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第14課時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教學設計【學習目標】1. 學生能理解并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2. 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3. 讓學生在探索算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重點】掌握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計算方法。【教學難點】理解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算理。【學情分析】一年級學生此前已對 20 以內的加減法有了較為扎實的掌握,也初步認識了兩位數,具備了一定的數感和簡單的計算能力。但對于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這種需要突破原有認知結構的計算,在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上會面臨一定挑戰。他們的思維仍以直觀形象為主,需要借助大量的實物操作和具體情境來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和計算方法。同時,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表現欲,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特點,設計多樣化的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核心素養】運算能力:通過對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計算方法的學習和反復練習,培養學生準確、快速進行計算的能力,理解運算的算理,能夠根據不同的題目特點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提升運算的靈活性和準確性。邏輯思維能力: 在探索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經歷從直觀操作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和歸納能力,發展邏輯思維。問題解決能力: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學習任務單1 / 7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新課導入【設計意圖:采用充滿童趣的動畫情境導入,契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讓學生尋找信息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問題意識,同時自然地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1. 多媒體展示動畫情境:陽光明媚的一天,動物學校組織小動物們去森林里植樹。小熊老師告訴大家,一共要種 34 棵樹。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說:“我們已經種了 6 棵啦!”師: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個有趣的畫面,從剛才的對話中,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呢?生 1:知道了要種 34 棵樹,還知道已經種了 6 棵。師:非常棒,觀察得很仔細!那根據這些信息,你能像聰明的小數學家一樣,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生 2:還要種多少棵樹呢?師:你提的問題很有價值!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該怎么列算式呢?大家可以在練習本上寫一寫。(學生列式,教師巡視)(板書課題)二、提出問題,講授新課【設計意圖: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讓他們通過動手操作小棒,直觀地感受個位不夠減時的處理方法,初步理解算理。小組交流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和啟發的機會,拓寬學生的思維。教師引導學生對不同方法進行總結和對比,深入理解算理和算法,同時借助計數器的演示,從直觀操作過渡到抽象的數學模型,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退位”概念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課件出示2 / 71. 列出算式師:哪位同學愿意分享一下你列的算式?生:34 - 6。師:大家都和他列的一樣嗎?(學生表示認同)那這個算式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減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生:以前個位上的數夠減,這次個位上 4 減 6 不夠減。師:你觀察得真敏銳!個位不夠減,這可難住我們了,該怎么計算呢?別著急,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小棒,同學們可以借助小棒來擺一擺、想一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學生自主操作,教師巡視,觀察學生的操作方法并適時給予指導)2. 交流算法師:現在把你的想法和小組里的小伙伴說一說,看看大家都有哪些好辦法。(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參與部分小組討論)師:哪個小組愿意派代表來和全班同學分享一下你們的方法?小組 1 代表:我們把 34 根小棒分成 20 根和 14 根,先從 14 根里面拿走 6 根,還剩下 8 根,再把這 8 根和 20 根合起來,就是 28 根,所以 34 - 6 = 28。師:這個小組的方法很清晰,他們把 34 分成了 20 和 14,先算 14 - 6 = 8,再算 20 + 8 = 28,這就是我們數學里的“破十法”。大家聽明白了嗎?有沒有哪個小組也是用這種方法,但有不同的操作細節想補充的?生 3:我們在擺小棒的時候,是先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和另外的 24 根小棒放在一起,然后從那 14 根里面拿走 6 根的。師:補充得很好,這樣的操作更直觀了。那還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嗎?小組 2 代表:我們把 34 根小棒分成 24 根和 10 根,先從 10 根里面拿走 6 根,剩下 4 根,再把4 根和 24 根合起來,也是 28 根,也就是 34 - 6 = 28。師:這個小組的思路也很巧妙!他們把 34 分成 24 和 10,先算 10 - 6 = 4,再算 24 + 4 = 28,3 / 7這是另一種很好用的方法。大家覺得這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同桌討論后交流)生 4:相同點是都把 34 分開了,不同點是分開的方式不一樣。師:總結得很準確!這兩種方法都是通過把兩位數拆分,先解決個位不夠減的問題,再得出結果。那除了用小棒,我們還可以用計數器來幫忙。(教師展示計數器)誰能說一說怎么在計數器上表示 34 - 6 呢?生 5:先在十位上撥 3 個珠子,個位上撥 4 個珠子表示 34,然后個位不夠減,從十位借 1 個珠子,個位就變成 14 個珠子,再去掉 6 個珠子,十位上就剩下 2 個珠子,個位剩下 8 個珠子,結果就是 28。師:你說得非常清楚!從十位借 1 個珠子,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說的“退位”,借 1 當十,這樣個位就夠減了。現在大家對 34 - 6 的計算方法都清楚了嗎?生:清楚了。師:那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幾種方法的計算過程。(師生共同回顧小棒操作、計數器演示以及兩種拆分計算的方法)二、隨堂練習【設計意圖: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逐步加深學生對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礎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學的口算方法,并建立與直觀操作的聯系。】1. 先判斷差的十位上是幾,再計算。33-5=28 78-6-72 22-7=1564-7=57 49-5=44 52-4=4853-5= 48 70-6=64 32-7 = 252.大客車比小汽車多載多少人?42—4=38(人)3.一本 68 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 9 頁,還有多少頁沒有看?4 / 768 - 9 = 59(頁)4.下面是一臺計算機 E 盤的使用情況。50-9=41(GB)三、課堂小結【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閉目回顧,培養學生的反思總結能力,讓學生在腦海中梳理知識脈絡。分享收獲環節,不僅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記憶,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強調計算關鍵和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整體認知。】師:同學們,歡樂的數學之旅即將結束,在這節課里,我們一起研究了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計算。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在腦海里回顧一下,我們是怎么計算的,都有哪些好方法?(學生思考回顧)師:好啦,睜開眼睛,誰先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獲?生 8:我學會了用“破十法”和“平十法”計算兩位數減一位數,個位不夠減的時候要把兩位數分開算。生 9:我知道了可以用小棒和計數器來幫助我們理解計算過程。師: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少!那在計算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注意什么呢?生 10:要注意個位不夠減時,要從十位借 1 當十。師:對啦,這是計算的關鍵!除了學會計算,我們還能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像剛才分糖果的題目。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能幫我們解決很多實際的難題。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善于發現數學、運用數學。四、總結評價—拓“延伸”【設計意圖: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方式,能讓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學習過程和表現,培養自我反思和評價他人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和團隊合作意識。拓展問題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難度,旨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同時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5 / 71.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發放評價表,從“計算的準確性”“是否積極參與討論”“能否清晰表達自己的思路”“是否能幫助其他同學”等方面,讓學生先進行自我評價,然后同桌之間互相評價。師:同學們,評價表就像一面小鏡子,可以讓我們看到自己在這節課中的表現。大家認真想一想,給自己和同桌一個公正的評價,還可以在評價表上寫一寫你想對自己或同桌說的話。(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巡視)師:現在請幾位同學來分享一下你的評價和想對同學說的話。生 11:我覺得自己計算的時候很認真,但是在小組討論時有點害羞,不太敢發言,以后我要更積極一些。我想對同桌說,你講的方法很清楚,我學到了新的思路。師:能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非常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2. 拓展問題:“小紅有 53 元錢,買一個玩具花了 9 元,剩下的錢比買文具花掉的錢的 2 倍還多 4 元,問買文具花了多少錢?”讓學生在課后思考,下節課一起交流。師:這個問題有點小挑戰,需要大家綜合運用今天學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來思考。大家可以在課后和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討論,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五、作業設計【設計意圖: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同時通過和家長互動,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讓家長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1.思考還有哪些生活場景可以用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記錄下來并嘗試編成數學小故事。2. 和家長一起去超市購物,記錄一件商品的價格和付款金額,計算應找回的錢數,并嘗試用今天學的計算方法和家長交流計算過程。【板書設計】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例:34 - 6 = 28方法一:把 34 分成 20 和 1414 - 6 = 820 + 8 = 286 / 7方法二:把 34 分成 24 和 1010 - 6 = 424 + 4 = 287 /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