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版)六年級科學下冊一課一練1.3環境變化與動物行為一、填空題1.飼養員一般每天給天鵝______________吃。2.生物學家對不同地方的生物個體進行比較時,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同一種生物,越冷的地方,個體越大,身體越接近圓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越______________。3.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動物的行為也會相應改變。當動物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時,將會死亡甚至______________。4.氣候變暖可能影響動物的取食行為,并對動物的______________產生影響。二、選擇題5.下列動物的行為中主要是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的是( )。A.老馬識途 B.青蛙冬眠 C.螳螂捕蟬6.每到冬天,白天鵝到三門峽來越冬,他們來自遙遠的( )。A.北極 B.北冰洋 C.西伯利亞7.北極熊、松鼠、青蛙、果蠅等動物的體形變小的原因可能是( )。A.城市擴張B.固體廢棄物污染C.全球變暖影響了動物的取食行為8.每到天氣將要變冷的( ),燕子總會成群結隊地飛往溫暖的南方。A.春天 B.秋天 C.冬天9.當氣候變暖時,以下哪種動物的行為可能受到影響最大?( )A.北極熊 B.非洲象 C.熱帶雨林中的猴子10.下列哪種行為是動物為了適應干旱環境而采取的?( )A.遷徙 B.冬眠 C.儲水11.以下哪種環境變化可能導致鳥類改變遷徙路線?( )A.食物來源減少 B.氣候變化導致的棲息地溫度上升 C.城市化進程加快12.哪種動物的行為最能體現它們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A.家貓 B.駱駝 C.候鳥13.下列措施中,不能很好地保護越冬的白天鵝的是( )。A.為白天鵝建立自然保護區B.為了避免動物在冬天找不到食物而餓死,我們應該一到冬天就給它們投食C.當發現遷徙途中“掉隊”的白天鵝時,我們應該主動告訴有關部門,不能私自干預三、判斷題14.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動物的行為也會相應改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15.城市化進程對動物行為沒有影響。( )16.動物的行為變化總是能完全適應環境變化。( )17.河水中的藻類越多,越適合魚類生活。( )18.企鵝身上密集的羽毛和厚脂肪是適應環境的體現。( )19.白天鵝和青蛙分別有遷徙和冬眠的習性來適應溫度的變化。( )四、簡答題20.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時,動物會采取哪些策略來應對?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英國有一種樺尺蛾,它們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工業革命以前記載的樺尺蛾多為灰色的,它們棲息在灰色的樹干上、地衣上,不易被鳥類發現啄食。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量煤煙污染物熏黑了樹干,灰色樺尺蛾的數量大幅下降,而黑色樺尺蛾的數量則不斷上升。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為什么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灰色樺尺蛾的數量大幅下降,黑色樺尺蛾的數量不斷上升?參考答案1.玉米2.小3.滅絕4.體形5.B6.C7.C8.B9.A10.A11.C12.C13.B14.√15.×16.×17.×18.√19.√20.當環境不適應動物生存時,動物會采取重新選擇合適的環境生活或被迫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適應新的環境的策略。例如,某些動物可能會遷徙到更適合的棲息地,而另一些動物可能會改變它們的覓食行為、繁殖習性等來適應環境的變化。如果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動物將面臨生存困難甚至滅絕的風險。21.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量煤煙污染物熏黑了樹干,灰色樺尺蛾棲息在樹干上時,容易被鳥類發現啄食,黑色樺尺蛾更容易隱藏自己,生存的概率更高。因此,黑色樺尺蛾的數量會不斷上升。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