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人音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1812序曲第一交響曲聆聽《1812序曲》《第一交響序曲》,感受管弦樂豐富的音色層次與戲劇性張力,能辨識兩首序曲中節奏型態、力度對比等音樂要素。通過打擊樂器或身體律動,表現《1812序曲》中“炮火”“鐘聲”等音響效果,體驗音樂中的沖突與勝利場景。結合歷史事件或文學作品,設計音樂與多媒體結合的創意展演方案,深化對音樂敘事功能的理解。分析《第一交響序曲》中的民族音樂元素(如旋律調式、節奏特點),感悟中國交響樂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核心素養目標課堂導入如果這些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述怎樣的故事?作曲家又如何用交響樂為它們‘配音’?1812序曲第一交響曲請聽演奏,初步了解序曲。作品介紹本作品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紀念1812年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最終贏得勝利而創作的一首管弦樂作品,表現了俄國人民奮起反抗保家衛國的雄偉氣魄。作者介紹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其創作涉及廣泛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代表作品有《天鵝湖》《第一鋼琴協奏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作為19世紀俄羅斯浪漫樂派巔峰代表,他打破了西方對古典音樂的話語壟斷,其作品被學界視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音樂化呈現”。劍橋大學授予其名譽博士學位,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其名字命名,三大芭蕾舞劇至今仍是全球劇院上演率最高的經典劇目。他的創作深刻影響了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等后輩作曲家,并成為電影、戲劇等跨媒介藝術的重要靈感來源(如迪士尼《幻想曲》對《胡桃夾子》的視覺重構。我們接下來繼續欣賞柴可夫斯基的《1818序曲》。大家知道什么是序曲嗎?技術突破:貝多芬將序曲提升至交響樂高度,賦予其哲學深度。 文化符號: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的《馬賽曲》與俄羅斯民歌對決,成為民族精神的音樂圖騰。是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于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劇情的縮影。序曲不僅是音樂戲劇的“開場白”,更成為交響詩的前身 (如李斯特《塔索》由序曲發展而來)。其發展史反映了音樂從服務戲劇到獨立表達的演變,例如:序曲序曲歷史時期 作曲家 音樂特點 代表作品古典主義時期 沃爾夫岡 阿瑪多伊斯 莫扎特 旋律明快活潑,節奏輕盈,常以音樂主題暗示劇情的喜劇性或情感基調。 《費加羅的婚禮》序曲古典主義時期 路德維希 凡 貝多芬 音樂風格莊嚴宏大,主題充滿力量與戲劇性,擅長通過音樂表達英雄主義、斗爭精神或深刻情感。 《費德里奧》序曲浪漫主義時期 費利克斯 門德爾松 結構自由靈活,注重情感渲染與詩意幻想,旋律優美且富有畫面感,常融入文學或自然意象。 《仲夏夜之夢》序曲浪漫主義時期 彼得 伊里奇 柴可夫斯基 音樂氣勢磅礴,戲劇性強烈,擅長通過宏大的管弦樂編制和復雜的和聲表現情感沖突或歷史敘事,常結合特定場景或事件。 《1812 序曲》再聽序曲,思考問題:1.通過聆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畫面?2.作品的情緒是怎樣的?3.旋律有什么特點?本首作品采用了大型管弦樂隊和合唱團的演奏方式,將戰爭的激烈和緊張感完美地展現出來。整首樂曲中,鼓點聲音如同戰鼓擂響,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樂曲中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曲調,有的部分凄美悠揚,有的部分激昂豪邁。整個樂曲的結構嚴謹,每個部分之間相互銜接緊密,音樂的發展邏輯清晰。1812序曲再聽序曲,思考問題:4.序曲的結構是什么樣的?5.由幾部分組成?《1812序曲》采用奏鳴曲式 (Sonata Form)為基礎框架,同時融合標題音樂的敘事性,全曲時長約15-16分鐘。其結構可分為五個核心部分: 序奏(引子) 主題部(主部與副部主題)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1812序曲》中用到了什么樂器?你還聽到了什么聲音?樂器分類 具體樂器 作用/表現場景 木管組 短笛、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英國管、大管(巴松管) 演奏俄羅斯民歌(如《在門前的榆樹上》),展現田園氛圍和民族生命力;英國管用于序奏的宗教主題 銅管組 圓號(法國號)、小號、短號、長號、低音長號、大號 銅管強奏《馬賽曲》象征法軍侵略;再現俄羅斯國歌《天佑沙皇》或《光榮頌》表現勝利;長號制造戰爭壓迫感 弦樂組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小提琴快速顫音表現戰前緊張;中提琴與大提琴六聲部演奏東正教圣詠;低音提琴強化戰爭的低頻轟鳴 打擊樂組 定音鼓、軍鼓、大鼓、鈸、三角鐵、鈴鼓 定音鼓模擬炮火節奏;軍鼓象征征兵動員;鈸和三角鐵點綴民間舞蹈;大鼓強化戰爭動態 特殊音效樂器 真實加農炮、教堂鐘聲(管鐘或排鐘)、榴彈炮(效果器)、軍樂隊(附加編制) 終章的11響炮聲象征勝利;鐘聲與銅管齊鳴表現神圣凱旋;軍樂隊強化慶典氛圍 其他改編樂器 管風琴、合唱團(含童聲) 部分改編版加入人聲合唱圣詠(如尼姆·雅爾維版),或替換國歌旋律(蘇聯時期用《光榮頌》替代《天佑沙皇》)第一交響曲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另一首序曲:作品介紹《第一交響序曲》是作曲家關峽根據歌劇《悲愴的黎明》的音樂于2003年12月重構而成。作品為帶有引子的復三部曲式,樂曲以史詩般的音樂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滿懷激情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營造出漫漫歲月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作者介紹關峽(1957年6月—),當代中國著名作曲家,出生于河南開封,滿族人。他自幼學習小提琴和二胡,1985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在校期間,其作品《大提琴狂想曲》獲美國齊爾品作曲比賽二等獎,《第一弦樂四重奏》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比賽二等獎,展現了早期創作才華。關峽的作品以旋律性強、情感濃烈著稱,擅長通過管弦樂營造戲劇性張力。例如:在《第一交響序曲》中,銅管樂與打擊樂構建戰爭般的激烈沖突,弦樂則承擔抒情與敘事功能,形成強烈對比;其影視配樂注重主題動機的簡潔性與重復性,使音樂易于傳播并引發共鳴。再聽序曲,思考:各部分的音樂演奏有什么特點?引子:弦樂以波浪式音型鋪墊背景,四支圓號以同度音程由弱至強奏出號角主題,隨后小號、長號與大號以卡農式進入,配合定音鼓的強力節奏,營造出中國革命歷程中前赴后繼的壯烈場景。 主部主題(A段) :弦樂從高音區級進下行,旋律寬廣且富有歌唱性,四度、六度音程跳躍象征中華民族的昂揚精神(D大調)。發展部(B段) :鋼琴作為領奏樂器,旋律抒情委婉,樂隊織體簡約平緩,表現對艱難人生的無怨無悔之情。 中部(插部) :在鼓聲與銅管變奏中展開激烈斗爭,隨后由小提琴獨奏開啟柔美主題(F大調),木管與弦樂交織如星辰閃爍,象征希望與力量的復蘇。 再現部(A'段) :交響樂隊以恢弘氣勢重現主部主題,嘹亮的小號對位旋律與弦樂交織,傾訴生命的堅韌與崇高。第一交響曲樂器組 主要樂器 功能與表現木管組 短笛、長笛(2支)、雙簧管(含英國管)、單簧管(bB調)、大管(2支) 短笛強化高音區亮度,雙簧管與單簧管交替演奏抒情旋律,英國管在插部中增添憂郁色彩銅管組 圓號(4支)、小號(3支)、長號(次中音、低音各1支)、大號(1支) 圓號主導引子與主題變奏,小號在再現部奏出對位旋律,長號與大號強化低音聲部的厚重感打擊樂組 定音鼓、鈸(吊鈸與鈸片)、大鼓、三角鐵、小軍鼓、大鑼 定音鼓主導節奏張力,三角鐵與小軍鼓在插部中點綴靈動感,大鑼強化尾聲的史詩性弦樂組 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弦樂貫穿全曲,主部主題由小提琴主導,大提琴與低音提琴鋪墊和聲基礎,中提琴在插部中與小提琴對話色彩性樂器 鋼琴、豎琴 鋼琴在發展部獨奏抒情主題,豎琴在插部中模仿流水般的音型,增強音樂的夢幻感拓展提升請欣賞《悲愴的黎明》里的另一首歌曲,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么?課堂小結今天的課程,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在音樂中觸摸歷史的脈搏——從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隆隆炮火到關峽《第一交響序曲》的磅礴史詩,兩首跨越時代的交響杰作以音符書寫了截然不同的歷史圖景。前者以銅管與定音鼓的對抗,再現了俄法戰爭的壯烈與勝利的禮贊,教會我們聆聽音樂如何用《馬賽曲》的變形象征侵略者的潰敗;后者則以弦樂與圓號的交織,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時代激情的燃燒,主部主題的寬廣旋律成為一代人記憶中的“精神圖騰”。課堂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812序曲+第一交響序曲》.pptx 《1812序曲》柴可夫斯基(俄) .mp3 《我多么想》-王乙婷-選自歌劇《悲愴的黎明》.mp4 《費加羅的婚禮》序曲_(莫扎特) .mp3 今天回顧歷史-拿破侖進攻俄國那些事兒.mp4 第13集_貝多芬創作的唯一歌劇《費德里奧》之序曲 .mp3 第一交響序曲_ .mp3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Op_21(純享版) .mp3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