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章、第二章 階段性檢測卷(一)(課件 練習,共2份)蘇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章、第二章 階段性檢測卷(一)(課件 練習,共2份)蘇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2 生物與環境(含解析)

資源簡介

階段性檢測卷(一)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
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
“J”型曲線數學模型公式中λ代表的是增長率
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時,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計值
遷入率和遷出率也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因素
2.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
環境容納量是種群在該環境中的最大數量
引入天敵,被捕食者的環境容納量會降低
環境容納量由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
種群的“J”型增長會受到環境容納量的限制
3.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征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調查生態園中三葉草的種群密度時,可以采用樣方法
預測某地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主要依據年齡結構
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4.常年生活在北極的挪威旅鼠主要以苔草為食,出生一個月可達性成熟。每隔幾年,挪威旅鼠數量就會大爆發,呈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下列相關推測不合理的是 (  )
密度過大時雌鼠的生理變化會導致種群的出生率降低
挪威旅鼠、苔草兩者的種群數量之間存在循環因果關系
苔草周期性短缺是導致挪威旅鼠數量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旅鼠種群密度,部分標志物脫落導致計算的結果偏小
5.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液中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試管中進行培養(如表),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預測的實驗結果從理論上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試管號 Ⅰ Ⅱ Ⅲ Ⅳ
培養液體積/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數 10 5 5 10
適當的攪拌,可能會縮短到達K值所用的時間
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Ⅳ=Ⅰ>Ⅱ=Ⅲ
若統計前未搖勻會導致統計菌數大于實際值
可通過血球計數板準確獲得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
6.下列關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敘述正確的是 (  )
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完全消失的原因是發生了種內競爭
火災、地震和寒流等自然災害是影響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捕魚時中等強度的捕撈使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
持續噴灑農藥、有效保護或引入天敵生物都有利于長期將害蟲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
7.調查法是生物學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調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種群密度時,宜采用等距取樣法
調查某瀕臨滅絕的大型肉食動物的種群數量時,宜采用標志重捕法
調查分布范圍小而個體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時,應采用目測估計法
調查某種具有趨光性害蟲種群密度時,黑光燈誘捕法能準確反應其種群密度
8.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
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達到K值時,種內競爭減弱
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其處于K值時,增長速率最大
對于鼠害的防治可以通過引入天敵等方式,將其數量控制在K/2左右
理論上“S”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9.小葉錦雞兒是一種典型旱生豆科灌木,根部具有根瘤菌,對水分和養分需求大,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而根系發達的深根系叢生大禾草及軸根型雜草如灰綠藜等能適應這種環境。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寄生關系
小葉錦雞兒灌木高低錯落具有明顯垂直結構
小葉錦雞兒參與其所在群落的次生演替過程
小葉錦雞兒一定導致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
10.古詩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道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體現了生物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草、牛、羊組成了生物群落
11.下列有關群落的說法,正確的是 (  )
農作物間作套種利用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時間結構,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
漁業生產中,人們不會將河蟹與生態位和它相似的青魚混養
群落中常見物種就是優勢種,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可能逐漸失去優勢
群落演替早期的種群不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現
12.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群落內部生物的特征對環境具有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適應荒漠干旱生境
在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
森林中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層現象明顯,群落對光能、空間的利用率高
同一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
13.受氣候影響,某地馬尾松林會逐漸向常綠闊葉林過渡。但由于馬尾松壽命長,自然演替需要很長時間。研究發現,松材線蟲入侵馬尾松林群落后,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層空隙)開放,改變了林內資源和空間分布,導致闊葉樹種進入群落并迅速生長起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馬尾松林向常綠闊葉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松材線蟲的入侵改變了馬尾松林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估算松材線蟲和馬尾松林的種群密度都可采用樣方法
在染病的馬尾松林補種當地闊葉樹種可加速演替的進行
14.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個種群的資源利用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該曲線表明M、N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b越大表明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弱
M、N兩個種群之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
d越大,M、N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大
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15.如圖是科研人員調查的某草原上一種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種群數量Nt+1與當前種群數量Nt之比(λ=Nt+1/Nt),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
該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呈“S”型,t3時達到K值
可以建立數學模型Nt=N0λt來描述該種群數量的變化
t1~t2時段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
與t1~t2時段相比,t3~t5時段該動物的食物和空間條件較為充裕
16.對某實驗水域中的兩種水生動物進行研究,圖甲表示某浮游動物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其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圖乙表示某魚類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圖甲、圖乙所對應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分別為“J”型和“S”型
捕撈后魚群數量保持在圖乙的b點,可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
圖甲中A時該生物種群密度將增大,圖乙中c點對應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一段時間后,若圖甲中的①、②發生重合,則對應圖乙中的d點
17.生態學家對生活在溪流中的甲乙兩種渦蟲溫度梯度分布情況進行研究。下圖①為兩種渦蟲分別生活時,沿溪流溫度梯度的分布情況;②為兩種渦蟲共同生活時,沿溪流溫度梯度的分布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
生態學家對兩種渦蟲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由于種間競爭,兩種渦蟲沿溫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減小,生態位都發生變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生活的兩種渦蟲可能長時間共存
①②兩種情況比較,甲更適應低溫環境,乙不適應低溫環境
18.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嚙齒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螞蟻偏愛小粒種子。在該生物群落中,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科研人員利用3年時間,在某一實驗區域內進行了嚙齒動物的有無對螞蟻數量影響的相關研究。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
在該生物群落中,螞蟻和嚙齒動物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在該生物群落中,螞蟻與小粒種子植物是寄生關系
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螞蟻的數量會先增加然后維持相對穩定
嚙齒動物可通過植物間的競爭對螞蟻的數量產生影響
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
19.(12分)小型湖泊中的綠藻、藍細菌是魚和羅氏沼蝦的食物。圖1表示某湖泊中鯪魚在10年內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其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上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圖2表示綠藻和藍細菌對水體中N、P吸收量及其體內藻毒素含量。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5分)據圖1分析,調查的前3年間,此階段其所處環境條件為  。
圖1中A~E五個點中,種群數量最多的是    點。
(2)(5分)該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組提出生態治污的方案;培養藻類去除水體中的P。據圖2分析選擇的生物應是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培養藻類時需每人定時對藻細胞進行取樣計數。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分)由于氣候變化,2020年東非遭遇了25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蝗災。為治理蝗災,人們探究了影響蝗蟲種群數量增長的多種因素。圖甲是在35 ℃下沙漠蝗蟲的產卵量受相對濕度影響的曲線;圖乙是在不同溫度和濕度下沙漠蝗蟲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6分)調查蝗蟲產卵數量常用樣方法,用樣方法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    。從種群數量特征的角度分析,直接決定蝗蟲種群密度的因素是  ;
若調查蝗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則數量    (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加,理由為  。
(2)(5分)由圖可知:天氣越干旱,沙漠蝗蟲數量越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分)自然狀態下,沙漠蝗蟲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蝗蟲的    。
21.(12分)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齡樹死亡或自然災害、人為干擾(砍伐、盜伐)等導致成熟階段優勢樹種的死亡,從而在林冠層造成空隙的現象。瀕危植物云南紅豆杉(以下稱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郁閉度對其生長有重要影響。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3分)群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區分森林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2)(3分)“林窗”區域與形成“林窗”前相比,群落的垂直結構更    (填“簡單”或“復雜”),要研究某植物在森林中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    、種群密度、    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
(3)(3分)林窗會影響森林群落的演替,促進林窗內草本和灌木的生長,“林窗”區域內的演替類型是    ,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調查紅豆杉野生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最合適的是400 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調查發現人為干擾生境中,樹齡≤5年的紅豆杉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為調查某地發生山體滑坡30年后生物群落的恢復情況,科研人員對未發生滑坡區域的原始群落和山體滑坡區域的恢復群落進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時間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的研究,結果如下圖。
(1)(2分)科研人員采用樣方收獲法進行植被生物量的測定,在兩個群落中選取樣地的關鍵是    。30年后,恢復群落植被的總生物量只有原始群落的20%,群落植被不易恢復的關鍵限制因素是    條件。
(2)(5分)據圖推測,原始群落    (填“已演替”或“未演替”)到喬木階段。隨著山體滑坡區域演替的進行,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5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群落和恢復群落都會發生演替,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適應變化的種群數量增長或得以維持,不適應的數量減少甚至被淘汰。
23.(12分)螞蟻M和螞蟻P均在金合歡樹上筑巢,并從金合歡樹上獲取營養。請回答下列問題:
(1)(2分)限制金合歡樹種群數量增長的生物因素有    性動物、競爭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與金合歡樹是    關系。
(2)(8分)某些病原微生物侵染金合歡樹葉片,導致葉片損傷。為研究螞蟻M和螞蟻P的作用,科研人員去除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金合歡樹上的螞蟻M或螞蟻P,與去除前相比較,檢測并統計損傷葉片所占的百分比及葉綠素含量,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
①據圖1可知,螞蟻M能    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螞蟻P    (填“有”或“沒有”)這個作用。
②據圖2可知,去除螞蟻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綜合上述結果,推測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金合歡樹可能把降低    作用作為一種防御策略。
(3)(2分)螞蟻M與金合歡樹的關系是    。螞蟻M、金合歡樹和病原微生物之間形成的這種關系是長期    的結果。
階段性檢測卷(一)
1.B [“J”型曲線數學模型公式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相對于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
2.B [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錯誤;環境容納量受環境的影響,引入天敵,被捕食者的環境容納量會降低,B正確,環境容納量主要由環境中的有效資源決定,C錯誤;“J”型增長不存在環境阻力,沒有環境容納量,D錯誤。]
3.D [在調查生態園中三葉草的種群密度時,可以采用樣方法,A正確;預測某地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主要依據年齡結構,增長型可能會增長,穩定型可能會保持不變,衰退型可能會下降,B正確;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屬于自然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曲線模型,C正確;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增強,D錯誤。]
4.D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旅鼠種群密度,部分標志物脫落會導致第二次捕捉時捉到的帶標志的個體減少,從而使計算出來的種群數量比實際值偏大,故計算出的種群密度也比實際值偏大。]
5.A [適當的攪拌,可增大酵母菌與營養物質的接觸面積,可能會縮短到達K值所用的時間,A正確;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取決于培養液體積和起始酵母菌數,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是Ⅳ<Ⅰ=Ⅱ<Ⅲ,B錯誤;若統計前未搖勻,從上部取液會導致統計菌數小于實際值,從下部取液會導致統計菌數大于實際值,C錯誤;血球計數板計數不能準確獲得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D錯誤。]
6.B [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完全消失的原因主要是與雙小核草履蟲發生了種間競爭,A錯誤;火災、地震和寒流等自然災害與種群密度無關,是影響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B正確;捕魚時中等強度的捕撈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C錯誤;持續噴灑農藥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且可能使害蟲耐藥頻率升高,不是控制害蟲的有效方式,D錯誤。]
7.A [河岸通常為長方形,因此調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種群密度適宜采用等距取樣法,A正確;瀕臨滅絕的動物數量極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動物,不宜采用標志重捕法,B錯誤;調查分布范圍小而個體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時,應采用記名計算法,C錯誤;調查具有趨光性的害蟲的種群密度時,可通過黑光燈誘捕法調查估算其種群數量,但結果只是估算值,不能準確反映其種群密度,D錯誤。]
8.D [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達到K值時,由于空間、資源等有限,則種內競爭最激烈,A錯誤;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其處于K值時,增長速率為0,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錯誤;通過減少食物來源、增加天敵等方式控制鼠害,若數量降低至K/2左右,恰好是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的時候,反而不利于控制鼠害,因此應盡可能降低其數量,C錯誤;理論上“S”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K值是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確。]
9.C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關系,A錯誤;小葉錦雞兒灌木是種群層次,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小葉錦雞兒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而根系發達的深根系叢生大禾草及軸根型雜草如灰綠藜等能適應這種環境,小葉錦雞兒參與其所在群落的次生演替過程,C正確;小葉錦雞兒能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導致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D錯誤。]
10.A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由于氣候變化而引起雁的遷徙,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A正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燒過后,仍保留有土壤條件及部分繁殖體,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B錯誤;“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體現了生物之間存在寄生關系,C錯誤;群落是指特定空間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詩中草、牛、羊不能組成生物群落,D錯誤。]
11.B [間作利用群落的水平結構,套種利用了群落的時間結構,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A錯誤;河蟹和青魚的生態位相似,一起混養,二者競爭激烈,不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在生產實踐中,不會將它們混養,B正確;群落中常見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C錯誤;群落演替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指優勢取代,所以演替早期的種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現,D錯誤。]
12.B [草原生物群落分布在熱帶干燥地區或中等程度干燥且較寒冷的地區,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B錯誤。]
13.B [結合題干“某地馬尾松林會逐漸向常綠闊葉林過渡”“松材線蟲入侵馬尾松林群落后,導致闊葉樹種進入群落并迅速生長起來”可知,松材線蟲的入侵只改變了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變其演替方向。]
14.B [根據曲線圖分析,M、N兩種生物攝取食物的種類有重疊,則為種間競爭關系,A正確;b越大說明生物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表明該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錯誤;M、N兩個種群食物種類存在重疊,兩個種群之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C正確;d越大說明M、N兩種生物攝取食物的種類重疊越多,表明M與N的種間競爭越激烈,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大,D正確。]
15.CD [0~t2段內 λ<1 ,說明其種群數量下降,所以不是“S”型增長,A錯誤;該種群的λ值不是定值,不可用“J”型增長的數學公式Nt=N0λt來描述該種群數量的變化,B錯誤;t1~t2時段λ<1,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C正確;t1~t2時段λ<1,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t3~t5時段λ>1,該種群數量上升,說明t3~t5時段該動物的食物和空間條件較為充裕,更有利于動物的生長繁殖,D正確。]
16.ABCD [圖甲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不變,某浮游動物是以一定的增長率增長,說明其為“J”型增長,分析圖乙:ab段種群增長速率增大,種群數量增長加快,b點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所以乙為“S”型增長曲線,A正確;圖乙的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故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則捕撈后魚群數量應保持在圖乙中的b點,B正確;由圖甲可知,A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該生物種群密度將增大,圖乙中bc時間段種群增長速率減慢,但大于0,說明種群數量仍然在增長,對應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正確;若一段時間后,甲圖中的①、②發生重合,則說明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時該生物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對應在乙圖中的d點,D正確。]
17.ABC [生態學家對兩種渦蟲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因為涉及不同的種群,A正確;由圖①②分析可知,由于競爭關系的存在,兩種渦蟲沿溫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減小,生態位都發生變化,B正確;據②圖可知,兩種渦蟲隨著時間的延長,生態位重疊減小,可能長時間共存,C正確;①②兩種情況比較,甲更適應低溫環境,但乙也適應低溫環境,D錯誤。]
18.AD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且兩者生活空間相同,說明螞蟻和嚙齒動物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螞蟻和嚙齒動物與植物之間是捕食關系;由于嚙齒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大粒種子植物因為被捕食強度大幅下降而數量劇增,小粒種子植物占劣勢,進而導致螞蟻的數量減少。]
19.(1)食物充裕、空間充足、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 B
(2)綠藻 兩種藻類P吸收量相同的情況下,綠藻體內的藻毒素含量低
(3)使藻類細胞分布均勻
20.(1)隨機取樣 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不一定 種群數量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2)天氣越干旱,相對濕度越低,沙漠蝗蟲產卵數量越少
(3)生態位
21.(1)特定空間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 物種組成
(2)簡單 出現頻率 植株高度
(3)次生演替 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條件、植物的繁殖體等
(4)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且是瀕危植物 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到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土壤濕度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長
22.(1)隨機取樣 土壤
(2)未演替 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
(3)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常處于變化的過程中
23.(1)共生 寄生 (2)①降低 沒有 
②去除螞蟻M后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去除螞蟻P后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無明顯變化 ③光合 (3)互利共生 自然選擇
解析 (2)①據圖1可知,去除螞蟻M組比保留螞蟻M組的病原微生物導致損傷葉片的百分比明顯升高,而去除螞蟻P組和保留螞蟻P組在病原微生物導致損傷葉片的百分比無明顯差別,說明螞蟻M能降低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螞蟻P沒有這個作用。③去除螞蟻M后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會導致金合歡樹光合作用降低,綜合上述結果,推測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金合歡樹可能把降低光合作用作為一種防御策略。(3)螞蟻M能夠降低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同時能從金合歡樹上獲取營養,說明螞蟻M與金合歡樹的關系是互利共生。螞蟻M、金合歡樹和病原微生物之間形成的這種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共44張PPT)
階段性檢測卷(一)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
B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
1.下列關于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
B.“J”型曲線數學模型公式中λ代表的是增長率
C.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時,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種群密度估
計值
D.遷入率和遷出率也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因素
解析 “J”型曲線數學模型公式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相對于前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
2.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環境容納量是種群在該環境中的最大數量
B.引入天敵,被捕食者的環境容納量會降低
C.環境容納量由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
D.種群的“J”型增長會受到環境容納量的限制
解析 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錯誤;
環境容納量受環境的影響,引入天敵,被捕食者的環境容納量會降低,B正確,
環境容納量主要由環境中的有效資源決定,C錯誤;
“J”型增長不存在環境阻力,沒有環境容納量,D錯誤。
B
3.種群密度是種群的數量特征之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調查生態園中三葉草的種群密度時,可以采用樣方法
B.預測某地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主要依據年齡結構
C.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
D.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減弱
D
解析 在調查生態園中三葉草的種群密度時,可以采用樣方法,A正確;
預測某地未來人口的發展趨勢,主要依據年齡結構,增長型可能會增長,穩定型可能會保持不變,衰退型可能會下降,B正確;
種群的“S”型增長是受資源等因素限制而呈現的結果,屬于自然條件下的種群增長曲線模型,C正確;
培養瓶中細菌種群數量達到K值前,密度對其增長的制約逐漸增強,D錯誤。
4.常年生活在北極的挪威旅鼠主要以苔草為食,出生一個月可達性成熟。每隔幾年,挪威旅鼠數量就會大爆發,呈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下列相關推測不合理的是(  )
A.密度過大時雌鼠的生理變化會導致種群的出生率降低
B.挪威旅鼠、苔草兩者的種群數量之間存在循環因果關系
C.苔草周期性短缺是導致挪威旅鼠數量周期性波動的主要原因
D.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旅鼠種群密度,部分標志物脫落導致計算的結果偏小
解析 用標志重捕法調查旅鼠種群密度,部分標志物脫落會導致第二次捕捉時捉到的帶標志的個體減少,從而使計算出來的種群數量比實際值偏大,故計算出的種群密度也比實際值偏大。
D
5.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液中某種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試管中進行培養(如表),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預測的實驗結果從理論上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試管號 Ⅰ Ⅱ Ⅲ Ⅳ
培養液體積/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數 10 5 5 10
A.適當的攪拌,可能會縮短到達K值所用的時間
B.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Ⅳ=Ⅰ>Ⅱ=Ⅲ
C.若統計前未搖勻會導致統計菌數大于實際值
D.可通過血球計數板準確獲得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
解析 適當的攪拌,可增大酵母菌與營養物質的接觸面積,可能會縮短到達K值所用的時間,A正確;
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取決于培養液體積和起始酵母菌數,4個試管內的種群達到K值的時間是Ⅳ<Ⅰ=Ⅱ<Ⅲ,B錯誤;
若統計前未搖勻,從上部取液會導致統計菌數小于實際值,從下部取液會導致統計菌數大于實際值,C錯誤;
血球計數板計數不能準確獲得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D錯誤。
6.下列關于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敘述正確的是(  )
A.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完全消失的原因是發生了種內競爭
B.火災、地震和寒流等自然災害是影響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
C.捕魚時中等強度的捕撈使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
D.持續噴灑農藥、有效保護或引入天敵生物都有利于長期將害蟲數量控制在較低水平
B
解析 雙小核草履蟲和大草履蟲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完全消失的原因主要是與雙小核草履蟲發生了種間競爭,A錯誤;
火災、地震和寒流等自然災害與種群密度無關,是影響昆蟲種群數量變化的非密度制約因素,B正確;
捕魚時中等強度的捕撈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C錯誤;
持續噴灑農藥會對環境造成污染,且可能使害蟲耐藥頻率升高,不是控制害蟲的有效方式,D錯誤。
7.調查法是生物學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調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種群密度時,宜采用等距取樣法
B.調查某瀕臨滅絕的大型肉食動物的種群數量時,宜采用標志重捕法
C.調查分布范圍小而個體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時,應采用目測估計法
D.調查某種具有趨光性害蟲種群密度時,黑光燈誘捕法能準確反應其種群
密度
A
解析 河岸通常為長方形,因此調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種群密度適宜采用等距取樣法,A正確;
瀕臨滅絕的動物數量極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動物,不宜采用標志重捕法,B錯誤;
調查分布范圍小而個體大的生物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時,應采用記名計算法,C錯誤;
調查具有趨光性的害蟲的種群密度時,可通過黑光燈誘捕法調查估算其種群數量,但結果只是估算值,不能準確反映其種群密度,D錯誤。
8.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達到K值時,種內競爭減弱
B.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其處于K值時,增長速率最大
C.對于鼠害的防治可以通過引入天敵等方式,將其數量控制在K/2左右
D.理論上“S”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解析 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達到K值時,由于空間、資源等有限,則種內競爭最激烈,A錯誤;
若某種群數量呈現“S”型增長,則其處于K值時,增長速率為0,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錯誤;
通過減少食物來源、增加天敵等方式控制鼠害,若數量降低至K/2左右,恰好是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的時候,反而不利于控制鼠害,因此應盡可能降低其數量,C錯誤;
理論上“S”型增長的種群在數量達到K值時,K值是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此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確。
9.小葉錦雞兒是一種典型旱生豆科灌木,根部具有根瘤菌,對水分和養分需求大,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而根系發達的深根系叢生大禾草及軸根型雜草如灰綠藜等能適應這種環境。以下敘述正確的是(  )
A.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寄生關系
B.小葉錦雞兒灌木高低錯落具有明顯垂直結構
C.小葉錦雞兒參與其所在群落的次生演替過程
D.小葉錦雞兒一定導致該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增加
C
解析 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互利共生關系,A錯誤;
小葉錦雞兒灌木是種群層次,不具有群落的垂直結構,B錯誤;
小葉錦雞兒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而根系發達的深根系叢生大禾草及軸根型雜草如灰綠藜等能適應這種環境,小葉錦雞兒參與其所在群落的次生演替過程,C正確;
小葉錦雞兒能使周圍淺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適應而退出群落,導致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D錯誤。
10.古詩詞當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道理。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
B.“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體現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C.“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體現了生物之間存在互利共生關系
D.“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草、牛、羊組成了生物群落
A
解析 “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由于氣候變化而引起雁的遷徙,體現了群落的季節性,A正確;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火燒過后,仍保留有土壤條件及部分繁殖體,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B錯誤;
“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體現了生物之間存在寄生關系,C錯誤;
群落是指特定空間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詩中草、牛、羊不能組成生物群落,D錯誤。
11.下列有關群落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農作物間作套種利用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時間結構,可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
B.漁業生產中,人們不會將河蟹與生態位和它相似的青魚混養
C.群落中常見物種就是優勢種,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可能逐漸失去優勢
D.群落演替早期的種群不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現
B
解析 間作利用群落的水平結構,套種利用了群落的時間結構,提高了光能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A錯誤;
河蟹和青魚的生態位相似,一起混養,二者競爭激烈,不利于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在生產實踐中,不會將它們混養,B正確;
群落中常見物種不一定是優勢種,C錯誤;
群落演替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指優勢取代,所以演替早期的種群可能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現,D錯誤。
12.不同群落的外貌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群落內部生物的特征對環境具有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仙人掌的針狀葉、爬行動物的角質鱗片可減少水分散失,有利于適應荒漠干旱生境
B.在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灌木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
C.森林中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分層現象明顯,群落對光能、空間的利用率高
D.同一物種的生態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
解析 草原生物群落分布在熱帶干燥地區或中等程度干燥且較寒冷的地區,草原上各種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多數動物具有快速奔跑的特點,B錯誤。
B
13.受氣候影響,某地馬尾松林會逐漸向常綠闊葉林過渡。但由于馬尾松壽命長,自然演替需要很長時間。研究發現,松材線蟲入侵馬尾松林群落后,馬尾松死亡造成林窗(林冠層空隙)開放,改變了林內資源和空間分布,導致闊葉樹種進入群落并迅速生長起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馬尾松林向常綠闊葉林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B.松材線蟲的入侵改變了馬尾松林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C.估算松材線蟲和馬尾松林的種群密度都可采用樣方法
D.在染病的馬尾松林補種當地闊葉樹種可加速演替的進行
解析 結合題干“某地馬尾松林會逐漸向常綠闊葉林過渡”“松材線蟲入侵馬尾松林群落后,導致闊葉樹種進入群落并迅速生長起來”可知,松材線蟲的入侵只改變了馬尾松林群落演替的速度,并未改變其演替方向。
B
14.如圖為某一區域M、N兩個種群的資源利用曲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B
A.該曲線表明M、N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B.b越大表明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弱
C.M、N兩個種群之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
D.d越大,M、N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大
解析 根據曲線圖分析,M、N兩種生物攝取食物的種類有重疊,則為種間競爭關系,A正確;
b越大說明生物攝取的食物種類越多,表明該生物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B錯誤;
M、N兩個種群食物種類存在重疊,兩個種群之間相互影響、協同進化,C正確;
d越大說明M、N兩種生物攝取食物的種類重疊越多,表明M與N的種間競爭越激烈,種群增長的環境阻力越大,D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15.如圖是科研人員調查的某草原上一種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圖,其中λ代表的是一年后的種群數量Nt+1與當前種群數量Nt之比(λ=Nt+1/Nt),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CD
A.該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呈“S”型,t3時達到K值
B.可以建立數學模型Nt=N0λt來描述該種群數量的變化
C.t1~t2時段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
D.與t1~t2時段相比,t3~t5時段該動物的食物和空間條件較為充裕
解析 0~t2段內 λ<1 ,說明其種群數量下降,所以不是“S”型增長,A錯誤;
該種群的λ值不是定值,不可用“J”型增長的數學公式Nt=N0λt來描述該種群數量的變化,B錯誤;
t1~t2時段λ<1,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C正確;
t1~t2時段λ<1,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下降,t3~t5時段λ>1,該種群數量上升,說明t3~t5時段該動物的食物和空間條件較為充裕,更有利于動物的生長繁殖,D正確。
A.該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呈“S”型,t3時達到K值
B.可以建立數學模型Nt=N0λt來描述該種群數量的變化
C.t1~t2時段該種群數量在不斷地
下降
D.與t1~t2時段相比,t3~t5時段該動物的食物和空間條件較為充裕
16.對某實驗水域中的兩種水生動物進行研究,圖甲表示某浮游動物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關系,其中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圖乙表示某魚類種群增長速率隨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CD
A.圖甲、圖乙所對應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分別為“J”型和“S”型
B.捕撈后魚群數量保持在圖乙的b點,可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
C.圖甲中A時該生物種群密度將增大,圖乙中c點對應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D.一段時間后,若圖甲中的①、②發生重合,則對應圖乙中的d點
解析 圖甲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不變,某浮游動物是以一定的增長率增長,說明其為“J”型增長,分析圖乙:ab段種群增長速率增大,種群數量增長加快,b點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種群數量增長速率最快,所以乙為“S”型增長曲線,A正確;
圖乙的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故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則捕撈后魚群數量應保持在圖乙中的b點,B正確;
由圖甲可知,A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該生物種群密度將增大,圖乙中bc時間段種群增長速率減慢,但大于0,說明種群數量仍然在增長,對應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C正確;
若一段時間后,甲圖中的①、②發生重合,則說明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時該生物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對應在乙圖中的d點,D正確。
A.圖甲、圖乙所對應的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分別為“J”型和“S”型
B.捕撈后魚群數量保持在圖乙的b點,可獲得最大持續捕撈量
C.圖甲中A時該生物種群密度將增大,圖乙中c點對應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
D.一段時間后,若圖甲中的①、②發生重合,則對應圖乙中的d點
17.生態學家對生活在溪流中的甲乙兩種渦蟲溫度梯度分布情況進行研究。下圖①為兩種渦蟲分別生活時,沿溪流溫度梯度的分布情況;②為兩種渦蟲共同生活時,沿溪流溫度梯度的分布情況。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BC
A.生態學家對兩種渦蟲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由于種間競爭,兩種渦蟲沿溫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減小,生態位都發生變化
C.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生活的兩種渦蟲可能長時間共存
D.①②兩種情況比較,甲更適應低溫環境,乙不適應低溫環境
解析 生態學家對兩種渦蟲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因為涉及不同的種群,A正確;
由圖①②分析可知,由于競爭關系的存在,兩種渦蟲沿溫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減小,生態位都發生變化,B正確;
據②圖可知,兩種渦蟲隨著時間的延長,生態位重疊減小,可能長時間共存,C正確;
①②兩種情況比較,甲更適應低溫環境,但乙也適應低溫環境,D錯誤。
A.生態學家對兩種渦蟲生態位的研究屬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B.由于種間競爭,兩種渦蟲沿溫度梯度分布的幅度都減小,生態位都發生變化
C.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同生活的兩種渦蟲可能長時間共存
D.①②兩種情況比較,甲更適應低溫環境,乙不適應低溫環境
18.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嚙齒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螞蟻偏愛小粒種子。在該生物群落中,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科研人員利用3年時間,在某一實驗區域內進行了嚙齒動物的有無對螞蟻數量影響的相關研究。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在該生物群落中,螞蟻和嚙齒動物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
B.在該生物群落中,螞蟻與小粒種子植物是寄生關系
C.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螞蟻的數量會先增加然后維持相對穩定
D.嚙齒動物可通過植物間的競爭對螞蟻的數量產生影響
AD
解析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嚙齒動物和螞蟻都以植物種子為食,且兩者生活空間相同,說明螞蟻和嚙齒動物之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螞蟻和嚙齒動物與植物之間是捕食關系;由于嚙齒動物喜歡取食大粒種子,大粒種子植物在與小粒種子植物的競爭中處于優勢,移走全部嚙齒動物后,大粒種子植物因為被捕食強度大幅下降而數量劇增,小粒種子植物占劣勢,進而導致螞蟻的數量減少。
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
19.(12分)小型湖泊中的綠藻、藍細菌是魚和羅氏沼蝦的食物。圖1表示某湖泊中鯪魚在10年內種群數量變化的情況,其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上一年種群數量的倍數;圖2表示綠藻和藍細菌對水體中N、P吸收量及其體內藻毒素含量。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據圖1分析,調查的前3年間,此階段其所處環境條件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1中A~E五個點中,種群數量最多的是________點。
(2)該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組提出生態治污的方案;培養藻類去除水體中的P。據圖2分析選擇的生物應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物充裕、空間充足、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
B
綠藻
兩種藻類P吸收量相同的情況下,綠藻體內的藻毒素含量低
(3)培養藻類時需每人定時對藻細胞進行取樣計數。從試管中吸出培養液進行計數之前,將試管輕輕振蕩幾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藻類細胞分布均勻
20.(12分)由于氣候變化,2020年東非遭遇了25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蝗災。為治理蝗災,人們探究了影響蝗蟲種群數量增長的多種因素。圖甲是在35 ℃下沙漠蝗蟲的產卵量受相對濕度影響的曲線;圖乙是在不同溫度和濕度下沙漠蝗蟲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蝗蟲產卵數量常用樣方法,用樣方法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________。從種群數量特征的角度分析,直接決定蝗蟲種群密度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調查蝗蟲種群的年齡結構為增長型,則數量_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增加,理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隨機取樣
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
不一定
種群數量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2)由圖可知:天氣越干旱,沙漠蝗蟲數量越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狀態下,沙漠蝗蟲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蝗蟲的________。
天氣越干旱,相對濕度越低,沙漠蝗蟲產卵數量越少
生態位
21.(12分)林窗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齡樹死亡或自然災害、人為干擾(砍伐、盜伐)等導致成熟階段優勢樹種的死亡,從而在林冠層造成空隙的現象。瀕危植物云南紅豆杉(以下稱紅豆杉)是喜陽喜濕高大喬木,郁閉度對其生長有重要影響。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群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區分森林和草原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
(2)“林窗”區域與形成“林窗”前相比,群落的垂直結構更________(填“簡單”或“復雜”),要研究某植物在森林中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區域內的___________、種群密度、____________等特征,以及它與其他物種的關系。
特定空間或生境中各種生物種群所構成的集合
物種組成
簡單
出現頻率
植株高度
(3)林窗會影響森林群落的演替,促進林窗內草本和灌木的生長,“林窗”區域內的演替類型是________,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調查紅豆杉野生種群密度時,樣方面積最合適的是400 m2,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調查發現人為干擾生境中,樹齡≤5年的紅豆杉幼苗的比例低于無人為干擾生境,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生演替
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條件、植物的繁殖體等
紅豆杉屬于高大喬木,且是瀕危植物
人為干擾使部分上層喬木遭到破壞,導致郁閉度下降,土壤濕度
下降不利于幼苗的生長
22.(12分)為調查某地發生山體滑坡30年后生物群落的恢復情況,科研人員對未發生滑坡區域的原始群落和山體滑坡區域的恢復群落進行了植被生物量(某時間單位面積內現存生物的有機物總量)的研究,結果如圖。
(1)科研人員采用樣方收獲法進行植被生物量的測定,在兩個群落中選取樣地的關鍵是________。30年后,恢復群落植被的總生物量只有原始群落的20%,群落植被不易恢復的關鍵限制因素是________條件。
隨機取樣
土壤
(2)據圖推測,原始群落________(填“已演替”或“未演替”)到喬木階段。隨著山體滑坡區域演替的進行,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群落和恢復群落都會發生演替,演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適應變化的種群數量增長或得以維持,不適應的數量減少甚至被淘汰。
未演替
物種數量和群落層次
影響群落演替的因素常處于變化的過程中
23.(12分)螞蟻M和螞蟻P均在金合歡樹上筑巢,并從金合歡樹上獲取營養。請回答下列問題:
(1)限制金合歡樹種群數量增長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性動物、競爭性植物和病原微生物等,其中,病原微生物與金合歡樹是________關系。
(2)某些病原微生物侵染金合歡樹葉片,導致葉片損傷。為研究螞蟻M和螞蟻P的作用,科研人員去除被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金合歡樹上的螞蟻M或螞蟻P,與去除前相比較,檢測并統計損傷葉片所占的百分比及葉綠素含量,得到如圖所示的結果。
共生
寄生
①據圖1可知,螞蟻M能________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螞蟻P________(填“有”或“沒有”)這個作用。
②據圖2可知,去除螞蟻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變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綜合上述結果,推測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金合歡樹可能把降低________作用作為一種防御策略。
(3)螞蟻M與金合歡樹的關系是__________。螞蟻M、金合歡樹和病原微生物之間形成的這種關系是長期__________的結果。
降低
沒有
去除螞蟻M后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去除螞蟻P后金合
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無明顯變化
光合
互利共生
自然選擇
(3)螞蟻M能夠降低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同時能從金合歡樹上獲取營養,說明螞蟻M與金合歡樹的關系是互利共生。螞蟻M、金合歡樹和病原微生物之間形成的這種關系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解析 (2)①據圖1可知,去除螞蟻M組比保留螞蟻M組的病原微生物導致損傷葉片的百分比明顯升高,而去除螞蟻P組和保留螞蟻P組在病原微生物導致損傷葉片的百分比無明顯差別,說明螞蟻M能降低病原微生物對金合歡樹葉片的損傷,螞蟻P沒有這個作用。③去除螞蟻M后導致金合歡樹葉片的葉綠素含量明顯降低,會導致金合歡樹光合作用降低,綜合上述結果,推測在病原微生物侵染時,金合歡樹可能把降低光合作用作為一種防御策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晴隆县| 金寨县| 陵川县| 司法| 东乡| 中方县| 齐河县| 通州市| 靖远县| 贵溪市| 平山县| 大竹县| 铜山县| 静乐县| 仁化县| 香河县| 嘉祥县| 明星| 松阳县| 宿州市| 青岛市| 灵丘县| 长岛县| 射阳县| 和顺县| 平安县| 米易县| 绥阳县| 遂昌县| 永济市| 都匀市| 绥化市| 毕节市| 沭阳县| 赤水市| 汽车| 澄江县| 都安| 连山|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