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因數和倍數第1課時 因數和倍數(1)課題 因數和倍數(1) 課型 新授課設計說明 因數和倍數的學習是在初步認識自然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涉及的內容屬于初等數論的范疇,相當抽象。在這一內容的編排上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沒有數學化的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通過除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與倍數的概念。根據本節課知識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課堂中,主要利用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因數和倍數是揭示兩個整數之間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在課前談話中,通過把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數和數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使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不但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還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理解了因數和倍數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學習目標 1.掌握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知道因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系。 2.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 3.培養抽象概括能力。學習重點 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學習難點 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系。學前準備 教具準備:PPT課件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6分鐘) 1.創設情境。 (1)提問:你們能說說老師和你們是什么關系嗎? (2)對,我是你們的老師,你們是我的學生,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你們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2.揭示課題。 在數學王國里,整數除法中也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探討因數和倍數。(板書課題) 1.(1)思考后回答出師生關系。 (2)思考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已學知識回答老師的問題。可能說出:母子(女)關系、同桌關系…… 2.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1.寫一寫。 (1)3×5=15 15÷( )=( ) 15÷( )=( ) (2)9×7=63 ( )÷( )=( ) ( )÷( )=( ) 答案:(1)3 5 5 3 (2)63 9 7 63 7 9 2.判斷。 (1)9×5=45,所以45是倍數,5和9是因數。( ) (2)在18÷3=6中,18是3的倍數。 ( ) (3)48是8的倍數。( ) (4)在4×0.5=2中,4和0.5是2的因數。( ) 答案:(1)×(2)√(3)√(4)× 3.填空。 (1)因為24÷6=4,所以( )和( )是( )的因數,( )是( )和( )的倍數。 (2)5是35的( )數,35是5的( )數。72是8的( )數,8是72的( )數。 (3)1的因數是( )。 答案:(1)6 4 24 24 4 6 (2)因倍倍因 (3)1二、自主學習,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意義。(20分鐘) 1.認識因數和倍數。 (1)出示教材5頁的算式,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 (2)你能把這些算式按照結果分類嗎? (3)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說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時,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 (4)根據學生的匯報歸納。 ①被除數、除數都是整數,除數不等于0。 ②商必須是整數。 ③商的后面沒有余數。 (5)引導學生討論除盡與整除的區別和聯系。 2.引導學生說一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以及有什么發現。 1.(1)觀察這些算式,同學間相互交流,明確這些都是除法算式。 (2)觀察后,根據算式的結果,把得數是整數的分為一類,得數不是整數的分為一類。 (3)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說出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的才是整除。 (4)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明確整除的意義。 (5)小組內互相交流,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 除盡:被除數和除數(不等于0)不一定是整數,商不一定是整數,沒有余數。 整除:被除數和除數(不為0)都是整數,商是整數,沒有余數。例如,12÷2=6,我們就說12能被2整除。 2.根據上面所學內容,自主思考后全班匯報。三、鞏固練習,應用知識。(10分鐘) 1.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 2.數學游戲。 同桌兩人為一組,一名同學說乘法算式,另一名同學說出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1.獨立思考,集體訂正。 2.同桌互玩數學游戲。 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4分鐘)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匯報這節課的學習所得。五、教學板書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遷移到數學中數與數之間的關系而引入新課,這樣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然后結合除法算式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在小組內完成對因數與倍數的認識,從而體驗自主學習的快樂。教師點評和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