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第三節 物質的量第2課時 氣體摩爾體積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想一想】2Na + 2H2O==2NaOH + H2 ↑宏觀 46g 36g 80g 2g微觀 2mol 2mol 2mol 1mol微觀 2NA 2NA 2NA 1NAXL?模型:氣體物質的體積(V)= 一堆氣體微粒的體積堆數×= 1mol氣體微粒的體積n mol×【環節一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1mol氣體 0 ℃、101 kPa時的體積/L 1 mol液體 20 ℃時體積/cm3 1 mol固體 20 ℃時體積/cm3H2 22.4 H2O 18.0 Fe 7.12O2 22.4 H2SO4 53.6 Al 10.0思考:在一定條件下,1 mol不同物質的體積如下表所示,觀察分析表中的數據,你能得出哪些結論?體積相同粒子數相同體積不同體積不同1mol任何氣體的體積相同結論:1mol固體和液體的體積不相同同溫同壓下,為什么呢?物質的體積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環節一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粒子的大小粒子的數目粒子的間距固/液體氣體(粒子大小>>間距)(粒子間距>>大小)主要因素(內因)固體物質液體物質氣體物質粒子間距d【環節一 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解釋相同條件下,為什么1mol 不同氣體的體積是近似相等?升高溫度,平均距離增大;降低溫度,平均距離減小。增大壓強,平均距離減小;減小壓強,平均距離增大。溫度壓強實驗證明:同溫同壓時,任何氣體粒子之間的距離可以看成是相等,故同溫同壓時,1mol氣體的體積幾乎相等【環節二 氣體摩爾體積】1、定義:單位物質的量的氣體所占的體積3、數值:Vm的數值不是固定不變的,取決于氣體所處的溫度和壓強。2、單位:符號:VmL/mol (或L mol-1)Vm=Vn溫度越高,Vm越大;壓強越大,Vm越小4、影響因素:標準狀況(0 ℃、101K Pa)下,Vm=22.4L/mol;25 ℃、101K Pa 下,Vm=24.5L/mol【環節二 氣體摩爾體積】1.在標準狀況下,1 mol任何物質的體積都約為22.4 L2.1 mol氣體的體積約為22.4 L。3.在標準狀況下,1 mol O2和N2混合氣(任意比)的體積約為22.4 L。4.任何條件下,氣體的摩爾體積都是22.4 L。5.只有在標準狀況下,1 mol氣體的體積才約為22.4 L。6. 在標準狀況下,1molH2O的體積約為22.4L。×。不同溫度、壓強下Vm不同。×。未指明氣體所處的狀況。× 。在別的狀況下也有可能,關鍵看溫度、壓強。√× 。未指明是氣體。× 。H2O在標準狀況下是非氣體。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指明原因注意:標準狀況(0℃,101KPa)下,H2O、酒精、HF、SO3、CCl4等不屬于氣態。2Na + 2H2O==2NaOH + H2 ↑宏觀 46g 36g 80g 2g微觀 2mol 2mol 2mol 1mol微觀 2NA 2NA 2NA 1NAXL?模型:氣體物質的體積(V)= 一堆氣體微粒的體積堆數×= 1mol氣體微粒的體積n mol×【環節二 氣體摩爾體積】標準狀況下:V = Vm × n = 22.4 × 1 = 22.4 L【環節三 阿伏伽德羅定律及推論】阿伏伽德羅定律: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數目。所含分子數相同相同體積相同壓強相同溫度任何氣體物質的量相同P為壓強,V為體積,n為物質的量,T為溫度,R為常數理想氣體方程式:PV=nRT思考:P、V、n、T四個變量中,如果固定其中三個變量的值,另一個變量會怎樣?三同定一同,兩同成反比【環節三 阿伏伽德羅定律及推論】p V = n R T同溫同壓體積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等于粒子數之比P M = ρ R T密度比等于摩爾質量之比同溫同容壓強比等于物質的量之比,等于粒子數之比p V = n R T同溫同物質的量壓強比等于體積的反比P V = n R T【環節四 模型構建與應用】 NA NA M M粒子數(N)物質的量(n)質量(m)氣體的體積(V)Vm÷×Vm以物質的量(n)為中心構建質量(m)、體積(V)、粒子數(N)之間的認知模型見量化摩1.標準狀況下,11.2 L O2的質量是多少?2.標準狀況下,28g氮氣的體積是多少?3.標準狀況下,2.24 L O2中含有的氧氣分子數目是多少?【環節四 模型構建與應用】VmVn =m(O2) = n×M = 0.5mol × 32g/mol=16g11.2L22.4L/mol= 0.5 mol28g28g/mol= 1 molV(NH3) = Vm×n = 22.4L/mol ×1 mol=22.4Ln (N2) =m(N2)M(N2)=VmVn =2.24L22.4L/mol= 0.1 mol=N(O2) = n×NA= 0.1N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