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1節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二)跨學科實踐 設計并制作能較長時間維持平衡的生態瓶 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通常需要綜合運用科學、工程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設計方案并付諸實施,以尋求科學問題的答案或制造相關產品。一、跨學科知識和方法引導生物學 (1)生態瓶作為生態系統模型,應該體現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如生物成分、非生物環境、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等。(2)生物成分的種類和數量、生態瓶的材料和空間大小,以及非生物環境的物質組成和能量來源等,都會影響生態瓶的穩定性和持久性。跨學科 (1)運用“尺度、比例和數量”“系統與模型”的跨學科概念,仔細觀察原型(如一個池塘生態系統),概括其本質特征,結合工程設計原理,設計生態瓶的制作方案。(2)運用“穩定與變化”的跨學科概念,通過控制單一變量,探究其對生態瓶較長時間維持平衡的影響。二、方案環節 說明實踐目標 1.發展核心素養:能通過控制單一變量,探究生態系統維持相對穩定的原因;理解建模是一種科學思維方法。2.理解相關概念: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實踐操作 1.收集資料 分小組收集有關制作生態瓶的資料,討論資料中生態瓶制作的設計思路,分析、評價其優點和缺點。2.方案及分工 依據資料和思考,小組同學制訂本小組的實踐方案,明確具體分工。方案中確定單一變量,并提出控制單一變量的方法。環節 說明實踐操作 3.計算 先考慮生態瓶要包含哪些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如非生物環境有陽光、空氣、水、溫度、塘泥(砂石)等,生物成分種類不能太單一。再通過計算確定生態瓶中的生物成分和數量。4.繪制設計圖 根據本小組選定的容器、計算的結果和確定的單一變量(如光照),繪制生態瓶設計圖。設計圖可以手繪,也可以借助各種智能設備及應用軟件進行繪制。5.選材 根據本小組的實踐方案,選擇合適的生物種類。注意選擇時,應該考慮各種生物之間要有取食和被食的關系。環節 說明實踐操作 6.制作 (1)制作兩個生態瓶(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貼上標號為1和2的標簽。(2)先將容器用清水沖洗干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砂石。再沿容器壁緩緩加入池塘水,水量為容器容積的4/5左右。(3)在容器中放入準備好的各種生物(如果植物是有根的,應該用鑷子將它的根固定在砂石中),并將制作好的生態瓶一個放在光照適宜處(光線不能太強),另一個放在暗處。7.記錄 定期記錄兩個生態瓶中植物、動物、水等情況,并拍照。8.反思 可以從方案設計、生態瓶制作、實踐過程、實踐成果等方面進行反思,并討論如何改進。9.撰寫報告 小組同學共同撰寫小組實踐報告。環節 說明展示與評價 1.作品展示 各小組將小組實踐報告在班級內展示交流,也可以上傳到校園網進行分享。2.評價 各小組通過相互質疑和評價,填寫實踐評價量表。遷移與應用 生態系統能否維持平衡,不僅與生態系統自身的結構和功能有關,還與外界因素有關。嘗試設計生態瓶,探究生態系統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后,怎樣通過人為干預使生態系統恢復相對平衡的狀態。三、實踐評價量表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 評價結果 反思與改進小組自評 組間互評方案設計 方案設計科學,能夠確定并控制單一變量,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 ☆☆☆ ☆☆☆ 能選擇合適的容器 ☆☆☆ ☆☆☆ 生態瓶制作 兩個生態瓶中生物種類、數量合適 ☆☆☆ ☆☆☆ 非生物環境設計和布局合理 ☆☆☆ ☆☆☆ 評價項目 評價標準 評價結果 反思與改進小組自評 組間互評實踐過程 能完整記錄觀察到的情況 ☆☆☆ ☆☆☆ 小組同學參與度高,并能較好地分工合作 ☆☆☆ ☆☆☆ 實驗成果 生態瓶能較長時間維持平衡 ☆☆☆ ☆☆☆ 實踐報告科學、完整 ☆☆☆ ☆☆☆ 展示評價 能進行合理展示和客觀評價 ☆☆☆ ☆☆☆ 注:以填涂五角星的方式進行評價(評價不達標填涂1顆星,達標2顆星,較好3顆星)。跟蹤訓練1.某同學動手制作了小型生態瓶,瓶內放置的材料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依據圖片制作的生態瓶必須放在陽光下一段時間B.為保證生態瓶的正常運轉,瓶內各種成分要比例適中C.生態瓶中的金魚藻可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D.此生態瓶的自我調節能力強,能永久維持自身的穩定性D【解析】金魚藻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才進行光合作用,為其他生物提供氧氣,因此,依據圖片制作的生態瓶必須放在陽光下一段時間,A正確。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水分、營養物質、適宜的溫度。瓶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要適當,B正確。生態瓶中的金魚藻可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C正確。此生態瓶中的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不能永久維持自身的穩定性,D錯誤。2.(2024 宿遷)某生物興趣小組通過制作生態瓶來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及其穩定性。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甲、乙瓶置于有光的條件下,丙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為探究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應選擇甲、丙兩瓶進行對照B.在甲、乙、丙三個生態瓶中,維持時間最長的是丙瓶C.在乙生態瓶中,通過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光能D.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空氣C【解析】為探究光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光為變量,除光之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因此,應選擇乙、丙兩瓶進行對照,A錯誤。在甲、乙、丙三個生態瓶中,維持時間最長的是乙瓶,B錯誤。在乙生態瓶中,通過食物鏈傳遞的能量最終來自光能,C正確。要想使甲瓶更加完善,還需要補充的成分是生產者,D錯誤。3.某生物興趣小組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用四個相同的生態瓶設計了如圖所示實驗,實驗處理如表所示(其他條件均相同且適宜)。組別 加入的物質或條件A 光照、清水、魚、河泥B 光照、清水、魚、水草C 光照、清水、魚、水草、河泥D 無光、清水、魚、水草、河泥(1)生物興趣小組共設計了__組對照實驗,其中起對照作用的是__(填圖中字母)。(2)C、D組對照,主要探究的是_____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3)請推測四個生態瓶中,小魚存活時間最短的是__(填圖中字母)。(4)一段時間后,四個生態瓶中的小魚相繼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態瓶的生物種類少,_________能力弱。(5)由實驗可以看出,生態系統是由_____與環境共同形成的,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C光照D自我調節生物3【解析】(1)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所以,C、A對照,變量是水草;C、B對照,變量是河泥;C、D對照,變量是光照。生物興趣小組共設計了3組對照實驗,其中起對照作用的是C組。(2)C、D裝置為對照實驗組,主要探究的是光照(光)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3)一個生態瓶可以看成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越完整、結構越復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高,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在A、B、C、D四個生態瓶中,A瓶缺少生產者、B瓶缺少分解者、D瓶缺少光照,只有C瓶具備生態系統的四個基本成分。因此,在四個瓶中C瓶的穩定性最高,小魚生存時間最長。而D瓶中,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水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反而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與小魚爭奪氧氣,氧氣消耗最快。因此D瓶中的小魚存活的時間最短。(4)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復雜,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強,生態系統越穩定。一段時間后,四個生態瓶中的小魚相繼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態瓶的生物種類少,營養結構太簡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5)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的兩個基本功能,在物質循環過程中同時伴隨著能量流動,它們將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聯系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由實驗可以看出,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形成的統一整體,各組成成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4.如圖一是某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的示意圖,圖二是某同學根據所學生態系統知識制作的生態瓶。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圖一中鷹所在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鷹的數量突然減少,此食物鏈中直接被鷹取食的動物數量會發生什么變化 _____________。(2)圖一中細菌是_______(生態系統中的成分),圖一中所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3)圖二中的生態瓶是同學們模擬_____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類型)制作的一個封閉生態瓶,一段時間后,生態瓶中植物死亡了,后來蝦和螺螄也相繼死亡,說明生態瓶中的植物和動物間存在_________關系。禾谷類作物→兔→鷹(或禾谷類作物→鼠→鷹或禾谷類作物→昆蟲→食蟲鳥→鷹)先增加后減少分解者禾谷類作物淡水相互依存【解析】(1)圖一中,生產者有禾谷類作物,消費者有鼠、昆蟲、兔、食蟲鳥、鷹,分解者有細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通過捕食關系而形成的鏈狀聯系叫食物鏈。食物鏈有:禾谷類作物→兔→鷹、禾谷類作物→鼠→鷹、禾谷類作物→昆蟲→食蟲鳥→鷹。可見,以上3條食物鏈都是鷹所在的食物鏈。如果鷹的數量突然減少,此食物鏈中直接被鷹捕食的動物數量會先增加,隨后,因種內競爭加劇,數量會再次下降,因此該動物的數量變化是:先增加后減少。(2)分解者是指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們能把動植物殘體中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無機鹽、二氧化碳、水等),釋放到環境中,供生產者再次利用。可見,圖一中細菌是分解者。能量流動的起點是植物固定太陽能,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因此,圖一中所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生產者禾谷類作物。(3)淡水生態系統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分為靜水的和流動水的兩種類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庫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圖二中的生態瓶中含有浮萍、蝦、螺螄等淡水生物,說明該生態瓶是同學們模擬淡水生態系統制作的一個封閉生態瓶。在長期自然選擇的過程中,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形成了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段時間后,生態瓶中植物死亡了,后來蝦和螺螄也相繼死亡,說明生態瓶中的植物和動物間存在相互依存關系。5.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出密閉型生態瓶的制作方案,如圖1。請回答問題:(1)蚯蚓以枯枝爛葉和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根據它在生態瓶中的作用,可以將它劃分為_____者。分解(2)方案中膠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態瓶中提前倒入的水最好選擇_______(填“蒸餾水”或“池塘水”)。(3)小組同學制作好的生態瓶如圖2所示,應將其放置在_____(填“明亮”或“陰暗”)的環境中。(4)小組同學發現制作生態瓶的容器多選用玻璃器皿而不是塑料制品,試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點即可)。避免外界的空氣進入生態瓶(或防止外界空氣對生態瓶內產生影響)(表達合理即可)池塘水明亮玻璃器皿的透光性更好(或更方便觀察;防止微塑料顆粒對瓶內生物產生危害)(表達合理即可)【解析】(1)蚯蚓以枯枝落葉和土壤中的有機物為食,把動植物遺體、遺物分解產生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供植物利用,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可以把它劃分為分解者。(2)生態瓶必須是封閉的,膠帶密封避免外界的空氣進入生態瓶(或防止外界空氣對生態瓶內產生影響);如果用蒸餾水,會減少生態瓶的分解者,降低物質循環,可能會降低該生態瓶中生態系統穩定性,生態瓶中用池塘水,相當于添加一些分解者,會加快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3)生態瓶材料必須透明,該生態瓶中生態系統需要能量輸入,給予一定的光照會增加穩定性。應將其放明亮的環境中。(4)玻璃器皿的透光性更好,更方便觀察,防止微塑料顆粒對瓶內生物產生危害。所以生態瓶多選用玻璃器皿。6.生物興趣小組進行生態瓶生態系統穩定性探究實驗,采用以下的實驗材料:帶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魚藻、米蝦、蘋果螺、孔雀魚、細沙、河水。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圖B生態系統中其實還有一類未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或細菌、真菌)(2)本組對照裝置可以探究_____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在A、B兩個生態瓶中,你認為維持時間較長的應該是__。相對于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生態系統,B生態系統的維持時間相對短暫,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蘋果螺是偏植食性雜食螺類,每月都能繁殖數以百計的后代,其后代可作為魚蝦的食物。米蝦是河中常見的蝦類,也是偏植食性的雜食動物,每月都繁殖,初生后代小巧美味,是魚類的最愛。著名的孔雀魚為雜食性動物,以適應性強和繁殖力強而著稱。請根據以上取食關系,寫出B瓶生態系統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動物BB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少,自我調節能力弱等(合理即可)金魚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4)B生態系統中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是_______通過光合作用捕獲轉化的來自太陽的能量。能量進入生態系統后,會沿_______________傳遞。(5)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學生,為保護我們的家園——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我們應該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魚藻食物鏈、食物網愛護植被,多植樹造林(或做好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等)(觀點正確,表述合理即可)【解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指綠色植物)、消費者(主要指動物)、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圖B生態系統中,金魚藻是植物,屬于生產者;米蝦、孔雀魚、蘋果螺都是動物,屬于消費者,因此未表示出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或細菌和真菌)。(2)A裝置中沒有米蝦、孔雀魚、蘋果螺等動物,與B裝置形成鮮明對比,實驗的變量是有無動物,其他的實驗條件都相同,所以本組對照裝置可以探究動物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即生態平衡,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食物鏈和食物網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動物的呼吸作用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B瓶中的動植物種類較多,在光下金魚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為其他生物提供氧氣和有機物,所以B瓶維持時間較長。相對于自然界的河流湖泊生態系統,B生態系統的維持時間相對短暫,主要原因是B內的生物種類和數量少,自我調節能力弱等。(3)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捕食關系構成食物鏈。蘋果螺是偏植食性雜食螺類,其后代可供給魚蝦作為食物。米蝦初生后代小巧美味,是魚類的最愛,著名的孔雀魚為雜食性動物,根據以上取食關系,B瓶生態系統中最長的一條食物鏈為:金魚藻→蘋果螺→米蝦→孔雀魚。(4)能量流動一般是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所以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歸根到底來源于太陽能。因此B生態系統中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是金魚藻通過光合作用捕獲轉化的來自太陽的能量。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5)作為中學生,為保護我們的家園——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我們應該愛護植被,多植樹造林;愛護環境,做好垃圾分類;低碳生活等。(共20張PPT)第2節 生態安全課前預習 知識梳理一、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環境(連線)二、我國重視保障生態安全1.生態安全概念:指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生態環境處于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的狀態,即___________、生物與生物、人類與地球生態系統之間都保持著正常的功能與結構。2.生態安全的重要性: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國家所處的生態環境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生態就是安全的;一旦生態環境遭到__________,生態安全得不到保障,就會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生物與環境嚴重破壞3.生態安全的現狀。多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與保障生態安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念深入人心,一系列保障生態安全的重大措施得以實施,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4.生態觀:樹立_________________的生態觀,熱愛自然,保護生物圈,全球生態安全才能得到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辨一辨】辯證地認識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人類活動既能破壞生態環境,如環境污染、過度放牧等,也能通過防治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措施保護生態環境。課堂探究 典例微課 【經典母題】(2024·聊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下列說法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A.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提高糧食產量 B.大自然的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C.焚燒生活垃圾,減少處理費用 D.吃野味去,野生動物營養價值很高A【點迷津】1.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會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2.食用野生動物不僅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風險,還可能破壞生態平衡。(2024·揭陽期末)在“我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言”的活動中,小明提出了以下方案,不合理的是( )A.積極參加植樹造林 B.垃圾分類,變廢為寶C.牧民增加放養牛羊的數量 D.綠色出行,低碳生活C【解析】植樹造林,可以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垃圾分類,變廢為寶,可減少污染和浪費,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牛羊數量可能導致過度放牧,破壞生態環境。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可減少環境污染,利于保護生態環境。1.(2024·深圳期末)深圳市爭創文明城市,同學們作為城市的一員,應當用心維護城市環境,共同打造美好家園,下列行為合適的是( )A.北站公園露營時使用一次性餐具 B.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C.在觀瀾河中隨意放生魚苗 D.羊臺山徒步時垃圾隨手丟棄B【解析】北站公園露營時使用一次性餐具,會浪費能源,還會污染環境,A錯誤。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能夠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B正確。在觀瀾河中隨意放生魚苗,如果魚苗不適應環境就會大量死亡;如果魚苗適應環境且沒有天敵,就會造成外來生物入侵而破壞生態平衡,C錯誤。羊臺山徒步時垃圾隨手丟棄,會污染環境,D錯誤。2.(2024·汕頭期末)當前,文旅市場強勢復蘇,“村BA”“村超”“淄博燒烤”等現象火爆出圈,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還有力帶動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但同時環境污染問題也可能隨之而來。下列不利于環境污染防治的是( )A.垃圾就地焚燒 B.使用清潔能源C.退耕還林還草 D.污水處理排放A【解析】垃圾就地焚燒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和顆粒物,對空氣質量造成污染,同時也可能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A錯誤。使用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可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B正確。退耕還林還草,有利于環境保護,C正確。污水處理排放是指將污水經過處理達到一定的標準后再進行排放,這樣可以減少對自然水體的污染,保護水環境,D正確。課后提升 1.我國2024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下列做法不利于保護環境的是( )A.自覺將生活垃圾分類并回收處理B.全民宣傳植樹造林、低碳生活C.就餐時經常使用一次性塑料飯盒D.對森林和草原進行科學化管理C【解析】一次性塑料飯盒在使用后很難降解,容易造成環境污染。2.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下列做法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是( )A.加大農藥施用量,減少農田病蟲害 B.利用秸稈堆肥,解決部分肥料問題C.積極開發綠色能源,減少燃煤發電 D.扎實推進植樹造林,應對氣候變化A【解析】加大農藥施用量,減少農田病蟲害,會污染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破壞生態平衡,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利用秸稈堆肥,解決部分肥料問題,能夠實現對能量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積極開發綠色能源,減少燃煤發電,減少環境污染,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植樹造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夠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3.保護生物圈就是保護我們人類共同的家園,為保護生物圈,我國提出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通過植樹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近零排放”)。下列做法不利于保護生物圈的是( )A.用電子賀卡傳遞友誼 B.推廣使用節能熒光燈C.超市購物使用布袋子 D.砍伐樹木建設游樂場D【解析】用電子賀卡傳遞友誼,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廣使用節能熒光燈,可以節約電資源,減少能源消耗;超市購物使用布袋子,可減少塑料袋造成的白色污染。這些都有利于保護生物圈,A、B、C不符合題意。砍伐樹木建設游樂場,會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保護生物圈,D符合題意。4.(2024·湛江期中)現如今“綠化城市、綠色生活、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內容逐漸深入大家的生活當中。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綠色”理念的是( )A.人走不忘關電燈,洗手不忘關龍頭B.通過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來驅動“空氣取水”裝置,用于澆灌植物C.在大型場館的房頂設“光線導入”裝置,減少其白天開燈的數量D.餐廳使用一次性木筷充當“公筷”和“私筷”,以確保飲食衛生D【解析】餐廳使用一次性木筷,會浪費木材,引起因砍伐樹木使森林減少等后果,不符合“綠色”理念。5.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的重大舉措,緊緊圍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主攻方向,采取科學務實的實施手段,下列不符合生態振興要求的是( )A.打造美麗鄉村,共享綠色社區B.直接焚燒秸稈,避免垃圾成堆C.發展生態農業,展示科技魅力D.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B【解析】打造美麗鄉村,共享綠色社區,有利于實現生態振興,A不符合題意。直接焚燒秸稈,會造成大氣污染,不利于實現生態振興,B符合題意。發展生態農業,展示科技魅力,有利于實現生態振興,C不符合題意。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有利于實現生態振興,D不符合題意。6.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于2025年9月在我國杭州舉辦。作為聯合國發起的跨政府、跨學科國際科學計劃,人與生物圈計劃目前涵蓋了738個全球最重要的生物保護區,占地球陸地表面積的5%。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護生物圈的是( )A.開發利用氫能等新能源 B.提倡使用無磷洗衣粉C.不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D.圍海造陸,興建人工島嶼D【解析】開發利用氫能等新能源有助于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利于環境保護,A正確。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的風險,保護水生生態系統,對生物圈有利,B正確。不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能減少森林砍伐,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有利于保護生物圈,C正確。圍海造陸,興建人工島嶼,會破壞海洋和海岸線的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生物多樣性,不利于保護生物圈,D錯誤。7.(2024·東莞模擬)閱讀下列資料并回答問題: 2024年3月3日是第11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我國活動主題為“構建野生動植物智慧保護體系”,內蒙古舉行了“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的主題宣傳活動,旨在進一步提高公眾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鼓勵公眾積極參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某市在這一天啟動了修復玉蘭河工作,先后投了5萬斤“生態魚”進玉蘭河,用于維護河道生態環境。投放的草魚主要用于控制水草瘋長,投放的鰱魚、鳙魚可控制水體中的藻類大量繁殖,達到“以魚控草、以魚控藻”的目的。(1)資料中,投放的鰱魚、鳙魚可控制水體中的藻類的大量繁殖,這是因為投放的魚類與藻類之間存在著_____關系。(2)往玉蘭河投放“生態魚”可以加快玉蘭河的生態修復,這是因為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3)現在的玉蘭河水質開始變好,水和空氣屬于該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___。秋冬季節,河畔的一些落葉會逐漸腐爛消失,這是因為落葉被____________________分解成了無機物。捕食自我調節非生物環境分解者(或細菌和真菌)【解析】(1)魚類以藻類為食,它們之間存在著捕食關系。(2)往玉蘭河投放“生態魚”可以加快玉蘭河的生態修復,這是因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3)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環境,非生物環境包括陽光、空氣、水、溫度等,生物成分包括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消費者(絕大多數動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細菌和真菌)。水和空氣屬于該生態系統中的非生物環境。秋冬季節,河畔的一些落葉會逐漸腐爛消失,這是因為落葉被分解者(或腐生生活的細菌和真菌等)分解成了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共24張PPT)第8章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和生態安全第1節 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一)課前預習 知識梳理一、生態系統通過自我調節維持相對穩定1.生態平衡:自然界中,生態系統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生態系統能夠通過__________抵御或消除一定程度的外界干擾,保持或恢復自身的_________,從而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2.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不同: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生物的多樣性越_____,食物鏈和食物網越_____,它的自我調節能力_____,維持相對穩定的能力也越強。自我調節相對穩定豐富復雜越強二、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1.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當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其自我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受到破壞。2.影響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因素。(1)自然因素:火山噴發、地震、海嘯、洪澇、干旱、泥石流等。(2)_____因素:盲目擴大工程建設、過量使用農藥和化肥、過度放牧和砍伐等。人為【辨一辨】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狀態的一種現象。生態平衡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生物的種類數量、比例不是不變,而是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中的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以及環境各因素之間,不停地在進行著能量的流動與物質的循環;生態系統在不斷地發展和進化中,其中的生物有生有死,有遷入也有遷出,每個物種的數量經常處在一個動態變化之中,但總是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課堂探究 典例微課【經典母題】如圖是某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示意圖。請據圖分析并作答:(1)若想將該草原生態系統補充完整,圖中除需要添加分解者外,還需添加___________。(2)此食物網中,與鼠有直接關系的食物鏈有__條。(3)此食物網中,兔與草是_____關系。(4)此食物網所在的生態系統中,能量最終來源于_____。(5)該生態系統中,如果有人大量捕捉青蛙,則短時間內草的數量將會_____,一段時間后,草的數量又趨于穩定。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非生物環境3捕食光能減少自我調節【點迷津】1.在生態系統中,能量是沿著食物鏈、食物網單向流動,并逐級遞減的。2.在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最終來源是光能。3.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當自然因素或人為因素的干擾超過其自我調節能力時,生態系統就會受到破壞。下列關于生態平衡的說法,正確的是( )A.各種生物的種類數量、比例是不變的B.毀林開荒可以增產糧食,也能維持生態平衡C.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相對穩定D.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能力,不需要人類的呵護C【解析】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平衡,不是生物數量的恒定不變,如動物有遷入、有遷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種生物的數量是變化的,又是相對穩定的。1.(2024 東莞質檢)古人也很關注身邊的生物以及生物現象。下列詩句或者俗語,能體現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是( )A.螳螂捕蟬,黃雀在后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C.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D.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B【解析】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2.為了防止鳥吃草籽,工人把人工種草的實驗區用網子罩起來。過一段時間發現,實驗區里草的葉子幾乎都被蟲吃光了,而未加網罩的天然草場,草反而生長良好。造成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可能是( )A.干旱缺水引起蟲害 B.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C.生物間存在的食物聯系被破壞 D.實驗區內沒有噴灑農藥C【解析】人工種草的實驗區用網子罩起來,雖然能防止鳥吃草籽,但是鳥也無法吃到實驗區里的害蟲,破壞了生物間的食物聯系,超出了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3.“東風著陸場”位于內蒙古,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這里氣候干燥少雨,地廣人稀。該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弱的原因是( )A.物質循環途徑多 B.生物的種類數量少C.營養結構復雜 D.沒有分解者B【解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營養結構越簡單,這種能力就越弱。因此,其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弱的原因是生物的種類數量少,營養結構簡單。課后提升 1.下列做法能增強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是( )A.減少捕食者 B.適當增加生物的種類和數量C.減少寄生生物的數量 D.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相等B【解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2.(2024 江門期末)如果一個處于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中的四種生物構成了如下的捕食關系:丙→丁→甲→乙,在一段時間內,若乙的數量增加,則會引起( )A.丙、丁的數量下降,甲的數量增加 B.甲、丁的數量下降,丙的數量增加C.甲、丙的數量下降,丁的數量增加 D.只有丙的數量增加C【解析】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現象叫生態平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如果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某一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在捕食關系“丙→丁→甲→乙”中,若乙的數量增加,會捕食更多的甲,則甲的數量下降,丁的數量增加,丙的數量減少。3.在草場上適度放牧,草場會由于牧草的不斷生長而基本維持原狀,這一事例說明( )A.生態系統是很難被破壞的 B.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不會改變C.生態系統具有復雜的組成成分 D.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D【解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衡是因為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數量有關,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這種能力就越強,生態系統往往就越穩定;反之,就越弱。可見,在草場上適度放牧,草場會由于牧草的不斷生長而基本維持原狀,這一事例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4.校園開放日活動中,某同學用水生植物、小魚、石頭、泥沙、玻璃瓶和自來水制作的生態瓶吸引了大批同學欣賞,對生態瓶的分析錯誤的是( )A.該生態瓶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 B.食物鏈為陽光→植物→小魚C.有光照時植物可為小魚提供氧氣 D.該生態瓶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B【解析】該生態瓶中生物與環境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是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A正確。食物鏈反映的是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食物關系,所以食物鏈中不應該出現陽光,B錯誤。光合作用的必備條件是光,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因此有光照時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為小魚提供氧氣,C正確。一個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因此該生態瓶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D正確。5.在美國羅亞島上,狼是駝鹿唯一的天敵,而駝鹿也是狼唯一的食物來源,狼和駝鹿完全依靠彼此而生存。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科學家對島上駝鹿的數量與狼的數量進行了持續調查,結果發現島上駝鹿的數量與狼的數量具有一定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狼和駝鹿只存在捕食關系B.狼和駝鹿相互制約,使兩者的數量達到動態平衡C.1975年至1980年狼的數量多于駝鹿的數量D.若狼大量死亡,駝鹿的數量短時間內會迅速上升C【解析】狼和駝鹿只存在吃與被吃的關系,所以狼和駝鹿只存在捕食關系,A正確。狼和駝鹿相互制約,兩者的數量達到動態平衡,B正確。1975年至1980年,狼的數量在30~50只波動,駝鹿的數量在800~1 200只波動,所以狼的數量少于駝鹿的數量,C錯誤。若狼大量死亡,駝鹿數量在短時間內會由于天敵的減少而迅速上升,D正確。6.(2024 南充)某學校規劃了生物勞動實踐基地。同學們討論認為南充是“中國綢都”,可以在基地進行“栽桑養蠶”實踐。由于同學們沒有種植和養殖經驗,于是老師帶領大家來到南充某“桑蠶種養科研所”研學。請根據他們的學習經歷回答問題:首先科研所的工作人員向同學們介紹了所內采用的“桑基魚塘”生態循環模式,如圖所示,請利用所學知識回答:(1)請將食物鏈補充完整:_____→家蠶。(2)該生態系統中,家蠶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_____。(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夠將魚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________,這些物質又被桑樹吸收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4)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你認為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___(填“強”或“弱”),理由是_____________。桑樹光能細菌、真菌(或分解者)無機物弱生物種類較少【解析】(1)正確的食物鏈從生產者開始,箭頭指向取食者。因此,圖中的食物鏈為桑樹→家蠶。(2)該生態系統中,家蠶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最終來源于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3)塘泥中含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等分解者,能夠將魚排泄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這些物質又被桑樹吸收利用,進而制造有機物,促進生物圈的物質循環。(4)與森林生態系統相比,該生態系統生物種類少,因此,自我調節能力較弱。7.黃粉蟲又叫“面包蟲”,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庫”。干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蛹含57%、成蟲含60%,此外還含有磷、鉀、鐵等多種元素。黃粉蟲可作為航天員在太空的肉源食品之一。我國科研人員發現,黃粉蟲的幼蟲可以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從而解決世界性環境污染難題。科研人員為研究黃粉蟲在降解泡沫塑料中發揮的主要作用,進行了實驗,實驗設計見表。組別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黃粉蟲幼蟲 500條 A 500條唯一食物 等量B 等量麥麩 無食物飼喂時間 30天(1)黃粉蟲以小麥為食,而黃粉蟲是航天員在太空的肉源食品之一,請你寫出三者之間形成的食物鏈: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表中A為______,B為_________。(3)下圖為實驗結果。據圖一可知,飼喂30天后黃粉蟲幼蟲吃掉泡沫塑料__克。據圖二可知,飼喂30天后_______組的黃粉蟲存活率最低。而泡沫塑料組與麥麩組黃粉蟲存活率___________,說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麥→黃粉蟲→航天員500條泡沫塑料2無食物無明顯差異泡沫塑料可以作為黃粉蟲的食物(4)每年全世界有4 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境里。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使用黃粉蟲來治理只是治標之法。若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你的建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或多使用可重復利用的產品)(合理即可)【解析】(1)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食物鏈,黃粉蟲、小麥、航天員之間的食物鏈:小麥→黃粉蟲→航天員。(2)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該實驗是研究黃粉蟲在降解泡沫塑料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所以變量是泡沫塑料。其余條件都相同。所以表中的A是500條,B是泡沫塑料。(3)據圖1可見:飼喂30天后黃粉蟲幼蟲吃掉泡沫塑料2克。據圖2可知,泡沫塑料組與麥麩組黃粉蟲存活率無明顯差異。說明泡沫塑料可以作為黃粉蟲的食物。(4)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建議大家少用或者禁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或多使用可以重復利用的產品,減少白色污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3單元第8章第1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一)課件.ppt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3單元第8章第1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二)課件.ppt 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3單元第8章第2節生態安全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