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3.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課程標準】認識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原因,認同我國的國家政策。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提出來的,具有科學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各參與主體必須遵循法律。運用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相關知識,針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增強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習目標】1.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2.識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3.理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體經濟的含義。4.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措施。【學習重難點】1.理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性和措施;2.如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3.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4.供給側結構改革。【思維導圖】【知識解讀】知識點1.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含義、主要內容、意義1.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含義、主要內容、相互關系含義: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主要內容:(1)它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2)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3)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4)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5)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6)以上幾個體系是統一整體,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2.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意義(為什么?)必要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重要性:只有形成符合中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城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類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1)含義: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現總量增長、質量提高的途徑和方法,是落實發展理念、實現發展進步的具體路徑。(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①三駕馬車:要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②三大產業: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③兩大依靠: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轉變。4.如何建立現代市場體系①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②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③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④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實現市場準入暢通、市場開放有序、市場競爭充分、市場秩序規范。⑤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政府定價要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⑥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等方面。【時政拓展】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典例解析】1.目前,我國制造業領域“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例如:礦山領域利用5G實現無人卡車駕駛和無人井下采掘,鋼鐵領域部署的5G+8K表面檢測系統提高鋼材缺陷檢出率,港口領域通過5G+人工智能技術自動分析集裝箱理貨的最優路徑,等。“5G+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可以( )①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企業提質增效②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擴大高端產品供給③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高速增長④做強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詳解】①:我國制造業領域“5G+工業互聯網”體現了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①符合題意。②:材料中沒有體現供給側改革和擴大高端產品供給,②不符合題意。③: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級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說法錯誤,③排除。④:我國制造業屬于實體經濟,我國制造業領域“5G+工業互聯網”有利于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④符合題意。2.在傳統農業中,大量秸稈被放置、丟棄或者焚燒,這種處理方式不僅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而來。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植物秸稈綜合利用,用玉米秸稈、水稻秧等原料生產出木糖、纖維素、木質素等,讓“包袱”變“財富”,促進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這啟示我們( )A.推動鄉村振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B.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C.資源循環利用要走與市場相結合之路D.打造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答案】A【詳解】A:近年來,研究人員通過植物秸稈綜合利用,采用零污染零排放的生產工藝,用玉米秸稈、水稻秧等原料生產出木糖、纖維素、木質素等,使秸稈變廢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啟示我們推動鄉村振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A符合題意。B:推進農業現代化是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不是根本途徑,B排除。C:材料強調要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強調資源循環利用要走與市場相結合之路,C排除。D:材料強調鄉村振興,沒有體現循環經濟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排除D。3.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業大國,中國制造享譽世界。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制造業還存在著許多關鍵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企業比重偏大,高新技術密集型企業偏少,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產能過剩矛盾突出,消費占比偏低。這就迫切需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下屬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緣由是( )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要求②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的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③其他領域的現代化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有力支撐④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為現代化經濟體系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答案】A【詳解】①②③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堅實而強大的物質基礎,①②符合題意,③④錯誤。知識點2.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一、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必要性(原因)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二、(如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1)目標: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斷優化。(2)實體經濟:①含義:【名詞解釋】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筑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 。【名詞解釋】虛擬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擬化的必然產物。廣義地講,虛擬經濟除了研究較為集中的金融業、房地產業,還包括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虛擬經濟發展過度將會帶來泡沫經濟。②地位: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生的重要支柱。③如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1)切實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2)構建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3)加大財稅金融的支持力度(4)人才隊伍建設(5)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6)樹立新發展理念(7)提高對外開放水平④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名詞解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1)目標: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陸海統籌整體優化,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加強區域優勢互補,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2)要求:①實施鄉村振興戰咯原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措施: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②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3.建沒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發展更高層次幵放經濟,推幼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特変。要求: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休系的國際競爭力。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帯一路”框架下的國國際交流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共同推劫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總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典例解析】4.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內涵豐富、特色鮮明、服務優質的鄉村民宿發展格局,使鄉村民宿成為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標志性產品。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 )①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②有利于塑造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③順應了人民群眾的消費新需求④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詳解】③④:鄉村民宿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標志性產品。因此,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順應人民群眾的消費新需求,③④正確。①: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①與題意不符。②: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無關,②排除。故本題選D。5.工信部、發改委等10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制造業有序轉移的指導意見》提出,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轉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轉移。這樣做旨在( )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的空間布局②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中西部地區生產成本③拓展制造業發展新空間,發展壯大實體經濟④落實共享發展目標,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詳解】①③:國家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重點向中西部勞動力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地區轉移;促進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等創新要素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轉移。這樣做旨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生產力的空間布局;拓展制造業發展新空間,發展壯大實體經濟,①③符合題意。②:材料舉措旨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不是為了降低中西部地區生產成本,②錯誤。④:材料舉措是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不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而且共享發展解決的是公平正義問題,開放發展解決的是內外聯動問題,該選項前后也不搭,④排除。故本題選B。6.“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提法繼續寫人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之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還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發力,下列傳導路徑正確的是( )①減少供給環節→提升供給速度→改善消費結構→放大內需效益②提高供給質量→激活消費熱點→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③增加供給數量→降低物價水平→促進居民消費→改善人民生活④推動優質制造→擴大有效供給→增強內生動力→經濟健康發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詳解】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強調增加有效供給;而不是減少供給環節,也不是一味的要求提升供給速度,①傳導錯誤。②: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質量,有利于激活消費熱點,刺激消費需求,從而拉動經濟增長,②傳導正確。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強調提質增效,增加有效供給;而不是強調增加供給數量,③傳導錯誤。④: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優質制造,能夠擴大有效供給,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經濟健康發展,④傳導正確。故本題選C。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隨著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增加值增長20.3%,快于整體經濟增長7.6%,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2021年上半年,我國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創新強鏈補鏈方面,展現出更充足的動力。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69.8%和48.1%,體現出我們在突破產業鏈瓶頸和促進高新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科技部表示,將按照中央部署,著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機制,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出更多的科技貢獻。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知識,分析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積極作用。【答案】①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③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經濟安全可持續發展④創新科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增強發展的整體性。【詳解】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是結合材料,運用經濟與社會知識,分析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在助推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積極作用。結合材料說明即可。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關鍵詞①: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重要抓手→可聯系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詞②:2021上半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增加值增長20.3%,快于整體經濟增長7.6%,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聯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關鍵詞③:2021年上半年,我國在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以創新強鏈補鏈方面,展現出更充足的動力→聯系強化科技創新,優化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經濟安全可持續發展。關鍵詞④:將按照中央部署,著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健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機制,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作出更多的科技貢獻→聯系創新科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增強發展的整體性。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等相結合。【教材探究】【探究與共享】1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國經濟發展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材P38~39)提示:①迫切需要解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等問題。②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角度看,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具體來說,制造業提質升級任務緊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發展,構建高端制造業體系迫在眉睫。要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動能、新興產業,推動經濟增長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發揮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基礎性作用。【探究與共享】22.結合材料,談談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為什么要放在實體經濟上。(教材P40)提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近年來,社會資本“脫實向虛”和企業“棄實投虛”加劇,造成實體經濟出現一定程度的“失血”“抽血”等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究與共享】33.(1)結合材料,說明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義。(2)聯系實際,為發展特色鄉村經濟提出具體建議。(教材P41)提示:(1)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有利于推動農村產業、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形成產業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有利于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滿足農民美好生活需要。(2)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發展鄉村特色農產品種植;發展休閑農業,如草莓采摘園、家庭農場等。【探究與共享】44.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我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看法。(教材P42)提示:我國企業到海外投資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要求,有利于擴大企業規模,不斷開拓國際市場,提高品牌國際影響力。但要注意優化投資結構,積極應對國際風險與挑戰,學會利用世貿組織規則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易混易錯】1、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低速階段。×【解析】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2、實體經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析】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3、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改變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解析】錯在“改變”,不能改變,只能完善。4、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鞏固農民的土地所有權。×【解析】農村土地屬于集體,農村對土地沒有所用權,有使用權。5、5G技術可以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解析】5G技術并不能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6、5G技術會淘汰傳統產業,催生新興產業。×【解析】5G技術的使用,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會促使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但不會淘汰傳統產業。7、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是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8、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建設現代化的市場體系。×【解析】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9、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所有做法。×【解析】我們建設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做法。10、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能更好順應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導權。×【解析】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而不是贏得國際競爭主導權。1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建設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解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12、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建設以鄉帶城、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解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要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13、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效率第一、質量優先。×【解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率優先。14、共享經濟連接供需雙方,解決了資源稀缺的問題。×【解析】共享經濟解決的是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而不是資源稀缺的問題。15、共享經濟模式創造的價值超過了傳統經濟模式。×【解析】從現實情況來看,共享經濟還屬于新興事物,其創造的價值還未超過傳統經濟。【答題模板】分析如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建議。如何解決我國經濟遇到的難題?(這一問法需要分析材料情況)答題技巧:答題時一定要認真讀題,不要講市場體系與經濟體系的題目弄混。一般是要考察本課知識的結合,可以根據分值看需不需要詳寫。如果2、3、4條出現在了材料中或者材料中強調了實體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等,需要將這點單獨詳寫,也是比較容易出大題的點,課本上關于這三點內容不多,需要結合材料進行擴展。答案總結:知識點+材料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③建設創新引領,建設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實體經濟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單獨拿出來作為兩點)a.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筑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基。b.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④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以單獨作為答題點)。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⑤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知識框架】1個迫切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定書生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迫切要求1個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4個舉措:推動高質量發展的4個舉措6+1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收人分配體系、城鄉區域發展體系、綠色發展體系、全面開放體系、經濟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