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5.3 實踐與探索第3課時 工程、行程和配套問題本節課是華東師大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節《實踐與探索》第三課時的內容.本課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進一步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將學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到了七年級下冊,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和方程知識,對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然而,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部分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找出等量關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可能會遇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1.通過學習列方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進一步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2.通過分析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經歷由實際問題抽象、建立方程模型的過程,能抓住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并能解方程.4.進一步熟悉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解題步驟,學會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重點: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難點:找等量關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復習回顧1.一件工作,如果甲單獨做2小時完成,那么甲單獨做1小時,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一件工作,如果甲單獨做3小時完成,那么甲單獨做1小時,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之間有怎樣的關系?答案:1. ;2. ;3.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時間,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效率.設計意圖:復習回顧已學知識,為新課的學習做準備.探究新知活動一:工程問題問題1 某工廠需制作一塊廣告牌,請來兩名工人.已知師傅單獨完成需4天,徒弟單獨完成需6天.(1)兩人合作需幾天完成?(2)如果師傅先工作了2天,然后與徒弟合作,問還需幾天完成?(3)現由徒弟先做1天,再兩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報酬90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計算報酬,那么該如何分配?試解答這一系列問題,并和同學們一起交流各自的做法.解:(1)設兩人合作完成需要x天.列表分析:可列方程:解得x=2.4答:兩人合作完成需要2.4天.(2)設還需y天完成.列表分析:可列方程:解得y=1.2.答:還需1.2天完成.(3)設完成這項工作總共用了z天.列表分析:可列方程:解得z=3徒弟完成工作量的,師傅完成工作量的.所以徒弟與師傅平分報酬,每人分得450元.應用新知經典例題例1 一條地下管線由甲工程隊單獨鋪設需要12天,由乙工程隊單獨鋪設需要24天.如果由這兩個工程隊從兩端同時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鋪好這條管線?分析 把工作量看作單位“1”,則甲的工作效率為,乙的工作效率為,根據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列方程.解:設要x天可以鋪好這條管線,由題意得.解得 x=8答:要8天可以鋪好這條管線.小結:工程問題工程問題中的三個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若把工作量看作1,則工作效率=1÷工作時間(1)按工作時間,各時間段的工作量之和=完成的工作量,(2)按工作者,若一項工作有甲、乙兩人參與,則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完成的工作量.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工程問題,提高讀題審題的能力,并規范答題的步驟.體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二:行程問題例2 小明與小紅的家相距20 km,小明從家里出發騎自行車去小紅家,兩人商定小紅到時候從家里出發騎自行車去接小明.已知小明騎車的速度為13 km/h,小紅騎車的速度是12 km/h.(1)如果兩人同時出發,那么他們經過多少小時相遇?分析 由于小明與小紅都從家里出發,相向而行,所以相遇時,他們走的路程的和等于兩家之間的距離.即小明走的路程+小紅走的路程=兩家之間的距離(20 km).解:(1)設小明與小紅騎車走了x h后相遇,則根據等量關系,得13x+12x=20.解得 x=0.8.答:經過0.8 h他們兩人相遇.(2)如果小明先走30min,那么小紅騎車要走多少小時才能與小明相遇?解:(2)設小紅騎車走了t h后與小明相遇,則根據等量關系,得13(0.5+t)+12t=20.解得 t=0.54.答:小紅騎車走0.54 h后與小明相遇.小結:相遇問題(1)路程=速度×時間,(2)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乙間的距離.注意相向而行的始發時間和地點.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提高讀題審題的能力,并規范答題的步驟.體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三:配套問題例3 某種儀器由1個A部件和1個B部件配套構成,每個工人每天可以加工A部件1 000個或者加工B部件600個.現有工人16人,應怎樣安排人力,才能使每天生產的A部件和B部件配套?分析:本題中設安排x人生產A部件,相等關系是“每天生產A部件的數量=每天生產B部件的數量”.列表如下:解:設安排x人生產A部件,則安排(16-x)人生產B部件.根據題意,得1000x=600(16-x),解方程,得x=6.經檢驗,符合題意,所以16-x=16-6=10.答:應安排6人生產A部件,10人生產B部件,才能使每天生產的A部件和B部件配套.小結:配套問題在現實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產品配套”問題,解決這類題的基本相等關系是加工(或生產)的各種零配件的總數量比等于一套組合件中各種零配件的數量比.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行程問題,提高讀題審題的能力,并規范答題的步驟.體會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1.一項工作,甲獨做需18天,乙獨做需24天,如果兩人合做8天后,余下的工作再由甲獨做x天完成,那么所列方程為________________.答:.2.一艘輪船在同一河道中航行,順流而下每小時航行23 km,逆流而上每小時航行15 km,則輪船在平靜的河面航行的速度是______km/h,河水的流速是_______km/h.答:19,4.3.某車間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產1200個螺柱或2000個螺母.1個螺柱需要配2個螺母,為使每天生產的螺柱和螺母剛好配套,應安排生產螺柱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等量關系:每天生產的螺柱數量:生產的螺母數量=1:2解:設應安排x名工人生產螺柱,則(22-x)名工人生產螺母解方程,得 x=10檢驗,x=10符合題意,22-x=12.答:應安排10名工人生產螺柱,12名工人生產螺母.師生活動:學生先獨立思考再作答.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解決具體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鞏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課堂檢測】1.甲、乙兩人相距280米,相向而行,甲從A地出發每秒走8米,乙從B地出發每秒走6米,那么甲出發幾秒后與乙相遇?分析:甲的行程+乙的行程=A、B兩地間的距離解:設甲出發t秒與乙相遇.根據題意,得 8t+6t=280.解得 t=20.所以,甲出發20秒后與乙相遇.2.某車間每天能生產甲種零件120個,或乙種零件100個,甲、乙兩種零件分別取3個、2個才能配成一套產品,現要在45天內生產最多的成套產品,怎樣安排生產甲、乙兩種零件的天數?最多可以生產多少套產品?解:設安排x天生產甲種零件,則(45-x)天生產乙種零件.解方程,得 x=2545-x=20,20×1000÷2=1000(套)答:安排20天生產甲種零件,安排20天生產乙種零件,共生產1000套產品.3.整理一批數據,假設每個人單位時間內完成工作量一樣,單獨一個人做需要80 h完成所有任務.現在先由幾個人先做2 h,再增加5人做8 h后,共完成這項工作的四分之三,問先安排參與整理數據的具體的人數是多少人?解:先安排參與整理數據的具體的人數是x人.根據題意,得解方程,得 x=2檢驗,x=2符合題意.答:先安排2人參與整理數據.設計意圖:通過課堂檢測,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回顧和鞏固本堂課所學相關知識.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解題速度和對題目的理解能力,同時培養他們的時間管理意識和學習興趣.歸納總結師生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講的內容.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實踐作業根據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步行時間和騎車時間編一道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題.本節課是第七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節《實踐與探索》中的第三課時《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本節課是代數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課在學生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進一步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和配套問題.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的實例和有趣的練習,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的學情,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準備,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動手操作、游戲競賽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