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分析碳循環的過程討論: 1. 碳在非生物環境和生物體內分別以什么形式存在?在非生物環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還有碳酸鹽)在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2. 碳是如何進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以什么形式、通過哪些生命活動、形成哪些產物等)?01碳循環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來源: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去路: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生產者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碳是如何進出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攝食呼吸作用消費者來源:攝食:將前一營養級的有機物轉化為自身的有機物;去路:呼吸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分解者分解者分解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 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庫煤、石油其他途徑遺體和排出物攝食燃燒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化石燃料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大氣中的CO2庫分解作用非生物環境生物群落1.過程01碳循環1.過程01碳循環(1)循環形式:①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CO2②生物群落內部:含碳有機物1.過程01碳循環(2)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3)返回非生物環境的方式:①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1)存在形式①非生物環境中:CO2和碳酸鹽②生物群落內部:含碳有機物(2)循環形式①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CO2②生物群落內部:含碳有機物(3)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①光合作用②化能合成作用(4)返回非生物環境的方式:①生產者、消費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燒一、碳循環的過程大氣中的溫室氣體(CO2、CH4、N2O等)相當于保溫層。大氣中CO2越多,地球上的溫度升高就越快,這種現象就叫做“溫室效應”。①原因與社會的聯系:溫室效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過多的CO2;植被破壞,降低了植物對CO2的吸收。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保護植被,增大綠化面積②對應措施非生物環境生物群落物質循環1、概念:組成生物體的碳、氫、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斷進行著從非生物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生物圈)的物質循環。C、H、O、N、P、S等元素2、特點:①具有全球性(生物地球化學循環)②循環往復運動3.運用:農業生產可以采用種養結合的模式稻田養鴨三、 生物富集1.概念: 生物體從周圍環境吸收、積累某種元素或難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環境濃度的現象。2.物質②人工合成的有機物: 如DDT、六六六等。①重金屬: 如鉛(Pb)、鎘(Cd)、汞(Hg)等。這些有害物質一旦進入環境便會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但它們的循環過程卻與C、N等元素的循環過程不同煤和礦石中的鉛空氣中的鉛顆粒土壤、水體中的鉛生產者、浮游動物各級消費者最高營養級含鉛量最高燃燒冶煉降雨吸收捕食積累3.生物富集的實例——鉛的富集隨營養級升高,濃度逐級遞增,呈現生物放大現象。鉛是一種毒性很強的化學元素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范圍形式過程特點過程 生態系統各營養級之間生物圈光能→化學能→熱能化學元素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全球性、循環往復運動沿食物鏈、食物網流動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環境之間循環往返二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它們同時進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①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②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③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循環往返。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主要以有機物形式循環( )(2)與碳循環有關的生理活動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燒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4)如果人們不按生態規律辦事,亂砍濫伐森林,會影響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維持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 )常考基礎診斷×√√√√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1.實驗原理:土壤中存在細菌、絲狀真菌和呈放射狀的放線菌,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成分為分解者。分解速度主要與環境溫度和濕度有關。2.實驗過程:提出問題實驗設計 自變量實驗組對照組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對土壤高溫處理(滅菌)對土壤不做任何處理(自然狀態)案例1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實驗現象:落葉未腐爛落葉腐爛案例1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嗎?土壤60℃滅菌:無微生物土壤不進行處理,自然狀態結 論:落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紗布燒杯土壤水玻璃棒水取出1.配制土壤浸出液一、實驗原理淀粉碘液變藍淀粉葡萄糖產生磚紅色沉淀分解斐林試劑加熱二、實驗步驟案例2探究土壤微生物對淀粉的分解作用2.另取兩只燒杯,編號A、B淀粉糊加入土壤浸出液加入碘液AB加入蒸餾水A1A2B1B2加入碘液加入斐林試劑加入斐林試劑實驗結果不變藍出現磚紅色沉淀變藍不出現磚紅色沉淀室溫(20℃)環境放置7d后結論:(淀粉分解成葡萄糖)(淀粉沒有分解)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1)參與物質循環的對象是含有碳的糖類、脂肪、蛋白質等有機物( )(2)物質循環的范圍是生物圈,而不是具體的某一生態系統( )(3)沼渣等作為肥料還田,使能量能夠循環利用( )(4)在碳循環中生產者只起固定CO2的作用( )(5)由于過度地開采和使用化石燃料,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碳平衡,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并引起全球氣候變化( )×√辨析易錯易混××√A.圖示的碳循環路徑是完整的B.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通過①過程實現的C.圖中以CO2的形式進行的過程有①⑥⑦⑧過程,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進行的過程有②③④⑤D.圖中由生產者、Ⅱ、Ⅲ和Ⅳ構成的食物鏈中,能量流動是單向、逐級遞減的√【檢測1】如圖為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示意圖(Ⅰ~Ⅳ表示生態系統的成分,①~⑧表示相關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初級消費者分解者大氣中的CO2庫次級消費者【檢測2】圖1是某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A、B、C、D是生態系統內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關的生理過程;圖2為該生態系統中某一食物鏈及部分能量流動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A.在圖1中,B、C分別屬于初級消費者、生產者B.圖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過程的只有2、4、5C.C→D之間碳元素以CO2形式傳遞,D→A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D.如果A發生瘟疫,D的數量將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初級消費者分解者次級消費者生產者感謝批評指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