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1.通過梳理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時間及相關國家,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掌握兩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及擴展。2.通過史料探究,分析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歷史必然性,及其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影響。3.比較分析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培養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4.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培養創新、為國擔當意識。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英國德國、美國、法國、英國、俄國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或技術革命,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大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農民土地農民土地圈地運動勞動力新式農場消費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增多原料、商品糧農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實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材料一:(英國)國家權力的推波助瀾,使圈地運動在18世紀達到高潮……圈地運動使英國農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時造成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農村人煙稀少,村舍為虛;與此同時,一支“自由勞動力”的大軍在喧囂的城市里形成了。——崔連《世界通史第二編·工業文明的興盛》一、工業革命的背景(最先從英國開始的原因)材料二:歐內斯特·曼德爾估計,僅在1750年到1800年間,英國就從印度掠奪了1億到1.5億英鎊金幣。這批資本的流入即便不能說是英國新工業革命的全部資本,至少也促進了英國對新工業革命的投資,尤其在蒸汽機和技術方面的投資。 ——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逐漸成規模的手工工場材料三:到18世紀,手工工場內部已經有了比較精細的分工,生產過程被劃分為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實行了專門化,使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生產成為可能。通過分工和工具專門化培養出來的掌握某一專門技藝的人,成為工業革命中的重要技術力量。——劉宗緒《世界近代史》英國皇家學會材料四:16至19世紀,英國出現了培根、牛頓等近代科學的先驅。……英國還于1660年成立了皇家學會,1754年成立了“工藝制造業和商業促進會”等學術團體,這些團體在促進學術交流和技術進步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王章輝《英國和法國革命的比較》英國礦產資源分布圖材料五:西歐大量的煤炭資源都儲藏在英國,而且儲藏在水路交通方便、商業中心附近和熟練工人密集的地方。煤炭儲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術的具備,……為工業化打下了基礎。——[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科學關心社會對技術的需求,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英國有豐富的發展工業的資源。材料六: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光榮革命后,君主立憲制度確立,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1.政治前提:2.圈地運動促進農業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場。3.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4.英國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工人生產技術純熟。6.國內外市場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不能滿足需要。可能性——必要性一、工業革命的背景(最先從英國開始的原因)5.英國是歐洲科學技術中心之一,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1733飛梭(織布提速)1765珍妮紡紗機(棉紗細而易斷)1768水力紡紗機(棉紗粗而結實)1779騾機(棉紗細而結實)1785水力織布機(織布高效)凱伊哈格里夫斯阿克萊特克萊普頓卡特萊特棉紡織業基本實現機械化生產(生產方式革命)1.生產領域——棉紡織業二、工業革命的進程(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棉花→棉紗→棉布)1765年珍妮紡紗機(開始標志)2.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①原因:為了提高效益,加強管理。②表現:③結果: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切斯特開辦第一家水利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不同點 手工工場 工廠規模生產方式管理組織相同點 較小較大手工勞動機器生產分散生產集中生產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瓦特改進蒸汽機蒸汽機的意義:①產生了巨大動力,解決了生產動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問題;②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③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④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⑤造成了環境污染。3.動力技術革新——蒸汽動力的改進與使用(主要標志)4.交通工具革命[美]富爾頓:汽船,1807年[英]史蒂芬孫:蒸汽機車,1814年[英]1825年第一條鐵路5.工業革命的完成19世紀中葉,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法國美國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從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和北美,各國政府推動工業發展。6.工業革命的擴展(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1.背景:①政治: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各國普遍確立;社會相對穩定。②經濟: 經濟發展;③科學: 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④勞動力:城市化進程加快,提供了大量勞動力。1866年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蒸汽機的吼聲使歐、北美、亞三大洲發生變革,以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強有力的政權,勞動力被大量解放出來;蒸汽機造就大量財富,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原料、市場均來自遙遠的地區;蒸汽機激發了人的需求,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摘自王斯德《世界近代史》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原料和市場;愛迪生發明電器成就巨大④新技術改造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②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汽車、飛機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深遠影響的成就。③化學工業的興起,石油化工業獲得發展,豐富了人類的生活。“電氣時代”2.成就:(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背景:①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部門(行業) 發明者 國籍 發明創造 影響電力廣泛應用 西門子 德國 發電機(1866年)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標志;“電氣時代”愛迪生 美國 電燈、電影放映機 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卡爾本茨 德國 四輪汽車 新交通工具革新萊特兄弟 美國 飛機 化學工業、石油化工 德雷克 美國 油井 能源——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大大豐富了人類的生活諾貝爾 瑞典 炸藥 電訊 莫爾斯 美國 有線電報 進一步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傳播貝爾 美國 電話 馬可尼 意大利 無線電報 農機 哈特 美國 汽油拖拉機 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改造舊 產業部門 通過新技術改造舊產業部門,如煉鋼、紡織、采煤、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 使舊產業部門煥發出新的活力。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科技發明數量多、國家多但以美德為主、直接應用于生產。兩次工業革命的特點:成就 發明者 國別珍妮紡紗機 哈格里夫斯(紡紗工) 英國水力紡紗機 阿克萊特(理發師出身) 英國騾機 克隆普頓(工人) 英國水力織布機 卡特萊特(工程師、牧師) 英國改良蒸汽機 瓦特(修理工) 英國汽船 富爾頓(工程師) 美國蒸汽機車 史蒂芬孫(礦工出身) 英國成就 發明/發現者 國別電磁感應現象 法拉第(物理學家) 英國發電機 西門子(工程師) 德國內燃機 戴姆勒(工程師) 德國汽車 卡爾·本茨(工程師) 德國柴油機 狄塞爾(物理學家) 德國四輪汽車 亨利·福特(工程師) 美國飛機 萊特兄弟(科學家) 美國電燈 愛迪生(科學家) 美國電話 貝爾(科學家) 美國無線電報 馬可尼(工程師) 意大利不同點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間 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發明者發明來源起始部門顯著標志國家范圍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自然科學成果棉紡織業(輕工業)電力(重工業)蒸汽機的使用電力廣泛應用多國同時發生,范圍廣,規模大;美國和德國成就突出。從英國開始,擴展到其他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簡單延續,而是深入發展。3. 特點:特點:進展迅速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側重于重工業多國同時發生,美國最為突出,德、俄、日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工匠、技師科學家、工程師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統治階級中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大,還要多。——[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三、工業革命的影響19世紀“泰勒制”制定最精確的工作方法,實行最完善的計算和監督制。20世紀初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強調“標準化生產”,實行“流水線作業制度”,極大地縮短了生產一輛汽車所用的時間,從而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的管理儼然成為一種藝術,更成為一門科學。 ——李其榮主編《世界通史·近代卷》促進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生產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大工廠制和壟斷組織。工業資產階級工業無產階級(工人階級)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獲得更多政治權力迅速崛起對立歐洲三大工人運動如1832英國議會改革工業無產階級為爭取自己的權力展開斗爭工人運動斗爭經驗積累馬克思主義新生的工業能夠這樣成長起來,只是因為它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廠代替了作坊,從而把中等階級的勞動分子變成工人無產者,把從前的大商人變成了廠主;它排擠了小資產階級,并把民間的一切差別化為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對立。—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促進了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自由主義是一種主張對經濟完全自由放任,讓市場自發調節的經濟發展思想。代表人物:亞當·斯密,1776年《國富論》內容:主張市場調節,反對國家干預經濟,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主張自由貿易、自由競爭、自由經營。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亞當·斯密社會生活的變化:城市化:以工廠為中心形成大批城市,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生活改善: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文化素養: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漸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教育: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人口問題:人口增加明顯。就業結構: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不斷增加。1918年2月15日,英國 Punch 報刊登插畫慶祝英國女性獲得選舉權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使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最終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世界格局的變化:負面影響:社會問題(貧富分化、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疾病、犯罪等)據說,1857年前后,泰晤士河平均每天都要承受250噸左右的污染物。19世紀,有4次霍亂伴隨著骯臟的河水肆虐英國,僅倫敦就有大約4萬人因此失去生命1834年英國頒布《濟貧法案》;1848年英國通過《公共衛生法》;1878年英國通過了《公共衛生條例》,至此英國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資源污染防治的法律體系;19世紀后期頒布《工人住宅法》應對貧民窟問題;1920年頒布《失業保險法》;1933年頒布《工廠法》,限制兒童工作時間,并為兒童提供教育機會;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含義工業革命的背景工業革命的過程第一次工業革命背景前提、資本、原料、勞動力、技術、市場第二次工業革命積極影響經濟:生產力、生產關系從英國擴展到其他國家消極影響社會:社會結構、社會生活世界社會問題、東方從屬于西方、重難點1.傳統觀點認為,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是因為英國最早具備了技術、市場等經濟條件;后來有研究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又有學者提出,煤鐵資源豐富、易于開采等自然條件是其重要因素。據此可知,關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認識(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B.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C.缺少對歐洲其他國家的觀察D.后期學者研究比傳統觀點可信B2.1851—1911年,英國婦女職員總人數增長10倍,牛津大學向女子敞開長期封閉的大門,倫敦大學也準許女子取得學位。這主要體現了( )A.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B.婦女注重維護自身權利C.工業化對人才的需求D.政府對民主政治的重視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