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yǎng)】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yǎng)】4.1 探索地球表面(第2課時)分層練習(含解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認識地殼的變動,了解褶皺、斷層的成因,了解外力的主要因素。
科學思維:能說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探究實踐:尋找地殼變動的證據(jù),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內力作用的結果;通過課本插圖的閱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圖象的能力。
態(tài)度責任:通過了解地形變化的事實,加深對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理解,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地殼變動均表現(xiàn)為地殼上升 B.內力作用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動力
C.地殼變動均表現(xiàn)得十分激烈 D.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能量是太陽輻射
2.下列地貌形態(tài)的形成,主要是由風力侵蝕作用引起的是( ?。?br/>A.流動的巖漿 B.迷人的溶洞
C.沙漠中的石蘑菇 D.美麗的水庫大壩
3.下列現(xiàn)象不是地殼運動造成的是( ?。?br/>A.地震后馬路開裂 B.長江三角洲的形成
C.火山噴發(fā) D.珠穆朗瑪峰的成長
4.外力對地形形成的作用表現(xiàn)在( ?。?br/>A.削低高山 B.填平深谷
C.使表面趨于平坦 D.以上選項都對
5.下列現(xiàn)象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的是( ?。?br/>A.(1)(2)(3) B.(1)(2)(4) C.(1)(3)(4) D.(2)(3)(4)
6.如圖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qū)常見的一種地貌,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br/>A.流水 B.冰川 C.風力 D.生物
7.溫州東部平原地區(qū)河道縱橫交錯,形成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br/>A.冰川 B.流水 C.風力 D.海浪
8.下列地形變化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br/>A.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 B.珊瑚礁的形成
C.風蝕蘑菇的形成 D.上海崇明島不斷地“長大”
9.下列現(xiàn)象不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 ?。?br/>A.高山巖層中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 B.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
C.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 D.風蝕的巖石
10.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于地球外部 B.內力作用能使地表趨于平坦
C.外力總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1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不可能短時間內改變
B.喜馬拉雅山地巖層中發(fā)現(xiàn)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海洋
C.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殼運動長期作用的結果
D.巖層在運動過程中會引起地震
12.地形能發(fā)生“滄海桑田”變化,這是由于地球   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而  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下列屬于內力作用的有     ,屬于外力作用的有     。
①地殼運動 ②巖漿活動 ③地震 ④搬運作用 ⑤火山噴發(fā) ⑥堆積作用
13.讀地貌景觀圖,回答下列問題:
(1)主要受內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是    
A.甲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丁 D.甲和丙
(2)下列地形變化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是    
A.浙江千島湖 B.杭州西湖 C.柴達木盆地 D.喜馬拉雅山
(3)如圖所示,A處海拔是     m;而A、B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是     m。
14.下列有關地殼變動的說法錯誤的是( ?。?br/>A.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
B.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證據(jù)
C.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
D.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
15.如圖所示為北緯30°附近的等高線地形圖。M為陡崖,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 ?。?br/>A.流水侵蝕 B.巖層斷裂 C.風蝕作用 D.泥沙堆積
16.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 ?。?。
A.太行山是從古老的大海里升起來的 B.太行山今后將從陸地轉變?yōu)楹Q?br/>C.今天的海螺、海蚌是水陸兩棲的 D.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17.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說明了(  )
①地殼變動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
②地殼的升降運動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③大理石會生長
④地殼變動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18.有關內、外力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B.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因為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C.內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外力作用使地表高低不平
D.干旱地區(qū)的外力因素主要是冰川,濕潤地區(qū)的外力因素主要是流水
19.如圖是小明制作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概念圖,還有部分未完成。
(1)概念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
(2)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敖膸Z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     。(填序號)
20.閱讀某??茖W興趣小組所做的兩個實驗,回答下列問題。實驗一:在模擬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細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澆注水流。若沿某條線方向澆注水流,則會形成小溝谷。若在整個坡面上隨意澆注,則會溝壑縱橫,坡面破碎。實驗二:用玻璃制成箱體,在風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電吹風向里吹風。某同學想:風力不同,吹揚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當停止吹風時,沉積物分布有何規(guī)律?后來發(fā)現(xiàn):風力越大,吹揚起的砂粒越大。當停止吹風時,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
(1)實驗一現(xiàn)象說明了    是濕潤地區(qū)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實驗二可見,    是造成干旱地區(qū)地形的主要原因;
(3)如圖所示是一位同學外出考察時拍攝的照片,你認為該地貌所屬的類型是    ;
A.海蝕地貌B.冰蝕地貌C.風蝕地貌D.水蝕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過上述兩個實驗說明的有    (多選)。
A.東非大裂谷 B.喜馬拉雅山 C.馬里亞納海溝
D.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沙丘 E.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 F.長江下游三角洲
21.科學家精確測量珠穆朗瑪峰的海拔為8844.43m,目前仍以每年18.5mm的速度在上升。同時考察發(fā)現(xiàn)該地區(qū)有大量的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故推測在2500萬年以前該地可能是一片汪洋大海。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珠穆朗瑪峰的形成原因是     。
A.只有內力作用 B.只有外力作用 C.外力作用為主 D.內力作用為主
(2)據(jù)圖分析,造成珠穆朗瑪峰峻峭挺拔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冰川
B.流水
C.風
D.海浪
22.讀圖甲和圖乙,完成下列問題。
(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     的作用下,或發(fā)生     ,或引發(fā)     ,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這說明     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3)自地球形成以來,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    、    、    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
23.某大學地理系的同學,利用暑假到全國各地進行考察活動,下圖是他們繪制的地貌景觀素描圖,請你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完成下列問題。
(1)學生甲的考察活動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亞進行的,你認為他所繪制的最有可能是 圖,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2)學生乙自豪地說:“我是全班考察中到達最高海拔的一個?!睋?jù)此,你認為他繪制的應是 圖,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學生丙說道:“我這次在同一個地方,冒著高達40 ℃的高溫繪制了兩幅圖,應該數(shù)我最辛苦了?!?你認為學生丙繪制的兩幅地貌景觀圖是 、 。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科學
4.1探索地球表面(第2課時) 分層練習
科學觀念:認識地殼的變動,了解褶皺、斷層的成因,了解外力的主要因素。
科學思維:能說明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探究實踐:尋找地殼變動的證據(jù),通過模擬實驗了解內力作用的結果;通過課本插圖的閱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地理圖象的能力。
態(tài)度責任:通過了解地形變化的事實,加深對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理解,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1.【答案】B
【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qū)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fā)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地殼變動表現(xiàn)為地殼上升或下陷,故A錯誤;內力作用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動力,故B正確;地殼變動表現(xiàn)的不均十分激烈,故C錯誤;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或地球本身,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殼變動的特征,根據(jù)所學理解解答。
2.【答案】C
【分析】世界陸地表面的地表形態(tài)處于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它們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
【解答】解:地表形態(tài)是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主要包括: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活動;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風力、水力等。四個選項中只有C石蘑菇是風力作用形成的,流動的巖漿是由地球的內力作用形成的,地下溶洞是由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美麗的水庫大壩則有人力修筑而成。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外力作用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屬于基礎題目。
3.【答案】B
【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qū)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fā)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地殼運動往往會有火山、地震等現(xiàn)象,珠穆朗瑪峰是由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屬于地殼運動,而長江三角洲的形成是由長江沖積形成的,屬于外力作用。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內容,結合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
4.【答案】D
【分析】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xiàn)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解: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是在內力與外力長期作用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以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外力對地形形成的作用,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5.【答案】A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解答】解:高山上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陸變遷、地殼上升的結果;峭壁上巖層斷層的裂痕,是地殼變動造成的;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地殼運動導致彎曲的變現(xiàn);風蝕的巖石是風力侵蝕的結果,不是地殼變動;故選項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地殼運動的相關知識,理解題干不同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答題的關鍵。
6.【答案】C
【分析】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流水堆積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沖積扇或洪積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現(xiàn)為侵蝕和搬運,在下游表現(xiàn)為堆積)。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表現(xiàn)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
【解答】解:讀圖可得,圖中所示的是風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屬于外力作用。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西北地區(qū)的外力作用,讀圖解答即可。
7.【答案】B
【分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xiàn)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解:溫州東部平原地區(qū)河道縱橫交錯,形成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地形,影響這種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由于流水的沉積,形成具有水鄉(xiāng)特色的平原。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外力作用對地形的影響,屬于理解性問題,難度不大。
8.【答案】B
【分析】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球內部的力量,另一個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內力是指由地球的內能所引起的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陽能和重力而產(chǎn)生的各種作用,如風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風力等的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等。
【解答】解:A、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貌,是水土流失形成的,與生物作用無關,A錯誤;
B、珊瑚是腔腸動物,捕食環(huán)節(jié)動物,因此珊瑚蟲可以分泌石灰質堆積成珊瑚礁,形成島嶼,與生物作用有關,B正確;
C、風蝕蘑菇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與生物作用無關,C錯誤;
D、上海崇明島形成的原因是河流堆積,與生物作用無關,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理解地形變化的原因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9.【答案】D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解答】解:高山上的巖層中發(fā)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是海陸變遷、地殼上升的結果;峭壁上巖層斷層的裂痕,是地殼變動造成的;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地殼運動導致彎曲的變化;風蝕的巖石是風力侵蝕的結果,不是地殼變動,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地殼運動的相關知識,理解題干不同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是答題的關鍵。
10.【答案】D
【分析】內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主要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xiàn)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重力作用和化學作用,它使得地表趨于平坦。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我們現(xiàn)在的地表形態(tài)。
【解答】解:A、內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故不符合題意;
B、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崎嶇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變得緩和,故不符合題意;
C、外力不一定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故不符合題意;
D、地形往往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故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此題考查地質作用與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區(qū)別內外力作用對地表的影響,結合課本知識解題即可。
11.【答案】A
【分析】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海洋可以變成陸地,陸地可以變成海洋.
【解答】解:A、火山地震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地表形態(tài),A不正確。
B、喜馬拉雅山地巖層中發(fā)現(xiàn)的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這里曾經(jīng)是海洋,B正確。
C、滄海桑田的變化是地殼運動長期作用的結果,C正確。
D、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可能觸發(fā)地震,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海陸變遷及其原因,理解解答即可.
12.【答案】內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分析】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因為各種變化往往需要經(jīng)歷漫長的時間,所以在短期內大多不易被人們察覺。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趨于平坦,地殼運動是促使地形變化的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震和火山噴發(fā)都屬于地球的內力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屬于地球的外力作用。
故答案為:內力;外力;①②③⑤;④⑥。
【點評】本題考查地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原因,解答此題的方法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所學知識點比較記憶。
13.【答案】(1)D;(2)A;(3)1300;600。
【分析】內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xiàn)形式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太陽能,表現(xiàn)形式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蝕,風力侵蝕),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冰川堆積),固結成巖。
【解答】解:(1)甲圖是火山噴發(fā),屬于內力作用;乙圖為石林景觀,流水的溶蝕作用形成,屬于外力作用;丙圖為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壓力而形成的連續(xù)彎曲的構造形式,因此屬于內力作用;丁圖為河谷,流水侵蝕而成,屬于外力作用。
(2)浙江千島湖是人工湖,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杭州西湖、柴達木盆地、喜馬拉雅山并不屬于人類活動造成的,A符合題意。
(3)B點距離海平面為500米+200米=700米,A處海拔是1300米,因此A、B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為:1300﹣700=600m。
故答案為:(1)D;(2)A;(3)1300;600。
【點評】本題考查了海陸變遷現(xiàn)象和相對高度的計算,讀圖解答即可。
14.【答案】D
【分析】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地殼變動一直在廣泛地、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故A正確。
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等都是地殼變動的真實有效的證據(jù);故B正確。
地球內部能量是引起地殼變動的巨大能量;故C正確。
板塊運動能引起地震和火山發(fā)生;故D錯誤。根據(jù)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海陸變遷的地理知識點,掌握課本知識理解解答此題。
15.【答案】A
【分析】地表表面的形態(tài)在不斷的變化。引起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xiàn)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解:據(jù)圖可知,M為陡崖,位于沿海地區(qū),并且由陸地凸向海洋,風浪大,其地貌的成因可能是流水侵蝕。
故選:A。
【點評】解答本題,需掌握地質作用的知識,并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決問題。
16.【答案】A
【分析】地表形態(tài)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和變化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也有可能變成陸地,海陸不斷發(fā)生變遷。
【解答】解:在太行山中發(fā)現(xiàn)許多海螺、海蚌殼等生物化石,這一記載說明太行山原來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變動逐漸隆起形成山脈。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海陸變遷現(xiàn)象,結合題干信息和所學知識點理解解答即可,屬于基礎題。
17.【答案】D
【分析】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地殼的變動、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氣候、災害和人類活動,如暴雨沖刷、填海造陸等,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皽婧IL铩闭f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tài)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說明了地殼變動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經(jīng)歷了多次的海陸變遷,地殼的升降運動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海陸變遷的原因,理解記憶即可。
18.【答案】A
【分析】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風力作用、流水沖積作用、冰川作用等,地球的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火山和地震,內力作用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解:珠江三角洲的形成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選項A正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是夏季暴雨的沖刷形成的,選項B錯誤;內力作用使地表變得起伏高低,外力作用使高山削低,低地填平,所以選項C錯誤;干旱地區(qū)的外力因素主要是風力作用、太陽輻射等物理作用的結果,濕潤地區(qū)主要是流水,選項D錯誤。根據(jù)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內外力作用的不同效果,理解相應的課本知識是答題的基礎。
19.【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chǎn)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衰變產(chǎn)生的熱能。
【解答】解:(1)地表形態(tài)是在地球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地殼運動,表現(xiàn)形式為地震、火山噴發(fā)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2)外力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有冰川刨蝕作用、流水沖涮、風力侵蝕作用等。溫州江心嶼最初主要是由泥沙在甌江下游沉積而成。“江心嶼的形成”可以放入概念圖中的舉例②流水作用。
故答案為:火山噴發(fā);②。
【點評】本題考查了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特點,結合圖示及教材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
20.【答案】(1)流水;
(2)風力;
(3)C;
(4)ABCE。
【分析】內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形態(tài)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重力能等,表現(xiàn)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積成巖。
【解答】解:(1)實驗一現(xiàn)象說明了流水是濕潤地區(qū)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實驗二可見,風力是造成干旱地區(qū)地形的主要原因。
(3)圖中所示的是風蝕地貌,是經(jīng)由風和風沙流對土壤表面物質及基巖進行的吹蝕和磨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故選C。
(4)東非大裂谷和馬里亞納海溝都是板塊張裂拉伸運動形成的,喜馬拉雅山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流動沙丘是風力作用形成的,阿爾卑斯山脈的角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長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故選ABCE。
故答案為:
(1)流水;
(2)風力;
(3)C;
(4)ABCE。
【點評】本題考查地貌形成的原因等,讀圖解答即可。
21.【答案】(1)D;
(2)A。
【分析】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fā)生張裂運動時,其運動方向相反,板塊之間的距離不斷擴張,在張裂地區(qū)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塊發(fā)生擠壓運動時,其方向是相對運動,板塊之間的距離縮小,地表還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1)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最高峰。喜馬拉雅山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板塊發(fā)生擠壓碰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并且隨著兩大板塊的繼續(xù)碰撞,喜馬拉雅山會增高。故珠穆朗瑪峰的形成原因是內力作用。故選D。
(2)據(jù)圖分析,造成珠穆朗瑪峰峻峭挺拔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蝕。故選A。
故答案為:
(1)D;
(2)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珠穆朗瑪峰的形成原因,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內容是解題關鍵。
22.【答案】(1)地殼運動;彎曲;斷裂;
(2)地殼的升降活動;
(3)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分析】地殼變動的上升下降水平巖層在內力的作用下,或發(fā)生彎曲,或引發(fā)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底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地震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的作用下,發(fā)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的現(xiàn)象。
【解答】解:(1)圖甲說明,水平巖層在地殼運動的作用下,或發(fā)生彎曲,或引發(fā)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主要原因,地殼運動屬于地球的內力作用。
(2)圖乙反映的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情況:石柱上橫線代表曾被火山灰覆蓋,小點部分保留著海洋生物活動的痕跡。這說明地殼變動在持續(xù)不斷地進行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地殼的升降活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
(3)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激烈、很迅速,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只要我們平時仔細觀察,就不難找到地殼變動的痕跡。例如: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都是地殼變動的信息。
故答案為:
(1)地殼運動;彎曲;斷裂;
(2)地殼的升降活動;
(3)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陸變遷的有關知識,要分析理解解答。
23.B 海浪侵蝕 C 冰川侵蝕 A E
【詳解】(1)海南的三亞位于侵蝕海岸,圖中B表示侵蝕海岸地貌,因此老家在海南三亞的學生所繪制的最有可能是B圖,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蝕。
(2)圖示地貌中,海拔最高的應是冰川地貌,圖中C表示的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角峰、冰斗、U形谷等冰川地貌,因此他繪制的應是C圖,該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蝕作用。
(3)冒著高達40 ℃的高溫繪制了兩幅圖,因此該學生觀察的地區(qū)應為大陸性很強的內陸地區(qū),這里風力較大,風力侵蝕和風力沉積作用明顯,圖中A表示風蝕蘑菇,E表示沙丘地貌。
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丽区| 灵川县| 微博| 盐源县| 奉新县| 蒲城县| 承德市| 梁山县| 尼木县| 彭州市| 无极县| 澄江县| 棋牌| 福建省| 乐山市| 木兰县| 崇仁县| 通山县| 石屏县| 奉节县| 保山市| 肇庆市| 东兰县| 开江县| 泉州市| 桂东县| 兰溪市| 临汾市| 芒康县| 惠安县| 唐山市| 聊城市| 葵青区| 夏津县| 台湾省| 彩票| 兴城市| 磐安县| 商都县| 图片| 合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