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上冊科學第二章 第1節 走進微觀世界 易錯點培優練習(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上冊科學第二章 第1節 走進微觀世界 易錯點培優練習(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科學第二章 第1節 走進微觀世界 易錯點培優練習
題型一、感受分子的大小與存在
例1:“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說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間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例2:我們用放大鏡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細小顆粒構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鏡也不能觀察到蔗糖顆粒了(如圖)。請回答:
(1)你如何證明蔗糖還存在于水中?   。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這時蔗糖是以一種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該微粒是   。
題型二、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例1:(2023七上·嘉興期末)對一個厚壁塑料瓶內的油施加高壓,瓶壁無裂痕,瓶內的油會從瓶壁滲出。該現象說明(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
例2:(2023七上·南潯期末)“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如圖所示研究分子特點實驗中,采用該方法的是( )
A. B. C. D.
例3.(2024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壓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發生汽化,如圖所示,下列圖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間內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例4.(2023七上·嘉興期末)對一個厚壁塑料瓶內的油施加高壓,瓶壁無裂痕,瓶內的油會從瓶壁滲出。該現象說明(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
變式訓練
1.把30毫升酒精與30毫升蒸餾水混合后,兩者的體積小于60毫升的原因是(  )
A.物質粒子無固定體積 B.物質粒子無固定形狀
C.物質粒子在不停地無規則運動 D.物質粒子之間存在間隙
2.(2024七上·上城期末)下列對一些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事實 解釋
A 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 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
B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體積變小
C 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 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
D 物體的熱脹冷縮 分子間空隙隨溫度升高而變大
3.(2024七上·平陽期末)小明將少量乙醚吸進注射器,取下針頭,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此時乙醚分子模型如左圖所示。當向內推動活塞后,能正確表示注射器內乙醚分子模型的是(  )
A.B.C.D.
4.(2024七上·期末)在進行酒精和水混合實驗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此現象可以說明,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   。現在實驗室有兩種該實驗的實驗裝置,如圖甲和乙所示。為了操作更方便及效果更明顯應選擇   (選填“甲”或“乙")玻璃容器。
(4)(5) (6)
5、(2023七上·金華期末)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是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兩種角度,人們常透過對宏觀現象的觀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觀模型,看清事物本質。
(1)如圖甲為水和酒精混合實驗,實驗中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空隙”的宏觀現象 是   。
(2)如圖乙為紅墨水擴散實驗,紅墨水能擴散的微觀本質是   。
6、(2023七上·東陽期末)共沸物是指當兩種或多種液體物質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時,在固定的壓力下僅具有一個沸點,此時這個混合物即稱作共沸混合物。
(1)向容積為250mL細頸瓶(如圖所示)加水至虛線處,再滴加幾滴紅墨水,一段時間后,全部水變紅色,這是物質的   現象。
(2)繼續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處正好與刻度線相平。塞緊玻璃塞,將瓶中的液體倒轉掘勻,重復幾次。靜止一段時間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線,說明   。
(3)標準狀況下,當水和酒枯均勻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點足78.13℃。將該裝置放入78.13℃的溫水中,共沸物   (填”會”或”不會”)沸騰;若塞緊玻璃塞加熱,共沸物的沸點將會   (填”升高”或”不會”或“降低”)。
7:(2024七上·嘉興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間是否存在間隙時,小嘉發現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于是,他開展了進一步探究:
①把一端封口的細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線對齊,如圖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體積的水,讀出水柱的長度;
③然后注入適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達到100cm刻度線處;
④封閉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讀出混合后液柱的長度;
⑤重復步驟②、③、④,把相應數據記錄在如下表格中。
實驗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長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長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試回答:
(1)表格中的“?”處應填寫的信息是   。
(2)小嘉發現第8組實驗數據存在明顯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
(3)根據表中數據,可初步得出的結論是:   。
題型三、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
例1.(2024七上·期末)許多機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較高的硬度,人們采用滲碳技術,用擴散的方法使低碳鋼的表面滲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圖),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強其耐磨性。以下現象與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氣球內吹氣,氣球鼓起變大 B.堆煤的墻角發黑,難以清除
C.用力摩擦雙手,手面發熱 D.陶泥在烘烤后變成精美的瓷器
(例1)(例2)
例2.(2024七上·金東期中)將2個分別裝有空氣和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ρ二氧化氮>ρ空氣)的玻璃瓶口對口對接,中間用玻璃板隔開.抽開隔板后,通過觀察瓶內顏色變化推斷氣體分子是否作無規則運動.對于玻璃瓶的三種放置方法,四位同學判斷正確的是(  )
A.小華認為甲圖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認為乙圖放置最不合理
C.小夢認為丙圖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滿認為三種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例3: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請回答下列問題:(氨氣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進行實驗】圖Ⅰ是課本中某個探究實驗,幾分鐘后該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其中燒杯乙的作用是    ;通過該實驗可以得出    。
【實驗改進】老師對圖Ⅰ所示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Ⅱ所示),并進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長條形濾紙,等距離滴加無色酚酞試液;②將滴加了無色酚酞試液的長條形濾紙放入一潔凈的試管中,并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③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濃氨水。
(2)【分析討論】按照改進后的實驗,幾分鐘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經過討論后認為,圖Ⅰ、圖Ⅱ所示裝置雖能證明分子的性質,但不能證明影響分子性質的因素,于是又設計了如圖Ⅲ所示的裝置。
在U形管的兩個管口分別放入卷成筒狀的棉紗布,并用橡皮塞塞緊。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試液從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紗布上,使其潤濕,從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濃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組裝好另一套相同的裝置,將其中一套裝置的下端放入熱水中,并同時向兩支U形管中注入濃氨水。
(3)按照圖Ⅲ所示的裝置進行操作,幾分鐘后看到的現象是    ,該現象說明了    。
(4)圖Ⅲ所示的實驗方法相對于圖Ⅰ所示的實驗方法,具有哪些優點:     。
例4:(2024七上·紹興期末)為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某同學將兩只撓杯分別裝入熱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將紅墨水注入兩杯水的   。一段時間后,看到的現象是   ,從而證明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
變式訓練
1.如圖所示,密閉玻璃瓶內的水恒溫放置幾天后,液態水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并不是瓶內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內存在著汽化和液化的動態平衡過程。請你從分子的角度簡要解釋瓶內液態水體積保持不變的原因: 

(1) (2)
2:(2023七上·溫州期末)兩只分別裝有空氣和二氧化氮氣體的玻璃瓶,瓶口相對中間用玻璃板隔開,如圖甲。裝置的微觀模型用圖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氣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緊貼瓶口,一段時間后瓶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
A.B.C.D.
3.如圖所示,是由微顆粒(1~50nm)制備得到新型防菌“納米紙”。在“納米紙”的表面細菌無法停留且油水不沾。與此現象有關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組成“納米紙”的分子間沒有間隙
B.油與“納米紙”分子間有斥力沒有引力
C.油分子間引力使紙面上的油匯集成小油珠
D.“納米紙”可阻止細菌分子無規則運動
4.下列四種現象中屬于擴散現象的是(  )
A.我國北方地區頻發的“沙塵暴天氣” B.春天柳絮漫天飛舞
C.氣體壓縮到一定程度后,難以再壓縮 D.端午節,粽葉飄香
5.綠茶是一種很多人喜愛的飲品。泡茶時,會聞到茶葉特有的清香,這個現象說明(  )
A.分子非常小 B.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C.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 D.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6.下列現象中,能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丹桂飄香 B.漫天飛雪 C.煙雨蒙蒙 D.落葉繽紛
7:(2023七上·玉環期末)洗頭后,用吹風機熱風吹頭發比冷風干得快,說明蒸發的快慢與   有關,從分子運動的角度分析是因為   。
8:(2022七上·金東期中)項目式作業——論證分子運動實驗活動中,小金采用了如圖裝置進行實驗。
【查閱資料】濃氨水(氨氣的水溶液)可以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為紅色
【現象分析】
(1)氨氣是由   構成;
(2)將甲、乙兩組裝置分別放置一段時間,發現甲裝置中的B杯液體變成紅色,乙裝置沒有變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反思交流】這個實驗中采用了甲、乙兩組裝置,目的是   ;
(4)【改進創新】小金進一步改進實驗,設計如圖丙實驗,往試管口的棉花滴10滴濃氨水,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9:學習了分子的有關知識之后,小科等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分子的運動快慢和溫度之間有沒有關系?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這樣兩種猜想:
①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沒有關系;
②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系,并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確,小科等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如圖所示,取來兩只相同的燒杯,在其中放質量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各滴入一滴紅墨水。小科他們發現溫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顏色變化得快一些。小科他們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得出了分子的運動快慢和溫度之間的關系。
【問題】
(1)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2)實驗過程中,用相同的燒杯,放質量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各滴入一滴紅墨水,所運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是    。
(3)實驗過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攪動杯中的水。
題型四、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
例 1.將一根細線松弛地系在一鐵絲框架相對的兩邊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來,框架上便會出現一層肥皂膜,如圖甲所示。用燒熱的針刺破線的一側的肥皂膜,另一側的肥皂膜會把細線拉過去,如圖乙所示。下列選項中的實驗,其原理與上述實驗一致的是(  )
A.鉛柱粘合實驗 B.氣體擴散實驗 C.氣體被壓縮實驗 D.液體擴散實驗
例2.有關分子熱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手捏海綿體積變小,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B.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C.掃地時塵土飛揚,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
D.擴散現象不能在固體中發生
例 3.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間的斥力大小F斥隨著分子間距離r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根據圖像可知:分子之間斥力的大小(  )
A.隨著分子間距離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
B.隨著分子間距離的增大先減小后增大
C.隨著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減小
D.隨著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
變式訓練
1.當兩個分子之間的距離為r0時,正好處于平衡狀態,下面關于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只有斥力作用
B.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只有引力作用
C.兩分子之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等于引力
D.兩分子之間的距離等于2r0時,它們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2、(2023七上·紹興期末)如圖所示,一環形金屬絲布滿一層肥皂膜,環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線,中間連在一起。用熱針刺破丙側肥皂膜,則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狀將變為圖中的(  )
A. B. C. D.
3、如圖,用橡皮帽將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閉一部分空氣。用力向內推動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難以推動,這個實驗現象說明(  )
A.物體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空氣的密度可以變大 D.分子之間存在著斥力
4.如圖所示的實驗,是我們在學習分子動理論時做過的一些實驗:
圖a:濃硫酸銅溶液與清水開始時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
圖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發現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圖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總體積;
圖d:將紅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擴散開;
圖e:將兩個底面干凈、平整的鉛柱緊壓在一起,兩個鉛柱就會結合在一起,下面吊一個較重的物體也不會將它們拉開。
(1)圖a和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    。
(2)圖b和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    。
(3)圖c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    .
5.(2024七上·義烏期末)小科在學習了《走進微觀世界》后,做了如下實驗。
(1)圖甲是演示液體擴散現象的裝置。最初兩種液體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為了更好地證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開始時   (填“A”或“B”)是密度較大的液體。
(2)如圖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杯中分別滴入一滴紅墨水,可以看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這說明   。
(3)如圖丙所示,在銅絲框上寬松地系一根細棉線,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會形成一層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細棉線一側的肥皂膜,你會觀察到棉線被拉向另一邊,該現象說明   。
6:(2023七上·義烏期末)(1)小寒同學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圓柱形杯子中 (如圖所示)裝滿水后繼續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著    (填“引力”或“斥力”),在這種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個一元硬幣和一塊木塊,硬幣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會往杯子邊緣移動,而木塊則無論怎么移動最后都會往中間移動,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㈠可能與硬幣和木塊的形狀有關
㈡可能與液面形狀有關
設計實驗:為了驗證猜想一,小寒將木塊制作成與一元硬幣相同的形狀,放入裝滿水的杯內,發 現木塊總是向    移動,說明猜想一不成立。 (選填“中間”“邊緣”“任意位置”)
(2)為了驗證猜想二,小寒將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處,若發現硬幣總是 向    移動,則證明猜想二成立。 (選填“中間”“邊緣”“任意位置”)
(3)拓展應用:小軒非常好奇如果將兩塊木塊和兩枚硬幣放入到未裝滿水的杯子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是( )
A.硬幣靠攏,木塊分開 B.硬幣分開,木塊靠攏
C.硬幣和木塊都靠攏 D.硬幣和木塊都分開
7:請用分子運動論的相關知識解決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把一塊表面干凈的玻璃板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如圖甲),手持彈簧測力計上端,將玻璃板放到恰好與水槽內水面相接觸(如圖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彈簧測力計。為什么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同,且乙大于甲?
(2)小陸有一次打開了很久沒用過的鉛筆盒,看到有一塊橡皮和一支綠色的鉛筆粘在了起,把橡皮切開后,發現里面有一部分也變成了綠色,從科學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變成綠色是什么現象。為什么在天氣熱的時候容易看到這種現象?
課后作業
1.(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生活中的現象,其中錯誤的是(  )
A.熱脹冷縮,說明分子的大小隨溫度升降而改變
B.“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說明分子之間有空隙
D.濕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
2.證據是得出結論的重要依據,下列實驗中所獲得的事實現象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
A.圖甲中,為了證明鐵生銹發生了化學變化,用磁鐵分別去吸鐵粉和鐵銹
B.圖乙中,為了判斷某種細胞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
C.圖丙中,為了證明分子之間有空隙,將等體積的黃豆和芝麻混合
D.圖丁中,為了證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把端面銼平的兩塊鉛柱壓在一起懸掛起來
3.(2024·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下列是小金同學對某些生活現象的理解,正確的是(  )
A.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液體分子間只有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C.春天柳絮飛揚,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
D.變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鼓起,說明分子的體積變大
4.(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學研究中,嚴密的實驗設計是獲得正確結論的前提。下列四種設計,當抽出玻璃板后,都會觀察到密度比空氣大的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進入空氣中,但其中不能說明二氧化氮分子處于不停運動的是( )
A. B. C. D.
5.(2022·浙江湖州·七年級期末)下列關于荷葉上水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珠蒸發時,水分子間隙大小不變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個水分子
C.水珠靜止不動時,內部的水分子也不運動
D.兩滴水珠相遇時能形成一個較大的水珠,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6.(2024·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下列對一些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事實 解釋
A 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 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
B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體積變小
C 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 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
D 物體的熱脹冷縮 分子間空隙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7.如圖,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實驗后,老師得出結論:總體積變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進入到對方分子間隙中去了。小明卻認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體,所以總體積變小。要證明小明的想法是錯誤的,可以進行( )
A.芝麻和黃豆的混合實驗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實驗
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實驗 D.黃豆和黃豆的混合實驗
8.(2022·浙江紹興·七年級期末)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以下圖示的實驗沒有運用該方法的是(  )
A.氣體擴散實驗 B.泥石流成因 C.黃豆與芝麻混合實驗 D.板塊張裂實驗
9.(2023七上·玉環期末)我們常常借助”模擬實驗”開展研究。下列沒有運用該方法的是(  )
A.甲:用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探究地球形狀
B.乙:用橡皮泥一分為二探究細胞分裂的特點
C.丁:用空氣和二氧化氮的擴散實驗探究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丙用芝麻和黃豆混合實驗探究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10.(2024·浙江臺州·七年級期末)王亞平在“天宮課堂”授課。
(1)如圖甲所示,將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個水膜,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她女兒做的紙花,紙花慢慢張開而水膜依然完好,這表明_ 。
(2)如圖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內注入少量藍色液體,水球變成一個“藍寶石”,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
(10)(11)
11.熱熔膠是一種在常溫下為固態的粘合劑,使用時先用熱熔膠槍加熱使其熔化,再凝固來粘合物體。用如圖所示的一款熱熔膠槍給熱熔膠加熱時,會聞到熔膠的氣味,這是   現象。熱熔膠被膠槍擠出,并“粘”在物體本上,說明分子間存在   。
12.(2023七上·德清期末) 2022中國人工智能產業CEO大會于11月21日在成都開幕。閱讀下列有關“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出了“藥物分子運輸車”。這種分子裝載藥物后,被引導到疾病靶點釋放藥物,對疾病進行針對性治療。
材料2:法國科學家利用特種顯微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動作。這一成果使人類能精確控制單個分子運動,進而開發分子機器人。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在科幻電影《蟻人》中,蟻人可以任意變大或縮小。試想,如果蟻人縮小到一個分子般大小,且處在一杯正在升溫的熱水中,他將會看到周圍水分子的景象是   。
13.(2023七上·義烏期末)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還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對手進行消毒。 小科同學查閱資料發現酒精具有如下性質: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①易燃、②易揮發、③ 無色透明的液體;④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請回答:
(1)以上屬于化學性質的有    (填文中序號);
(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 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3)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會變小是因為   
14.(2023七上·長興期末)我們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抗震救災能力。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據人體發出的氣味發現埋在廢墟下的幸存者。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發現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質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質不同
C.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D.分子間有間隔
(2)地震發生時釋放的巨大能量來自   。
(3)地震時,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錯誤的有   。
①迅速跑到開闊地帶 ②乘汽車逃命
③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著不動
15.(2023七上·臨海期末)小海在學習了”物質的構成”后,做了如下實驗:
(1)圖甲裝置中的液體分別為紅墨水和酒精,已知ρ紅墨水>ρ酒精,最初兩種液體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發現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說明分子   。為了更好地證明該現象,實驗時,上部分液體應選用   (填“紅墨水”或”酒精”)。
(2)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燒杯中分別滴入滴紅墨水(如圖乙),可以看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快,說明   。
(3)將一根細線松松地系在一個鐵絲框架的相對的兩邊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來,框架上便會出現一層肥皂膜(如圖丙)。用燒熱的針刺破線一側的肥皂膜,另一側的肥皂膜出現的情形如圖丁所示中的   (填“a”或”b”)。
16.(2024·浙江紹興·七年級期末)小明是個科學迷,他為了研究分子的性質,設計了如下實驗:
甲、乙兩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張相同的濾紙條,濾紙條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試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個小藥瓶,里面都裝有等量的濃氨水,甲中瓶塞塞緊,乙中不塞瓶塞。
知識鏈接:①濃氨水易揮發②酚酞試液遇到揮發出來的氨氣會變紅
(1)本實驗中,甲的作用是_____;
(2)預測實驗結果(現象)是_____;
(3)該實驗的優點有_____(可多選);
A.環保、節約 B.封閉實驗,排除其他影響 C.現象快而明顯,操作簡單
(4)小李認為該實驗只能證明分子會向上運動,不能證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你覺得可以如何改進?_____。
(5)如果要研究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請你在本實驗基礎上繼續實驗,可以增加一個步驟_____。
17.(2023七上·蘭溪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細心的小明同學觀察到電茶壺在煮茶的過程中(如圖所示)的兩個現象:①一開始聞不到茶香,煮沸后茶香溢滿整個茶室;②在靠近壺嘴處看不見“白氣”,在離壺嘴較高處有“白氣”產生。請你根據圖中的情景結合所學知識,解釋產生這兩個現象的原因。
七年級上冊科學第二章 第1節 走進微觀世界解析
題型一、感受分子的大小與存在
例1:“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說明了(  )
A.分子很小 B.分子可以再分
C.分子之間有空隙 D.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答案】A
【解析】一滴水的體積就非常小,但其中還有1.67×1021個水分子,這說明水分子的體積很小,故A正確,而B、C、D錯誤。
例2:我們用放大鏡看到方形蔗糖似乎由大量細小顆粒構成的。蔗糖溶解在水中后,用放大鏡也不能觀察到蔗糖顆粒了(如圖)。請回答:
(1)你如何證明蔗糖還存在于水中?   。
(2)蔗糖溶解在水中后,這時蔗糖是以一種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該微粒是   。
【答案】(1)合理即可(2)蔗糖分子
【解析】分子都是十分微小的。我們用放大鏡看到的方形蔗糖似乎是由大量細小的顆粒構成的,但這
些細小的顆粒遠不是構成蔗糖的最小顆粒。蔗糖溶解在水中后,我們再也看不見那些蔗糖小顆粒,這時蔗糖是以一種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這種蔗糖微粒稱為蔗糖分子。
【解答】(1) 證明蔗糖還存在于水中可以加熱蒸發水,會有蔗糖從水中析出;
(2)蔗糖由蔗糖分子構成,所以蔗糖溶解在水中后,這時蔗糖是以一種更小的微粒存在于水中,該微粒是蔗糖分子。
4.(2023七上·嘉興期末)對一個厚壁塑料瓶內的油施加高壓,瓶壁無裂痕,瓶內的油會從瓶壁滲出。該現象說明(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
4.【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三種;油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之間存在間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
【解答】構成鋼瓶的粒子間存在間隙,在壓力作用下,油從鋼瓶粒子間的間隙滲出;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題型二、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例1:(2023七上·嘉興期末)對一個厚壁塑料瓶內的油施加高壓,瓶壁無裂痕,瓶內的油會從瓶壁滲出。該現象說明(  )
A.物質是由分子構成 B.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
C.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 D.分子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
【答案】B
【解析】構成物質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離子三種;油是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之間存在間隙,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著引力和斥力;
【解答】構成鋼瓶的粒子間存在間隙,在壓力作用下,油從鋼瓶粒子間的間隙滲出;B符合題意;
例2:(2023七上·南潯期末)“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如圖所示研究分子特點實驗中,采用該方法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分子運動論:分子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間有間隙,分子在永不停息的進行無規則運動。模擬實驗是在人為控制研究對象的條件下進行觀察,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的實驗。
【解答】ACD.均是實物在進行研究,未模擬其他事物;
B.將黃豆和芝麻模擬成其中的分子,探究其是否存在間隙。故答案為:B
例3.(2024七上·杭州期末)提起壓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發生汽化,如圖所示,下列圖示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間內粒子分布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據物態變化的本質分析判斷。
【解答】當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水分子本身沒有發生改變,只是分子之間的空隙增大,即相同空間內水分子的個數減少,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變式訓練
1.把30毫升酒精與30毫升蒸餾水混合后,兩者的體積小于60毫升的原因是(  )
A.物質粒子無固定體積 B.物質粒子無固定形狀
C.物質粒子在不停地無規則運動 D.物質粒子之間存在間隙
解:30mL的酒精與30mL的水混合后,由于分子間有間隙,則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相互填補了對方的空隙,從而使其總體積小于60mL。
故選:D。
2.(2024七上·上城期末)下列對一些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事實 解釋
A 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 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
B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體積變小
C 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 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
D 物體的熱脹冷縮 分子間空隙隨溫度升高而變大
【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分子間的作用力;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據分子運動論的相關知識分析解答。
【解答】A.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是因為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故A正確不合題意;
B.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是因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間都有空隙,故B錯誤符合題意;
C.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是因為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物體的熱脹冷縮,是因為分子間空隙隨溫度升高而變大,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3.(2024七上·平陽期末)小明將少量乙醚吸進注射器,取下針頭,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此時乙醚分子模型如左圖所示。當向內推動活塞后,能正確表示注射器內乙醚分子模型的是(  )
A.B.C.D.
【答案】C
【知識點】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根據物態變化的本質分析判斷。
【解答】當向內推動活塞后,注射器內乙醚的體積減小壓強增大,于是分子之間的距離減小,從氣態變成液態。在此過程中,變化的是分子之間的間隙,而分子的種類、大小和個數保持不變。
故選C。
4.(2024七上·期末)在進行酒精和水混合實驗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此現象可以說明,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   。現在實驗室有兩種該實驗的實驗裝置,如圖甲和乙所示。為了操作更方便及效果更明顯應選擇   (選填“甲”或“乙")玻璃容器。
【答案】存在(有)空隙;乙;
【知識點】分子之間存在空隙;密度公式的應用
【解析】【分析】(1)根據分子之間存在空隙解答;
(2)圖乙中的容器上方更細,則減小相同的體積時液柱的高度變化更明顯;
(1)
5、(2023七上·金華期末)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是認識物質及其變化的兩種角度,人們常透過對宏觀現象的觀察、 思考、推理,建立微觀模型,看清事物本質。
(1)如圖甲為水和酒精混合實驗,實驗中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空隙”的宏觀現象 是   。(2)如圖乙為紅墨水擴散實驗,紅墨水能擴散的微觀本質是   。
【答案】(1)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變小(2)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解析】(1)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間存在空隙,則水分子會進入酒精分子之間,酒精分子會進入水分子之間,最終導致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變小;
(2)根據擴散現象的本質分析。
【解答】(1)如圖甲為水和酒精混合實驗,實驗中能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空隙”的宏觀現象是: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變小。
(2)如圖乙為紅墨水擴散實驗,紅墨水能擴散的微觀本質是: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6、(2023七上·東陽期末)共沸物是指當兩種或多種液體物質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時,在固定的壓力下僅具有一個沸點,此時這個混合物即稱作共沸混合物。
(1)向容積為250mL細頸瓶(如圖所示)加水至虛線處,再滴加幾滴紅墨水,一段時間后,全部水變紅色,這是物質的   現象。
(2)繼續向瓶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處正好與刻度線相平。塞緊玻璃塞,將瓶中的液體倒轉掘勻,重復幾次。靜止一段時間后,A中液面低于刻度線,說明   。
(3)標準狀況下,當水和酒枯均勻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點足78.13℃。將該裝置放入78.13℃的溫水中,共沸物   (填”會”或”不會”)沸騰;若塞緊玻璃塞加熱,共沸物的沸點將會   (填”升高”或”不會”或“降低”)。
【答案】(1)擴散(2)分子之間存在空隙(3)不會;升高
【解析】(1)不同物質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叫擴散現象;
(2)分子間存在間隙;
(3)液體到達沸點,持續吸熱才會沸騰;氣壓越大,沸點越高。
【解答】(1)向容積為250mL細頸瓶(如圖所示)加水至虛線處,再滴加幾滴紅墨水,一段時間后,全部水變紅色,這說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這是擴散現象;
(2)靜置一段時間后,A中的液面位置降低,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隙;
(3)當水和酒精均勻混合后得到共沸物,共沸物的沸點是78.13℃。將該裝置放入78.13℃的溫水中,共沸物能到達沸點,但不能吸熱,所以不會沸騰;若塞緊玻璃塞加熱,氣壓變大,共沸物的沸點將會升高。 故答案為:(1)擴散;(2)分子間存在間隙;(3)不會;升高。
7:(2024七上·嘉興期末)在探究分子之間是否存在間隙時,小嘉發現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于是,他開展了進一步探究:
①把一端封口的細玻璃管固定在米尺上,封口端和零刻度線對齊,如圖所示;
②在玻璃管中注入一定體積的水,讀出水柱的長度;
③然后注入適量酒精,使酒精上表面達到100cm刻度線處;
④封閉管口,將玻璃管反復翻轉,讀出混合后液柱的長度;
⑤重復步驟②、③、④,把相應數據記錄在如下表格中。
實驗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水柱的長度/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后液柱的長度/cm 98.9 98.3 97.7 97.2 96.7 97.3 97.9 99.7 99.0
?/cm 1.1 1.7 2.3 2.8 3.3 2.7 2.1 0.3 1.0
試回答:
(1)表格中的“?”處應填寫的信息是   。
(2)小嘉發現第8組實驗數據存在明顯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
(3)根據表中數據,可初步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1)液柱減小的長度
(2)玻璃管翻轉次數太少,水和酒精沒有充分混合
(3)在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時,兩種液體混合后減小的體積隨著水的體積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
【解析】 (1)(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分析;
(3)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利用控制變量法得出結論。
【解答】 (1)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處的數值為總體積與混合后液柱的長度的差值,即液柱減少的長度;
(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水柱的長度逐漸增加,混合后液柱的長度也會逐漸變大,第8組實驗數據存在明顯偏差,其可能原因是 玻璃管翻轉次數太少,水和酒精沒有充分混合 ;
(3)根據表格中的數據可知,水和酒精混合前的總體積一定,兩者的比例不同,混合后減小的體積也不同,水的體積逐漸變大,減小的體積先變大后變小。
題型三、分子處于不停的運動之中
例1.(2024七上·期末)許多機械零部件要求其表面具有較高的硬度,人們采用滲碳技術,用擴散的方法使低碳鋼的表面滲入更多的碳原子(如圖),以增大表面的硬度,增強其耐磨性。以下現象與此原理最接近的是(  )
A.向氣球內吹氣,氣球鼓起變大 B.堆煤的墻角發黑,難以清除
C.用力摩擦雙手,手面發熱 D.陶泥在烘烤后變成精美的瓷器
【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
【解析】【分析】分析各個選項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向氣球內吹氣,氣球鼓起變大 ,原理為封閉氣體的壓強與質量大小有關,即質量越大,壓強越大,故A不合題意;
B.堆煤的墻角發黑,難以清除,是因為煤分子向墻壁發生了擴散,故B符合題意;
C.用力摩擦雙手,手面發熱 ,原理為做功改變物體內能,故C不會題意;
D.陶泥在烘烤后變成精美的瓷器,即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故D不合題意。
故選B。
(例1)(例2)
例2.(2024七上·金東期中)將2個分別裝有空氣和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ρ二氧化氮>ρ空氣)的玻璃瓶口對口對接,中間用玻璃板隔開.抽開隔板后,通過觀察瓶內顏色變化推斷氣體分子是否作無規則運動.對于玻璃瓶的三種放置方法,四位同學判斷正確的是(  )
A.小華認為甲圖放置最不合理
B.小夏認為乙圖放置最不合理
C.小夢認為丙圖放置最不合理
D.小滿認為三種放置方法都不合理
【答案】B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
【解析】【分析】在科學探究中,要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要控制其它變量相同,只改變要探究的這個變量,避免其它因素對探究產生影響。
【解答】甲:二氧化氮密度大小,空氣密度小,將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下面,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引起的氣體顏色變化。過一段時間后,空氣顏色和二氧化氮顏色相同,只能說明是分子運動引起的;
乙: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氣體在上,密度小的空氣在下,一段時間后,兩瓶氣體的顏色相同,可能是分子運動引起,也可能是重力引起;
丙:兩個瓶子水平放置,也可以排除重力因素對實驗的影響,能夠說明分子在運動。
則最不合理的是乙圖。
故選B。
例3: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請回答下列問題:(氨氣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能使無色酚酞變紅色)
【進行實驗】圖Ⅰ是課本中某個探究實驗,幾分鐘后該實驗中可以看到的現象是  
 ;其中燒杯乙的作用是    ;通過該實驗可以得出    。
【實驗改進】老師對圖Ⅰ所示的裝置進行了改進(如圖Ⅱ所示),并進行了以下操作:
①取一長條形濾紙,等距離滴加無色酚酞試液;②將滴加了無色酚酞試液的長條形濾紙放入一潔凈的試管中,并在試管口塞一團棉花;③向脫脂棉上滴加幾滴濃氨水。
(2)【分析討論】按照改進后的實驗,幾分鐘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拓展延伸】同學們經過討論后認為,圖Ⅰ、圖Ⅱ所示裝置雖能證明分子的性質,但不能證明影響分子性質的因素,于是又設計了如圖Ⅲ所示的裝置。
在U形管的兩個管口分別放入卷成筒狀的棉紗布,并用橡皮塞塞緊。用注射器吸取2mL酚酞試液從橡皮塞慢慢注入棉紗布上,使其潤濕,從另一管口插入吸取了2mL濃氨水的注射器。按此方法再組裝好另一套相同的裝置,將其中一套裝置的下端放入熱水中,并同時向兩支U形管中注入濃氨水。
(3)按照圖Ⅲ所示的裝置進行操作,幾分鐘后看到的現象是    ,該現象說明了    。
(4)圖Ⅲ所示的實驗方法相對于圖Ⅰ所示的實驗方法,具有哪些優點:     。
【答案】(1)甲燒杯中溶液變為紅色,乙燒杯中溶液不變紅;與甲燒杯對照;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2)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D出比B處先變紅;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4)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可防止氨氣污染空氣、能驗證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
解析:(1)氨水具有揮發性,氨分子運動到甲燒杯中,使甲燒杯中溶液顯堿性,酚酞試液變為紅色;乙燒杯溶液不變紅,此處燒杯乙的作用是與甲燒杯對照。由此實驗可知,分子在不停地運動。故答案為:甲燒杯中溶液變為紅色,乙燒杯中溶液不變紅;與甲燒杯對照;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2)右端酚酞試液最靠近濃氨水,最先變紅,故會觀察到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故答案為:酚酞試液由左向右依次變紅;
(3)右邊裝置中的溫度高于左邊裝置,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加快,故D出比B處先變紅;該實驗能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故答案為:D出比B處先變紅;分子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運動速率越快;
(4)圖Ⅲ所示的實驗方法相對于圖Ⅰ所示的實驗方法的優點是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可防止氨氣污染空氣、能驗證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故答案為:在密閉裝置中進行實驗可防止氨氣污染空氣、能驗證溫度對分子運動的影響。
例4:(2024七上·紹興期末)為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某同學將兩只撓杯分別裝入熱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將紅墨水注入兩杯水的   。一段時間后,看到的現象是   ,從而證明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
【答案】底部;熱水中紅色液體擴散得快
【解析】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而無規則運動的劇烈程度與溫度有關,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為研究液體的擴散現象,某同學將兩只撓杯分別裝入熱水和冷水,用注射器慢慢地將紅墨水注入兩杯水的底部(這樣可以避免重力對實驗的影響)。一段時間后,看到的現象是:熱水中紅色液體擴散得快,從而證明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
變式訓練
1.如圖所示,密閉玻璃瓶內的水恒溫放置幾天后,液態水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并不是瓶內的水既不汽化也不液化,而是瓶內存在著汽化和液化的動態平衡過程。請你從分子的角度簡要解釋瓶內液態水體積保持不變的原因: 

【答案】水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液態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運動到瓶內上方的氣體中,氣體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運動到液態水中,二者的數量保持一致
【知識點】分子的熱運動;液化及液化現象
【解析】【分析】從“汽化和液化的動態平衡”入手分析。
【解答】水的液化是空氣中的水分子有一部分運動到液態水中,水的汽化是液態水中的分子有一部分運動到上方的空氣,它們處于動態平衡,即意味著兩者的數量保持一致。
(19)
2:(2023七上·溫州期末)兩只分別裝有空氣和二氧化氮氣體的玻璃瓶,瓶口相對中間用玻璃板隔開,如圖甲。裝置的微觀模型用圖乙表示,其中"●"代表空氣粒子,"○"代表二氧化氮分子。抽去玻璃板,緊貼瓶口,一段時間后瓶中微粒分布情況可表示為(  )
A.B.C.D.
【答案】A
【解析】根據分子運動的知識判斷。
【解答】空氣分子和二氧化氮分子都在不停的運動,打開玻璃板后,空氣分子會進入二氧化氮分子中間空隙,而二氧化氮分子會進入空氣分子的空隙,從而使右邊顏色變淺,左邊顏色變深。當達到一定時間后,左右兩個瓶子內的分子分布均勻,即兩邊的顏色是一致的。
(3)
3.如圖所示,是由微顆粒(1~50nm)制備得到新型防菌“納米紙”。在“納米紙”的表面細菌無法停留且油水不沾。與此現象有關的判斷正確的是(  )
A.組成“納米紙”的分子間沒有間隙 B.油與“納米紙”分子間有斥力沒有引力
C.油分子間引力使紙面上的油匯集成小油珠 D.“納米紙”可阻止細菌分子無規則運動
【答案】選:C
解:A、任何分子之間都有空隙,“納米紙”只是空隙較小,故A錯誤;
B、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故B錯誤;
C、因為分子間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兩滴油能自動結合成一滴,故C正確。
D、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納米紙”不能阻止細菌分子無規則運動,故D錯誤。
4.下列四種現象中屬于擴散現象的是(  )
A.我國北方地區頻發的“沙塵暴天氣” B.春天柳絮漫天飛舞
C.氣體壓縮到一定程度后,難以再壓縮 D.端午節,粽葉飄香
【答案】選:D
解:A、我國北方地區頻發的“沙塵暴天氣”,“沙塵”是肉眼可見的物體的運動,不屬于分子運動,不符合題意;
B、春天柳絮漫天飛舞,“柳絮”也是可見的物體的運動,不符合題意;
C、氣體壓縮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分子間存在斥力,因此難以再壓縮,與擴散無關,不符合題意;
D、端午節粽葉飄香,是氣體分子運動的結果,屬于擴散現象,符合題意。
5.綠茶是一種很多人喜愛的飲品。泡茶時,會聞到茶葉特有的清香,這個現象說明(  )
A.分子非常小
B.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C.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力
D.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答案】選:D
解:泡茶時會聞到茶葉特有的清香,這屬于擴散現象,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故ABC錯誤,D正確。
6.下列現象中,能說明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的是(  )
A.丹桂飄香 B.漫天飛雪 C.煙雨蒙蒙 D.落葉繽紛
【答案】選:A
解:A、沙塵飛舞,沙塵運動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與分子運動無關,丹桂飄香是擴散現象,是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結果,故A正確;
B、漫天飛雪,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與分子運動無關,故B錯誤;
C、細雨濛濛,雨滴下落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與分子運動無關,故C;
D、落葉紛飛,樹葉運動是宏觀物體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與分子運動無關,故D錯誤。
7:(2023七上·玉環期末)洗頭后,用吹風機熱風吹頭發比冷風干得快,說明蒸發的快慢與   有關,從分子運動的角度分析是因為   。
【答案】溫度;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解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有:溫度、空氣流動速度,液體表面積。
【解答】 用吹風機熱風吹頭發比冷風干得快,其中變量為溫度的高低,說明蒸發的快慢與溫度有關,從分子運動的角度分析是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故答案為:溫度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8:(2022七上·金東期中)項目式作業——論證分子運動實驗活動中,小金采用了如圖裝置進行實驗。
【查閱資料】濃氨水(氨氣的水溶液)可以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為紅色
【現象分析】
(1)氨氣是由   構成;
(2)將甲、乙兩組裝置分別放置一段時間,發現甲裝置中的B杯液體變成紅色,乙裝置沒有變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反思交流】這個實驗中采用了甲、乙兩組裝置,目的是   ;
(4)【改進創新】小金進一步改進實驗,設計如圖丙實驗,往試管口的棉花滴10滴濃氨水,可觀察到的現象是   。
【答案】(1)(氨)分子 (2)(氨)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進行對照 (4)濾紙條從試管口向試管底部逐漸變紅
【解析】(1)根據氣體的組成解答;
(2)濃氨水揮發出氨氣,氨氣分子在空氣中做無規則運動,與B杯中的水反應生成氨水。由于氨水具有堿性,可以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3)甲乙實驗進行對照,說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而氨氣分子可使酚酞試液變成紅色。
(4)濃氨水揮發出氨氣,氨氣分子向試管內運動,氨氣先接觸到的酚酞試液先變成紅色,后接觸的酚酞試液后變成紅色,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氨氣是由(氨)分子構成;
(2)將甲、乙兩組裝置分別放置一段時間,發現甲裝置中的B杯液體變成紅色,乙裝置沒有變化,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氨)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3)【反思交流】這個實驗中采用了甲、乙兩組裝置,目的是進行對照;
(4)【改進創新】小金進一步改進實驗,設計如圖丙實驗,往試管口的棉花滴10滴濃氨水,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濾紙條從試管口向試管底部逐漸變紅。
9:學習了分子的有關知識之后,小科等同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分子的運動快慢和溫度之間有沒有關系?在觀察研究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這樣兩種猜想:
①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沒有關系;
②分子運動快慢與溫度有關系,并且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為了研究猜想①是否正確,小科等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
如圖所示,取來兩只相同的燒杯,在其中放質量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各滴入一滴紅墨水。小科他們發現溫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顏色變化得快一些。小科他們通過分析歸納,總結得出了分子的運動快慢和溫度之間的關系。
【問題】
(1)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   。
(2)實驗過程中,用相同的燒杯,放質量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各滴入一滴紅墨水,所運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是    。
(3)實驗過程中    (填“能”或“不能”)用玻璃棒攪動杯中的水。
【答案】(1)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2)控制變量法
(3)不能
【解析】(1)根據水的顏色變化快慢確定分子運動快慢,進而確定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
(2)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這就是控制變量法;
(3)注意分析攪動水是否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即可。
【解答】(1)根據“ 溫度高的那杯水中的顏色變化得快一些 ”可知,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2)實驗過程中,用相同的燒杯,放質量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各滴入一滴紅墨水,所運用的一種研究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
(3)實驗過程中,如果用玻璃棒攪動水,那么會加快水的顏色變化,從而影響判斷,因此不能用玻璃棒攪動杯中的水。
題型四、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
例1.將一根細線松弛地系在一鐵絲框架相對的兩邊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來,框架上便會出現一層肥皂膜,如圖甲所示。用燒熱的針刺破線的一側的肥皂膜,另一側的肥皂膜會把細線拉過去,如圖乙所示。下列選項中的實驗,其原理與上述實驗一致的是(  )
A.鉛柱粘合實驗 B.氣體擴散實驗 C.氣體被壓縮實驗 D.液體擴散實驗
【答案】選:A
解:用燒熱的針刺破一側肥皂膜,由于另一側肥皂膜和棉線間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將棉線拉向另一側,此現象說明了分子存在相互的引力。
A、切削干凈的兩段鉛柱可以粘合在一起,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故A正確;
B、氣體擴散說明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故B錯誤;
C、氣體被壓縮實驗,說明分子間存在間隙,故C錯誤;
D、液體擴散實驗說明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故D錯誤。
例2.有關分子熱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手捏海綿體積變小,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B.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斥力
C.掃地時塵土飛揚,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
D.擴散現象不能在固體中發生
答案】選:B
解:
A、用手捏海綿,海綿的體積縮小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不能說明分子間有空隙,故A錯誤;
B、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分子間有斥力,故B正確;
C、塵土飛揚是固體小顆粒的運動,屬于機械運動,不是分子的運動,故C錯誤;
D、擴散現象能在固體中發生,比如長時間緊挨在一起的金板和鉛板,金中有鉛,鉛中有金,故D錯誤。
例 3.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其中,分子之間的斥力大小F斥隨著分子間距離r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根據圖像可知:分子之間斥力的大小(  )
A.隨著分子間距離的增大先增大后減小
B.隨著分子間距離的增大先減小后增大
C.隨著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減小
D.隨著分子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
【答案】D
【知識點】分子間的作用力
【解析】【分析】根據圖像分析分子之間排斥力隨距離的大小變化關系。
【解答】根據圖像可知,分子之間的排斥力隨著分子之間距離的增大而減小,隨著分子之間距離的減小而增大,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變式訓練
1.當兩個分子之間的距離為r0時,正好處于平衡狀態,下面關于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的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只有斥力作用
B.兩分子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只有引力作用
C.兩分子之間的距離小于r0時,它們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斥力等于引力
D.兩分子之間的距離等于2r0時,它們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作用,而且引力大于斥力
【答案】D
2、(2023七上·紹興期末)如圖所示,一環形金屬絲布滿一層肥皂膜,環上系三根松弛的棉線,中間連在一起。用熱針刺破丙側肥皂膜,則甲和乙部分肥皂膜形狀將變為圖中的(  )
A. B. C. D.
【答案】D
【解析】液體跟氣體接觸的表面存在一個薄層,叫做表面膜,表面層里的分子比液體內部稀疏,分子間的距離比液體內部大一些,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引力,即是表面張力,表面張力的存在使液體表面想被拉伸的彈簧一樣,總有收縮的趨勢;
【解答】當用熱針刺破丙肥皂膜時,甲、乙區域的肥皂膜失去丙肥皂膜的表面張力,而表面張力使肥皂膜收縮,因各點受力特點相同,則肥皂膜形狀為D圖;
3、如圖,用橡皮帽將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閉一部分空氣。用力向內推動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難以推動,這個實驗現象說明(  )
A.物體是由大量分子構成的 B.分子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C.空氣的密度可以變大 D.分子之間存在著斥力
【答案】D
【解析】分子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用橡皮帽將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封閉一部分空氣,用力向內推動活塞到一定程度后,再難以推動,此時分子斥力大于引力,故D符合題意。
4.如圖所示的實驗,是我們在學習分子動理論時做過的一些實驗:
圖a:濃硫酸銅溶液與清水開始時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
圖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發現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圖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總體積;
圖d:將紅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擴散開;
圖e:將兩個底面干凈、平整的鉛柱緊壓在一起,兩個鉛柱就會結合在一起,下面吊一個較重的物體也不會將它們拉開。
(1)圖a和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    。
(2)圖b和圖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    。
(3)圖c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    .
【答案】(1)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2)e;引力
(3)間隙
【解析】圖 a:濃硫酸銅溶液與清水開始時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圖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觸水面,發現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圖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總體積,說明分子之間有間隙;
圖d:將紅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擴散開,說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
圖e:將兩個底面干凈、平整的鉛柱緊壓在一起,兩個鉛柱就會結合在一起,下面吊一個較重的物體也不會將它們拉開,說明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解答】(1)圖a和圖d 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原因相同,實驗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
(2)圖b和圖e兩個實驗形成實驗現象的原因相同,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
(3)圖c實驗表明: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5.(2024七上·義烏期末)小科在學習了《走進微觀世界》后,做了如下實驗。
(1)圖甲是演示液體擴散現象的裝置。最初兩種液體A和B的界面十分清晰,幾天之后,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為了更好地證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開始時   (填“A”或“B”)是密度較大的液體。
(2)如圖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杯中分別滴入一滴紅墨水,可以看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這說明   。
(3)如圖丙所示,在銅絲框上寬松地系一根細棉線,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會形成一層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細棉線一側的肥皂膜,你會觀察到棉線被拉向另一邊,該現象說明   。
【答案】(1)B
(2)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3)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解析】 (1)由于重力作用,物體都有向下運動的趨勢,則應該排除重力因素對顏色變化的影響;
(2)根據分子運動和溫度的關系解答;
(3)根據分子之間存在作用力的知識解答。
【解答】 (1)兩種液體的密度不同,實驗時必須把密度大的液體放在下面,避免由于重力使液體向下落,分不清是重力作用,還是擴散現象,故開始時B是密度較大的液體;
(2)如圖乙所示,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杯中分別滴入一滴紅墨水,可以看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得快,這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3)如圖丙所示,在銅絲框上寬松地系一根細棉線,再浸入肥皂水中慢慢地提起,框中會形成一層肥皂膜。用手指戳破細棉線一側的肥皂膜,你會觀察到棉線被拉向另一邊,該現象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6:(2023七上·義烏期末)(1)小寒同學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一個圓柱形杯子中 (如圖所示)裝滿水后繼續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著    (填“引力”或“斥力”),在這種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在水面上小心放入一個一元硬幣和一塊木塊,硬幣不管推到哪里最后都會往杯子邊緣移動,而木塊則無論怎么移動最后都會往中間移動,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呢?
建立猜想:㈠可能與硬幣和木塊的形狀有關 ㈡可能與液面形狀有關
設計實驗:為了驗證猜想一,小寒將木塊制作成與一元硬幣相同的形狀,放入裝滿水的杯內,發 現木塊總是向    移動,說明猜想一不成立。 (選填“中間”“邊緣”“任意位置”)
(2)為了驗證猜想二,小寒將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處,若發現硬幣總是 向    移動,則證明猜想二成立。 (選填“中間”“邊緣”“任意位置”)
(3)拓展應用:小軒非常好奇如果將兩塊木塊和兩枚硬幣放入到未裝滿水的杯子中,可能會出現的現象是( )
A.硬幣靠攏,木塊分開 B.硬幣分開,木塊靠攏
C.硬幣和木塊都靠攏 D.硬幣和木塊都分開
【答案】(1)引力;中間 (2)中間 (3)A
【解析】(1)根據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解答。根據控制變量法的要求可知,要探究木塊的移動方向是否與形狀是否有關時,可以改變木塊的形狀,觀察它的移動方向。如果移動方向發生改變,那么二者有關;否則,二者無關。
(2)探究硬幣的移動方向與液面形狀是否有關時,可以改變液面的形狀,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如果硬幣的移動方向改變,則說明二者有關。
(3)根據硬幣和木塊在水中的移動方向分析。
【解答】(1)在一個圓柱形杯子中 (如圖所示)裝滿水后繼續加水使水面向上凸起而不溢出,這是因為水的表面分子存在著引力,在這種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
為了驗證猜想一,小寒將木塊制作成與一元硬幣相同的形狀,放入裝滿水的杯內,發 現木塊總是向中間移動,說明猜想一不成立。
(2)為了驗證猜想二,小寒將液面下降至杯子高度的三分之二處,若發現硬幣總是向中間移動,則證明猜想二成立。
(3)小軒非常好奇如果將兩塊木塊和兩枚硬幣放入到未裝滿水的杯子中,硬幣都向中間移動,則硬幣靠攏,木塊都向邊緣移動,則木塊分開,故選A。
7:請用分子運動論的相關知識解決下列問題:
(1)如圖所示,把一塊表面干凈的玻璃板掛在彈簧測力計下(如圖甲),手持彈簧測力計上端,將玻璃板放到恰好與水槽內水面相接觸(如圖乙),并慢慢向上提起彈簧測力計。為什么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同,且乙大于甲?
(2)小陸有一次打開了很久沒用過的鉛筆盒,看到有一塊橡皮和一支綠色的鉛筆粘在了起,把橡皮切開后,發現里面有一部分也變成了綠色,從科學角度分析 下:橡皮里面變成綠色是什么現象。為什么在天氣熱的時候容易看到這種現象?
【答案】(1)見解析;(2)見解析
【解析】(1)乙圖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大于甲圖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原因是玻璃板和水面接觸,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間有引力,所以圖乙的讀數大于圖甲的讀數。
(2)橡皮和綠色的鉛筆粘在了一起,把橡皮切開后,發現里面也有一部分變成了綠色,這是綠色鉛筆上的分子運動到橡皮里面的結果,是擴散現象;因為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所以天氣熱的時候容易看到這種現象。
課后作業
1.(2023七上·上虞期末)用分子的相關知識解釋下列生活中的現象,其中錯誤的是(  )
A.熱脹冷縮,說明分子的大小隨溫度升降而改變
B.“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說明分子之間有空隙
D.濕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
【答案】A
【解析】根據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同種物質的分子性質相同,不同物質的分子性質不同,結合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A.熱脹冷縮,說明分子的間隔(而不是大小)隨溫度升降而改變,故A錯誤,但符合題意;
B.“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斷地運動的,向四周擴散,使人們聞到酒的香氣,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是因為分子之間有間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會互相占據分子之間的間隔,故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D.濕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為夏天氣溫高,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2.證據是得出結論的重要依據,下列實驗中所獲得的事實現象不能作為證據的是(  )
A.圖甲中,為了證明鐵生銹發生了化學變化,用磁鐵分別去吸鐵粉和鐵銹
B.圖乙中,為了判斷某種細胞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結構
C.圖丙中,為了證明分子之間有空隙,將等體積的黃豆和芝麻混合
D.圖丁中,為了證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把端面銼平的兩塊鉛柱壓在一起懸掛起來
解:A.磁鐵能夠吸引鐵、鈷鎳等鐵磁性物質,用磁鐵分別去吸鐵粉和鐵銹,則磁體只吸引鐵粉,不能吸引鐵銹,說明鐵生銹時發生了化學反應,所以所獲得的的事實現象能作為證據,不符合題意;
B.每一種組織都有其特定的形態結構,用顯微鏡可以觀察到細胞及其構成的組織,通過觀察其形態特點、就可以判斷是動物組織還是植物組織,所以為了證明某種組織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用顯微鏡觀察的事實現象能作為證據,不符合題意;
C.科學研究中經常用“模擬實驗”來解決不能或不便于直接實驗法解決的問題,模擬實驗只是模擬演示,不能證明結論,符合題意;
D.將兩個鉛柱的地面削平,削干凈,然后緊緊地壓在一起,兩鉛塊就會結合起來而分不開,由圖可知,甚至下面吊一個鉤碼都不能把它們拉開,此現象說明分子間存在吸引力,所獲得的的事實現象能作為證據,不符合題意;
故選:C。
3.(2024·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下列是小金同學對某些生活現象的理解,正確的是(  )
A.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液體分子間只有斥力
B.水和酒精混合后的總體積小于水和酒精的體積之和,說明分子間有空隙
C.春天柳絮飛揚,說明分子在做無規則運動
D.變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鼓起,說明分子的體積變大
【答案】B
【解析】A.液體很難被壓縮,說明液體分子間有斥力,但是引力同時存在,只是引力遠遠小于斥力,故A錯誤;
B.酒精和水混合后體積變小說明分子間有間隙,故B正確;
C.春天柳絮飛揚,這是宏觀物體的運動,而不是分子運動,故C錯誤;
D.變癟了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鼓起,氣體的體積變大,說明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故D錯誤。
4.(2023七上·杭州期末)科學研究中,嚴密的實驗設計是獲得正確結論的前提。下列四種設計,當抽出玻璃板后,都會觀察到密度比空氣大的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進入空氣中,但其中不能說明二氧化氮分子處于不停運動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注意分析實驗中是否存在影響氣體混合速度的因素即可。
【解答】AC.兩個集氣瓶在水平方向,而重力在豎直方向,因此氣體的重力不會影響二者的混合速度,故A、C不合題意;
B.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上面,密度小的空氣在下面,由于重力作用,二氧化氮分子會向下運動,從而加速二者的混合,故B符合題意;
D.密度小的空氣在上面,密度大的二氧化氮在下面,則氣體的重力不會加速二者的混合,可以說明分子在不停運動,故D不合題意。
5.(2022·浙江湖州·七年級期末)下列關于荷葉上水珠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水珠蒸發時,水分子間隙大小不變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個水分子
C.水珠靜止不動時,內部的水分子也不運動
D.兩滴水珠相遇時能形成一個較大的水珠,說明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答案】D
【解析】A.水珠蒸發時,水由液態變為氣態,水分子間隙變大,故A錯誤。
B.分子十分微小,它的直徑的數量級一般10-10m,是肉眼看不見的,水珠是看得見的物體,不是分子,故B錯誤。
C.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當水珠靜止不動時,水珠中的水分子仍在運動,故C錯誤。
D.兩滴水珠相遇后之所以會合成一滴是因為當分子相互靠近時分子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引力,將兩滴水珠合成了一滴,故D正確。
6.(2024·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下列對一些宏觀現象的微觀解釋錯誤的是(  )
事實 解釋
A 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 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
B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 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體積變小
C 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 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
D 物體的熱脹冷縮 分子間空隙隨溫度改變而改變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A. 炎熱的夏天自行車胎容易爆裂,是自行車胎內分子間隔變大的緣故,此選項正確;
B. 10mL酒精與1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20mL,是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互相占據了對方分子間隔的緣故,此選項錯誤;
C. 紅墨水在熱水比冷水中擴散更快,是溫度越高水分子運動越劇烈的緣故,此選項正確;
D. 物體的熱脹冷縮,是分子間空隙隨溫度改變而改變,溫度越高,分子空隙越大,溫度越低,分子空隙越小,此選項正確。
7.如圖,做了酒精倒入水的混合實驗后,老師得出結論:總體積變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進入到對方分子間隙中去了。小明卻認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體,所以總體積變小。要證明小明的想法是錯誤的,可以進行( )
A.芝麻和黃豆的混合實驗 B.水倒入酒精的混合實驗
C.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實驗 D.黃豆和黃豆的混合實驗
【答案】C
【解析】總體積變小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和水分子進入到對方分子間隙中去了。小明卻認為可能是手指沾上了部分液體,所以總體積變小。根據控制變量的原則,要證明小明的想法是錯誤的,可以進行酒精和酒精的混合實驗。該實驗與上述實驗相比較,操作方法相同,但是相混合的分子種類不同,如果是因為手上沾了部分液體,則混合后體積也應該小于原體積的和,反之,則證明是不同分子混合時,部分子占據原分子的間隔。故選C。
8.(2022·浙江紹興·七年級期末)模擬實驗是一種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以下圖示的實驗沒有運用該方法的是(  )
A.氣體擴散實驗 B.泥石流成因 C.黃豆與芝麻混合實驗 D.板塊張裂實驗
【答案】A
【解析】A.實驗研究分子運動的普遍規律,而不是模擬實驗,故A符合題意;
B.實驗圖中用沙子和斜面模擬泥石流成因,是模擬實驗,故B不符合題意;
C.分子之間存在間隔利用黃豆與芝麻混合模擬實驗,故C不符合題意;
D.地球板塊張裂實驗利用兩塊木板模擬,是模擬實驗,故D不符合題意。
9.(2023七上·玉環期末)我們常常借助”模擬實驗”開展研究。下列沒有運用該方法的是(  )
A.甲:用鉛筆在籃球和木板.上移動探究地球形狀
B.乙:用橡皮泥一分為二探究細胞分裂的特點
C.丁:用空氣和二氧化氮的擴散實驗探究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D.丙用芝麻和黃豆混合實驗探究分子之間存在空隙
【答案】C
【解析】模擬實驗是指通過模擬有關情境,探尋有機體在此種模擬情境下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以及根據此類觀察結果進行推論的研究方法
【解答】A. 甲用籃球模擬地球,使用了模擬實驗,A錯誤
B. 乙用橡皮泥模擬細胞分裂,使用了模擬實驗,B錯誤
C. 丙是通過觀察氣體顏色來探究擴散,沒有使用模擬實驗,C正確
D. 丁用黃豆和芝麻模擬分子以及分子間的空隙,使用了模擬實驗,D錯誤
10.(2024·浙江臺州·七年級期末)王亞平在“天宮課堂”授課。
(1)如圖甲所示,將一個金屬圈插入飲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個水膜,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她女兒做的紙花,紙花慢慢張開而水膜依然完好,這表明_ 。
(2)如圖乙所示,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內注入少量藍色液體,水球變成一個“藍寶石”,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
【答案】分子之間存在引力 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解析】(1)[1]因為分子間存在引力,所以往水膜表面貼上一片紙花時,水膜依然完好。
[2]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熱運動,所以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內注入少量藍色液體,水球變成一個“藍寶石”。
(11)
11.熱熔膠是一種在常溫下為固態的粘合劑,使用時先用熱熔膠槍加熱使其熔化,再凝固來粘合物體。用如圖所示的一款熱熔膠槍給熱熔膠加熱時,會聞到熔膠的氣味,這是   現象。熱熔膠被膠槍擠出,并“粘”在物體本上,說明分子間存在   。
【答案】擴散;引力 解:熱熔膠槍給熱熔膠加熱時,會聞到熔膠的氣味,這是熔膠的氣味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結果,屬于擴散現象;
熱熔膠被膠槍擠出,并“粘”在物體本上,說明分子間存在引力;
12.(2023七上·德清期末) 2022中國人工智能產業CEO大會于11月21日在成都開幕。閱讀下列有關“人工智能”材料并回答問題。
材料1: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制出了“藥物分子運輸車”。這種分子裝載藥物后,被引導到疾病靶點釋放藥物,對疾病進行針對性治療。
材料2:法國科學家利用特種顯微儀器,讓一個分子做出了各種動作。這一成果使人類能精確控制單個分子運動,進而開發分子機器人。
(1)材料1和2研究的粒子是   。
(2)在科幻電影《蟻人》中,蟻人可以任意變大或縮小。試想,如果蟻人縮小到一個分子般大小,且處在一杯正在升溫的熱水中,他將會看到周圍水分子的景象是   。
【答案】(1)分子(2)水分子的距離在變大或水分子運動更劇烈
【解析】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由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我們把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分子熱運動的宏觀表現是擴散。
【解答】(1)分析材料可知,該項目研究的微粒是分子。
(2)分子的熱運動隨溫度是升高而加劇。
13.(2023七上·義烏期末)為應對新冠疫情,我們要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還可以用 75%的酒精溶液對手進行消毒。 小科同學查閱資料發現酒精具有如下性質:酒精在常溫常壓下是一種①易燃、②易揮發、③ 無色透明的液體;④具有略帶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請回答:
(1)以上屬于化學性質的有    (填文中序號);
(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 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3)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會變小是因為   
【答案】(1)① (2)易揮發 (3)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解析】(1)化學性質是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所屬物質類別的化學通性:酸性、堿性、氧化性、還原性、熱穩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化學性質與化學變化是任何物質所固有的特性。
【解答】(1)屬于化學性質的是:易燃性,故選①;
(2)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臨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還常用于為高燒患者擦身,這主 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易揮發的性質,能吸收并帶走患者身上的熱量, 以達到降溫的目的。
(3)酒精與水混合后體積會變小是因為分子之間存在間隙。
14.(2023七上·長興期末)我們要了解一些地震的知識,提高我們的抗震救災能力。
(1)“拯救生命是第一位的",搜救犬能根據人體發出的氣味發現埋在廢墟下的幸存者。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發現幸存者的原因是 ;
A.分子的質量很小 B.不同分子性質不同
C.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D.分子間有間隔
(2)地震發生時釋放的巨大能量來自   。
(3)地震時,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措施錯誤的有   。
①迅速跑到開闊地帶 ②乘汽車逃命
③立即躲到堅固的桌子或床下面,就地避震 ④站著不動
【答案】(1)C (2)地球內部(或地球內力) (3)②④
【解析】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之間存在間隙;分子之間存在引力和斥力;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答】(1)因為幸存者的氣味以分子的形式做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跑到了搜救犬的鼻腔中,從而被發現,所以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搜救犬能發現幸存者的原因是C分子在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2)地震是地球內力原因導致的,所以地震發生時釋放的巨大能量來自于地球內部;
(3)地震時,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①和③;不正確的逃生和自救措施是②④;
15.(2023七上·臨海期末)小海在學習了”物質的構成”后,做了如下實驗:
(1)圖甲裝置中的液體分別為紅墨水和酒精,已知ρ紅墨水>ρ酒精,最初兩種液體的界面十分清晰,第二天發現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說明分子   。為了更好地證明該現象,實驗時,上部分液體應選用   (填“紅墨水”或”酒精”)。
(2)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兩燒杯中分別滴入滴紅墨水(如圖乙),可以看到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快,說明   。
(3)將一根細線松松地系在一個鐵絲框架的相對的兩邊上。把框架浸到肥皂液里再取出來,框架上便會出現一層肥皂膜(如圖丙)。用燒熱的針刺破線一側的肥皂膜,另一側的肥皂膜出現的情形如圖丁所示中的   (填“a”或”b”)。
【答案】(1)在做無規則運動;酒精 (2)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3)b
【解析】擴散現象說明了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分子間存在引力。
【解答】(1) 兩種液體混合均勻了, 說明兩種液體分子分別進入對方分子的空隙中,說明分子在不停的做無規則運動。因為 ρ紅墨水>ρ酒精 ,所以紅墨水會浮在水的上方,所以紅墨水放在上部更能證明該現象;
(2)紅墨水在熱水中擴散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劇烈 ;
(3)用燒熱的針刺破一側肥皂膜,由于另一側肥皂膜和棉線間分子有力的作用,故將棉線拉向另一側,所以b符合題意。
16.(2022·浙江紹興·七年級期末)小明是個科學迷,他為了研究分子的性質,設計了如下實驗:
甲、乙兩相同塑料管壁上各粘有一張相同的濾紙條,濾紙條上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試液,在橡皮塞上各固定一個小藥瓶,里面都裝有等量的濃氨水,甲中瓶塞塞緊,乙中不塞瓶塞。
知識鏈接:①濃氨水易揮發②酚酞試液遇到揮發出來的氨氣會變紅
(1)本實驗中,甲的作用是_____;
(2)預測實驗結果(現象)是_____;
(3)該實驗的優點有_____(可多選);
A.環保、節約 B.封閉實驗,排除其他影響 C.現象快而明顯,操作簡單
(4)小李認為該實驗只能證明分子會向上運動,不能證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你覺得可以如何改進?_____。
(5)如果要研究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請你在本實驗基礎上繼續實驗,可以增加一個步驟_____。
【答案】對照 甲中無明顯變化,乙中濾紙條上自下而上出現紅點 ABC 在塑料管壁上四周都貼上這樣的濾紙條,觀察紅點出現的先后是否有規律 按照乙的條件,重新設置一個管丙,將管丙浸入冰水中,觀察紅點出現的時間,與乙進行比較
【解析】(1)本實驗中,甲瓶有瓶塞,氨氣不能揮發出來,乙瓶敞口,有氨氣逸出,甲的作用是與乙瓶形成對照;
(2)甲中無明顯變化,乙瓶敞口,揮發出氨氣,酚酞試液遇到揮發出來的氨氣會變紅,可預測實驗結果(現象)是乙中濾紙條上自下而上出現紅點;
(3)該實驗裝置密閉,需要藥品的量少,優點有:環保、節約;封閉實驗,排除其他影響;現象快而明顯,操作簡單;
(4)在塑料管壁上四周都貼上這樣的濾紙條,觀察紅點出現的先后沒有規律,可證明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
(5)如果要研究分子運動與溫度的關系,可在本實驗基礎上繼續實驗:增加一個步驟,按照乙的裝置條件,重新設置一個管丙,將管丙浸入冰水(與乙瓶溫度有較大差別即可)中,觀察紅點出現的時間,與乙進行比較。
17.(2023七上·蘭溪期末)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重要的研究方法。細心的小明同學觀察到電茶壺在煮茶的過程中(如圖所示)的兩個現象:①一開始聞不到茶香,煮沸后茶香溢滿整個茶室;②在靠近壺嘴處看不見“白氣”,在離壺嘴較高處有“白氣”產生。請你根據圖中的情景結合所學知識,解釋產生這兩個現象的原因。
【答案】分子不停的無規則運動跟溫度有關。一開始溫度不高,分子運動不劇烈;煮沸后溫度升高分子運動劇烈,茶葉中的有關分子從茶壺中擴散出來充滿茶室,再進入鼻腔,人們感覺到茶香溢滿整個茶室。茶壺中水吸收熱量汽化,產生的水蒸氣從壺嘴出來。由于壺嘴處氣溫較高水蒸氣無法放熱液化,所以壺嘴處看不見“白氣”從壺嘴出來的水蒸氣上升過程中遇到較冷的空氣,放熱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氣”。
【解析】(1)擴散現象表明構成物質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越劇烈。由于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跟溫度有關,所以,我們把分子永不停息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2)大量實驗表明,所有氣體在溫度降低到足夠低時,都會發生液化成為液體。
【解答】①茶香與溫度的關系,從分子無規則運動與溫度的關系的角度進行分析;
②溫度高水易汽化形成水蒸氣,溫度較低,水蒸氣易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枣庄市| 时尚| 游戏| 介休市| 涿鹿县| 金华市| 鄂尔多斯市| 灵川县| 镇江市| 探索| 禹州市| 读书| 同江市| 鄯善县| 东阿县| 永德县| 沿河| 盖州市| 井冈山市| 定西市| 万山特区| 梁河县| 大悟县| 龙口市| 广饶县| 木里| 平顶山市| 达州市| 苏尼特左旗| 霍邱县| 江门市| 大悟县| 景东| 邵东县| 丹凤县| 井研县| 新郑市| 诸暨市| 广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