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專題8 有機化合物的獲得與應用蛋白質和氨基酸1.知道蛋白質的組成、重要性質和主要應用。2.知道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是氨基酸,熟知常見氨基酸及其結構特點。3.結合實例認識蛋白質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怎樣才算合理飲食?富含蛋白質一、蛋白質(1)存在:蛋白質廣泛存在于生命體內,是組成細胞的基礎物質。動物的肌肉、毛皮、血液等中都含有蛋白質;大多數酶都是蛋白質。(2)組成:主要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屬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一、蛋白質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類型① 加入飽和硫酸銨溶液② 加入飽和硫酸鈉溶液③ 加熱④加入飽和硫酸鉛溶液⑤加入濃硝酸并加熱蛋白質溶液有白色絮狀沉淀,加水溶解濃的鹽溶液能使蛋白質溶解度變小析出物理變化過程可逆有白色絮狀沉淀,加水溶解鹽析有白色絮狀沉淀,加水不溶解有白色絮狀沉淀,加水不溶解有白色絮狀沉淀,加熱后呈黃色化學變化過程不可逆變性加熱或重金屬鹽等使蛋白質發生性質上的改變而聚沉顯色反應蛋白質中含有苯環的氨基酸被硝酸硝化一、蛋白質一、蛋白質蛋白質的鹽析和變性的區別鹽析 變性含義 蛋白質在某些鹽的濃溶液中因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蛋白質在加熱、酸、堿等條件下性質發生改變而聚沉條件輕金屬鹽和銨鹽紫外線照射、加熱或加入某些有機化合物(甲醛、苯酚、酒精)、強酸、強堿、重金屬鹽(如鉛鹽、銅鹽、汞鹽)等鹽析 變性特征 可逆過程,不改變蛋白質的性質和生理活性 不可逆過程,蛋白質失去生理活性實質一、蛋白質鹽析應用:分離和提純蛋白質變性應用:殺菌消毒溶解度降低,物理變化結構性質改變,化學變化蛋白質的鹽析和變性的區別蛋白質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大分子)(小分子)蛋白質 多肽 氨基酸酶水解反應水解反應一、蛋白質典例解析例1.下列關于蛋白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A.向蛋白質溶液中分別加入NaCl溶液、CuSO4溶液,其過程均是不可逆的B.重金屬鹽使蛋白質分子變性,但是吞“鋇餐”(主要成分是硫酸鋇)不會引起中毒C.溫度越高,酶對某些生化反應的催化效率就越高D.醫療上用75%的酒精殺菌消毒,是利用了酒精可以使蛋白質鹽析的性質B二、氨基酸常見的氨基酸羧基(—COOH)官能團氨基(—NH2)顯酸性,能與堿反應顯堿性,能與酸反應兩性二、氨基酸氨基酸具有兩性,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①與酸反應: ②與堿反應: H2O二、氨基酸α-氨基酸分子中氨基連接在離羧基最近的碳原子上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都是α-氨基酸二、氨基酸思考:氨基酸如何形成多肽?二、氨基酸氨基酸分子中的氨基和羧基能發生縮合反應,也叫成肽反應。成肽反應的實質:羧基去羥基,氨基去氫。(小分子)(大分子)氨基酸 多肽 蛋白質構成一定條件二、氨基酸典例解析例2.青霉素是醫學上一種常用的抗生素,在體內經酸性水解后,得到青霉氨基酸,其結構簡式如圖所示(分子中的—SH與 —OH具有類似性質)。下列關于青霉氨基酸的推斷不合理的是( )A.青霉氨基酸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在同一直線上B.青霉氨基酸能發生酯化反應C.青霉氨基酸分子間能形成多肽D.1 mol青霉氨基酸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生成 1 mol H2A三、有機物的檢驗與鑒別常用的方法官能團→性質→方法的選擇物質 試劑與方法 現象或結論飽和烴與不飽和烴的鑒別醇羧酸加入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使溴水或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是不飽和烴加入金屬鈉;加乙酸、濃H2SO4有氣體放出;有芳香味酯生成加紫色石蕊溶液;加Na2CO3溶液顯紅色;有氣體逸出三、有機物的檢驗與鑒別常用的方法物質 試劑與方法 現象或結論酯醛基檢驗淀粉檢驗蛋白質 檢驗官能團→性質→方法的選擇聞氣味;加稀H2SO4芳香味;檢驗水解產物加銀氨溶液、水浴加熱;加新制的Cu(OH)2堿性懸濁液有銀鏡產生;煮沸后有磚紅色沉淀生成加碘水顯藍色加濃硝酸微熱;灼燒顯黃色;有燒焦羽毛的氣味典例解析例3.下列實驗操作不能實現實驗目的的是( )A.雞蛋白溶液中,加入濃的(NH4)2SO4溶液有沉淀析出,加入水后沉淀溶解B.用銀氨溶液可以鑒別葡萄糖和乙酸溶液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飽和Na2CO3溶液鑒別D.取少量淀粉溶液,加入一定量稀硫酸,水浴加熱幾分鐘后,再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并加熱,觀察現象,判斷淀粉水解的產物是否含有葡萄糖D1.下面是蛋白質分子結構的一部分,其中標出了分子中不同的鍵,當蛋白質發生水解反應時,斷裂的鍵是( )A.① B.②C.③ D.④C2.將淀粉漿和淀粉酶(含苯環)的混合物放入半透膜(允許葡萄糖分子通過)袋中,扎好后浸入流動的溫水中,經過足夠長的時間后,取出袋內的液體,分別與①碘水、②新制的Cu(OH)2堿性懸濁液(加熱)、③濃硝酸(微熱)作用,其現象依次是( )A.顯藍色;無磚紅色沉淀;顯黃色B.不顯藍色;無磚紅色沉淀;顯黃色C.顯藍色;有磚紅色沉淀;不顯黃色D.不顯藍色;有磚紅色沉淀;不顯黃色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