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選擇性必修2 P2圖1-1)黑光燈誘捕昆蟲和性外激素誘殺害蟲的原理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分別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何種信息傳遞?前者利用了昆蟲的趨光性,屬于物理信息;后者利用了昆蟲之間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的原理,屬于化學信息。
2.(選擇性必修2 P3正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試舉出調查結果低于真實值的兩種情況:標記物導致該種鼠行動不便,更易被捕;標記到重捕的時間間隔過短,且在標記鼠密集處重捕。
3.(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樣方法中強調隨機取樣的目的是確保所選擇的樣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通過樣方法統計的結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實的情況。
4.(選擇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進展”)除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外,調查種群數量的方法還有①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照片或視頻;②根據動物的糞便特征計數;③通過動物的聲音特征進行計數。
5.(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1)在“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時間上形成自身對照,因此不需要設置空白對照組,但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必須重復實驗,求平均值。
(2)10 mL培養液,25 ℃培養條件下,培養后期,酵母菌種群密度下降的原因:隨著酵母菌數量的增加,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氧氣等越來越少,有害代謝物質積累,pH改變,種內斗爭加劇。
6.(選擇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簡述密度制約因素對鼠種群數量的影響:鼠的種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病越容易傳播,種群數量隨之減少;種群數量減少后,對食物的競爭減少,疾病不容易傳播,種群數量又會慢慢增加。
7.(選擇性必修2 P28“與社會的聯系”)漁業生產中,為了使人工池塘中養殖的魚類能充分利用資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種措施?選擇生態位不同的魚類(食性和生存空間不同的魚類)。
8.(選擇性必修2 P29“概念檢測”)下圖a、b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請據圖分析:
(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原因是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屬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2)b處的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種現象與植物的分層有何關系?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3)有人說:“b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占據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同種生物如樺樹的高低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既有垂直結構也有水平結構。
9.(選擇性必修2 P35“思考·討論”)某沙地的優勢種是耐風沙與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喬木。一般這類灌木的根莖干重比大于喬木,則其適應性較強的原因是灌木樹冠低矮,具有很強的防風固沙能力,根系發達,能從土壤中吸收較多水分。
10.(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如果一塊棄耕農田位于半干旱地區,群落演替最可能發展到哪個階段?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理由是處于半干旱地區,受水分影響,棄耕農田最可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
種群及其動態
1.種群密度調查的誤差分析
(1)標記重捕法誤差分析
①估算結果偏大的四點原因
②估算結果偏小的兩點原因
(2)樣方法誤差歸納
(3)抽樣檢測法誤差三點歸納
2.種群數量變化的模型分析
3.坐標模型中K值確認與λ值變動分析
(1)K值確認:K值即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實際環境中種群數量往往在K值上下波動,如圖所示:
(2)λ值變動分析: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數量為第一年的λ倍,因此,若λ=1,則種群數量不變(穩定);若λ>1,則種群數量增長;若λ>1且恒定時種群數量呈“J”形增長;若λ<1,則種群數量下降。如下圖所示:
考向1| 種群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2022·山東卷)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在某封閉魚塘中捕獲了1 000 條魚售賣,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獲了950條魚。假設魚始終保持均勻分布,則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約為( )
A.2×104條 B.4×104條
C.6×104條 D.8×104條
[審題指導] 將題干文字信息轉化為公式:“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N,則有第一次捕獲總數/N=第二次捕獲總數/(N-第一次捕獲總數),求出N即為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
A 解析:由題干信息“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x,則有1 000/x=950/(x-1 000),計算得x=2×104,即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為2×104條,A正確,B、C、D錯誤。
2.(2024·山東卷)棉蚜是個體微小、肉眼可見的害蟲。與不抗棉蚜棉花品種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種體內某種次生代謝物的含量高,該次生代謝物對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統計棉田不同害蟲物種的相對數量時可用目測估計法
B.棉蚜天敵對棉蚜種群的作用強度與棉蚜種群的密度有關
C.提高棉花體內該次生代謝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屬于化學防治
D.若用該次生代謝物防治棉蚜,需評估其對棉蚜天敵的影響
C 解析:統計棉田不同害蟲物種的相對數量時可用目測估計法,根據預先設計的多度等級進行估算,A正確;天敵屬于密度制約因素,棉蚜天敵對棉蚜種群的作用強度與棉蚜種群的密度有關,B正確;提高棉花體內該次生代謝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屬于生物防治,C錯誤;該次生代謝物可能殺死棉蚜天敵,所以需評估其對棉蚜天敵的影響,D正確。
考向2| 種群數量變化及影響因素
3.(2023·山東卷)對某地灰松鼠群體中某年出生的所有個體進行逐年觀察,并統計了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況,結果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觀察的這些灰松鼠構成一個種群
B.準確統計該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數量需用標記重捕法
C.據圖可推測出該地的灰松鼠種內競爭逐年減弱
D.對灰松鼠進行保護時應更加關注其幼體
D 解析:種群包括一定自然區域中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而不是僅指同一年出生的所有個體,A錯誤;標記重捕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一種估算法,若要準確統計該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數量可采用逐個計數法,B錯誤;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只涉及某一年出生的灰松鼠,統計得到的曲線是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存活情況,根據題圖無法得知該地灰松鼠種群的數量變化,故不能推測出其種內競爭隨時間的變化情況,C錯誤;根據題圖可知,幼齡灰松鼠存活數下降最快,故對灰松鼠進行保護時應更加關注其幼體,D正確。
4.(不定項)(2023·山東卷)某種動物的種群具有阿利效應,該動物的種群初始密度與種群增長速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其中種群增長速率表示單位時間增加的個體數。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時,種群數量最終會降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時,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將種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對應的種群數量,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捕獲量
D.若自然狀態下該動物種群雌雄數量相等,人為提高雄性占比會使b點左移
AC 解析:據題圖分析,初始密度小于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即種群數量會下降,此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這種情況下種群數量最終會降為0,A正確。初始密度為a~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即種群數量下降,此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為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初始密度為b~c時,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當種群初始密度為c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因此在種群密度高于c時進行捕獲并使捕獲后的種群數量保持在c所對應的種群數量,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捕獲量,C正確。若自然狀態下該動物種群雌雄數量相等,從性別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種群繁殖,若人為提高雄性占比,會使性別比例失調,種群增長速率降低,則需要更大的種群密度才能使種群增長速率維持在0,即此時b點右移,D錯誤。
群落及其演替
1.“三看法”快速判斷捕食曲線中的被捕食者
2.明確群落的兩種空間結構
3.正確認識生態位
4.取樣器取樣法誤差三點歸納
5.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
6.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過程
內部因素 優勢種群 過度發展→改變光照、溫度和土壤養分狀況→內部環境變得不適于原種群,為其他種群的發生和發展創造條件
種內和種間關系的動態變化 新物種的侵入、定居,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加劇,還會導致其他新物種的侵入
外部環境因素 火災、澇災、病蟲害、嚴寒等改變演替過程
人類活動 建立人工群落: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
改變群落: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建造水庫等
考向1| 群落的特征
1.(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類生長在淺海的單子葉植物,常在不同潮帶形成海草床,具有極高的生產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種類及其分布見表。
分布潮帶 中潮帶 低潮帶 潮下帶上部 潮下帶下部
海草 種類 海神草 + + + -
齒葉海神草 - + + -
羽葉二藥藻 + + + +
二藥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無。
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可用樣方法調查某種海草的種群密度
B.海草葉片表面附著的藻類與海草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
C.據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種豐富度最高的潮帶是低潮帶和潮下帶上部
D.據表可知,生態位最寬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藥藻
D 解析:植物或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都可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A正確;海草葉片表面附著的藻類與海草競爭陽光等資源,二者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B正確;據題表可知,低潮帶和潮下帶上部分布的海草種類最多,物種豐富度最高,C正確;據題表可知,羽葉二藥藻和二藥藻分布的范圍最廣,故生態位最寬的海草是羽葉二藥藻和二藥藻,D錯誤。
考向2| 群落的演替及影響因素
2.(2023·湖南卷)瀕危植物云南紅豆杉(以下稱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郁閉度對其生長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對某區域無人為干擾生境和人為干擾生境的紅豆杉野生種群開展了調查研究。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但尚余主要上層喬木,保持原有生境特點。無人為干擾生境下紅豆杉野生種群年齡結構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紅豆杉野生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最合適的是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圖可知,無人為干擾生境中紅豆杉種群年齡結構類型為________。
(2)調查發現人為干擾生境中,樹齡≤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表明,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擇性采伐與紅豆杉生態位重疊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
(3)關于紅豆杉種群動態變化及保護的說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__________(填序號)。
①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6~25年樹齡植株的比例
③氣溫、干旱和火災是影響紅豆杉種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④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
⑤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解析:(1)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種群密度小,因此調查其種群密度時,應選取較大樣方面積。由題圖可知,樹齡≤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樹齡個體所占比例小,則紅豆杉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2)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可能使樹齡≤5年幼苗的死亡率升高,所以人為干擾生境樹齡≤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因為人為干擾生境下郁閉度下降,6~25年樹齡的個體能獲得更多的陽光,有利于其生長。若要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應選擇性采伐與紅豆杉生態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物,從而減少種間競爭。(3)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類活動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確;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0~5年樹齡植株的比例,②錯誤;氣溫、干旱和火災等自然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③正確;由題意可知,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④正確;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⑤錯誤。
答案:(1)400 紅豆杉種群密度小(或紅豆杉為高大喬木) 增長型 (2)人為干擾生境中的選擇性采伐和放牧使樹齡≤5年幼苗死亡率升高 紅豆杉是喜陽喬木,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利于6~25年樹齡紅豆杉生存 高 (3)①③④(共42張PPT)
專題九 種群和群落
專題體系 重構建
01
1.(選擇性必修2 P2圖1-1)黑光燈誘捕昆蟲和性外激素誘殺害蟲的原理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分別屬于生態系統中的何種信息傳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同
前者利用了昆蟲的趨光性,屬于物理信息;后者利用了昆蟲之間通過化學物質傳遞信息的原理,屬于化學信息
2.(選擇性必修2 P3正文)用標記重捕法調查某種鼠的種群密度時,試舉出調查結果低于真實值的兩種情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選擇性必修2 P5“探究·實踐”)樣方法中強調隨機取樣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標記物導致該種鼠行動不便,更易被捕;標記到重捕的時間間隔過短,且在標記鼠密集處重捕
確保所選擇的樣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使通過樣方法統計的結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實的情況
4.(選擇性必修2 P6“生物科技進展”)除樣方法和標記重捕法外,調查種群數量的方法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用紅外觸發相機拍攝照片或視頻;②根據動物的糞便特征計數;③通過動物的聲音特征進行計數
5.(選擇性必修2 P11“探究·實踐”)(1)在“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在時間上形成________,因此不需要設置空白對照組,但要獲得準確的實驗數據,必須__________,求平均值。
(2)10 mL培養液,25 ℃培養條件下,培養后期,酵母菌種群密度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著酵母菌數量的增加,培養液中營養物質、氧氣等越來越少,有害代謝物質積累,pH改變,種內斗爭加劇
自身對照
重復實驗
6.(選擇性必修2 P16小字部分)簡述密度制約因素對鼠種群數量的影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選擇性必修2 P28“與社會的聯系”)漁業生產中,為了使人工池塘中養殖的魚類能充分利用資源,提高效益,可采取何種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鼠的種群密度越大,越容易造成食物短缺,流行病越容易傳播,種群數量隨之減少;種群數量減少后,對食物的競爭減少,疾病不容易傳播,種群數量又會慢慢增加
選擇生態位不同的魚類(食性和生存空間不同的魚類)
8.(選擇性必修2 P29“概念檢測”)下圖a、b分別代表兩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內植物的分布狀況,請據圖分析:
(1)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著不同的植物類群,不是群落的垂直結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處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屬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2)b處的動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層現象,這種現象與植物的分層有何關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說:“b處樺樹高低錯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結構,而野草叢比較矮小,只存在水平結構。”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
不對。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種生物占據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同種生物如樺樹的高低屬于種群層次,不能構成垂直結構。矮小的野草叢既有垂直結構也有水平結構
9.(選擇性必修2 P35“思考·討論”)某沙地的優勢種是耐風沙與干旱的灌木而不是草本或喬木。一般這類灌木的根莖干重比大于喬木,則其適應性較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選擇性必修2 P41正文)如果一塊棄耕農田位于半干旱地區,群落演替最可能發展到哪個階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灌木樹冠低矮,具有很強的防風固沙能力,根系發達,能從土壤中吸收較多水分
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
處于半干旱地區,受水分影響,棄耕農田最可能演替到草本植物階段或稀疏的灌木階段
高頻考點 精研析
02
1.種群密度調查的誤差分析
(1)標記重捕法誤差分析
①估算結果______的四點原因
考點一 種群及其動態
偏大
②估算結果______的兩點原因
偏小
(2)樣方法誤差歸納
(3)抽樣檢測法誤差三點歸納
2.種群數量變化的模型分析
3.坐標模型中K值確認與λ值變動分析
(1)K值確認:K值即一定的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實際環境中種群數量往往在K值上下______,如圖所示:
波動
(2)λ值變動分析:種群數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數增長,第二年數量為第一年的λ倍,因此,若λ=1,則種群數量不變(穩定);若________,則種群數量增長;若λ>1且恒定時種群數量呈__________增長;若_________,則種群數量下降。如下圖所示:
λ>1
“J”形
λ<1
考向1| 種群數量特征及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
1.(2022·山東卷)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若在某封閉魚塘中捕獲了1 000 條魚售賣,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獲了950條魚。假設魚始終保持均勻分布,則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約為( )
A.2×104條 B.4×104條
C.6×104條 D.8×104條
√
[審題指導] 將題干文字信息轉化為公式:“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N,則有第一次捕獲總數/N=第二次捕獲總數/(N-第一次捕獲總數),求出N即為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
A 解析:由題干信息“根據所捕獲動物占該種群總數的比例可估算種群數量”,假設該種群總數為x,則有1 000/x=950/(x-1 000),計算得x=2×104,即該魚塘中魚的初始數量為2×104條,A正確,B、C、D錯誤。
2.(2024·山東卷)棉蚜是個體微小、肉眼可見的害蟲。與不抗棉蚜棉花品種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種體內某種次生代謝物的含量高,該次生代謝物對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統計棉田不同害蟲物種的相對數量時可用目測估計法
B.棉蚜天敵對棉蚜種群的作用強度與棉蚜種群的密度有關
C.提高棉花體內該次生代謝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屬于化學防治
D.若用該次生代謝物防治棉蚜,需評估其對棉蚜天敵的影響
√
C 解析:統計棉田不同害蟲物種的相對數量時可用目測估計法,根據預先設計的多度等級進行估算,A正確;天敵屬于密度制約因素,棉蚜天敵對棉蚜種群的作用強度與棉蚜種群的密度有關,B正確;提高棉花體內該次生代謝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屬于生物防治,C錯誤;該次生代謝物可能殺死棉蚜天敵,所以需評估其對棉蚜天敵的影響,D正確。
考向2| 種群數量變化及影響因素
3.(2023·山東卷)對某地灰松鼠群體中某年出生的所有個體進行逐年觀察,并統計了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況,結果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所觀察的這些灰松鼠構成一個種群
B.準確統計該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數量需用標記重捕法
C.據圖可推測出該地的灰松鼠種內競爭逐年減弱
D.對灰松鼠進行保護時應更加關注其幼體
√
D 解析:種群包括一定自然區域中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而不是僅指同一年出生的所有個體,A錯誤;標記重捕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一種估算法,若要準確統計該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數量可采用逐個計數法,B錯誤;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只涉及某一年出生的灰松鼠,統計得到的曲線是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存活情況,根據題圖無法得知該地灰松鼠種群的數量變化,故不能推測出其種內競爭隨時間的變化情況,C錯誤;根據題圖可知,幼齡灰松鼠存活數下降最快,故對灰松鼠進行保護時應更加關注其幼體,D正確。
4.(不定項)(2023·山東卷)某種動物的種群具有阿利效應,該動物的種群初始密度與種群增長速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如圖所示。其中種群增長速率表示單位時間增加的個體數。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時,種群數量最終會降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時,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將種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對應的種群數量,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捕獲量
D.若自然狀態下該動物種群雌雄數量相等,人為提高雄性占比會使b點左移
√
√
AC 解析:據題圖分析,初始密度小于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即種群數量會下降,此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這種情況下種群數量最終會降為0,A正確。初始密度為a~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即種群數量下降,此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為b時,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初始密度為b~c時,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錯誤。當種群初始密度為c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最有利于種群數量快速增長,因此在種群密度高于c時進行捕獲并使捕獲后的種群數量保持在c所對應的種群數量,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捕獲量,C正確。若自然狀態下該動物種群雌雄數量相等,從性別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種群繁殖,若人為提高雄性占比,會使性別比例失調,種群增長速率降低,則需要更大的種群密度才能使種群增長速率維持在0,即此時b點右移,D錯誤。
1.“三看法”快速判斷捕食曲線中的被捕食者
考點二 群落及其演替
2.明確群落的兩種空間結構
3.正確認識生態位
4.取樣器取樣法誤差三點歸納
5.初生演替與次生演替的區別
6.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過程
內部因素 優勢種群 過度發展→改變光照、溫度和土壤養分狀況→內部環境變得不適于原種群,為其他種群的發生和發展創造條件
種內和種間關系的動態變化 _________的侵入、定居,種內競爭和種間競爭加劇,還會導致其他新物種的侵入
外部環境因素 火災、澇災、病蟲害、嚴寒等改變演替過程
__________ 建立人工群落: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等
改變群落:放火燒山、砍伐森林、開墾土地、建造水庫等
新物種
人類活動
考向1| 群落的特征
1.(2023·海南卷)海草是一類生長在淺海的單子葉植物,常在不同潮帶形成海草床,具有極高的生產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種類及其分布見表。
分布潮帶 中潮帶 低潮帶 潮下帶上部 潮下帶下部
海草
種類 海神草 + + + -
齒葉海神草 - + + -
羽葉二藥藻 + + + +
二藥藻 + + + +
海菖蒲 - + + -
注:“+”表示存在,“-”表示無。
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可用樣方法調查某種海草的種群密度
B.海草葉片表面附著的藻類與海草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
C.據表可知,海草群落物種豐富度最高的潮帶是低潮帶和潮下帶上部
D.據表可知,生態位最寬的海草是海神草和二藥藻
√
D 解析:植物或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都可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A正確;海草葉片表面附著的藻類與海草競爭陽光等資源,二者的種間關系是種間競爭,B正確;據題表可知,低潮帶和潮下帶上部分布的海草種類最多,物種豐富度最高,C正確;據題表可知,羽葉二藥藻和二藥藻分布的范圍最廣,故生態位最寬的海草是羽葉二藥藻和二藥藻,D錯誤。
考向2| 群落的演替及影響因素
2.(2023·湖南卷)瀕危植物云南紅豆杉(以下稱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郁閉度對其生長有重要影響。研究人員對某區域無人為干擾生境和人為干擾生境的紅豆杉野生種群開展了調查研究。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但尚余主要上層喬木,保持原有生境特點。無人為干擾生境下紅豆杉野生種群年齡結構的調查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紅豆杉野生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最合適的是______(填“1”“20”或“400”)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圖可知,無人為干擾生境中紅豆杉種群年齡結構類型為________。
(2)調查發現人為干擾生境中,樹齡≤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表明,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高1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選擇性采伐與紅豆杉生態位重疊度________(填“高”或“低”)的部分植物,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
(3)關于紅豆杉種群動態變化及保護的說法,下列敘述正確的是____ (填序號)。
①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
②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6~25年樹齡植株的比例
③氣溫、干旱和火災是影響紅豆杉種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④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
⑤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人工繁育
解析:(1)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種群密度小,因此調查其種群密度時,應選取較大樣方面積。由題圖可知,樹齡≤5的幼苗所占比例大,而老年樹齡個體所占比例小,則紅豆杉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2)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可能使樹齡≤5年幼苗的死亡率升高,所以人為干擾生境樹齡≤5年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比無人為干擾生境中6~25年樹齡紅豆杉的比例高11%,可能是因為人為干擾生境下郁閉度下降,6~25年樹齡的個體能獲得更多的陽光,有利于其生長。若要有利于紅豆杉野生種群的自然更新,應選擇性采伐與紅
豆杉生態位重疊度高的部分植物,從而減少種間競爭。(3)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類活動會改變紅豆杉林的群落結構和群落演替速度,①正確;在無人為干擾生境中播撒紅豆杉種子將提高0~5年樹齡植株的比例,②錯誤;氣溫、干旱和火災等自然因素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因此被稱為非密度制約因素,③正確;由題意可知,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氣候變濕潤后可改變紅豆杉的種群結構并增加種群數量,④正確;保護紅豆杉野生種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護區,⑤錯誤。
答案:(1)400 紅豆杉種群密度小(或紅豆杉為高大喬木) 增長型 (2)人為干擾生境中的選擇性采伐和放牧使樹齡≤5年幼苗死亡率升高 紅豆杉是喜陽喬木,選擇性采伐和放牧等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利于6~25年樹齡紅豆杉生存 高 (3)①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