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分層練習1.為了判斷CH4是否屬于溫室氣體,小嘉設計了如圖裝置。分別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滿CH4和空氣后,將裝置放在陽光下,觀察U形管內液面變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充入氣體前,應檢查裝置氣密性B.甲、乙兩廣口瓶的體積應控制相同C.若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說明CH4是溫室氣體D.此裝置能用于比較兩種溫室氣體的保溫效果2.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如圖)。分析兩種循環,其中錯誤的是(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C.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3.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既涉及碳循環,又涉及氧循環B.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C.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4.下列人類活動中,不能緩解溫室效應的是( )A.綠色出行,低碳生活B.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C.對草原控制放牧數量D.大力開展植樹造林5.如圖為大自然中的氧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氧循環過程中發生的是化學變化B.物質燃燒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C.食物腐爛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6.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如圖所示,在A處不參與該循環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燒C.發展利用氫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7.我國十四五規劃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互相平衡(如圖)。下列途徑中不屬于釋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C.化石燃料的燃燒 D.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8.我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等于吸收總量,達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廣太陽能發電 B.踐行光盤行動C.焚燒所有垃圾 D.開展植樹造林9.“南極出現西瓜雪”的新聞引起全球人們的關注,紅色的雪是由于氣候變暖,雪藻大量生長導致的。下列氣體中屬于溫室氣體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氫氣 D.氧氣10.與自然界碳氧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微生物分解作用 D.蒸騰作用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規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正確的是(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12.如表所示是四種氣體造成溫室效應的相對值。表中的數據必須和其他資料相結合,才能推斷哪種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還需要收集( )每一氣體分子造成溫室效應的相對值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亞氮 氟氯碳化物1 30 160 17000A.這四種氣體來源的資料B.植物對這四種氣體吸收的資料C.這四種氣體分子大小的資料D.大氣中這四種氣體含量的資料13.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屋內,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氣清新的是( )A.開窗 B.在陽臺上種花C.在屋內多放點花草 D.裝上空氣清新裝置14.我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互相平衡。下列途徑中不屬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15.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擔當。下列途徑中不屬于釋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綠色植物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16.2023年5月27日“第二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在北京舉辦,會議從減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與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下列行為有利于減排降碳的是( )A.使用塑料袋購物 B.外出選擇開私家車C.多參與植樹造林 D.集中焚燒處理垃圾17.2022冬奧會將綠色、低碳發揮到了新的高度。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也是冬奧會在北京市區唯一新建場館。“冰絲帶”和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場館選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內,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文中說到“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兩處說的“碳”指的是( )A.碳元素 B.碳單質 C.碳酸鹽 D.二氧化碳18.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在漢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期刊中,有論文收集了相關資料,試圖回答怎樣才能控制氣溫升高,下列措施中對控制氣溫升高不利的是( )A.參與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9.“碳中和”是指某區域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消耗總量相平衡。我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倡導“碳中和”有利于解決的環境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溫室效應 D.白色污染20.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在A、B鐘罩內分別放入完全相同的蠟燭,且在B鐘罩內再放入一盆植物,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同時點燃鐘罩內的蠟燭(如圖),存在氧循環的是 鐘罩(選填“A”或“B”)。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寫出一種方法)。21.氧氣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廣泛,并不斷循環轉化。請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環示意圖,從①~⑥中選擇數字序號填空,消耗氧氣的有 ,產生氧氣的有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填字母序號)。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b.空氣中的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c.每個人都在參與自然界中的氧循環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e.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22.如圖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簡圖,請據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1)圖一中轉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該反應屬于 (填基本反應類型)反應;(2)在圖二中,轉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的重要反應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應化學方程式表示為:6H2O+6CO2 Y+6O2,據此推斷Y的化學式為 ;(3)下列關于自然界中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編號);A.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強了C.每個人都在參與碳循環和氧循環D.在自然界中,氧循環與碳循環有著密切的聯系(4)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一是要 ;二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23.研習小組對溫室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資料顯示: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氧化亞氮、甲烷等。(1)如表,“溫室效應指數”是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定為1),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結合大氣中的含量,請推算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大氣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種氣體 。物質(部分)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CO2 0.03 1CH4 2×10﹣4 30(2)小東同學取8g石灰石樣品,把40g稀鹽酸分4次加入,測量過程數據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①表中m的數值是 。②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序號 加入稀鹽酸質量(g) 剩余固體質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觀點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如圖是科學家對1955~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一個觀測結果,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否支持上述觀點?請說明理由: 。24.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質的平衡。如圖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環途徑,請認真觀察并根據圖示回答有關問題。(1)圖示中氧循環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空氣的主要成分中沒有參與圖中循環的氣體有 。(2)在維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徑中,植物利用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填字母)。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B.空氣中的氧氣處于動態平衡C.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25.近年來,我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注重全域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面積及品質,鼓勵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屋頂”(層次結構如圖甲)。(1)炎熱的夏天,屋頂綠化可有效降低屋頂表面和周圍環境溫度,主要是利用植物葉片的 吸收熱量的原理。(2)“綠色屋頂”方案實施時需要按圖甲所示的結構鋪設,其中能確保植物根系通氣透水,并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的層次是 。(3)建設“綠色屋頂”還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而在實際生產中,常利用氫氣與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圖乙流程制備的甲醇作為燃料,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這是為什么?請說明理由: 。26.“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現階段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其燃燒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針對我國能源結構的現狀,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費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徑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該生理作用的文字表達式為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將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進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舉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 。(3)“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責可以出力”。寫出一條自己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為 。27.水草缸是以培育水草為主的魚缸造景新方式,缸中水草數量多而魚數量很少。(1)如圖所示為小明繪制的缸內的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其中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徑有 。(填序號)(2)水草培育過程中,需用水草燈長時間補光,并向水中緩緩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請說明需向水體中補充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3)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會影響缸中魚類的生存。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改變缸中生物數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氣體的通入速率外,還可采取的方法是 。28.中國政府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等于吸收總量,達到“零排放”。為此,某科學興趣小組經過“前期調查、原理選擇、藥量測算和裝置設計”等環節,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前期調查】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與吸收的主要途徑,小組成員經調查繪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原理選擇】小組成員經比較分析,最終確定利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藥量測算】考慮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設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計算了裝載氫氧化鈉的質量。(1)圖乙A過程文字表達式是 ,小科認為圖丙的c點是一天中南瓜體內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對此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2)以下敘述不符合事實的是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各占50%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新型節能夜跑燈可以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夜跑燈將線圈纏繞在塑料水管外殼并于燈泡構成閉合回路,磁體在水管中自由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光,其間的能量轉換是 。29.去年杭州市出現了明顯的暖冬,冬季平均氣溫比正常年份明顯偏高,科學家認為這是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溫室效應”。(1)如何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科學家提出多種方法。其中有人提出將CO2通過高壓管道,通入深海海底儲存,以減少CO2的排放,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對意見。下列反對意見中,你認為錯誤的是 。A.將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會加劇CO2的排放B.幾十萬年以來。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會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C.將CO2儲存在海底,會嚴重影響陸上植物的光合作用D.當發生海底地震時,深海海底儲存的CO2會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2)在科學家的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只要有合適的條件,可以像發生光合作用那樣將二氧化碳轉變為所需要的產物。我國科學家陳乾旺等研究成果表明:①在440℃和800個大氣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金剛石和碳酸鈉,合成的金剛石直徑最大可達1.2毫米,完全可以滿足工業用途。②理論上66克二氧化碳可以制得 克金剛石。30.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我國政府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閱讀《溫室效應是什么》科普短文(節選),回答問題。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射的電磁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地球發射的電磁波長因為溫度較低而較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或者說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大氣中每種氣體并不是都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地球主要正是通過這個窗區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溫度不變,溫室效應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量和品種,使這個70%的數值下降,留下的余熱使地球變暖的。(1)小樂根據科普短文建立了大氣溫室效應的模型,如圖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輻射的是 (選填“①”或“②”)。(2)小樂設計了如圖乙所示實驗驗證CO2為溫室氣體。輻射源通過裝有不同氣體的扁玻璃瓶后,在熱成像儀上成像,測量得到熱成像圖的溫度結果如表所示:待測氣體 干燥的CO2 干燥的O2 干燥的空氣 濕潤的空氣 干燥的甲烷熱成像圖的溫度℃ 64.0 81.6 82.6 72.4 X由表可知,CO2、O2、H2O三種氣體,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最弱的是 。甲烷是溫室氣體,則X可能是 。A.81.2B.84.3C.62.831.在杭州亞運村西北側的“世紀變”,成立了全省首個“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獲得了權威機構頒發的《碳中和證書》,節能減碳成效已經獲得認可,以上措施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如圖甲是小濱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填“左”或“右”)移動。此外,根據研究發現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種方式(圖乙)。(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季。(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 億噸碳元素?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分層練習1.為了判斷CH4是否屬于溫室氣體,小嘉設計了如圖裝置。分別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滿CH4和空氣后,將裝置放在陽光下,觀察U形管內液面變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在充入氣體前,應檢查裝置氣密性B.甲、乙兩廣口瓶的體積應控制相同C.若U形管右側液面下降,說明CH4是溫室氣體D.此裝置能用于比較兩種溫室氣體的保溫效果【答案】C【解答】解:A、在充入氣體前,應檢查裝置氣密性,防止裝置漏氣,故A正確;B、根據控制單一變量,要判斷CH4是否屬于溫室氣體,甲、乙兩廣口瓶的體積應控制相同,故B正確;C、若U形管右側液面上升,說明CH4是溫室氣體,故C錯誤;D、若U形管右側液面上升,說明CH4是溫室氣體,此裝置能用于比較兩種溫室氣體的保溫效果,故D正確。故選:C。2.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環(如圖)。分析兩種循環,其中錯誤的是(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B.氧氣只有通過燃燒才能參與碳循環C.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答案】B【解答】解:A、由圖中可得,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反應,正確;B、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沒有燃燒,但是氧氣參與了碳循環,錯誤;C、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正確;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正確。故選:B。3.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既涉及碳循環,又涉及氧循環B.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C.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答案】C【解答】解:A、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既涉及碳循環,又涉及氧循環,說法正確;B、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產生了新物質,故均發生了化學變化,說法正確;C、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環,說法錯誤;D、碳循環和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的相對穩定,說法正確;故選:C。4.下列人類活動中,不能緩解溫室效應的是( )A.綠色出行,低碳生活B.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C.對草原控制放牧數量D.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答案】B【解答】解:A、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緩解溫室效應,故正確;B、及時處理作物秸稈,就地焚燒,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能緩解溫室效應,故錯誤;C、對草原控制放牧數量,保護植被,有利于光合作用進行,可以緩解溫室效應,故正確;D、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有利于光合作用進行,可以緩解溫室效應,故正確;故選:B。5.如圖為大自然中的氧循環示意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氧循環過程中發生的是化學變化B.物質燃燒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說明氧氣具有可燃性C.食物腐爛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答案】B【解答】解:A、氧循環過程中伴隨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新的物質生成,發生的是化學變化,故A說法正確;B、氧氣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燒,本身不能燃燒,不具有可燃性,故B說法錯誤;C、食物腐爛過程中有氧氣參加反應,發生的是緩慢氧化反應,故C說法正確;D、氧氣能供給動植物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資源,故D說法正確。故選:B。6.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如圖所示,在A處不參與該循環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含碳燃料的燃燒C.發展利用氫燃料 D.微生物氧化分解【答案】C【解答】解:由圖中可知,A處是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的途徑。A、生物的呼吸作用,能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B、含碳燃料的燃燒,能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C、氫氣燃燒,能消耗氧氣,但不產生二氧化碳。D、微生物氧化分解,能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故選:C。7.我國十四五規劃宣布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互相平衡(如圖)。下列途徑中不屬于釋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氧化分解C.化石燃料的燃燒 D.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答案】D【解答】解:A、B、C、產生二氧化碳的活動有生產生活中化石燃料的燃燒,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所以A、B、C都釋放二氧化碳的途徑。D、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D不屬于釋放二氧化碳的途徑。故選:D。8.我國將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等于吸收總量,達到“零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碳中和”理念的是( )A.推廣太陽能發電 B.踐行光盤行動C.焚燒所有垃圾 D.開展植樹造林【答案】C【解答】解:A、推廣太陽能發電,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碳中和”理念,故A正確;B、踐行光盤行動,符合“碳中和”理念,故B正確;C、焚燒所有垃圾,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不符合這一主題,故C錯誤。D、開展植樹造林,可以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減少二氧化碳的含量,符合這一主題,故D正確;故選:C。9.“南極出現西瓜雪”的新聞引起全球人們的關注,紅色的雪是由于氣候變暖,雪藻大量生長導致的。下列氣體中屬于溫室氣體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氫氣 D.氧氣【答案】A【解答】解: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故選:A。10.與自然界碳氧循環沒有直接關系的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C.微生物分解作用 D.蒸騰作用【答案】D【解答】解: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動植物和人通過呼吸作用吸收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這樣,就形成了生物圈中的氧循環。如圖所示:故選:D。11.遵循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規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下列關于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正確的是( )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發生了化學變化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循環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只涉及碳循環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不會破壞碳一氧平衡【答案】A【解答】解:A、碳循環和氧循環過程中均有新物質生成,均發生了化學變化,說法正確;B、碳循環和氧循環分別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環,說法錯誤;C、綠色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既涉及碳循環,也涉及氧循環,說法錯誤;D、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破壞碳一氧平衡,說法錯誤。故選:A。12.如表所示是四種氣體造成溫室效應的相對值。表中的數據必須和其他資料相結合,才能推斷哪種氣體是造成溫室效應增加的主要因素。那么,還需要收集( )每一氣體分子造成溫室效應的相對值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亞氮 氟氯碳化物1 30 160 17000A.這四種氣體來源的資料B.植物對這四種氣體吸收的資料C.這四種氣體分子大小的資料D.大氣中這四種氣體含量的資料【答案】D【解答】解:全球氣候變暖,是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氣候變暖的原因主要有:新研究顯示,地球變得越來越暖的原因是,太陽輻射處于近1000年來最強烈的時期,而且太陽輻射增強對臭氧層和云層的影響所帶來的氣候變化,可能比太陽光的影響更大。也就是全球變暖可能是太陽活動加劇造成的。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菲爾達說有許多科學家認為二氧化碳不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研究員卡琳在資料上查到導致溫室效應的有如表四種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氯氟烴,卡琳想要得出主要是什么氣體導致了溫室效應,A四種氣體的來源沒必要,B植物所能吸收這些氣體的量沒必要,C這四種氣體分子大小的資料沒必要,這四種氣體在大氣中的總排放量可以得出結論。故選:D。13.根據氧循環的原理,在屋內,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氣清新的是( )A.開窗 B.在陽臺上種花C.在屋內多放點花草 D.裝上空氣清新裝置【答案】C【解答】A.開窗能使室內空氣流通,改善室內空氣質量,故A不符合題意;B.在陽臺上養花,可加強光合作用,并吸收室內污染性氣體,故B不符合題意;C.在屋內種花,見不到陽光,光合作用較弱,呼吸作用較強,會出現與人爭氧的現象,故C符合題意;D.空氣清新裝置能改善室內空氣的質量,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4.我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與吸收互相平衡。下列途徑中不屬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答案】B【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是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故錯誤;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屬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故正確;C.化石燃料的燃燒是碳與氧氣結合產生二氧化碳,是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故錯誤;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能夠消耗氧氣,釋放出二氧化碳,故錯誤;故選:B。15.二氧化碳排放量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彰顯了大國擔當。下列途徑中不屬于釋放二氧化碳的是( )A.生物的呼吸作用 B.綠色植物光合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答案】B【解答】解:A: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A不符合題意。B: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B符合題意。C:化石燃料的燃燒,釋放二氧化碳,C不符合題意。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二氧化碳,D不符合題意。故選:B。16.2023年5月27日“第二屆碳達峰碳中和科技論壇”在北京舉辦,會議從減排降碳角度探索能源革命與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下列行為有利于減排降碳的是( )A.使用塑料袋購物 B.外出選擇開私家車C.多參與植樹造林 D.集中焚燒處理垃圾【答案】C【解答】解:A、使用塑料袋購物,導致“白色污染”,不利于利于減排降碳,故A錯誤;B、開私家車外出,化石燃料使用,導致二氧化碳排放,不利于減排降碳,故B錯誤;C、植樹造林,有利于減排降碳,故C正確;D、集中焚燒處理垃圾會產生廢氣,會污染環境,不利于減排降碳,故D錯誤。故選:C。17.2022冬奧會將綠色、低碳發揮到了新的高度。被稱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也是冬奧會在北京市區唯一新建場館。“冰絲帶”和五棵松體育中心等場館選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系統,冰面溫差控制在0.5℃以內,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文中說到“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兩處說的“碳”指的是( )A.碳元素 B.碳單質 C.碳酸鹽 D.二氧化碳【答案】D【解答】解:“低碳”和“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兩處說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故選:D。18.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在漢斯出版社《可持續發展》期刊中,有論文收集了相關資料,試圖回答怎樣才能控制氣溫升高,下列措施中對控制氣溫升高不利的是( )A.參與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方便生活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答案】C【解答】解:A、參與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可以增加植物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固定,減緩溫室效應,對控制氣溫升高有利,故選項錯誤。B、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出行,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溫室效應,對控制氣溫升高有利,故選項錯誤。C、經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增加了森林的砍伐,而樹木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對控制氣溫升高不利,故選項正確。D、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對控制氣溫升高有利,故選項錯誤。故選:C。19.“碳中和”是指某區域一定時間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與消耗總量相平衡。我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倡導“碳中和”有利于解決的環境問題是( )A.水土流失 B.臭氧空洞 C.溫室效應 D.白色污染【答案】C【解答】解:“碳中和”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有利于解決溫室效應。故選:C。20.取A、B兩個密閉的玻璃鐘罩,在A、B鐘罩內分別放入完全相同的蠟燭,且在B鐘罩內再放入一盆植物,將兩個鐘罩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同時點燃鐘罩內的蠟燭(如圖),存在氧循環的是 B 鐘罩(選填“A”或“B”)。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 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 (寫出一種方法)。【答案】B;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解答】解:B內蠟燭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二者組合實現氧循環。為了讓B鐘罩內蠟燭能比A內的更長時間燃燒下去,可采取的措施是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或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故答案為:B;選擇葉片較多的植物/將裝置放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中(合理即可)。21.氧氣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廣泛,并不斷循環轉化。請回答以下問題:(1)如圖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環示意圖,從①~⑥中選擇數字序號填空,消耗氧氣的有 ①②④⑤ ,產生氧氣的有 ③⑥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cd (填字母序號)。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b.空氣中的氧處于動態平衡狀態c.每個人都在參與自然界中的氧循環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e.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解答】解:(1)氧氣的來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動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燒、金屬銹蝕等,故消耗氧氣的有①②④⑤,產生氧氣的有③⑥;(2)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基本不變,故a錯誤;b.空氣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獲得,但空氣中氧氣含量基本不變,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故b正確;c.每個人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個人都在參與自然界中的氧循環,故c正確;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故d正確。e.空氣中氧氣濃度太高也會使人和動植物中毒,故e錯誤;故選bcd故答案為:(1)①②④⑤;③⑥。(2)bcd22.如圖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簡圖,請據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回答:(1)圖一中轉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該反應屬于 化合 (填基本反應類型)反應;(2)在圖二中,轉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環的重要反應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反應化學方程式表示為:6H2O+6CO2 Y+6O2,據此推斷Y的化學式為 C6H12O6 ;(3)下列關于自然界中碳循環和氧循環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CD (填字母編號);A.綠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B.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增強了C.每個人都在參與碳循環和氧循環D.在自然界中,氧循環與碳循環有著密切的聯系(4)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處于不停的循環過程中,因此,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一是要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是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答案】(1)化合;(2)C6H12O6;(3)CD;(4)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解答】解:(1)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該反應符合“多變一”的特征,屬于化合反應;(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反應前:C、H、O的原子個數為:6、12、18;反應后:C、H、O的原子個數為:0、0、12;據此可推測Y的化學式為C6H12O6;(3)A.綠色植物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故錯誤;B.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大,但是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又消耗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定,故錯誤;C.每個人都在參與碳循環和氧循環,故正確;D.碳、氧循環是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正確;故選:CD;(4)人類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兩個:首先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時要增加二氧化碳的消耗。故答案為:(1)化合;(2)C6H12O6;(3)CD;(4)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3.研習小組對溫室效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溫室效應是指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逸散,從而出現地球增溫的現象。資料顯示: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氧化亞氮、甲烷等。(1)如表,“溫室效應指數”是以二氧化碳為相對標準(定為1),測量一定大氣壓下每單位體積的氣體所吸收的熱量。結合大氣中的含量,請推算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大氣中“CO2和CH4”中的哪一種氣體 CH4 。物質(部分) 大氣中的含量(體積百分比) 溫室效應指數CO2 0.03 1CH4 2×10﹣4 30(2)小東同學取8g石灰石樣品,把40g稀鹽酸分4次加入,測量過程數據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樣品中含有的雜質不溶于水,不與鹽酸反應)。①表中m的數值是 3.0 。②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多少?(寫出計算過程)序號 加入稀鹽酸質量(g) 剩余固體質量(g)第1次 10 5.5第2次 10 m第3次 10 1.0第4次 10 1.0(3)有觀點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如圖是科學家對1955~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一個觀測結果,你認為這個結果是否支持上述觀點?請說明理由: 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 。【答案】(1)CH4(2)①3;②3.08g。(3)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解答】解:(1)為了確定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我們需要考慮兩種因素: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以及其溫室效應指數。根據表格數據,我們可以計算出每種氣體對溫室效應的相對貢獻。對于CO2,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0.03%,溫室效應指數為1,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3%×1=0.03%。對于CH4,其在大氣中的含量為2×10 4%(即0.0002%),溫室效應指數為30,因此其相對貢獻為0.0002%×30=0.006%,比較兩者,可以看出CH4的相對貢獻遠大于CO2,盡管其在大氣中的含量遠低于CO2。因此,對全球溫室效應影響更大的氣體是CH4;故答案為:CH4。(2)①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出,每加入10g稀鹽酸,固體質量就減少2.5g(從8g到5.5g,再從5.5g到3g,但第三次加入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因此,第二次加入稀鹽酸后剩余的固體質量應為3g,即m=3;故答案為:3。②由于第四次加入稀鹽酸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少,說明此時石灰石已完全反應,剩余的1g固體為雜質,因此,參與反應的石灰石質量為8g 1g=7g。解: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為x,根據碳酸鈣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7g x我們可以列出比例式:解這個比例式,我們得到:x=3.08g答:樣品中充分反應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3.08g。(3)根據科學家對1955 1995年間地球大氣的觀測結果,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這個結果支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提高大氣溫度,導致溫室效應的觀點,因為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之一,其濃度的增加會增強溫室效應,從而導致地表溫度上升;故答案為:支持。因為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地表平均溫度也呈現上升趨勢。24.自然界中的物質循環,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質的平衡。如圖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環途徑,請認真觀察并根據圖示回答有關問題。(1)圖示中氧循環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 二氧化碳 ,空氣的主要成分中沒有參與圖中循環的氣體有 氮氣 。(2)在維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徑中,植物利用 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BD (填字母)。A.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永遠不變B.空氣中的氧氣處于動態平衡C.空氣中氧氣的濃度越高越好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又有化合物【答案】(1)二氧化碳;氮氣;(2)光合;(3)BD。【解答】解:(1)圖示中氧循環涉及的物質中屬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空氣的主要成分中沒有參與圖中循環的氣體有氮氣。(2)在維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徑中,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3)空氣中的氧氣隨著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不斷的變化,但處于動態平衡,A錯誤,B正確;空氣中氧氣需要合適的濃度,如果濃度過高,會影響生命活動,C錯誤;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單質,比如氧氣,又有化合物,比如二氧化碳,D正確。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氮氣;(2)光合;(3)BD。25.近年來,我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注重全域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面積及品質,鼓勵因地制宜建設“綠色屋頂”(層次結構如圖甲)。(1)炎熱的夏天,屋頂綠化可有效降低屋頂表面和周圍環境溫度,主要是利用植物葉片的 蒸騰作用 吸收熱量的原理。(2)“綠色屋頂”方案實施時需要按圖甲所示的結構鋪設,其中能確保植物根系通氣透水,并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和無機鹽的層次是 種植土層 。(3)建設“綠色屋頂”還有利于二氧化碳的吸收。而在實際生產中,常利用氫氣與二氧化碳合成甲醇(CH3OH)實現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圖乙流程制備的甲醇作為燃料,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這是為什么?請說明理由: 甲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用可以作為合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對即可) 。【答案】(1)蒸騰作用。(2)種植土層。(3)甲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作為生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對即可)。【解答】解:(1)植物的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為根吸水提供了向上的拉力,同時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也一同被向上吸收和運輸;其次,蒸騰作用還能提高大氣的濕度,增加降水;并帶走植物體內和周圍環境的熱量,降低植物體和周圍環境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在炎熱的夏天被烤死。因此炎熱的夏天,屋頂綠化可有效降低屋頂表面和周圍環境溫度,主要是利用植物葉片的蒸騰作用吸收熱量的原理。(2)從甲圖可以看出“綠色屋頂”中種植土層可以為植物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和無機鹽,同時也可以確保植物透水。(3)從化學方程式上可以看出:甲醇的合成以二氧化碳和氫氣為原料,而以甲醇為燃料進行燃燒時,又產生了二氧化碳,此二氧化碳又可以作為原料用來合成甲醇,所以這兩個過程相結合可以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故答案為:(1)蒸騰作用。(2)種植土層。(3)甲醇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作為生成甲醇的原料(意思對即可)。26.“碳中和”是指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現階段我國的能源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其燃燒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針對我國能源結構的現狀,實現“碳中和”的路徑之一是降低化石能源在消費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可再生、非化石能源比例。路徑之二是捕集、利用和封存二氧化碳。(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抵消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該生理作用的文字表達式為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 。(2)封存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將二氧化碳送入到海面以下3000米的深海里,進行二氧化碳海洋封存,但此舉可能造成海洋酸化,原因是 H2O+CO2=H2CO3 (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 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 。(3)“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責可以出力”。寫出一條自己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為 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 。【答案】(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H2O+CO2=H2CO3;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解答】解:(1)植樹造林這一措施,實際是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合作用的條件下反應生成葡萄糖和氧氣,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碳酸呈酸性,使海水酸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O2=H2CO3;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之一,是利用二氧化碳制取甲醇(CH3OH),該反應的微觀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反應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原因是: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人人有責可以出力”。可以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比如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故答案為:(1)光合;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氣;(2)H2O+CO2=H2CO3;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個數和質量不變;(3)生活中可以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合理即可)。27.水草缸是以培育水草為主的魚缸造景新方式,缸中水草數量多而魚數量很少。(1)如圖所示為小明繪制的缸內的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其中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徑有 ①③⑤ 。(填序號)(2)水草培育過程中,需用水草燈長時間補光,并向水中緩緩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請說明需向水體中補充二氧化碳的理由是 在一定光照條件下,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增強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長 。(3)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過高,會影響缸中魚類的生存。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改變缸中生物數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氣體的通入速率外,還可采取的方法是 增加光照強度 。【答案】(1)①③⑤;(2)在一定光照條件下,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增強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長;(合理即可)(3)增加光照強度。【解答】解:(1)根據圖中箭頭可知,①②是指水體中的二氧化碳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之間的循環運動。③④是指水中的植物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體中的二氧化碳之間的循環運動。⑤表示魚類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會排到水中。故能使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途徑有:①③⑤。(2)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草在水草燈的照射下光合作用會加強,此時應向水體中補充二氧化碳,讓水草充分進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長。(3)為降低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不改變缸中生物數量的前提下,除降低二氧化碳氣體的通入速率外,還可以增強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可采取的方法是:增加光照強度。故答案為:(1)①③⑤;(2)在一定光照條件下,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增強水草的光合作用,有利于水草的生長;(合理即可)(3)增加光照強度。28.中國政府提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等于吸收總量,達到“零排放”。為此,某科學興趣小組經過“前期調查、原理選擇、藥量測算和裝置設計”等環節,制定了二氧化碳吸收方案。【前期調查】為分析自然界中碳排放與吸收的主要途徑,小組成員經調查繪制了自然界部分碳循環示意圖。【原理選擇】小組成員經比較分析,最終確定利用氫氧化鈉吸收二氧化碳的思路(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藥量測算】考慮操作的便捷性、可行性,設定一次性至少吸收二氧化碳4.4千克,并計算了裝載氫氧化鈉的質量。(1)圖乙A過程文字表達式是 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 ,小科認為圖丙的c點是一天中南瓜體內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對此進行判斷并說明理由 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天中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應該是傍晚,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即圖中的b點 。(2)以下敘述不符合事實的是 B 。A.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B.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各占50%C.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加劇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排放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3)新型節能夜跑燈可以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夜跑燈將線圈纏繞在塑料水管外殼并于燈泡構成閉合回路,磁體在水管中自由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光,其間的能量轉換是 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 。【答案】(1)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天中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應該是傍晚,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即圖中的b點;(2)B;(3)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解答】解:(1)圖乙A過程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文字表達式: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坐標圖中隨光照強度變化明顯的曲線是表示光合作用,場所是活的細胞的葉綠體內,在18時,光合作用曲線與呼吸作用曲線相交,說明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超過18時,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有機物開始減少。6時到18時,光合作用始終大于呼吸作用,有機物得到積累,所以,甜瓜體內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時間點是18點,即b點;因此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2)A.綠色植物不斷地進行著光合作用,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氧又以氣體的形式進入大氣,這樣就使的生物圈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濃度處于相對的平衡狀態,簡稱碳一氧平衡。所以說,是光合作用維持了大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故A說法正確;B.大氣中的氧氣占空氣體積的21%,二氧化碳占0.03%,所以碳一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各占50%說法是錯誤的,故B說法錯誤;C.工業生產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燒時,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故C說法正確;D.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故D說法正確;故選B;(3)新型節能夜跑燈可以有效緩解碳排放問題,夜跑燈將線圈纏繞在塑料水管外殼并于燈泡構成閉合回路,磁體在水管申自由運動,在運動過程中可以持續發光,其間的能量轉換是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故答案為:(1)二氧化碳+水有機物+氧氣;小科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天中有機物積累量最多的點應該是傍晚,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即圖中的b點;(2)B;(3)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光能與熱能。29.去年杭州市出現了明顯的暖冬,冬季平均氣溫比正常年份明顯偏高,科學家認為這是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而引起的“溫室效應”。(1)如何防止溫室效應的加劇,科學家提出多種方法。其中有人提出將CO2通過高壓管道,通入深海海底儲存,以減少CO2的排放,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反對意見。下列反對意見中,你認為錯誤的是 C 。A.將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會加劇CO2的排放B.幾十萬年以來。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會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C.將CO2儲存在海底,會嚴重影響陸上植物的光合作用D.當發生海底地震時,深海海底儲存的CO2會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2)在科學家的眼里二氧化碳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資源,只要有合適的條件,可以像發生光合作用那樣將二氧化碳轉變為所需要的產物。我國科學家陳乾旺等研究成果表明:①在440℃和800個大氣壓條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屬鈉反應產生金剛石和碳酸鈉,合成的金剛石直徑最大可達1.2毫米,完全可以滿足工業用途。②理論上66克二氧化碳可以制得 6 克金剛石。【答案】(1)C;(2)6。【解答】解:(1)A、將CO2收集和通入深海海底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能源也會加劇CO2的排放,故選項說法正確。B、幾十萬年以來,海水的pH保持在8.2左右,大量CO2溶解在海水中,會使海水的酸性增大,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故選項說法正確。C、將CO2儲存在海底,空氣中二氧化碳比較恒定,不會影響陸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故選項說法錯誤。D 當發生海底地震時,深海海底儲存的CO2會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還會加劇溫室效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答案為:C;(2)設可制得金剛石的質量為x。3CO2+4Na2Na2CO3+C132 1266g xx=6g故答案為:6。30.二氧化碳是引起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我國政府承諾: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閱讀《溫室效應是什么》科普短文(節選),回答問題。世界上,宇宙中任何物體都輻射電磁波。物體溫度越高,輻射的波長越短。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它發射的電磁波長很短,稱為太陽短波輻射(其中包括從紫到紅的可見光)。地面在接受太陽短波輻射而增溫的同時,也時時刻刻向外輻射電磁波而冷卻。地球發射的電磁波長因為溫度較低而較長,稱為地面長波輻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射在經過地球大氣時的遭遇是不同的: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卻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或者說大氣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這就是大氣溫室效應的原理。大氣中每種氣體并不是都能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地球大氣中起溫室作用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等。它們幾乎吸收地面發出的所有的長波輻射,其中只有一個很窄的區段吸收很少,因此稱為“窗區”。地球主要正是通過這個窗區把從太陽獲得的熱量中的70%又以長波輻射形式返還宇宙空間,從而維持地面溫度不變,溫室效應主要是因為人類活動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數量和品種,使這個70%的數值下降,留下的余熱使地球變暖的。(1)小樂根據科普短文建立了大氣溫室效應的模型,如圖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輻射的是 ② (選填“①”或“②”)。(2)小樂設計了如圖乙所示實驗驗證CO2為溫室氣體。輻射源通過裝有不同氣體的扁玻璃瓶后,在熱成像儀上成像,測量得到熱成像圖的溫度結果如表所示:待測氣體 干燥的CO2 干燥的O2 干燥的空氣 濕潤的空氣 干燥的甲烷熱成像圖的溫度℃ 64.0 81.6 82.6 72.4 X由表可知,CO2、O2、H2O三種氣體,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最弱的是 O2 。甲烷是溫室氣體,則X可能是 62.8 。A.81.2B.84.3C.62.8【答案】(1)②;(2)O2;62.8。【解答】解:(1)大氣在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同時,它自己也向外輻射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因為大氣的溫度比地面更低)。其中向下到達地面的部分稱為逆輻射。地面接受逆輻射后就會升溫,如圖甲所示,其中表示逆輻射的是②;(2)熱成像的溫度越高,透過扁塑料瓶的長波輻射越強,即塑料瓶內氣體吸收長波輻射能力越弱,濕潤的空氣比干燥的空氣溫度低,說明水能有效的吸收長波輻射,故三種氣體吸收長波輻射的能力最弱的為O2;溫室氣體對長波輻射吸收能力比較強,透過扁平塑料瓶的長波輻射較少,熱成像儀溫度應該比干燥氧氣、干燥空氣和濕潤空氣低,故甲烷是溫室氣體,則X可能是62.8。故答案為:(1)②;(2)O2;62.8。31.在杭州亞運村西北側的“世紀變”,成立了全省首個“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獲得了權威機構頒發的《碳中和證書》,節能減碳成效已經獲得認可,以上措施可緩解的環境問題是 溫室效應 。如圖甲是小濱驗證該問題的實驗裝置,在 陽光 (填“陽光”或“黑暗”)下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水柱向 左 (填“左”或“右”)移動。此外,根據研究發現海洋吸收二氧化碳有三種方式(圖乙)。(1)自然溶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研究表明,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一年四季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 冬 季。(2)植物固碳: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 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 。(3)碳酸鹽泵:貝殼類、珊瑚等海洋生物將碳元素以碳酸鈣的形式沉積起來。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 0.456 億噸碳元素?【答案】溫室效應;陽光;左;(1)冬;(2)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3)0.456。【解答】解:二氧化碳會形成溫室效應,故場館將利用“電力能源碳中和技術示范基地”這座變電站為場館供暖,從而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的作用,會減緩溫室效應;實驗時應該在陽光下進行,由于二氧化碳會產生溫室效應,故盛有二氧化碳的裝置內溫度升高明顯,壓強大于盛有空氣的裝置,會出現水柱左移的現象;(1)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能不斷地溶解到海水中,單位體積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最多的是冬季,原因是海水溫度越低,單位體積溶解在海水中的CO2越多;(2)近海灘涂上的紅樹林、海洋浮游植物等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最終這些碳元素隨著植物殘體沉積到海底,植物固碳只能發生在海洋的淺層,超過一定深度不能發生,其原因是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3)某地貝殼堤儲存了約4億噸貝殼,其中95%為碳酸鈣,則該地貝殼堤固定了碳元素的質量為4億噸×95%×( x100%)=0.456億噸。故答案為:溫室效應;陽光;左;(1)冬;(2)海洋超過一定深度,光照弱,植物光合作用弱,無法維持生長;(3)0.456。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分層練習)--2024-2025學年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原卷版.docx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環(分層練習)--2024-2025學年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