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藝術 唱游·音樂 年級 一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六單元 生活中的音樂 創樂工坊 雨來啦教學目標1.能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或身邊的物品,運用合適的力度表現自然界中的聲音。 2.從生活經驗出發,展開聯想,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聲音的高/低、強/弱、長/短、快/慢、粗糙/細膩等特點,探究音樂與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 3.培養學生的規則與合作意識,能夠集體協作完成情境編創與表演。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從生活經驗出發,展開聯想,探索自然界和生活中聲音的特點,探究音樂與自然現象等的聯系。 教學難點: 能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或身邊的物體,運用合適的力度,表現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建立多聲思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導入 故事導入,創設情境 1.講故事 引導語:在鳳鳴山谷的創樂谷,音樂能夠喚醒山谷與自然界萬物的共鳴。谷風和麥芽帶著對音樂的熱愛和對未知的好奇,踏入了這座山谷。他們將在這里學習如何捕捉風的聲音,模仿雨的節奏,用音樂講述山谷的故事。今天,他們將迎來第一次音樂考驗——重現一個夏日午后雷雨交加的故事(揭示課題:雨來啦) 2.任務清單:尋找聲音 麥芽:還記得上節課給大家留下的任務嗎?我和谷風這次面臨的考驗,需要得到這張“自然音響師”任務清單的幫助才能完成。 任務清單:請你用身邊的物品、自制樂器或身體打擊樂表現自然界的各種聲音。 自然音響師收集的聲音使用材料與方法風聲雨聲雷聲小動物……新知探究 1.聲音探索 谷風:在生活中,聲音的力度可以傳達很多信息,如大雨的聲音是響亮而密集的,小雨的聲音是輕柔而稀疏的。現在,讓我們來探索如何通過用手中的物品發出不同力度的聲音來模擬各種生活中的聲音。 (1)模擬大雨和小雨 學生嘗試用不同的力度敲擊,表現大雨和小雨的聲音。 學生根據老師的指揮提示,調整敲擊的節奏和速度,表現雨由小漸大的場景。 引導學生選擇沙槌表現下雨的聲音。 (2)各組自由探索聲響模擬 學生分組討論,選擇樂器、生活物品或其他表現方式,用不同的力度表現遠近不同的閃電和雷聲,以及狂風暴雨和小雨沙沙。 教師指定兩種動物,引導學生用選擇樂器模仿它們的叫聲。 2.情境編創 麥芽:同學們,你們已經學會了如何使用身邊的物品來模擬生活中的聲音,現在伶倫大師送給我們六幅畫,需要大家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和身邊的物品來表現這些場景。我們一起加油吧! 學生分組討論,六幅圖分別描繪了什么場景,哪些細節可以對自己選擇樂器和素材有所啟發。 第一幅圖:陽光照在水面上,小鴨子邊游泳邊嘎嘎地叫著。可以用響板和雙響筒模仿小鴨子的叫聲,還可以通過搖晃裝有水的玻璃瓶模擬水波的聲音。 第二幅圖:一位少年坐在池塘邊的樹蔭下彈琴。可以用鋼琴彈奏一段旋律。 第三幅圖:狂風大作,烏云翻滾。可以用吹紙張來模擬風聲,還可以加入一些低沉的鼓聲,來表現烏云的壓抑感。 第四幅圖:電閃雷鳴。可以用大镲來模擬閃電的聲音,用鼓來模擬雷聲。還可以調整力度和節奏,表現閃電和雷聲的遠近和強度。 第五幅圖:下雨啦。可以用木魚和碰鐘來模擬雨滴落下的聲音,還可以用不同大小的雨滴聲來表現雨勢的變化。還可以用拍擊手背、打響指、拍腿,或用指尖輕敲玻璃杯來模擬小雨的聲音。注意通過力度由弱漸強再漸弱(p)的變化表現雨聲大小的變化。 第六幅圖:雨停了。可以用木魚和碰鐘來模擬屋檐水滴落下的聲音,還可以加入一些輕柔的風鈴聲。 (2)實踐活動 引導學生根據六個場景,編創谷風和麥芽在山谷中的冒險故事。先分組練習,再綜合排練。注意聲音的過渡和場景的轉換,確保故事的流暢性。 (3)表演與評價 學生分組合作,表演情境片段《雨來啦》。課堂小結 親愛的同學們,今天我們不僅探索了音樂與自然的緊密聯系,還發現了音樂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讓我們帶著這份熱情和好奇心,繼續在生活中尋找音樂,用音樂去美化生活。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的音樂之旅吧!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