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大單元整合課時課件(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大單元整合課時課件(6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20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外交成就
二、中美關系
時期 關系 概況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40年代 美國侵略中國 ①1856-1860年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幫兇
②1900-1901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
1941-1945年 中美聯合抗日 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1946-1949年 美扶蔣反共 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
1949-1972年 美孤立、封鎖、威脅新中國,中美對抗 ①拒絕承認新中國并對新中國實行軍事威脅、外交孤立、經濟封鎖
②1950年發動朝鮮戰爭,威脅中國安全,并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
時期 關系 概況
1972-1979年 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并建交 ①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并發表《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②1979年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1979年至今 沖突與交往并存 友好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臺灣、人權、經濟貿易及地區沖突等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
發散思維
1.比較新中國的國防與清政府的國防,談談你的認識。
(1)清政府有國無防,遭多次侵略戰爭使中國飽受恥辱;新中國成立后,國防力量大為增強。
(2)認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加強國防建設,才能使我國具有反抗和制止侵略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捍衛世界和平。
2.新中國成立以來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我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2)黨和政府采取了積極靈活的外交政策。
(3)中國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廣泛合作的友好關系。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 重慶中考)2023年4月15日,非洲蘇丹首都喀土穆多地發生武裝沖突,安全風險
急劇上升。中國派正在亞丁灣護航的導彈驅逐艦南寧艦等,于4月27日將首批668名
中國同胞安全撤離到沙特阿拉伯的吉達港。材料生動地說明( )
A.中國軍隊是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強后盾
B.改革開放后中外人員的流動不斷增強
C.人民海軍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D.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建立起聯合作戰體系
A
【解析】材料所述蘇丹撤僑行動,體現了黨和國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表明中國軍隊是守護人民生命安全的堅強后盾,故A項正確。
2.(2023 河北中考)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開幕詞中說:“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
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
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
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這段話是針對當時我國某
方面政策作出的論述。“某方面”指的是( )
A.社會建設 B.文化建設 C.教育改革 D.對外交往
【解析】據材料“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并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在外交方面我們繼續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故“某方面”指的是對外交往,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
教育改革,排除A、B、C三項。
D
3.(2023 陜西中考)下列屬于20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的是( )
①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③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④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①符合題意;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②不符合題意;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③符合題意;2001年上海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項。
A
4.(2023 自貢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外交戰略不斷
作出調整。下列屬于20世紀70年代外交上取得的重要成就的是( )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促成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
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
法席位,故C項正確;1953年周恩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排
除A項;1954年日內瓦會議促成了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排除B項;2015年12月亞洲基
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排除D項。
C
5.(2023 成都中考)1960年,尼克松曾說:“一個國家必須愛好和平才具備進入聯合國的
資格。十分明顯,中國不是。”1971年他又說:“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是不能有
穩定與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B.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C.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D.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解析】材料“一個國家必須愛好和平才具備進入聯合國的資格。十分明顯,中國不
是”“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加,是不能有穩定與持久的和平的”體現了美國對1971
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因為中國綜合國力
的不斷增強,故選D項。
D
6.(2023 棗莊中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面對紛
繁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工作,在國
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下列選項屬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成就的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B.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C.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D
【解析】根據材料“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和所學知識可知,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因此,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屬于改革開放后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成就,故選D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排除A項;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排除B項;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這是中國外交領域的重大勝利,排除C項。
7.(2023 廣西中考)2023年4月6日,沙特和伊朗兩國外長在北京成功會晤,宣布恢復外
交關系。長期斷交的兩個中東大國在中國的斡旋下握手言和。這表明新時代的中
國擔當了( )
A.國際經濟的推動者 B.世界和平的維護者
C.全球環境的保護者 D.世界文化的引領者
【解析】題干材料說明新時代的中國擔當了世界和平的維護者,促使沙特和伊朗恢
復外交關系,讓長期斷交的兩個中東大國握手言和,故B項符合題意。
B
8.(2023·云南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正值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初步形成并走向對峙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贏得了世界進步力量的支持。
——摘編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歷史 必修 第一冊》
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是中國外交突破性大發展的時期,到1976年,同中國建交的國家已經有110多個,這包括了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我國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安全環境,拓展了中國外交活動的舞臺,也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創造了有利前提。
——摘編自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簡史》
材料三 中國參與創建或參加的部分國際組織示意圖
注:整理自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指出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國際背景。(2分)
答:國際背景: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兩大陣營對峙。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項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的突出成就。(2分)
答:突出成就: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中美建交(或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恢復邦交(或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寫出2項即可)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積極參與創建或參加國際組織的意義。(2分)
答:意義: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于推動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有利于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等。(寫出2點即可)
【解析】第(1)題,歸納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正值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初步形成并走向對峙之際”即可回答。第(2)題,據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的突出成就包括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恢復邦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等。第(3)題,根據“中國參與創建或參加的部分國際組織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際地位、國內建設、國際合作及國際治理等方面回答。(共21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項目 第一個五年計劃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時間 1953-1957年 1953-1956年 1954年
主要
內容 優先發展重工業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結果 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意義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比較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
項目 土地改革 農業合作化運動
背景 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我國社會的發展 農業分散經營,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時間 1950-1952年底 1953-1956年
內容 廢除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意義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變農民土地私有制為集體公有制,建立起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發散思維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提示:(1)新中國的成立和政權的鞏固,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礎。
(2)1954年,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3)1953-1956年,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蘭州中考)王樹恩在《新中國“一五”計劃出臺的臺前幕后》中指出:“1952年,
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
35.5%。”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 )
A.工業水平很高 B.工業水平很低 C.工業門類齊全 D.農業水平高
【解析】據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
業國,我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而且門類不齊全,為此,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
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故B項正確。
B
2.(2023·武漢中考)“一五”計劃期間,新的工業部門紛紛建立,主要有飛機制造業、汽
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冶煉業等。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
時,華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這主要說明“一五”計劃( )
A.加速推進航空業發展,注重自主研發
B.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區域均衡
C.重點發展交通業,關注協調發展
D.大力投資制造業,完成三大改造
【解析】據題干信息“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新式機床制造業、重要有色金屬
冶煉業等”可知,“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據題干“在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同時,華
中、西北等地區的新工業區也初步形成”可知,“一五”計劃兼顧區域均衡,故選B項。
B
3.(2023·安徽中考)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經濟、文教衛生的基本建設投資達
493億元,超過計劃15.3%。棉布的銷售量在1950年是5 647萬匹,到1956年達到了
17 700萬匹,同時食糖的銷售量早在1955年就比經濟恢復時期增加了163%。這說明
第一個五年計劃( )
A.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B.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C.貫徹優先發展輕工業戰略 D.實現了文教衛生現代化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棉布、食糖這些關系民生的物品的銷售
量都大幅度地增加,說明“一五”計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故選A項。
A
4.(2022·赤峰中考)《人民日報》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華北和北京各機關選民
投票的隊伍中,充溢著格外熱烈的氣氛。好多單位的首長們和住地選區的選民們一
起參加投票。”這則材料說明( )
A.社會主義改造的成效顯著
B.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體系完備
C.制定憲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務
D.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
D
【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前部分地區的人民普選情況,說明了人民當家作主行使國家權力,故選D項;題干未體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A項排除;此時我國第一部憲法尚未頒布,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說法有誤排除。
5.(2023·陜西中考)右圖是1955年創作的年畫《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該作品反
映了( )
A.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
B.農業合作化的現實成果
C.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D.《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
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1953年到1956年,國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中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服務。題干中1955年創作的年畫反映的是農業合作化運動,拖拉機到農業合作社來代耕,體現了農業合作化的現實成果,故B項符合題意;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發生在土地革命時期,排除A項;1950年到1952年的土地改革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排除C項;《中國土地法大綱》是人民解放戰爭時期頒布的法律文件,排除D項。
6.(2023·瀘州中考)數據分析是經濟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圖所示數據變化的主要原
因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開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針的提出
C
【解析】據圖片可知,到1956年,私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比例發生了重大變化,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C項符合題意。
7.(2023·濱州中考)下表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1956—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從表
中可以看出( )
時間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 030.7 1 071.4 1 312.3 1 447.5 1 470.1
時間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國內生產總值/億元 1 232.3 1 162.2 1 248.3 1 469.9 1 734
A.社會主義建設曲折前進 B.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
C.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A
【解析】據題干“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1956-1965年國內生產總值”及所學知識可知,1956-196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提高;1960-196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不斷下降;1962-196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又不斷提高。這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故選A項;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與題干表格內容不符,排除B項;國民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無法從題干中得出,排除C項;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曲折變化不符,排除D項。
8.(2023 天津中考)在油田大會戰時,王進喜率領鉆井隊“人拉肩扛”“盆端桶提”;遇到
險情時,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井噴。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
A.保家衛國 B.艱苦創業 C.助人為樂 D.科技創新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所表現出的艱苦創業精神,被
譽為“鐵人”精神,故B項正確。
B
9.(2023·河北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各級人民政府。
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并付之以行使國家權力的職權。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根據的一個方面,是《共同綱領》的規定。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舉辦全國選舉工作的條件已經成熟。
為了發揚民主,對政權組織,特別是縣、鄉兩級,來一次全國普選,很有必要。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有積極作用。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
——毛澤東《關于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幾點說明》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計算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幾年時間 (1分)
答:時間:5年。
(2)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在上述過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的有利因素。(3分)
答:有利因素:祖國大陸實現完全統一;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目的。(3分)
答:主要目的: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經濟建設;鞏固國家政權。
【解析】第(1)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是從1949年開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是在1954年,據此可以得出,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始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這一過程經歷了5年。第(2)題,根據材料二“三年來,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了,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勝利,新生的人民政權得以鞏固,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和平的國際環境,可以得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確立的有利因素是祖國大陸實現完全統一,土地改革完成,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第(3)題,根據材料二“為了發揚民主”“這對促進經濟建設,加強經濟建設的領導有積極作用。就是對于抗美援朝也有好處”可以得出,新中國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保障經濟建設,鞏固國家政權。(共23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我國三種“特別區域”的比較
類別 特別行政區 民族自治區 經濟特區
設立區域 港澳地區 少數民族聚居區 特定區域
指導原則 “一國兩制”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特殊的經濟政策
自治程度 - 有“一定的自治權” 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
經濟管理體制
社會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
作用 有利于祖國和平統一 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民
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 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對外開

二、祖國統一
發散思維
1.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區、經濟特區的相同點。
(1)都是根據我國國情設立的,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行使主權的地方,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管轄。
(2)都有利于祖國和平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鞏固國家政權。
2.對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關系的認識。
(1)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國家的安定統一也會進一步促進民族交往、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
(2)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民族團結、國家統一,中華民族才能更強大。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 云南中考)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實施,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
主的愿望,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這
一制度是 ( )
A.民主集中制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
【解析】據題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故B項正確。
2.(2023 江西中考)分析表格,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
國家扶持人口較少的民族的資金統計表(部分)
A.國家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B.國家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C.民族地區推行社會主義改造 D.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立自治機關
年份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扶持資金/億元 1.12 6.42 6.73 10.26
B
【解析】據材料“國家扶持人口較少的民族的資金統計表(部分)”可知,2005年至2008年國家扶持人口較少的民族的資金逐年增加,這大大促進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這體現了我國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故選B項。
3.(2023 蘇州中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以來,特別是民族區域自治法實施以來,民
族地區經濟總量由1984年的680.95億元增加到2013年的64 77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
算收入由63.5億元增加到8 436億元,這兩項指標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民族
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 )
A.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 B.保障了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
C.加強了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 D.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
D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從1984年到2013年,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總量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大幅增加,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促進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
4.(2023·福建中考)如圖所示時間軸是某同學的學習筆記。據此可知其學習內容的主
題是 ( )
A. 民族共同繁榮 B. 經濟特區發展 C. 香港回歸祖國 D. 對內改革深化
C
【解析】根據題干所示時間軸的內容“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1990年,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關于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決定”“1997年,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可知,時間軸的內容主要呈現的是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歷程,我國最終在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故C項正確。
5.(2023 達州中考)“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望
大陸》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陸的濃濃思念之情。為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中國
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下列說法不符合史實的是 ( )
A.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B.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C.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
D.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
B
【解析】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表述正確,排除B項;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選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故B項符合題意;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同胞近40年的隔絕狀態被打破,表述正確,排除C項;2015年11月,習近平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晤,表述正確,排除D項。
6.(2023·邵陽中考)2023年3月,馬英九一行拜謁南京中山陵并宣讀祭文。其祭文寫
道:“兩岸人民,同屬中華,炎黃子孫,振興民族,共創未來,薪傳綿延。九二共識,和平基
礎。蒼生為念,百姓謀福,共同發展,永繼無疆。”這體現了馬英九等臺灣同胞 ( )
①有濃厚的民族認同感 ②主張兩岸實現相同的社會制度
③認同一個中國原則 ④倡導兩岸和平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解析】祭文“兩岸人民,同屬中華,炎黃子孫,振興民族,共創未來,薪傳綿延”反映了馬英九等臺灣同胞濃厚的民族認同感;“九二共識,和平基礎”反映了馬英九等臺灣同胞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同;“蒼生為念,百姓謀福,共同發展,永繼無疆”反映了馬英九等臺灣同胞倡導兩岸和平發展,①、③、④正確,故選C項。
7.(2022 郴州期中)多年前,海峽兩岸人士不斷為遙不可及的通商、通郵、通航而奔
走呼吁,2008年海峽兩岸“三通”終于實現,此后“陸客赴臺、陸資赴臺、陸生赴臺”等
相繼成行,兩岸“三通”的實現( )
①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完成了祖國的統一大業
③開創了兩岸交往的新時代 ④有利于兩岸的經貿發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B
【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2008年海峽兩岸實現“三通”后,交往日益密切。兩岸“三通”的實現,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開創了兩岸交往的新時代,有利于兩岸的經貿發展,故①、③、④正確,選B項;祖國的統一大業尚未完成,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C、D三項。
8.(2022·鹽城中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又適當照顧地區和單位,在城市與鄉村間、少數民族與漢族間,作了不同比例的規定,使全國各階層、各民族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相應的代表。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冊)
材料二 由于歷史上反動統治者長期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各民族之間,主要是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存在著很深的隔閡。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問題往往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而難于處理……鑒于情況復雜,中國共產黨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正確的民族工作方針和政策。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上冊)
材料三 不管是內地(大陸)還是港、澳、臺地區,都只有一個中央人民政府,實行不同社會制度的地區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轄下的一級地方政權,它們與中央人民政府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是根據中國國情來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光輝范例。
——摘編自胡維革、胡曉巖《關于香港回歸祖國的思考》
(1)據材料一,概括選舉法的特點。(2分)材料體現了我國哪一政治制度 (1分)
答:特點:以一定人口的比例為基礎,兼顧城鄉、各階層和各民族的代表比例。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據材料二,歸納民族問題復雜的表現。(2分)為此,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分)
答:表現:各民族之間,主要是少數民族和漢族之間存在著很深的隔閡;民族問題往往同宗教問題交織在一起。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3)材料三中“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構想是什么 (1分)請寫出其成功實踐的范例。(1分)
答:構想:“一國兩制”。范例:香港回歸祖國或澳門回歸祖國。
(4)綜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國確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發點。(2分)
答:出發點:基本國情、人民利益。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分析選舉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2)題,根據材料歸納民族問題復雜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面對復雜的民族問題,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第(3)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決祖國統一問題”的構想是“一國兩制”,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是其成功實踐的范例。第(4)題,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確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是基本國情和人民利益。(共20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鞏固政權的措施
事件 時間 意義
西藏和
平解放 1951年 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抗美
援朝 1950-1953年 (1)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2)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土地
改革 1950-1952年 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發散思維
為什么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1)反帝任務完成,民族獨立實現。帝國主義列強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
(2)反封建任務完成,人民解放實現。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束,中國人民在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3)國家基本統一,民族團結,社會政治局面趨向穩定,重視經濟文化等方面建設的時期開始到來。
(4)社會主義方向確定。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5)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到執政。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它可以運用國家政權調集和凝聚全國力量,解放并發展社會生產力,造福整個中華民族。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 邵陽中考改編)班會活動上,李大爺熱情洋溢地跟同學們講述他參加開國大
典的故事。下列場景不可能出現在其講述中的是( )
A.《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云霄 B.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
C.毛澤東同志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D.游行隊伍中出現“土地改革”標語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開國大典在北平隆重舉行。毛澤
東按動電鈕,五星紅旗伴隨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
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故A、B、C
項均所述場景均可能出現,排除。土地改革開始于1950年,與開國大典無關,D項符合
題意。
D
2.(2023·河南中考改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它使中國人民徹底掃除了近代以
來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恥辱,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
這段話評論的是( )
A.開國大典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西藏解放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這場戰爭,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
知,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維護了亞洲和世界的
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C項符合題意。
C
3.(2023 懷化中考)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伏部隊的安全,嚴守
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的革命英烈是( )
A.董存瑞 B.黃繼光 C.羅盛教 D.邱少云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邱少云為了保證戰斗的勝利和潛
伏部隊的安全,嚴守潛伏紀律,紋絲不動,直至被大火吞噬,壯烈犧牲,故選D項;董存瑞
犧牲在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黃繼光用身軀堵住敵人的機槍射口,自己壯
烈犧牲;羅盛教是為了救朝鮮的落水兒童而犧牲的。
D
4.(2023 云南中考)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關于抗美援朝的相關敘述,屬于
歷史評價的是( )
A.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
B.1953年7月,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C.抗美援朝戰爭捍衛了新中國安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D.上甘嶺戰役歷時40多天,志愿軍擊退敵軍900多次沖擊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評價則是指對歷
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判表達。“抗美援朝戰爭捍衛了新中國安
全,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是對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評價,屬于歷史評價,故選C項;A、
B、D三項都是對抗美援朝相關史實的客觀敘述,排除。
C
5.(2023·赤峰中考)土地改革后,“遼寧金縣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農民,晝夜不停地拉
土墊地,把1 000多畝鹽堿地改變為良田,種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
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26.9%”。這表明土地改革( )
A.鞏固了人民政權 B.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
【解析】據題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1.4億噸,比1949年增長
26.9%”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生產積
極性大大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這說明土地改革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
發展,故選D項。
D
6.(2023 福建中考)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下列圖片體現的歷
史事件的共同之處是( )
A.保障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C.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D.確立了土地公有制
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各個解放區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情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故兩次土地改革的共同之處是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選B項;1947年解放區土地改革保障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排除A項;1950年開始的土地改革,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而不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排除C項;材料中的兩次改革,都使農民分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并沒有確立土地公有制。
7.(2022·自貢中考)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
下,先后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
A.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B.實現了祖國大陸統一
C.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D.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解析】土地改革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抗美援朝的勝利為中國的建設
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兩者都起到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的作用,故選A項。
A
8.(2023 福建中考)紅色經典歌曲是歷史的回響,時代的號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八年級(1)班以“抗戰歌曲中的歷史”為主題開展跨學科學習活動,選取了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歌詞為研習素材。(注: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是電影《鐵道游擊隊》的插曲,該電影敘述了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的歷史)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歌詞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
  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我們爬飛車那個搞機槍,闖火車那個炸橋梁,就像鋼刀插入敵胸膛,打得鬼子魂飛膽喪!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來到;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哎嗨!
——童心《經典老歌400首》
(1)周老師請同學們為材料一中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的歌詞譜曲,小歷同學配的是低沉、舒緩的旋律,小史同學配的是鏗鏘有力的旋律。你認為配怎樣的旋律才符合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情景,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知識,說明理由。(7分)
【示例】
《松花江上》歌詞(節選)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
  旋律:低沉、悲憤。
  理由: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相繼占領了東北三省。因此,用低沉的旋律表達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心情;同時,用悲憤的旋律表達全國人民對日本野蠻侵略中國的憤懣。
答:旋律:低沉、舒緩與鏗鏘有力相結合。理由:全民族抗戰爆發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與蠶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展開游擊戰爭,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音樂旋律從低沉、舒緩到鏗鏘有力,反映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表現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意志,表達了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定的抗戰必勝的信心。(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二
《英雄贊歌》歌詞(節選)
  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①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②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童心《經典老歌400首》
注:《英雄贊歌》是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
(2)從材料二的歌詞①、②中,選出你感悟最深刻的一句歌詞(寫出序號即可),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抗美援朝戰爭的知識,概述你選擇該句歌詞的原因。(5分)
答:選擇歌詞序號:①。原因: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將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英勇頑強、舍生忘死,打敗了侵略者,涌現出黃繼光、邱少云等英雄功臣。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選擇歌詞序號:②。原因: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保家衛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面對強大而兇狠的作戰對手,充分展示了不畏強暴、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戰士以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祖國的安寧。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
【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可知,這一時期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占領了我國大片領土,山河淪陷,英勇的中華兒女奮起抗爭,全民族抗戰爆發,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與蠶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展開游擊戰爭,牽制和抗擊了大量日軍,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音樂旋律從低沉、舒緩到鏗鏘有力,反映了日本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災難,表現了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意志,表達了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戰必勝的信心。(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第(2)題,任選一句歌詞即可。理由依據抗美援朝期間志愿軍戰士的英勇表現、英雄代表及抗美援朝勝利的意義回答即可。(共18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科學技術
二、社會生活
發散思維
1.“兩彈一星”精神的內涵。
(1)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
(2)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體現。
2.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交通、通信等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2)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3)改革開放的實行。
(4)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 安徽中考)196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
規劃綱要》,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科學技術力量,自力更生地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
關鍵性的科學技術問題。下列屬于這一“規劃”時期的科技成就有( )
A.第一輛解放牌汽車誕生 B.“兩彈一星”研制成功
C.神舟五號飛船順利著陸 D.“遼寧艦”交接入列
B
【解析】據材料“196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實施《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及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10 月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 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1967 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 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故B項正確。1956年,中國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來,排除A項;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排除C項;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排除D項。
2.(2023 臨沂中考)與圖一所反映的我國的科技成就相比,圖二所展示的科技進步是
( )
A.開啟了飛天之旅
B.實現了載人航天
C.實現了太空行走
D.建成太空實驗室
C
【解析】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故C項符合題意。
3.(2023 哈爾濱中考)有這樣一位院士,“他有兩個夢想,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
球夢。他為夢想執著追求,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
臺階,以實際行動踐行‘奮斗終身’的諾言……”這位院士是( )
A.袁隆平 B.錢學森 C.鄧稼先 D.錢三強
【解析】據材料“他為夢想執著追求,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科學研究”并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 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
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故選A項;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都是研制“兩彈一星”
的重要科學家,與雜交水稻技術無關,排除B、C、D項。
A
4.(2022 河南中考)近年,“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 )
A.銷售渠道單一 B.物資供應充沛
C.信息技術發展 D.市場監管規范
【解析】近年,“直播帶貨”“線上拼單”等熱詞頻出,這表明我國商業領域信息技術發
展,故選C項。
C
5.(2023 福建中考)學校開展“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項目式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實證——著裝變化】
材料一 改革開放前,受經濟等條件制約,人們的穿著需求主要集中在堅實、保暖、耐磨、耐臟上,民眾服裝的主要色調是藍、黑、灰色。
——摘編自朱漢國《當代中國社會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改革開放前我國民眾著裝的特點。(1分)
答:特點:經濟實用,色彩單調。(任答1點即可)
材料二 
——摘編自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等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2分)
答:新趨勢:款式由單一到多元,色彩由單調到豐富,衣著需求從“穿暖”到“穿美”,著裝理念從大眾化到個性化。(任答2點即可,或其他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也可)
【歷史解釋——奧運佳績】
材料三 
  1995年,我國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后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來保護和支持社會體育的發展。
——摘編自譚華等《體育史》
(3)根據材料三,概括 1988-2008 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產生的原因。(4分)
答:變化:穩步上升。原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改革開放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和初步建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家政策、法規的保護和支持;全民體育參與意識的增強;國際體育交流的推動;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北京申奧成功的推動。(回答3點即可,或其他符合題意要求的答案也可)
【解析】第(1)題,根據材料一“人們的穿著需求主要集中在堅實、保暖、耐磨、耐臟上,民眾服裝的主要色調是藍、黑、灰色”概括可知,改革開放前我國民眾著裝的特點是經濟實用、色彩單調。第(2)題,根據材料二圖片“20世紀70年代的衣著”“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女性著裝”“21世紀初的中國女性著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民眾著裝的新趨勢為服裝款式由單一到多元,色彩由單調到豐富,衣著需求從“穿暖”到“穿美”,著裝理念從大眾化到個性化。第(3)題,第一問根據材料三圖示可知,1988-2008年我國在夏季奧運會上所獲金牌數的變化是穩步上升;第二問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可知,從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國家綜合國力及經濟實力的增強、國家政策支持、奧運健兒的拼搏精神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共26張PPT)
大單元·整合
線索歷史時空 
考點定向突破 
一、農村社會變革
事件 核心內容 意義
土地改革 地主私有→農民私有 政策必須遵循客觀的經濟規律,從農村實際
出發,實事求是。
要注意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注意維護農
民利益
農業合作社 私有制→公有制
人民公社化 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
公有化規模
家庭聯產承包
責任制 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
二、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的異同
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改革開放新時期
異 開創者 毛澤東 鄧小平
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
成就 建立了新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
道路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
大成就
理論 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理論
同 立足國情,實事求是,走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發散思維
如何認識我國的改革開放
(1)改革是在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和政策,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2)對外開放是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在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則上,擴大貿易,吸引外資,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3)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證明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中考真題集萃                            
1.(2023·煙臺中考)右圖所示變化主要緣于 ( )
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實施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
【解析】根據題干圖片可知,1978年以前“以階級斗爭為綱”,1978年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故選B項。
2.(2023·安徽中考)右圖所示為1978年與1984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的
統計數據,其變化主要是由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 )
A.改變了農村土地所有制
B.延續了政社合一的管理體制
C.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
D.繼承了“大鍋飯”的分配方式
C
【解析】根據材料“1978年與1984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的統計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全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糧食產量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這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故選C項。
3.(2023·廣東中考)到1984年底,我國鄉鎮企業數達到606.52萬個,比上年增長3.5倍;
總產值1 709.89億元,比上年增長68.2%(按當時價格計算),產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
因是 (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C.國防安全體系的建立 D.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開展
B
【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到1984年底,我國鄉鎮企業得到快速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3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普遍實行。隨著農業生產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起來。故B項符合題意。
4.(2023·揚州中考)1978年,一些廠礦的負責人提出:每次權力下放,沒有人想到要下放
到企業,企業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企業管得這樣死,經濟怎能發展起來 這些負責人
意在要求 ( )
A.徹底變更企業所有權 B.改變公有制主體地位
C.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
【解析】據“企業一點自主權都沒有。企業管得這樣死,經濟怎能發展起來”可知,這些負責人意在要求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故選C項。
5.(2023·天津中考)同學們要在暑期開展“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主題研學活動。他們應
去( )
A.北京 B.重慶 C.上海 D.深圳
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和對外開放的“窗口”,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故選D項。
6.(2023·河北中考)秦皇島市是河北省的沿海城市。1984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5萬
美元,2018年增長到11.09億美元。1989年全市進出口總值1 482萬美元,2018年增長
到53.65億美元。截至2019年,秦皇島市與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經貿往來,57個國
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此投資置業。以上材料可以用來佐證 ( )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成果突出 B.對外開放取得顯著成效
C.經濟特區的建立促進經濟發展 D.政企分開釋放企業活力
B
【解析】據題干材料可知,從1984年開始,秦皇島利用外資額、進出口總值及保持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均大幅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4年我國開放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的擴大,促進了秦皇島經濟的發展,故B項正確。
7.(2023·揚州中考)對比右圖中2001年和2010年的數據,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發生變
化主要是由于 ( )
A.開始開放沿海城市
B.建立海南經濟特區
C.開放開發上海浦東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
【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知,與2001年相比,2010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大幅上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1年12月,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了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故D項符合題意。
8.(2023·南充中考)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
出:“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明確提出于( )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
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2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確提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故選B項。
9.(2023·宜賓中考)依據教材繪制“中國共產黨百年探索歷程”示意圖(如右圖)。這一
歷程體現了 ( )
A.經濟建設的市場化
B.現代中國工業化
C.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D.社會生活信息化
C
【解析】根據“井岡山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結合中國國情,開辟了井岡山道路,最終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走符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道路,故這一歷程反映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C項正確。
10.(2023·隨州中考)閱讀下列材料,根據問題要求作答。
材料一 大革命失敗后,在國民黨的統治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改變,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被瓦解和消滅的嚴重危險……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開始時雖然也以攻占大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澤東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上,西方國家加緊了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滲透和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面臨嚴重考驗;在國內,一些干部群眾對社會主義前途信心不足,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經濟特區、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改革開放舉措產生了疑問,改革開放事業停滯不前……
——均摘編自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歷史教育比較
研究中心《歷史讀本·中國史》
(1)依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面臨的共同處境。(1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確的經濟建設道路是什么 (1分)
答:共同處境:都遭遇了歷史上的嚴重挫折(或危機或困難或面臨嚴重考驗)。正確道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的經驗的認識。(8分,要求:觀點明確,有理有據,表述成文,50字以上)
答:示例:
觀點:勇于開拓創新是黨和人民的事業長盛不衰的根本途徑。
論述: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帶領起義部隊放棄走俄國十月革命道路,開創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1992年初的鄧小平南方談話強調要大膽改革開放,敢于試驗,引領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喜人成果。
不囿于本本教條,勇敢實踐突破創新,與時俱進,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保證。
【解析】第(1)題,依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面臨著被瓦解和消滅的嚴重危險”、材料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面臨嚴重考驗……改革開放事業停滯不前”可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和建設中面臨的共同處境是都遭遇了歷史上的嚴重挫折(或危機或困難或面臨嚴重考驗);1992年中共十四大找到的正確經濟建設道路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2)題是小論文題,必須做到觀點明確、清楚;論據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論證要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結合所學知識擬定觀點:勇于開拓創新是黨和人民的事業長盛不衰的根本途徑。結合所學知識,從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各舉一例論證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侯马市| 平安县| 当阳市| 海宁市| 青海省| 连平县| 陈巴尔虎旗| 城市| 定兴县| 库伦旗| 黄龙县| 西和县| 桦南县| 河西区| 洛南县| 永春县| 忻州市| 淮北市| 新密市| 恩施市| 城固县| 改则县| 凤庆县| 宁乡县| 盱眙县| 额济纳旗| 临朐县| 凌源市| 且末县| 临清市| 宁城县| 盐亭县| 龙游县| 天柱县| 任丘市| 广昌县| 金门县| 界首市| 永修县| 上栗县| 凤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