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1812序曲》《第一交響曲》 單元 3 學科 音樂 年級 七年級核心 素養 目標 審美感知:聆聽《1812序曲》《第一交響序曲》,感受管弦樂豐富的音色層次與戲劇性張力,能辨識兩首序曲中節奏型態、力度對比等音樂要素。 藝術表現:通過打擊樂器或身體律動,表現《1812序曲》中“炮火”“鐘聲”等音響效果,體驗音樂中的沖突與勝利場景。 創意實踐:結合歷史事件或文學作品,設計音樂與多媒體結合的創意展演方案,深化對音樂敘事功能的理解。 文化理解:分析《第一交響序曲》中的民族音樂元素(如旋律調式、節奏特點),感悟中國交響樂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提問導入:如果這些文物會‘說話’,它們會講述怎樣的故事? 作曲家又如何用交響樂為它們‘配音’? 今天讓我們一起欣賞序曲吧!《1812序曲》 初聽歌曲:請聽演奏,初步了解序曲。 作品介紹:本作品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紀念1812年俄國人民擊退拿破侖大軍的入侵,最終贏得勝利而創作的一首管弦樂作品,表現了俄國人民奮起反抗保家衛國的雄偉氣魄。 播放視頻,了解歌曲背景歷史。 作者介紹: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羅斯作曲家、指揮家,其創作涉及廣泛的音樂體裁和形式。代表作品有《天鵝湖》《第一鋼琴協奏曲》《第六(悲愴)交響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作為19世紀俄羅斯浪漫樂派巔峰代表,他打破了西方對古典音樂的話語壟斷,其作品被學界視為“俄羅斯民族精神的音樂化呈現”。劍橋大學授予其名譽博士學位,莫斯科音樂學院以其名字命名,三大芭蕾舞劇至今仍是全球劇院上演率最高的經典劇目。他的創作深刻影響了拉赫瑪尼諾夫、普羅科菲耶夫等后輩作曲家,并成為電影、戲劇等跨媒介藝術的重要靈感來源(如迪士尼《幻想曲》對《胡桃夾子》的視覺重構。 師:我們接下來繼續欣賞柴可夫斯基的《1818序曲》。 提問:大家知道什么是序曲嗎? 序曲是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于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劇情的縮影。 序曲不僅是音樂戲劇的“開場白”,更成為交響詩的前身 (如李斯特《塔索》由序曲發展而來)。其發展史反映了音樂從服務戲劇到獨立表達的演變,例如: 技術突破:貝多芬將序曲提升至交響樂高度,賦予其哲學深度。 文化符號: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的《馬賽曲》與俄羅斯民歌對決,成為民族精神的音樂圖騰。 序曲發展時期 再聽序曲,思考問題: 1.通過聆聽樂曲,你想到了什么畫面? 2.作品的情緒是怎樣的? 3.旋律有什么特點? 本首作品采用了大型管弦樂隊和合唱團的演奏方式,將戰爭的激烈和緊張感完美地展現出來。 整首樂曲中,鼓點聲音如同戰鼓擂響,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樂曲中巧妙地運用了不同的曲調,有的部分凄美悠揚,有的部分激昂豪邁。 整個樂曲的結構嚴謹,每個部分之間相互銜接緊密,音樂的發展邏輯清晰。 再聽序曲,思考問題: 4.序曲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5.由幾部分組成? 《1812序曲》采用奏鳴曲式(Sonata Form)為基礎框架,同時融合標題音樂的敘事性,全曲時長約15-16分鐘。其結構可分為五個核心部分: 序奏(引子) 主題部(主部與副部主題) 發展部 再現部 尾聲 小組思考,提問:《1812序曲》中用到了什么樂器?你還聽到了什么聲音? 學生初聽歌曲,了解歌曲大概內容和唱法 學生了解作品 學生傾聽老師介紹,了解作者 學生舉手回答問題 學生了解序曲知識 學生仔細聽辨各序曲風格 小組討論,代表回答 同桌討論《第一交響曲》 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另一首序曲:第一交響序曲。 播放音頻,初步聆聽序曲,掌握音樂風格特點。 作品介紹: 《第一交響序曲》是作曲家關峽根據歌劇《悲愴的黎明》的音樂于2003年12月重構而成。作品為帶有引子的復三部曲式,樂曲以史詩般的音樂描繪出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滿懷激情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營造出漫漫歲月中革命志士前赴后繼的犧牲精神。 作者介紹: 關峽(1957年6月—),當代中國著名作曲家,出生于河南開封,滿族人。他自幼學習小提琴和二胡,1985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在校期間,其作品《大提琴狂想曲》獲美國齊爾品作曲比賽二等獎,《第一弦樂四重奏》獲全國第四屆音樂作品比賽二等獎,展現了早期創作才華。 關峽的作品以旋律性強、情感濃烈著稱,擅長通過管弦樂營造戲劇性張力。例如: 在《第一交響序曲》中,銅管樂與打擊樂構建戰爭般的激烈沖突,弦樂則承擔抒情與敘事功能,形成強烈對比; 其影視配樂注重主題動機的簡潔性與重復性,使音樂易于傳播并引發共鳴。 播放音頻,再聽序曲:各部分的音樂演奏有什么特點? 引子:弦樂以波浪式音型鋪墊背景,四支圓號以 同度音程由弱至強奏出號角主題,隨后小號、長號與 大號以卡農式進入,配合定音鼓的強力節奏,營造出中國革命歷程中前赴后繼的壯烈場景。 主部主題(A段):弦樂從高音區級進下行,旋律寬廣且富有歌唱性,四度、六度音程跳躍象征中華民族的昂揚精神(D大調)。 發展部(B段):鋼琴作為領奏樂器,旋律抒情委婉,樂隊織體簡約平緩,表現對艱難人生的無怨無悔之情。 中部(插部):在鼓聲與銅管變奏中展開激烈斗爭,隨后由小提琴獨奏開啟柔美主題(F大調),木管與弦樂交織如星辰閃爍,象征希望與力量的復蘇。 再現部(A'段):交響樂隊以恢弘氣勢重現主部主題,嘹亮的小號對位旋律與弦樂交織,傾訴生命的堅韌與崇高。 你能列舉出《第一交響序曲》的演奏樂器分別是什么嗎? 播放視頻:請欣賞《悲愴的黎明》里的另一首歌曲,說一說你感受到了什么? 學生初步了解序曲 小組討論思考:第一序曲演奏有什么特點? 列舉樂器課堂小結 今天的課程,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在音樂中觸摸歷史的脈搏——從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隆隆炮火到關峽《第一交響序曲》的磅礴史詩,兩首跨越時代的交響杰作以音符書寫了截然不同的歷史圖景。前者以銅管與定音鼓的對抗,再現了俄法戰爭的壯烈與勝利的禮贊,教會我們聆聽音樂如何用《馬賽曲》的變形象征侵略者的潰??;后者則以弦樂與圓號的交織,訴說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時代激情的燃燒,主部主題的寬廣旋律成為一代人記憶中的“精神圖騰”。 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