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課件(共2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1課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課件(共20張PPT)

資源簡介

(共20張PPT)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課程標準:通過了解蒙古興起和元朝統一,設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理解元朝統一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的重要意義;通過文天祥的英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
“有星的天,旋轉著。眾百姓反了,不進自己的臥內,互相搶掠財物。有草皮的地,翻轉著。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
——《蒙古秘史》
思考:12世紀的蒙古草原,不同部落之間是什么狀況?
一、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206)
1.蒙古族:游牧、善于騎射
2.統一:1206年 鐵木真“成吉思汗”
互相征戰、動蕩不安
12世紀的蒙古高原
成吉思汗
一、元朝的建立
(二)蒙古滅西夏(1227)、金(1234)
1234年,蒙古滅金與南宋形成長達40多年的對峙局面。
西征
1227年,蒙古軍隊滅西夏。攻打西夏期間,成吉思汗于六盤山去世。
蒙古軍隊作戰,主要是憑借精銳騎兵打圍殲戰。宋朝軍隊在野戰中難以抵抗蒙古鐵騎的進攻,因而加強江淮防御體系,在守城戰和水戰中與蒙軍較量。蒙古軍在攻打城市時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往往久攻不下,損兵折將。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汗率軍攻打合州釣魚城,5個月未能攻下,在戰爭中重傷而死。
相關史事
一、元朝的建立
(三)元朝建立
1.時間:1271年
2.國號:大元
3.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
4.都城:大都
忽必烈
取自儒家經典《易經》: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意,表現了元統治者欲一統天下的志向。
元大都平面圖
元大都的建設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
布局規整,中軸對稱,宮城位于中心位置,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
中書省、樞密院體現元朝學習中原王朝的中央行政體制;
孔廟、太廟等建筑的修建體現元朝祭祀祖宗孔子,重視漢文化。
一、元朝的建立
(三)元朝建立
忽必烈接受漢人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
忽必烈
有利于取得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從而緩和民族矛盾。
促進經濟恢復和發展,推動蒙古政權的封建化,為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想一想: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這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
統一蒙古
蒙古滅金
繼承汗位
蒙古滅西夏
1206年
1227年
1234年
1260年
1271年
元朝建立
元世祖
1276年
南宋滅亡
1279年
統一全國
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
二、元朝的統一(1279)
二、元朝的統一(1279)
(一)意義
1.完成了全國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
2.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3.促進邊疆開發,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動中西交通發展
4.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朝形勢圖(1330年)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是南宋的狀元,曾出任贛州知州。元軍進攻臨安時,他招募軍士前去救援,并用全部家產充作軍費。朝廷委任文天祥為右丞相,他到元軍大營談判時遭到扣留,拒不接受利誘。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后,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被押解到大都,寧死不屈,寫下了大義凜然的《正氣歌》。元世祖親自勸降,許以高官厚祿,他都嚴詞拒絕。文天祥被押到刑場后,面南而拜,從容就義。
有人認為,既然肯定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為什么還要贊揚文天祥抗元,這樣不是矛盾嗎?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二、元朝的統一(1279)
(二)疆域
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結合《元朝形勢圖(1330年)》,談談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元朝“幅員之廣”。
元朝疆域超越漢朝和唐朝,是我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東北廣大地區和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范圍內。
元朝形勢圖(1330年)
三、元朝的統治
(一)中央
1.設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
2.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政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
3.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4.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
元世祖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邊疆的直接管轄。
元世祖
皇帝
(行 政)
中書省
樞密院
(軍事)
御史臺
(監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三、元朝的統治
(二)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
皇帝
(行 政)
中書省


戶部
禮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山東、山西、河北
(腹里)
樞密院
(軍事)
御史臺
(監察)
中央機構
地方機構
行省
路府州縣
宣政院
(宗教、西藏)
內容
(1)行省長官由中央任命
(2)行省軍政財大權集中,權力大而不專
(3)犬牙交錯
2.影響
(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2)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影響深遠。
三、元朝的統治
(三)邊疆:因地制宜
地區 管轄措施 歷史意義
(東南) 對臺灣
(西北) 對西域
(西南) 對西藏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管轄西域
設置澎湖巡檢司
管轄澎湖和琉球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通過宣政院管轄西藏
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一)表現
1.邊疆各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人等雜居相處。
2.契丹、女真等族漢化,與漢族無什么區別。
3.形成新的民族—回回。
妙應寺,俗稱白塔寺,位于北京,始建于元朝,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寺內建于元朝的白塔,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中央政府對西藏實施有效管理、民族文化深入交融的歷史見證。
(二)意義
1.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加強了各族間的了解與聯系
2.對中華民族進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及時傳遞中央政令,加強對地方的管轄,朝廷在全國普遍實行驛傳制度。驛站負責傳遞公文,供應往來使臣的生活所需,并向他們提供交通工具。以大都為中心,全國設有驛站1500多處,組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驛站有陸驛和水驛兩種,在驛道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急遞鋪。急遞鋪的鋪卒在接到緊急文書后,騎快馬日夜兼程傳到下一個急遞鋪,直到送達接收地。當時規定一晝夜要傳遞400里。驛站對維護國家統一和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知識拓展
驛傳制度
元朝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利益,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的措施,形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個等級,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其中,色目人是指蒙古人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黨項人、畏兀兒人和回回人等;漢人主要指北方的漢人,也包括入居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南人大體是指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后來,民族間的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日益嚴重,引發社會動蕩,最終導致元朝滅亡。
相關史事
民族歧視政策
堅持民族平等,
民族團結,
各民族共同繁榮;
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
啟示
思考: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說說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元朝的統一,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①政治格局:重新實現統一,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制度創新:創立行省制度,對我國地方行政區劃影響深遠。
③邊疆管理:設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西藏和臺灣地區的管轄。
④民族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促進了民族交融。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忽必烈建立元朝 ,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 ,傳統的“中國觀”以此為契機出現重大變化。“中國”一詞的地域意義突破九州而演變為十行省 ,人民意義突破漢人而演變為漢、蒙、色目等眾多民族 ,其文化意義突破農耕文化而演變為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變化 ,乃是“中國”主權行使者 ,可以是漢族政權 ,也可以是少數民族和漢人的聯合政權。這樣的“中國觀”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國的統一局面的形成。
——摘編自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
根據材料,概括“中國觀”在元代發生的變化。
地域拓展;民族多元;文化融合;主權擴展;
“小中國”→“大中國”
元朝的統治
1206
成吉思汗
統一蒙古
1271
忽必烈
建立元朝
1276
南宋滅亡
1279
元朝統一

中央;地方;邊疆
元朝的民族交融
國朝土宇曠遠,諸民相雜,俗既不同,論難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后魏、遼、金歷年最多,其他不能實用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必如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宜也。陸行資車,水行資舟,反之則必不能行;幽燕以北,服食宜涼,蜀漢以南,服食宜熱,反之則必有變異。以是論之,國家當行漢法無疑也。
然萬世國俗,累朝勛貴,一旦驅之下從臣仆之謀,改就亡國之俗,其勢有甚難者。茍非聰悟特達,曉知中原實歷代帝王為治之地,則必咨嗟怨憤,喧嘩其不可也。竊嘗思之,寒之與暑固為不同,然寒之變暑也,始于微溫,溫而熱,熱而暑,積百有八十二日而寒氣始盡。暑之變寒,其勢亦然。山木之根,力可破石,是亦積之之驗也。茍能漸之摩之,待以歲月,心堅而確,事易而常,未有不可變者……在陛下篤信而堅守之,不雜小人,不營小利,不責近效,不恤浮言,則天下之心庶幾可得,而致治之功庶幾可成也!
——許衡《許文正公遺書》卷7《時務五事·立國規模》(1266年上)
探究: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本課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
提示:可從原因、概況(主體、進程、方式、特點、形式等)、影響、實質、規律等角度展開思考。
1、從原因角度:
7、擴大了中國的世界影響力
中原文明的吸引力是重要原因…
2、從概況角度:
2、從概況角度:(主體)少數族杰出統治者作用突出;(進程)阻力很大,在漸進、曲折中發展;(形式)常以改革的形式進行……
3、從影響角度:
3、從影響角度:加快了民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民族交流交融,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4、從規律角度:
4、從規律角度:有一定農耕傳統的民族較純游牧民族為易,向中原學習程度更深……
探究: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本課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王朝統治者學習、接受中原傳統典章制度和統治理念的認識。
提示:可從原因、概況(主體、進程、方式、特點、形式等)、影響、實質、規律等角度展開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苗栗市| 津市市| 怀宁县| 安岳县| 绥芬河市| 城口县| 佛坪县| 泰州市| 斗六市| 兰州市| 定远县| 洛川县| 乐至县| 伊宁市| 家居| 榕江县| 青铜峡市| 洛宁县| 湘阴县| 洛阳市| 竹溪县| 婺源县| 朝阳县| 辽源市| 怀安县| 定日县| 泰宁县| 鄂尔多斯市| 比如县| 潞西市| 太湖县| 阿合奇县| 镇雄县| 鸡泽县| 冷水江市| 横山县| 龙里县| 习水县| 伊吾县|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