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全優方案夯實與提高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6.測試塔臺模型①認識到檢測工具對測試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對一項工程建設的重要意義。②能通過使用特定的工具完成測試項,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③能依據標準對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并記錄;能歸因問題所在,從而培養思維的創新性、靈活性、批判性。1.填空題。(1)我們一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來測試塔臺模型的抗震能力。(2)塔臺模型的基本要求是要達到_____________厘米,只要達到了這個高度,就可以在評分時拿到滿分。(3)_____________是工程設計的重要環節,是衡量設計是否達到規范要求的重要方法。2.選擇題。(1)為了增強塔臺模型頂端的承重能力,一般在( )使用三角形結構來增加穩定性。A.頂面 B.底面C.側面 D.全部位置(2)測試我們設計制作的塔臺模型時,不需要測試的項目是( )。A.抗風能力 B.塔臺的質量C.塔臺的高度 D.抗震能力(3)測量塔臺的高度時,正確的測量方法是( )。A.以立柱的長度為準 B.欄桿頂到底座所在平面間的距離C.以側面的長度為準 D.頂端平臺到底座所在平面間的距離(4)豆豆所在的小組在測試塔臺的頂端承重能力時,下列操作方法中,不正確的是( )。A.豆豆拿了10本科學書作為測試的重物B.測試時,豆豆將科學書一本一本地放上去C.豆豆每次測試都要將重物輕拿輕放D.豆豆放第9本科學書時塔臺塌了,因此他記錄為9本科學書(5)貝貝在測試自己制作的塔臺模型抗風能力時發現:1級風時,塔臺模型紋絲不動;2級風時,塔臺模型輕微搖晃,但沒有倒;3級風時,塔臺模型劇烈搖晃,最后倒了。那么,他的塔臺模型最大能抵御( )。A.1級風 B.2級風C.3級風 D.4級風3.如圖所示,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對自己搭建的塔臺模型進行測試。(1)圖甲所示的情景是測量塔臺模型的高度。測量塔臺模型的高度時,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在測量前一定要統一合適的測量工具B.學生尺太短了,不適合測量C.有些組用米尺,有些組用軟尺,只要能測量出高度都可以D.讀數時,如果塔臺模型太高,可以不需要平視(2)圖乙所示的情景是測試塔臺模型的頂端承重,測試工具除了書本外,還可以借助水瓶等重物,要求是所選重物需_____________。(3)在承重測試中,塔臺模型被-本書壓塌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可能是( )。A.底座太大、太重B.塔臺立柱的高度不一 ,導致受力不均勻C.連接點黏合不牢固D.塔身結構過于簡單,承重性不強(4)圖丙所示的情景是測試塔臺模型的_____________,測試時,需要逐步_____________(填“增強”或“減弱”)等級。(5)測試完塔臺模型后,進行問題梳理時發現:底部較輕,會導致塔臺模型的_____________較差;使用的吸管數量過多,會導致_____________過高,浪費材料。4.俊希對自己所在小組搭建的塔臺模型進行測試,得到下面這張數據表,請你幫他一起來分析。項目 成績 項目 成績設計圖及文字說明 3 抗震能力 2塔高 1 美觀 3頂端承重能力 3 分工合作 3抗風能力 2 材料成本統計 3(1)俊希所在小組搭建的塔臺模型簡潔美觀,得到了較高的外形分,但抗風能力和抗震能力不夠,你有什么好的建議?(2)俊希在塔身和底部用了大量吸管,導致沒有足夠吸管將塔臺模型搭到規定的高度,他應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地震模擬儀 (2)60 (3)測試模型2.(1)C (2)B (3)D (4)D [解析]放第9本科學書時塔臺塌了,應該記錄為8本科學書。(5)B3.(1)D (2)一致(或相同) (3)A (4)抗震能力 增強 (5)穩定性 成本4.(1)增大底座,并加固塔身和連接點 (2)對于塔身,使用穩固但節省材料的三角形結構,將節省下來的吸管用于增高塔身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