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下第四章 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下第四章 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考點一、土壤的形成
(一)最初,地球外層的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并沒有土壤。
(二)風化和侵蝕
風化:風化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變化的現象
侵蝕:侵蝕是風、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壞巖石、搬運巖石碎屑物的過程
(風化和侵蝕共同持續作用,地表的巖石碎屑物不斷積累)
(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類型 定義 影響因素
物理風化 物理風化使巖石破裂成越來越小的碎屑,每塊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質性質 溫度、壓力和生物活動是導致巖石發生物理風化的重要因素
化學 風化 化學風化是巖石在水、氧氣、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巖石的成分改變的過程。化學風化所產生的碎屑物質的組成不同于原來的巖石 水、氧氣、二氧化碳、酸等,如巖石和水的化學反應導致新礦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質的析出
(四)土壤層
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母質層、淀積層、表層(如圖所示)。
(
典例分析
)
典例1: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答案】D
【解析】影響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
【解答】土壤形成過程:裸露的巖石不斷被風化,在進一步的風化中,開始出現低等的生物,接著慢慢出現地衣苔蘚植物,地衣能夠加速巖石的風化,促進地球土壤層的形成,最后出現森林草原。因此巖石變成土壤,需要有: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生物作用等, D 錯誤。
故選: D
(
舉一反三
)
變式1: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這對土壤的形成十分重要,地衣因此也被稱為“先鋒”植物。地衣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屬于(  )。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理化因素
【答案】C
【解析】巖石風化指的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次生變化的現象,導致上述現象的作用稱風化作用。
【解答】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合作用下發生變化的現象叫風化。在自然界中造成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氣、氣溫、動植物和水等。生物風化作用是指生物活動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一方面引起巖石的機械破壞;另一方面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機酸,也可以使巖石分解破壞.此外,植物死亡分解可以形成腐殖酸,這種酸分解巖石的能力也很強。因此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植物的生長也會對巖石碎裂起一定的作用,這種作用屬于巖石風化中的生物因素。
故答案為:C。
變式2:滴水穿石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
B.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埋入礦物質中形成的
D.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風化形成的
【答案】A
【解析】石頭的成分中含有CaCO3,空氣中含有CO2,它們會發生化學反應:CaCO3 +CO2 +H2O==Ca(HCO3)2生成溶于水的Ca(HCO3)2。從而就有了滴水穿石的說法。
【解答】在溫度、水等外界條件下,整塊的巖石破碎形成小的巖石或者砂粒,而水滴石穿就是巖石在水的沖擊下形成小塊,最終形成一個貫穿巖石的小洞;故A正確;
故答案為:A.
變式3:(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答案】(1)腐殖質/有機物
(2)①③⑤
(3)B
【解析】(1)根據地球土壤的組成的知識解答;
(2)根據月球土壤的形成過程分析;
(3)根據氮氣的化學性質判斷。
【解答】(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腐殖質(有機物)等成分;
(2) 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則正確順序為②④⑥①③⑤。
(3) 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可以保證月壤不會發生改變,故選B。
考點二、土壤的成分
(一)土壤中含有空氣
(1)證明土壤中有空氣
①選材: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 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
②注水:分別沿著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簡量取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
③記錄向2只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1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2毫升。
④結論: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壤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壤,浸沒時加入水量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
(2)土壤空氣
①來源:土壤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里。它基本上來自大氣,但和大氣的成分不完全相同,因為土壤空氣中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如大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而土壤空氣中的氧氣卻只有10% ~ 12%。
②作用: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當土壤板結時,土壤中空氣含量少,會抑制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
(二)土壤中含有水分
(1)證明土壤中有水
①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
②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時,應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以免試管破裂,并且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
③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可以看到此時有一層水珠均勻地附著在試管內壁上,該實驗說明土壤中有水。
④結論:除了土壤生物、空氣外,土壤中還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
(2)土壤水分
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等)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都離不開水。
(三)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1)測定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原理
土壤中很多生物的生存都需要有機物為其提供營養。有機物能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可以根據有機物能燃燒的特點,測定土壤質量變化情況,得出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
(2)檢驗土壤中有有機物
①用天平稱取充分干燥的土壤m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的現象是土壤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
②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量。此時會發現土壤的質量明顯減少。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了。
(3)土壤有機物(腐殖質)
①來源: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②作用:有機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
(四)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1)檢驗土壤中有無機物
①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 100 克,放入大燒杯中。
②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當水分蒸發完后,可見蒸發皿中有很細的結晶物。這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正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
注意:過濾時,要將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漏斗內的液面不能超過漏斗內濾紙的上緣。蒸發濾液時,要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濾液均勻受熱,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濾液飛濺
(2)土壤無機鹽
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植物需要的無機鹽中,需要量較大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等。
(五)構成土壤的物質
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
(1)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能力拓展】要選用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多。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較少。土壤中空氣含量越多,實驗效果就會越明顯。
①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5%~ 35%。
②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計算方法: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V1-V2)/Vx100%,其中V為采用土壤樣本時的注水量,V2為采用鐵塊樣本時的注水量,V為土壤樣本的體積(5x5x5=125毫升)。
(
典例分析
)
典例1:(2024七下·奉化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答案】D
【解析】土壤生物有土壤動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有空氣、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
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 說明土壤含有有有機物,D正確;
故答案為:D
(
舉一反三
)
變式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答案】A
【解析】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土壤礦物質是土壤的主要組成物質,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占土壤固相重量的95%~98%。土壤有機質分為殘落物和腐殖質,占有機物質的70%-90%,是土壤的肥力來源。土壤水分和空氣占土壤體積的20%-30%,分別存在于土壤孔隙中,影響土壤的物理性質和生物活動;
【解答】無機鹽能夠與溶解在水中,所以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故答案為:A
變式2: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答案】C
【解析】土壤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如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我們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稱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儲存在土壤中。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題中分兩組進行實驗,甲組和乙組保持樹葉的潮濕,進行研究。
【解答】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變量為有無微生物,但是樹葉沒有控制無菌,對實驗結果有影響;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放在自然條件為對照組,但是沒有控制好其它變量影響;
C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土壤燒烤過,控制好無菌變量,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做對照,能證明微生物遺體有分解作用;
D樹葉滅菌后分組,甲組燒烤過的土壤為實驗組,乙組為對照組,不需要改變任何條件,再接種細菌會導致實驗不夠準確。
變式3:如圖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的實驗中,用天平稱取剛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45.2克,實驗過程中土壤沒有通過鐵絲網流失,則說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質量為4.8克。某同學認為沒有用   做實驗,因此得不出有機物質量為4.8克的結論。
【答案】干燥土壤
【解析】濕的土壤加熱時質量減小的原因有:①有機物燃燒;②水分蒸發。研究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必須排除水分的干擾。
【解答】在“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驗證實驗中:土壤應充分干燥,土壤應含有較豐富的有機物,實驗中的鐵絲網孔徑要小,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上述實驗中不能得出有機物質量為4.8克的結論,原因可能是沒有用干燥土壤做實驗。
考點三、土壤的結構
(一)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塊狀、柱狀、片狀、團粒狀等各種結構。
(2)團粒結構是各種土壤結構中較為理想的結構,這種土壤在農業生產上最有價值。團粒結構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溫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對養分的積蓄和供應,在農田中多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等措施,可使土壤增加新鮮腐殖質,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二)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的分類
土壤結構由礦物質顆粒的大小所決定。根據顆粒大小,可將土壤中的礦物質顆粒進行分類。
土壤顆粒名稱 直徑/毫米 通氣、透水性能
砂粒 2.0~0.02 通氣、透水性能強,但保水性能差
粉砂粒 0.02 ~ 0.002 在砂粒與黏粒之間
黏粒 <0.002 通氣、透水性能差,但保水性能強
(三)土壤的滲水能力
(1)土壤的滲水實驗
①取砂粒和黏粒少許,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 和黏粒,會感覺到砂粒較粗,而黏粒細滑。
②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觀察發現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A漏斗。
③結論:土壤具有滲水能力,并且土壤顆粒越大,滲水能力越強;土壤顆粒越小,滲水能力越弱。
(2)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有關
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砂粒較大,顆粒間的空隙較大, 滲水能力較強;黏粒較小,顆粒間的空隙較小,滲水能力較弱;粉砂粒的滲水能力在兩者之間。
(四)土壤的分類
(1)土壤分類的依據:根據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
(2)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
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
典例分析
)
典例1:(2023八下·仙居期末)“桃蛋”是一種耐旱性強的多肉植物,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則該土壤類型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答案】B
【解析】土壤可分為壤土,黏質土,砂質土三種類型。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種類型。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土壤分為壤土、砂土、黏土三種類型。砂土保水保肥性能差,透水透氣性好,黏土透水透氣性差,保水保肥性能好。壤土性能適中;
【解答】砂土土壤主要特點是含砂粒在80%以上,孔隙多,土粒大。土質疏松,通透性好,易耕作。保水保肥性差。要多施有機肥和少量多次勤追肥。沙性土壤通氣性好,爽水,易耕作。 “桃蛋”是一種耐旱性強的多肉植物,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則該土壤類型是砂土類土壤;
故答案為:B
(
舉一反三
)
變式1:(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解答】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合種植在沙土類土壤中,沙土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氣透水性能好,所以A正確;故答案為:A
變式2:(2023八下·義烏期中)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1)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2)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
【答案】(1)砂粒(2)壤土類
【解析】根據不同土壤的類型和適用的環境分析
【解答】(1)“桃蛋”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是沙土類土壤的特點,因此該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沙粒
(2)壤土類土壤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耐旱耐澇,抗逆性強,適種性廣,所以適合大部分植物的生長。
故答案為(1)沙粒 (2)壤土類
變式3:(2022八下·吳興期末)經測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約 20%、粉砂粒的含量約 20%,黏粒的含量約 60%。
(1)據圖判斷,該土壤的類型為    類土壤。
(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種植多肉的土壤應含 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 、“粉砂粒”或“黏粒”)。
【答案】(1)黏土(2)砂粒
【解析】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根據它們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
砂士類土壤: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解答】(1)黏粒和粉砂粒的比例為80%,遠超砂粒,整體土壤顆粒較細,符合黏土類土壤特征。故據圖判斷,該土壤的類型為黏土類土壤。
(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故種植多肉的土壤應含有較多的砂粒。
考點四、土壤的質地
(一)土壤的性狀影響植物的生長
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無機鹽等。由于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及其比例不同,土壤的黏性不同,從而影響了土壤的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等。土壤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等的差別影響著植物從士壤中獲取水分、空氣和無機鹽等,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二)土壤的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
(1)探究土壤的黏性
①取足量的砂粒(粒徑大于0.2毫米)和黏粒。
②在花壇或農地里,選取足量的壤土類土壤。
③按砂粒與壤土類土壤的質量比為20:1配制砂土類土壤。按黏粒與壤土類土壤的質量比為5:1配制黏土類土壤。
④取少量壤土和已配制好的兩種土壤,各加少許水,用手搓一搓。黏土類土壤能搓成一個條狀體。三類土壤的黏性強弱順序為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砂土類土壤。
(2)土壤黏性決定著土壤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
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人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三)探究哪種土壤適合植物生長
(1)將上述活動中配制的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以及壤土類土壤分別裝在3只同樣大小的花盆內,然后分別種植2~ 3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類的植物,并澆等量的水一次。將花盆放在窗臺上能照到陽光但不會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每天觀察植物生長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
(2)通過觀察發現: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四)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在三類土壤中,壤土類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等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性能強。因此,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
典例分析
)
典例1:種花用的瓦盆是用紅黏土燒制成的,它比一般的塑料花盆和瓷花盆都要好,由此可以推斷出紅黏土燒制的瓦盆(  )
A.砂粒含量較少 B.保水性較好
C.具有較好的透氣性 D.不適合植物生長
【答案】C
【解析】植物根的生長需要肥料,需要空氣,需要水分的等物質,紅黏土燒制的瓦盆比 一般的塑料花盆和瓷花盆的透氣性能好,透水性能也好;
【解答】紅黏土燒制的瓦盆比 一般的塑料花盆和瓷花盆的透氣性能好,適合植物生長;
故答案為:C.
(
舉一反三
)
變式1: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因此,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答案】B
【解析】砂土類土壤的特點是疏松,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有機物分解快,易流失;
【解答】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 從題干中可以得出該泥土應該是疏松,不易粘結,通氣、透水性強,所以B符合;
故答案為:B.
變式2:(2023八下·柯橋期末)假期,小柯來到最美鄉村之千畝游玩,見一位老人正把田中的泥沙混合攪拌,小柯覺得奇怪,老人解釋,田里的土以前是種水稻的,水滲下去慢,花卉容易爛根,棉些沙子,容易存活。說完,他舀起邊上清澈溪水準備喝,小柯忙勸阻了老人,說溪水未經消毒不能喝。
(1)根據材料回答,適合水稻種植的土壤類型是______。
A.壤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黏土類土壤 D.所有類型都可以
【答案】(1)C
【解析】在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三中土壤中,壤土類土壤具有保水,保肥,通氣,透光的特性,適合種植糧食和植物,砂土類土壤稍微帶點沙質土,保水保肥功能較弱,通氣透水性強。黏土類土壤保水保肥功能強,通氣透水性弱。
【解答】(1)種水稻時,水滲下去慢,說明水稻適合種植在保水能力強的土壤,所以時黏土內土壤。
變式3:(2022八下·溫嶺期末)甘蔗在我國南方多個省份都可種植。溫嶺的甘蔗比較有名氣,它適合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生長。
(1)下列模型表示的各類土壤,較適宜種植甘蔗的是   (填寫字母)。
(2)當甘蔗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菱蔫現象,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答案】(1)B(2)小于
【解析】(1)土壤按質地可分為沙土、黏土和壤土。
沙土通氣透水性良好,耕作阻力小,土溫變化快,保水保肥能力差,易發生干旱。黏土通氣透水能力差,土壤結構致密,耕作阻力大,但保水保肥能力強,供肥慢,肥效持久、穩定。壤土的性質介于沙土與黏土之間,是最優良的土質。壤土土質疏松,容易耕作,透水良好,又有相當強的保水保肥能力。
(2)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生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吸收水分。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因此植物的根只有在根毛細胞內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時,才能吸收水和無機鹽。
【解答】(1)甘蔗適合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生長,可知甘蔗適合壤土類土壤,故選B。
(2)葉片出現了菱蔫現象,是植物細胞失水,故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
課后鞏固
)
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出現
【答案】C
【解析】 土壤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經過,巖石的分化過程,形成疏松母質;成土過程的開始,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生;低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原始土壤;高等生物的著生過程形成成熟土壤。
【解答】 裸露地表的巖石在風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風化物,即成土母質,母質沒有肥力,但具有一定通氣、蓄水性能,并能分解釋放少量礦物養分,生物生命活動的參與標志著成土過程的開始。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質上著生,一方面加速巖石風化,同時改變母質性能,土壤的肥力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土層淺薄的原始土壤,原始土壤形成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可能。草本、木本的高等植物的著生加快了成土過程,土壤發育不斷深化,促使了成熟土壤的逐步形成。由此可見森林和草地的出現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故選C
2.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涵養水分 B.增加有機物的積累
C.加速巖石的風化 D.增加空氣的比例
【答案】B
【解析】土壤中含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以及空氣、水、有機物和無機鹽等非生物。
【解答】土壤中的有機物主要來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這些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所以有機物主要作用是增加有機物的積累。故答案為:B。
3.(2024八下·長興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 D.腐殖質
【答案】C
【解析】由于月球上沒有大氣,故月壤不含空氣;由于月球環境極度缺水和干燥,故月壤不含水分;由于在月壤的形成過程中,沒有生物參與活動,無有機物質,故月壤不含腐殖質,微生物,所以,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不含空氣、水分、腐殖質,微生物。
【解答】月球上沒有空氣,水和腐殖質,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礦物質, 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礦物質故答案為:C。
4.(2024八下·柯橋期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詩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高貴品質。而紹興鏡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將在2024年的夏天盡情綻放。請問以下哪種土壤適合荷花的生長(  )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各種土壤都適宜
【答案】B
【解析】1、黏土:優點:保肥保水性強、含礦質元素較豐富、有機質含量較穩定等。缺點:土壤間隙小、通透性差。2、沙土優點:土壤間隙大,通透性強;排水良好。缺點:保水性差;土壤中有機質少,且易分解和淋失。3、壤土:土壤結構良好,土質均勻,松粘適中,通透性保水性都較好,是較優質肥沃的土壤,所有園藝植物都能在壤性土壤上健康生長。具有較高的保水、保肥力,但是通氣透水性差,只適合栽培水生植物等。
【解答】“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淤泥說明了蓮生活的土壤是黏土類土壤,保水性好,透氣性差;
故答案為:B
5.(2023八下·濱江期末)下列關于土壤非生命物質探究的實驗中,操作正確的是(  )
A.加熱土壤 B.過濾土壤浸出液 C.稱量土壤 D.蒸發土壤浸出液
【答案】D
【解析】土壤中有土壤動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等土壤生物;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無機鹽、有機物和空氣;
【解答】A.加熱土壤實驗,試管口應該略向下傾斜,A錯誤;
B.過濾土壤浸出液時,缺少玻璃棒做引流,B錯誤;
C.稱量土壤時,左物右碼,C錯誤;
D.蒸發土壤浸出液 ,操作正確,D正確;
6.(2022八下·嘉興期末)“秸稈還田”是指在農田里將打碎的秸稈與土壤混合,有利于提高植物的產量。下列關于“秸稈還田”的意義,說法錯誤的是(  )
A.可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 B.可為植物提供無機鹽
C.可為植物提供有機物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氣
【答案】C
【解析】秸稈還田是當今世界上普遍重視的一項培肥地力的增產措施,在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污染的同時還有增肥增產作用。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減輕,促進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發育。秸稈還田增肥增產作用顯著,一般可增產5%~10%,但若方法不當,也會導致土壤病菌增加,作物病害加重及缺苗(僵苗)等不良現象。因此采取合理的秸稈還田措施,才能起到良好的還田效果。
【解答】A:可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A正確。
B.可為植物提供無機鹽,B正確。
C.有機物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C錯誤。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氣,D正確。
7.(2023八下·金東期末)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含有非生命物質。下列實驗為了證明土壤中含無機鹽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土壤中有水分、空氣、有機物、無機鹽等物質。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空氣是植物的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有機物具有可燃性;無機鹽能溶于水。
【解答】A.將土壤浸入水中浸泡,然后過濾,再將土壤浸出液放到蒸發皿中加熱,當水分蒸干后,觀察到蒸發皿中出現固體,說明土壤中含有無機鹽,故A正確;
B.將土壤放到試管中加熱,觀察到試管口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故B錯誤;
C.將土壤置于石棉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燃燒,說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故C錯誤;
D.將土壤置于燒杯中,然后加入適量的水,觀察到水中出現氣泡,說明土壤中含有空氣,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8.形成土壤的正確過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質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著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答案】B
【解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漸風化變成了石礫和砂粒等礦物質顆粒,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形成土壤。
【解答】首先,巖石要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石塊、石礫和砂粒等細碎的礦物質顆粒。風化作用除了風、流水及溫度等因素外,還有一些化學物質的溶蝕作用、各種生物的作用等也能促進巖石的風化。細碎的礦物質顆粒,經歷漫長的演變包括多種生物的共同作用。各種生物的活動加速了有機物在地表的積累,最終促使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第一步是巖石風化,風化后的巖石形成礦物顆粒,此時低等植物可以附生在礦物顆粒上,不斷累計有機物,此時高等植物開始生長,隨著生物的不斷生長發育死亡,腐殖質不斷累積,最后形成成熟的土壤。故答案為:B。
9.(2023八下·嘉興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實驗中,使用干燥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答案】D
【解析】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
【解答】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故答案為:D.
10.(2024八下·義烏期末)“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原因是土壤板結會直接造成土壤中缺少(  )
A.微生物 B.礦物質顆粒 C.空氣 D.腐殖質
【答案】C
【解析】 土壤是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的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土壤成分以礦物質為主,包括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土壤有機質就是土壤中以各種形態存在的有機化合物。土壤的固相占 50%,水分占 20~30%;空氣占 20~30%。
【解答】“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原因是土壤板結會直接造成土壤中缺少空氣,影響植物根的呼吸作用;
故答案為:C
11.(2024八下·蕭山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答案】D
【解析】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
【解答】有機物在燃燒的條件下會變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散失到空氣中,所以燃燒后的在土壤質量會減小,所以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的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故答案為:D.
12.(2023七下·余姚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答案】B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A、地球剛開始地表都是巖石,所以剛開始沒有土壤;故A正確;
B、化肥的大量使用,會破壞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肥效降低;故B錯誤;
CD、土壤包含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微生物、動植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故CD正確;
故答案為:B。
13.(2023八下·拱墅期末)我國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了月壤,月壤是月球上的巖石在太陽風、晝夜溫差等物理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碎裂形成的。但由于月壤的形成沒有空氣、流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月壤中不包含有機物和水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月球表面沒有風,所以月壤的形成不是風化作用的結果
B.月壤的形成沒有生物的作用,所以月壤中缺乏有機物的積累
C.未經過改造的月壤,不適宜植物的生長
D.用圖示實驗可以探究月壤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無機鹽
【答案】A
【解析】風化過程十分復雜,通常是幾種作用同時發生,造成巖石的崩解或分解。為方便起見,可把風化作用分為物理(或機械)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
【解答】A.風化是指巖石、土壤和其他地質物質受大氣、水文和生物等因素影響而發生物理和化學變化的過程。 月球上沒有空氣,月球表面沒有風,月壤的形成是風化作用的結果 ,A錯誤;
B.月壤的形成沒有生物的作用,所以月壤中缺乏有機物的積累,B正確;
C.未經過改造的月壤,不適宜植物的生長 ,C正確;
D.用圖示實驗可以探究月壤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無機鹽 ,D正確;
故答案為:A
14.(2024八下·義烏期末)玉米等早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根據下表中土壤分類相關信息,判斷最有可能導致玉米“霉根”的土壤是(  )
土壤名稱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都可以
【答案】B
【解析】 黏土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從中通過才具有較好的可塑性。一般的粘土都由硅酸鹽礦物在地球表面風化后形成,一般在原地風化,顆粒較大而成分接近原來的石塊的,稱為原生黏土或者是一次黏土。這種黏土的成分主要為氧化硅與氧化鋁,色白而耐火,為配制瓷土之主要原料。
【解答】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根據下表中土壤分類相關信息,判斷最有可能導致玉米“霉根”的土壤一般透氣性差,保水性號,所以屬于黏土類土壤;
故答案為:B
15.(2024七下·鄞州期末)多肉植物適宜在比較干燥、透氣性又好的土壤中生長,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將會導致多肉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已知瓦盆透氣性好,瓷盆透氣性不好。則下列土壤和花盆中最不適合種植多肉植物的是(  )
A.壤土類土壤、瓦盆 B.黏土類土壤、瓷盆
C.砂土類土壤、瓦盆 D.壤土類土壤、瓷盆
【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的特征相關知識。
【解答】黏土類土壤是含沙粒很少,有黏性的土壤,水分不容易從中通過,水多氣少,養分轉化慢,
多肉植物喜愛的土壤具有疏松的特點,因為多肉植物的肉質根需要很多的氧氣,在板結悶熱的泥土容易腐爛,而且氧氣不足會滋生大量厭氧細菌。所選擇的土壤排水性也要好,同時又有一定的持水性。因此黏土類土壤和瓷盆并不適合多肉植物生長,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6.甘蔗比較適合在水分充足、通氣性能好的土壤中生長。下列區域中比較適宜種植甘蔗的是(  )。
A.山坡較干的沙地 B.河邊濕潤沙地
C.比較干旱的黏土地 D.濕潤的黏土地
【答案】B
【解析】沙質土滲水快,說明它保水性能差,透氣性能好;黏質土滲水慢,說明它保水性能好,透氣性能差;壤土滲水快慢居中,說明它保水性能居中,透氣性能也居中。
【解答】A.山坡較干的沙地,水分條件缺乏,不適合甘蔗生長;
B.河邊濕潤的沙地,水分條件充足,沙土的透氣性較好,適宜甘蔗生長;
C.比較干旱的黏土地 ,水分條件缺乏,透氣性差,不適合甘蔗生長;
D.濕潤的粘地,水分條件充足,但是黏土通氣性能較差,不適合甘蔗生長;
故答案為:B。
17.在影響土壤性狀的各種影響因素中,與土壤保水、保肥、通氣、透水能力有關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中三種顆粒的比例 B.土壤中砂粒的硬度
C.土壤中三種顆粒的溫度 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
【答案】A
【解析】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類,壤土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
【解答】壤土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是較理想的農業土壤。
故答案為:A。
18.(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答案】C
【解析】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解答】A、泡沫塊密度小,會浮在水面上,實驗效果與鐵塊不相同,A錯誤。
B、將土壤壓實后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發生改變,B錯誤。
C、土壤中的有機物燃點低,容易燃燒,顏色變黑并有焦味產生,C正確。
D、新鮮土壤加熱至質量不再變化為止,減少的部分除了有機物還有水分,D錯誤。
故選C
19.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圖: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乙圖: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圖: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丁圖: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答案】B
【解析】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解答】A、注入的水一部分進入土壤的空隙中,大部分還是留在燒杯中,所以注入水的體積要遠遠大于進入土壤中水的體積,所以用該方法無法計算出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故說法錯誤。
B.在加熱試管中的土壤樣品的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出來,當遇到溫度較低的試管壁時液化成小水珠,所以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故說法正確。
C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不能燃燒的無機鹽,故說法錯誤。
D.因為要測量土壤質量的減少情況,所以需要排除土壤中原有水分減少對實驗的干擾,所以應該取一定質量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故說法錯誤。
20.(2024八下·三門期末)下圖是三種土壤的模型,請指出保肥性能最強的是   ;最適宜耕種的是   。(填序號)
【答案】A;B
【解析】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類。保肥性最強的是黏土土壤,通氣性最好的砂土類型,最適宜耕種的是壤土類型。
【解答】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為植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各種無機鹽。A、圖A中的礦物質顆粒較多,可見保肥性能最強。
B、壤土,指土壤顆粒組成中黏粒、粉粒、砂粒含量適中的土壤。質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間,兼有黏土和砂土的優點,通氣透水、保水保溫性能都較好,是較理想的農業土壤。
C、據扇形圖可見:C土質的通氣性能最好。
故答案為A;B。
21.土壤的形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生物作用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   成為細碎的礦物質顆粒(巖石從大變小)。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有機物積累)才形成了土壤。土壤中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   和   。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   的。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
【答案】風化;生物的排泄物;死亡的生物體;緩慢
【解析】土壤是一種獨立的自然體。它是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成土過程也叫土壤形成過程,是指在各種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土壤發生發育的過程。它是土壤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總和,包括巖石的崩解,礦物質和有機質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質的淋失、淀積、遷移和生物循環等。土壤是由巖石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的綜合因素下形成的,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可以風化成為越來越小的碎塊,最后形成了含有腐殖質、礦物質顆粒、水和空氣的土壤。其中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解答】土壤的形成
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生物作用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風化成為細碎的礦物質顆粒(巖石從大變小)。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有機物積累)才形成了土壤。土壤中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緩慢的。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
22.不同的土壤滲水能力不同。
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   。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 min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   漏斗。
【答案】脫脂棉花;砂粒
【解析】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砂粒較大,顆粒
間的空隙較大,滲水能力較強;黏粒較小,顆粒間的空隙較小,滲水能力較弱;粉砂粒的滲水能力在兩者之間。
【解答】①取砂粒和黏粒少許,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和黏粒,會感覺到砂粒較粗,而黏粒細滑。
②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
結果觀察發現,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A漏斗。
③結論:土壤具有滲水能力,并且土壤顆粒越大,滲水能力越強;土壤顆粒越小,滲水能力越弱。
23.為測定土壤中各種大小顆粒所占的比例,某興趣小組采集了家鄉典型的土壤樣品,并到有關機構進行了檢測。下表是他們所測的土壤成分的比例。
空氣 水 粉砂 砂粒 黏土 有機物
25% 25% 14% 16% 15% 5%
(1) 該地的土壤屬于(  )。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2) 該地的土壤通氣性   (選填“較好”或“較差”),保肥性   (選填“較好”或“較差”),   (選填“適宜”或“不適宜”)耕種。
【答案】(1)C
(2)較好;較好;適宜
【解析】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的顆粒組成劃分的土壤類型,土壤質地一般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類。
【解答】(1)分析該土壤樣品中各種成分的比例可知,土壤中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相等,土壤質地均勻,其特性符合壤土類土壤的特點,故其土壤類型為壤土類土壤。
(2)壤土類土壤通氣性能較好,透水性能,保肥性較好,對植物生長有利。
24.請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
【答案】(1)有機物
(2)微生物
(3)空氣;呼吸作用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有機物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微生物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空氣 ,從而影響根的 呼吸作用 。
故答案為: (1) 有機物 ; (2) 微生物 ; (3) 空氣 ; 呼吸作用 。
25.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時還要考慮土壤結構。某同學在移栽地取了一塊形狀大小與鐵塊相同的土壤樣品,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水沒過土壤樣品和鐵塊,且左右燒杯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土壤樣品和鐵塊體積均為V,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體積分別是V1和V2。
(1)求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
(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入們也發現,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   。【答案】(1) ×100% (或 ) (2)無機鹽
【解析】(1)先求空氣的體積,在根據空氣占土壤樣品成分解答。
(2)植物需要水分,也需要無機鹽才能更好的生長。
【解答】(1)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為V1減去V2,空氣占土壤樣品中的體積分數為:。
(2)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枯枝落葉燃燒后的灰燼是無機鹽,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無機鹽。
26.(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回答:
(1)“超級雜交水稻”最適宜的是中性、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環境,要求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所以應選擇   (填”砂土類”、“黏土類”或“壤土類”)土壤種植。
(2)在海邊的鹽堿地上,一般作物因為缺少水分難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   。
【答案】(1)壤土類(2)高
【解析】砂土類土壤:通氣、透水性能強,易干旱。保水保肥性差;黏土類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通氣、透水性能差;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能保水、保肥。 宜于耕種。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
【解答】(1) 要求土壤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 ,所以選擇壤土類土壤。
(2)“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說明它可以從鹽堿地中吸收水分,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高。
27.(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答案】(1)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3號 5號
(3)不能; 因為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無法比較得出結論。
【解析】 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本題從土壤種類、澆水量、光照時間長短等方面進行了探究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案時注意控制單一變量。
(1)分析1號2號花盆,光照時間和澆水量相同,唯一的變量是土壤種類不同,所以若要比較研究1、2號盆植物的生長情況,我們可以將課題定名為: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要研究不同施肥量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唯一的變量是施肥量,其它的土壤的種類、光照時間都應該相同,符合條件的是3號和5號。
(3)2號和4號的變量有2個,光照時間與施肥量都不同,結果的影響無法知道到底是由于哪個變量引起的。
28.“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活動步驟大致如下: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步驟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步驟3,記錄向兩個燒杯中注入水的體積和所產生的實驗現象。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 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
(2) 在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
(3) 在步驟2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答案】(1)因為水不能進入鐵塊的空隙卻能進入土塊的空隙,便于比較得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
(2)可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準確性
(3)鐵塊表面無現象,土塊表面出現氣泡;實驗中加入土塊中水的體積比加入鐵塊中水的體積大
【解析】對照實驗: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體,還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無機鹽,而鐵塊則不能。
【解答】(1)因為水不能進入鐵塊的空隙卻能進入土塊的空隙,便于比較得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所以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
(2)在步驟2中,題目所給的加水方法是為了減少實驗的誤差,提高實驗的準確性;
(3)由于鐵塊不能吸水,而土壤能夠吸水,所以在步驟2中,我們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是:鐵塊表面無現象,土塊表面出現氣泡;實驗中加入土塊中水的體積比加入鐵塊中水的體積大。
故答案為:(1)因為水不能進入鐵塊的空隙卻能進入土塊的空隙,便于比較得出土壤中空氣的體積;(2)可減少實驗誤差,提高實驗準確性;(3)鐵塊表面無現象,土塊表面出現氣泡;實驗中加入土塊中水的體積比加入鐵塊中水的體積大。
29.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
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1)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
(4)壤類土壤適合所選植物的生長
【解析】探究過程一般先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做出正確的假設。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解答】(1)選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其好處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應當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所以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壤土類適合植物的生長。
30.在《植物的養護》拓展課上,某同學發現,給種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澆水,滲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學們通過分析后,決定開展不同種類土壤保水能力強弱的探究活動,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研究:
(1)【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2)【器材】錐形瓶、漏斗、紗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3)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4)實驗時,有同學認為通過比較不同小組錐形瓶中水體積的多少,也能判斷不同小組間所選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填“是”或“否”)。
【答案】(1)少
(2)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3)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
【解析】按土壤質地,土壤一般分為三大類: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風性能一般。地球陸地表面土壤種類的分異和組合。與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變化密切相關。
【解答】(1) 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少;
(2)【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相同;
(3) 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因為不同的小組之間的澆水量的多少,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因素不一定相同所以這種方法不可行。
故答案為:(1)少(2) 土壤的質量、體積、干濕度等 (3) 甲瓶中滲出水量少于乙瓶 (4)否
31.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
(1)有誤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
【答案】(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給根提供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作用
【解析】(1)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滿量筒水的體積和其量程相等,根據分度值讀出甲乙量筒內水的體積,然后求出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的體積。
(2)知道長、寬、高可求土壤的體積,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即為空氣的體積,空氣的體積和土壤的體積之比即為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
【解答】(1)因為量筒的量程為200ml,故3個滿量筒的水的量為600ml,根據題意,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600ml+50ml=650ml,往裝土壤的燒杯中的加水的量為600ml+150ml=750ml。
(2)因為土壤顆粒之間有空隙,故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土壤塊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圖可知,量筒的量程為200mL,分度值為10mL,
圖甲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50mL,圖乙中量筒內水的體積為150mL,
因往放鐵塊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甲所示的水,往放土壤燒杯中加了3個滿量筒和圖乙所示的水,
所以,倒入放鐵塊燒杯中和放土壤燒杯中的水分別為:
V鐵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體積:
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氣,空氣的體積等于土壤中燒杯比鐵塊中燒杯多加的水,
所以,空氣的體積:V空=V土水-V鐵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則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為

(3)土壤中的空氣的作用主要是為植物體根的呼吸作用提供足夠的氧氣。
32.李明同學從網上獲知,“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⑴土壤采集:①“蟻巢土”: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 cm、深10 cm范圍的土壤;
②螞蟻窩附近的土壤: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⑵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只)。將處理好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和第二組花盆中。
⑶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狀況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將花盆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用蒸餾水噴灑。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   ;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   。
(2)上述實驗的實驗結論:“蟻巢土”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怎樣做    。
(4)就上述實驗,提出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答案】(1)對照實驗;變量(2)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解析】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它是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廣泛地運用在各種科學探索和科學實驗研究之中。
【解答】(1) 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對照實驗;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變量。
(2)從曲線圖中可以看出 “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可以提高實驗的說服力;
(4)提出的問題是: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
故答案為:(1)對照實驗、變量(2) 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 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4) 螞蟻筑巢前后土壤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3.(2022八下·溫嶺期末)水土流失是影響全球環境的大問題。為了研究水土流失與地面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裝置進行了模擬實驗。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粗砂粒。……
(1)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
(2)請將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
【答案】(1)鐵架臺
(2)①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度最大; ②記錄粗砂粒全部被沖入水槽所用的時間;(“測出粗砂粒全部被沖入水槽時,水槽中的水量”等其他合理的觀測方法均可。)
【解析】(1)根據常用儀器名稱解答。
(2)根據實驗方案設計相關思想解答。
【解答】(1)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鐵架臺。
(2)實驗步驟:
①調節管道傾角為10%,調節水龍頭,使水流速度最大;
②記錄粗砂粒全部被沖入水槽所用的時間;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節 土壤的結構和質地
考點一、土壤的形成
(一)最初,地球外層的地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并沒有土壤。
(二)風化和侵蝕
風化:風化是巖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和生物作用下出現破碎、疏松及礦物成分變化的現象
侵蝕:侵蝕是風、水、冰或重力等作用破壞巖石、搬運巖石碎屑物的過程
(風化和侵蝕共同持續作用,地表的巖石碎屑物不斷積累)
(三)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
類型 定義 影響因素
物理風化 物理風化使巖石破裂成越來越小的碎屑,每塊碎屑保持原有的物質性質 溫度、壓力和生物活動是導致巖石發生物理風化的重要因素
化學 風化 化學風化是巖石在水、氧氣、二氧化碳和酸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使巖石的成分改變的過程。化學風化所產生的碎屑物質的組成不同于原來的巖石 水、氧氣、二氧化碳、酸等,如巖石和水的化學反應導致新礦物的形成,以及可溶性物質的析出
(四)土壤層
風化的巖石碎屑慢慢發育成土壤層。土壤可被粗略地分為三層:母質層、淀積層、表層(如圖所示)。
(
典例分析
)
典例1:土壤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  )
A.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
B.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C.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
D.巖石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變成了土壤
(
舉一反三
)
變式1:地衣分泌的地衣酸可以侵蝕巖石,這對土壤的形成十分重要,地衣因此也被稱為“先鋒”植物。地衣對土壤形成的作用屬于(  )。
A.物理因素 B.化學因素 C.生物因素 D.理化因素
變式2:滴水穿石在科學上的解釋正確的是(  )
A.巖石在水力沖擊下可以風化變成小碎塊
B.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形成的
C.土壤中的腐殖質是在水沖擊下埋入礦物質中形成的
D.地殼表面的礦物質都是在水力作用下由巖石風化形成的
變式3:(2024七下·義烏期末)2024年6月2日,嫦娥六號執行月背采樣任務,將帶回月壤進行科學研究。
(1)地球土壤中除了生物外,還有空氣、水、無機鹽和   等成分;
(2)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經過的階段如下,按順序可排列為②④⑥   ;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生長
(3)科學家將月壤真空解壓后保存于氮氣中。這主要是因為氮氣____。
A.無色無味 B.化學性質不活潑
C.空氣中含量最多 D.沸點較低
考點二、土壤的成分
(一)土壤中含有空氣
(1)證明土壤中有空氣
①選材: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 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壤,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
②注水:分別沿著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簡量取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壤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
③記錄向2只燒杯注入的水量:盛有土壤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1毫升;盛有鐵塊的燒杯注入的水有V2毫升。
④結論:當向盛有土壤的燒杯內加水時,會看到土壤塊表面產生了許多氣泡,這是因為土壤里含有空氣。同樣體積、同樣形狀的鐵塊和土壤,浸沒時加入水量不同的原因是鐵塊內部沒有空氣,而土壤里含有空氣。
(2)土壤空氣
①來源:土壤空氣主要分布在土壤顆粒間的空隙里。它基本上來自大氣,但和大氣的成分不完全相同,因為土壤空氣中一部分氣體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產生的,是微生物等進行生化反應的結果。如大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而土壤空氣中的氧氣卻只有10% ~ 12%。
②作用:土壤空氣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當土壤板結時,土壤中空氣含量少,會抑制土壤生物的呼吸作用,進而影響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動。
(二)土壤中含有水分
(1)證明土壤中有水
①取少許土壤,放入試管中。
②用試管夾夾住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加熱時,應使試管底部均勻受熱,以免試管破裂,并且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
③觀察試管壁上有沒有水珠。可以看到此時有一層水珠均勻地附著在試管內壁上,該實驗說明土壤中有水。
④結論:除了土壤生物、空氣外,土壤中還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水。
(2)土壤水分
①來源:土壤水分主要來自降水(降雨、降雪等)和灌溉。此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下水也可上升補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也會凝結,直接轉變為土壤水分。
②作用:利于營養物質的溶解和運輸,改善植物營養狀況,調節土壤溫度,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各種土壤生物都離不開水。
(三)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1)測定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原理
土壤中很多生物的生存都需要有機物為其提供營養。有機物能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可以根據有機物能燃燒的特點,測定土壤質量變化情況,得出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
(2)檢驗土壤中有有機物
①用天平稱取充分干燥的土壤m克,然后把它們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的現象是土壤在加熱的過程中顏色發生明顯變化。
②待土壤冷卻后,再用天平稱量。此時會發現土壤的質量明顯減少。土壤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有機物,有機物在加熱的過程中燃燒了。
(3)土壤有機物(腐殖質)
①來源:主要來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體。
②作用:有機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有機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腐殖質,腐殖質可以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也可以為綠色植物提供養分。同時,土壤中的有機物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透氣性,改變沙土的松散狀態。
(四)土壤中含有無機鹽
(1)檢驗土壤中有無機物
①取新鮮的土壤樣品50~ 100 克,放入大燒杯中。
②向大燒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餾水。
③先用玻璃棒充分攪拌一會兒,再靜置一段時間讓土壤固體顆粒沉淀下來。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④取土壤浸出液約10毫升,過濾,收集濾液。然后將濾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使水分蒸發。當水分蒸發完后,可見蒸發皿中有很細的結晶物。這說明土壤中有無機鹽(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燒的物質,這些無機鹽正是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物質)。
注意:過濾時,要將浸出液沿玻璃棒緩緩倒入漏斗,漏斗內的液面不能超過漏斗內濾紙的上緣。蒸發濾液時,要不斷用玻璃棒攪拌,使濾液均勻受熱,防止局部溫度過高而使濾液飛濺
(2)土壤無機鹽
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可溶于水和不可溶于水兩種,可溶于水的無機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重要物質。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植物需要的無機鹽中,需要量較大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鉀的無機鹽等。
(五)構成土壤的物質
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
(1)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其中礦物質顆粒占固體部分的95%左右。
(2)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
(3)土壤中的空氣是植物的根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氧氣的來源。
【能力拓展】要選用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中空氣含量較多。潮濕的土壤中有許多空間已被水分占據,空氣含量較少。土壤中空氣含量越多,實驗效果就會越明顯。
①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15%~ 35%。
②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的計算方法: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V1-V2)/Vx100%,其中V為采用土壤樣本時的注水量,V2為采用鐵塊樣本時的注水量,V為土壤樣本的體積(5x5x5=125毫升)。
(
典例分析
)
典例1:(2024七下·奉化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
舉一反三
)
變式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所示,將過濾得到的土壤浸出液放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干水分,蒸發皿上會殘留下白色固體物質。這說明土壤中含有
A.無機鹽 B.水分 C.腐殖質 D.有機質
變式2:為證明土壤微生物對植物遺體有分解作用,某小組的同學提出了下列四種方案,四種方案的共同點是將同一種樹的落葉分成甲.乙兩組,實驗過程中滴加蒸餾水,使樹葉保持潮濕。下列更能說明問題的方案是(  )
A.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B.甲組滅菌后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C.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D.將樹葉滅菌后再分組,甲組放在燒烤過的土壤中,乙組接種上細菌后放在自然條件下的土壤中
變式3:如圖所示,在研究“土壤中是否有有機物”的實驗中,用天平稱取剛挖出的土壤50克,并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土壤冷卻后稱得其質量為45.2克,實驗過程中土壤沒有通過鐵絲網流失,則說明土壤中含有的有機物質量為4.8克。某同學認為沒有用   做實驗,因此得不出有機物質量為4.8克的結論。
考點三、土壤的結構
(一)土壤的結構
(1)土壤結構可分為塊狀、柱狀、片狀、團粒狀等各種結構。
(2)團粒結構是各種土壤結構中較為理想的結構,這種土壤在農業生產上最有價值。團粒結構疏松多孔,使土壤既能保水又能透水,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溫作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以及對養分的積蓄和供應,在農田中多施有機肥,實施秸稈還田等措施,可使土壤增加新鮮腐殖質,有利于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二)土壤中礦物質顆粒的分類
土壤結構由礦物質顆粒的大小所決定。根據顆粒大小,可將土壤中的礦物質顆粒進行分類。
土壤顆粒名稱 直徑/毫米 通氣、透水性能
砂粒 2.0~0.02 通氣、透水性能強,但保水性能差
粉砂粒 0.02 ~ 0.002 在砂粒與黏粒之間
黏粒 <0.002 通氣、透水性能差,但保水性能強
(三)土壤的滲水能力
(1)土壤的滲水實驗
①取砂粒和黏粒少許,用大拇指和食指蘸一些砂粒 和黏粒,會感覺到砂粒較粗,而黏粒細滑。
②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脫脂棉花。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分鐘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觀察發現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A漏斗。
③結論:土壤具有滲水能力,并且土壤顆粒越大,滲水能力越強;土壤顆粒越小,滲水能力越弱。
(2)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有關
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不同,土壤的滲水能力與土壤顆粒的大小有關。一般來說,砂粒較大,顆粒間的空隙較大, 滲水能力較強;黏粒較小,顆粒間的空隙較小,滲水能力較弱;粉砂粒的滲水能力在兩者之間。
(四)土壤的分類
(1)土壤分類的依據:根據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將土壤分為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三種。
(2)不同類型土壤的質地
土壤類型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粒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粒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
典例分析
)
典例1:(2023八下·仙居期末)“桃蛋”是一種耐旱性強的多肉植物,適于生長在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中。則該土壤類型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
舉一反三
)
變式1:(2023八下·杭州期末)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 B. C. D.
變式2:(2023八下·義烏期中)根據表中土壤顆粒的分類情況,回答問題:
名稱 直徑(毫米)
砂粒 2.0~0.02
粉砂粒 0.02~0.002
黏粒 <0.002
(1)如圖“桃蛋”是一種多肉植物,它喜歡溫暖、干燥、光照充足的環境:它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生長。則種植“桃蛋”的土壤中應含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粉砂粒”或“黏粒”)。
(2)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其中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
變式3:(2022八下·吳興期末)經測量,某地土壤中砂粒的含量約 20%、粉砂粒的含量約 20%,黏粒的含量約 60%。
(1)據圖判斷,該土壤的類型為    類土壤。
(2)多肉植物往往耐旱性強,適應疏松、排水透氣性能好的土壤。種植多肉的土壤應含 有較多的    (選填“砂粒” 、“粉砂粒”或“黏粒”)。
考點四、土壤的質地
(一)土壤的性狀影響植物的生長
植物的生長需要土壤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無機鹽等。由于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的組成及其比例不同,土壤的黏性不同,從而影響了土壤的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等。土壤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等的差別影響著植物從士壤中獲取水分、空氣和無機鹽等,從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二)土壤的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
(1)探究土壤的黏性
①取足量的砂粒(粒徑大于0.2毫米)和黏粒。
②在花壇或農地里,選取足量的壤土類土壤。
③按砂粒與壤土類土壤的質量比為20:1配制砂土類土壤。按黏粒與壤土類土壤的質量比為5:1配制黏土類土壤。
④取少量壤土和已配制好的兩種土壤,各加少許水,用手搓一搓。黏土類土壤能搓成一個條狀體。三類土壤的黏性強弱順序為黏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砂土類土壤。
(2)土壤黏性決定著土壤通氣性能、保水和保肥性能
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人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
(三)探究哪種土壤適合植物生長
(1)將上述活動中配制的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以及壤土類土壤分別裝在3只同樣大小的花盆內,然后分別種植2~ 3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類的植物,并澆等量的水一次。將花盆放在窗臺上能照到陽光但不會被雨水淋到的地方,每天觀察植物生長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
(2)通過觀察發現: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四)最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
在三類土壤中,壤土類土壤的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等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性能強。因此,壤土類土壤是適合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
(
典例分析
)
典例1:種花用的瓦盆是用紅黏土燒制成的,它比一般的塑料花盆和瓷花盆都要好,由此可以推斷出紅黏土燒制的瓦盆(  )
A.砂粒含量較少 B.保水性較好
C.具有較好的透氣性 D.不適合植物生長
(
舉一反三
)
變式1:花生俗稱“落花生”,是因為它開花受精后子房柄會迅速伸長并鉆入土中,然后子房在土中發育成莢果。因此,適于花生栽種并能提高產量的土壤類型應是(  )
A.黏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以上三種都可以
變式2:(2023八下·柯橋期末)假期,小柯來到最美鄉村之千畝游玩,見一位老人正把田中的泥沙混合攪拌,小柯覺得奇怪,老人解釋,田里的土以前是種水稻的,水滲下去慢,花卉容易爛根,棉些沙子,容易存活。說完,他舀起邊上清澈溪水準備喝,小柯忙勸阻了老人,說溪水未經消毒不能喝。
(1)根據材料回答,適合水稻種植的土壤類型是______。
A.壤土類土壤 B.砂土類土壤 C.黏土類土壤 D.所有類型都可以
變式3:(2022八下·溫嶺期末)甘蔗在我國南方多個省份都可種植。溫嶺的甘蔗比較有名氣,它適合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生長。
(1)下列模型表示的各類土壤,較適宜種植甘蔗的是   (填寫字母)。
(2)當甘蔗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菱蔫現象,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
課后鞏固
)
1.在土壤漫長的形成過程中,標志著土壤最終形成的是(  )
A.最低等生物出現 B.地衣、苔蘚植物出現
C.森林和草地出現 D.低等動物出現
2.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
A.涵養水分 B.增加有機物的積累
C.加速巖石的風化 D.增加空氣的比例
3.(2024八下·長興期末)2024年6月,“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新一批月球土壤樣品回到地球,與地球土壤相比,月壤中一定存在的物質是(  )
A.微生物 B.空氣 C.礦物質 D.腐殖質
4.(2024八下·柯橋期末)“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出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中詩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高貴品質。而紹興鏡湖十里荷塘的荷花也將在2024年的夏天盡情綻放。請問以下哪種土壤適合荷花的生長(  )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各種土壤都適宜
5.(2023八下·濱江期末)下列關于土壤非生命物質探究的實驗中,操作正確的是(  )
A.加熱土壤 B.過濾土壤浸出液 C.稱量土壤 D.蒸發土壤浸出液
6.(2022八下·嘉興期末)“秸稈還田”是指在農田里將打碎的秸稈與土壤混合,有利于提高植物的產量。下列關于“秸稈還田”的意義,說法錯誤的是(  )
A.可為土壤動物提供食物 B.可為植物提供無機鹽
C.可為植物提供有機物 D.可使土壤疏松通氣
7.(2023八下·金東期末)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還含有非生命物質。下列實驗為了證明土壤中含無機鹽的是(  )
A. B. C. D.
8.形成土壤的正確過程是(  )
①形成原始土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 ②巖石風化 ③高等植物生長 ④形成礦物質顆粒、釋放礦物成分 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土壤形成 ⑥低等植物著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
9.(2023八下·嘉興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實驗中,使用干燥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10.(2024八下·義烏期末)“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原因是土壤板結會直接造成土壤中缺少(  )
A.微生物 B.礦物質顆粒 C.空氣 D.腐殖質
11.(2024八下·蕭山期末)在做“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機物"實驗中,使用干燥的土壤主要是為了(  )
A.保證土壤中存在生物 B.防止有機質流失
C.使有機物能快速燃燒 D.避免水分對實驗現象干擾
12.(2023七下·余姚期末)土壤孕育了大地上的萬物。下列有關土壤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地球上一開始并沒有土壤
B.在農田中為了增加肥效,可以大量施用化肥
C.土壤主要由礦物質、空氣、水和有機物組成
D.土壤中有微生物、動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13.(2023八下·拱墅期末)我國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了月壤,月壤是月球上的巖石在太陽風、晝夜溫差等物理因素的作用下不斷碎裂形成的。但由于月壤的形成沒有空氣、流水和生物等因素的作用,月壤中不包含有機物和水分。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月球表面沒有風,所以月壤的形成不是風化作用的結果
B.月壤的形成沒有生物的作用,所以月壤中缺乏有機物的積累
C.未經過改造的月壤,不適宜植物的生長
D.用圖示實驗可以探究月壤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無機鹽
14.(2024八下·義烏期末)玉米等早地作物適宜在較干燥的土壤中生長,如果種植在濕潤的土壤中,因水分比例過大,將導致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俗稱“霉根”,根據下表中土壤分類相關信息,判斷最有可能導致玉米“霉根”的土壤是(  )
土壤名稱 土壤質地
砂土類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顆粒較粗
黏土類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顆粒較細
壤土類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質地較均勻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D.都可以
15.(2024七下·鄞州期末)多肉植物適宜在比較干燥、透氣性又好的土壤中生長,水分比例過大的土壤將會導致多肉植物的根不能正常呼吸而腐爛;已知瓦盆透氣性好,瓷盆透氣性不好。則下列土壤和花盆中最不適合種植多肉植物的是(  )
A.壤土類土壤、瓦盆 B.黏土類土壤、瓷盆
C.砂土類土壤、瓦盆 D.壤土類土壤、瓷盆
16.甘蔗比較適合在水分充足、通氣性能好的土壤中生長。下列區域中比較適宜種植甘蔗的是(  )。
A.山坡較干的沙地 B.河邊濕潤沙地
C.比較干旱的黏土地 D.濕潤的黏土地
17.在影響土壤性狀的各種影響因素中,與土壤保水、保肥、通氣、透水能力有關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中三種顆粒的比例 B.土壤中砂粒的硬度
C.土壤中三種顆粒的溫度 D.土壤中黏粒的黏性
18.(2024八下·武義期末)小金在測定土壤的成分時,進行了如下的幾個實驗,實驗操作與解釋合理的是(  )
A.圖甲實驗中,用相同體積的海綿塊代替鐵塊,實驗效果相同
B.圖甲實驗中,為了防止加水過程中土壤坍塌,可將土壤壓實后再進行實驗
C.圖乙實驗中,灼燒過程中觀察到土壤顏色變黑有焦味產生,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
D.圖乙實驗中,取新鮮土壤加熱,減少的質量就是土壤中有機物的質量
19.為了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小明利用校園花壇中的一些土壤做了如下四個實驗,下列有關實驗的分析正確的是(  )
A.甲圖: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當快要浸沒土壤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注水,直到水把土壤剛好浸沒為止。讀出注入水的體積,可以通過計算大致確定該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B.乙圖:觀察到試管壁上有水珠,可以說明土壤中含有水
C.丙圖:蒸發皿中出現的殘余物是能溶于水且能燃燒的無機鹽
D.丁圖:為檢驗土壤中是否存在有機物,可以取一定質量潮濕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可以觀察到土壤顏色發生變化并發現土壤質量減少
20.(2024八下·三門期末)下圖是三種土壤的模型,請指出保肥性能最強的是   ;最適宜耕種的是   。(填序號)
21.土壤的形成:巖石在長期的風吹雨打、冷熱交替、生物作用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   成為細碎的礦物質顆粒(巖石從大變小)。最后經各種生物和氣候的長期作用(有機物積累)才形成了土壤。土壤中腐殖質的主要來源是   和   。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十分   的。形成1厘米厚的表土,一般情況下大約需要100~400年。
22.不同的土壤滲水能力不同。
取2只漏斗,在漏斗口里放一些   。在漏斗A中放適量的砂粒,在漏斗B中放等量的黏粒。將漏斗分別擱在錐形瓶上,往每個漏斗中倒半燒杯水。5 min后,觀察2只漏斗各有多少水流到下面的錐形瓶內。能滲出更多水分的是   漏斗。
23.為測定土壤中各種大小顆粒所占的比例,某興趣小組采集了家鄉典型的土壤樣品,并到有關機構進行了檢測。下表是他們所測的土壤成分的比例。
空氣 水 粉砂 砂粒 黏土 有機物
25% 25% 14% 16% 15% 5%
(1) 該地的土壤屬于(  )。
A.砂土類土壤 B.黏土類土壤 C.壤土類土壤
(2) 該地的土壤通氣性   (選填“較好”或“較差”),保肥性   (選填“較好”或“較差”),   (選填“適宜”或“不適宜”)耕種。
24.請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的枯葉落人泥土,成為土壤的   部分。
(2)“在用手搓土壤”的實驗完畢后,要反復沖洗雙手,是因為土壤中含有大量的   。
(3)經常在草坪上行走,會造成土壤板結,影響草的生長。土壤板結會造成土壤缺少   ,從而影響根的   。
25.為提高成活率,幼苗移栽時還要考慮土壤結構。某同學在移栽地取了一塊形狀大小與鐵塊相同的土壤樣品,放入兩個相同的燒杯中,分別加水沒過土壤樣品和鐵塊,且左右燒杯液面相平。如圖所示,土壤樣品和鐵塊體積均為V,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體積分別是V1和V2。
(1)求土壤樣品中空氣的體積分數   ;
(2)“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活中入們也發現,將燃燒枯枝落葉得到的灰燼覆蓋在土壤上會有利于移栽后植物的生長,這說明植物生長除了要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外,還需要吸收   。
26.(2023八下·婺城期末)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前經過多年的努力,利用野生稻培育出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的“超級雜交水稻”,并研究出能在鹽堿地上種植的“海水稻”,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產量。請回答:
(1)“超級雜交水稻”最適宜的是中性、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壤環境,要求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所以應選擇   (填”砂土類”、“黏土類”或“壤土類”)土壤種植。
(2)在海邊的鹽堿地上,一般作物因為缺少水分難以生存,而“海水稻”能在鹽堿地生長,可能是其細胞液的濃度比常見植物細胞液的濃度要   。
27.(2024八下·武義期末)為了探究植物的生長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進行了如下的實驗:選取相同的花盆和同樣的植物,按下表給定的條件進行(+號的個數代表澆水量的多少或光照時間的長短或施同種肥料的多少).
號碼 選用的土壤 澆水量 光照時間 施肥量
1 壤土 +++ ++++ +++
2 粘土 +++ ++++ +++
3 壤土 +++ ++++ ++
4 粘土 +++ ++ ++
5 壤土   ++++ +++
(1)對比1、2號盆中的植物的生長情況,研究的應是   對植物生長會造成什么影響;
(2)為了研究施肥多少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應對   盆植物生長情況作比較;
(3)比較2號和4號植物的生長情況,能不能得出比較科學的結論?為什么?   
28.“測量土壤空氣的體積分數”的活動步驟大致如下:步驟1,在校園中選擇一塊干燥的土地,取長、寬、厚分別是5厘米的一塊土塊,另取一塊相同規格的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大燒杯中。步驟2,分別沿燒杯壁緩慢地向2只燒杯內注水,開始時用量筒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為止。步驟3,記錄向兩個燒杯中注入水的體積和所產生的實驗現象。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 在步驟1中,為什么要設計一個與土塊體積相同的鐵塊進行實驗
(2) 在步驟2中,加水的方法是“開始時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注入,當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再換用滴管向燒杯內滴水”,為什么
(3) 在步驟2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29.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
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0.在《植物的養護》拓展課上,某同學發現,給種植在不同土壤上的植物澆水,滲出的水量是不同的。同學們通過分析后,決定開展不同種類土壤保水能力強弱的探究活動,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并進行了如下研究:
(1)【原理】土壤的保水性能越好,相同情況下,流失的水分就越   。
(2)【器材】錐形瓶、漏斗、紗布、壤土、砂土、量筒等。
【方案】實驗中,在兩個漏斗中應放入不同種類的土壤,除了澆水量相同外,還要控制相同的量是   。
(3)若通過實驗得出壤土的保水性能好的結論,那么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   。
(4)實驗時,有同學認為通過比較不同小組錐形瓶中水體積的多少,也能判斷不同小組間所選用土壤的保水能力,你認為這種方法是否一定可行    (填“是”或“否”)。
31.小杰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質,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你與他一同完成實驗。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鐵塊和土壤,放入大燒杯中注水至浸沒為止,往鐵塊燒杯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個滿量筒和圖乙中的水。請回答:
(1)有誤往裝鐵塊的燒杯中加入水的量為    ,往裝土壤的燒杯中加水的量為    。
(2)同樣體積的鐵塊和土壤,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氣體積分數大約為    。
(4)在適宜植物生長的土壤中,空氣占土壤的體積分數大約在15%~35%之間。土壤空氣對于植物的作用是    。
32.李明同學從網上獲知,“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他設計了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⑴土壤采集:①“蟻巢土”: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 cm、深10 cm范圍的土壤;
②螞蟻窩附近的土壤: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以上述方法取土。
⑵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只)。將處理好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和第二組花盆中。
⑶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狀況良好的、大小相同的大豆芽,將花盆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用蒸餾水噴灑。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物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在螞蟻窩附近取土是為了設置   ;該土樣選擇在螞蟻窩附近且土質和含水量等均相同是為了排除其他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確保只有一個   。
(2)上述實驗的實驗結論:“蟻巢土”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怎樣做    。
(4)就上述實驗,提出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33.(2022八下·溫嶺期末)水土流失是影響全球環境的大問題。為了研究水土流失與地面傾角的關系,某科學興趣小組用如圖裝置進行了模擬實驗。將軟管A端與水龍頭連接,在軟管B端與管道接觸處放置粗砂粒。……
(1)裝置中儀器a的名稱是   。
(2)請將實驗步驟補充完整: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钟祥市| 中超| 平邑县| 微博| 江源县| 张家界市| 济阳县| 星子县| 什邡市| 璧山县| 镇巴县| 凤庆县| 喜德县| 客服| 衡东县| 青海省| 江阴市| 庆云县| 武强县| 怀集县| 拉萨市| 吐鲁番市| 鞍山市| 塘沽区| 南开区| 墨玉县| 阳高县| 盐山县| 海原县| 龙陵县| 东山县| 友谊县| 宽城| 安达市| 黑山县| 济阳县| 富宁县| 九龙坡区| 宜州市| 宜章县| 罗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