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第1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第1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第1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認識風化及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知道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氣、有機物、無機鹽。
科學思維:讀圖歸納土壤的形成過程和成熟土壤的層次結構。能設計實驗驗證土壤中有水、空氣、有機物和無機鹽。
探究實踐:通過模擬實驗體驗溫度影響巖石風化,風化是巖石的破碎。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土壤的成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態度責任:土壤是生命的搖籃,樹立保護土壤的意識。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1.【答案】C
【分析】生物界可以分為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微生物個體微小,包括細菌、真菌、病毒,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植物可以分為單細胞植物和多細胞植物,一般不需要借助觀察工具就可以觀察到,不符合題意;
B、絕大多數動物是不需要借助觀察工具就可以觀察到,不符合題意;
C、微生物個體微小,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除了幾種大型真菌外,其余的微生物都要借助觀察工具才能觀察到,如放大鏡,顯微鏡等。符合題意。
D、由以上三個分析可知,微生物符合題意。
故選:C。
【點評】明白各種生物的特點是解題的關鍵。
2.【答案】D
【分析】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是由許多其他成分及生物一起組成,生活在土壤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細菌、真菌)等稱為土壤生物。
【解答】解: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總和,蘿卜、蚯蚓、蝸牛都生活在土壤中,屬于土壤生物,而燕子沒有生活在土壤中,不屬于土壤生物。
故選:D。
【點評】解答此題需要掌握土壤生物的概念。
3.【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土壤的組成。土壤由礦物質、空氣、水分和有機質組成。礦物質是土壤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更組成要素的相互協調程度能夠決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組成。土壤的形成過程隨著時間的進展不斷加深。任何一個成土因素對土壤的影響,隨時間而加深。土壤形成過程的程度是以時間為轉移的,隨時間持續不同,土壤成分也是變化的,持續進行的。
故選:C。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理解土壤的概念。
4.【答案】C
【分析】巖石風化指的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解答】解: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在自然界中造成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氣溫、動植物和水等。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動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巖石的能力也很強。因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生物因素。
故選:C。
【點評】解答此類題目的關鍵是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些自然現象做出科學的解釋。
5.【答案】C
【分析】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巖石的分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成土過程的開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生;低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成熟土壤。據此解答。
【解答】解:裸露地表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風化物,即成土母質,母質沒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氣、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釋放少量礦物養分,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一方面加速巖石風化,同時改變母質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土層淺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著生加快了成土過程,土壤發育不斷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看見選項C森林和草地的出現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
故選:C。
【點評】掌握土壤形成過程及土壤成形過程中的生物的作用可解答。
6.【答案】B
【分析】此題考查的是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真菌、細菌等能分解有機物,促進物質循環,據此答題.
【解答】解:在自然界中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不會一直保留著,因為大量的腐生細菌、真菌等會把動物、植物的遺體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吸收和利用,被當作制造有機物的原料,可見它們作為分解者促進了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把一些死去動物的尸體埋在土壤中,過一段時間后,只剩下骨骼,這是因為內臟被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分解成了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可見B正確。
故選:B。
【點評】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已經與人類的關系是考試的重點,要注意掌握.并能結合題意,靈活答題.
7.【答案】B
【分析】生物細胞利用氧將植物體內的有機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體的線粒體中進行的.
【解答】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細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的根要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經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縫隙中的空氣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進根的生長。
故選:B。
【點評】知道:土壤板結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少氧氣,影響根的呼吸作用.
8.【答案】D
【分析】要是為了定量實驗的考慮,干燥土壤可以稱干重,然后通過各種處理分離有機物從而計算含量。
【解答】解:土壤烘干后稱重,密閉加入一定數量的濃硫酸,濃硫酸將土壤中的有機物脫水形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導入澄清的石灰溶液出現沉淀,分析時倒推即可.土壤烘干后稱重,加入蒸餾水過濾,殘渣烘干稱重,與加入蒸餾水前的重量比較會減少,說明有無機鹽溶入水中,造成重量減少。可見D正確。
故選:D。
【點評】明確有關“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驗證實驗的方法。
9.【答案】C
【分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
【解答】解: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過一會兒試管壁上出現了水珠,這說明土壤中有水分。
故選:C。
【點評】掌握土壤的成分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0.【答案】A
【分析】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解答】解:土壤肥力是反映土壤肥沃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衡量土壤能夠提供作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的能力。是土壤各種基本性質的綜合表現,是土壤區別于成土母質和其他自然體的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土壤作為自然資源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物質基礎。
故選:A。
【點評】熟知土壤有機物的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
11.【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土壤的組成。土壤由礦物質、空氣、水分和有機質組成。礦物質是土壤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土壤更組成要素的相互協調程度能夠決定土壤的肥力。
【解答】解: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后得到的養料等。將一定量灼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因此濾液中沒有了砂粒,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狀殘留物無機鹽。
故選:B。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理解土壤的概念。
12.【答案】A
【分析】根據題中信息結合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即可。
【解答】解:用酒精燈對著土壤加熱,一會兒聞到一股燒焦味,并有白煙冒出,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水分、空氣、無機鹽在加熱時都沒有白煙冒出。
故選:A。
【點評】此題難度不大,掌握有機物的性質即可順利解答。
13.【答案】C
【分析】要是為了定量實驗的考慮,干燥土壤可以稱干重,然后通過各種處理分離有機物從而計算含量.干燥的土壤加熱計算質量,如果質量減少,有焦愁的味道,就是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解答】解:A、孔徑大土壤顆粒可能從縫隙漏出,影響實驗效果。此方法不可取;
B、用濕潤的土壤不行,因此濕潤的土壤中有水分,水分蒸發也能減少質量,影響使用效果。此法不可取;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上。此方法正確;
D、測質量要等冷卻,不但可以保證實驗變量唯一,還保證測定物質質量的儀器的精度,也就是所有涉及物質質量測定的基本要求。這是因為測定質量的儀器都是在常溫標定的。此法錯誤。
故選:C。
【點評】明確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的方法.
14.【答案】D
【分析】蚯蚓以枯葉、朽根和腐爛的有機物為食,排出的糞便又是植物生長的最好有機肥料。利用蚯蚓來處理有機廢物的效率很高,如1億條蚯蚓一天就可吞食40噸有機廢物;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或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其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鹽,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還可以疏松土壤,促進植物生長。
【解答】解: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質的濕潤的土壤中,晝伏夜出,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腐爛有機物為食,能把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能使土壤中的無機物成分增加,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故選:D。
【點評】關鍵知道蚯蚓的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富含有機物的環境,以植物的枯葉、朽根和其他腐爛有機物為食。
15.【答案】A
【分析】土壤是巖石長期在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土壤中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這些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解答】解: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A項正確。
B、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變成石礫和砂礫,最后形成含有砂礫、有機物、水和空氣等物質的土壤,B項錯誤。
CD、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貯存在土壤中,C、D項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是考查土壤的形成過程。
16.【答案】B
【分析】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動物)、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合理施肥是實現高產、穩產、低成本,環保的一個重要措施。要做到因土施肥、看地定量;根據各類作物需肥要求,合理施用。
【解答】解:A、生命的起源初期,地球上并沒有土壤,A正確。B、肥料包括農家肥料和化學肥料;農家肥料具有來源廣、養分全、肥效久、能夠改良土壤等優點,但農家肥料的養分含量低、肥效緩慢;化學肥料反而的養分含量高、肥效快、施用及儲運方便等優點,但化學肥料的成本高、污染環境、破壞土壤結構;因此施肥時,要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肥,另外化肥施用過多還會造成“燒苗”現象,B錯誤。C、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C正確。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D正確。
故選:B。
【點評】掌握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和土壤形成過程可解答。
17.【答案】腐殖質;空氣;無機鹽
【分析】土壤的成分: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
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是土壤的主體,約占土壤體積的50%。
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主要由地表進入土中,其中包括許多溶解物質。
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絕大部分是由大氣層進入的氧氣、氮氣等,小部分為土壤內的生命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
【解答】解:土壤中的小動物,主要以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物;土壤中的水和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土壤顆粒之間儲存的氧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
的物質是無機鹽。
故答案為:腐殖質;空氣;無機鹽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類型和作用相關知識。
18.【答案】風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長
【分析】土壤的形成是巖石風化產物經生物及多種自然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
【解答】解:土壤的形成過程包括巖石從大變小和有機物在巖石顆粒間的積累兩個過程。前者主要是由于風化的結果,包括熱脹冷縮、流水沖刷等自然外力的作用。同時種類繁多的生物在地表上生活,也加速了這個進程,并不斷積累有機物,逐漸形成了原始土壤,從而為高等植物的生長創造了條件,土壤就是在這樣一個長時間多種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見A為“風化”,B為“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C為“高等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風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高等植物的生長
【點評】掌握土壤的形成的過程是解題的關鍵。
19.【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探究實驗方法步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解答】解:(1)已知題干中量筒的量程為200毫升,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即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200毫升×3+50毫升=650毫升;
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即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200毫升×3+150毫升=750毫升。
(2)由于鐵塊是實心的,而土壤中有空氣,即存在空隙,加入的一部分水會進入土壤空隙,故要想浸沒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加入的水量是不同的。
(3)土壤的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故土壤的體積為:10×10×5=500(厘米3)=500毫升。而放入土壤的大燒杯中比放入同樣體積鐵塊的大燒杯中多加入的水為:750﹣650=100(毫升),即土壤中空氣的體積為100毫升,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100毫升÷500毫升=20%。
(4)土壤的縫隙中存在空氣,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有利于根的呼吸,促進根的生長,從而利于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中有空氣。
(3)20%。
(4)給根提供足夠的空氣(氧氣)進行呼吸。
【點評】科學探究是指為了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通俗地說,就是讓我們自己去發現問題。主動去尋找答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20.【答案】D
【分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解答】解:有機物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時,土壤質量減小,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如果使用新鮮土壤,則土壤中的水分會蒸發,會對實驗產生干擾,若要測定有機物的質量,則還會使測定結果偏小。可見D正確。
故選:D。
【點評】掌握土壤的組成成分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21.【答案】D
【分析】地衣能加速巖石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是生物地衣對環境的影響。
【解答】解: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D錯誤。
故選:D。
【點評】關鍵點:土壤形成的過程。
22.【答案】A
【分析】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的目的是:綠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從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解答】解: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近年來在農業上得到廣泛利用。綠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可改良土壤,補充有機質,埋入地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成無機鹽,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從而被其他的植物利用。
故選:A。
【點評】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做肥料的栽培植物,彌補了無機肥料的不足,對植物生長意義重大。
23.【答案】D
【分析】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風化巖石的深度在丁處最深,所以此處的風化作用最強烈。
【解答】解:A.在甲處,風化巖石的深度不是最大的,所以不是風化作用最強烈的地區,錯誤。
B.乙處幾乎沒有風化巖石,錯誤。
C.丙處的風化巖石雖然較深,但是不是最深的地方,錯誤。
D.根據圖中的信息分析,風化巖石的深度在丁處最深,所以此處的風化作用最強烈,正確。
故選:D。
【點評】此題考查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的變化過程,注意圖表結合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24.【答案】B
【分析】月球表面都覆蓋著一層由巖石碎屑、粉末、角礫、撞擊熔融玻璃等成分極為復雜的物質組成的結構松散的混合物即月壤。月壤中絕大部分物質是就地及鄰近地區物質提供的。由于月球幾乎沒有大氣層,月球表面長期受到微隕石的沖擊及太陽風粒子的注入,太陽風粒子的注入使月壤富含稀有氣體組分。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將月壤吸附起來。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故選:B。
【點評】解本題時要懂得一些關于月球的地理知識,知道月球有哪些組成成分,是解決本題的關鍵。
25.【答案】C
【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種無機鹽。
【解答】解: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 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土壤的成分的相關知識。
26.【答案】B
【分析】1、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的實驗,實驗步驟包括配制培養基、接種、培養、觀察結果。
2、對照試驗要求除控制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
【解答】解:A、實驗2組和4組形成對照實驗,可以探究不同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A正確;
B、本實驗組有兩個變量:是否滅菌和是否干燥;在濕潤條件下,1、2組形成對照試驗;在干燥條件下,3、4組形成對照試驗,B錯誤;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消除其他微生物的干擾,C正確;
D、1、3組試驗中沒有微生物,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有微生物,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D正確。
故選:B。
【點評】熟練掌握對照試驗的步驟和設計要求。
27.【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解答】解:(1)在實驗時,可可同學每組各用5條蚯蚓做實驗而不是1條,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2)在甲瓶中放入濕潤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經烘干的肥沃土壤,所以本實驗的變量是水。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水分。
(3)蚯蚓呼吸的是空氣中的氧氣,氧氣先溶解在體壁的黏液里,然后滲透到體壁內的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過體壁排出體外。因此蚯蚓是用濕潤的體壁進行呼吸的。蚯蚓需要呼吸空氣中氧,大雨過后土壤縫隙被水填滿空氣減少,蚯蚓為了呼吸紛紛鉆出地面。
故答案為:(1)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2)水分;
(3)空氣
【點評】解決此題要根據科學探究的環節進行分析解答。
28.【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1)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2)由表格可知,乙組和丙組除溫度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因此,乙組和丙組進行對照實驗時,變量是溫度.
【解答】解:(1)小明為了探究腐生細菌對植物落葉是否分解作用,結合所學知識以及表格信息可知:該實驗的假設是腐生細菌對植物落葉的分解作用.
(2)因為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探究細菌對植物落葉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設置對照組時,要控制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條件.即除了有無細菌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該相同,因此三組所取的落葉應選自同一種樹并且質量要相同(相等或一樣).
(3)若甲、乙兩組對照,該實驗的變量是細菌,對照組是甲,實驗組是乙.實驗現象:經過一段時間后,乙組的樹葉完全腐爛,甲組的樹葉沒有腐爛現象,說明腐生細菌對落葉有分解作用.
故答案為:
(1)腐生細菌對植物落葉的分解作用;
(2)應選自同一種樹并且質量要相同(相等或一樣).
(3)腐生細菌對植物落葉有分解作用.
【點評】解此題的關鍵是確定、控制實驗變量,設置對照實驗.
29.【答案】(1)①②③④。
(2)不合理;地上環境沒有提供獨立的、相同的生長空間。
(3)甲、乙兩種植物地上部分是否會爭奪空氣中的資源。
(4)水分和無機鹽。
【分析】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就要以這種條件為變量設置對照實驗,其它條件都相同;本題從土壤種類、光照強弱(或多少)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對變量的控制。
【解答】解:(1)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因此為研究甲、乙兩種不同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應比較裝置①②③④之間的植物生長差異。
(2)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以裝置①、裝置④來進行對照實驗。由于變量不唯一,地上環境沒有提供獨立的、相同的生長空間,這樣的實驗設計是不合理的。
(3)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若以裝置①③來進行對照實驗,可探究甲、乙兩種植物地上部分是否會爭奪空氣中的資源。
(4)植物會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這里的養分指的是水分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1)①②③④。
(2)不合理;地上環境沒有提供獨立的、相同的生長空間。
(3)甲、乙兩種植物地上部分是否會爭奪空氣中的資源。
(4)水分和無機鹽。
【點評】解題的關鍵是實驗方案的設計,在進行實驗時,為保證實驗結果的客觀準確性,必須注意變量的控制。
30.【答案】(1)“各取等質量的土塊”應為“各取長、寬、厚均為5厘米的土塊”
(2)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加精確
(3)大于
【分析】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解答】解:(1)在步驟1中“各取等質量的土塊”應為“各取長、寬、厚均為5厘米的土塊”,有利于驗證土壤因板結而缺少空氣,從而影響草的生長。
(2)在步驟2中,“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和鐵塊”。這樣操作的目的是: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加精確。
(3)若發現V1>V2,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
故答案為:
(1)“各取等質量的土塊”應為“各取長、寬、厚均為5厘米的土塊”
(2)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加精確
(3)大于
【點評】掌握對照實驗的設計要求是解題的關鍵。
31.【答案】(1)空氣;水;無機鹽
(2)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3)②;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
【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
【解答】解:(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的變量是空氣;②③的變量是水;②④的變量是土壤中的無機鹽。
(2)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①②④生長不好。通過①②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通過②③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通過②④比較說明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3)實驗結果②盆植株生長最好,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
故答案為:(1)空氣;水;無機鹽
(2)植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3)②;原因是②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
【點評】設置對照實驗目的在于消除無關變量對實驗對象的影響。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探究實驗一定要設置對照組。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2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第1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認識風化及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知道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知道土壤中存在生物,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氣、有機物、無機鹽。
科學思維:讀圖歸納土壤的形成過程和成熟土壤的層次結構。能設計實驗驗證土壤中有水、空氣、有機物和無機鹽。
探究實踐:通過模擬實驗體驗溫度影響巖石風化,風化是巖石的破碎。通過觀察和實驗驗證土壤的成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態度責任:土壤是生命的搖籃,樹立保護土壤的意識。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1.在土壤生物中,不借助觀察工具很難觀察到的生物是(  )
A.植物 B.動物 C.微生物 D.三種都是
2.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
3.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
B.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
C.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
D.以上說法都是正確的
4.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  )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人為因素
5.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的出現
6.把一些死去動物的尸體埋在土壤中,過一段時間后,只剩下骨骼,原因是(  )
A.尸體被植物吸收
B.尸體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C.尸體被其他動物吃掉
D.尸體自然風化
7.雨后天晴,有經驗的農民常給農作物中耕松土.其主要的作用(  )
A.增加土壤中的水分 B.增加土壤中的空氣
C.增加土壤中的肥力 D.減少土壤中的生物
8.如圖所示,能更好地證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的實驗是(  )
A. B. C. D.
9.如圖,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過一會兒試管壁上出現了水珠,這說明(  )
A.土壤中有空氣 B.土壤中有生物
C.土壤中有水分 D.土壤中有有機物
10.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通常是土壤中(  )
A.有機物的含量 B.礦物質的含量
C.微生物的含量 D.空氣和水分的含量
11.將一定量灼燒過的土壤放入蒸餾水中制成土壤浸出液,然后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并收集濾液。再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結果在蒸發皿中留下了一些白色的粉狀殘留物。這些物質可能是(  )
A.有機物 B.無機鹽 C.砂粒 D.腐殖質
12.小剛為了探究土壤成分,先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放在如圖裝置的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等土壤白煙冒盡后,冷卻至室溫,稱量質量,分析質量變化,你認為小剛是在探究土壤中的(  )
A.有機物含量 B.空氣體積分數
C.土壤生物數量 D.無機鹽含量
13.下列有關“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敘述正確的是(  )
A.實驗中鐵絲網的孔徑要稍大一些 B.有的土壤應該是濕潤而富含有機物的
C.土壤可以直接放在鐵絲網網上加熱 D.加熱后不能等土壤冷卻了再去測出質量
14.蚯蚓和其他小動物在土壤中生活,能使土壤中的無機物成分增加,其主要的原因是(  )
A.蚯蚓通過呼吸作用排放無機物
B.蚯蚓的排泄物進入土壤
C.蚯蚓通過松土把地面的無機物帶到土壤中
D.蚯蚓能把土壤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15.俗話說:“滴水穿石。”有關這個成語,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變成小碎塊
B.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
C.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的沖擊下形成的
D.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的沖擊下埋入礦物質中形成的
16.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17.土壤中的     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需條件,土壤中的     是植物的根進行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土壤中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是     。
18.下面是土壤形成過程簡圖:“微生物、低等生物的作用”“風化”“高等植物的生長”分別代表A、B、C三者的內容(未對應)。請根據以上簡圖,寫出字母代表的內容:A     ,B     ,C     。
19.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cm、10cm、5cm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
(1)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
20.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21.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22.綠肥植物是一種專門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作物成熟后,可以就地翻壓,也可以異地施用,在農業上利用綠肥植物目的是(  )
A.提高土壤的無機鹽成分 B.增加土壤中有機物質的含量
C.給植物提供食物 D.作為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材料
23.如圖是“巖石風化與氣候關系示意圖”,其中巖石風化最強烈的地區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4.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②巖石風化;③高等植物生長;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著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25.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26.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處理情況如下表。下列有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
1組 2組 3組 4組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A.該實驗能探究不同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該實驗的唯一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和3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D.預期結論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中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27.為探究環境因素對蚯蚓生活的影響,小江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甲、乙兩個同規格的玻璃杯,甲杯中放入潮濕的肥沃土壤,乙杯中放入經烘干的同種土壤,然后在甲、乙兩杯中同時各放入10條大小及生活狀況相同的同種蚯蚓。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用10條蚯蚓而不是1條蚯蚓做實驗,其目的是     。
(2)一段時間后,發現乙杯中的蚯蚓蠕動逐漸減弱,然后就不動了,而甲杯中蚯蚓活動正常,該實驗說明影響蚯蚓生活的環境因素是     。
(3)小江向甲杯倒入清水至剛好覆蓋土壤,發現蚯蚓都鉆出了土壤,這與雨后大量蚯蚓鉆出地面一樣,都是因為土壤中缺少    。
28.中央電視臺曾介紹段儒斌發明的微生物催腐劑(含腐生細菌),微生物催腐劑的推廣使用有助于解決由焚燒秸稈、稻草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問題.小明為探究腐生細菌對植物落葉的分解作用,將經過滅菌處理的落葉分成甲、乙、丙三組,按下表設計,澆上等量的蒸餾水,放在無菌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并得到如下實驗現象:
組別 腐生細菌 溫度/℃ 實驗現象
甲 無 25 第25天落葉還沒變化
乙 有 25 第25天落葉完全腐爛
丙 有 35 第18天落葉完全腐爛
(1)該實驗的假設是    ;
(2)實驗時,甲、乙、丙三組所取的落葉應滿足的條件是    ;
(3)從實驗中可得出的結論是    .
29.為研究甲、乙兩種不同植物是否會爭奪土壤中的養分,某人設計了四個不同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各裝置中地下部分都處于相同的盆中,地上部分處于相同的透明的封閉容器中。
(1)為了達到本實驗的目的,應比較裝置    (選填裝置編號)之間的植物生長差異。
(2)以裝置①、裝置④來進行對照實驗。這樣的實驗設計是    (填“合理”或“不合理”)的。請說明具體的理由:    。
(3)以裝置①③來進行對照實驗,可探究    。
(4)植物會吸收土壤中的養分,這里的養分指的是    。
30.有人提出:“行人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因板結而缺少空氣,從而影響草的生長,”小樂設計如下方案以初步驗證這個觀點。
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塊干燥被多次踩過的土地,各取等質量的土塊,分別記作甲土塊和乙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
步驟2:將甲、乙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3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
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和鐵塊,如圖所示;記錄用水體積分別為V1,V2和V3請回答:
(1)在步驟1中有一處錯誤,請指出并修改     ;
(2)在步驟2中,“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剛好浸沒甲、乙土塊和鐵塊”,這樣操作的好處是     。
(3)若發現V1     V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說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過的土地空氣含量高。
31.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①②③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④中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分別移栽到盆中。然后將花盆①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①②④中的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③中的土壤不澆水。請回答:
(1)從實驗條件上看,①②有什么不同?    ;
②③有什么不同?    ;
②④有什么不同?    。
(2)從實驗結果上看,①②比較說明了     ;
②③比較說明了     ;
②④比較說明了     。
(3)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物生長最好?    ,并說明理由。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新兴县| 沂水县| 潞西市| 饶河县| 松原市| 万全县| 巧家县| 水富县| 当涂县| 东乌| 弋阳县| 香港 | 呼和浩特市| 临海市| 福清市| 张掖市| 扶沟县| 富顺县| 敦化市| 百色市| 施秉县| 志丹县| 湾仔区| 敦煌市| 陇西县| 渑池县| 巨野县| 额尔古纳市| 阿坝县| 云阳县| 凤台县| 泊头市| 安塞县| 增城市| 疏勒县| 延川县| 白朗县| 嵩明县| 长沙市| 崇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