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專題三 對外關系的發展專項訓練1.“唐代文化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它具有巨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對于外來的文化能平等對待,吸收其有益的成分?!毕铝袣v史事件可以印證這個特征的是( )A.張騫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鄭和下西洋 D.鑒真東渡B【解析】根據題干“對于外來的文化能平等對待,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和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體現了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吸收了外來文化。2.唐朝閻立本的《職貢圖》(右圖)記錄了唐太宗時外國使節到唐朝朝貢及進奉各式珍奇物品的場面。這折射出唐朝( )A.商品經濟發展 B.對外交流頻繁C.文化繁榮昌盛 D.民族關系和睦B【解析】據題干“《職貢圖》記錄了唐太宗時外國使節到唐朝朝貢及進奉各式珍奇物品的場面”和所學知識可知,朝貢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朝貢,各國使節不僅帶來貢品,還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和信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從畫中外國使節到唐朝朝貢的場景可以明顯看出,唐朝與外國之間的交往非常頻繁。3.考古發現,宋朝“南海一號”古沉船上的瓷器囊括了當時大多數外銷瓷窯的產品,包括產自江西、福建、廣東和浙江等省的陶瓷產品?!澳虾R惶枴钡陌l現可用于研究( )A.海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B.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起C.宋朝海外貿易的發展 D.宋代勸課農桑的政策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宋朝‘南海一號’古沉船上的瓷器囊括了當時大多數外銷瓷窯的產品”可知,這些考古成果均屬于宋朝,并且都在海域中被發現,這直接說明了當時海外貿易的繁榮和興盛。4.元朝市舶司由行省直接管轄,根據舶商的申請,發給出海貿易的證明,對準許出海的船舶進行檢查;抵岸后,差官將全部貨物監搬入庫,并對全體船員進行搜檢,以防私自夾帶舶貨。這反映元朝( )A.鼓勵舶商出海 B.地方有自主管理的權力C.壟斷對外貿易 D.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D【解析】根據題干“發給出海貿易的證明,對準許出海的船舶進行檢查”“差官將全部貨物監搬入庫,并對全體船員進行搜檢,以防私自夾帶舶貨”可知,元朝市舶司對海外貿易管理十分嚴格,反映了政府規范管理海外貿易。5.《瀛涯勝覽》記載,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海的西北岸)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與這一情形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利瑪竇經海路來華 B.設置市舶司C.馬嘎爾尼使團訪華 D.鄭和下西洋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海的西北岸)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可知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6.下面的詩句共同體現了(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堇^光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嵆晒?br/>A.不甘落后的競爭精神 B.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C.沖破傳統的改革精神 D.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D【解析】“遙知百國微芒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反映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些詩句深刻體現了鄭成功和戚繼光抵抗外來侵略的事跡,反映了他們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7.1686年,康熙命前方將領曉諭俄軍:“爾羅剎外國人,貪利棄命,擾我邊疆,今大兵復至,當速降,如不降則盡誅之?!边@次軍事行動是( )A.清軍入關 B.平定噶爾丹叛亂 C.雅克薩之戰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C【解析】據題干“1686年,康熙命前方將領曉諭俄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擊敗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迫使俄國政府同意通過談判來解決兩國東段邊界問題。8.廣東是我國的南大門,處在南海航運樞紐位置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廣州瀕臨中國南海,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唐代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海外貿易的發展,推動了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使廣州成為市舶貿易的發源地。在市舶貿易的影響下,廣州不斷吸收各國文化,形成了廣州獨特的社會文化。——摘編自鄒瑜《唐代廣州海外貿易發展及其社會影響》材料二 下為元明時期廣東造船業的演變情況表。朝代 船舶用途元代 多為海舶,來往南海、印度洋、波斯灣間明代 凡舟車之制,曰黃船,以供御用;曰遮洋船,以轉漕于海;曰淺船,以轉漕于河;曰馬船、曰風快船,以供送官物;曰備倭船、曰戰船,以御寇賊——整理自葉顯恩《明代廣東的造船業》材料三 1757年,乾隆下旨除粵海關外,撤銷所有其他海關,是為“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是經朝廷授權的唯一對外貿易代理機構。清政府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禁止外商雇役華人辦事,規定外商平時不能隨便走出商館,只能在每月逢八之日出外游覽散步,且人數不得超過十人,對華人出洋船只形制大小、貨物品種數量、商販水手人數、往返期限等,清政府也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答:關系: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海上絲綢之路促使廣州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與元代相比,明代廣東造船業的新變化及其原因。答:新變化:由以制造遠航貿易的海舶為主變成種類功能多樣化的各式船舶。原因:海防備戰的需要,國內交通運輸的需要(或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內陸水運交通工具的發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廣州十三行反映了清朝哪項對外政策,以及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答:對外政策:閉關政策。影響: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導致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唐代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可得出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根據“在市舶貿易的影響下,廣州不斷吸收各國文化,形成了廣州獨特的社會文化”可得出海上絲綢之路促使廣州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文化。第(2)題,元代,廣東造船業主要以海舶為主,用于往來南海、印度洋、波斯灣之間的貿易和交流。這表明當時廣東的造船技術能夠支持遠航,適應遠洋航行的需求。明代,廣東造船業變成種類功能多樣化的各式船舶。黃船供御用,體現了皇家對于船舶的特殊需求和高標準;遮洋船用于海上漕運,反映出明代對海上運輸糧食等物資的重視;淺船用于內河運輸,適應了內河航道的特點;馬船、風快船用于送官物,強調了官方物資運輸的多樣化需求;備倭船和戰船則是為了抵御倭寇和賊寇,凸顯了當時的海防需求。明代廣東造船業的新變化是由以制造遠航貿易的海舶為主變成種類功能多樣化的各式船舶。第二問從經濟重心南移、海防軍事需要、造船技術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題根據材料三可知,考查清朝閉關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共15張PPT)專題二 民族關系的發展專項訓練1.陳寅恪認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據此可知,“新機重啟”得益于( )A.民族交融 B.文化發展 C.疆域擴大 D.制度創新A【解析】根據材料“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可知,陳寅恪旨在強調唐的繁盛得益于民族交融,因此“新機重啟”得益于民族交融。2.根據下面兩則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出( )在吐魯番等地發現少數民族12歲小學生卜天壽于景龍四年(710年)抄寫的《論語鄭氏注》,以及《史記》《漢書》《神農本草經》等書的殘紙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敦化近郊發現的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貞惠公主墓碑》,從碑制形式到碑文文體與中原地區完全相同A.唐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加強 B.唐朝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C.少數民族社會風俗完全漢化 D.唐文化對周邊各族富有吸引力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新疆地區發現“《史記》《漢書》《神農本草經》等書的殘紙”、吉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墓碑“從碑制形式到碑文文體與中原地區完全相同”可知,唐朝時期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反映出唐文化對周邊各族富有吸引力。3.右圖為遼代墓葬中壁畫《備茶圖》(局部)。觀察壁畫:茶爐旁是一契丹裝束男子,方桌上放著各種茶具。盡管遼地并不產茶,但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這一考古發現最能證明宋遼時期( )A.畜牧業生產發展狀況 B.海外貿易的興盛C.民族矛盾得到的緩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D【解析】根據題干“壁畫中描繪的茶具與烹茶程序,皆體現出唐宋茶法在遼地的影響”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民族地區出現漢族人飲茶的方法,反映了漢族與契丹文化的交融。4.《遼史》詳細梳理了自炎帝到契丹祖先的譜系,“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這反映了遼朝( )A.因俗而治的思想 B.民族傳統的湮滅C.華夏認同的意識 D.深受儒學的影響C【解析】根據題干“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德祖之弟……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可知,遼朝認為契丹的祖先是炎帝,認可炎帝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學習中原的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業,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體現遼朝華夏認同意識。5.元朝統一后邊疆各族進入中原和江南,漢族亦遷居邊疆,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更被稱為“漢人”。這說明元朝( )A.開創了我國歷史最大版圖 B.導致了長期的政權分裂局面C.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D.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D【解析】根據題干可知,邊疆各族進入中原和江南,同時漢族也遷居到邊疆地區,特別是黃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被稱為“漢人”。這一現象反映了元朝時期民族間的交融。元朝統一后,邊疆各族與漢族之間的交融,促進了民族間的理解和團結,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6.觀察右圖,元朝時期,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和民族,長期雜居相處,互相通婚,逐漸交融,形成了一個新民族。這個新民族是( )A.壯族 B.藏族C.回回 D.高山族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回,這是民族交融加強的結果。7.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在施行《大清律例》的同時,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材料說明,清政府( )A.對新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經濟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事務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A【解析】根據材料“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可知,清政府對新疆的治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耙蛩锥巍笔且环N治理策略,指的是根據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社會發展狀況來實施統治或管理。8.“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政治觀、民族觀與天下觀,也是歷代國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一統”并不是簡單的政治一統,而應該看作天人的一統,也就是德禮和刑政,由此構成中華文明歷世不衰的政道傳統。盡管歷史上無數次改朝換代,但后來的勝利者往往會承認前一王朝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合法性。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多有侵擾乃至統治中國(中原王朝),但最終不分夷夏,都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洪流當中。——摘編自郭曉東《中華文明何以賡續不已》材料二?、?唐太宗認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②1683年,康熙帝在對喀爾喀土謝圖汗、車臣汗的詔書中稱:“朕視天下為一體,率土之人,靡不撫恤?!?685年,在對議政王大臣的詔書中稱:“今海內一統,寰宇寧謐,滿漢人民,俱同一體?!?704年,在對大學士的上諭中稱:“朕于滿洲、蒙古、漢軍、漢人,視同一體。”“顧念長治久安,務在因俗宜民?!?br/>——摘編自王學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連續性》(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文明賡續不已的原因。答:原因:“大一統”信仰的政道傳統,承繼華夏文明的正統觀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從材料二兩位歷史人物中任選其一,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主題說明他作出的貢獻。答:(示例一)唐太宗。貢獻:貞觀年間,唐太宗擊敗東突厥汗國,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示例二)康熙。貢獻: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康熙時,噶爾丹發動叛亂,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打敗噶爾丹;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兩次擊敗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簽訂《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明確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3)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認識。答:認識:國家的統一,有利于民族的交往與融合;我國古代民族關系有戰有和,和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大一統’……構成中華文明歷世不衰的政道傳統”可知,“大一統”信仰的政道傳統;根據“后來的勝利者往往都會承認前一王朝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合法性”可知,承繼華夏文明的正統觀念;根據“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多有侵擾乃至統治中國(中原王朝),但最終不分夷夏,都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洪流當中”可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2)題,從唐太宗和康熙皇帝兩人中選擇一位進行說明即可,重點強調兩人在處理民族關系方面的貢獻。第(3)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材料信息強調國家統一對民族關系發展的意義,說明民族交融的意義。(共15張PPT)綜合提升課專題一 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專項訓練1.唐朝中央政權的主要機構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在君主專制時代,國家權力是通過皇帝頒發詔令執行的。大體來說,中書省主起草詔令;門下省主審議詔令,是決策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下轄六部,負責貫徹各項詔令和政策。據材料可知( )A.三省互相牽制,掣肘皇權 B.皇權始終至高無上,不受任何制約C.分化相權有利于加強皇權 D.三省長官均直接由科舉考試選拔C【解析】據題干可知,三省分工明確,互相配合,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將相權一分為三,使得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單獨行使完整的相權,從而加強了皇權對相權的控制,有利于加強皇權。2.“這一時期的將軍們多有生不逢時之感,他們不得不聽命于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在抗擊女真以及蒙古騎兵襲擾南方地區的路上,他們并非沒有努力過?!边@里的“生不逢時”主要是由于( )A.五代十國紛爭不斷 B.北宋亡國政局混亂C.南宋朝廷偏安江南 D.崇文抑武限制兵權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里的“生不逢時”主要是由于崇文抑武限制兵權。為防止唐末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軍政大權。3.997年,宋太宗分全國為十五路,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1007年后,宋真宗在此基礎上又增設了安撫司、提點刑獄司和提舉常平司,合稱“四監司”。宋真宗此舉旨在( )A.改變了藩鎮割據的局面 B.分割相權以強化專制C.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控 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在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分割了地方的財政權,設提點刑獄司負責刑獄等,分割了地方的權力,以此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控。4.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蒙古建立的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對后世影響深遠。右圖是元大都平面圖,圖中有孔廟、太廟、社稷壇等。這反映了元朝統治者( )A.采用中央集權制度B.借助儒學維護統治C.打破坊和市的界線D.注重城市布局規劃B【解析】根據題干“孔廟”“太廟”“社稷壇”等信息可知,這些都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元朝統治者借助儒學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5.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插X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大多數情況下遵照朝廷的敕命行事。由此可知,元朝行省制度的實施( )A.優化了官僚系統 B.加強了中央集權 C.提高了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丞相權力B【解析】根據題干可知行省掌管事務眾多,但在地方官吏選拔及軍權等方面都聽命于中央政府,說明行省制度的設立加強了中央集權,B正確。6.明朝在笞、杖、徒、流、死傳統五刑之外,增加了充軍、夷族、刺字、凌遲等刑,不僅使用傳統的肉刑,而且將五代以來最殘酷的凌遲入律。明朝刑罰種類的增加反映了( )A.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B.傳統禮教失去作用C.統治者強化社會控制 D.統治秩序雜亂無章C【解析】根據題干“明朝在笞、杖、徒、流、死傳統五刑之外,增加了充軍、夷族、刺字、凌遲等刑,不僅使用傳統的肉刑,而且將五代以來最殘酷的凌遲入律”可知,明朝刑罰種類增加,反映了統治者強化社會控制。7.“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其作法使民間很難出現自主創造與創新……而這一切均成為阻礙生產力向前發展與新生產方式建立的掣肘?!辈牧媳砻? )A.地方割據正在逐漸出現 B.君主專制阻礙社會進步C.自主創新促使經濟繁榮 D.君主權力不斷受到威脅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高度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其作法使民間很難出現自主創造與創新……而這一切均成為阻礙生產力向前發展與新生產方式建立的掣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君主專制阻礙社會進步。8.政治制度的創新對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它使出身于小家族的人也能進入官場,舊貴族逐漸消失。隨著政府官員的這一變化……(科舉制的實行)貴族的力量逐漸衰弱,他們在政府中的地位被職業官僚所代替,這些職業官僚依靠自己的才能通過科舉登仕……這樣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使出身改變了……皇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會之上,同時皇帝開始逐漸地擴大他的專制權力。——[英]崔瑞德編《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年)》材料二 材料三 戴逸評論清雍正時期某機構時說:“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聽命于皇帝,幫助皇帝出主意,寫文件,處理重大政務,如升革文武官員、審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禮節、查考兵馬錢糧等?!?br/>(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科舉制度創立的標志。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影響。答:標志:隋煬帝時,設置進士科。影響:貴族力量逐漸衰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皇帝擴大了他的專制權力。(2)根據材料二分析明朝中央官制和元朝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答:變化: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3)材料三中戴逸評價的是哪一機構 根據材料三概括這一機構的重要職能。答:機構:軍機處。重要職能:輔佐皇帝處理政務。(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的趨勢。答: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或皇權不斷加強)。【解析】第(1)題,根據所學可知,隋煬帝時設進士科,標志著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創立。根據材料一“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使出身改變了……皇族以一種嶄新的面貌雄踞于普通社會之上,同時皇帝開始逐漸地擴大他的專制權力”可知,科舉制的實行使貴族力量逐漸衰弱;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皇帝擴大了專制權力。第(2)題,根據圖片可知,明初朱元璋對中央官制作了較大的調整。廢除丞相,提升六部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第(3)題,根據材料三“雍正時期”“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聽命于皇帝”可知,該機構為軍機處。根據“幫助皇帝出主意,寫文件,處理重大政務,如升革文武官員、審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禮節、查考兵馬錢糧等”可知,該機構的重要職能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第(4)題,根據材料可知,隋朝創立科舉制、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清朝設立軍機處,這都是在不斷加強皇帝的權力,可歸納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或皇權不斷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題一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題三對外關系的發展課件.ppt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專題二民族關系的發展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