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天賜沃土下的輝煌與倔強1.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國家的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2.知道中古時期亞洲地區文明的多元面貌中世紀鐵幕的另一邊,亞洲是那時的世界中心,亞洲就是那時的整個世界。“公元500-1500年,當歐洲文明處于‘黑暗時代’時,亞洲伊斯蘭文明作為東方儒家文明與歐洲基督教文明交流的橋梁,其本身的輝煌成就與東方儒家文明一起主導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美)斯圖亞特 戈登:《極簡亞洲千年史》亞洲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全世界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中國、印度和古巴比倫都位于亞洲大陸,在工業革命之前,亞洲的經濟和文化水平曾經在世界上長期居于領先地位。亞洲是世界三大宗教的發源地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亞洲也是古代世界科技的主要推動者古中國:四大發明;印度和阿拉伯:十進制計算法亞洲歷史長河中出現眾多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東西文明的中轉站(西亞、中亞)奧斯曼帝國---政教合一的大帝國(西亞)概況典型代表---中世紀的伊斯蘭帝國(建立、擴張、統治特征、地位、影響)伊斯蘭文明阿拉伯帝國 7—13世紀 奧斯曼帝國1299年—1922年區域 阿拉伯半島 小亞細亞侵略 擴張 敘利亞、兩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廣大地區 小亞細亞、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定都 麥地那-----巴格達 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建立 帝國 8世紀中期----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16世紀后期----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統治措施 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下設官僚機構輔助 最高統治者蘇丹既是宗教領袖,也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體制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對外來文化的態度 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控制亞歐商路,對過往商旅強征苛捐雜稅,破壞地中海地區原來的商業秩序和環境,阻礙了東西方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地位 中古時期的西亞地區,先后形成了兩大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即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雖然這兩個帝國的對外征服擴張給人民帶來了災難,但這兩大帝國對于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發展做出了貢獻。思考探究: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教材23頁思考點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帝國政治的相對穩定,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而通行全國的阿拉伯語和占統治地位的伊斯蘭教意識形態,則為它提供了必要前提。適應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發展的需要,帝國的統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都比較關心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 8 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①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②工商業發達,經濟繁榮③統治者重視知識、人才④地處亞非歐交界,地理位置優越⑤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秀文化思考:奧斯曼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有哪些 奧斯曼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有哪些 (1)軍事擴張:大規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推動了歐洲社會進步(對抗奧斯曼帝國進攻的過程中,歐洲很多國家走上民族國家道路,君主專制強化,推動歐洲進入火器時代)。(2)海外貿易:東西方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3)地區局勢: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導致該地區民族關系極為復雜,國際關系緊張,巴爾干成為歐洲火藥桶,為一戰爆發埋下伏筆。(4)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推動了文藝復興: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國學者逃到意大利,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發展)中古印度——宗教繁多的次大陸泰姬陵:建于1648年莫臥兒帝國時期,印度-伊斯蘭建筑風格的最偉大成就4世紀印度教為國教13世紀伊斯蘭為國教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亞中華文化圈、佛教文明----日本、朝鮮新羅遺跡名將鄧子龍◎1.日本的發展概況②經濟:莊園經濟③文化:武士道、茶道文化①政治:大化改新,幕府統治古代日本莊園復原圖大莊園享有“不輸不入”的特權,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干涉莊園事務。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九年級《世界歷史》日本武士:衛士或隨從,主要從事與戰爭有關活動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把自己家族和仆從中的青壯男子武裝起來,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武士道精神:名,忠,勇,義,禮,誠,克,仁。武上道精神是武士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絕對服從主君,重言諾,輕生命,勇于戰斗,曾被日本軍國主義宣傳利用。日本平城京與唐長安城建筑唐代斗茶與日本茶道部分假名與漢字遣唐使船隊唐代服飾與日本服飾獨特性:文化并存性、全面攝取型文化類型。2.朝鮮的發展概況①政治:中央集權制,科舉制10世紀,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桂成建立朝鮮,改國號為朝鮮。16世紀聯合明朝抗擊日本侵略。——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高麗王朝仿照唐制,設三省六部,引入科舉制,考試選拔官員。②經濟: 農耕經濟,土地國有③文化:儒家思想,漢字文化新羅統一朝鮮后與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鑒中國文化來發展本國文化,如朝鮮的文字、史學等,同時朝鮮人民又推陳出新,在借鑒中國膠泥活字印刷的基礎上,發明銅活字印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朝鮮·學習借鑒,推陳出新伊斯蘭教文化圈儒家文明文化圈中古時期的亞洲東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亞多元宗教并存的南亞融匯中華千年文化因子東亞文明傳承·文化沖突·相互借鑒·多元并存結語西亞:伊斯蘭教文明 南亞:多教并存文明 東亞:儒家文化文明特點 東西方文明的使者 多宗教并存 融匯中華千年文化因子政治 政教合一的專制統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權體制,但由于宗教沖突仍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 君主中央集權體制經濟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較快,對外貿易興盛文化 多民族文化異彩紛呈,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多種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鑒中發展 以中國儒學文化為中心,相互影響、相互借鑒北非南非中非東非西非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北美洲南美洲中美洲阿克蘇姆西非東非古代非洲文明農業文明/冶鐵技術/手工技藝/黃金貿易/奴隸制度/中央集權/南非加納/馬里/桑海大津巴布韋古代美洲文明農業文明/神廟建筑/城市國家/世襲權力/部落制度/帝國統治/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特征:文明發展的多樣性、不平衡性沿海國家獨特的非洲文明——海洋與沙漠的阻隔非洲地形圖西非(8-15世紀)加納—馬里—桑海10-15世紀東非沿海城市國家公元前后興起4世紀達到鼎盛東非阿克蘇姆11世紀末興起14-15世紀達到鼎盛南非大津巴布韋非洲本土歐洲的非洲亞洲的非洲北非人與地中海周圍諸民族相互影響撒哈拉沙漠:天然的屏障和分隔者尼可河上游的蘇德沼澤地: 可怕的障礙東西非平直的海岸線:難以接近非洲大陸1、非洲文明的開創者—班圖人成就:農業:畜牧業:冶鐵業:活動范圍:思考1: 班圖人遷徙對文明的影響?在遷徙過程中,班圖人與其他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他們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區擴散到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并且人口不斷增殖繁衍。過去農業是主要的行業,后來畜牧業也成為重要的生計,手工業也日益發達。在遷徙過程中互相流動和混合,大的部落聯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趨瓦解,一些地區出現了國家組織。——中國非洲史研究會《非洲通史》促進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的傳播推動民族融合和國家組織出現【學習聚焦】隨著農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東非出現了城市國家,西非的馬里和桑海一度強大。空間區域 國家/地區 存續時間 國家形態 文明特征東北非東非西非南非阿克蘇姆王國摩加迪沙蒙巴薩桑給巴爾加納帝國馬里帝國桑海帝國大津巴布韋公元前后至8世紀10世紀至16世紀8世紀至16世紀4世紀至16世紀初地域廣大的王國基督教信仰對外貿易發達城市國家奴隸制國家黃金產地;城市繁榮;園藝業發達;對外貿易發達;信仰伊斯蘭教中央集權帝國中央集權;對外貿易發達;控制商路和黃金貿易城市和文化繁榮;信仰伊斯蘭教地域廣大的王國巨石城建筑群歸納總結:非洲文明的燦爛成果課堂探究非洲文明豐富多彩、斑駁陸離。對于非洲文明的特點有如下兩點認識。1.請分別概括二者的觀點。觀點一 歷史上,非洲與歐亞大陸隔絕的程度十分嚴重。這一與世隔絕至今仍是非洲大陸發展中的一個首要而又持久的因素。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觀點二 與通常的看法相反,在歐洲擴張之前的時期中,非洲絕不是與世隔絕的,自7世紀以來,外部聯系和內部關系開始增多。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005年版)2.一個作者有兩種不同觀點,說明了什么?觀點一:非洲文明封閉、與世隔絕觀點二:非洲文明開放、內部外界有聯系說明歷史學者多年以來堅持不懈地研究,實事求是,不斷完善史學成果。3.你贊同哪一種觀點,請闡釋依據。觀點一:非洲文明封閉、與世隔絕觀點二:非洲文明開放、內部外界有聯系課堂探究同意觀點1(非洲文明是封閉的):撒哈拉沙漠與蘇德沼澤地使得非洲大陸內部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較少,相互影響較少;平直的海岸線使得非洲與其他大陸的聯系困難,較少受到其他大洲文明的影響,保持獨立發展,并持續到近代以來,非洲受到殖民以及殖民者客觀上帶來的工業文明的影響晚于美洲,導致非洲現代化進程慢于美洲。觀點二。(非洲文明是開放的):外部聯系:伊斯蘭教、基督教傳入非洲,影響非洲歷史文化發展;10-15世紀東非國家發展環印度洋對外貿易,8-15世紀西非諸帝國控制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1324年,曼薩·穆薩帶領商隊前往麥加朝圣。內部關系:西非居民班圖人擴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區,7-9世紀成為當地主要居民。非洲文明發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地理、交流不暢1.撒哈拉沙漠隔絕了與世界主要文明的交流約5000年前,撒哈拉沙漠變為與今天相近的狀況2.非洲沒有發現適合大范圍種植的植物中國水稻和粟、歐洲小麥、美洲玉米和甘薯3.適合馴化的動物少現代文明也很難馴化斑馬和非洲野牛4.熱帶細菌滋生極易5.“富饒”的詛咒--餓了就去摘呀,種植和儲藏是什么 組織和社會分工水平不高1.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獨立培育出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農作物。思考1: 為什么玉米的“價值超過了黃金”?(二)古代美洲文明考古材料證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倫布將這種“奇異的谷物”帶回歐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傳播,成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玉米等作物的引進與大面積種植,大大緩解了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中國因人口大幅度增長而帶來的巨大糧食壓力。歷史學家評述玉米在世界傳播的意義時說,“其價值超過了所有的黃金”。——《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完全獨立發展而產生,以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為基礎改變了人類的糧食生產結構;緩解了糧食供應壓力;促進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印第安人(Native American),除對因紐特人(又稱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并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空間區域 國家/地區 存續 時間 國家 形態 代表 城市 文明特征中美 瑪雅文明 瑪雅潘 奇琴·伊察阿茲特克文明 特諾奇蒂特蘭南美 印加文明 庫斯科15世紀衰落城邦國家12世紀至16世紀結構松散的王國13世紀至16世紀統一帝國探究:美洲三大文明具有哪些特征呢?思考2:瑪雅人被稱為“新世界的希臘人”,請用史實證明此觀點。瑪雅三維象形文字瑪雅陶器1.瑪雅文明庫庫爾坎金字塔(羽蛇神廟)瑪雅歷法瑪雅人數字是20進位,同時使用兩種歷法。"圣年歷",作宗教崇拜用,一年分為13個月,每月20天,全年共260日。"太陽歷",又稱"民歷",每年有18個月,每月20天,另加5天是禁忌日,即全年共365天,每4年加閏1天。瑪雅人雕像20進位制和“0”的概念精美陶器、象形文字 、復雜歷法玉米種植為主的農業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阿茲特克猛獸盾牌阿茲特克人的勢力建立在持久備戰的基礎上。所有男人都要攜帶武器;國家軍火庫始終備有武器,供需要時使用。…在整個帝國范圍并沒有建立起統一的行政管理制度,也不在被征服地區駐防軍隊,而由他們自己管理地方事務并負責征收貢賦。——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思考3:阿茲特克人被稱為“新世界的羅馬人”,請用史實證明此觀點。2.阿茲特克文明(14-16世紀)阿茲特克太陽金字塔城市建設發達(引水渠、交通、橋梁)崇尚戰爭和武力上層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部落自治,但需繳納貢賦經濟基礎是農業,發明“浮動園地”建造金字塔帝國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國王和中央政府控制著全國的經濟生活、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以首都為中心,全國形成了一大交通網絡,道路除用于傳遞信息外,還用于軍隊的調動、運送糧草、商品運輸、國王和政府官員出巡等。…帝國采行“米蒂馬”(移民制度),將新近征服而有不服統治村落或國家遷到政治、社會穩定的地區,將歸順、效忠印加國的村落和國家遷至新近征服的地區。這一制度的實施確保了帝國對征服地的控制,又促進了印加語言和宗教的傳播。……印加帝國沒有文字,結繩記事,名為基普,主要用以統計人口、糧食收成、賦稅、士兵人數,記錄軍隊行動、民政狀況等。——周成華《美洲簡史》印加祭祀陶器印加馬丘比丘城遺址【思考點】印加人怎樣統治龐大的帝國?3.印加文明(12-16世紀)建立官僚體系(國王-四大政區-官員-平民)遷移人口,建立殖民地,削弱被征服者力量修建道路(信息傳遞+軍隊調動)結繩記事,編制人口調查表(征稅+征兵)【自主學習】依據材料探討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材料一 流感不像鋼刀那樣寒光閃閃,但印第安人都躲不開它。天花比所有的槍炮消滅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這些地區荒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16世紀西班牙人征服時,許多珍貴的瑪雅文字寫本被當作“魔鬼的作品”焚毀,祭司遭受擄殺,僅有部分作品傳之后世。——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材料三 不僅美洲印第安文明同其他大陸各文明沒有形成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局面,而且各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間也在很大程度上互不往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新航路開辟之后,西班牙人占領美洲,進行了殘酷的殖民侵略,極大破壞了印第安文明。②疾病瘟疫等災害。歐洲大陸的疾病和瘟疫伴隨著殖民者入侵傳入美洲,這導致印第安人幾近滅絕。③缺乏與外界溝通和交往。美洲位于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遠離歐亞大陸。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長期處于獨立形成、獨立發展的狀態與外界尤其是與文明發展較早的歐亞大陸缺乏交流。④內部之間的交流幾乎為零。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多處于熱帶雨林、熱帶高原氣候的高原、峽谷、盆地地帶,三大文明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因此印第安文明發展相對緩慢。非洲、美洲文明發展水平不高的原因:地理、交流不暢1.地形割裂--直到15世紀,北美的印第安人和中、南美的印加、瑪雅人依然沒有任何交流2.適合馴化的動物少--3萬年前美洲約有30個屬的大型動物突然間全部滅絕3.缺少淺層地表的金屬礦藏--盛產金銀、缺乏銅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