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第九課《拉德斯基進行曲》教案教學分析教材版本:湘藝版(2024)課時:1課時(40分鐘)課型:欣賞課學情:六年級學生具備基礎樂理知識,對節奏和音樂情緒有一定感知能力,需加強互動體驗。教學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進行曲的雄壯風格,體驗音樂與觀眾互動的樂趣,激發對古典音樂的興趣。了解《拉德斯基進行曲》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的文化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比聆聽、節奏模仿、指揮實踐,探究樂曲結構及進行曲特點。知識與技能:知道作曲家老約翰·施特勞斯及其代表作品。掌握進行曲的節奏特點(二拍子、強弱分明),能分辨樂曲的ABA結構。教學重難點重點:感受進行曲風格,分析樂曲結構。難點:指揮手勢的模仿與節奏互動配合。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含樂曲音頻/視頻、作曲家簡介、指揮動作示范)打擊樂器(鈴鼓、三角鐵)、指揮棒 節奏圖譜、A4紙(作業用)教學過程情境導入——感知“進行曲”特點(5分鐘),對比聆聽:播放《運動員進行曲》片段,提問:“這段音樂適合什么場合?節奏有什么特點?” 引出主題:“今天我們將欣賞一首世界聞名的進行曲,它能讓全場觀眾一起拍手互動!”新課教學——探索音樂奧秘(20分鐘)初聽全曲,整體感知 播放《拉德斯基進行曲》視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版本),觀察指揮與觀眾互動。 提問:“音樂的情緒如何變化?你聽到哪些樂器?”(銅管嘹亮、弦樂輕快)走近作曲家 圖文簡介老約翰·施特勞斯,強調“圓舞曲之父”與“進行曲”創作背景。分段賞析,剖析結構 A段:聆聽主題旋律,用踏步感受二拍子強弱規律;出示節奏圖譜,分組用鈴鼓(強拍)和三角鐵(弱拍)伴奏。 B段:對比旋律的柔和變化,引導學生用線條畫出旋律起伏。 再現A段:加入觀眾拍手節奏(× × × × ▏× × × -),全體練習。指揮小課堂 教師示范二拍子指揮手勢(下-上),學生用鉛筆模擬指揮棒跟隨音樂練習。 (三)實踐創編——音樂“動”起來(10分鐘) 角色扮演: 分組扮演“樂隊”(打擊樂伴奏)、“指揮”、“觀眾”(拍手互動),完整演繹樂曲。 創意表達: 提問:“如果為這首曲子設計舞臺燈光,你會如何安排?”(如A段紅色、B段藍色)總結拓展(5分鐘) 知識回顧: 通過思維導圖總結進行曲特點(節奏鮮明、結構清晰)、作曲家及樂曲文化價值。 情感升華: “音樂無國界,這首曲子連接了樂隊與觀眾,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能發現這樣的美好互動。”作業布置(二選一): 用A4紙繪制樂曲情緒變化曲線圖,并標注樂器。 嘗試為家庭聚會設計一段“拍手互動”音樂游戲。板書設計拉德斯基進行曲 ——老約翰·施特勞斯結構:A(雄壯)—B(柔和)—A(輝煌)進行曲特點:二拍子 | 節奏鮮明 | 強弱對比文化印記: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壓軸曲”教學反思預設通過觀察學生指揮動作和互動參與度,評估目標達成情況。 若時間緊張,可精簡作曲家介紹,側重體驗環節。特色亮點: 結合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真實場景,滲透音樂文化理解。 通過“畫旋律線”“模擬指揮”實現跨學科整合(美術、身體律動)。 作業分層設計,兼顧不同興趣和能力的學生。 可根據課堂實際調整互動環節時長,確保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