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模塊檢測卷(課件 練習,共2份)蘇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模塊檢測卷(課件 練習,共2份)蘇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

資源簡介

模塊檢測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科研團隊找到了推算雪豹種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復取樣法。科研團隊在祁連山(該地氣溫常年較低)某區域內(該區域面積約為800 km2)布設的60臺紅外相機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連續拍攝了3個多月,最終確定該區域約有24只雪豹。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
若要預測雪豹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則需要調查雪豹種群的性別比例
對于猛獸的種群密度調查通常不適合采用標志重捕法
該區域的種群密度約為3(只/100 km2)
溫度是祁連山雪豹種群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2.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種群的增長往往表現為“S”型曲線,以下關于“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  )
當種群數量超過K/2時,種群增長速率減慢,其對應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
保護有益動物,應盡可能改善環境條件,提高環境容納量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在四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上述三種小魚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三種小魚的存活率如圖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
池塘內的種間關系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變得更復雜
捕食者數量為2時,捕食者的食物主要來源于甲和丙
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與捕食者的數量呈負相關
投放捕食者后,四個水池中小魚的種群密度都會改變
4.20世紀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進入新疆,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研究發現,新疆某地褐家鼠種群的周限增長率為1.247(t+1年與t年種群數量的比值),種群年齡結構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該種群老年個體占比較低,屬于衰退型種群
依據其年齡結構和周限增長率推測,該種群很難被去除
該種群擴大過程中,當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提高,食物網更復雜
作為近緣物種,褐家鼠與當地的鼠類具有相同的種群增長能力
5.麻黃屬植物的受粉時間每年有很大差異,但都與7月的滿月緊密聯系在一起,就連幼小的無法進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滿月峰值時從毛孔形珠孔處滲出傳粉滴(花蜜),吸引傳粉昆蟲。分析上述材料,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滿月、花蜜都屬于物理信息
麻黃屬植物分泌花蜜,吸引傳粉昆蟲,這只能說明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種間關系
題中所涉及的信息傳遞都是雙向的
每年7月,麻黃屬植物開花與傳粉昆蟲的成熟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6.(2024·南京開學考)天山山脈沿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從山腳到山頂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類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從山腳到山頂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和溫度的影響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通過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陽光、溫度和水分的變化而發生季節性變化
7.某水域生活著多種海藻、以藻類為食的水虱、水虱的天敵隆頭魚等。柏桉藻侵入該水域后很快成為優勢種。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若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研究發現,很多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據題分析,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
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
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
水虱和柏桉藻之間存在原始合作的種間關系
隆頭魚不會影響水虱對不同海藻的捕食
8.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經過5萬年的演替,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群落演替最終都會到達一個與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狀態
該地區人類的開墾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
除了人類活動外,外界環境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等也會影響群落演替
9.磷(P)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營養元素之一,湖水中P會隨生物遺體殘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若僅考慮P循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水中P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頂端
定期清除底泥對減緩兩種類型湖泊富營養化具有同等效果
減少外源P的輸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的關鍵措施
相同條件下,淺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發生富營養化
10.(2024·江西臨川模擬)為改善某風景河的水質,美化環境,環境綜合治理部門利用生態浮床技術在水上種植美人蕉,以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下列有關美人蕉在生態浮床中應用原理的敘述,正確的是 (  )
美人蕉通過吸收水體中含氮、磷等的有機污染物,以改善水質
美人蕉通過遮光抑制藻類的過度繁殖,以防止水華的發生
美人蕉的引入可豐富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提高恢復力穩定性
美人蕉既能改善水體,又有觀賞價值,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1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主要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調查生物群落內各物種之間的取食與被取食關系,可構建食物鏈
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
歸類各食物鏈中處于相同環節的所有物種,可構建相應的營養級
測算主要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
12.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不僅在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顯著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天然林的抵抗力穩定性強,全球氣候變化對其影響不大
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溫室效應的形成
碳循環中無機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13.(2024·徐州模擬)“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是一種遷徙性的瀕危鳥類,青頭潛鴨和綠頭鴨的食性基本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若青頭潛鴨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環境容納量降低,其遺傳多樣性將會下降
若一只鷹捕食了一只背頭潛鴨,則該鷹就獲得了這只潛鴨能量的10%~20%
日照長短會影響青頭潛鴨種群的繁殖
為吸引異性,青頭潛鴨會跳“獨特舞步”,說明行為信息能促進種群的繁衍
14.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入侵的抗性,結果如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注:NRI指數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
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
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
NRI指數越大,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強
應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來防控其入侵
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15.科研小組對某地甲、乙兩個動物種群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繪制了以下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甲、乙種群數量均增加的時間段是O~t3
乙種群在O~t1段的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甲種群在t5時的K值等于在t3時的K值
據曲線變化推測,兩者的種間關系很可能是捕食
16.生態位是指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及與相關種群、棲息地等因素之間的關系與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不同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會出現重疊現象
同一環境中的兩個生態位相同的物種,常常會由于食物或生活資源而發生競爭
兩種鳥的覓食生境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
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某種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
17.如圖表示生物體的同化量在三個主要生命活動間分配的情況:①用于產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與其他物種爭奪相同資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甲能量分配模式會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呈現為增長型
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有較大重疊
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會使該種群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基本保持穩定
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乙、丙、丁三種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18.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塞罕壩分布著大面積針葉純林。現計劃引入多種闊葉樹種,把部分純林改造成異齡復層混交林,增強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態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明顯大于間接價值
營造復層混交林可以提高該群落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純林改造為混交林可直接增加此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
人為改造森林應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
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
19.(12分)生態浮床是指將植物種植在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技術。下圖1為生態浮床的構造,圖2表示某水體中鯽魚的種群數量Nt與Nt+1/Nt的關系圖(Nt、Nt+1分別表示第t年、第t+1年的種群數量)。回答下列問題:
(1)(4分)如果圖1中流入的污水分別來自生活污水和化工廠排放的污水,其進行水體修復的原理    (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圖1中的生態浮床可以抑制藻類生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兩點)。
(3)(3分)若要掌握水體中鯽魚數量變化,調查水體中鯽魚的種群密度應采用    法。依據圖2分析A時刻,鯽魚種群的年齡結構是    。若要持續捕撈鯽魚并獲得高產,最好選擇圖2中   (填“A”“B”“C”或“D”)時刻進行捕撈。
(4)(2分)請在圖3中繪出O~t年間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并在圖中標出D時刻及對應的種群數量。
20.(12分)原產于中美洲的福壽螺現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等多個國家,已成為世界性的外來入侵生物。為了尋找防治措施,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地3種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壽螺種群密度,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7分)福壽螺入侵,會使當地群落演替的     發生明顯改變。剛入侵時,福壽螺的種群增長大致呈“    ”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兩點),
在此期間,其種群增長率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2)(5分)調查福壽螺種群密度時可采用樣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據圖中信息,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提出在旱地和水田生境中對福壽螺進行防治的合理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12分)生態浮床是指將植物種植于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技術。如圖為某水域中生態浮床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2分)生態浮床中的植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    ,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    現象。
(2)(3分)生態浮床既具有處理污水的功能,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價值。
(3)(6分)該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動態平衡,體現了生態系統的    穩定性,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影響該穩定性的內部因素是物種的豐富度和            。
(4)(1分)若植食性魚類攝入的藻類含480 J能量,其糞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為180 J,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動的能量為60 J,要滿足植食性魚類正常生長,則至少需要藻類固定    J的太陽能。
22.(12分)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1)(1分)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作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價值。
(2)(4分)某濕地因過度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壞,這是因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過了湖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其    穩定性減弱。
(3)(2分)若將(2)中的濕地改為濕地公園,則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人類活動往往可以改變演替的        。
(4)(1分)農田生態系統中,一個生長季節收獲的農作物所含有的能量為m,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n,這些農作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5)(4分)改造后的濕地中,有一條食物鏈為甲(w1)→乙(w2)→丙(w3),括號內為該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況下測算,發現w2遠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能夠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棲息和產卵場所。研究者在人工魚礁養魚,其中部分能量流動如下圖。(字母表示能量,單位:kJ)
(1)(5分)該人工魚礁中魚類的生物量大于天然海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膽主要以覆蓋在巖石上的藻類或海草為食,缺少海膽天敵的人工漁礁中魚類生物多樣性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圖中字母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到植食性魚類的能量傳遞效率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動物類群,以浮游植物、細菌、碎屑等為食物,而它們自身又是很多海洋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浮游動物的分布與海洋環境密切相關。研究者調查了天然海域、海帶養殖區、牡蠣養殖區、人工魚礁區四個區域浮游動物的豐富度,發現人工魚礁區浮游動物豐富度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兩點即可)。
模塊檢測卷
1.A [若要預測雪豹種群的未來發展趨勢,則需要調查雪豹種群的年齡結構,A錯誤;雪豹是比較兇猛的動物,生活在隱蔽、復雜的環境中,不適合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正確;該區域的種群密度約為24/8=3(只/100 km2),C正確;溫度是影響祁連山雪豹種群的非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
2.A [在種群“S”型增長曲線中,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當種群數量超過K/2時,種群增長速率減慢,但其對應的年齡結構仍為增長型,A錯誤;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確;消除有害動物可通過改變環境降低其環境容納量;保護有益動物,則應盡可能改善環境條件,提高環境容納量,D正確。]
3.A [由題意可知,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所以池塘內的種間關系不會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變得更復雜,A錯誤;與對照組(捕食者為0時)相比,捕食者數量為2時,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可推測捕食者的食物主要來源于甲和丙,B正確;隨捕食者數量的增多,丙的存活率降低,即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減少,所以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與捕食者的數量呈負相關,C正確;由圖可知,投放捕食者后,甲、乙、丙的存活率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四個水池中小魚的種群密度都會改變,D正確。]
4.B [該種群老年個體占比較低,屬于增長型種群,A錯誤;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周限增長率為1.247(t+1年與t年種群數量的比值),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J”型,種群數量增長較快,很難被去除,B正確;該種群擴大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當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降低,食物網更簡單,C錯誤;作為近緣物種,褐家鼠引進新疆后,從周限增長率來看,其種群增長能力強,在與當地的鼠類競爭中占優勢,D錯誤。]
5.D [滿月屬于物理信息,花蜜屬于化學信息,滿月這種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A、C錯誤;麻黃屬植物分泌花蜜,吸引傳粉昆蟲來傳粉,這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B錯誤。]
6.C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確;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通過樣方法進行調查,C錯誤;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D正確。]
7.D [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若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故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A正確;本地藻與柏桉藻的種間關系為競爭,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B正確;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且偏好取食本地藻,但分開也能很好生活,水虱和柏桉藻之間存在原始合作的種間關系,C正確;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隆頭魚會影響水虱對不同海藻的捕食,D錯誤。]
8.B [無論是初生演替還是次生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A正確;該地區的演替是朝著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的方向進行,人類的開墾活動沒有改變演替的方向,而是改變了演替的速度,B錯誤;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因此可判斷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C正確;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等,D正確。]
9.D [水中P可被生產者吸收利用,生物體內的含磷化合物會被分解,不會積累在食物鏈頂端,A錯誤;結合題干“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可知,定期清除底泥對減緩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具有較好的效果,對深水型湖泊富營養化效果不大,B錯誤;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減少外源P的輸入是控制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的關鍵措施,C錯誤;磷(P)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營養元素之一,湖水中P會隨生物遺體殘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故相同條件下,淺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發生富營養化,D正確。]
10.B [美人蕉等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機物,其可以通過吸收水體中的無機污染物改善水質,A錯誤;水華是由于氮、磷元素排放過多,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引起的,而浮床植物可通過遮光抑制水中藻類過度繁殖,減少水華發生,B正確;建設生態浮床能提高物種豐富度,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C錯誤;美人蕉能改善水體,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美人蕉的觀賞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11.D [生物群落中各物種間通過捕食關系建立食物鏈,A正確;錯綜復雜的食物鏈構成食物網,B正確;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的總和,C正確;測算全部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D錯誤。]
12.C [天然林由于組成成分復雜,群落結構就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就強,但全球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天然林的成長,A錯誤;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減緩溫室效應的形成過程,但不能消除已經形成的溫室效應,B錯誤;碳循環中無機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正確;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起調節作用的間接價值,D錯誤。]
13.B [若青頭潛鴨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環境容納量降低,其遺傳多樣性將會下降,A正確;10%~20%是相鄰兩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而一只鷹、一只背頭潛鴨不是該營養級含有的全部能量,B錯誤;青頭潛鴨求偶時的舞步屬于行為信息,有利于種群的繁衍,D正確。]
14.D [分析圖1可知,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所以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A正確;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說明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入侵強度越低,B正確;圖2顯示,NRI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NRI指數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競爭越激烈,抵抗入侵能力越強,導致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C正確;若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該物種可能會成為威脅本土植物的入侵物種,也有可能與紫莖澤蘭進行近緣雜交,導致紫莖澤蘭和它的近緣物種進一步擴散,D錯誤。]
15.AD [甲種群在O~t5時間段,種群增長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種群數量增加,而乙種群在t2~t4段,λ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A錯誤;乙種群在O~t1段λ大于1,且數值恒定,所以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B正確;K值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所以甲種群在t5時的K值等于在t3時的K值,C正確;圖中甲種群數量一直增加,乙種群先增加,后減少,再穩定,二者不是捕食關系,D錯誤。]
16.ABD [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僅覓食生境相同,生態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錯誤。]
17.ABC [甲能量主要分配給后代,則后代的數量會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的種群密度呈增大趨勢,A正確;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競爭,則說明乙生物與其他生物競爭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有較大重疊,B正確;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選擇壓力,用于與其他物種爭奪相同資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產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別不大,說明該種群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基本保持穩定,C正確;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則分配給后代的能量較低,所以乙、丙兩種能量分配模式可能會起到相似的效果,D錯誤。]
18.BD [改造后的森林增強了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態功能,這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間接價值明顯大于直接價值,A錯誤;與純林相比,營造復層混交林增加了植被類型,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可以提高該群落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B正確;純林植被單一,改造為混交林后,增加了植被類型,直接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C錯誤;人為改造森林應以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D正確。]
19.(1)不相同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可被(根系富集的)微生物降解,來自化工廠的污水主要富含氮、磷等物質,可被植物根系吸收或吸附
(2)生態浮床遮光使藻類得不到充足的光照;生態浮床中的植物能吸收水體中N、P等無機鹽,使藻類得不到充足的無機養料
(3) 標志重捕 衰退型 C
(4)
20.(1) 速度和方向 J 食物充裕、空間充足、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 不變
(2)福壽螺移動能力較弱,活動范圍小 進行水旱輪作,旱地環境可有效降低福壽螺的環境容納量
21.(1)生產者 分層 (2)間接價值和直接
(3)抵抗力 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 (4)1 200
解析 (1)生態浮床中的植物屬于生產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3)受到污水的干擾后仍能保持動態平衡,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分析,影響其穩定性的內部因素是物種的豐富度(組成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4)植食性魚類的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480-240=240(J),根據能量傳遞效率可知,要滿足植食性魚類正常生長,至少需要藻類固定的太陽能為240÷20%=1200(J)。
22.(1)間接 (2)自我調節能力 抵抗力
(3)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4)大于 (5)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還有一部分能量流入與乙同一營養級的其他種群
解析 (2)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類活動排放過多的污染物,超過了湖泊凈化能力,其自我調節能力幾乎喪失,抵抗力穩定性減弱。(4)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散失外,還流向下一營養級和流向分解者。該農田生態系統中,一個生長季節收獲的農作物所含總能量為m,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n,這些農作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大于m+n。(5)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還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營養級的其他種群,故正常情況下乙獲得的能量w2遠小于w1/10。
23.(1)投入飼料增加了人工魚礁的能量輸入 海膽數量增加,藻類等數量減少,造成魚類食物減少
(2)植食性魚類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b+e+h-m-n)/a×100%
(3)人工魚礁為浮游動物提供棲息和產卵場所;海洋動物的糞便、碎屑為浮游動物提供食物(共49張PPT)
模塊檢測卷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A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科研團隊找到了推算雪豹種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復取樣法。科研團隊在祁連山(該地氣溫常年較低)某區域內(該區域面積約為800 km2)布設的60臺紅外相機在海拔2 100~4 100 m的深山中連續拍攝了3個多月,最終確定該區域約有24只雪豹。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若要預測雪豹種群未來的發展趨勢,則需要調查雪豹種群的性別比例
B.對于猛獸的種群密度調查通常不適合采用標志重捕法
C.該區域的種群密度約為3(只/100 km2)
D.溫度是祁連山雪豹種群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解析 若要預測雪豹種群的未來發展趨勢,則需要調查雪豹種群的年齡結構,A錯誤;
雪豹是比較兇猛的動物,生活在隱蔽、復雜的環境中,不適合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正確;
該區域的種群密度約為24/8=3(只/100 km2),C正確;
溫度是影響祁連山雪豹種群的非密度制約因素,D正確。
2.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總是有限的,種群的增長往往表現為“S”型曲線,以下關于“S”型曲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當種群數量超過K/2時,種群增長速率減慢,其對應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
B.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
D.保護有益動物,應盡可能改善環境條件,提高環境容納量
A
解析 在種群“S”型增長曲線中,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的增長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當種群數量超過K/2時,種群增長速率減慢,但其對應的年齡結構仍為增長型,A錯誤;
種群數量在未達到K值之前,種群數量一直在增加,所以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確;
消除有害動物可通過改變環境降低其環境容納量;保護有益動物,則應盡可能改善環境條件,提高環境容納量,D正確。
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在四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上述三種小魚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三種小魚的存活率如圖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A
A.池塘內的種間關系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變得更復雜
B.捕食者數量為2時,捕食者的食物主要來源于甲和丙
C.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與捕食者的數量呈負相關
D.投放捕食者后,四個水池中小魚的種群密度都會改變
解析 由題意可知,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的三種小魚,三者之間無相互捕食關系,所以池塘內的種間關系不會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變得更復雜,A錯誤;
與對照組(捕食者為0時)相比,捕食者數量為2時,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可推測捕食者的食物主要來源于甲和丙,B正確;
隨捕食者數量的增多,丙的存活率降低,即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減少,所以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與捕食者的數量呈負相關,C正確;
由圖可知,投放捕食者后,甲、乙、丙的存活率都發生了變化,所以四個水池中小魚的種群密度都會改變,D正確。
A.池塘內的種間關系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變得更復雜
B.捕食者數量為2時,捕食者的食物主要來源于甲和丙
C.丙在競爭中獲得的資源量與捕食者的數量呈負相關
D.投放捕食者后,四個水池中小魚的種群密度都會改變
4.20世紀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進入新疆,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研究發現,新疆某地褐家鼠種群的周限增長率為1.247(t+1年與t年種群數量的比值),種群年齡結構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B
A.該種群老年個體占比較低,屬于衰退型種群
B.依據其年齡結構和周限增長率推測,該種群很難被去除
C.該種群擴大過程中,當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提高,食物網更復雜
D.作為近緣物種,褐家鼠與當地的鼠類具有相同的種群增長能力
解析 該種群老年個體占比較低,屬于增長型種群,A錯誤;
該種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周限增長率為1.247(t+1年與t年種群數量的比值),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為“J”型,種群數量增長較快,很難被去除,B正確;
該種群擴大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危害,當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降低,食物網更簡單,C錯誤;
作為近緣物種,褐家鼠引進新疆后,從周限增長率來看,其種群增長能力強,在與當地的鼠類競爭中占優勢,D錯誤。
A.該種群老年個體占比較低,屬于衰退型種群
B.依據其年齡結構和周限增長率推測,該種群很難被去除
C.該種群擴大過程中,當地生態系統物種豐富度提高,食物網更復雜
D.作為近緣物種,褐家鼠與當地的鼠類具有相同的種群增長能力
5.麻黃屬植物的受粉時間每年有很大差異,但都與7月的滿月緊密聯系在一起,就連幼小的無法進行受粉的球果也在滿月峰值時從毛孔形珠孔處滲出傳粉滴(花蜜),吸引傳粉昆蟲。分析上述材料,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滿月、花蜜都屬于物理信息
B.麻黃屬植物分泌花蜜,吸引傳粉昆蟲,這只能說明信息傳遞可以調節種間關系
C.題中所涉及的信息傳遞都是雙向的
D.每年7月,麻黃屬植物開花與傳粉昆蟲的成熟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解析 滿月屬于物理信息,花蜜屬于化學信息,滿月這種信息的傳遞是單向的,A、C錯誤;
麻黃屬植物分泌花蜜,吸引傳粉昆蟲來傳粉,這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B錯誤。
D
6.(2024·南京開學考)天山山脈沿東西向橫貫新疆中部,天山北麓從山腳到山頂依次是荒漠、草原、森林、草甸等群落類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從山腳到山頂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水分和溫度的影響
B.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C.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通過標志重捕法進行調查
D.群落的外貌和結構會隨陽光、溫度和水分的變化而發生季節性變化
解析 天山北麓各群落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正確;
研究天山北麓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通過樣方法進行調查,C錯誤;
由于陽光、溫度和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D正確。
C
7.某水域生活著多種海藻、以藻類為食的水虱、水虱的天敵隆頭魚等。柏桉藻侵入該水域后很快成為優勢種。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若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研究發現,很多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據題分析,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  )
A.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
B.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
C.水虱和柏桉藻之間存在原始合作的種間關系
D.隆頭魚不會影響水虱對不同海藻的捕食
D
解析 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若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故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A正確;
本地藻與柏桉藻的種間關系為競爭,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有助于柏桉藻獲得競爭優勢,B正確;
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水虱附著在柏桉藻上且偏好取食本地藻,但分開也能很好生活,水虱和柏桉藻之間存在原始合作的種間關系,C正確;
柏桉藻含有一種能引起動物不適的化學物質,隆頭魚吞食水虱時誤吞柏桉藻,會將兩者吐出,柏桉藻能為水虱提供庇護場所,水虱更偏好取食本地藻,隆頭魚會影響水虱對不同海藻的捕食,D錯誤。
8.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經過5萬年的演替,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演替最終都會到達一個與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狀態
B.該地區人類的開墾活動改變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
D.除了人類活動外,外界環境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等也會影響群落演替
B
解析 無論是初生演替還是次生演替,最終都會達到一個與群落所處環境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狀態,A正確;
該地區的演替是朝著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的方向進行,人類的開墾活動沒有改變演替的方向,而是改變了演替的速度,B錯誤;
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因此可判斷上述演替過程中,群落中物種數量減少、群落結構越來越簡單,C正確;
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環境的變化,生物的遷入、遷出,群落內部種群相互關系的發展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等,D正確。
9.磷(P)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營養元素之一,湖水中P會隨生物遺體殘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若僅考慮P循環,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水中P沿食物鏈在生物體內聚集,最終積累在食物鏈頂端
B.定期清除底泥對減緩兩種類型湖泊富營養化具有同等效果
C.減少外源P的輸入是控制深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的關鍵措施
D.相同條件下,淺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發生富營養化
D
解析 水中P可被生產者吸收利用,生物體內的含磷化合物會被分解,不會積累在食物鏈頂端,A錯誤;
結合題干“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可知,定期清除底泥對減緩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具有較好的效果,對深水型湖泊富營養化效果不大,B錯誤;
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減少外源P的輸入是控制淺水型湖泊富營養化的關鍵措施,C錯誤;
磷(P)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營養元素之一,湖水中P會隨生物遺體殘骸、排泄物等沉入底泥,而當遇到風浪擾動時,淺水型湖泊底泥中的P會進入上層水體而被生物重新利用,深水型湖泊因水體過深,底泥中的P無法被風浪擾動進入上層水體,故相同條件下,淺水型湖泊比深水型湖泊更易發生富營養化,D正確。
10.(2024·江西臨川模擬)為改善某風景河的水質,美化環境,環境綜合治理部門利用生態浮床技術在水上種植美人蕉,以吸附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下列有關美人蕉在生態浮床中應用原理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美人蕉通過吸收水體中含氮、磷等的有機污染物,以改善水質
B.美人蕉通過遮光抑制藻類的過度繁殖,以防止水華的發生
C.美人蕉的引入可豐富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提高恢復力穩定性
D.美人蕉既能改善水體,又有觀賞價值,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B
解析 美人蕉等浮床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有機物,其可以通過吸收水體中的無機污染物改善水質,A錯誤;
水華是由于氮、磷元素排放過多,導致藻類大量繁殖引起的,而浮床植物可通過遮光抑制水中藻類過度繁殖,減少水華發生,B正確;
建設生態浮床能提高物種豐富度,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C錯誤;
美人蕉能改善水體,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美人蕉的觀賞價值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D錯誤。
11.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主要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調查生物群落內各物種之間的取食與被取食關系,可構建食物鏈
B.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的食物網
C.歸類各食物鏈中處于相同環節的所有物種,可構建相應的營養級
D.測算主要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
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物種間通過捕食關系建立食物鏈,A正確;
錯綜復雜的食物鏈構成食物網,B正確;
營養級是指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的總和,C正確;
測算全部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D錯誤。
D
12.我國天然林保護工程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不僅在生態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還顯著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天然林的抵抗力穩定性強,全球氣候變化對其影響不大
B.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消除溫室效應的形成
C.碳循環中無機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
D.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C
解析 天然林由于組成成分復雜,群落結構就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就強,但全球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天然林的成長,A錯誤;
減少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可減緩溫室效應的形成過程,但不能消除已經形成的溫室效應,B錯誤;
碳循環中無機碳(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進入生物群落,C正確;
天然林保護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主要體現了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起調節作用的間接價值,D錯誤。
13.(2024·徐州模擬)“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是一種遷徙性的瀕危鳥類,青頭潛鴨和綠頭鴨的食性基本相同。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若青頭潛鴨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環境容納量降低,其遺傳多樣性將會下降
B.若一只鷹捕食了一只背頭潛鴨,則該鷹就獲得了這只潛鴨能量的10%~20%
C.日照長短會影響青頭潛鴨種群的繁殖
D.為吸引異性,青頭潛鴨會跳“獨特舞步”,說明行為信息能促進種群的
繁衍
B
解析 若青頭潛鴨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環境容納量降低,其遺傳多樣性將會下降,A正確;
10%~20%是相鄰兩個營養級的能量傳遞效率,而一只鷹、一只背頭潛鴨不是該營養級含有的全部能量,B錯誤;
青頭潛鴨求偶時的舞步屬于行為信息,有利于種群的繁衍,D正確。
14.研究者探究本土植物對外來物種紫莖澤蘭入侵的抗性,結果如下。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D
注:NRI指數值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
A.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
B.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
C.NRI指數越大,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強
D.應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來防控其入侵
解析 分析圖1可知,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所以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A正確;
灌木層物種多樣性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說明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入侵強度越低,B正確;
圖2顯示,NRI指數越大,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NRI指數越大,表示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親緣關系越近,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本地物種與紫莖澤蘭間的競爭越激烈,抵抗入侵能力越強,導致紫莖澤蘭入侵強度越低,C正確;
若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該物種可能會成為威脅本土植物的入侵物種,也有可能與紫莖澤蘭進行近緣雜交,導致紫莖澤蘭和它的近緣物種進一步擴散,D錯誤。
A.提高灌木層物種多樣性可顯著抑制紫莖澤蘭的入侵
B.群落物種多樣性越高,入侵物種可利用資源越少
C.NRI指數越大,生態位重疊程度越高,抵抗入侵能力越強
D.應從其他地區引入紫莖澤蘭的近緣物種,來防控其入侵
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15.科研小組對某地甲、乙兩個動物種群進行了多年的跟蹤調查,繪制了以下變化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D
A.甲、乙種群數量均增加的時間段是O~t3
B.乙種群在O~t1段的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C.甲種群在t5時的K值等于在t3時的K值
D.據曲線變化推測,兩者的種間關系很可能是捕食
解析 甲種群在O~t5時間段,種群增長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種群數量增加,而乙種群在t2~t4段,λ小于1,種群數量減少,A錯誤;
乙種群在O~t1段λ大于1,且數值恒定,所以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B正確;
K值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所以甲種群在t5時的K值等于在t3時的K值,C正確;
圖中甲種群數量一直增加,乙種群先增加,后減少,再穩定,二者不是捕食關系,D錯誤。
A.甲、乙種群數量均增加的時間段是O~t3
B.乙種群在O~t1段的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
C.甲種群在t5時的K值等于在t3時的K值
D.據曲線變化推測,兩者的種間關系很可能是捕食
16.生態位是指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及與相關種群、棲息地等因素之間的關系與作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不同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會出現重疊現象
B.同一環境中的兩個生態位相同的物種,常常會由于食物或生活資源而發生競爭
C.兩種鳥的覓食生境相同,則它們的生態位就完全相同
D.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某種生物的生態位可能會隨之改變
解析 動物的生態位包括棲息地、食物、天敵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僅覓食生境相同,生態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錯誤。
ABD
17.如圖表示生物體的同化量在三個主要生命活動間分配的情況:①用于產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與其他物種爭奪相同資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C
A.甲能量分配模式會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呈現為增長型
B.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有較大重疊
C.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會使該種群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基本保持穩定
D.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乙、丙、丁三種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解析 甲能量主要分配給后代,則后代的數量會增加,甲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的種群密度呈增大趨勢,A正確;
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競爭,則說明乙生物與其他生物競爭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有較大重疊,B正確;
丁能量分配模式是等同選擇壓力,用于與其他物種爭奪相同資源所消耗的能量;用于避免被捕食所消耗的能量;用于產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差別不大,說明該種群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基本保持穩定,C正確;
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則分配給后代的能量較低,所以乙、丙兩種能量分配模式可能會起到相似的效果,D錯誤。
A.甲能量分配模式會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呈現為增長型
B.乙能量分配模式說明該物種與其他物種的生態位可能有較大重疊
C.丁能量分配模式可能會使該種群的數量一段時間內基本保持穩定
D.為降低某種群的環境容納量,乙、丙、丁三種能量分配模式起到的效果完全相同
18.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塞罕壩分布著大面積針葉純林。現計劃引入多種闊葉樹種,把部分純林改造成異齡復層混交林,增強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態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改造后的森林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明顯大于間接價值
B.營造復層混交林可以提高該群落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C.純林改造為混交林可直接增加此生態系統的遺傳多樣性
D.人為改造森林應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
BD
解析 改造后的森林增強了防風固沙、水土保持和固碳等生態功能,這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間接價值明顯大于直接價值,A錯誤;
與純林相比,營造復層混交林增加了植被類型,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可以提高該群落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B正確;
純林植被單一,改造為混交林后,增加了植被類型,直接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C錯誤;
人為改造森林應以森林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遵循森林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D正確。
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
19.(12分)生態浮床是指將植物種植在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技術。下圖1為生態浮床的構造,圖2表示某水體中鯽魚的種群數量Nt與Nt+1/Nt的關系圖(Nt、Nt+1分別表示第t年、第t+1年的種群數量)。回答下列問題:
(1)如果圖1中流入的污水分別來自生活污水和化工廠排放的污水,其進行水體修復的原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相同
生活污水中的污染物可被(根系富集的)微生物降解,來自化工廠的污水主要富含氮、磷等物質,可被植物根系吸收或吸附
(2)圖1中的生態浮床可以抑制藻類生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兩點)。
生態浮床遮光使藻類得不到充足的光照;生態浮床中的植物能吸收水體中N、P等無機鹽,使藻類得不到充足的無機養料
(3)若要掌握水體中鯽魚數量變化,調查水體中鯽魚的種群密度應采用________法。依據圖2分析A時刻,鯽魚種群的年齡結構是________。若要持續捕撈鯽魚并獲得高產,最好選擇圖2中______(填“A”“B”“C”或“D”)時刻進行捕撈。
標志重捕
衰退型
C
(4)請在圖3中繪出O~t年間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并在圖中標出D時刻及對應的種群數量。
答案 
20.(12分)原產于中美洲的福壽螺現廣泛分布于亞洲、非洲等多個國家,已成為世界性的外來入侵生物。為了尋找防治措施,研究人員調查了某地3種不同生境(水田、旱地、水渠)下的福壽螺種群密度,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福壽螺入侵,會使當地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發生明顯改變。剛入侵時,福壽螺的種群增長大致呈“________”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兩點),
在此期間,其種群增長率________(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速度和方向
J
食物充裕、空間充足、
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
不變
(2)調查福壽螺種群密度時可采用樣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圖中信息,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提出在旱地和水田生境中對福壽螺進行防治的合理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壽螺移動能力較弱,活動范圍小
進行水旱輪作,旱地環境可有效降低福壽螺的環境容納量
21.(12分)生態浮床是指將植物種植于浮于水面的床體上,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有效進行水體修復的技術。如圖為某水域中生態浮床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生態浮床中的植物屬于生態系統成分中的________,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________現象。
(2)生態浮床既具有處理污水的功能,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_____價值。
生產者
分層
間接價值和直接
(3)該水域在污水流入后仍能保持動態平衡,體現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穩定性,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影響該穩定性的內部因素是物種的豐富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植食性魚類攝入的藻類含480 J能量,其糞便中含有240 J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為180 J,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動的能量為60 J,要滿足植食性魚類正常生長,則至少需要藻類固定________J的太陽能。
抵抗力
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
1 200
解析 (1)生態浮床中的植物屬于生產者;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3)受到污水的干擾后仍能保持動態平衡,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分析,影響其穩定性的內部因素是物種的豐富度(組成成分)和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
(4)植食性魚類的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480-240=240(J),根據能量傳遞效率可知,要滿足植食性魚類正常生長,至少需要藻類固定的太陽能為240÷20%=1200(J)。
22.(12分)濕地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不同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它是介于兩者之間的過渡生態系統。根據所學的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1)濕地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的作用,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價值。
(2)某濕地因過度排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而遭到破壞,這是因為污染物的排放量超過了湖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其________穩定性減弱。
間接
自我調節能力
抵抗力
(3)若將(2)中的濕地改為濕地公園,則群落的演替方式是__________。人類活動往往可以改變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4)農田生態系統中,一個生長季節收獲的農作物所含有的能量為m,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n,這些農作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m+n。
(5)改造后的濕地中,有一條食物鏈為甲(w1)→乙(w2)→丙(w3),括號內為該生物的同化量。正常情況下測算,發現w2遠小于w1/10,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速度和方向
大于
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還有一
部分能量流入與乙同一營養級的其他種群
解析 (2)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由于人類活動排放過多的污染物,超過了湖泊凈化能力,其自我調節能力幾乎喪失,抵抗力穩定性減弱。
(4)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每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除自身呼吸散失外,還流向下一營養級和流向分解者。該農田生態系統中,一個生長季節收獲的農作物所含總能量為m,農作物通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為n,這些農作物在整個生長季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大于m+n。
(5)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20%。甲的同化量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消耗和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還有一部分能量流入第二營養級的其他種群,故正常情況下乙獲得的能量w2遠小于w1/10。
23.(12分)人工魚礁是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能夠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為海洋生物提供更多棲息和產卵場所。研究者在人工魚礁養魚,其中部分能量流動如下圖。(字母表示能量,單位:kJ)
(1)該人工魚礁中魚類的生物量大于天然海域,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膽主要以覆蓋在巖石上的藻類或海草為食,缺少海膽天敵的人工漁礁中魚類生物多樣性降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入飼料增加了人工魚礁的能量輸入 
海膽數量增加,藻類等數量減少,造成魚類食物減少
(2)圖中字母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到植食性魚類的能量傳遞效率可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食性魚類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b+e+h-m-n)/a×100%
(3)浮游動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重要的動物類群,以浮游植物、細菌、碎屑等為食物,而它們自身又是很多海洋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浮游動物的分布與海洋環境密切相關。研究者調查了天然海域、海帶養殖區、牡蠣養殖區、人工魚礁區四個區域浮游動物的豐富度,發現人工魚礁區浮游動物豐富度最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兩點即可)。
人工魚礁為浮游動物提供棲息和產卵場所;海洋動物的糞便、碎屑為浮游動物提供食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安县| 方正县| 邵武市| 孝昌县| 乌兰县| 曲麻莱县| 辽宁省| 鱼台县| 梧州市| 太康县| 云南省| 咸丰县| 望奎县| 华池县| 碌曲县| 嵊泗县| 宿州市| 怀仁县| 郓城县| 金平| 蕲春县| 腾冲县| 遂宁市| 贺州市| 盐山县| 龙游县| 洪江市| 城口县| 延津县| 连云港市| 德惠市| 河北省| 新龙县| 内乡县| 卓资县| 仁怀市| 台东市| 伊春市| 鄂州市| 兴宁市| 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