中央集權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該規定旨在獎勵在邊防戰爭中有功的人,目的是增強邊防力量,鼓勵士兵英勇抗敵。7.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而且貿易量很大。北宋每年從榷場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說明各政權之間( )A.經濟互補性強 B.軍事斗爭不斷C.習俗無法融合 D.矛盾已經消除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而且貿易量很大”及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既有對峙也有和平往來,互通有無,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所以說經濟互補性強。8.[歷史解釋](2024·廣州期末)澶淵之盟后,宋、遼之間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380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圣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這說明( )A.北宋軍事力量較為薄弱 B.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C.宋遼之間出現了和平友好局面 D.宋遼兩朝是地位平等的兄弟關系C【解析】題干材料體現了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遼宋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9.下面表格內容反映出遼宋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政權 戰爭時間 和平時間北宋與遼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重文輕武,相對穩定 B.矛盾突出,以戰為主C.戰亂時有發生,民族交融不斷 D.政權并立,以和為主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北宋與遼、西夏同時并立,雙方戰和不斷,但和平的時間更長,和平是雙方關系的主流。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送至雄州交割?!贝撕蠛荛L一段時間,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白發老邁的人)不見干戈(戰爭)”。——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畢仲游《丞相文簡公行狀》材料二 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夏軍雖勝,得利不多……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經過討價還價,元昊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每年以“歲賜”的名義,給夏銀、帛、茶。——摘編自周寶珠、陳振主編《簡明宋史》材料三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宋朝雖然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宋遼之間簽訂了什么盟約,有何作用 答:盟約:澶淵之盟。作用:宋遼之間很長時間保持著和平局面。(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與西夏關系的變化。答:變化:由戰爭到議和。(3)根據材料三,指出遼宋夏時期民族文化交往呈現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與西夏在學習漢族文化方面的相同之處。答:特點: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相同之處:都重視學習吸收漢族文化,創制文字,發展生產,制定法律。(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回答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何積極作用。答:積極作用: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等。【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一信息“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可知,這是宋遼之間簽訂的澶淵之盟。據“不見干戈(戰爭)”及所學可知,澶淵之盟簽訂后,宋遼之間很長時間保持著和平局面。第(2)根,據材料二“元昊稱帝后,宋夏戰爭不斷”“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過遼國,壓宋議和”可知,北宋與西夏關系的變化是由戰爭到議和。第(3)題,特點:根據材料三“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即可回答。相同之處:根據“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并結合所學可知,遼與西夏都重視學習吸收漢族文化,創制文字,發展生產,制定法律。第(4)題,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于中華民族發展的積極作用是有利于各族人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等。11.某校七年級同學在秋日研學活動中,走進河南,實地考察,開展河南古文化遺址的調研活動。以下是同學們在此次研學活動中調研過的歷史遺址。圍繞兩處遺址,回答問題。(1)圖一為我國歷史上一次兵變所在地,請說出這次兵變的主要人物及其結果。答:主要人物:趙匡胤。結果: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政權。(2)圖二又叫契丹出境碑,請說出契丹在我國歷史上建立的政權名稱及建立者。答:政權:遼。建立者:耶律阿保機。(3)回鑾碑是記載澶淵之盟的實物。通過它,我們可以了解哪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 如何評價澶淵之盟 答:政權:遼和北宋。評價: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但是,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看,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宋遼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后的宋遼邊境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統一。【解析】第(1)題,依據圖一“陳橋驛”,結合所學知識,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北宋王朝,趙匡胤即宋太祖。第(2)題,916年,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權,后版圖擴大,改國號為遼。第(3)題,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之間訂立的和約。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評價結合所學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即可。(共33張PPT)第10課 金與南宋對峙基礎知識預習一、金的建立1.統一:11世紀末,完顏部_______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2.建立政權:_____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定都會寧府,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3.發展壯大:金太祖模仿_________制度,改革女真部落體制,頒行_________,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阿骨打1115中原王朝女真文字二、金滅遼及北宋1.背景:女真崛起時,遼和北宋的統治危機重重,統治者_________,人民起義不斷。2.金滅遼:_____年,遼被金滅亡。3.金滅北宋:_____年,金軍攻破東京,擄走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史稱“_________”。三、岳飛抗金和南宋偏安1.南宋建立:北宋滅亡后,_____(宋高宗)登上皇位,以_____為都城建立政權,史稱南宋。腐敗無能11251127靖康之變趙構臨安2.岳飛抗金背景 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概況 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_____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到黃河以北結果 宋高宗和權臣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便向金求和,命令岳飛等班師回朝。宋金議和后,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岳飛郾城秦檜3.宋金議和(1)內容: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_____,并送錢物;雙方以淮水至_______一線劃定分界線,以北為金統治區,以南為宋統治區。(2)結果:_________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_____。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稱臣大散關宋金對峙中都易錯易混1.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北宋滅亡后,趙構(宋高宗)建立南宋。2.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黨項首領元昊建立西夏,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建立金。3.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重點圖片岳飛(1103-1142)塑像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抗金英雄,后被宋高宗、秦檜以“莫須有”罪名殺害。 思維構建名師精講導學1.北宋滅亡的原因。(1)當女真崛起之時,北宋的統治危機重重,統治者腐敗無能,人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不安。(2)北宋皇帝對形勢認識不清,用人不當,壓制主戰派,一味求和。(3)北宋崇文抑武的方針,導致軍隊戰斗力不強。(4)北宋政治腐敗影響軍隊士氣,與金交戰時北宋的軍隊常常不戰而敗。2.評價岳飛抗金。(1)岳飛的抗金斗爭在客觀上維護了南宋民眾的利益,受到歷代民眾的尊敬。(2)岳飛在抗金斗爭順利發展的時候,奉命班師回朝,體現了他忠于封建統治者的一面。(3)他鞏固了南宋的統治,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他為國為民的優秀品質至今為人們所傳頌;岳飛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3.比較“北宋與遼議和”和“南宋與金議和”的異同。項目 北宋與遼議和 南宋與金議和不同點 雙方關系 兄弟關系,地位平等 君臣關系,南宋向金稱臣主要內容 北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遼撤軍 南宋向金稱臣,并送錢物相同點 宋朝每年都要向少數民族政權送錢物;議和后都設立榷場,邊境相對安定,促進了雙方經濟的交流和發展學習方法 技巧指導 示例史料主旨類選擇題:是以歷史典籍碑刻類、文學作品類以及最新的考古發現報告等截取的文字資料作為載體而設計,具有史料來源廣、原始性強、命題思路新、考查能力強、歷史主旨鮮明的特點 ①閱讀題干文字史料,明確題目立意及考查角度,解讀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內涵②確定解答關鍵詞,即求答項,明確求答的方向③分析思考史料有效信息,遷移歷史知識和結論,分析備選項是否符合題干史料和題意要求,確定答案 見“素養提升”第9題核心要點探究詩詞鑒賞 故事講解滿江紅·寫懷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母刺字南宋時岳母在岳飛背上刻下“盡(精)忠報國”四個大字,讓他永以報國為志,終身報效祖國。后來岳飛在抗擊金朝的過程中屢建奇功,但不幸被奸臣秦檜等人所害。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提煉一個主題,寫一篇你對岳飛的認識及感受的歷史小短文。(要求:有題目,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論述條理清晰)[提示] (示例)主題:抗金英雄岳飛。論述:岳飛出身于河南湯陰的農家,在抗金戰火中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將領。他的部隊紀律嚴明,“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人稱“岳家軍”,金軍很懼怕他們。郾城大戰中,“岳家軍”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到黃河以北。岳飛一生廉潔正直,精忠報國,阻止了金軍南下,維護了南方的相對和平,保護了廣大人民的利益。1.[家國情懷](2024·廣州期末)“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這首《滿江紅 寫懷》體現了岳飛具有( )A.公正廉潔的品質 B.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C.治軍嚴明的風范 D.勇于開拓的探索精神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題干這首詞表達了岳飛抵抗敵軍、保衛國家的愛國氣概,還有對于自己孤軍奮戰、國土被敵軍占領的痛惜之情,以及迫不及待想要收復國土的決心,充分表達作者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2.[跨學科·語文] “群山轉翠半已春,岳王廟前漸游人。風波亭外臣子恨,西子湖畔武穆魂。重整河山終是夢,精忠報國只羈身……”下列事件與詩中“臣子”有關的是( )A.澶淵之盟 B.宋夏議和C.郾城大敗金軍主力 D.兗州之戰C【解析】南宋時期,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南宋軍民英勇抗擊金軍,曾經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收復許多失地。據“岳王廟”“風波亭”“精忠報國”及所學知識可知,詩中“臣子”是指岳飛,與岳飛有關的是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課時分層演練1.(2024·佛山期末)1137年,金熙宗“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又于1141年親赴孔子廟祭祀,并對臣下說“孔子雖無位,其道可尊,使萬世景仰”。這反映了金熙宗( )A.重視法制 B.加強皇權 C.推崇儒學 D.重用漢人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金熙宗“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又于1141年親赴孔子廟祭祀,這體現了少數民族統治者對儒家文化的尊崇。2.1114年9月,阿骨打號召所部同心協力,共滅契丹,并宣誓說:有軍功者,奴婢、部曲可為平民;平民可以做官;原有官職的,可按功勞大小晉升。這一做法能夠( )A.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 B.揭露契丹統治者的腐敗C.調動女真人抗遼積極性 D.聯合宋朝夾攻契丹C【解析】根據材料“有軍功者,奴婢、部曲可為平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只要立了軍功,就可以提高社會地位,甚至可以為官,阿骨打這一做法有利于調動女真人抗遼積極性。3.(2024 云浮期末)詩歌“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表達了詩人和南宋人民的愿望是( )A.光復北宋 B.打敗遼國 C.消滅大金 D.安于現狀A【解析】依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本詩的作者為陸游,詩歌表達了詩人和南宋人民希望早日收復失地,實現國家統一。4.“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敝?br/>人陸游提到的“大散關”曾經是下列哪兩個政權分界線的一部分( )A.北宋和遼 B.南宋和金 C.南宋和遼 D.北宋和金B【解析】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以北為金統治區,以南為宋統治區。5.下面兩則材料共同體現出南宋( )材料一 紹興和議后,宋高宗打壓主戰將領,每年除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外,送給金統治者的禮物也“以巨萬計”。材料二 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遷都臨安,不思收復失地,貪圖享樂,將與金議和奉為國策。A.崇文抑武 B.地大物博 C.偏安一隅 D.重農抑商C【解析】據材料“紹興和議后,宋高宗打壓主戰將領”“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遷都臨安,不思收復失地,貪圖享樂,將與金議和奉為國策”并結合所學可知,1141年,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錢物,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打壓主戰派、不思收復失地等便是南宋偏安一隅的表現。6.金統治北方,而茶葉產自南方。金為了避免“費國用而資敵”,對走私入境茶葉實行嚴格控制??梢?政權并立( )A.豐富了社會生活 B.損耗了大量財富C.阻礙了經濟交流 D.促進了農業發展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金對走私入境茶葉實行嚴格控制,這不利于茶葉貿易的發展,阻礙了南北經濟交流。7.[跨學科·音樂]七年級(1)班開展歷史情景劇活動,背景為1127年,主要角色有宋徽宗、宋欽宗以及金兵。下列背景音樂風格最恰當的是( )A.曲風靜美舒緩,優美動聽 B.曲風凄冷悲愴,蕭條低沉C.曲風委婉質樸,旋律流暢 D.旋律清新明快,節奏活潑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以及金兵”并結合所學可知,1127年,金軍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所以背景音樂風格應是曲風凄冷悲愴,蕭條低沉。8.[歷史解釋](2024·汕頭模擬)西方學者謝和耐在《中國社會史》中說:“一來,(燕云)十六州在后晉已丟,這給宋代軍事造成的問題是,牧馬區丟失、中原失去屏障。二來,基于這樣的情況,宋代處于北方的威脅之下,若是戰爭勝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該長驅直入了?!边@表明宋代( )A.積貧積弱導致邊患危機 B.歷史遺患影響邊境安寧C.軍事孱弱難與遼金抗衡 D.農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暉B【解析】題干材料中提到“(燕云)十六州在后晉已丟”,這給宋代軍事造成了問題,即牧馬區丟失和中原失去屏障,使宋代處于北方的威脅之下,這說明歷史遺患影響邊境安寧。9.[史料實證](2024·佛山期末)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道,宋金交兵,史籍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并且認為后世“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材料說明( )A.史書缺少細節的記載 B.研究應借助考古成果C.史書不具備歷史價值 D.研究應注重多方求證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宋金史籍對雙方交戰的記載,大多說自己勝了,忌諱說自己敗了,如果只根據一方的史籍,無法辨別真偽。這說明研究歷史應注重多方求證。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之亡的一大原因就是關鍵時刻“文臣主兵,多次決策錯誤”……宋朝為防范武將,以文人統兵,徒然消耗巨大財力與士兵生命。——張勁松《岳飛之死與宋代文人政治的歷史困境》材料二 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頻繁,屢戰不勝,和遼、西夏、金議和,這使得宋和其他少數民族政權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友好交往。——虞云國《細說宋朝》材料三 題臨安邸[南宋]林 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北宋滅亡的原因。答:原因:北宋連年征戰,造成內部空虛;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統治腐朽、無能;長期實行崇文抑武方針,導致軍隊戰斗力不強;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金統治者勵精圖治;女真族驍勇善戰;滅遼后實力大增。(言之有理即可)(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朝民族關系呈現的特點。答:特點:有戰有和,和為主流。 (3)材料三反映了一種怎樣的社會現實 答:社會現實: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茍且偷安,尋歡作樂,過著紙醉金迷的腐敗生活。(意思相近即可)【解析】第(1)題,從北宋和金兩個方面思考作答。從北宋方面來看,連年征戰造成內部空虛;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統治腐朽、無能;長期實行崇文抑武方針,導致軍隊戰斗力不強;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從金方面來看,統治者勵精圖治;女真族驍勇善戰;滅遼后實力大增。第(2)題,通過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戰爭頻繁”“議和”“長時間的友好交往”等,可判斷宋朝民族關系呈現出的特點是有戰有和,和為主流。第(3)題,材料三中的杭州在南宋時叫臨安,詩中反映了南宋統治者不思收復中原,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茍且偷安,尋歡作樂,過著紙醉金迷的腐敗生活。11.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很多歷史事件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息息相關。讀故事,識小吃。材料 岳飛受到陷害,慘遭殺害。事發后,杭州城有一個賣油炸餅的小攤販憎恨秦檜這對賊夫婦,就用面團捏了兩個面人,代表秦檜和王氏,再把他們捏在一起,下油鍋炸熟。他高聲叫喊:“來,來,大家來吃‘油炸鬼’,吃掉這對害人的男女!”“鬼”與“檜”諧音,“油炸鬼”影射秦檜。市民紛紛前來購買,個個拍手叫好。很快,這個小吃傳遍全國,并流傳至今。材料中的“小吃”指什么 “市民紛紛前來購買”反映了人們對岳飛的什么感情 依據所學知識,指出人們對岳飛懷有如此感情的原因。答:小吃:油條。感情: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原因:“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以精忠報國為己任;岳飛抗金,阻止了金軍南下,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受到了人們的愛戴。(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一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小吃“油炸鬼”指的是“油條”;第二問據材料可知,“市民紛紛前來購買”反映了人們對岳飛的痛惜、懷念和敬仰之情;第三問可從岳家軍紀律嚴明,作戰勇敢,岳飛忠君愛國的思想以及岳飛抗金的積極作用的角度回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0課金與南宋對峙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2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經濟的繁榮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3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對外交流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14課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科技與文化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8課北宋的政治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9課遼、西夏與北宋并立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