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三單元 單元復習課標要求 學習要點1.了解新航路開辟及其引發的人口、物種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動,理解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2.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動因和條件)、過程、影響(第7課)。2.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的表現(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3.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影響。1.理清一條主線: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伴隨生產力發展及全球侵略擴張逐步形成發展的。2.掌握兩個方面內容:(1)資本主義萌芽和商品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推動歐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開辟使世界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2) 15世紀新航路開辟,促進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換,貿易范圍擴大和貿易中心發生轉移,地區性貿易開始向世界性貿易擴展。西歐國家紛紛開始殖民擴張和海外掠奪,全球聯系獲得初步建立,東西方世界格局開始發生變化。3.形成一個認識:(1)西歐早期殖民擴張的雙重性。(2)殖民主義給亞非拉帶來了巨大災難,既打斷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進程,對它們的財富進行了肆意的剝削和掠奪,但又在客觀上具有社會改造作用,傳播了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復 習 指 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世界格局的演變人口遷移物種交換商品流動(海路)非洲:美洲:亞洲:歐洲:殖民災難殖民災難,經濟開發殖民侵略,白銀入華迅猛崛起,社會轉型疾病傳播改變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全球航路的開辟動因:背景過程條件: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對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和南半球的探索經濟根源、社會根源、東方誘惑、商業危機、精神動力經驗積累、地理知識、技術提高、王室支持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殖民擴張:葡、西;荷、英、法全球性流動印度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世界: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市場開始逐漸形成一、新航路開辟的動因和條件動因:1.經濟根源: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根本原因)2.直接原因:陸上商路不通,15世紀中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傳統商路,出現商業危機。3.社會原因:人們強烈渴望黃金、白銀,《馬可·波羅行紀》誘導西歐人到東方“尋金”4.精神動力:傳播天主教;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提倡冒險精神(思想基礎)條件:1.主觀條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2.客觀條件: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進步,地理知識的豐富。時間 人物 國籍 支持者 航向 航線 成就1487-1488 迪亞士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西歐-好望角 第一次繞過好望角,到達非洲東海岸1492-1493 哥倫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向西 西歐-美洲 開辟了從歐洲到達美洲的新航路1497-1498 達伽馬 葡萄牙 葡萄牙 向東 西歐-好望角-印度 開辟的繞道非洲到達印度和東方的新航路逐漸成為歐亞貿易的主干道之一1519-1522 麥哲倫 葡萄牙 西班牙 向西 環球航行 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環球航路先后經歷的海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二、新航路開辟的概況時間 支持國 航海家航?;顒?br/>1497年 英國 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16世紀 法國 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16世紀 荷蘭 巴倫支航行至北冰洋地區17世紀初 荷蘭 哈得遜經北冰洋通向亞洲航路17世紀初 俄羅斯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線1578年 英國 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1642-1643 荷蘭 塔斯曼 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18世紀 英國 庫克“發現”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島嶼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的開辟南半球的新世界意義:進一步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在主要航線之外,開辟了眾多重要的新航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三、新航路開辟的影響①對世界:打破了人類相對隔絕的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人類社會從此進入一個大變革的時代。②對歐洲:引起“商業革命”和 “價格革命”,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③對亞非拉:引發了西歐人殖民掠奪的狂潮,造成了亞非拉國家的貧窮和落后,開始沖擊原有的社會發展歷程,并逐漸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對中國:(1)政治:西方殖民者開始侵擾我國,葡萄牙騙局澳門、荷蘭侵占臺灣;成為明清時期政府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2)經濟: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刺激了亞洲經濟尤其中國沿海商品經濟的發展同時,美洲高產農作物引進,中國人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糧食產量的提高,加速了人口的增長。(3)文化交流:西方傳教士東來,在傳教的同時,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的技術、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早期“西學東漸”與“東學西傳”)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整體史觀)全球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人口的遷移——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各地人們的往來物種的交換——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疾病的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傳播各種疾病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一、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人口遷移的表現(1)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減少90%-95%。(2)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多種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這里,使美洲成為世界上種族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3)大洋洲、非洲、亞洲等地區也都有族群混合現象。人口遷移的特點①遷移的人口數量不斷增加;②人口遷移的范圍不斷擴大;③由人口密集地區遷移到人口稀疏地區;④由發達國家主導;⑤自愿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人口遷移的影響積極影響:①促進美洲開發②改變人口地理分布,出現族群混合現象③促進世界物種交換;消極影響:①歐洲人對美洲殖民掠奪;②印第安人滅頂之災;③黑奴貿易罪惡深重;④導致各種疾病傳播蔓延。馬牛豬羊雞小麥大麥燕麥橄欖葡萄裸麥馬鈴薯玉米番茄可可南瓜花生甘薯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源自美洲歐亞美洲美洲全世界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物種交換的表現①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家畜、農作物、水果引入美洲② 美洲的特產也流向世界各地物種交換的特點①歐洲人起主導(中介)作用;② 美洲的植物食品對世界做了突出貢獻世界物種大交換會帶來哪些影響?豐富飲食結構;增加糧食產量;促進人口增長;促進經濟開發;易于傳播疾病等疾病傳播的因素、表現、影響疾病傳播的危害?危害生命健康;破壞經濟發展;動搖社會秩序;減少美洲勞動力;利于西方殖民統治;誘發黑奴貿易等大西洋貿易(三角貿易、黑奴貿易)概況?影響?概述印度洋貿易和大西洋貿易印度洋貿易(以葡萄牙為主) + 太平洋貿易(以西班牙為主)歐洲中國美洲果阿澳門(中)白銀馬尼拉白銀絲.瓷.棉絲.瓷日本白銀白銀生絲生絲絲.瓷.棉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絲.瓷絲.瓷中國閱讀課本40-41頁,畫出貿易流程圖白銀歐洲中國美洲果阿澳門(中)白銀馬尼拉白銀絲.瓷絲.瓷日本白銀白銀生絲生絲絲.瓷非洲印度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大西洋貿易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市場開始形成白銀太平洋貿易世界市場,是世界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是通過商品交換把各國市場緊密聯系起來的總體隨著海上航路的擴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早期殖民擴張的表現、影響殖民擴張表現:葡萄牙:非洲亞洲為主,獨占美洲的巴西、非洲沿岸、印度國阿、西班牙:主要在美洲,獨占亞洲的菲律賓荷蘭、英國、法國:亞洲、非洲、北美影響:對歐洲:商業革命、價格革命、對美洲:殖民災難、經濟開發對非洲:殖民災難、貧窮落后對亞洲:白銀入華、受到沖擊對世界:建立了全球交通、開拓了全球視野、促成了全球聯系、改變了全球格局,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的重要節點商業革命所謂的商業革命,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亞非美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 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隨之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壟斷地位逐漸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蘭、英國所取代。——孔祥民主編《世界中古史》商品種類----增多貿易范圍----擴大貿易中心----轉移經營方式----創新(股份 、證券)經濟思想----轉變商業革命促進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西歐走上殖民擴張之路。東西方形勢開始發生了逆轉。金銀大量流入歐洲金銀價格下降貨幣貶值物價上升封建地主財力地位下降新興資產階級實力增強封建制度衰落,資本主義發展推動歐洲社會轉型階級關系變化經濟結構變化價格革命,又叫物價革命,是指15世紀地理大發現后,西班牙人入侵美洲,掠奪大量(主要是黃金白銀)貴重金屬輸入歐洲而引起的歐洲金銀貶值,物價上漲。……物價上漲使靠工資為生的工人實際工資下降,日趨貧困。按傳統方式征收定額貨幣地租的封建主,收入減少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靠使用廉價的勞動力和高價出售產品而得到好處。1.16世紀早期,伊比利亞人來到南亞,把馬爾代夫的海貝運回歐洲,然后再將其轉運至西非,作為貨幣購買奴隸及其他商品。這一做法( )A.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 B.開創了亞非貿易網絡C.導致了價格革命的爆發 D.助推了資本原始積累1.D 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內容可以看出,伊比利亞人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進行貿易,這種貿易活動明顯有助于歐洲資本的原始積累,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伊比利亞人的商業貿易活動,僅根據這些貿易活動無法體現殖民擴張和開創亞非貿易網絡,排除AB項;美洲金銀的大量輸入歐洲導致了歐洲價格革命的爆發,排除C項。故選D項。2.1694年,英格蘭銀行獲準成立,在倫敦商人中大受歡迎,但貴族卻對它不感興趣。盡管英國國王帶頭認股,成為最早的一批股東,但貴族院卻只有兩人追隨其后。直到 1749年,一位英國政黨領袖還說:“國家是一條船,地主是船主,商人只是乘客?!边@說明( )A.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還未確立 B.銀行的商業經營方式最早出現于英國C.新的資本價值觀念尚未普及 D.“光榮革命”改變了英國的政權結構2.C 隨著新航路開辟以及殖民擴張,新的經營方式出現,英格蘭銀行就屬于其中的佼佼者,但是英國的貴族并不熱心于參股英格蘭銀行,這說明當時新的資本價值觀念尚未普及,英國的貴族依然熱衷于傳統的投資,C項正確;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之后,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確立,排除A項;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銀行的商業經營方式最早出現于意大利威尼斯、熱那亞,排除B項;“光榮革命”發生于1688年,與材料本身并無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3.16世紀下半葉,西、葡、法三國爭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國王下令繪制了當時最大的美洲地圖,要求特別標注出各國的領地分布;地圖刊印后,在西歐廣為發行。西班牙國王此舉旨在( )A.彰顯西班牙擁有高超繪圖水平 B.通過大量刊行該地圖賺取利潤C.明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范圍 D.向西歐普及美洲相關地理知識4.C 西班牙國王繪制較為詳細的美洲地圖,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向世界明確其勢力范圍,便于其殖民勢力的壯大,C項正確;彰顯西班牙擁有高超繪圖水平并非其最終目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地圖的刊行有利于賺取利潤,排除B項;普及相關地理知識并非西班牙國王的最終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4.1522年,葡萄牙向西班牙提出抗議,認為其船隊進入香料群島摩鹿加侵犯了葡萄牙領土,西班牙予以回絕,雙方各執己見。1529年,兩國依靠地圖學和航海經驗最終簽訂條約,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暫時得以平息。該條約的簽訂( )A.是歐洲均勢外交的體現 B.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開始C.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 D.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5.D 根據題干時間“1522年”及結合所學,此時正處于新航路開辟后的早期殖民擴張時期。材料指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依靠地圖學和航海經驗于1529年通過簽訂條約,明確劃出了一條縱貫太平洋的分界線,紛爭才暫時得以平息”,表明該條約的簽訂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斗爭,不體現歐洲均勢外交,排除A項;1493年教皇子午線的出臺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排除B項;根據所學《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有學者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無非是其通過探險活動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個單一的航海體系,那就是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毕铝羞x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 B.社會從傳統到現代C.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 D.世界從分散到整體5.D 根據材料“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并結合所學可知,探險活動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指的是地理大發現、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過程,D項正確;17、18世紀,在歐洲和北美封建主義的基礎受到沖擊,繼尼德蘭革命之后,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開辟了道路,歐洲大陸的主要封建國家也陸續進行改革或革命,材料并未體現相關內容,排除A項;推動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促使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的是工業革命,排除B、C項。故選D項。6.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至17世紀的航?;顒樱?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 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 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 6.D 16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使得美洲的貴金屬能夠被運往亞洲和歐洲等地,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D項正確;“地圓說”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形成,“地圓說”是此時航海活動的背景,排除A項;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排除B項;雖然航海活動興起,但陸路貿易并沒有基本停滯,C項過于絕對,排除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