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歐、亞、非、美洲封建社會(5-15世紀)項目 西歐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 約5世紀——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形成背景 希臘羅馬文明,日耳曼入侵,基督教影響 小農經濟,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階級矛盾 領主與農奴 地主與農民經濟制度 莊園制 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發展 自治傳統,起步較晚 無自治權,類型多,發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壟斷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中西封建社會的對比什么是“中古時期”01020304MiddleAgesDarkAges偏見重要時期“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西方史學家一般認為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至15世紀末16世紀初(東羅馬帝國滅亡)。由于蠻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羅馬帝國的崩潰,幾乎造成當時歐洲文化的完全毀滅。這個時期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義者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己任,因此,他們將中世紀稱為“黑暗時代”把中世紀看作“黑暗”時代的觀念,特別是把這一時期整個世界都看得一團漆黑的偏見,早已受到史學家們的質疑和訂正。首先,從世界范圍看,在西歐以外地區,文明還是在發展。其次,就是從西歐本身來說,中古時期的歐洲既是歐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承接歐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橋梁。政治中世紀的西歐經濟文化民族大遷徙不是簡單的民族住地的變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團對奴隸制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在這種征服的基礎上使羅馬與日耳曼兩種文明、兩種制度和兩大民族結合起來,逐漸形成了西歐的封建制度。——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冊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西哥特王國法蘭克王國東哥特王國汪達爾-阿蘭諸王國蠻族入侵一.西歐封建社會——政治(一)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中古西方文明,是一個文化概念,由于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又稱基督教文明,是文化整合的結果。構建的元素:1.古典的希臘文化(理想、科學、競爭);2.羅馬文化(理性、功利、實用);3.基督教(精神紐帶);4.日耳曼文化(血緣、地方主義、野蠻)。中古西歐初期王權衰落,社會秩序混亂,地方豪強互相斗爭,戰亂不已,盜匪橫行。國王和貴族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養一批武裝家丁,進行自衛或攻擊別人。這些武裝扈從(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后來漸改為賜給他們一塊土地,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親兵制度:隨著戰爭數量的增多,日耳曼人形成了一種非血緣關系的“親兵隊”組織,由王或部落首領與一群忠于他的戰士組成,以戰爭和掠奪為職業,王和親兵之間是保護與服從、效忠的關系,都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政治中世紀的西歐經濟文化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和封臣都有哪些權利和義務?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約翰·巴克勒《西方社會史》什么是封君?什么是封臣?實質:土地和兵役的交換,是契約關系,是雙向的權利義務關系。政治中世紀的西歐經濟文化封君封臣制度任何沒有直接簽訂契約的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或義務關系。因此中世紀流傳著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世界歷史讀本》名義上最高統治者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土地事實上占有者特征:A.以土地封賜為紐帶B.層層分封、等級森嚴C.只對直接領主負責D.具備契約意識即相互盡義務E.地方領主相對獨立,國王控制力有限影響:①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自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國王或皇帝成為名義上最高統治者,給王權加強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統一的力量。(王權做大的可能)政治中世紀的西歐經濟文化天下共主土地事實上的占有者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比較中世紀的西歐莊園與農奴制度西歐中世紀封建莊園示意圖一個領主單獨管轄的特別區域的農業種植園叫作莊園....一個農民的村落形成一個領主特有的莊園。 —【美】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莊園是農村組織的基本單位和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心,莊園構成了中世紀農民的世界,由于莊園必須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生活就意味著無休止的辛苦勞作。”——約翰·巴克勒《西方社會史》政治經濟文化中世紀的西歐莊園 的性質 在領主(擁有土地的國王、伯爵或侯爵等貴族,以及教會)統治下,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經營管者 領主 佃戶自由農 農奴土地 類型 直領地(領主經營,農奴耕種) 份地 份地 共用地(林地、荒地,可共同使用)權利 義務 A.領土權; B.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 C.政治權力 主持莊園法庭,審理案件,維護秩序 A.交納地租,服勞役; B.法律上自由 A.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 B.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 C.自備工具、服勞役【思考2】依據教材第16頁第一段正文內容,從以下角度概括莊園制度的內容?(性質、土地類型、經營管理者、權利與義務、特點)無法律地位無婚姻權一切屬奴隸主所有奴隸農奴受法律保護被法律承認有私有財產1263年5月,巴黎奧利村636個農奴解放,條件是每年上繳60磅。——齊思和《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制度》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受到農奴主或奴隸主的壓迫。異:農奴地位比奴隸稍高;與奴隸相比,農奴受到的束縛相對寬松。【思考2】莊園制度的特點“不論任何時候,洛里斯居民的財產都不允許受到侵害,除非該居民對我們或我們的賓客犯下罪行。”——路易七世頒布《洛里斯憲章》A.經濟:自給自足、封閉獨立;私有財產不可侵犯B.政治: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人身依附與契約并立特點神父主持的洗禮神父主持的婚禮神父主持的葬禮經濟:大量莊園、廣袤土地,征稅權(什一稅)政治:教權高于王權,嚴格的教階等級制度文化:壟斷西歐文化教育,嚴重束縛人性的發展。教權王權精神世界統一世俗政權分裂基督教世界中二元權力體系教階制封君封臣制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教徒中世紀的西歐政治經濟文化公元800年,羅馬教皇為查理舉行皇帝加冕禮。政教合作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冒著風雪嚴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懺悔罪過",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給予亨利四世一個額頭吻表示原諒,而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這就是"卡諾莎之辱"。此后,"卡諾莎之辱"在西方世界成為屈辱投降的代名詞。政教沖突——卡諾莎之辱教權與王權———既勾結又抗爭公元756年,丕平獻土,奠基教皇國地位。中世紀前期(5世紀——10世紀)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封建等級制度);經濟體制:莊園經濟與農奴制;思想統治:基督教會的神權統治。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十一世紀的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形勢趨于穩定,使得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多方面獲得進步……布羅代爾說:“11、12世紀的西歐已經進入它的青春期”。二、多元面貌的中古西歐——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思考3】依據教材第16頁第二段正文內容,從以下角度概括王權強化的內容?(背景\方式\代表\影響)新變化:政治:王權加強,民族國家形成;城市自治;議會起源。經濟:工商業繁榮;莊園與農奴制瓦解;文化:市民文化(世俗文化)、大學興起(世俗教育)民族國家是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擁有共同的認同感:歷史、文化、語言、習俗、藝術、宗教或新體制等。都鐸王朝強盛時期:伊麗莎白一世法蘭克國王:查理大帝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至1453年王權強化(11--15世紀)拓展:新興王權集中國家的出現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1、結束政治混亂和割據狀態,國家逐步走向統一。2、王權集中國家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督教會對西歐國家的控制,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民族國家的形成),有利于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3、在加強王權的斗爭中,法國和英國出現等級代表制,成為西方近代議會制度的起源。4、葡西王權的加強,為新航路的開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王權強化(11--15世紀)與宗教權力斗爭與貴族勢力斗爭教材17頁歷史縱橫王在法下--自由與法制之光教俗權利之光(二) 城市的興起1、動因城市興起提供穩定環境政治穩定剩余產品耕地面積增加農業繁榮經濟發展動力技術提高直接推動力工商業復興封建領主廣泛行使領主權,任意對它進行轉讓、瓜分或傳代,(城市居民)不僅必須向領主交納沉重賦稅,擔負繁重的勞役,而且還一律要受領主行政和司法的管轄。---李運明《西歐城市自治權與封建制度的解體》【思考4】依據教材17頁結合所學內容,概括西歐城市自治和自由的位置、原因、方式、結果?市民的權利?影響?二、多元面貌的中古西歐——城市自治的概況教材21頁學習拓展二、多元面貌的中古西歐——中古西歐城市自治的影響材料1 鄉村意味著“隔絕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縣、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材料2 由于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內部逐漸產生了一種新的聯合組織——行會。不僅商人、船員、工匠、畫家、教師、演員、獵人、農人,甚至乞丐、劊子手等,都成立了行會。行會有嚴密細致的章程,對內采取導師帶徒機會均等,對外實行壟斷。經濟:促進工商業經濟發展,推動市民階層形成和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二、多元面貌的中古西歐——中古西歐城市自治的影響政治:城市是封建社會新的政治實體,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促進國王統一事業;推動西歐近代民主憲政產生與發展。二、多元面貌的中古西歐——城市自治影響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摘編自《世界中古史》教育:城市興辦大學,促進思想和學術的繁榮,為社會提供各種管理人才文化:奠定西歐近代文化的發展基礎◎由不滿原有教會學校體系的文科、法學、醫學、神學四個教師行會合并的巴黎大學徽標他命令,禁止虐待來往巴黎的大學師生,不允許向他們繳納旅行稅。市長及法官不許插手師生及其侍從的案件,更不允許逮捕和拘留未定罪的師生。——楊燕《中世紀時期巴黎大學的自治》◎“狐貍” 菲利普二世西歐文明背景:羅馬帝國滅亡、封建社會產生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封建莊園與農奴制度、教會統治社會變化: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經濟:莊園經濟(自給自足)文化:基督教神權(束縛人性)王權加強(民族國家)城市興起(市民自治)大學興起(思想解放)中古西歐文明的多元特征:政治 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 小農經濟、農奴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文化 基督教文化、市民文化、日耳曼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等中國的自耕農是國家的編戶齊民。中國缺乏主體權利意識的貴族等社會中間層,也缺乏具有獨立性的宗教和教會。公元476年中國南北朝公元1453年中國明朝西歐的自耕農對領主和國家都沒有繳賦稅的義務。西歐多元的法律體系孕育了社會主體權利的觀念。農奴可以到城市法庭申訴莊園主對自己的侵害;領主下的封臣也可以到王室法庭告領主;教會法庭則可以評判神職人員與國王的宗教糾紛。——摘編自侯建新《社會轉型期的西歐與中國》項目 西歐封建社會 中國封建社會時間跨度 約5世紀——1453年 公元前221年——1949年形成背景 希臘羅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響 小農經濟,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階級矛盾 領主與農奴 地主與農民經濟制度 莊園制 土地私有,小農經濟為主城市發展 自治傳統,起步較晚 無自治權,類型多,發展早思想文化 基督教壟斷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中西封建社會的對比中古時期的南歐與東歐拜占庭帝國俄羅斯帝國拜占庭帝國黑海的出海口,土耳其海峽西岸拜占庭帝國(395—1453)1、帝國的興衰(1)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2)6世紀查士丁尼在位,一度擴張。(4)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3)7世紀中后期,喪失大片領地。拜占庭帝國拜占庭帝國5到6世紀時,已經擁有了大大小小的城市……首都君士坦丁堡已成為號稱百萬居民的大都市。 ——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這里各個城市與東方波斯、印度……都已有頻繁的商業往來… ——王明鎖……停泊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了“東西方之間的一座金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拜占庭帝國繁盛表現表現在哪些方面?①城市眾多,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城市②帝國境內工商業發達③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拜占庭帝國在拜占庭帝國,《荷馬史詩》膾炙人口,婦幼皆知……像希羅多德這樣偉大的古希臘史學家,更是拜占庭作家學習效仿的榜樣……——陳志強《拜占庭文化的特征》拜占庭帝國何以延續千年?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查士丁尼法典》序言拜占庭在宗教上承襲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襲古希臘,而它的政府結構則大致源于羅馬。——美 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古典東方文化基督教思想體系(承襲基督教正統,獨具一格)羅馬政治傳統(羅馬帝國的專制;依法治國,法律成熟;)公元6-8世紀《海洋法》為中世紀基督教國家中通行的第一部航海法規。工商業發達拜占庭帝國的公民概念承認并效忠于帝國君主,皆為公民;信奉東正教,是基督徒,皆為公民;生活在帝國的領土上向君主納稅,皆為公民。特點:拜占庭帝國基督教 (誕生于公元一世紀的羅馬帝國)東正教天主教第一次分裂1054年東正教天主教新 教第二次分裂16世紀路德教派、加爾文教、英國國教9世紀13世紀中期16世紀初17世紀末莫斯科公國在反擊蒙古統治過程中逐漸興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國家基輔羅斯俄羅斯發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繼續擴張汗國臣屬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地跨歐亞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Ivan IV(1530—1584)1547俄羅斯帝國特點:對外擴張充滿暴力,崇尚軍事征服,但缺乏文化上的成就。位于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南端,緊傍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建筑師巴爾馬和波斯特尼克,受沙皇伊凡四世之命主持修建的東正教大教堂,于1560年建成。拜占庭風格的洋蔥頂\哥特式的尖拱\羅馬式的拱廊延伸思考:中世紀之后,歐洲文明去向何方?公元1500年左右,從饑荒和瘟疫中幸存下來的中世紀人已經完成歐洲的重建工作,一個嶄新的歐洲,正走在與世界其他部分相聚會的途中。——朱迪斯·M·本內特《歐洲中世紀史》為何中古西歐形成多元文明,拜占庭、俄羅斯卻是一元文明?歷史因素:日耳曼人的入侵摧毀了西羅馬帝國,強大王權衰落;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幸存,保留了君主專制體制,并深刻影響了俄羅斯。經濟因素:西歐莊園經濟適應封建割據狀態;拜占庭存在類似中國的地主和自耕農共處的村莊,適應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宗教因素:西歐基督教勢力掌握著強大的政治、軍事力量;拜占庭、俄羅斯的基督教勢力一直依附于專制君主。社會因素:西歐城市興起并逐漸獲取自治權,成為重要政治力量;拜占庭、俄羅斯市民階層始終被君主專制壓制,俄羅斯早期貴族勢力也較大,但是多次改革后沙皇擁有了絕對權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