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第6課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1.了解遣唐使、鑒真東渡、唐與新羅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經等史實,思考并認識外交的開放與唐朝國力強盛之間的關系。2.識讀《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內的鑒真像》《玄奘西行與回國路線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3.學習鑒真為實現目標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中華文化的毅力,學習玄奘西行和譯經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開放交流、包容吸收外來文化對于世界各國文明發展的重要作用。學習目標漫漫遣唐行——遣使入長安壹一、遣隋使和遣唐使1.遣唐使遣唐使是隋唐時期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國學習交流的使節團。跟隨遣唐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留學生和留學僧等。(2)概念:(1)背景:隋唐時期中日兩國的交流非常頻繁。(3)目的: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4)特點: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團的規模一般不超過200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倍增,開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開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團,人數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選了解唐朝情況和博通經史、嫻習文藝的人擔任。時間長次數多素質高規模大“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 —《日本書紀》 注:法式:法律、制度、文化等《弘法大師行狀繪詞》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并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遣唐使來華路線(5)代表人物: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698—770),日本入唐留學生,入唐后改名晁衡。717年,仲麻呂到達長安。后來參加科考,一舉考中進士。他和唐代許多名士有密切交往,如李白、王維等。《哭晁卿衡》李白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吉備真備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到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6)影響:建筑政治貨幣文字唐大明宮大角觀建筑推測復原圖日本宇治平等院鳳凰堂日本在5世紀以前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使用的是漢字。8世紀中期,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仿照漢字偏旁創立“片假名”。9世紀初,來到中國的日本僧人空海依據中國草書,創立“平假名”。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日)木宮泰彥《中日交通史》 陜西西安市城東南。日本空海(號弘法大師),在此寺拜密宗大師惠果為師,學習密宗真諦;后回日本創立真言宗,成為開創“東密”的祖師。青龍寺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寺,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青龍寺迢迢傳法途——鑒真赴東瀛貳唐高僧鑒真(688—763年),本姓淳于,揚州江陽人,年十四出家為僧。稍長,遍游長安、洛陽,尋問名師,專研戒律。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 ——《鑒真東渡日本》二、鑒真東渡(1)東渡目的:次數概 況1未出海便夭折。遭誣告與海盜勾結,鑒真一行東渡的船只被官府查沒。2被風浪所阻。突遇風暴,船被洶涌的波濤擊破,不得不上岸。一個月后,鑒真一行又下海,再遭風浪,船觸礁擱淺,被漁民救上岸。3東渡未能成行,因官府出面阻止。4未果。因弟子的好心阻攔。5遭遇臺風,失敗。在海上漂泊14天,到了海南島。鑒真因暑熱患眼疾,雙目失明。6東渡成功753年,鑒真一行終于抵達今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兒島。鑒真六次東渡弘揚佛法鑒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繼續進行第6次東渡,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2)概況:唐玄宗時精神: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勇于開拓。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公元759年由中國唐朝高僧鑒真主持修建,被日本政府定為一級國寶。(7世紀中葉建,鑒真到日本后,曾在此傳播佛教。)日本東大寺大佛殿佛學建筑鑒真所傳“奇效丸”醫學(3)影響: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義,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 鑒真東渡紀念碑孝謙天皇仿二王字體所寫的門額攘攘交流路——唐與新羅叁1.隋唐和古代朝鮮半島的國家往來頻繁。新羅統治朝鮮半島部分地區后,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據史書記載,至少有數十人參加了科舉考試,及第后還有人留在長安做官。2.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雙方陸上和海上貿易往來都非常活躍。三、唐朝與新羅的關系朝鮮乾元重寶(始鑄于998年)形制仿唐乾元重寶韓國首爾景福宮勤政殿新羅佛國寺3.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員,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學技術,建筑、藝術、服飾多受唐朝的影響。朝鮮平島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兼收并蓄。4.代表人物:崔致遠,謚號文昌。朝鮮半島新羅王京(今韓國慶尚北道慶州)人。十二歲時,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長安就讀,曾游歷洛陽。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進士及第,出任溧水縣尉,任期屆滿,被淮南節度使高駢聘為幕府,后授職幕府都統巡官。其二十八歲時,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國信使”身份東歸新羅。他在唐朝做官,寫下大量詩文。他的文集《桂苑筆耕》,流傳至今。思考:以阿倍仲麻呂、崔志遠為代表的外國留學生可以在唐朝求學、參加科舉考試、乃至做官,這說明唐朝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特點?寬容開放的對外政策《桂苑筆耕集》是新羅人崔致遠的詩文集,收錄了他在中國期間寫下的大量詩文,是現存最早的古代朝鮮半島漢文典籍。這部詩文集代表了朝鮮半島文人較高的創作水平。遣使入朝……并獻方物,前后相屬……所輸物產,為諸蕃之最。——《唐會要·新羅》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舊唐書·新羅傳》說說唐朝與新羅的交往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內容。材料研讀政治、經濟、文化方面茫茫取經路——玄奘往天竺肆唐代高僧,姓陳名祎,法號玄奘,因精通佛教經典“三藏經”,人稱“三藏法師”。13歲出家,20歲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627年他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645年正月,玄奘帶著657部佛經回到長安。后20年間從事佛經翻譯工作,與弟子根據西行旅途見聞編成:《大唐西域記》。四、玄奘西行1.天竺與玄奘你知道中國古代史上的玄奘西行被哪一小說取材嗎 玄奘西行前,國人稱印度為天竺。此外還有“身毒”“賢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時發現這些稱呼都不準確,認為譯為印度比較合適,一譯法逐漸流行,沿用至今。2.玄奘西行(1)目的:(2)概況:①時間:②路線:貞觀初年從 出發,經 到西域,跨 經中亞往南最終到達天竺。遍訪天竺名寺,研習佛法,曾在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長安河西走廊蔥嶺隨著佛教在中土傳播,由于對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學說。為了進一步了解佛學原著,貞觀年間,玄奘決定親自去西行取經,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1.玄奘西行路線:長安(今陜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蘭州——涼州(今甘肅武威)——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玉門關——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魯番)——阿耆尼國(今新疆焉耆)——屈支國(今新疆庫車)——跋逯迦國(今新疆阿克蘇)——凌山(今天山穆蘇爾嶺)——大清池(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葉城(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國(都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鐵門(烏茲別克斯坦南部茲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興都庫什山)——今阿富汗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2.玄奘回程路線:從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蔥嶺(帕米爾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瑪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南)——長安;3.途經國家:中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玄奘西行途徑區域的自然景觀645年,玄奘攜600多部梵[fàn]文佛經回到長安,受到盛大歡迎。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等前去迎接。《玄奘取經回長安圖》生動描繪了玄奘歸來時受到盛情迎接的場景。《玄奘取經回長安圖》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并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精神:矢志不渝、鍥而不舍、百折不撓、追求真理。材料一: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么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結合教材,回答玄奘的歷史貢獻。材料二:《大唐西域記》書影《大唐西域記》共12卷,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撰文。書中記述了玄奘西行親歷138個地區和國家的見聞與概況,成為研究中亞和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典籍。(1)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和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慈恩寺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玄奘圓寂后先葬于今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上,后遷葬在陜西省長安縣少陵原南原畔,并修寺建塔以作紀念。唐肅宗題塔額“興教”二字,故名興教寺。興教寺玄奘墓塔在印度很多教科書中就有關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課文《佛的影子》,講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強盜的故事。“如果沒有玄奘的著作,重建印度歷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史學家阿里那爛陀遺址(英國考古學家根據玄奘的記載發現)印度玄奘大師紀念館玄奘是舉世公認的佛學家、旅行家和翻譯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和世界文化名人,被譽為“民族的脊梁”。 ——毛澤東悠悠唐新史——萬國拜冕旒伍東羅馬帝國與唐朝交往頻繁。貞觀年間,東羅馬帝國的使臣到長安。開元時,東羅馬帝國多次派使臣來華,進貢獅子、羚羊等。唐朝稱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國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與唐朝通好,史書記載的就有40多次。中國的造紙術還通過大食傳播到西方,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唐朝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7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往來。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中國人被稱為“唐人”。五、與東羅馬帝國、大食的交往非洲思考:材料反映唐朝與哪些國家、地區有交流?這說明唐朝對外交流具有怎樣的特點?從中歸納唐朝實行了怎樣的對外政策?國家 新羅 大食 波斯 天竺 日本 東羅馬次數 104 37 26 25 15 7主要外國使團來唐次數統計——根據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整理大食人俑東羅馬金幣特點:①反映出唐朝與阿拉伯地區、歐洲和非洲都有交往。②交流范圍廣。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波斯凸紋玻璃杯非洲黑人俑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比較項目 事件 在位皇帝 方向 國家 目的 貢獻不同點 鑒真東渡 東 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玄奘西行 西 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相同點 日本天竺弘揚佛法求取佛經唐玄宗唐太宗1.精神相同: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堅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2.意義相同:都是大唐對外交往的友好使者。2.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寬容、開放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較發達,為中外互相往來創造了條件。1.結合教材所學,歸納唐朝中外交流空前繁榮的原因。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要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唐太宗時外國使節攜帶各種供品朝拜唐朝皇帝的情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課堂小結玄奘隋唐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唐太宗時期)鑒真東渡(唐玄宗時期)日本遣唐使唐與新羅的關系唐朝對外交往的方式②引進來①傳出去鑒真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對外開放,雙向交流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與東羅馬帝國、大食的交往真題演練1 . 新羅仿唐制設國學,教授《尚書》《禮記》等,儒家經典成為新羅學生必讀書,后又仿唐朝置算學博士和醫學博士,分別講授《九章算術》《本草經》等。這說明( )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明歷史悠久C.中國文化影響深遠 D.中朝民間交往密切2. 下圖為兩枚古錢幣,分別是唐朝的“開元通寶”(始鑄于621年)、日本的“和同開珎”(始鑄于708年)。從中得出的錯誤結論是( )A.兩者都是圓形方孔錢 B.兩者上面都有漢字C.說明唐文化對日本影響深遠 D.說明新羅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國家3. 下圖郵票所示人物曾西行十七載,一心只為到天竺求取真經,探求佛法的真諦,“寧可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他是( )A.鑒真 B.玄奘 C.杜甫 D.黃巢4.唐朝時,中國與亞非歐各國的友好交往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其主要原因是 ( )①對外交通非常便利 ②經濟繁榮,文化昌盛 ③唐朝對外侵略擴張 ④采取鼓勵交往的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CDBB5 . 江蘇蘇州的“張家港黃泗浦遺址”中發現的唐代寺院建筑遺存,其布局與日本唐招提寺極為相似。這可佐證下列哪一事件(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玄奘西行 D.戚繼光抗倭6 . 據考證,馬球運動發源于古代波斯,唐初從西域直接傳入中國內地后,歷經唐、宋、元、明而不衰,而古代日本、高麗等國的馬球之戲則傳自于中國。這說明中國古代( )A.對外交流繁榮 B.娛樂活動匱乏 C.善于發明創造 D.文藝燦爛輝煌7 .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唐代的兩位高僧不忘初心,在歷史上各自留下了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二人“東渡”和“西行”的壯舉充分體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特點是( )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世界領先求同存異C.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8 . 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唐朝時,日本派出的使節有十幾批,最多的一次達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使節的目的是( )A.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B.傳播先進的日本文化 C.加強兩國的友誼 D.求取佛經9. 唐詩的文學與史學價值并舉。下列詩句蘊含唐朝中外交往盛況信息的是( )A.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B.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C.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D.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10 . 玄奘西行天竺游學的佛學最高學府是( )A.白馬寺 B.唐招提寺 C.大昭寺 D.那爛陀寺BACABD11.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A.唐蕃和親B.中外交往C.北人南遷D.邊界貿易12. 在西行路上,備經艱難險阻,走過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況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人馬俱絕”。有時忍饑挨餓,有時盜賊威脅,但法師志向堅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材料體現了法師( )A.為法忘我、不怕犧牲的精神 B.意志堅定、東渡傳法的精神C.披荊斬棘、開拓絲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傳播文明的精神13.下列古代的歷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是( )A.岳飛B.文成公主C.安祿山D.鑒真14.詩歌能夠體現社會風貌。以下能夠體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A.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D.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BADC15.高僧玄奘和鑒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難萬險,終于到達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東渡”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了邊疆管理B.開鑿了絲綢之路C.傳播了佛教與中國文化D.擴大了唐朝疆域16. 地圖可以證史。下圖所反映的歷史事件產生的影響是( )A.促進了大西洋沿岸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發展B.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C.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D.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和研究中外交流史有重要作用D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