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專題概要中國古代經濟農業農作物生產工具及生產技術水利工程手工業陶瓷業 冶鑄業紡織業 造船業商業唐朝:商業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大城市宋朝:宋代商業繁榮超越前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朝:商品經濟活躍,出現商幫清朝:前期發達,后期發展緩慢經濟重心南移:原因、過程重點詳解原始農耕生活考點1距今時間生活地點所處流域房屋建筑農業作物農業工具家畜飼養手工技能距今約7000年水稻干欄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長江流域豬、狗、水牛等陶器、玉器、樂器、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骨耜[sì]河姆渡遺址干欄式建筑豬紋陶缽重點詳解原始農耕生活考點1距今時間生活地點所處流域房屋建筑農業作物農業工具家畜飼養手工技能距今約6000年粟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豬、狗等磨制石器、彩陶紡織、樂器骨器、角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人面魚紋彩陶盆半坡遺址重點詳解良渚遺址 距今5000年前后的遼河上游的紅山文化遺址和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遺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古城的考古發現說明當時的社會階級分化已經相當明顯,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陶寺遺址 距今4300—4000年,位于山西襄汾東北的陶寺遺址,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及陶鼓、龍盤等禮器。有學者推論當時黃河的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大汶口遺址 距今5000年前后,山東大汶口文化農耕經濟已經具有一定水平。大汶口原始居民從事原始手工業,會制作黑陶和白陶,有了私有財產。當時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龍山遺址 距今4000多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進入龍山文化時期。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社會分化更加嚴重。知識拓展: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其他遺址鏈接中考1.(2024 成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處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遺址內,發現了由野豬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絲狀態的家蠶以及大量的農作物。這反映了當時( )A.農桑文明的出現 B.山頂洞人的存在C.紡織技術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備2.(2024 安徽)距今8000多年的內蒙古興隆洼遺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這些房屋排列整齊,內有石鋤、石鏟等生產工具及陶缽、陶罐等生活用具。據此可知,當時該地區( )A.處于舊石器時代 B.形成了早期國家C.出現了定居生活 D.產生了貧富分化AC重點詳解商周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2鐵質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戰國時期得到進一步推廣。商鞅變法,廢井田,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織。李冰修筑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青銅鑄造業高度發展,代表作品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和四羊方尊。都江堰示意圖重點詳解知識拓展:生產工具的變革原始社會河姆渡、半坡居民商周時期漢朝唐朝秧馬宋朝打制石器、木器磨制石器、骨耜、角器、骨器青銅農具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與推廣耬車曲轅犁 筒車耕作方式的變化: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 春秋戰國鏈接中考1.(2024 白銀)商周時期,農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推廣,基本上能適應開墾、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產環節的要求。這描述的是( )A.原始農耕的產生 B.生產工具的改進C.土地制度的變遷 D.耕作方式的變革2.(2024 北京)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它們是1146℃以上高溫冶煉的產物,其冶煉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這類工具的出現表明( )A.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 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七國之間兼并戰爭激烈 D.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BB重點詳解秦漢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3秦始皇統一車輛、貨幣、度量衡,方便了經濟交往。統一為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休養生息政策 原因措施影響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鄉務農(解甲歸田)(2)將奴婢釋放為平民,以增加農業勞動力(釋奴為民)(3)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相應地減免徭役及兵役 (輕徭薄賦)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重點詳解秦漢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3秦始皇統一車輛、貨幣、度量衡,方便了經濟交往。統一為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文帝、漢武帝文景之治:重點詳解知識拓展:總結中國古代的治世/盛世局面政治局面朝代皇帝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東漢光武帝光武中興隋朝隋文帝開皇之治唐朝唐太宗貞觀之治唐朝武則天貞觀遺風唐朝唐玄宗開元盛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治世/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策開明,勵精圖治;注重農業、輕徭薄賦;選賢用能、重用人才;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補充)重點詳解秦漢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3秦始皇統一車輛、貨幣、度量衡,方便了經濟交往。統一為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漢高祖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文帝、漢武帝文景之治: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光武中興:鹽鐵官營專賣,統一鑄造五銖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開通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措施 光武帝劉秀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結果 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鏈接中考1.(2024 德州)《漢書》記載,漢文帝詔曰:“道民之路,在于務本。朕親率天下農……”這則史料反映了( )A.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 B.漢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C.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 D.漢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2.(2024 泰安)《史記》記載,漢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202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漢文帝霸陵,其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陶俑,還有銅器、鐵器小件。這表明( )A.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文獻記載B.《史記》所有記載都真實可信C.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D.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CA鏈接中考3.(2024 山西)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4.(2023 銅仁市)文物是寶貴的文化財富。如果文物會說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秦朝文物會說( )A.“青銅爵”讓你領略先人工藝B.“竹紙”和你品味文人意趣C.“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華D.“半兩銅錢”帶你了解市井百態BD重點詳解魏晉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4三國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使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2)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3)孫吳: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①社會環境: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②自然條件: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③人口因素:北人南遷,給江南地區輸送了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④主觀條件: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共同的努力,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鏈接中考1.(2024 長沙)《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江南地區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的重視 B.民族交融C.政治重心南移 D.北民南遷2.(2024 牡丹江)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其作品《山居賦》中提到了麻、粟、豆等農作物,以及梨、棗、杏樹等果樹。這些原來都是種植在北方的,而這時也在南方種植了。這表明( )A.人口遷徙促進物種交流 B.南方適合種植所有作物C.生產工具提高勞動效率 D.先進技術推動農業發展DA重點詳解隋唐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5經濟的繁榮 農業 ①墾田面積擴大;②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 和 等重要的生產工具;③重視興修水利手工業 ①紡織業:品種繁多,絲織工藝水平最高(蜀錦);②陶瓷業: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唐三彩③其他: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 商業 商業繁榮,水陸交通發達,唐朝都城 ,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曲轅犁筒車長安鏈接中考1.(2024 北京)唐都長安約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 )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2.(2024 白銀)唐初,法律規定工商業者免除交納稅收,只交納按資產規定的戶稅,同時嚴禁官員兼職經營商業;唐高祖詔令“食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這些措施( )A.遏制了官員貪腐行為 B.摒棄了重農抑商政策C.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 D.有利于唐朝商業發展DD重點詳解宋朝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6農業 (1)墾田面積擴大;(2)耕作技術:秧馬的使用提高了耕種效率;復種技術的推廣;(3)糧食生產:①北宋時,從越南傳入的占城稻被推廣到東南地區,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②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常)熟,天下足”的諺語(4)經濟作物:南方普遍種植茶樹;棉花種植區在南宋時期由福建、廣東推進到江淮和川蜀手工業 (1)紡織業:①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絲織生產發達。②南宋后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2)制瓷業: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的輝煌時代,①江南地區在南宋時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煤(石炭)成為燒瓷的主要燃料。②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發展為著名瓷都(3)造船業:①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居于領先地位,制造的海船規模大,設計科學,還配備了指南針。②內地江河干流沿岸的州城,設有內河船舶工場重點詳解宋朝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6商業(1)商業化城市: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城市,杭州和開封人口多達百萬(2)商業區:城市中店鋪增加,并突破時間限制,出現早市和夜市;鄉鎮形成商業區、鎮市、草市(3)貨幣:①在繁榮的商業交易推動下,北宋前期,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出現改變了金屬貨幣不易攜帶的局面。②南宋時出現“會子”,紙幣成為與銅錢并用的貨幣(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的繁榮)海外貿易(1)宋代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2)宋代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著名商港有廣州、泉州,泉州在南宋時期成為全國第一大港,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蕃坊”和外商子弟學校“蕃學”(3)南宋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鏈接中考1.(2024 寧夏)從傳世的《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汴梁城郊外到城內街面,有行商、坐賈與攤販,店鋪與宅院交相毗鄰。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沿街鬧市,通曉不絕。”據此可知,當時宋代( )A.很多城市出現商品交換市場 B.連通全國的商業網已經形成C.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 D.商業活動突破時間地點限制2.(2024 廣元)“經商時間不受限制,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商貿活動也輻射到鄉鎮,形成新的商業區。”材料反映了宋代( )A.農業的發展 B.手工業的興盛C.商貿的繁榮 D.對外交往密切DC重點詳解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考點71. 明代經濟的發展(1)農業:明代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業: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盛產青花瓷器的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3)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晉商、徽商等有名的商幫。2. 清朝前期的興盛(1)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①農業: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對黃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改進種植技術與改良新品種。②手工業:絲織業、棉織業等傳統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還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③商業: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2)人口的增長①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 1.5 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 3 億。人地矛盾逐漸突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②龐大的人口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鏈接中考1.(2024 日照)明末清初,廣東南海縣九江鄉“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時期,“民多改業桑、魚,樹藝之夫,百不得一”,曾經的稻米主產區和輸出區幾乎不再生產稻谷。其稻米“盡仰賴于他鄉”。除魚桑之業,還有甘蔗、柑橘種植,都被鄉民視為獲利途徑。這一現象( )A.反映農耕面積擴大 B.推動商品經濟發展C.加快自然經濟瓦解 D.表明手工工場產生2.(2024 呼和浩特)明朝中期,不論是在生產工具上,還是在產量上,農業的發展都已遠遠超過前代,而農業的發展使更多勞動力解放出來,進一步促進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這成為明朝( )A.擴建改造北京的前提 B.取得科技成就的基礎C.強化皇權專制的目的 D.科舉考試變化的結果BB重點詳解經濟重心南移考點8兩漢魏晉南北朝唐朝中期南宋經濟重心 在北方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經濟重心完成南移重點詳解考點8史料實證——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混亂使關中地區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其后,北方經歷靖康之難,宋金對峙、蒙古滅金,戰亂不休。材料二 宋代南北氣溫普遍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生長。加之長期經濟發展中,北方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破壞較小,南方農業發展較快。材料三 吳越王募民能墾荒田者,勿收其稅,由是境內無棄田。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戶 占全國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比例西漢 247萬 19.8% 998萬 80.2%唐 392萬 43.2% 515萬 56.8%北宋 1122萬 62.9% 662萬 37.1%1.北方多戰亂,南方安定;2.南方自然條件優越;4.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工具。(主要原因)3.南方統治者重視生產;材料四鏈接中考1.(2023 無錫)唐朝后期,江南地區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至南宋,江南地區農業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最明顯的標志是( )A.廣州成為聞名世界的大商港B.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中心C.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D.“蘇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2.(2023 烏魯木齊)北宋后期,東南戶數已占到全國一半,加上西南則超出三分之二。至“靖康之難”,北方再遭戰火蹂躪,大批人口南渡,則又一次促使南北經濟差異擴大。材料旨在說明( )A.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B.江南地區初步開發C.南方自然條件優越 D.全國經濟重心南移D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