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版)六年級科學下冊一課一練 1.4植物與環境一、填空題1.不同的環境生活著不同的植物,棲息地為植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氣、______________和適宜的溫度等基本生存條件。2.不同的環境里生活著不同的植物,棲息地為植物提供陽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等基本生存條件。我知道荷花比仙人掌更喜歡______________這個基本生存條件。我的家在河南省的最北部,更適合種植______________。(填“水稻”或“小麥”)3.在土壤及空氣極為干燥的條件下,仙人掌借助莖葉貯藏的______________而生存。4.______________植物葉面上有很厚的角質層,能夠反射光線。5.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氣溫會下降______________左右。二、選擇題6.下列關于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白楊和胡楊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和溫度的需求是相同的B.缺少陽光的地方一定無法生長植物C.植物的生長會受到溫度的影響,高山草甸植物喜歡寒冷的環境7.每一種生物喜歡的生活環境不同,下面的植物中屬于是水生植物且適宜其生長在湖 泊、沼澤、池塘的是( )。A.土豆 B.竹子 C.荷花 D.小麥8.下列( )不屬于喜陽植物。A.文竹 B.蘋果 C.月季9.仙人掌上的葉子變成針刺狀,主要是為了適應沙漠環境( )的特點。A.水分少 B.溫度低 C.日照強10.不同的植物通常喜歡生長在溫度不同的環境里,下面屬于針葉林植物,又喜歡在寒冷的環境中生活的是( )。A.白楊 B.松樹 C.蘆葦11.麗江老君山主峰海拔4515米,從河谷到山頂分布有云南松林、西南樺林、云杉、荒漠植物帶和高山草甸等,形成完整的垂直氣候帶及相應的自然景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不同的植物喜歡生長在溫度不同的環境里B.所有的植物都喜歡生長在山地C.不同的植物喜歡生長在光照不同的環境里12.荒漠中的百歲蘭,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長很多,說明它的生長環境為( )。A.溫暖潮濕 B.沼澤池塘 C.干旱缺水三、判斷題13.月季的葉面上有很厚的角質層,能夠反射光線,適宜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生長。( )14.針葉林植物喜歡溫度較高的環境。( )15.蘑菇多生長在森林里,會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制造養分。( )16.花卉多澆水、多曬太陽,這樣會長得更好。( )17.環境會影響動物的生活,但是不會影響植物的生長。( )18.濕地氣候四季分明,水、熱、光資源豐富,適合植物生長。( )19.一般來說,圓葉植物喜陽,針葉植物喜陰。( )四、連線題20.將下列植物特點與其優勢連線。蒼耳種子上的刺 儲存水分,適應干旱環境仙人掌的莖肥厚 可勾住動物的皮毛而散播到各處松樹的葉呈針狀 便于伸出水面,吸收陽光蓮的葉柄很長 減少蒸騰作用,保持水分五、簡答題21.請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奇妙現象。22.植物生長與環境有怎樣的關系?六、綜合題探究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不同類型的植物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珠穆朗瑪峰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不同類型植物的現象。熱帶季雨林分布在海拔1000米。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在海拔1000 ~ 2300米。 落葉闊葉林分布在海拔2300 ~ 2800米,這里雨量充沛,樹種繁雜,最高大的樹木是槭樹,其次是榛樹和泡花樹。 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在海拔2800~3600米,這里生長著西藏鐵杉、粗皮樺和槭樹。 針葉林分布在海拔3600~4300米,有高大的亞東冷杉和滇藏方枝柏。 自海拔4300米處向上,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和溫、濕度的下降,可以陸續看到高山灌叢、高山草甸和高山荒漠。 到6000米以上便是終年積雪的裸巖陡壁。23.將植物按它們喜歡的溫度從高到低排序,正確的是( )。①高山草甸植物 ②常綠闊葉林植物 ③針葉林植物 ④熱帶季雨林24.在珠穆朗瑪峰的同一海拔上,南坡和北坡生活的植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造成珠穆朗瑪峰上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不同類型植物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參考答案1.食物 陽光 水2.水 小麥3.水分4.喜陽5.6℃6.C7.C8.A9.A10.B11.A12.C13.√14.×15.×16.×17.×18.×19.√20.21.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氣溫會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溫度一般會比山下低,植物的生長、開花會受到溫度的影響。所以才有了讓詩人感嘆的“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奇妙現象。22.植物周圍的環境為植物的生長提供陽光、空氣、水分、養料、適宜的溫度等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條件,而植物的生長又會對環境產生影響。23.④②③① 24.陽光 25.海拔高度不同溫度也不相同,海拔每升高1000米溫度下降6℃。珠穆朗瑪峰不同海拔高度分布著不同的植被,主要受溫度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