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7月11日,浙江省“全國低碳日”活動在杭州低碳科技館順利舉行,下列做法低碳環保的是( ?。?br/>A.焚燒處理所有垃圾 B.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全面推行火力發電 D.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2.(2024七下·海曙期中)奔騰不息的江河、晶瑩剔透的冰川……我們的周圍充滿了水。下列關于水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固體形式存在B.地球上的水體通過水循環不斷更新C.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均勻D.人類常改變水汽輸送來影響水循環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4.(2024七下·海曙期中) 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人們從事生產活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最終主要來自( )A.流水和風 B.太陽輻射能C.綠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國古詩詞中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露的形成是熔化現象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C.“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D.“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現象6.(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的生活場景中,沒有利用大氣壓強的是( ?。?br/>A.注射器注射藥液B.吸管吸牛奶C.吸盤掛鉤掛炊具D.中醫的“拔火罐”7.(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br/>A.額溫槍是通過檢測人體發出的紫外線從而快速測量體溫B.學生不在校期間可用紫外線對教室進行定殺菌消毒C.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上的生命8.(2024七下·海曙期中)關于物質的溶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都是溶液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9.(2024七下·海曙期中)配制70克16%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會使所配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16%的是( )A.稱取氯化鈉B.轉移氯化鈉C.量取水D.配好后裝瓶10.(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關于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A.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B.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C.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D.鎂帶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生成氧化鎂11.(2024七下·海曙期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現象。如圖所示,他用蠟燭作為光源,在木板上鉆一個小孔,發現光線透過小孔在墻壁上形成一個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蠟燭在墻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B.木板上的小孔要圓形的C.該現象與“樹蔭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D.物體離小孔越遠,墻壁上像越大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表是不同溫度時硫酸鎂的溶解度,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溫度/℃ 0 20 40 50 60 100溶解度/g 25.5 35.1 44.7 50.4 54.8 50.2A.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鎂越多,溶解度就越大C.40℃時,100g硫酸鎂飽和溶液中含有硫酸鎂44.7gD.60℃時水中溶解的硫酸鎂不一定比50℃時水中溶解的多13.(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2年12月4日,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乘坐神舟十四號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艙返回過程中,需要高速穿過大氣層。以下關于地球大氣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大氣層能保護地球,減少小天體的撞擊B.雷電風雨等主要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C.大氣層分層的主要依據是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D.返回艙返回地球時依次經過外層→暖層→平流層→中間層→對流層14.(2024七下·海曙期中)我們周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你也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物體為什么會五顏六色? 下列針對物體顏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黑色的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吸收了紅色光,反射了其它顏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1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一段時間后,甲、乙試管中收集到圖示體積的氣體。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實驗前應將試管集滿水B.a接電源正極C.檢驗乙中的氣體用帶火星的木條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產生氣體的速度16.(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開物》記載的“透火焙干”是造紙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將剛生產出的濕紙張貼在烤火的墻上(如圖)。給墻壁烤火能加快濕紙變干的主要原因是( ?。?br/>A.升高濕紙的溫度 B.增大濕紙的表面積C.改變濕紙中的液體種類 D.加快濕紙表面的空氣流動17.(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如圖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下列操作中不會造成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A.燃燒匙中的紅磷不足B.紅磷熄滅時瓶內還有氧氣剩余C.點燃紅磷后塞緊瓶塞時瓶內有部分氣體逸出D.紅磷熄滅后未冷卻至室溫便立即打開止水夾讀數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KNO3在20℃、30℃時的溶解度分別為31.6g、45.8g。某同學按如圖所示步驟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Ⅰ中的質量分數為10.0%B.Ⅱ的溶液是的不飽和溶液C.Ⅱ中的質量分數是I中的2倍D.Ⅲ中有晶體析出19.(2024七下·海曙期中)燃燒現象非常常見,下列四幅圖中分析錯誤的是( ?。?br/>A.圖一所示實驗現象,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B.圖二燒杯中蠟燭漸漸熄滅,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要有氧氣C.圖三銅片上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D.圖四是實驗中所用的藥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確的是圖B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現有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溶液100g,要將其溶質質量分數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br/>A.加入10g食鹽固體B.將溶液中的水蒸發掉一半C.加入50g20%的食鹽溶液D.加入100g20%的食鹽溶液,再蒸發50g水21.(2024七下·海曙期中)“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屬于 (選填“乳濁液”、“懸濁液”或“溶液”),將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植物油分別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蕩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與“美林”屬于同類型的物質有 。(填序號)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太陽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 ??;光也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ㄟx填“快”或“慢”)。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分鐘到達地球,請你計算一下日地距離約為 米。23.(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對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相關實驗裝置進行了如圖的改進。當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試管A內溶液的顏色呈 色,試管B中出現的現象是 ,燒杯C中 ?。ㄟx填“上面”或“下面”)的蠟燭先熄滅。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將等質量的氯化鈣、硝酸銨、氫氧化鈉三種固體放入試管中,再加入等質量的水,蓋好橡膠塞,振蕩、靜置,一段時間后U形管中的液面如圖所示,則試管中加入的固體是 ,理由 。25.(2024七下·海曙期中)“硫在氧氣中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根據小資料可知,集氣瓶中加入的液體可能是 ,其目的為 。小資料 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鈉,亞硫酸鈉溶于水。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是液體。26.(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熱的夏天,小麗看著身邊不同顏色著裝的行人,她想不同顏色的衣料吸熱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麗與同學們選用了白熾燈、五支相同的溫度計、五個相同的紙筒、秒表等器材進行探究。(1)如圖所示為同學們設計的實驗裝置。他們將五個紙筒分別涂成不同的顏色并把溫度計密封在各紙筒中,在桌面上將紙筒均勻擺放在所畫圓的圓周上,白熾燈沿圓的中心軸線懸掛。這樣做可使白熾燈提供給每個紙筒的 相同。小麗通過觀察各紙筒中 的變化來判斷不同顏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2)實驗時,讀取各溫度計的初始溫度后,點亮白熾燈,開始計時。3min后,他們將各紙筒在原位置轉動180°,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各紙筒 ??;(3)6min時,同學們讀取了每支溫度計的示數,并將實驗數據記錄如下:紙筒顏色 黑 紅 綠 藍 白初始溫度/℃ 25 25 25 25 256min時的溫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4)本次實驗結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為提高太陽能熱水器集熱管的吸熱能力,通常將它涂成黑色。請你也列舉一個實例 。27.(2024七下·海曙期中)圖為驗證沸騰條件的實驗裝置。關于小燒杯內水的最終狀況,同學們有不同看法。小明認為:溫度達到沸點,且會沸騰。小李認為:溫度達到沸點,但不會沸騰。小紅認為:溫度達不到沸點,不會沸騰。通過實驗觀察到小燒杯內的水沒有沸騰,所以小明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了驗證小李和小紅的觀點,觀察并記錄溫度計甲和乙的示數變化,如下表。時間/分鐘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數/℃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數/℃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過實驗數據分析, 的觀點是正確的。(2)在0至18分鐘內,小燒杯中水的溫度從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的熱量 (選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燒杯中的水蒸發散失的熱量。(3)18分鐘以后,為什么小燒杯中水的溫度保持94℃穩定,但又低于大燒杯中水的溫度(100℃)?請分析其原因 。(4)為了驗證液體的沸騰除了要滿足溫度達到沸點,還需要繼續吸熱的條件,同學們經過討論,認為只需改進原裝置即可。如圖所示的改進方案中, 更合理。28.(2024七下·海曙期中)醫生給病人輸液時,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圖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標簽圖,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該溶液中取出10mL,則取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某病人一天共輸入該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這一天共補充葡萄糖 g。(3)某鉛酸蓄電池使用的酸溶液是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稀硫酸。若用100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配制該稀硫酸時,需要蒸餾水 g(寫出計算過程)。葡萄糖注射液5% 規格:500mL內合葡萄糖25g 適應癥:補充能量和體液等 有效期至:2018.8.1 產品批號:180801203 上海第二制藥廠29.(2024七下·海曙期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下表是硝酸鉀、氯化鈉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單位:g/100g水)溫度(℃) 0 20 40 60 80 100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氯化鈉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多少 ?。浚ūA粢晃恍担▽懗鲇嬎氵^程)(2)請寫出一種將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 。(3)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質量是 g。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在《空氣的存在》一課中,教材里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活動:“用粗鐵絲做的夾子夾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許水。然后對易拉罐加熱,有大量水汽逸出時,把易拉罐開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觀察現象?!比绻麑嶒灛F象能成為空氣存在的證據,活動中應該看到什么現象 請你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低碳生活【解析】【分析】根據“低碳環?!贝碇】怠⒏匀?、更安全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可以從節電、節能和回收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焚燒處理所有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B、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資源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C、全面推行火力發電,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D、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能節約化石資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答案】B【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水循環【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呈固態、液態、氣態,分布于海洋、陸地和大氣之中,形成各種水體,共同組成水圈,地球上的各種水體,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約占全球水儲量的97%;分布于陸地上的各種水體,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澤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還不足全球水儲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水量占全球淡水儲量的2/3以上。目前人類利用較多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水循環調節了地球各圈層之間的能量,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地表形象,補充和更新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解答】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體形式存在,故A錯誤。B、地球上的水體通過水循環不斷更新,海洋源源不斷的向陸地輸送淡水,從而使水成為了可再生資源,故B正確。C、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季風區水資源夏季多、冬季少,故C錯誤。D、水汽輸送環節主要受到盛行風的影響,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故D錯誤。故答案為:B。3.【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分別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解答】A、在通常情況下,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故A正確;B、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則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是錯誤的;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一定是空氣,如氧氣也是無色無味的,故C錯誤;D、空氣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多種成分組成,故D錯誤。故答案為:A。4.【答案】B【知識點】生物體能量的來源和轉化【解析】【分析】 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這里的能量通常指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解答】 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同時釋放出氧氣,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因此,人體維持生命活動需要能量,從事生產活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最終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故選B。5.【答案】B【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升華及升華現象【解析】【分析】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由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解答】A、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故A錯誤;B、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故B正確;C、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故C錯誤;D、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故D錯誤。故答案為:B。6.【答案】A【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解析】【分析】分析各個圖片描述的物理現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然后與大氣壓強對照即可。【解答】A.把藥液注入肌肉,是靠活塞產生的壓強,與大氣壓強無關,故A符合題意;B.吸管吸牛奶時,吸管內的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牛奶就被壓進吸管里,故B不符合題意;C.使用吸盤掛鉤時,吸盤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吸盤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緊壓在光滑墻面上,故C不符合題意;D.將小罐內的空氣加熱后,迅速倒扣在皮膚上,小罐內火熄滅,溫度降低,空氣收縮,罐內氣體壓強減小,小罐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吸在皮膚上,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7.【答案】A【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A.根據紅外線的特點和應用判斷‘’BD.根據紫外線的特點和應用判斷;C.根據光的色散的知識判斷。【解答】A.額溫槍是通過傳感器接收身體發出的紅外線得出感應體溫數據的,故A錯誤符合題意;B.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可以消毒殺菌,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故C不符合題意;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8.【答案】D【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解析】【分析】根據溶液的組成和特點分析判斷。【解答】A.溶液的分散質為可溶性的物質,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故A錯誤;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也就是溶液,故B錯誤;C.水就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但它不是溶液,故C錯誤;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故D正確。故選D。9.【答案】C【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質質量分數偏大,要么是溶質質量偏大,要么是溶劑質量偏大,根據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砝碼和食鹽放反了,根據“溶質的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可知,實際所取的溶質的質量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不合題意;B.轉移氯化鈉時,出現灑落,會造成實際所取的溶質的質量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B不合題意;C.用量筒量取水時,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可知,俯視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大,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C符合題意;D.配好后裝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D不合題意。故選C。10.【答案】B【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鐵絲在空氣中只能燒至發紅,不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故選項說法錯誤。B、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C、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產生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D、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11.【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AC.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判斷;B.小孔成像的形狀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與小孔的形狀無關;D.小孔成像的大小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大小有關,即比值越大,像越大。【解答】A.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規律可知,蠟燭在墻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故A錯誤;B.小孔成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則木板上的小孔不一定是圓的,故B錯誤;C.“樹蔭下的光斑”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與該現象的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確;D.物體離小孔越遠,物距越大,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小,那么像越小,故D錯誤。故選C。12.【答案】D【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根據表格數據分析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B.溶解度大小只與溫度和物質種類有關;C.根據4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計算100g硫酸鎂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D.溶解硫酸鎂的質量與溶解度和水的質量大小有關。【解答】A.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先增大,后減少,故A錯誤;B.2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固定不變,故B錯誤;C.4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為44.7g,100克硫酸鎂飽和溶液中含有硫酸鎂質量=,故C錯誤;D.6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大于50℃時的硫酸鎂的溶解度,但是沒有確定水的質量,60℃時,水中溶解的硫酸鎂不一定比50℃時溶解的多,故D正確。故選D。13.【答案】D【知識點】大氣層的作用【解析】【分析】 根據對大氣層的分層知識分析判斷。【解答】 A.小天體墜落地球需經過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燃燒,最后消失或減小,從而減少小天體的撞擊,所以大氣層能保護地球,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對流層含有幾乎全部水汽和雜質,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顯著,雷電風雨等主要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按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降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大氣的溫度、密度、運動等特征,大氣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外層,故飛船返回過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氣層是外層、暖層、中間層、平流層、對流層,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4.【答案】C【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白色物體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體吸收所有色光。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藍玻璃只能透過藍色光,而紅布發出紅光,因此透過藍玻璃看紅布,看到的紅布是黑色的,故A正確不合題意;B.黑色物體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反射紅色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故C錯誤符合題意;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15.【答案】B【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 電解水時,正極產生的是氧氣,負極產生的是氫氣,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約為1:2,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為了比較產生的氣體的體積大小,實驗前試管中要裝滿水,利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在實驗中,與正極相連的一端產生氧氣,與負極相連的一端產生氫氣。圖中的甲試管內氣體體積大,應該是氫氣,a端連接電源的負極,故B錯誤符合題意;C.乙試管內氣體體積小,應該為氧氣,則檢驗乙中的氣體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故C正確不合題意;D.實驗中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能增加導電性,能增加產生氣體的速度,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6.【答案】A【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和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解答】根據題意知道, “透火焙干”是把濕紙貼在熱墻上,濕紙從墻上吸收熱量,使紙的溫度升高,從而使水分蒸發加快,使濕紙干得更快,故A符合題意,B、C、D不合題意。故選A。17.【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氧氣的體積等于進入瓶內水的體積,而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應該是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小所致,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燃燒匙中的紅磷不足,不能將集氣瓶內的氧氣完全消耗,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紅磷燃燒需要氧氣達到一定濃度,則熄滅時瓶內還有氧氣剩余,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點燃紅磷后塞緊瓶塞時瓶內有部分氣體逸出,瓶內的氣壓偏小,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大,則測量結果偏大,故C錯誤符合題意;D. 紅磷熄滅后未冷卻至室溫便立即打開止水夾讀數,此時瓶內氣體溫度較高而氣壓較大,那么瓶內外氣壓差偏小,于是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大,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8.【答案】B【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A.根據分析判斷;B.根據圖片確定3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根據“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成正比”計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最后與10g比較即可;C.計算II中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與I比較;D.根據20℃時溶解度計算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再與10g比較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I中硝酸鉀的質量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鉀的質量分數為:×100%≈9.1%,故A錯誤;B.根據圖片可知,KNO3在30℃時的溶解度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鉀達到飽和,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10g,則該溫度下,Ⅱ中溶液是不飽和溶液,故B正確;C.Ⅰ中KNO3的質量分數是9.1%,Ⅱ中KNO3的質量分數是×100%≈16.7%,故C錯誤;D.KNO3在20℃時的溶解度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鉀達到飽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溫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鉀10g,所以Ⅲ中沒有KNO3晶體析出,故D錯誤。故選B。19.【答案】D【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BC.根據對比實驗確定探究的變量,進而確定燃燒具備的條件;D.根據白磷的著火點較低分析。【解答】A.圖一中,小木塊為可燃物,玻璃塊不是可燃物,則變量是可燃物,因此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圖二中,外面的蠟燭接觸氧氣,燒杯內的蠟燭沒有氧氣,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故B正確;C.圖三中,銅片上白磷到達燃點燃燒,而紅磷溫度沒達到燃點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溫度達到著火點,故C正確不合題意;D.因為白磷的著火點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沒在水中保存,隔絕氧氣,因此選擇A,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20.【答案】C【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大,常通過三種方式:①加入溶質,②蒸發溶劑,③加入溶質質量分數更大的該溶液,據此結合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加入10克食鹽固體,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若部分溶解,則溶質的質量分數無法判斷,故A錯誤;B、將溶液中的水蒸發掉一半,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B錯誤;C、加入50g20%的食鹽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C正確;D、加入100克20%的食鹽溶液,再蒸發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D錯誤。故答案為:C。21.【答案】懸濁液;①④【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屬于懸濁液;①面粉是難溶于水的固體,與水混合得到懸濁液,②味精易溶于水,與水混合得到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與水混合得到溶液,④泥土是難溶于水的固體,與水混合得到懸濁液,⑤植物油是難溶于水的液體,與水混合得到乳濁液;其中形成的混合物與“美林”屬于同類型的物質有①④。22.【答案】3×108m/s;慢;1.44×1011m【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傳播速度與光年【解析】【分析】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不同,再根據速度公司計算日地距離。【解答】 太陽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3×108m/s;光也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分鐘到達地球,日地距離s=vt=3×108m/s×480s=1.44×1011m。23.【答案】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下面【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①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③根據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不支持燃燒解答。【解答】①根據圖片可知,當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則可觀察到試管A內溶液的顏色呈紅色;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則試管B中出現的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③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燒杯C中下面的蠟燭先熄滅。24.【答案】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后放熱,試管內的氣體受熱膨脹【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解析】【分析】根據U形管內液面的高度變化確定試管內氣壓變化,再結合物質溶于水時吸熱還是放熱的知識解答。【解答】根據圖片可知,U形管內左側液面降低,右側液面升高,說明試管內氣壓變大。①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能使溶液的溫度升高,導致試管中的氣體受熱膨脹,此時氣壓增大,故①符合題意;②氯化鈣溶于水后,不放熱不吸熱,試管中氣壓幾乎不變,故②不合題意;③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試管內氣壓減小,故③不合題意。25.【答案】;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文字表達式;(2)根據“ 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和二氧化硫與水反應”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2)由資料可知,集氣瓶中加入的液體可能是水或氫氧化鈉溶液,因為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液體),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鈉,生成的亞硫酸鈉溶于水,其目的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26.【答案】光照強度;溫度計示數;受熱均勻;其他條件一定時,黑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強,白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弱;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1)①溫度計的示數高低與光照強度和紙筒的顏色有關,要探究顏色對溫度計示數高低的影響,就需要控制光照強度相同;②相同條件下,溫度計的示數越高,說明對應顏色的物體吸熱能力越強。(2)根據燈光只能找到圓筒的一半分析;(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吸熱能力強弱與物體顏色的關系;(4)可從夏季衣服的顏色和冬季衣服的顏色分析解答。【解答】(1)①同一個圓的半徑大小相同,則在桌面上將紙筒均勻擺放在所畫圓的圓周上,白熾燈沿圓的中心軸線懸掛,這樣做可使白熾燈提供給每個紙筒的距離相同,即光照強度相同。②小麗通過觀察各紙筒中溫度計示數的變化來判斷不同顏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2)開始計時3min后,他們將各紙筒在原位置轉動180°,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各紙筒受熱均勻。(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黑色紙筒內液體升溫最高,白色紙筒內液體升溫最低,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一定時,黑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強,白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弱。(4) 本次實驗結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27.【答案】小紅;大于;見解析;方案2【知識點】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解析】【分析】(1)將小燒杯內的水溫與此時水的沸點進行比較即可;(2)吸熱大于散熱,則物體的溫度升高;(3)吸熱等于散熱,則物體的溫度恒定;(4)想辦法升高大燒杯內水的溫度,此時小燒杯內的水就可以吸熱而升高溫度,進而沸騰起來。【解答】(1)正常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而小燒杯中水溫保持94℃,則沒有達到沸點,不會沸騰,那么小紅的觀點是正確的。(2)小燒杯中水的溫度從40℃上升到94℃,是因為: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的熱量大于小燒杯中的水蒸發散失的熱量。(3)根據題意可知,小燒杯中的水不斷從大燒杯中的水吸熱,同時不斷向外界散失熱量。由于此時吸收的熱量等于散失的熱量,所以小燒杯中的水溫保持穩定因此小燒杯中的水溫低于大燒杯中水溫。(4)根據題意可知,給大燒杯加蓋,提高大燒杯內水沸騰的溫度,使小燒杯內水和大燒杯內水有溫度差,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熱量,那么方案2更合理。28.【答案】5%;75;解:設需要蒸餾水的質量為x,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則:100g×98%=(100g+x)×20%x=390g。答:需要蒸餾水的質量為390g。【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溶液的均一性解答;(2)溶液具有均一性,則葡萄糖的質量與注射液的體積成正比,據此推算即可;(3)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保持不變,據此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列方程計算即可。【解答】(1)根據溶液具有均一性可知,從該溶液中取出10mL時,取出部分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還是5%;(2)根據銘牌可知,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g,則該葡萄糖注射液1500mL可補充葡萄糖的質量=。29.【答案】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3.9g,則: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答: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39.0%。;加入硝酸鉀或蒸發溶劑或降低溫度;68【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2)根據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解答;(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根據“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呈正比”計算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最后計算溶液質量即可。【解答】(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硝酸鉀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那么將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鉀、蒸發溶劑、降低溫度等方法;(3)根據表格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鈉,則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那么所得溶液的質量是18g+50g=68g。30.【答案】現象:易拉罐被壓癟而嚴重變形;因為罐外大氣壓遠大于罐內氣壓,大氣壓力把易拉罐壓癟。【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解析】【分析】對易拉罐加熱后,里面存在大量高溫的水蒸氣。倒扣在冷水中時,里面的水蒸氣液化成水,于是里面的氣壓變小。在外界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易拉罐被壓癟,據此分析解答。【解答】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為: 易拉罐被壓癟而嚴重變形 ,原因是:罐外大氣壓遠大于罐內氣壓,大氣壓力把易拉罐壓癟 。1 / 1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1.(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3年7月11日,浙江省“全國低碳日”活動在杭州低碳科技館順利舉行,下列做法低碳環保的是( ?。?br/>A.焚燒處理所有垃圾 B.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C.全面推行火力發電 D.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答案】D【知識點】低碳生活【解析】【分析】根據“低碳環?!贝碇】怠⒏匀弧⒏踩纳睿瑫r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可以從節電、節能和回收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焚燒處理所有垃圾,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B、經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增加了資源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C、全面推行火力發電,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二氧化碳等,做法不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錯誤。D、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能節約化石資源、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做法符合低碳環保的理念,故選項正確。故答案為:D。2.(2024七下·海曙期中)奔騰不息的江河、晶瑩剔透的冰川……我們的周圍充滿了水。下列關于水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br/>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固體形式存在B.地球上的水體通過水循環不斷更新C.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均勻D.人類常改變水汽輸送來影響水循環【答案】B【知識點】地球上的水體;水循環【解析】【分析】地球上的水呈固態、液態、氣態,分布于海洋、陸地和大氣之中,形成各種水體,共同組成水圈,地球上的各種水體,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約占全球水儲量的97%;分布于陸地上的各種水體,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澤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還不足全球水儲量的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體,主要分布在兩極地區和中低緯度高山地區,水量占全球淡水儲量的2/3以上。目前人類利用較多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水循環調節了地球各圈層之間的能量,塑造了豐富多彩的地表形象,補充和更新新陸地上的淡水資源。【解答】A、地球上大部分水以液體形式存在,故A錯誤。B、地球上的水體通過水循環不斷更新,海洋源源不斷的向陸地輸送淡水,從而使水成為了可再生資源,故B正確。C、我國水資源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季風區水資源夏季多、冬季少,故C錯誤。D、水汽輸送環節主要受到盛行風的影響,受人類活動影響小,故D錯誤。故答案為:B。3.(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B.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一定是空氣D.空氣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空氣一種成分組成【答案】A【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空氣中各成分的體積分數分別是:氮氣78%、氧氣21%、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氣體和雜質0.03%。【解答】A、在通常情況下,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故A正確;B、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則空氣中氧氣的質量占21%,氮氣占78%是錯誤的;C、在通常狀況下,無色、無味的氣體不一定是空氣,如氧氣也是無色無味的,故C錯誤;D、空氣不是一種單一的物質,它是由多種成分組成,故D錯誤。故答案為:A。4.(2024七下·海曙期中) 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人們從事生產活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最終主要來自( )A.流水和風 B.太陽輻射能C.綠色植物的能量 D.深埋在地下的煤和石油【答案】B【知識點】生物體能量的來源和轉化【解析】【分析】 能源是能夠提供能量的資源。這里的能量通常指熱能、電能、光能、機械能、化學能等。【解答】 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儲存能量,同時釋放出氧氣,有機物中儲存著來自陽光的能量。因此,人體維持生命活動需要能量,從事生產活動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最終主要來自太陽輻射能。故選B。5.(2024七下·海曙期中)中國古詩詞中蘊含了豐富的科學知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露的形成是熔化現象B.“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霜的形成是凝華現象C.“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霧的形成是汽化現象D.“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的形成是液化現象【答案】B【知識點】液化及液化現象;升華及升華現象【解析】【分析】物質由固態變為液態叫熔化,由液態變為固態叫凝固,由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由氣態變為液態叫液化,由固態直接變為氣態叫升華,由氣態直接變為固態叫凝華。【解答】A、露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故A錯誤;B、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故B正確;C、霧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水珠,屬于液化現象,故C錯誤;D、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故D錯誤。故答案為:B。6.(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所示的生活場景中,沒有利用大氣壓強的是( ?。?br/>A.注射器注射藥液B.吸管吸牛奶C.吸盤掛鉤掛炊具D.中醫的“拔火罐”【答案】A【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解析】【分析】分析各個圖片描述的物理現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然后與大氣壓強對照即可。【解答】A.把藥液注入肌肉,是靠活塞產生的壓強,與大氣壓強無關,故A符合題意;B.吸管吸牛奶時,吸管內的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牛奶就被壓進吸管里,故B不符合題意;C.使用吸盤掛鉤時,吸盤內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吸盤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緊壓在光滑墻面上,故C不符合題意;D.將小罐內的空氣加熱后,迅速倒扣在皮膚上,小罐內火熄滅,溫度降低,空氣收縮,罐內氣體壓強減小,小罐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吸在皮膚上,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7.(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br/>A.額溫槍是通過檢測人體發出的紫外線從而快速測量體溫B.學生不在校期間可用紫外線對教室進行定殺菌消毒C.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從而保護地球上的生命【答案】A【知識點】光的色散;紫外線、紅外線【解析】【分析】A.根據紅外線的特點和應用判斷‘’BD.根據紫外線的特點和應用判斷;C.根據光的色散的知識判斷。【解答】A.額溫槍是通過傳感器接收身體發出的紅外線得出感應體溫數據的,故A錯誤符合題意;B.紫外線的化學作用強,可以消毒殺菌,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白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后,呈現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故C不符合題意;D.臭氧層能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保護地球上的生命,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8.(2024七下·海曙期中)關于物質的溶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不同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不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C.凡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都是溶液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答案】D【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解析】【分析】根據溶液的組成和特點分析判斷。【解答】A.溶液的分散質為可溶性的物質,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物質分散到水中都會形成溶液,故A錯誤;B.汽油溶解在色拉油中,能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也就是溶液,故B錯誤;C.水就是均一、穩定、透明的液體,但它不是溶液,故C錯誤;D.溶質既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液體或氣體,故D正確。故選D。9.(2024七下·海曙期中)配制70克16%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會使所配溶液溶質質量分數大于16%的是( ?。?br/>A.稱取氯化鈉B.轉移氯化鈉C.量取水D.配好后裝瓶【答案】C【知識點】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溶液的配制【解析】【分析】溶質質量分數偏大,要么是溶質質量偏大,要么是溶劑質量偏大,根據實驗操作的規范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砝碼和食鹽放反了,根據“溶質的質量=砝碼質量-游碼質量”可知,實際所取的溶質的質量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A不合題意;B.轉移氯化鈉時,出現灑落,會造成實際所取的溶質的質量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小,故B不合題意;C.用量筒量取水時,根據“俯視大仰視小”的規律可知,俯視讀數比實際液體體積大,會造成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偏小,則使溶質質量分數偏大,故C符合題意;D.配好后裝瓶,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質質量分數不變,故D不合題意。故選C。10.(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列關于實驗現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br/>A.鐵絲在空氣中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B.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C.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D.鎂帶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生成氧化鎂【答案】B【知識點】氧氣的性質和利用;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解析】【分析】A、根據鐵絲在空氣中不能燃燒進行分析判斷。B、根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C、根據硫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D、根據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鐵絲在空氣中只能燒至發紅,不會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故選項說法錯誤。B、木炭在氧氣中劇烈燃燒,發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C、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產生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故選項說法錯誤。D、鎂帶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是實驗結論而不是實驗現象,故選項說法錯誤。故答案為:B。11.(2024七下·海曙期中)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現象。如圖所示,他用蠟燭作為光源,在木板上鉆一個小孔,發現光線透過小孔在墻壁上形成一個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蠟燭在墻上形成的像是正立的B.木板上的小孔要圓形的C.該現象與“樹蔭下的光斑”成像原理相同D.物體離小孔越遠,墻壁上像越大【答案】C【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解析】【分析】AC.根據小孔成像的原理判斷;B.小孔成像的形狀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與小孔的形狀無關;D.小孔成像的大小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大小有關,即比值越大,像越大。【解答】A.根據光的直線傳播的規律可知,蠟燭在墻上成的像是倒立的實像,故A錯誤;B.小孔成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則木板上的小孔不一定是圓的,故B錯誤;C.“樹蔭下的光斑”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線傳播,與該現象的成像原理相同,故C正確;D.物體離小孔越遠,物距越大,則像距和物距的比值越小,那么像越小,故D錯誤。故選C。12.(2024七下·海曙期中)下表是不同溫度時硫酸鎂的溶解度,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br/>溫度/℃ 0 20 40 50 60 100溶解度/g 25.5 35.1 44.7 50.4 54.8 50.2A.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B.20℃時,100g水中溶解的硫酸鎂越多,溶解度就越大C.40℃時,100g硫酸鎂飽和溶液中含有硫酸鎂44.7gD.60℃時水中溶解的硫酸鎂不一定比50℃時水中溶解的多【答案】D【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解析】【分析】A.根據表格數據分析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規律;B.溶解度大小只與溫度和物質種類有關;C.根據4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計算100g硫酸鎂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D.溶解硫酸鎂的質量與溶解度和水的質量大小有關。【解答】A.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硫酸鎂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先增大,后減少,故A錯誤;B.2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固定不變,故B錯誤;C.4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為44.7g,100克硫酸鎂飽和溶液中含有硫酸鎂質量=,故C錯誤;D.60℃時硫酸鎂的溶解度大于50℃時的硫酸鎂的溶解度,但是沒有確定水的質量,60℃時,水中溶解的硫酸鎂不一定比50℃時溶解的多,故D正確。故選D。13.(2024七下·海曙期中)2022年12月4日,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乘坐神舟十四號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返回艙返回過程中,需要高速穿過大氣層。以下關于地球大氣層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大氣層能保護地球,減少小天體的撞擊B.雷電風雨等主要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C.大氣層分層的主要依據是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D.返回艙返回地球時依次經過外層→暖層→平流層→中間層→對流層【答案】D【知識點】大氣層的作用【解析】【分析】 根據對大氣層的分層知識分析判斷。【解答】 A.小天體墜落地球需經過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燃燒,最后消失或減小,從而減少小天體的撞擊,所以大氣層能保護地球,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對流層含有幾乎全部水汽和雜質,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對流顯著,雷電風雨等主要的天氣現象都發生在對流層,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按大氣溫度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降大氣層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D.根據大氣的溫度、密度、運動等特征,大氣自下而上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外層,故飛船返回過程中,依次穿越的大氣層是外層、暖層、中間層、平流層、對流層,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4.(2024七下·海曙期中)我們周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你也許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物體為什么會五顏六色? 下列針對物體顏色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r/>A.隔著藍玻璃片看紅布,紅布是黑色的B.能把各種色光全部吸收的不透明體是黑色的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只吸收了紅色光,反射了其它顏色的光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答案】C【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不透明體的顏色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白色物體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體吸收所有色光。透明體的顏色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藍玻璃只能透過藍色光,而紅布發出紅光,因此透過藍玻璃看紅布,看到的紅布是黑色的,故A正確不合題意;B.黑色物體吸收所有色光,故B正確不合題意;C.呈紅色的物體是因為它反射紅色光,吸收其它顏色的光,故C錯誤符合題意;D.如果不透明體能使各種色光幾乎全部反射,那么這個物體是白色,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15.(2024七下·海曙期中)如圖是電解水的簡易裝置,一段時間后,甲、乙試管中收集到圖示體積的氣體。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實驗前應將試管集滿水B.a接電源正極C.檢驗乙中的氣體用帶火星的木條D.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能增加產生氣體的速度【答案】B【知識點】水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解析】【分析】 電解水時,正極產生的是氧氣,負極產生的是氫氣,氧氣和氫氣的體積比約為1:2,據此分析判斷。【解答】A.為了比較產生的氣體的體積大小,實驗前試管中要裝滿水,利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在實驗中,與正極相連的一端產生氧氣,與負極相連的一端產生氫氣。圖中的甲試管內氣體體積大,應該是氫氣,a端連接電源的負極,故B錯誤符合題意;C.乙試管內氣體體積小,應該為氧氣,則檢驗乙中的氣體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故C正確不合題意;D.實驗中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能增加導電性,能增加產生氣體的速度,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B。16.(2024七下·海曙期中)《天工開物》記載的“透火焙干”是造紙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將剛生產出的濕紙張貼在烤火的墻上(如圖)。給墻壁烤火能加快濕紙變干的主要原因是( ?。?br/>A.升高濕紙的溫度 B.增大濕紙的表面積C.改變濕紙中的液體種類 D.加快濕紙表面的空氣流動【答案】A【知識點】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解析】【分析】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液體溫度、液體表面積和液體表面上方的空氣流動。【解答】根據題意知道, “透火焙干”是把濕紙貼在熱墻上,濕紙從墻上吸收熱量,使紙的溫度升高,從而使水分蒸發加快,使濕紙干得更快,故A符合題意,B、C、D不合題意。故選A。17.(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明利用如圖實驗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下列操作中不會造成測量結果偏小的是( ?。?br/>A.燃燒匙中的紅磷不足B.紅磷熄滅時瓶內還有氧氣剩余C.點燃紅磷后塞緊瓶塞時瓶內有部分氣體逸出D.紅磷熄滅后未冷卻至室溫便立即打開止水夾讀數【答案】C【知識點】空氣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可知,氧氣的體積等于進入瓶內水的體積,而氧氣的體積分數偏小,應該是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小所致,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根據題意可知,燃燒匙中的紅磷不足,不能將集氣瓶內的氧氣完全消耗,會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B.紅磷燃燒需要氧氣達到一定濃度,則熄滅時瓶內還有氧氣剩余,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C.點燃紅磷后塞緊瓶塞時瓶內有部分氣體逸出,瓶內的氣壓偏小,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大,則測量結果偏大,故C錯誤符合題意;D. 紅磷熄滅后未冷卻至室溫便立即打開止水夾讀數,此時瓶內氣體溫度較高而氣壓較大,那么瓶內外氣壓差偏小,于是進入瓶內水的體積偏大,導致測量結果偏小,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18.(2024七下·海曙期中)已知KNO3在20℃、30℃時的溶解度分別為31.6g、45.8g。某同學按如圖所示步驟進行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Ⅰ中的質量分數為10.0%B.Ⅱ的溶液是的不飽和溶液C.Ⅱ中的質量分數是I中的2倍D.Ⅲ中有晶體析出【答案】B【知識點】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A.根據分析判斷;B.根據圖片確定3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根據“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成正比”計算出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最后與10g比較即可;C.計算II中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與I比較;D.根據20℃時溶解度計算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再與10g比較即可。【解答】A.根據圖片可知,I中硝酸鉀的質量為5g均溶解在50g水中,硝酸鉀的質量分數為:×100%≈9.1%,故A錯誤;B.根據圖片可知,KNO3在30℃時的溶解度為45.8g,即100g水中溶解45.8g硝酸鉀達到飽和,那么50g水中最多溶解22.9g>10g,則該溫度下,Ⅱ中溶液是不飽和溶液,故B正確;C.Ⅰ中KNO3的質量分數是9.1%,Ⅱ中KNO3的質量分數是×100%≈16.7%,故C錯誤;D.KNO3在20℃時的溶解度為31.6g,即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鉀達到飽和,50g水中最多溶解15.8g,而降溫前,50g水中只溶解硝酸鉀10g,所以Ⅲ中沒有KNO3晶體析出,故D錯誤。故選B。19.(2024七下·海曙期中)燃燒現象非常常見,下列四幅圖中分析錯誤的是( ?。?br/>A.圖一所示實驗現象,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B.圖二燒杯中蠟燭漸漸熄滅,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要有氧氣C.圖三銅片上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D.圖四是實驗中所用的藥品,白磷保存方法正確的是圖B【答案】D【知識點】燃燒與滅火【解析】【分析】ABC.根據對比實驗確定探究的變量,進而確定燃燒具備的條件;D.根據白磷的著火點較低分析。【解答】A.圖一中,小木塊為可燃物,玻璃塊不是可燃物,則變量是可燃物,因此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有可燃物,故A正確不合題意;B.圖二中,外面的蠟燭接觸氧氣,燒杯內的蠟燭沒有氧氣,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故B正確;C.圖三中,銅片上白磷到達燃點燃燒,而紅磷溫度沒達到燃點不燃燒,說明燃燒應具備的條件是溫度達到著火點,故C正確不合題意;D.因為白磷的著火點只有40℃,因此需要浸沒在水中保存,隔絕氧氣,因此選擇A,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20.(2024七下·海曙期中)現有溶質質量分數為5%的食鹽溶液100g,要將其溶質質量分數增加到10%,可行的方法是( ?。?br/>A.加入10g食鹽固體B.將溶液中的水蒸發掉一半C.加入50g20%的食鹽溶液D.加入100g20%的食鹽溶液,再蒸發50g水【答案】C【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要使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變大,常通過三種方式:①加入溶質,②蒸發溶劑,③加入溶質質量分數更大的該溶液,據此結合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進行分析判斷。【解答】A、加入10克食鹽固體,若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若部分溶解,則溶質的質量分數無法判斷,故A錯誤;B、將溶液中的水蒸發掉一半,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B錯誤;C、加入50g20%的食鹽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C正確;D、加入100克20%的食鹽溶液,再蒸發50g水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故D錯誤。故答案為:C。21.(2024七下·海曙期中)“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屬于 ?。ㄟx填“乳濁液”、“懸濁液”或“溶液”),將少量的①面粉,②味精,③白糖,④泥土,⑤植物油分別加入到水中,充分振蕩后,其中形成的混合物與“美林”屬于同類型的物質有 。(填序號)【答案】懸濁液;①④【知識點】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及其與溶液的區別【解析】【分析】不溶性的固體小顆粒懸浮于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懸濁液;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體中形成的混合物是乳濁液;一種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物是溶液。【解答】“美林”是為兒童開發設計的一款退燒藥,主要成分是布洛芬,“美林”即使密封保存,放久了也會在底部看到白色沉淀,“美林”屬于懸濁液;①面粉是難溶于水的固體,與水混合得到懸濁液,②味精易溶于水,與水混合得到溶液,③白糖易溶于水,與水混合得到溶液,④泥土是難溶于水的固體,與水混合得到懸濁液,⑤植物油是難溶于水的液體,與水混合得到乳濁液;其中形成的混合物與“美林”屬于同類型的物質有①④。22.(2024七下·海曙期中)太陽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 ;光也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ㄟx填“快”或“慢”)。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分鐘到達地球,請你計算一下日地距離約為 米。【答案】3×108m/s;慢;1.44×1011m【知識點】光的直線傳播及應用;光的傳播速度與光年【解析】【分析】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光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不同,再根據速度公司計算日地距離。【解答】 太陽光可以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是3×108m/s;光也可以在空氣、水、玻璃等介質中傳播,但是速度都比在真空中慢。太陽發出的光要經過8分鐘到達地球,日地距離s=vt=3×108m/s×480s=1.44×1011m。23.(2024七下·海曙期中)小科對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質”的相關實驗裝置進行了如圖的改進。當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試管A內溶液的顏色呈 色,試管B中出現的現象是 ,燒杯C中 ?。ㄟx填“上面”或“下面”)的蠟燭先熄滅。【答案】紅;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下面【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①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②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③根據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不支持燃燒解答。【解答】①根據圖片可知,當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時間后,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則可觀察到試管A內溶液的顏色呈紅色;②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則試管B中出現的現象是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③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故燒杯C中下面的蠟燭先熄滅。24.(2024七下·海曙期中)將等質量的氯化鈣、硝酸銨、氫氧化鈉三種固體放入試管中,再加入等質量的水,蓋好橡膠塞,振蕩、靜置,一段時間后U形管中的液面如圖所示,則試管中加入的固體是 ,理由 。【答案】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后放熱,試管內的氣體受熱膨脹【知識點】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象【解析】【分析】根據U形管內液面的高度變化確定試管內氣壓變化,再結合物質溶于水時吸熱還是放熱的知識解答。【解答】根據圖片可知,U形管內左側液面降低,右側液面升高,說明試管內氣壓變大。①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放熱,能使溶液的溫度升高,導致試管中的氣體受熱膨脹,此時氣壓增大,故①符合題意;②氯化鈣溶于水后,不放熱不吸熱,試管中氣壓幾乎不變,故②不合題意;③硝酸銨溶于水吸熱,溫度降低,試管內氣壓減小,故③不合題意。25.(2024七下·海曙期中)“硫在氧氣中燃燒”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 ;根據小資料可知,集氣瓶中加入的液體可能是 ,其目的為 。小資料 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鈉,亞硫酸鈉溶于水。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亞硫酸是液體。【答案】;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知識點】氧氣與碳、磷、硫、鐵等物質的反應現象;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解析】【分析】(1)根據反應物、反應條件和生成物,確定反應的文字表達式;(2)根據“ 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和二氧化硫與水反應”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為:;(2)由資料可知,集氣瓶中加入的液體可能是水或氫氧化鈉溶液,因為二氧化硫能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液體),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亞硫酸鈉,生成的亞硫酸鈉溶于水,其目的為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氣。26.(2024七下·海曙期中)炎熱的夏天,小麗看著身邊不同顏色著裝的行人,她想不同顏色的衣料吸熱能力是否相同呢?于是小麗與同學們選用了白熾燈、五支相同的溫度計、五個相同的紙筒、秒表等器材進行探究。(1)如圖所示為同學們設計的實驗裝置。他們將五個紙筒分別涂成不同的顏色并把溫度計密封在各紙筒中,在桌面上將紙筒均勻擺放在所畫圓的圓周上,白熾燈沿圓的中心軸線懸掛。這樣做可使白熾燈提供給每個紙筒的 相同。小麗通過觀察各紙筒中 的變化來判斷不同顏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2)實驗時,讀取各溫度計的初始溫度后,點亮白熾燈,開始計時。3min后,他們將各紙筒在原位置轉動180°,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各紙筒 ?。?br/>(3)6min時,同學們讀取了每支溫度計的示數,并將實驗數據記錄如下:紙筒顏色 黑 紅 綠 藍 白初始溫度/℃ 25 25 25 25 256min時的溫度/℃ 31 28 29 29 27分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4)本次實驗結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非常廣泛,如為提高太陽能熱水器集熱管的吸熱能力,通常將它涂成黑色。請你也列舉一個實例 。【答案】光照強度;溫度計示數;受熱均勻;其他條件一定時,黑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強,白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弱;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知識點】物體的顏色【解析】【分析】(1)①溫度計的示數高低與光照強度和紙筒的顏色有關,要探究顏色對溫度計示數高低的影響,就需要控制光照強度相同;②相同條件下,溫度計的示數越高,說明對應顏色的物體吸熱能力越強。(2)根據燈光只能找到圓筒的一半分析;(3)根據表格數據分析吸熱能力強弱與物體顏色的關系;(4)可從夏季衣服的顏色和冬季衣服的顏色分析解答。【解答】(1)①同一個圓的半徑大小相同,則在桌面上將紙筒均勻擺放在所畫圓的圓周上,白熾燈沿圓的中心軸線懸掛,這樣做可使白熾燈提供給每個紙筒的距離相同,即光照強度相同。②小麗通過觀察各紙筒中溫度計示數的變化來判斷不同顏色物體的吸熱能力是否相同。(2)開始計時3min后,他們將各紙筒在原位置轉動180°,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各紙筒受熱均勻。(3)根據表格數據可知,黑色紙筒內液體升溫最高,白色紙筒內液體升溫最低,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其他條件一定時,黑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強,白色物體吸熱能力最弱。(4) 本次實驗結論在實際中的應用非常廣泛,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穿黑色的衣服更暖和一些。27.(2024七下·海曙期中)圖為驗證沸騰條件的實驗裝置。關于小燒杯內水的最終狀況,同學們有不同看法。小明認為:溫度達到沸點,且會沸騰。小李認為:溫度達到沸點,但不會沸騰。小紅認為:溫度達不到沸點,不會沸騰。通過實驗觀察到小燒杯內的水沒有沸騰,所以小明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了驗證小李和小紅的觀點,觀察并記錄溫度計甲和乙的示數變化,如下表。時間/分鐘 0 3 6 9 12 15 18 21 24甲的示數/℃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乙的示數/℃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1)通過實驗數據分析, 的觀點是正確的。(2)在0至18分鐘內,小燒杯中水的溫度從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的熱量 ?。ㄟx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燒杯中的水蒸發散失的熱量。(3)18分鐘以后,為什么小燒杯中水的溫度保持94℃穩定,但又低于大燒杯中水的溫度(100℃)?請分析其原因 。(4)為了驗證液體的沸騰除了要滿足溫度達到沸點,還需要繼續吸熱的條件,同學們經過討論,認為只需改進原裝置即可。如圖所示的改進方案中, 更合理。【答案】小紅;大于;見解析;方案2【知識點】探究水的沸騰實驗【解析】【分析】(1)將小燒杯內的水溫與此時水的沸點進行比較即可;(2)吸熱大于散熱,則物體的溫度升高;(3)吸熱等于散熱,則物體的溫度恒定;(4)想辦法升高大燒杯內水的溫度,此時小燒杯內的水就可以吸熱而升高溫度,進而沸騰起來。【解答】(1)正常氣壓下水的沸點為100℃,而小燒杯中水溫保持94℃,則沒有達到沸點,不會沸騰,那么小紅的觀點是正確的。(2)小燒杯中水的溫度從40℃上升到94℃,是因為: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的熱量大于小燒杯中的水蒸發散失的熱量。(3)根據題意可知,小燒杯中的水不斷從大燒杯中的水吸熱,同時不斷向外界散失熱量。由于此時吸收的熱量等于散失的熱量,所以小燒杯中的水溫保持穩定因此小燒杯中的水溫低于大燒杯中水溫。(4)根據題意可知,給大燒杯加蓋,提高大燒杯內水沸騰的溫度,使小燒杯內水和大燒杯內水有溫度差,小燒杯中的水從大燒杯中吸收熱量,那么方案2更合理。28.(2024七下·海曙期中)醫生給病人輸液時,常用葡萄糖注射液。如圖為葡萄糖注射液的部分標簽圖,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從該溶液中取出10mL,則取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為 。(2)某病人一天共輸入該葡萄糖注射液1500mL,此病人這一天共補充葡萄糖 g。(3)某鉛酸蓄電池使用的酸溶液是溶質質量分數為20%的稀硫酸。若用100g質量分數為98%的濃硫酸配制該稀硫酸時,需要蒸餾水 g(寫出計算過程)。葡萄糖注射液5% 規格:500mL內合葡萄糖25g 適應癥:補充能量和體液等 有效期至:2018.8.1 產品批號:180801203 上海第二制藥廠【答案】5%;75;解:設需要蒸餾水的質量為x,根據溶液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則:100g×98%=(100g+x)×20%x=390g。答:需要蒸餾水的質量為390g。【知識點】溶液的組成及特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根據溶液的均一性解答;(2)溶液具有均一性,則葡萄糖的質量與注射液的體積成正比,據此推算即可;(3)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保持不變,據此根據“溶質質量=溶液質量×溶質質量分數”列方程計算即可。【解答】(1)根據溶液具有均一性可知,從該溶液中取出10mL時,取出部分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變,還是5%;(2)根據銘牌可知,500mL葡萄糖注射液中含葡萄糖25g,則該葡萄糖注射液1500mL可補充葡萄糖的質量=。29.(2024七下·海曙期中)溶解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下表是硝酸鉀、氯化鈉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單位:g/100g水)溫度(℃) 0 20 40 60 80 100硝酸鉀 13.3 31.6 63.9 110 169 246氯化鈉 35.7 36.0 36.6 37.3 38.4 39.8(1)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多少 ?(保留一位小數)(寫出計算過程)(2)請寫出一種將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 。(3)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所得溶液的質量是 g。【答案】4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63.9g,則: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答:4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39.0%。;加入硝酸鉀或蒸發溶劑或降低溫度;68【知識點】固體溶解度的概念;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解析】【分析】(1)飽和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2)根據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的方法解答;(3)根據表格數據確定2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然后根據“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呈正比”計算50g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鉀的質量,最后計算溶液質量即可。【解答】(2)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硝酸鉀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那么將硝酸鉀的不飽和溶液轉化為飽和溶液,可以采用加入硝酸鉀、蒸發溶劑、降低溫度等方法;(3)根據表格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36.0g氯化鈉,則20℃時,將20g氯化鈉放入50g水中,最多能溶解:,那么所得溶液的質量是18g+50g=68g。30.(2024七下·海曙期中)在《空氣的存在》一課中,教材里設計了如圖所示的活動:“用粗鐵絲做的夾子夾住空易拉罐,并向空易拉罐中倒入少許水。然后對易拉罐加熱,有大量水汽逸出時,把易拉罐開口朝下扣在冷水中(不要扣入得太深),觀察現象?!比绻麑嶒灛F象能成為空氣存在的證據,活動中應該看到什么現象 請你解釋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答案】現象:易拉罐被壓癟而嚴重變形;因為罐外大氣壓遠大于罐內氣壓,大氣壓力把易拉罐壓癟。【知識點】大氣壓強的存在【解析】【分析】對易拉罐加熱后,里面存在大量高溫的水蒸氣。倒扣在冷水中時,里面的水蒸氣液化成水,于是里面的氣壓變小。在外界大氣壓強的作用下,易拉罐被壓癟,據此分析解答。【解答】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為: 易拉罐被壓癟而嚴重變形 ,原因是:罐外大氣壓遠大于罐內氣壓,大氣壓力把易拉罐壓癟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四校聯考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科學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