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章末檢測卷(一) (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4·福建南平期末)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種群的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影響種群密度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其種群密度有增大的趨勢一塊池塘中所有草魚的數量就是該草魚種群的種群密度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2.(2024·江蘇武進質檢)為估算一包黃豆的數量,將這包黃豆和50粒綠豆混裝在大廣口瓶中,從瓶中隨機取出一勺豆子,統計發現其總數為n,其中綠豆的數量為m。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上述實驗模擬了標志重捕法,其中綠豆代表標志后的動物將黃豆和綠豆裝入瓶中后,應將其振蕩搖勻可重復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實驗誤差黃豆總數約為50m/n3.(2024·甘肅武威質檢)被譽為“中國的鴿子樹”的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瀕臨滅絕的“活化石”植物。為保護該植物,科研人員在植物園中進行大面積帶狀種植,隨后逐年調查其種群密度。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園中的珙桐為同一種群采取五點取樣法調查植物園中珙桐的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引進外來物種可能對珙桐的種群密度產生影響4.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復雜的形勢變化,人口負增長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常態,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繼續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于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下列有關我國人口數量特征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我國社會老齡化嚴重的現象不會影響到種群密度我國不同城市的性別比例沒有差異,且均為1∶1城市短期內出現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兩三天后返回城市,會影響到該城市遷出率的計算如果當代部分不婚人士提出的“不結婚、不生娃”的理念被實踐,人口負增長可能會加劇5.(2024·浙江臺州期末) 某研究小組對某種活動能力較弱的瓢蟲進行研究,將其自然種群產生的一部分子代用一定濃度的殺蟲劑處理后,親代、子代的雌性占比如圖所示。已知該昆蟲的雌蟲產卵量與雌性占比呈正相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該瓢蟲的性別比例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可用樣方法調查該瓢蟲的種群密度和性別比例用殺蟲劑處理可能會使該種群的出生率提高雌性占比高不利于提高種群的出生率6.(2024·內蒙古赤峰學院附中期末)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野生牧草品種繁多,其中冰草和紫花苜蓿較為常見,兩種野生牧草大小差別不大,但冰草數量明顯多于紫花苜蓿。下列有關調查兩種牧草的種群密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應采用樣方法,分別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幾個樣在選取樣方時,冰草的樣方面積應大于紫花苜蓿的需要去除種群數量最多和最少的樣方后再求平均值選取樣方數量的多少會影響冰草種群密度的調查值7.(2024·山東泰安期末)植保員對徂徠山林場一公頃范圍內褐家鼠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第一次捕獲并標記180只鼠,第二次捕獲100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40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但鼠有記憶,再次被捕概率會降低。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穩定(不考慮遷入遷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通過計算可得該地區褐家鼠的種群密度約為300只/公頃調查期間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該統計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會比褐家鼠的實際數量少該地區褐家鼠的K值是指該種群在此環境中達到的最大種群數量8.(2024·江蘇連云港統考)如圖為甲、乙兩個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數量關系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t2時刻,甲和乙的種群密度一定相同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t1→t4時刻,乙種群呈“J”型增長t1→t4時刻,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9.(2024·山東菏澤期末)阿利氏效應是指某些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如圖表示阿利氏效應的種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直至消亡B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若向環境中遷入該種群的天敵,則b點向左側移動a~b點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b點后種群數量下降10.(2024·福建寧德期末)在一段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中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乙種群的密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t2時刻,甲、乙兩種群密度相等t2時刻,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t1~t3時期,兩種群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t4之后乙種群仍將呈“J”型增長11.(2024·廣東汕頭期末)我國古籍中有許多利用生態學原理防蟲治蟲的記載。東漢王充的《論衡》:“藏宿麥之種,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則蟲不生。”明代霍韜曾說,廣東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蟲,食谷之芽,大為農害,唯鴨能啖焉,且鴨不為害農稻。清末的《蒲折縣鄉土志》載有:“捕得蝗,刺孔點以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害蟲難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害蟲的繁殖能力強、出生率高“烈日乾暴,則蟲不生”,說明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受生物因素影響病毒與蝗蟲之間為寄生關系,可在蝗蟲數量達到K/2時接種病毒進行防治稻田中引入蟛蜞蟲的其他天敵,均可“能啖焉”且“不為害農稻”12.如圖表示自然生態系統中鹿的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B新生的鹿的數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數量鹿群年齡結構在B點時屬于增長型B點時鹿群的種內斗爭最為激烈環境中的限制因素沒有起作用13.為除去危害農作物的某種害蟲而引入蜘蛛后,對兩個種群進行調查,得出如圖所示的結果。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在A期間,若對害蟲施殺蟲劑,蜘蛛的數量將增加得更快在B期間,蜘蛛數量減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在C期間的平衡狀態與A期間和B期間中發生的兩個種群的相互作用沒有關系圖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蟲的關系是競爭14.(2024·山東威海期末)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類的蝌蚪,三者之間無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 )池塘 編號 捕食者 數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32 37 10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持續研究1號池塘,最終可能發現乙完全消失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的原因是被捕食的概率最大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多,乙獲得的資源增多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15.某城市衛生部門組織了一次鼠藥滅鼠的活動,如圖為該城市居民區投放鼠藥前后褐家鼠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圖中a表示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種群數量達 到d時進行人為干預某城市衛生部門此次滅鼠活動不會改變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在理想條件下,影響褐家鼠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16.假設在某些條件下,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中a、b1、b2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若空間充足,種群的數量增長如曲線a所示當某害蟲的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據曲線b1推測,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不再發生變化17.如圖是連續20年對某地烏鴉的種群數量變化的調查結果,圖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第9年調查烏鴉的年齡結構最可能是穩定型圖中第4年和第10年的烏鴉種群數量相同第16~20年烏鴉種群數量將呈現“J”型增長第20年時烏鴉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18.羊草和針茅草為某草原的主要牧草,牲畜的適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發育。為確定草原植被類型與亞洲小車蝗爆發是否存在一定關系,將無底罩籠固定在已選好的8處樣地,每處設置5個罩籠,每個罩籠內放置20只發育期相同的亞洲小車蝗跳蝻(蝗蟲幼蟲),每天定時記錄跳蝻的存活數量和發育情況,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該調查采用的是樣方法,應在每個樣地中植被豐茂處隨機放置罩籠實驗中設置多處樣地、多個罩籠及一定數量的跳蝻可以減小誤差亞洲小車蝗在針茅草草地的存活率高、發育歷期短,更容易爆發適度放牧可使針茅草草地向羊草草地轉變,避免亞洲小車蝗的爆發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19.(12分)(2024·安徽皖東十校聯盟聯考)某生物興趣小組調查了草原上某珍稀哺乳動物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部分調查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4分)該小組成員利用紅外觸發相機調查該動物的種群密度,他們在動物的棲息地布設若干臺紅外觸發相機,哺乳動物等野生動物一旦靠近就會觸發相機自動拍攝照片。和標志重捕法相比,該調查方法的優點主要有 (答出1點)等;但對于個體差異不明顯的動物,用該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時,調查結果的誤差可能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該動物的種群數量小于A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種群會逐步消亡,試分析出現該現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中 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最可能表示該動物種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C點時,限制該動物種群數量繼續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點)。 20.(12分)(2024·江西上饒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雄性有角,雌性無角。回答下列問題:(1)(1分)科研人員對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種群特征進行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Ⅰ、Ⅱ、Ⅲ、Ⅳ分別對應大(5~8齡)、中(3~5齡)、小(1~3齡)、幼(0~1齡)四個年齡等級(藏羚最長壽命約8年)。據圖預測一段時間后,圖1中 地藏羚種群數目增加的可能性最大。 (2)(6分)圖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變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時段藏羚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 。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羚的K值 (填“減少”“不變”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分)研究人員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監測藏羚數量變化,主要操作流程: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藏羚并計數。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點即可)。 21.(12分)(2024·甘肅蘭州期末)有機質污染的水體中含有較多的草履蟲。某實驗小組為了調查A、B、C 3個湖區的水體污染程度,從A、B、C 3個湖區中各取水樣100 mL,分別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濃度葡萄糖溶液的燒杯中培養,并每天定時利用顯微鏡進行計數,以統計草履蟲種群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3分)顯微鏡下對草履蟲進行計數時需要用到的關鍵工具是 ,與第9 d相比,第12 d對B區草履蟲取樣計數時要適當 稀釋倍數。若需要統計草履蟲活體的數量,使用該方法直接進行計數時,計數結果一般比實際值偏 。 (2)(3分)根據圖中數據分析, 區的水體污染更嚴重,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培養到16 d后,A、B、C 3個湖區的草履蟲數量都急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點即可)。(4)(3分)有些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稱為密度制約因素,那么草履蟲種群的密度制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個)。22.(12分)(2024·陜西咸陽實驗中學檢測)馬世駿院士是我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為解決我國千百年來不能根治的蝗災問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馬世駿研究影響東亞飛蝗種群增長的因素,為治理蝗災提供了依據。統計1663~1962年間的東亞飛蝗發生程度與溫度、干濕指數的關系,結果如圖所示。圖中R/S表示干濕指數,指數越大則濕度越大。回答以下問題:(1)(2分)在理想條件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可能呈“ ”型。 (2)(1分)從溫度和干濕程度來看,東亞飛蝗在 條件下易大爆發。 (3)(5分)昆蟲的體重在有些情況下,可以作為衡量蟲體發育狀態的指標。為研究種群密度和溫度對東亞飛蝗的發育速度的影響,檢測不同條件下成蟲的平均體重(mg),結果如表所示。實驗表明,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密度變化對東亞飛蝗發育狀態的影響是:低溫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溫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分)種群密度通過影響雌雄交尾概率、有效產卵面積、生殖干擾等因素來影響東亞飛蝗的繁殖能力。預測當種群密度增加時,東亞飛蝗的繁殖能力會如何變化,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如圖為某水生植物在三個不同溫度的水池中的種群增長曲線。回答下列問題:(1)(4分)該曲線需要通過實驗數據進行繪制,做該實驗時,需要人為控制的兩個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個水池中該水生植物的增長曲線都呈“ ”型。 (2)(2分)第10天, (填溫度)的水池該水生植物的種群增長速率最快;此時,溫度為24.8 ℃的水池中該水生植物的年齡結構為 型。 (3)(3分)第14天后,限制三個種群繼續增長的環境因素 (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強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分)從圖中能不能找到該水生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 。如果能,說明理由;如果不能,請寫出探究該水生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章末檢測卷(一)1.C [直接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有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確;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其種群密度有增大的趨勢,B正確;種群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一塊池塘(不知道體積)中所有草魚的數量不是該草魚種群的種群密度,C錯誤;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D正確。]2.D [假設黃豆總數約為A,則(A+50)∶50=n∶m,解得A=50n/m-50,D錯誤。]3.D [根據種群的概念“在特定時間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的集合”判斷,自然界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園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種群,A錯誤;利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一般當樣方的形狀為正方形時)和等距取樣法(一般當樣方的形狀為長方形時),珙桐在植物園中呈帶狀種植,故調查植物園中珙桐的種群密度應采取等距取樣法,B錯誤;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C錯誤;引進外來物種,很可能引起生態危機,可能對珙桐的種群密度產生影響,D正確。]4.D [老齡化嚴重,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密度,A錯誤;一般情況下,不同城市的性別比例存在差異,不一定為1∶1,B錯誤;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某種群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分別稱為遷入率或遷出率,因此城市短期內出現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兩三天后返回城市,不影響該城市遷出率的計算,C錯誤;“不結婚、不生娃”可通過降低出生率導致人口負增長加劇,D正確。]5.D [由圖可知,使用一定濃度的殺蟲劑處理后,子代的性別比例發生改變,故該瓢蟲的性別比例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A正確;瓢蟲的分布范圍小、移動能力弱,可用樣方法調查該瓢蟲的種群密度和性別比例,B正確;根據實驗結果,處理組的雌性占比大于對照組,雌性個體多,就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有利于種群增長,C正確;由題述可知,該昆蟲的雌蟲產卵量與雌性占比呈正相關,因此,雌性占比高有利于提高種群的出生率,D錯誤。]6.D [為了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用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而不是分別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幾個樣,A錯誤;兩種野生牧草大小差別不大,但冰草數量明顯多于紫花苜蓿,在選取樣方時,紫花苜蓿的樣方面積可適當大于冰草的,B錯誤;求平均值時,不需要去除種群數量最多和最少的樣方,C錯誤;樣方法得到的數值是估算值,選取樣方數量的多少會影響冰草種群密度的調查值,D正確。]7.B [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因此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標記后重新捕獲數=(180-20)×100÷40=400(只),種群密度=400÷1=400(只/公頃),A錯誤;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最終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穩定,因為種群總數穩定(不考慮遷入遷出),推測調查期間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確;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但鼠有記憶,再次被捕概率會降低,因此會導致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含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根據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標記后重新捕獲數,可知該調查結果會比實際值偏大,C錯誤;K值是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K值并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該地區褐家鼠的K值不是指該種群在此環境中達到的最大種群數量,D錯誤。]8.D [t2時刻,雖然甲、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甲、乙種群數量和面積不一定相等,因此甲和乙的種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錯誤;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長率不一定相同,B錯誤;在t1→t4時刻,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說明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未必呈“J”型增長,C錯誤;t1→t4時刻,甲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而后表現為小于1,因此,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確。]9.B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直至消亡,A正確;B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如果種群密度高于b點,那么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減少至B點繼續保持平衡,種群密度低于b點,那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增加至B點繼續保持平衡,故B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但是此時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增長速率為零,不是最大,B錯誤;若向環境中遷入該種群的天敵,相當于相同種群密度下,該種群死亡率升高,相當于死亡率直線斜率升高,升高后,交點B會往左上角移動,b點左移,C正確;a~b點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b點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下降,D正確。]10.C [依據題圖信息,甲表示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曲線,先增加后降低,為“S”型增長曲線,乙表示乙種群的密度變化曲線,t2時刻,由于兩種群的數量和面積未知,所以兩種群的密度不一定相等,A錯誤;t2時刻,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的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B錯誤;t1~t3時期,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0,乙種群的種群密度仍在增大,說明兩種群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C正確;t4之后乙種群密度仍然增加,但是不一定呈“J”型增長,D錯誤。]11.A [害蟲難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害蟲的繁殖能力強、出生率高,種群數量增長快,A正確;“烈日乾暴,則蟲不生”,說明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受光照、溫度的制約,屬于非生物因素,B錯誤;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為避免蟲害的爆發,應在K/2之前防治蝗蟲,C錯誤;稻田中引入蟛蜞蟲的其他天敵,“能啖焉”,但不一定“不為害農稻”,D錯誤。]12.B [由題圖可知,A→B鹿的種群數量減少,說明新生的鹿的數量小于死亡的鹿的數量,A錯誤;年齡結構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的變化,B點之后種群數量是增加的,故B點鹿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正確;B點時鹿群的種群數量較少,此時種內斗爭不是最激烈的,C錯誤;環境中的限制因素會對種群數量的變化起作用,如干旱條件下植被可能減少,鹿的食物來源因此減少,鹿的種群數量可能會下降,D錯誤。]13.B [蜘蛛以害蟲為食,所以在A期間,若對害蟲施殺蟲劑,會導致蜘蛛的數量減少,A錯誤;在C期間的平衡狀態與A、B期間發生的種群間的相互作用有關,C錯誤;圖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蟲的關系是捕食,D錯誤。]14.C [分析表格中數據,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多,甲和丙種蝌蚪數量迅速減少,而乙種蝌蚪數量增多,說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解釋合理,A不符合題意;分析表格中1號池塘數據可知,在沒有捕食者的情況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說明甲、乙、丙存在種間競爭關系,且乙處于競爭的劣勢,若持續研究1號池塘,最終可能發現乙完全消失,解釋合理,B不符合題意;無捕食者時,甲、乙、丙三者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則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使丙在三者中處于競爭的劣勢,解釋不合理,C符合題意;與沒有捕食者的對照組相比,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數量逐漸減少,而乙的數量逐漸增加,說明乙獲得的資源增多,解釋合理,D不符合題意。]15.ABD [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不是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A錯誤;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種群數量達到d之前時進行人為干預,B錯誤;某城市衛生部門此次滅鼠活動不會改變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因為褐家鼠的生存環境沒有改變,C正確;在理想條件下,不存在環境容納量,D錯誤。]16.ABD [曲線a為“J”型增長曲線,是在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無天敵等理想條件下的動態變化,A錯誤;K/2時,害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害蟲數量增長最快,此時進行殺蟲不利于防治蟲害,對于害蟲,越早防治越好,B錯誤;曲線b1所代表種群的K值大于曲線b2所代表種群的K值,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種群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如天敵侵害或環境驟變等,C正確;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會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并非不再變化,D錯誤。]17.AC [第10年時,種群的λ等于1,說明第10年種群數量與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齡結構為穩定型,A正確;由圖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間λ<1,所以烏鴉的種群數量在減少,B錯誤;第16~20年λ>1且不變,所以烏鴉種群密度將不斷增加,種群數量將呈現“J”型增長,C正確;第20年時λ>1,烏鴉種群數量還在繼續增長,沒有達到環境容納量,D錯誤。]18.BCD [樣方法應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A錯誤;實驗設計應遵循平行重復實驗,故實驗中設置多處樣地、多個罩籠及一定數量的跳蝻可以減小誤差,B正確;由圖分析可知,亞洲小車蝗在針茅草草地的存活率高,發育歷期短,更容易爆發,結合題干“牲畜的適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發育”可知,適度放牧可使針茅草草地向羊草草地轉變,從而避免亞洲小車蝗的爆發,C、D正確。]19.(1)不會干擾動物的正常生活,受環境影響小 在處理結果時無法對不同照片中的動物進行有效區分(2)當一個種群的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C 在一定范圍內,當種群數量小于C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當種群數量等于C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可穩定在一定水平(3)食物、空間資源和種內斗爭等20.(1)丙 (2)先增加后減少 不變 K值是由環境條件決定的,與種群數量(或遷入率)無關 (3)不需要捕捉并標記藏羚,操作更便捷;調查周期短;對藏羚的干擾小等21.(1)血球計數板 增大 大(2)A A區草履蟲最早達到種群數量最大值,且種群數量最大值最大(3)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有害代謝產物不斷積累、pH下降等(4)食物、天敵等22.(1)食物充裕、空間充足、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 J(2)高溫、干旱(3)密度增加會促進發育 密度增加會抑制發育(4)先增大后降低。原因是密度較低時,增大密度會提高雌雄交尾概率,提高繁殖能力;而密度太高會降低有效產卵面積,增大生殖干擾,從而降低繁殖能力23.(1)溫度和時間 S (2)19.8 ℃ 穩定(3)包含 第14天后,三個水池的種群數量都較多,對光的爭奪加劇 (4)不能 在19.8 ℃和33.6 ℃之間設置較小的溫度梯度,繪制不同溫度下的種群增長曲線(共49張PPT)章末檢測卷(一)(時間:75分鐘 滿分:100分)C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4小題,每小題2分,共2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4·福建南平期末)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種群的遷入率和遷出率直接影響種群密度B.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其種群密度有增大的趨勢C.一塊池塘中所有草魚的數量就是該草魚種群的種群密度D.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解析 直接影響種群密度的因素有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確;年齡結構可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年齡結構為增長型的種群,其種群密度有增大的趨勢,B正確;種群密度是指單位面積或空間內某種群的個體數量,一塊池塘(不知道體積)中所有草魚的數量不是該草魚種群的種群密度,C錯誤;用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D正確。2.(2024·江蘇武進質檢)為估算一包黃豆的數量,將這包黃豆和50粒綠豆混裝在大廣口瓶中,從瓶中隨機取出一勺豆子,統計發現其總數為n,其中綠豆的數量為m。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上述實驗模擬了標志重捕法,其中綠豆代表標志后的動物B.將黃豆和綠豆裝入瓶中后,應將其振蕩搖勻C.可重復取豆求平均值,降低實驗誤差D.黃豆總數約為50m/n解析 假設黃豆總數約為A,則(A+50)∶50=n∶m,解得A=50n/m-50,D錯誤。D3.(2024·甘肅武威質檢)被譽為“中國的鴿子樹”的珙桐是中國特有的瀕臨滅絕的“活化石”植物。為保護該植物,科研人員在植物園中進行大面積帶狀種植,隨后逐年調查其種群密度。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自然界中的珙桐和植物園中的珙桐為同一種群B.采取五點取樣法調查植物園中珙桐的種群密度C.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年齡結構和性別比例D.引進外來物種可能對珙桐的種群密度產生影響D解析 根據種群的概念“在特定時間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的集合”判斷,自然界分布的珙桐和植物園中的珙桐不是同一種群,A錯誤;利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五點取樣法(一般當樣方的形狀為正方形時)和等距取樣法(一般當樣方的形狀為長方形時),珙桐在植物園中呈帶狀種植,故調查植物園中珙桐的種群密度應采取等距取樣法,B錯誤;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征是種群密度,C錯誤;引進外來物種,很可能引起生態危機,可能對珙桐的種群密度產生影響,D正確。4.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深刻而復雜的形勢變化,人口負增長下“少子老齡化”將成為常態,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繼續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為1.64個,低于2017年的1.76個和2019年的1.73個。下列有關我國人口數量特征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我國社會老齡化嚴重的現象不會影響到種群密度B.我國不同城市的性別比例沒有差異,且均為1∶1C.城市短期內出現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兩三天后返回城市,會影響到該城市遷出率的計算D.如果當代部分不婚人士提出的“不結婚、不生娃”的理念被實踐,人口負增長可能會加劇D解析 老齡化嚴重,可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來影響種群密度,A錯誤;一般情況下,不同城市的性別比例存在差異,不一定為1∶1,B錯誤;單位時間內遷入或遷出某種群的個體數占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分別稱為遷入率或遷出率,因此城市短期內出現部分人到其他城市出差兩三天后返回城市,不影響該城市遷出率的計算,C錯誤;“不結婚、不生娃”可通過降低出生率導致人口負增長加劇,D正確。5.(2024·浙江臺州期末)某研究小組對某種活動能力較弱的瓢蟲進行研究,將其自然種群產生的一部分子代用一定濃度的殺蟲劑處理后,親代、子代的雌性占比如圖所示。已知該昆蟲的雌蟲產卵量與雌性占比呈正相關,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DA.該瓢蟲的性別比例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B.可用樣方法調查該瓢蟲的種群密度和性別比例C.用殺蟲劑處理可能會使該種群的出生率提高D.雌性占比高不利于提高種群的出生率解析 由圖可知,使用一定濃度的殺蟲劑處理后,子代的性別比例發生改變,故該瓢蟲的性別比例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A正確;瓢蟲的分布范圍小、移動能力弱,可用樣方法調查該瓢蟲的種群密度和性別比例,B正確;根據實驗結果,處理組的雌性占比大于對照組,雌性個體多,就可以繁殖更多的后代,有利于種群增長,C正確;由題述可知,該昆蟲的雌蟲產卵量與雌性占比呈正相關,因此,雌性占比高有利于提高種群的出生率,D錯誤。A.該瓢蟲的性別比例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B.可用樣方法調查該瓢蟲的種群密度和性別比例C.用殺蟲劑處理可能會使該種群的出生率提高D.雌性占比高不利于提高種群的出生率6.(2024·內蒙古赤峰學院附中期末)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野生牧草品種繁多,其中冰草和紫花苜蓿較為常見,兩種野生牧草大小差別不大,但冰草數量明顯多于紫花苜蓿。下列有關調查兩種牧草的種群密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A.應采用樣方法,分別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幾個樣B.在選取樣方時,冰草的樣方面積應大于紫花苜蓿的C.需要去除種群數量最多和最少的樣方后再求平均值D.選取樣方數量的多少會影響冰草種群密度的調查值D解析 為了避免主觀因素的干擾,用樣方法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而不是分別在植被稀疏和密集的地方取幾個樣,A錯誤;兩種野生牧草大小差別不大,但冰草數量明顯多于紫花苜蓿,在選取樣方時,紫花苜蓿的樣方面積可適當大于冰草的,B錯誤;求平均值時,不需要去除種群數量最多和最少的樣方,C錯誤;樣方法得到的數值是估算值,選取樣方數量的多少會影響冰草種群密度的調查值,D正確。7.(2024·山東泰安期末)植保員對徂徠山林場一公頃范圍內褐家鼠的種群密度進行調查,第一次捕獲并標記180只鼠,第二次捕獲100只鼠,其中有標記的鼠40只。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但鼠有記憶,再次被捕概率會降低。若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穩定(不考慮遷入遷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通過計算可得該地區褐家鼠的種群密度約為300只/公頃B.調查期間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該統計方法得到的結果往往會比褐家鼠的實際數量少D.該地區褐家鼠的K值是指該種群在此環境中達到的最大種群數量B解析 探測到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因此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標記后重新捕獲數=(180-20)×100÷40=400(只),種群密度=400÷1=400(只/公頃),A錯誤;第一次標記的鼠在重捕前有20只自然死亡,但最終因該段時間內有鼠出生而種群總數穩定,因為種群總數穩定(不考慮遷入遷出),推測調查期間褐家鼠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確;標記物不影響鼠的生存和活動,但鼠有記憶,再次被捕概率會降低,因此會導致第二次捕獲的個體中含有標記的個體數減少,根據種群中的個體數=第一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數÷標記后重新捕獲數,可知該調查結果會比實際值偏大,C錯誤;K值是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K值并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該地區褐家鼠的K值不是指該種群在此環境中達到的最大種群數量,D錯誤。8.(2024·江蘇連云港統考)如圖為甲、乙兩個種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數量關系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DA.t2時刻,甲和乙的種群密度一定相同B.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C.t1→t4時刻,乙種群呈“J”型增長D.t1→t4時刻,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解析 t2時刻,雖然甲、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甲、乙種群數量和面積不一定相等,因此甲和乙的種群密度不一定相同,A錯誤;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相等,但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長率不一定相同,B錯誤;在t1→t4時刻,乙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說明乙種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種群數量在不斷增加,但未必呈“J”型增長,C錯誤;t1→t4時刻,甲種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而后表現為小于1,因此,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正確。A.t2時刻,甲和乙的種群密度一定相同B.t2和t3時刻,乙種群的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一定相同C.t1→t4時刻,乙種群呈“J”型增長D.t1→t4時刻,甲種群的種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9.(2024·山東菏澤期末)阿利氏效應是指某些動物種群有一個最適的種群密度,種群過密或過疏都可能對種群增長產生抑制性影響。如圖表示阿利氏效應的種群密度和出生率(死亡率)之間的關系,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BA.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直至消亡B.B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C.若向環境中遷入該種群的天敵,則b點向左側移動D.a~b點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b點后種群數量下降解析 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直至消亡,A正確;B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如果種群密度高于b點,那么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減少至B點繼續保持平衡,種群密度低于b點,那么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會增加至B點繼續保持平衡,故B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但是此時種群數量保持穩定,增長速率為零,不是最大,B錯誤;若向環境中遷入該種群的天敵,相當于相同種群密度下,該種群死亡率升高,相當于死亡率直線斜率升高,升高后,交點B會往左上角移動,b點左移,C正確;a~b點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b點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下降,D正確。A.當種群密度小于a時,種群數量會持續減少直至消亡B.B點時種群數量達到最大值,此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C.若向環境中遷入該種群的天敵,則b點向左側移動D.a~b點種群數量呈增長趨勢,b點后種群數量下降10.(2024·福建寧德期末)在一段時間內,某自然生態系統中甲種群的增長速率變化、乙種群的密度變化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CA.t2時刻,甲、乙兩種群密度相等B.t2時刻,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C.t1~t3時期,兩種群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D.t4之后乙種群仍將呈“J”型增長解析 依據題圖信息,甲表示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曲線,先增加后降低,為“S”型增長曲線,乙表示乙種群的密度變化曲線,t2時刻,由于兩種群的數量和面積未知,所以兩種群的密度不一定相等,A錯誤;t2時刻,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此時的種群數量為環境容納量的一半,B錯誤;t1~t3時期,甲種群的增長速率大于0,乙種群的種群密度仍在增大,說明兩種群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C正確;t4之后乙種群密度仍然增加,但是不一定呈“J”型增長,D錯誤。A.t2時刻,甲、乙兩種群密度相等B.t2時刻,甲種群數量達到環境容納量C.t1~t3時期,兩種群年齡結構均為增長型D.t4之后乙種群仍將呈“J”型增長11.(2024·廣東汕頭期末)我國古籍中有許多利用生態學原理防蟲治蟲的記載。東漢王充的《論衡》:“藏宿麥之種,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則蟲不生。”明代霍韜曾說,廣東香山、番禺等地有蟛蜞蟲,食谷之芽,大為農害,唯鴨能啖焉,且鴨不為害農稻。清末的《蒲折縣鄉土志》載有:“捕得蝗,刺孔點以痘漿,放令飛去,痘毒傳染,其種自滅。”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害蟲難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害蟲的繁殖能力強、出生率高B.“烈日乾暴,則蟲不生”,說明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受生物因素影響C.病毒與蝗蟲之間為寄生關系,可在蝗蟲數量達到K/2時接種病毒進行防治D.稻田中引入蟛蜞蟲的其他天敵,均可“能啖焉”且“不為害農稻”A解析 害蟲難以防治的原因可能是大多數害蟲的繁殖能力強、出生率高,種群數量增長快,A正確;“烈日乾暴,則蟲不生”,說明害蟲的種群數量變化受光照、溫度的制約,屬于非生物因素,B錯誤;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為避免蟲害的爆發,應在K/2之前防治蝗蟲,C錯誤;稻田中引入蟛蜞蟲的其他天敵,“能啖焉”,但不一定“不為害農稻”,D錯誤。12.如圖表示自然生態系統中鹿的種群數量隨時間的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BA.A→B新生的鹿的數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數量B.鹿群年齡結構在B點時屬于增長型C.B點時鹿群的種內斗爭最為激烈D.環境中的限制因素沒有起作用解析 由題圖可知,A→B鹿的種群數量減少,說明新生的鹿的數量小于死亡的鹿的數量,A錯誤;年齡結構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的變化,B點之后種群數量是增加的,故B點鹿群年齡結構為增長型,B正確;B點時鹿群的種群數量較少,此時種內斗爭不是最激烈的,C錯誤;環境中的限制因素會對種群數量的變化起作用,如干旱條件下植被可能減少,鹿的食物來源因此減少,鹿的種群數量可能會下降,D錯誤。A.A→B新生的鹿的數量大于死亡的鹿的數量B.鹿群年齡結構在B點時屬于增長型C.B點時鹿群的種內斗爭最為激烈D.環境中的限制因素沒有起作用13.為除去危害農作物的某種害蟲而引入蜘蛛后,對兩個種群進行調查,得出如圖所示的結果。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BA.在A期間,若對害蟲施殺蟲劑,蜘蛛的數量將增加得更快B.在B期間,蜘蛛數量減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間的平衡狀態與A期間和B期間中發生的兩個種群的相互作用沒有關系D.圖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蟲的關系是競爭解析 蜘蛛以害蟲為食,所以在A期間,若對害蟲施殺蟲劑,會導致蜘蛛的數量減少,A錯誤;在C期間的平衡狀態與A、B期間發生的種群間的相互作用有關,C錯誤;圖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蟲的關系是捕食,D錯誤。14.(2024·山東威海期末)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種類的蝌蚪,三者之間無捕食關系。某研究小組在4個條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數量不等的同種捕食者,一段時間后各池塘中3種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測不合理的是( )C池塘 編號 捕食者 數量/只 蝌蚪存活率/%甲 乙 丙1 0 87 7 402 2 58 30 253 4 42 32 114 8 32 37 10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持續研究1號池塘,最終可能發現乙完全消失C.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的原因是被捕食的概率最大D.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多,乙獲得的資源增多解析 分析表格中數據,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多,甲和丙種蝌蚪數量迅速減少,而乙種蝌蚪數量增多,說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解釋合理,A不符合題意;分析表格中1號池塘數據可知,在沒有捕食者的情況下,甲的存活率最高,丙的存活率次之,而乙的存活率最低,說明甲、乙、丙存在種間競爭關系,且乙處于競爭的劣勢,若持續研究1號池塘,最終可能發現乙完全消失,解釋合理,B不符合題意;無捕食者時,甲、乙、丙三者間存在種間競爭關系。隨著捕食者數量增加,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則4號池塘中丙存活率最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捕食者的存在,使丙在三者中處于競爭的劣勢,解釋不合理,C符合題意;與沒有捕食者的對照組相比,隨著捕食者數量的增加,甲和丙的數量逐漸減少,而乙的數量逐漸增加,說明乙獲得的資源增多,解釋合理,D不符合題意。二、多項選擇題(共4題,每題3分,共12分。每題有不止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每題全選對者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15.某城市衛生部門組織了一次鼠藥滅鼠的活動,如圖為該城市居民區投放鼠藥前后褐家鼠種群數量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BDA.圖中a表示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B.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種群數量達到d時進行人為干預C.某城市衛生部門此次滅鼠活動不會改變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D.在理想條件下,影響褐家鼠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解析 環境容納量是指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a不是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A錯誤;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種群數量達到d之前時進行人為干預,B錯誤;某城市衛生部門此次滅鼠活動不會改變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因為褐家鼠的生存環境沒有改變,C正確;在理想條件下,不存在環境容納量,D錯誤。A.圖中a表示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B.進行鼠害防治,最好在種群數量達到d時進行人為干預C.某城市衛生部門此次滅鼠活動不會改變褐家鼠的環境容納量D.在理想條件下,影響褐家鼠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16.假設在某些條件下,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如圖中a、b1、b2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BDA.若空間充足,種群的數量增長如曲線a所示B.當某害蟲的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C.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D.據曲線b1推測,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不再發生變化解析 曲線a為“J”型增長曲線,是在食物和空間充裕、氣候適宜、無天敵等理想條件下的動態變化,A錯誤;K/2時,害蟲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大,害蟲數量增長最快,此時進行殺蟲不利于防治蟲害,對于害蟲,越早防治越好,B錯誤;曲線b1所代表種群的K值大于曲線b2所代表種群的K值,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種群的生存環境變得惡劣,如天敵侵害或環境驟變等,C正確;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會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并非不再變化,D錯誤。A.若空間充足,種群的數量增長如曲線a所示B.當某害蟲的種群數量達到K/2時,進行殺蟲效果最佳C.若曲線b1變成曲線b2,說明該種群生存環境變得惡劣D.據曲線b1推測,當種群數量達到K值后種群數量不再發生變化17.如圖是連續20年對某地烏鴉的種群數量變化的調查結果,圖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年前種群數量的倍數。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CA.第9年調查烏鴉的年齡結構最可能是穩定型B.圖中第4年和第10年的烏鴉種群數量相同C.第16~20年烏鴉種群數量將呈現“J”型增長D.第20年時烏鴉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解析 第10年時,種群的λ等于1,說明第10年種群數量與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年齡結構為穩定型,A正確;由圖可知,在第4年到第10年間λ<1,所以烏鴉的種群數量在減少,B錯誤;第16~20年λ>1且不變,所以烏鴉種群密度將不斷增加,種群數量將呈現“J”型增長,C正確;第20年時λ>1,烏鴉種群數量還在繼續增長,沒有達到環境容納量,D錯誤。A.第9年調查烏鴉的年齡結構最可能是穩定型B.圖中第4年和第10年的烏鴉種群數量相同C.第16~20年烏鴉種群數量將呈現“J”型增長D.第20年時烏鴉種群數量接近環境容納量18.羊草和針茅草為某草原的主要牧草,牲畜的適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發育。為確定草原植被類型與亞洲小車蝗爆發是否存在一定關系,將無底罩籠固定在已選好的8處樣地,每處設置5個罩籠,每個罩籠內放置20只發育期相同的亞洲小車蝗跳蝻(蝗蟲幼蟲),每天定時記錄跳蝻的存活數量和發育情況,結果如圖所示。下列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BCDA.該調查采用的是樣方法,應在每個樣地中植被豐茂處隨機放置罩籠B.實驗中設置多處樣地、多個罩籠及一定數量的跳蝻可以減小誤差C.亞洲小車蝗在針茅草草地的存活率高、發育歷期短,更容易爆發D.適度放牧可使針茅草草地向羊草草地轉變,避免亞洲小車蝗的爆發解析 樣方法應隨機取樣,不能摻入主觀因素,A錯誤;實驗設計應遵循平行重復實驗,故實驗中設置多處樣地、多個罩籠及一定數量的跳蝻可以減小誤差,B正確;由圖分析可知,亞洲小車蝗在針茅草草地的存活率高,發育歷期短,更容易爆發,結合題干“牲畜的適度踩踏和采食有利于羊草的發育”可知,適度放牧可使針茅草草地向羊草草地轉變,從而避免亞洲小車蝗的爆發,C、D正確。A.該調查采用的是樣方法,應在每個樣地中植被豐茂處隨機放置罩籠B.實驗中設置多處樣地、多個罩籠及一定數量的跳蝻可以減小誤差C.亞洲小車蝗在針茅草草地的存活率高、發育歷期短,更容易爆發D.適度放牧可使針茅草草地向羊草草地轉變,避免亞洲小車蝗的爆發三、非選擇題(共5小題,共60分。)19.(12分)(2024·安徽皖東十校聯盟聯考)某生物興趣小組調查了草原上某珍稀哺乳動物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部分調查結果如圖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小組成員利用紅外觸發相機調查該動物的種群密度,他們在動物的棲息地布設若干臺紅外觸發相機,哺乳動物等野生動物一旦靠近就會觸發相機自動拍攝照片。和標志重捕法相比,該調查方法的優點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點)等;但對于個體差異不明顯的動物,用該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時,調查結果的誤差可能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會干擾動物的正常生活,受環境影響小在處理結果時無法對不同照片中的動物進行有效區分(2)該動物的種群數量小于A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種群會逐步消亡,試分析出現該現象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圖中________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最可能表示該動物種群的K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一個種群的數量過少,種群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而衰退、消亡C在一定范圍內,當種群數量小于C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當種群數量等于C點對應的種群數量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可穩定在一定水平(3)C點時,限制該動物種群數量繼續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點)。食物、空間資源和種內斗爭等20.(12分)(2024·江西上饒期末)藏羚主要分布于我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雄性有角,雌性無角。回答下列問題:(1)科研人員對甲、乙、丙三地的藏羚種群特征進行調查,結果如圖1所示。圖中Ⅰ、Ⅱ、Ⅲ、Ⅳ分別對應大(5~8齡)、中(3~5齡)、小(1~3齡)、幼(0~1齡)四個年齡等級(藏羚最長壽命約8年)。據圖預測一段時間后,圖1中__________地藏羚種群數目增加的可能性最大。丙(2)圖2表示某地藏羚的R值變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時段藏羚種群數量變化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若在D時,有少量藏羚從其他地遷入該地,則該地藏羚的K值________(填“減少”“不變”或“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增加后減少不變K值是由環境條件決定的,與種群數量(或遷入率)無關 (3)研究人員通過航空遙感技術監測藏羚數量變化,主要操作流程: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藏羚并計數。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2點即可)。不需要捕捉并標記藏羚,操作更便捷;調查周期短;對藏羚的干擾小等21.(12分)(2024·甘肅蘭州期末)有機質污染的水體中含有較多的草履蟲。某實驗小組為了調查A、B、C 3個湖區的水體污染程度,從A、B、C 3個湖區中各取水樣100 mL,分別置于3只含等量的相同濃度葡萄糖溶液的燒杯中培養,并每天定時利用顯微鏡進行計數,以統計草履蟲種群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顯微鏡下對草履蟲進行計數時需要用到的關鍵工具是____________,與第9 d相比,第12 d對B區草履蟲取樣計數時要適當________稀釋倍數。若需要統計草履蟲活體的數量,使用該方法直接進行計數時,計數結果一般比實際值偏________。(2)根據圖中數據分析,________區的水體污染更嚴重,判斷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球計數板增大大AA區草履蟲最早達到種群數量最大值,且種群數量最大值最大(3)培養到16 d后,A、B、C 3個湖區的草履蟲數量都急劇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點即可)。(4)有些因素對種群數量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是相關的,稱為密度制約因素,那么草履蟲種群的密度制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寫出兩個)。營養物質消耗殆盡、有害代謝產物不斷積累、pH下降等食物、天敵等22.(12分)(2024·陜西咸陽實驗中學檢測)馬世駿院士是我國生態學研究的奠基人,為解決我國千百年來不能根治的蝗災問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馬世駿研究影響東亞飛蝗種群增長的因素,為治理蝗災提供了依據。統計1663~1962年間的東亞飛蝗發生程度與溫度、干濕指數的關系,結果如圖所示。圖中R/S表示干濕指數,指數越大則濕度越大。回答以下問題:(1)在理想條件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可能呈“________”型。食物充裕、空間充足、氣候適宜且沒有天敵等J(2)從溫度和干濕程度來看,東亞飛蝗在____________條件下易大爆發。(3)昆蟲的體重在有些情況下,可以作為衡量蟲體發育狀態的指標。為研究種群密度和溫度對東亞飛蝗的發育速度的影響,檢測不同條件下成蟲的平均體重(mg),結果如表所示。實驗表明,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密度變化對東亞飛蝗發育狀態的影響是:低溫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溫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溫、干旱密度增加會促進發育密度增加會抑制發育(4)種群密度通過影響雌雄交尾概率、有效產卵面積、生殖干擾等因素來影響東亞飛蝗的繁殖能力。預測當種群密度增加時,東亞飛蝗的繁殖能力會如何變化,并說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增大后降低。原因是密度較低時,增大密度會提高雌雄交尾概率,提高繁殖能力;而密度太高會降低有效產卵面積,增大生殖干擾,從而降低繁殖能力23.(12分)如圖為某水生植物在三個不同溫度的水池中的種群增長曲線。回答下列問題:(1)該曲線需要通過實驗數據進行繪制,做該實驗時,需要人為控制的兩個變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水池中該水生植物的增長曲線都呈“______”型。(2)第10天,________(填溫度)的水池該水生植物的種群增長速率最快;此時,溫度為24.8 ℃的水池中該水生植物的年齡結構為________型。溫度和時間S19.8 ℃穩定(3)第14天后,限制三個種群繼續增長的環境因素________(填“包含”或“不包含”)光照強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從圖中能不能找到該水生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________。如果能,說明理由;如果不能,請寫出探究該水生植物生長的最適溫度的實驗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含第14天后,三個水池的種群數量都較多,對光的爭奪加劇不能在19.8 ℃和33.6 ℃之間設置較小的溫度梯度,繪制不同溫度下的種群增長曲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章末檢測卷(一).docx 章末檢測卷(一).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