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章物質的微觀結構第3節建構原子模型第1課時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及原子的構成1.了解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關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新進展。(態度責任)2.通過原子結構的探究歷史,體會分類、預測、模型等科學方法,并進一步認識科學的本質。(科學觀念、科學思維)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內各種微粒的電性及數量關系,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各部分的含義。(科學觀念)1.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1)1808年道爾頓原子模型:實心球模型;(2)1897年湯姆生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道爾頓 湯姆生 盧瑟福(3)1911年盧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由上可知: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2.盧瑟福實驗探究(1)實驗內容:實驗現象:①絕大部分帶正電荷的α粒子順利通過;②極少數a粒子飛行路線發生大角度偏轉;③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3)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盧瑟福認為原子是由帶正電的 和帶負電的 構成的。他還根據反射的a粒子的比例估算出了原子核的大小。3.原子的結構(帶正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原子(不帶電)氫原子沒有中子)(帶負電荷):1個電子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質子、中子由 構成。4.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 ,電性 ,因而原子呈電 。5.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又叫作 。在原子中,核電荷數= =6.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并遵循一定的運動規律在原子核外運動,后來,科學家持續地研究探索原子內部結構,對原子結構模型進行了不斷完善和修正,提出了能夠解釋更多現象的原子結構模型。玻爾的分層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分層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電子云模型:電子云是 1926 年奧地利學者薛定諤對電子的運動做了適當的數學處理,提出了二階偏微分薛定諤方程式。知識點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案例1】科學家運用了模型建構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結構。下列對原子結構模型演變過程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B.湯姆孫等人在原子中發現了電子,推翻了道爾頓實心球模型C.盧瑟福等人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修正了湯姆孫葡萄干布丁模型D.盧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結構模型,不會被替代【對點訓練1】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箔后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極少數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由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A.原子是實心球體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核不帶電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體積很大知識點2 原子的構成【案例2】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 B.4個質子和5個中子C.6個質子和6個電子 D.4個質子和6個電子【對點訓練2】硒對人體有防癌、抗癌作用,如圖1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圖2是硒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由圖1可知,硒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硒元素的中子數為 ,根據圖2可推斷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2)圖3中A、B、C三種元素中與硒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是 (填字母)元素。1、湯姆生最早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發現的這一粒子是( )A.原子核 B.質子 C.電子 D.中子2、人們發現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經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下列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按時間的順序正確的是( )①盧瑟福原子模型 ②湯姆生原子模型 ③道爾頓原子模型 ④玻爾原子模型。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3、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 B.8個質子和6個中子C.6個質子和8個電子 D.8個質子和6個電子4、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物理學中的放射現象和電子的先后被發現,不僅將人們的視線引入了原子核的內部,而且驅使人類更進一步地積極探索原子核的內部組成.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在關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討論中,有以下四種說法: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②帶負電的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里繞核運動③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的個數一定不等于中子的個數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5、一個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構成,不含中子.當一個氫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后,它不會變成的是( )A.質子 B.原子核 C.陽離子 D.帶負電荷的離子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質子④中子⑤電子⑥原子核⑦離子(⑧陽離子、⑨陰離子)等粒子中:(1)能直接構成物質的微粒是 。(2)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是 。(3)顯示電中性的微粒是 。(4)帶正電的微粒是 。(5)帶負電的微粒是 。(6)質量最小的微粒是 。(7)參加化學反應時,一定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8)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是 。(9)質量與氫原子質量近似相等的是 。7、人類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獲取地球上蘊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卻極為豐富核聚變燃料——“He-3”,解決地球能源危機。據統計,月球上的He-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內含有6個質子、7個中子碳原子,則核電荷數為2的“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內含有 個質子, 個中子。8、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永無止境。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道爾頓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認為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錢嵌在帶正電荷的“西瓜瓢”中,如今這些觀點均是 (選填“正確“錯誤”)的。(2)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后,認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帶 電荷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如圖甲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盧瑟福的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 。A.建立模型的過程 B.得出結論的過程 C.提出問題的過程 D.驗證證據的過程(3)盧瑟福在α散射實驗中(α粒子帶正電荷),斷定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4)據報道,中國科學家利用超強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反物質”是此反粒子“構成的,“反粒子”與其對應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與電量,但電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帶2個正電荷的氦原子核He2+,則反α粒子的符號可表示為 。9、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永無止境。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道爾頓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湯姆生認為原子是“嵌著葡萄干的面包”,如今這些觀點均被證實是 的(填“正確”或“錯誤”)。(2)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后,認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如圖甲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α粒子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盧瑟福的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 。A.建立模型的過程 B.得出科學事實的過程C.提出問題的過程 D獲取證據的過程(3)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α粒子帶正電荷),斷定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同時也斷定原子核呈 電性。10、為探究原子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現象如圖甲。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并繪制成圖像如圖乙。現象1: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現象2:少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現象3: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1)圖乙中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點(用字母表示)。(2)請分析現象3的原因 。(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推測出原子結構為如圖丙所示中的 。(4)用能被感知的現象來表現難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現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盧瑟福用該研究方法來說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實驗研究與該方法不同的是 (填字母)。A.用小磁針來檢測電流周圍存在磁場B.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數目判斷電磁鐵磁性強弱C.靈敏電流計的偏轉判定電路是否產生感應電流D.引入磁感線研究磁場性質11、今年3月,地震引發了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為中國核電站的快速擴張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應該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關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一定相等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在原子中不存在帶電荷的粒子12、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原子又由電子、質子與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構成。若以○、、●分別代表電子、中子與質子,則下列各示意圖中,帶正電的是( )A.B.C.D.13、用高能粒子轟擊原子核是研究微觀粒子的一種方法。1934年,意大利科學家費米用中子轟擊鈾原子(質子數為92,元素符號為U),得到了一種質量增加的原子。他公開宣布發現了93號元素,被科學界認可,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在重復費米的實驗后,發現費米實驗中得到的是56號鋇元素,并用圖所示模型來定義這一變化。費米知道后,立即重復哈恩的實驗,結果證實自己錯了,費米坦率地檢討并糾正了錯誤。(1)費米用中子轟擊鈾原子,不可能增加鈾原子的 數,所以得不到93號元素。(2)結合材料分析,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A、面對前人的觀點要敢于質疑B、科學結論的得出要依據客觀事實C、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14、對于原子結構模型的形成,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作出了突出貢獻:1803年,道爾頓提出了實心球模型,認為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的粒子是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實驗,實驗如圖甲:①盧瑟福經過α粒子散射實驗后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如圖乙,請你在圖丙中描繪出其觀察到的α粒子的運動軌跡: 。②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填序號,可多選)。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波爾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E.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15、為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1)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圖甲為α粒子轟擊金箔時的運動軌跡,請在圖甲中補全A處α粒子的后半段大致運動軌跡。(3)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數據,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乙所示。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用圖乙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線。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章物質的微觀結構第3節建構原子模型第1課時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及原子的構成1.了解科學家對原子結構的探索過程,關注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新進展。(態度責任)2.通過原子結構的探究歷史,體會分類、預測、模型等科學方法,并進一步認識科學的本質。(科學觀念、科學思維)3.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內各種微粒的電性及數量關系,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中各部分的含義。(科學觀念)1.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1)1808年道爾頓原子模型:實心球模型;(2)1897年湯姆生原子模型:葡萄干面包模型;道爾頓 湯姆生 盧瑟福(3)1911年盧瑟福原子模型: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由上可知: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修正、不斷完善的過程。2.盧瑟福實驗探究(1)實驗內容:實驗現象:①絕大部分帶正電荷的α粒子順利通過;②極少數a粒子飛行路線發生大角度偏轉;③個別α粒子被反彈回來。(3)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盧瑟福認為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核外電子構成的。他還根據反射的a粒子的比例估算出了原子核的大小。3.原子的結構(帶正電荷):1個質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原子(不帶電)氫原子沒有中子)(帶負電荷):1個電子帶1個單位的負電荷質子、中子由夸克構成。4.由于原子核內質子所帶正電荷與核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量相等,電性相反,因而原子呈電中性。5.原子核所帶正電荷數又叫作核電荷數。在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6.在含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并遵循一定的運動規律在原子核外運動,后來,科學家持續地研究探索原子內部結構,對原子結構模型進行了不斷完善和修正,提出了能夠解釋更多現象的原子結構模型。玻爾的分層模型: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的一定軌道上分層繞核做高速的圓周運動。電子云模型:電子云是 1926 年奧地利學者薛定諤對電子的運動做了適當的數學處理,提出了二階偏微分薛定諤方程式。知識點一: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過程【案例1】科學家運用了模型建構的方法探索原子的結構。下列對原子結構模型演變過程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A.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B.湯姆孫等人在原子中發現了電子,推翻了道爾頓實心球模型C.盧瑟福等人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修正了湯姆孫葡萄干布丁模型D.盧瑟福核式模型是最完善的原子結構模型,不會被替代【答案】D【解答】解:A.道爾頓是近代原子學說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且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這是當時科學界對原子結構的一種初步認識,雖然現在看來有所局限,但在當時是具有重要意義的,A正確;B.湯姆孫在實驗中發現了電子,這一發現直接挑戰了道爾頓的實心球模型,因為電子的存在說明原子內部有空隙,且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孫的發現推動了原子結構模型的進一步發展,B正確;C.盧瑟福等人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觀察到了大多數α粒子幾乎不發生偏轉,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的角度偏轉,極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偏轉(偏轉角度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被反彈回來),這一實驗結果無法用湯姆孫的葡萄干布丁模型來解釋,因為該模型認為正電荷是均勻分布的,盧瑟福根據實驗結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即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構成的,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C正確;D.雖然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在當時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但它并不是最完善的原子結構模型,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原子核內部還有更復雜的結構,如質子和中子的發現等,此外,量子力學的發展也為我們提供了更深入的原子結構模型,D不正確;故選:D。【對點訓練1】1911年,盧瑟福用帶正電的α粒子轟擊金箔后發現: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方向前進,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極少數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由該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A.原子是實心球體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核不帶電D.原子核在原子中占的體積很大【答案】B【解答】解:A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則金原子不是實心球體;故A錯誤;B通過上述實驗,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極少數α粒子偏轉幾乎達到180°,能說明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B正確;C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原因是α粒子在運動中途經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說明原子核的電性與α粒子相同;故C錯誤;D少數α粒子發生較大偏轉,原因是α粒子在運動中途經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能說明原子內有體積很小、質量很大的核;故D錯誤;故選:B。知識點2 原子的構成【案例2】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可能有(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 B.4個質子和5個中子C.6個質子和6個電子 D.4個質子和6個電子【答案】A【解答】解:原子中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由該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則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觀察選項A符合要求。故選:A。【對點訓練2】硒對人體有防癌、抗癌作用,如圖1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圖2是硒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請回答:(1)由圖1可知,硒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 ,硒元素的中子數為 ,根據圖2可推斷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2)圖3中A、B、C三種元素中與硒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是 (填字母)元素。【答案】(1)78.96;45;四;(2)B。【解答】解:(1)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硒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78.96。根據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漢字下面的數字表示相對原子質量,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為78.96≈79;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該元素的原子序數為34;根據原子中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則該元素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為34;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則中子數=79-34=45。周期數=原子核外電子層數,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個電子層,則在元素周期表中,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2)元素的化學性質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目關系非常密切,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是原子中的最外層電子數,硒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A、B、C三種元素中與硒元素化學性質相似的是B,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也為6。故答案為:(1)78.96;45;四;(2)B。1、湯姆生最早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湯姆生發現的這一粒子是( )A.原子核 B.質子 C.電子 D.中子【答案】C【解答】解: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荷的粒子,這種粒子就是電子。故選:C。2、人們發現建立模型往往需要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經使模型更接近事物的本質。下列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按時間的順序正確的是( )①盧瑟福原子模型 ②湯姆生原子模型 ③道爾頓原子模型 ④玻爾原子模型。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④③②① D.③①②④【答案】B【解答】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按時間的順序是道爾頓原子模型、湯姆生原子模型、盧瑟福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故選:B。3、如圖為某原子的結構示意圖,該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6個質子和8個中子 B.8個質子和6個中子C.6個質子和8個電子 D.8個質子和6個電子【答案】A【解答】解:因為原子中,6個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由該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其原子核外有6個電子,所以原子核內有6個質子,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故選:A。4、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物理學中的放射現象和電子的先后被發現,不僅將人們的視線引入了原子核的內部,而且驅使人類更進一步地積極探索原子核的內部組成.某學習小組的同學在關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討論中,有以下四種說法:①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②帶負電的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里繞核運動③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都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質子的個數一定不等于中子的個數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答案】A【解答】解: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荷的電子構成的,電子繞著核作高速運動,①、②正確;原子的全部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但就其質量而言,由于電子的質量很小,所以原子質量主要由原子核的質量決定,而不是全部都由原子核的質量決定;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但并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有中子,如普通氫原子內只有質子,沒有中子,而且有的原子中質子數等于中子數,因此③、④不正確。故選:A。5、一個氫原子由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構成,不含中子.當一個氫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后,它不會變成的是( )A.質子 B.原子核 C.陽離子 D.帶負電荷的離子【答案】D【解答】解:當1個氫原子失去1個電子后,形成的微粒已無電子,由于1個氫原子由1個質子和1個電子構成,不含有中子,所以它可以變成原子核、質子、陽離子,但不會變成帶負電的陰離子。故選:D。6、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質子④中子⑤電子⑥原子核⑦離子(⑧陽離子、⑨陰離子)等粒子中:(1)能直接構成物質的微粒是 。(2)能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是 。(3)顯示電中性的微粒是 。(4)帶正電的微粒是 。(5)帶負電的微粒是 。(6)質量最小的微粒是 。(7)參加化學反應時,一定發生變化的微粒是 。(8)在同一原子中數目相等的是 。(9)質量與氫原子質量近似相等的是 。【答案】(1)①②⑦;(2)①②;(3)①②④;(4)③⑥⑧;(5)⑤⑨;(6)⑤;(7)①;(8)③⑤;(9)③④【解答】:(1)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離子,故填:①②⑦;(2)分子和原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微粒,故填:①②;(3)分子、原子和中子是呈電中性的微粒,故填:①②④;(4)陽離子、質子和原子核是帶正電荷的微粒,故填:③⑥⑧;(5)陰離子和電子是帶負電荷的微粒,故填:⑤⑨;(6)電子是質量最小的微粒,故填:⑤;(7)化學變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的過程,故化學變化中分子一定改變,故填:①;(8)在原子中,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故填:③⑤;(9)質子和中子的質量與氫原子的質量近似相等,故填:③④答案:(1)①②⑦;(2)①②;(3)①②④;(4)③⑥⑧;(5)⑤⑨;(6)⑤;(7)①;(8)③⑤;(9)③④7、人類探月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勘察、獲取地球上蘊藏量很小而月球上卻極為豐富核聚變燃料——“He-3”,解決地球能源危機。據統計,月球上的He-3可以滿足人類1萬年以上的供電需求。已知“C-13”是指原子核內含有6個質子、7個中子碳原子,則核電荷數為2的“He-3”所指的氦原子核內含有 個質子, 個中子。【答案】2;1。【解答】解:由“C-13”是指原子核內含有6個質子、7個中子碳原子可知,“C-13”中的13是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He-3”中的3是質子數和中子數之和,氦的核電荷數是2,原子中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即氦原子核內質子數為2,中子數=3-2=1。故答案為:2;1。8、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究永無止境。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道爾頓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并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認為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錢嵌在帶正電荷的“西瓜瓢”中,如今這些觀點均是 (選填“正確“錯誤”)的。(2)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后,認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帶 電荷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如圖甲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盧瑟福的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 。A.建立模型的過程 B.得出結論的過程 C.提出問題的過程 D.驗證證據的過程(3)盧瑟福在α散射實驗中(α粒子帶正電荷),斷定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4)據報道,中國科學家利用超強超短激光,成功提取出反物質——超快正電子源,“反物質”是此反粒子“構成的,“反粒子”與其對應的正粒子具有相同的質量與電量,但電性相反,已知α粒子是帶2個正電荷的氦原子核He2+,則反α粒子的符號可表示為 。【答案】(1)錯誤;(2)正;A;(3)a粒子中的絕大多數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4)。【解答】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而非像西瓜子”一樣錢嵌在帶正電荷的“西瓜瓢”或“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2)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后,認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盧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結構,這種研究方法屬于建立模型的過程,故選:A;(3)從現象可知絕大多數a粒子通過金箔時沒有受到阻礙,說明了原子里面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只有極少數與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發生了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了大的偏轉;(4)α粒子是氦核,電荷數為2,質量數為4,則反α粒子的質量數為4,帶兩個單位的負電荷,表示為。故答案為:(1)錯誤;(2)正;A;(3)a粒子中的絕大多數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4)9、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永無止境。請根據所學知識回答:(1)道爾頓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湯姆生認為原子是“嵌著葡萄干的面包”,如今這些觀點均被證實是 的(填“正確”或“錯誤”)。(2)盧瑟福進行α粒子散射實驗后,認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如圖甲是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原子而產生α粒子散射的實驗,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圖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結構,盧瑟福的這一研究過程是一個 。A.建立模型的過程 B.得出科學事實的過程C.提出問題的過程 D獲取證據的過程(3)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α粒子帶正電荷),斷定原子中的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他的依據是 ;同時也斷定原子核呈 電性。【答案】(1)錯誤。(2)A。(3)絕大多數α粒子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說明絕大多數α粒子未受到影響;正。【解答】解:(1)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及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外是一個空曠的區域。道爾頓提出的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實心球體,所以這個觀點現在看來是錯誤的。(2)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后產生散射現象(如圖-1),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他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如圖-2),是建立了模型。盧瑟福這一研究是建立模型的過程。(3)盧瑟福推斷原子中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絕大多數α粒子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由少數α粒子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可知,原子核帶正電荷。故答案為:(1)錯誤。(2)A。(3)絕大多數α粒子通過金箔并按原來方向運動,說明絕大多數α粒子未受到影響;正。10、為探究原子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發現現象如圖甲。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并繪制成圖像如圖乙。現象1: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運動方向;現象2:少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現象3: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1)圖乙中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點(用字母表示)。(2)請分析現象3的原因 。(3)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推測出原子結構為如圖丙所示中的 。(4)用能被感知的現象來表現難以感知或度量的事物、現象,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盧瑟福用該研究方法來說明原子核的存在。下列實驗研究與該方法不同的是 (填字母)。A.用小磁針來檢測電流周圍存在磁場B.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數目判斷電磁鐵磁性強弱C.靈敏電流計的偏轉判定電路是否產生感應電流D.引入磁感線研究磁場性質【答案】(1)C;(2)原子核很小,且質量很大;(3)C;(4)D。【解答】解:(1)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即α粒子偏轉角度為0,這是由于它們穿過了原子內部的空間,這也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圖乙中C點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2)有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說明碰到了比它質量大得多的物質,即原子核很小且質量很大;(3)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直徑很小的核心區域,叫原子核,電子在原子核外繞核作軌道運動.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可以推測出原子結構為如圖丙所示中的C;(4)盧瑟福α粒子散射實驗,用的是轉換法,A、用小磁針的轉動來檢查電流周圍是否存在磁場,使用了轉換法,故A不符合題意;B、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多少判斷電磁鐵磁性的強弱,使用了轉換法,故B不符合題意;C、如果靈敏電流計的指針擺動,那么說明電路中產生了感應電流,使用了轉換法,故C不符合題意;D、引入磁感線研究磁場性質,使用了模型法,故D符合題意。 故選:D。故答案為:(1)C;(2)原子核很小,且質量很大;(3)C;(4)D。11、今年3月,地震引發了日本核電站的核泄漏,為中國核電站的快速擴張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應該思考如何安全利用原子能。下列有關原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中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一定相等B.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C.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D.原子不顯電性是因為在原子中不存在帶電荷的粒子【答案】B【解答】解:A、根據有一種氫原子的原子核里只有一個質子而沒有中子,因此原子中的質子數與中子數一定相等,說法錯誤;故A錯誤;B、根據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說法正確,故B正確;C、在化學變化中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在核變化中可分為質子、中子、電子等微粒,所以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說法錯誤;故C說法錯誤;D、根據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所以原子不顯電性不是因為在原子中不存在帶電荷的粒子;故D說法錯誤;故選:B。12、物質是由原子所組成的,原子又由電子、質子與中子等更微小的粒子所構成。若以○、、●分別代表電子、中子與質子,則下列各示意圖中,帶正電的是( )A.B.C.D.【答案】C【解答】解:A、核內一個質子,核外一個電子,質子數和電子數相等,故不顯電性;B、核內2個質子,核外2個電子,質子數和電子數相等,故不顯電性;C、核內3個質子,核外2個電子,質子數比電子數多1個,故微粒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D、核內1個質子,核外2個電子,質子數比電子數少1個,故微粒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故選:C。13、用高能粒子轟擊原子核是研究微觀粒子的一種方法。1934年,意大利科學家費米用中子轟擊鈾原子(質子數為92,元素符號為U),得到了一種質量增加的原子。他公開宣布發現了93號元素,被科學界認可,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38年,德國科學家哈恩在重復費米的實驗后,發現費米實驗中得到的是56號鋇元素,并用圖所示模型來定義這一變化。費米知道后,立即重復哈恩的實驗,結果證實自己錯了,費米坦率地檢討并糾正了錯誤。(1)費米用中子轟擊鈾原子,不可能增加鈾原子的 數,所以得不到93號元素。(2)結合材料分析,以下觀點正確的是 。A、面對前人的觀點要敢于質疑B、科學結論的得出要依據客觀事實C、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答案】(1)質子;(2)ABC。【解答】解:(1)元素是具有相同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費米用中子轟擊鈾原子,不可能增加鈾原子的質子數,所以得不到93號元素;故答案為:質子;(2)A.面對前人的觀點要敢于質疑,A正確;B.科學結論的得出要依據客觀事實,B正確;C.對科學的認識是一個不斷修正、完善的過程,C正確;故選:ABC。14、對于原子結構模型的形成,道爾頓、湯姆生、盧瑟福等科學家作出了突出貢獻:1803年,道爾頓提出了實心球模型,認為原子是堅實的、不可再分的實心球;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的粒子是 。1911年,盧瑟福進行了α粒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氦原子核)散射實驗,實驗如圖甲:①盧瑟福經過α粒子散射實驗后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如圖乙,請你在圖丙中描繪出其觀察到的α粒子的運動軌跡: 。②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填序號,可多選)。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波爾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們對原子結構的認識達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E.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答案】電子;①α粒子經過原子核后,發生一些偏轉;②ABDE。【解答】解: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存在一種帶負電的粒子,證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并提出了“西瓜模型”,湯姆生發現的粒子是電子;①觀察到的α粒子的運動軌跡是:α粒子經過原子核后,發生一些偏轉;②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比較直觀;波爾的原子模型建立并不是很完美,還有缺點;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故選:ABDE。故答案為:電子;①α粒子經過原子核后,發生一些偏轉;②ABDE。15、為探究原子的結構,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1)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 ;(2)圖甲為α粒子轟擊金箔時的運動軌跡,請在圖甲中補全A處α粒子的后半段大致運動軌跡。(3)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數據,統計不同偏轉角度的α粒子數量,繪制圖像如圖乙所示。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 (用圖乙中的字母表示)段曲線。【答案】:(1)原子核;(2);(3)BCD。【解答】解:(1)盧瑟福說“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這里的“很小的結構”指的是原子核;(2)原子核帶正電,α粒子途經金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發生了偏轉,如下圖:(3)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體積很小,所以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且是很少被彈回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能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是空的數據是BCD段曲線。故答案為:(1)原子核;(2);(3)BC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里學霸》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 2.3.1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及原子的構成(原卷版).docx 《浙里學霸》浙教版(2024)科學七下 2.3.1原子結構模型的建立及原子的構成(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