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下第四章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下第四章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舉一反三(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考點一、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圈層: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由不同狀態和不同物質成分的同心圈層所組成的球體。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巖石圈 地球表面由巖石構成,這層巖石是地球的“外殼”,它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蓋了近71% 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氣圈 地球上分布著水和大氣,大氣形成了大氣圈。地球被大氣所包裹。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既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大氣與巖石、巖石與水、水與大氣之間不斷地發生著相互作用)
生物圈 地球上的礦物質、空氣和水,加上適宜的溫度,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生物圈(土壤: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
(三)地球的內部結構
(1)地球內部的結構: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2)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
圈層名稱 深度 主要特征
地殼 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地殼較薄,大陸部分地殼較厚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處,上地幔在地殼以下至1000千米處 密度較小,存在軟流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巖石圈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在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處 密度高,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內地核 在5000千米以下到6371千米處 密度高,呈固態
典例1: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答案】(1)地殼;地幔;地核
(2)ABC
(3)B
(4)A;B
【解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為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巖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圈。巖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
【解答】(1)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地殼、B地幔、C地核。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ABC。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B地幔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A所示圈層和字母B所示圈層頂部。
故答案為:(1)地殼;地幔;地核(2)ABC(3)B(4)A;B
變式1: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地球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
【答案】D
【解析】A、地球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故A錯誤。
B、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像一個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蛋黃相當于地球的地核,故B錯誤。
C、軟流層位于地幔上部(B),故C錯誤。
D、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地幔平均厚度約2900千米,大多數地震是由地幔活動造成的;地核半徑平約3470千米,所以圖中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
變式2:讀地球內部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地球的內部結構與煮熟的雞蛋的內部結構很相似,蛋殼對應______,蛋白對應地球的______;蛋黃對應地球的______。
【答案】地殼 地幔 地核
【解析】地球內部分為三部分,從外到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地核。地球的內部結構就好像是一只煮熟的雞蛋,蛋殼相當于地球的地殼,蛋白相當于地幔,蛋黃相當于地核。
變式3:如圖是地球的內部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黃相當于地球的______;
(2)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____中。
【答案】地核 B
【解析】(1)蛋黃位于最內層,相當于地核。 (2)軟流層位于上地幔中,圖中B為地幔,故填B
考點二、地形和地形圖
(一)地形的類型
(1)地勢: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
(2)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國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對于黃海基準面的高度。例如,下圖中A地的海拔為500米,B地的海拔為290米。
(3)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例如,上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為500米 290米=210 米。
(4)基本地形類型: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
地形類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廣闊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邊緣陡峻,頂面平坦寬廣
山地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 ,溝谷較深,相對高度超過200米
丘陵 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平
(二)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
①等高線和等高距
等高線:在地形圖上,把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就是等高線。
等高距: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度差。
②等高線地形圖
含義:用等高線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叫作等高線地形圖。
實質: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③等高線的投影原理
如下圖所示,用透明膠片做成圓錐山體,上面用黑筆畫上等高線,然后在上方用光進行照射,在白紙上會留下投影。這些投影組成的圖就是等高線地形圖。
④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⑤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表示狀態及特征
山頂:閉合曲線、內高外低,海拔最高處
鞍部:兩山頂之間的低地 峭壁:多條等高線重合處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陡崖) 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答案】(1)東北
(2)b,等高線向低處凸出為山脊,不能發育河流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圖中有指向標,根據指向標判斷,乙村在丙村的東北方向。
(2)圖中畫出了甲河流的四條支流(α、b、c、d)中b是錯的,因為b處為山脊,不可能發育河流。acd三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部位有河流。
變式1:(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答案】A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指示方向,指向標箭頭的指向一般為北方;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可利用比例尺計算實地距離。
【解答】A、圖中E點位于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A正確;
B、依據指向標判定方向,D點在C點的東北方向,B錯誤;
C、圖示比例尺為1:50000,若在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0米,C錯誤;
D /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AC,D錯誤。
故答案為:A。
變式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
(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
(2)小溪B的流向是   ;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
【答案】(1)F
(2)自東北流向西南
(3)A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不同等高線重合處為陡崖。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
【解答】(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F處,該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
(2)圖中沒有指向標,按照上北向南,左西右東判別方向,因此小溪B的流向是自東北流向西南。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A,該路線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變式3:(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答案】(1)50
(2)乙,等高線稀疏,所以此處地勢開闊。
(3)丙
【解析】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等高線越稀疏,地形越平坦。根據高線地形圖的判讀,繪制地圖等知識點進行分析。
【解答】(1)讀圖可知,等高距為10m,C處是40m相鄰的等高線,所以C處為50m。
(2)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地形平坦地區,B比A等高線稀疏,更平坦。
(3)由甲圖可知,右側等高線稀疏,所以右側要緩一些,對應的是丙。
考點三、地形的變化
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一種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另一種來自地球的外部。
(一)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它改變了地表形態,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內力作用常常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如地殼運動形成高山裂谷等。
(1)地殼變動的證據: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
生物化石等。
(2)地球上山脈和谷地的形成:地殼變動表現為上升、下沉或水平運動。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劇
烈、很迅速(如火山噴發、地震等),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如珠穆朗瑪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殼運動形成的:
巖石的彎曲 巖石的斷裂
形成示意圖 ___
巖層受到擠壓而發生彎曲變形 巖層受到擠壓或拉伸過度而發生斷裂,并發生明顯位移
總結 水平巖層在內力作用下,或發生彎曲,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實例 喜馬拉雅山脈是典型的褶皺山 巖層斷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脈叫斷層山,如廬山、泰山、華山。巖層斷裂后也會凹陷,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3)海陸的變遷:地殼的升降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如圖所示。石柱上橫線代表曾經被火山灰覆蓋,小點部分保留著海洋生物活動的痕跡。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它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流水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蝕(溝谷、熔洞)、搬運(泥石流)和沉積(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沖刷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②流水使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積形成的江河出口處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風力作用影響大。風力主要有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
①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堡
②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風蝕蘑菇
③由風沙沉積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區,冰川的作用影響大。
(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較
項目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
對地形的影響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典例1:(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長江三角洲,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海岸邊的怪石,屬于水流的作用,屬于外力作用;喜馬拉雅山,屬于地殼運動,屬于內力作用;沙漠中的石蘑菇,屬于風力作用,屬于外力作用。故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喜馬拉雅山。
故答案為:C。
變式1:(2023七上·寧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來自于地球內部力量,有的來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圖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答案】C
【解析】地形的變化是地區的內力因素和外地因素共同的作用;內力因素是地勢趨于陡峭;流水、風力、冰川等外力因素使地勢趨于平坦;
【解答】A長江三角洲是外力因素中流水的沖刷而形成的;
B.海邊的怪石主要是外力因素中的流水撞擊而成的;
C.喜馬拉雅山主要是地球內力因素導致的,它是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而形成的;
D.沙漠石蘑菇是外力因素中的風力作用而成的;
變式2:(2023七上·臨海期末)2022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如圖),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答案】D
【解析】錢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灣三角洲,平面呈喇叭形,是由于攜帶著大量泥沙的河流進入海洋時,流水入海口處下坡度平緩,加上海水的頂托作用河流流速減慢,河流攜帶的泥沙便會堆積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即如圖所示的錢塘江口的形狀。因此形成此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流水。
【解答】A.冰川作用主要發生在極地或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錢塘江是平原地帶,故A錯誤;
B.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主要是參與碳循環,而錢塘江潮主要是水引起的,故B錯誤;
C.風力作用主要發生在干旱地區,而錢塘江是濕潤地區,故C錯誤;
D.錢塘江口是典型的河口灣三角洲,是由流水沖擊形成的,故D正確;
變式3:(2023七上·玉環期末)下列地形地貌與風蝕作用有關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沖積平原
【答案】A
【解析】 風吹經地表時,由于風的動壓力作用,將地表的松散沉積物或者基巖上的風化產物(沙物質)吹走,使地面遭到破壞,這種作用稱為吹蝕作用
【解答】A. 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風蝕作用產生的,A正確
B. 火山湖是由于地殼運動形成的,B錯誤
C. 冰斗谷是由于冰蝕形成的,C錯誤
D. 沖積平原是由于流水沖擊形成的,D錯誤
1.(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答案】C
【解析】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能,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它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來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現為對地表物質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等作用,它將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其結果往往使地表趨于平坦。
【解答】根據題干可知,圖中的景觀是在阿根廷中部的沙漠地帶,水資源缺乏,所以不可能是流水侵蝕形成的,最可能是風沙侵蝕形成的,故C正確,A錯誤。冰川侵蝕形成的石頭外表不光滑,棱角分明,大小混雜,故B錯誤。材料中說到這些石頭是天然形成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2.(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答案】D
【解析】流水作用可以導致地表巖石和土壤的侵蝕和搬運;在流水的沖刷作用下,地表巖石和土壤會被剝離并搬運到其他地方,形成各種地貌特征。
【解答】讀圖,錢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導致的,與風力、生物和冰川等外力因素關系不大,D正確,ABCD錯。
故答案為:D。
3.(2024七上·杭州期末)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積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馬拉雅山 D.沙丘
【答案】A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外力對地表地貌的影響。
【解答】A、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A正確;
B、蘑菇石是風力侵蝕形成的;故B錯誤;
C、喜馬拉雅山板塊擠壓形成的,屬于內力作用;故C錯誤;
D、沙丘是風力形成的;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4.有關高原和盆地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內部的相對高度都比高原內部小
B.高原和盆地內部的相對高度不大,盆地外圍與內部相對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圍的相對高度都比高原內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圍的海拔很高,高原內部的相對高度都比外緣大
【答案】B
【解析】A C、盆地的海拔有的比高原高;故A C錯誤;
B、高原和盆地內部的地勢相對平緩,而盆地是內部相對外部要低;故B正確;
D、高原的外圍海拔沒有內部海拔高;故D錯誤;
5.(2023七上·新昌期中)地球內部結構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一樣厚
【答案】A
【解析】地球物理學家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大致分為三個主要圈層: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又分為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大陸部分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較薄平均厚度為6千米。地幔平均深度在2900多千米,地幔又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深度在2900千米到地心6300千米處,地核又分為外核和內核。
【解答】地殼的平均厚度為17千米,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核位于到2900千米以下。
故答案為:A。
6.(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答案】D
【解析】地球內部圈層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之間的兩個界面依次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中地殼為最薄的一層,地殼平均厚度約17公里;地慢介于地殼與地核之間,又稱中間層,自地殼以下至2900公里深處;地慢以下大約5100公里處地震橫波不能通過稱為外核,5100一6371公里是內核;則地核的厚度超過3400公里,是地球內部圈層中最厚的一層。其中地殼和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
【解答】A、全球內部圈層按照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殼、地慢和地核三層,不符合題意。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幔,不符合題意。
C、圖中A是地殼,B是地慢,C是地核,軟流層位于B層中,不符合題意。
D、巖石圈包括地殼A和B地慢軟流層以上的部分,故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7.(2022七上·紹興期中)由內到外,地球可分為(  )
A.巖石圈、地幔、地心 B.巖石圈、軟流層、地核;
C.地殼、地幔、地核 D.地核、地幔、地殼
【答案】D
【解析】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中心層是地核,中間是地幔,外層是地殼。
【解答】由內到外,地球可分為地核、地幔、地殼。
故選D。
8.(2022七上·長興月考)關于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巖石圈是地殼中的一部分
B.巖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巖石圈就是指地殼
D.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組成的
【答案】D
【解析】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上部。
【解答】巖石圈是地殼和地幔中上地幔以上的部分稱為巖石圈,D符合此概念;
故答案為:D.
9.(2023七上·德清期末)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不斷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說法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內部地殼以下都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B.地球是一個赤道稍扁、兩極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C.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D.地球內部結構平均厚度由小到大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
【答案】C
【解析】①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②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到雞蛋般大小,地殼的厚度比雞蛋殼還薄得多。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深處。地核位于地殼以下2900 千米到6371千米范圍,可以分為內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態或熔融狀態,內地核呈固態。
③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 年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
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④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解答】A、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故A錯誤;
B、地球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故B錯誤;
C、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故C正確;
D、地球內部結構平均厚度由大到小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故D錯誤;
10.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答案】B
【解析】 等高線重合處為峭壁;等高線像低處凸起是山脊;等高線想高出凸起為山谷。山頂是指刪的最高處,山的頂部;鞍部指的是地形當中兩山之間比較平緩的部位。
【解答】由圖形得:①是山谷,②是山谷,③是山頂,④是鞍部。
11.(2022七上·溫州期中)下列等高線地形圖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等高線閉合,等高線從中間向四周增大,是盆地;故A錯誤;
B、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是山脊;故B錯誤;
C、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是山谷;故C正確;
D、等高線重疊,是陡崖;故D錯誤;
12.(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答案】B
【解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并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解答】由圖可知,甲處等高線向低處凸出,是山脊;乙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丙處等高線重疊,是峭壁;丁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泥石流容易發生的地方是山谷,即乙;
故答案為:B。
13.(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答案】D
【解析】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態,主要反映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及其特征,基本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分別是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地形。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內,地勢較為低平的廣闊區域,平原地形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沿海地區。高原地形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勢相對平坦的廣闊區域 ; 丘陵和山地地形都是指地表崎嶇,有一定起伏的地形形態,不過丘陵的海拔在200至500米之間,起伏相對較小;山地的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相對較大。盆地地形是指四周高中部低的地形形態 ;
【解答】A.該地形形成河流,說明是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所以a處海拔低于b處,A錯誤;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是無法判斷的,B錯誤;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谷,C錯誤;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D正確;
故答案為:D.
14. 在陸地表面的五種基本地形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高原與平原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低平
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較大
【答案】C
【解析】人們通常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
【解答】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點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選項ABD敘述錯誤,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15.(2023七上·東陽期末)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如圖所示為考察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B地為峭壁,適合畢巖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容易
D.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
【答案】C
【解析】(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密集坡陡,等高線稀疏坡緩。
(2)地圖上表示方向的三種方法:指示標;經緯網;一般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示方向來確定;在經緯網地圖上,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沒有指向標與經緯網的地圖,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定確定方向。
(3)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的縮小程度。。
【解答】A.讀圖可知,B地等高線重合為陡崖,適合攀巖運動,故A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B.據圖中指向標判斷,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故B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困難,因為E點到A點等高線密集坡陡,故C錯誤,但符合題意;
D.據圖中比例尺可知,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故D正確,但不符合題意。
16.(2024七上·拱墅期末)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等高線封閉,數值中高周低}盆地或洼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于等高線的短線);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形狀與馬鞍相似。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解答】形成河谷的地形是山谷,等高線向海拔高的地方凸出,所以B正確;A是山脊;C是山地;D是峭壁;
故答案為:B.
17.(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答案】C
【解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A、由圖中等高線可知,圖中最高處可能超過1000米;故A錯誤;
B、圖中①②兩點的距離不足1cm,根據比例尺計算可知,兩地的實際距離不足1000米;故B錯誤;
C、③是山谷,可能發育成為河流;故C正確;
D、由圖可知,BC的等高線更加密集,所以BC線路較陡,所以爬山路線BC比AC費力;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18.(2023七上·鹿城期末)如圖序號與山體部位名稱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答案】D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解答】讀圖可得,①是山頂,②處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是山脊,③處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是山谷,④處等高線重合,是陡崖。
故答案為:D。
19.(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關地形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B.地形的變化只發生在陸地部分
C.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不平
【答案】C
【解析】 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和重力能,主要作用要素有溫度、流水、風、海浪、冰川等,主要表現為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堆積作用、固結成巖、重力作用和化學作用,它使得地表趨于平坦。
地形的變化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地形變化有陸地部分,也有海洋地形的變化;風吹雨淋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趨于平坦;內力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它使得地表變得高低起伏,C正確。
20.(2023七上·嘉興期末)如圖是小嘉學習地形的變化后畫出的部分思維導圖。
(1)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
(2)嘉興地處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答案】(1)地殼變動(2)流水
【解析】 內力作用主要是地殼運動,以構造運動為主,還會有地震、火山等比較劇烈的運動.會讓地形變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陽、水、風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趨向平坦。
【解答】(1)地球內力作用造成了地殼變動;
(2) 嘉興地處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流水;
21.(2022七上·東陽期中)如圖為地球結構示意圖,請回答問題:
(1)A、B、C代表的是地球內部圈層,其中B 代表的名稱是   。
(2)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
   。
【答案】(1)地幔
(2)CBA
【解析】A地殼,B地幔,C地核;
【解答】(1)地球內部的結構由外向內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B是地幔;
(2)最厚的是地核,其次是地幔,最薄的是地殼,所以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為CBA。
故答案為:(1)地幔(2)CBA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答案】(1)C
(2)DB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根據指向標可以確定相對位置。
【解答】(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定方向,要根據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相反的方向為南方,面向北方,右側為東方,左側為西方的方法確定。讀圖可知,A地大約位于B地的西方,故選C。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DB路線。
23.如圖所示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側是北、右側是南)的地形剖面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頂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頂A的海拔是________。
(2)C與A之間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_,C與B之間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_。
【答案】(1)930m;570m (2)360m;710m
【解析】(1)山頂C的海拔是930m,350m+220m=570m,故山頂A的海拔是570m。
(2)930m-(350m+220m)=360m,故C與A之間的相對高度是360m,930m-220m=710m,故C與B之間的相對高度是710m。
24.(2023七上·臨海期末)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   米。
(2)分別從C點和D點出發,沿實線和虛線登上山頂B,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填“BC”或”BD”)。
(3)山頂B位于山頂A的   方向。
【答案】(1)50 (2)BD (3)正東
【解析】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山地;反之,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盆地或洼地;兩個山頂中間的低地——鞍部;等高線彎曲部分向低處凸出——山脊;等高線彎曲部分向高處凸出——山谷;等高線重合處——陡崖。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解答】(1)山頂A海拔高度300米,B地海拔高度為1350米,兩地相對高度是350米-300米=50米;
(2)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BD處的等高線與BC處的等高線疏,所以BD 坡度較緩 ;
(3)根據指向標判斷,該圖正上方是北,山頂B位于山頂A的正東方向。
25.(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答案】(1)山脊
(2)甲
(3)②
【解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地形部位有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可根據等高線排列規律來判斷各種地形部位;可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判斷坡度的陡緩,等高線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線稀疏表示坡緩;泥石流一般發生在山谷地帶,泥石流發生時,應向與泥石流垂直的方向逃生。
【解答】(1)依據位置,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名稱是山脊(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
(2)依據等高線疏密和坡度陡緩的關系,可判定,從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甲地比較容易,原因在于甲線路等高線稀疏、坡緩。
(3)在山區,躲避泥石流的正確路線是沿著與泥石流流動的方向相垂直的山坡上跑。若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路線。
26.讀圖,完成(1)(2)題。
(1)圖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答案】(1)B (2)B
【解析】人們把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種基本類型。丘陵海拔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遼闊。山地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溝谷較深。高原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坦蕩,邊緣比較陡峻。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一般海拔在200~500米,起伏不大,坡度和緩的是丘陵。
(1)根據圖中等高線的數值判讀,該地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確定圖示地形是山地。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2)根據圖中等高線的數值判讀,B地的海拔是700米,A地的海拔是1000米,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1000-700=300米,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2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是    層,B是    層,C是   (層),D是   層。
(2)地殼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上地幔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
(3)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和   。
(4)被認為巖漿發源地的層次是    層,在圖中用字母    表示。圖中A、B、C組成的圈層叫    。
【答案】(1)硅鋁;硅鎂;上地幔頂部;軟流
(2)A、B;C、D、E
(3)地殼厚度不均;硅鋁層不連續分布
(4)軟流;D;巖石圈
【解析】地表以下為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
【解答】(1)一般認為,地殼上層由較輕的硅鋁物質組成,叫硅鋁層(圖中A層)。 大洋地殼一般缺少硅鋁層;下層由較重的硅鎂物質組成,稱為硅鎂層(圖中 B層)。 地幔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下深度約 1000km以下,由E、D、C三層構成的是上地幔。其中C層位于地幔和地殼的接觸地帶,為上地幔頂部;D層位于上地幔的中部,為熔融狀態的物質,叫軟流層。
(2)地殼分為硅鋁層(圖示 A、層)和硅鎂層(圖示 B層)。
(3)受地質作用不均勻的影響,地殼厚度是不均勻的;構成地殼的硅鋁層是不連續的,硅鎂層是連續的。
(4)在上地幔中存在熔融狀態的物質圈層,叫軟流層,為圖示 D層。一般認為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頂部合稱巖石圈(即A+B+C層)
28.(2023七上·上虞期末)圖①、②、③是三個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
(1)圖①中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為   米。圖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緩”或“相同”)
(2)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圖③中a處海拔比b處   (填“高”“低”或“相同”)。
【答案】(1)200;平緩 (2)小 (3)低
【解析】(1)比例尺是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在圖幅相同的條件下,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的大小以及內容詳略的關系是:比例尺大的,表示的范圍小,內容詳細,比例尺小的,表示的范圍大,內容簡略。
(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幾條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
【解答】讀圖可知,(1)圖①中甲地海拔高度為200米,乙地海拔高度為0米,兩地的相對高度為200米-0米=200米。圖①中的比例尺比圖2中的比例尺小,小比例尺比大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長,因此圖1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平緩。
(2)圖②中的比例尺比圖①中的比例尺大,比例尺越大,相同等高距之間的實際距離短,因此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的小實際距離短。
(3)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山谷處容易形成河流;因此圖③中a處海拔比b處低。
29.(2022·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_________(選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圖三中沿甲、乙兩條線路登山,比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線路(選填“甲”或“乙”)
(3)若圖三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_________(選填圖中的數字序號)。
【答案】A 甲 ②
【解析】(1)讀圖可知,土豆山由三截組成,截面為閉合的曲線,因此“土豆山”的等高線地形圖應有三條閉合等高線,因此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A,A符合題意。故選A。
(2)甲地比乙地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容易攀登,因此比較容易攀登的是線路是甲。
(3)發生泥石流時,人逃生時方向應盡量與泥石流流動方向垂直,逃向地勢較高的山坡。根據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的規律,④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一致,①方向與河流中水流方向相反,②、③方向與泥石流發生的山谷走向大致垂直,但③路線要越過河谷,因此在O點的人合理的逃生路線為②。
30.(2023七上·溫州期末)隧道是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的常見形式。如圖為某山區等高線與隧道修建示意圖,該地山體以巖石為主。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為隧道兩端洞口,如何估算圖中隧道AB的實際長度?不限材料,寫出測算步驟。
(2)長隧道通風差,需在山體中挖井來增強隧道通風。從開采量與通風效果考慮,選擇甲、乙、丙中的一處挖井,并說明選址的理由。
【答案】(1)將棉線與圖中隧道路線重合,在棉線上標記起點和終點;拉直棉線;用刻度尺測出兩點間的長度;將所測長度乘以地圖比例尺即為隧道實際長度
(2)選擇丙處,該處位于隧道正上方,與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開采的工程量小或該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風;
選擇乙處,該處與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開采量小或該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風
【解析】(1)采用畫曲為直法,將棉線與圖中隧道路線重合,在棉線上標記起點和終點;拉直棉線;用刻度尺測出兩點間的長度;將所測長度乘以地圖比例尺即為隧道實際長度;
(2)從開采量與通風效果考慮 ,乙和丙都適合選擇, 選擇丙處,該處位于隧道正上方,與隧道海拔高度相差小,向下開采的工程量小或該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風;選擇乙處,該處與隧道海拔高度相差最小,斜向下挖井的開采量小或該位置接近隧道中部利于通風;
31.(2021·浙江溫州·七年級期末)某山區水資源豐富,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要從圖上所示A、B、C、D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選C點,由于C點兩側都是山脊,此處可以建大壩省工,山谷內空間大,有利于蓄水,匯集了山谷內所有的水流,水資源豐富
【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為陡崖。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緩。
【解析】選C點,由于C點兩側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都是山脊,此處可以建大壩省工,山谷內空間大,有利于蓄水,匯集了山谷內所有的水流,水資源豐富。
32.(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答案】(1)保證等高距相同
(2)【應用】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B,B坡等高線較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
(4)比例尺不明確或沒有標示海拔高度
(5)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
【解析】(1)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
(2)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視圖。
(3)B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坡度較緩,更易攀登。
(4)根據表中信息填寫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確等。
(5)優秀需要材料易得,所以選擇橡皮泥來制作。
【解答】(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
(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
(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
(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1節 探索地球表面
考點一、地球的結構
(一)地球的圈層: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由不同狀態和不同物質成分的同心圈層所組成的球體。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
(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巖石圈 地球表面由巖石構成,這層巖石是地球的“外殼”,它和地幔頂部巖石共同組成巖石圈
水圈 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的水以及大氣圈中的水等水體,構成了地球的水圈,海洋覆蓋了近71% 的地球表面。海洋中的水蒸發到大氣中,有一部分降落到大陸,然后流回大海。水無比重要,是所有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氣圈 地球上分布著水和大氣,大氣形成了大氣圈。地球被大氣所包裹。大氣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呼吸所必需的,它能減少來自太陽輻射的傷害,保持地球上的溫度使之適合生物生存,影響著天氣和氣候的變化(地球上的水圈、大氣圈、巖石圈既彼此分離,又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大氣與巖石、巖石與水、水與大氣之間不斷地發生著相互作用)
生物圈 地球上的礦物質、空氣和水,加上適宜的溫度,造就了適合生物生息繁衍的地帶,稱為生物圈(土壤:在地球的表面還覆蓋著很薄的土壤,是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個圈層的共有部分。土壤的固體部分由風化的巖石碎屑(巖石圈)和腐爛動植物生成的有機物(生物圈)組成)
(三)地球的內部結構
(1)地球內部的結構:地球由外向內可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
(2)地球內部結構的特點
圈層名稱 深度 主要特征
地殼 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 密度很小且很薄,厚度很不均勻,海洋部分地殼較薄,大陸部分地殼較厚
地幔 上地幔 地幔在地殼以下到2900千米處,上地幔在地殼以下至1000千米處 密度較小,存在軟流層。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的部分)共同組成巖石圈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在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處 密度高,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內地核 在5000千米以下到6371千米處 密度高,呈固態
典例1:讀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A、B、C所示意的地球內部圈層:A   、B   、C   。
(2)各圈層厚度按照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為   。
(3)巖漿的發源地軟流層位于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4)巖石圈包括字母   所示圈層和字母   所示圈層頂部。
變式1: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地球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小到大為A<B<C
變式2:讀地球內部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
地球的內部結構與煮熟的雞蛋的內部結構很相似,蛋殼對應______,蛋白對應地球的______;蛋黃對應地球的______。
變式3:如圖是地球的內部構造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假如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黃相當于地球的______;
(2)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____中。
考點二、地形和地形圖
(一)地形的類型
(1)地勢:地表形態高低起伏的態勢,包括坡度的陡緩程度和地表的相對高度。
(2)海拔: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是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我國各地的海拔,均指相對于黃海基準面的高度。例如,下圖中A地的海拔為500米,B地的海拔為290米。
(3)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例如,上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為500米 290米=210 米。
(4)基本地形類型:陸地地形主要有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五種類型。
地形類型 主要特征
海拔 地面起伏
平原 低(一般在200米以下) 廣闊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 起伏不大,邊緣陡峻,頂面平坦寬廣
山地 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坡度較陡 ,溝谷較深,相對高度超過200米
丘陵 較低(一般在200~ 500米) 坡度和緩,相對高度一般在100米以下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平
(二)地形圖
(1)等高線地形圖
①等高線和等高距
等高線:在地形圖上,把陸地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就是等高線。
等高距:地形圖上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度差。
②等高線地形圖
含義:用等高線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叫作等高線地形圖。
實質: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用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③等高線的投影原理
如下圖所示,用透明膠片做成圓錐山體,上面用黑筆畫上等高線,然后在上方用光進行照射,在白紙上會留下投影。這些投影組成的圖就是等高線地形圖。
④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⑤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線表示狀態及特征
山頂:閉合曲線、內高外低,海拔最高處
鞍部:兩山頂之間的低地 峭壁:多條等高線重合處
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地形部位 等高線分布特點
山頂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常用“△”表示
鞍部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位相對應)
峭壁(陡崖) 幾條海拔不同的等高線重合處,常用“”表示
山脊 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
山谷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出
典例1:(2024七上·杭州期末)根據如圖所示的某地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乙村在丙村的   方向。
(2)圖中畫了甲河的四條支流(a、b、c、d),指出是哪一條是錯誤的,并說明理由   :。
變式1:(2024七上·臨平期末)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根據該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處的地形為鞍部
B.D點在C點的正東方向
C.圖上測得CD的長度為3厘米,則實地距離是150米
D.分別從A點和B點出發,沿虛線登上山頂C,坡度較緩的路線是BC
變式2:(2024七上·衢州期末)元旦期間,某校組織部分學生前往市內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右圖為該區域等高線地形圖。
(1)該研學基地有一處地形要特別小心,可能是圖中的   處;
(2)小溪B的流向是   ;
(3)沿A和C兩條登山路線,比較省力的是   。
變式3:(2024七上·溫州期末)如圖是我市某公園的等高線地形圖,小明班級開展了登山的主題研學活動。同學們計劃分兩批從1、2兩條路線登山。
(1)小明觀察發現,有部分等高線的海拔未標出。據圖推測C處的海拔為   米。
(2)若要選出一個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作為1、2兩條路線登山同學的集中休息點。應選擇A還是B,結合等高線特點說明理由:   。
(3)研學后,小明利用紅薯、刀片、記號筆、竹簽等材料繪制等高線地形圖。他將半個紅薯模擬山峰,切成4片后用竹簽串好在白紙上依次描出每片紅薯的邊緣線,繪制出如甲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兩種切法合理的是   。(選填"乙"或"丙")
考點三、地形的變化
促使地形不斷變化的力,一種來自地球的內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另一種來自地球的外部。
(一)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指來自地球內部的巨大能量,它改變了地表形態,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等。內力作用常常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如地殼運動形成高山裂谷等。
(1)地殼變動的證據: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
生物化石等。
(2)地球上山脈和谷地的形成:地殼變動表現為上升、下沉或水平運動。地殼變動有時進行得很劇
烈、很迅速(如火山噴發、地震等),有時則進行得十分緩慢,難以被人們察覺(如珠穆朗瑪峰上升速度很慢)。以下是由于地殼運動形成的:
巖石的彎曲 巖石的斷裂
形成示意圖 ___
巖層受到擠壓而發生彎曲變形 巖層受到擠壓或拉伸過度而發生斷裂,并發生明顯位移
總結 水平巖層在內力作用下,或發生彎曲,引發斷裂,這是地球上山脈和谷地形成的最重要原因
實例 喜馬拉雅山脈是典型的褶皺山 巖層斷裂后抬升形成的山脈叫斷層山,如廬山、泰山、華山。巖層斷裂后也會凹陷,形成裂谷,如東非大裂谷
(3)海陸的變遷:地殼的升降運動是導致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如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變化,如圖所示。石柱上橫線代表曾經被火山灰覆蓋,小點部分保留著海洋生物活動的痕跡。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主要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它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流水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流水主要有侵蝕(溝谷、熔洞)、搬運(泥石流)和沉積(三角洲、平原)作用。
①流水的沖刷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②流水使石灰巖溶蝕,形成溶洞
③泥沙沉積形成的江河出口處的三角洲平原
(2)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風力作用影響大。風力主要有侵蝕、搬運和沉積作用。
①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堡
②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風蝕蘑菇
③由風沙沉積而形成的沙丘、沙漠
(3)在高寒地區,冰川的作用影響大。
(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較
項目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 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
對地形的影響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盆地、深谷、高原等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典例1:(2024七上·濱江期末)下列地形中,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于另外三項的是 (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變式1:(2023七上·寧海期末)地形形成原因有的來自于地球內部力量,有的來自于外部力量。下列圖示的地貌中,其形成的主要作用力不同于其他三者的是(  )
A.長江三角洲 B.海邊的怪石 C.喜馬拉雅山脈 D.沙漠石蘑菇
變式2:(2023七上·臨海期末)2022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如圖),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 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變式3:(2023七上·玉環期末)下列地形地貌與風蝕作用有關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冰斗谷 D.沖積平原
1.(2024七上·寧波期末)如圖所示是位于阿根廷的中部沙漠地帶的月靈谷,這里土地干燥、地表崎嶇不平。很多天然形成的外表光滑的石頭,如棋子一樣散落在月亮谷中。這些石頭的成因是(  )
A.流水侵蝕 B.冰川侵蝕 C.風沙侵蝕 D.人工雕刻
2.(2024七上·杭州期末)2023年杭州亞運會會徽稱作”潮涌”,意源于錢塘江潮。錢塘江湖與錢塘江江口特殊的形狀有關,造成江口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冰川 B.生物 C.風力 D.流水
3.(2024七上·杭州期末)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來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地表形態。下列地形是由流水堆積形成的是(  )
A.河口三角洲 B.蘑菇石 C.喜馬拉雅山 D.沙丘
4.有關高原和盆地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高,盆地內部的相對高度都比高原內部小
B.高原和盆地內部的相對高度不大,盆地外圍與內部相對高度大
C.高原的海拔都比盆地低,盆地外圍的相對高度都比高原內部大
D.高原和盆地外圍的海拔很高,高原內部的相對高度都比外緣大
5.(2023七上·新昌期中)地球內部結構中最薄的部分是(  )
A.地殼 B.地幔 C.地核 D.一樣厚
6.(2023七上·臨海期中)如圖是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
A.從外到內可以大致分為地核、地幔、地殼三層
B.假如我們把地球的內部結構與雞蛋類比的話,那么雞蛋的蛋白相當于地球的地殼
C.A、B、C三個圈層中,軟流層位于C層中
D.巖石圈包括A所示圈層和B所示圈層的頂部
7.(2022七上·紹興期中)由內到外,地球可分為(  )
A.巖石圈、地幔、地心 B.巖石圈、軟流層、地核;
C.地殼、地幔、地核 D.地核、地幔、地殼
8.(2022七上·長興月考)關于巖石圈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巖石圈是地殼中的一部分
B.巖石圈是地幔中的一部分
C.巖石圈就是指地殼
D.巖石圈是由地殼和地幔的-部分共同組成的
9.(2023七上·德清期末)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不斷探索了解地球。下列說法符合人類對地球現有認知的是(  )
A.地球內部地殼以下都呈液態或熔融狀態
B.地球是一個赤道稍扁、兩極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C.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D.地球內部結構平均厚度由小到大分別是地核、地幔、地殼
10.圖中虛線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單位:m)。下列選項中,地形部位名稱排序與圖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頂
B.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頂 ④鞍部
C.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D.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頂 ④鞍部
11.(2022七上·溫州期中)下列等高線地形圖中,能反映山谷地形的是( )
A. B. C. D.
12.(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自然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一個方面,在如圖所示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從地形要素看,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發生泥石流災害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3.(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讀某地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處海拔高于b處 B.a、b兩處相對高度為400米
C.河流處的地形是山脊 D.河流自西南流向東北
14. 在陸地表面的五種基本地形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高原與平原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低平
B.山地與丘陵的共同特點都是地勢高峻
C.盆地的海拔可高可低
D.除平原之外的其他地形起伏都較大
15.(2023七上·東陽期末)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在戶外活動專業人員的帶領下到學校附近開展野外考察活動,如圖所示為考察區域的等高線地形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B地為峭壁,適合畢巖
B.小溪的流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C.從E點爬到山頂A比從C點爬到山頂A更容易
D.在地圖上D到F的直線距離為3厘米,兩地的實際距離為3千米
16.(2024七上·拱墅期末)發生在喀喇昆侖山和岡底斯山山區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讓很多國人開始關注遠在新疆、西藏邊防的子弟兵。以下等高線可以表示該河谷的是(  )
A. B.
C. D.
17.(2024七上·鹿城期末)小明同學從圖中發現了下列信息,其中正確的是(  )
A.圖中最高處的海拔高度不可能超過1000 m
B.圖中①②兩點的實地距離為1000 m
C.③處有可能發育成河流
D.從山腳爬到山頂,沿BC線路較AC線路省力
18.(2023七上·鹿城期末)如圖序號與山體部位名稱相符的是(  )
A.①鞍部 B.②山谷 C.③山脊 D.④陡崖
19.(2023七上·鹿城期末)下列有關地形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地形的變化是地球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
B.地形的變化只發生在陸地部分
C.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D.外力作用主要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不平
20.(2023七上·嘉興期末)如圖是小嘉學習地形的變化后畫出的部分思維導圖。
(1)圖中的“?”應填入的內容是   。
(2)嘉興地處平原,其成因的外力作用因素是   。
21.(2022七上·東陽期中)如圖為地球結構示意圖,請回答問題:
(1)A、B、C代表的是地球內部圈層,其中B 代表的名稱是   。
(2)將代表各圈層的字母按照其厚度從大到小進行排序:
   。
22.(2024七上·仙居期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某山地研學。小科興致勃勃地找到了該山地的等高線(單位:米)地形圖,根據此圖回答下列問題。
(1)A地大約位于B地的什么方向(  )。
A.東 B.南 C.西 D.北
(2)小科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路線,他想選擇坡度較緩路線,應選擇   哪條路。
23.如圖所示為某山南北方向上(山的左側是北、右側是南)的地形剖面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山頂C的海拔是________,山頂A的海拔是________。
(2)C與A之間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_,C與B之間的相對高度是________。
24.(2023七上·臨海期末)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
(1)A、B兩點的相對高度為   米。
(2)分別從C點和D點出發,沿實線和虛線登上山頂B,坡度較緩的路線是   (填“BC”或”BD”)。
(3)山頂B位于山頂A的   方向。
25.(2024七上·西湖期末)“山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讀懂等高線地形圖不僅有利于我們選擇爬山路線,也能幫助我們在面臨危險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1)圖中字母A所在的地形部位是   。
(2)小柯認為,從圖中甲、乙兩地爬到大青山頂,   地比較容易。
(3)若圖中虛線處發生泥石流時,有人位于圖中O點,則合理的逃生路線為   (填序號)。
26.讀圖,完成(1)(2)題。
(1)圖示地形是(  )
A.盆地 B.山地 C.高原 D.平原
(2)圖中A、B兩地的相對高度是(  )
A.100米 B.300米 C.600米 D.700米
27.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是    層,B是    層,C是   (層),D是   層。
(2)地殼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上地幔由圖中字母    表示的層次構成。
(3)地殼結構的主要特點是   和   。
(4)被認為巖漿發源地的層次是    層,在圖中用字母    表示。圖中A、B、C組成的圈層叫    。
28.(2023七上·上虞期末)圖①、②、③是三個地區的等高線地形圖。
(1)圖①中甲乙兩地相對高度為   米。圖①中甲乙的坡度比圖②中丙丁的坡度   。(填“陡峭”“平緩”或“相同”)
(2)圖②中丙丁的實地距離比圖①中甲乙   。(填“大”“小”或“相同”)
(3)圖③中a處海拔比b處   (填“高”“低”或“相同”)。
29.(2022·浙江杭州·七年級期末)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相關知識,回答下面問題。
(1)小金用半個土豆制作等高線地形圖,制作過程依次為圖一中的a、b、c所示,則白紙上繪出的“土豆山”等高線地形圖應是如圖中的_________(選填字母);
A.B.C.D.
(2)“爬山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圖三中沿甲、乙兩條線路登山,比較容易攀登的是_________線路(選填“甲”或“乙”)
(3)若圖三中虛線C為泥石流的運動軌跡,泥石流發生時有人位于O點,合理的逃生路線為_________(選填圖中的數字序號)。
30.(2023七上·溫州期末)隧道是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的常見形式。如圖為某山區等高線與隧道修建示意圖,該地山體以巖石為主。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中A、B為隧道兩端洞口,如何估算圖中隧道AB的實際長度?不限材料,寫出測算步驟。
(2)長隧道通風差,需在山體中挖井來增強隧道通風。從開采量與通風效果考慮,選擇甲、乙、丙中的一處挖井,并說明選址的理由。
31.(2021·浙江溫州·七年級期末)某山區水資源豐富,為了發展當地經濟,要從圖上所示A、B、C、D四地中選擇一地修建水電站。請你運用所學的等高線地形圖知識,選擇一個最適合建造大壩的地點,并說明理由。
32.(2024七上·衢江期末)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
【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
(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
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
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
優秀 合格 待改進
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
(5)【改進】根據量規中“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有同學認為用土豆制作的山體模型很難修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只能評為“合格”。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請將表中“?”處內容補充完整。
所選材料 選擇理由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典例分析
舉一反三
課后鞏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洲县| 荔浦县| 宁都县| 佛坪县| 武山县| 邵东县| 武邑县| 沁源县| 寿宁县| 青州市| 永川市| 和田市| 尖扎县| 墨竹工卡县| 铁岭市| 怀安县| 会东县| 新干县| 辽源市| 柯坪县| 麦盖提县| 都江堰市| 尼木县| 葫芦岛市| 四川省| 江津市| 中西区| 上栗县| 易门县| 页游| 平顺县| 互助| 西藏| 渭源县| 云阳县| 苍南县| 子长县| 五常市| 贵州省| 寻甸| 博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