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道德與法治【素養測評】部編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末測試卷(一)(總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題 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總 分得 分快樂填空。(每空2分,共20分)1.___________,當思來處不易;___________,恒念物力維艱。2.人人有權參與公共生活,利用 ______ _和_______ ,享受公共利益。3.與父母溝通需要講技巧,“四心”溝通法主要指的是 、 、 、 。4.1912年2月12日,清帝 ,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民主共和漸入人心。5.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是 。二、選擇樂園。(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號里)(每小題2分,共20分)1.1842年簽訂的條約是( )。A.《北京條約》 B.《南京條約》 C.《馬關條約》2.發動虎門銷煙的是( )。A.左宗棠 B.張之洞 C.林則徐3.到了近代,清政府腐敗無能,抱殘守缺實施( )政策。A.閉關鎖國 B.改革開放 C.求同存異4.下列說法不是對家庭盡責的是( )。A.自立自強方能悅親 B.事不關已高高掛起 C.留心觀察主動詢問5、( )是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A、皖南事變 B、西安事變 C、盧溝橋事變6、被稱為“兩彈元勛”的科學家是( )。A.袁隆平 B、鄧稼先 C、錢學森7、鄭和下西洋,開辟了中國的( )。A、絲綢之路 B、陶瓷之路 C、青銅之路8、每年的10月1日是( )。A、國慶節 B、建黨節 C、建軍節9、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是( )。A、毛澤東 B、周恩來 C、李大釗10、下列做法中違反公共秩序的行為是( )。A、搶占應急車道 B、參加競賽活動 C、勸阻他人不要插隊三、明辨是非。(正確的畫“√”,錯誤的畫“ㄨ”)(每小題2分,共20分)1.做善事一定要有報酬,真正體現有付出就有回報。( )2.《馬關條約》中要求將中國香港島割讓給英國。( )3.“容止格言”告訴我們小學生要時刻規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4.辛亥革命是一次徹底的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5.爸爸早上騎電動車送我上學,怕我遲到闖了紅燈。( )6.黨的好干部焦裕祿和人民的勤務員雷鋒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7.歷經艱難險阻,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 )8.落后就會被挨打,自強不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9.排憂解難方能幫親。( )10.我們只能無視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 )四、連線題(共1題,共10分)1.將名人與其稱呼連起來雜交水稻之父 李四光地質力學的創立人 袁隆平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 林則徐禁煙民族英雄 鄧小平五.簡答題(共4題,共20分)1.請你說一說一件最近與父母發生小矛盾的事情,并說說你現在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2.到了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公共標志的作用是什么?4.說說你是怎么理解中國夢的?六、綜合題(共10分)雯雯在學校生活中,有愛亂扔垃圾的小毛病,有時課間還在教室內大聲喧嘩,去食堂打飯的時候喜歡插隊,同學們都不喜歡和她交往。雯雯卻說:“你們喜不喜歡沒關系,只要我自己覺得舒服就行了,我還可以過得隨心所欲。”雯雯的這一說法對嗎?說說你的理由。參考答案:快樂填空1、一粥一飯 半絲半縷 2、公共資源 公共設施 3、留心看 、細心聽、用心講、耐心說。4. 退位 ;封建帝制 5.小崗村二、選擇樂園1.B 2.C 3.A 4.B 5. C 6.B 7.A 8.A 9. C 10. A三、明辨是非1.× 2.× 3.√ 4.× 5.× 6.√ 7.√ 8.√ 9.√ 10.×四.連線題1.如圖:雜交水稻之父 李四光地質力學的創立人 袁隆平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孫中山中國民主革命偉大的先行者 林則徐禁煙民族英雄 鄧小平簡答題1答:放假了,媽媽讓我上美術班,我不想上,就和媽媽吵了幾句。冷靜下來,我發現,媽媽是為我好,我應該和媽媽平心靜氣的談談,告訴她,我不喜歡畫畫,我想學彈琴。2答:主要原因:清政府腐敗無能,抱守殘缺,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3答:為了引導、提示大家自覺維護和遵守公共秩序,人們設置了公共標志。4答: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更是未來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中國人的持續奮斗中變為現實。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最終受益的“圓夢人”!六.綜合題1答:雯雯的這一說法是錯誤的。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到文明有禮,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公共秩序,具備公共意識。 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利益,妨礙甚至危害他人的社會利益,不利于構建平等友善的社會。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