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等式及其解集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介紹不等式及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及解集的表示方法,是研究不等式的導入課,同時是繼一元一次方程之后,又一次數學建模思想的教學。教材通過行程問題的實例引入,得到兩個不等式表示車速從不同角度應滿足的條件,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進一步探究觀實生活中的數量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今后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函數以及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知識的基礎。相等和不等是研究數量關系的兩個重要方面,用不等式表示不等的關系,是代數基礎知識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解決各類實際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運,使學生正確抓住不等式的本質特征,為進一步學習不等式的性質、解法及簡單應用起到鋪墊作用。學情分析:學生前面學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過類比教學,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幾個概念不難理解。但是對于初學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難度. 因此教材又進行數形結合,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這樣直觀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對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幫助,本節課從生活實際出發導入常見行程問題的不等關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再通過對實例的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幾個概念。教學目標:1.掌握不等式的概念;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會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3.會列出簡單的不等式,直接說出簡單的不等式的解集。教學重點: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的概念,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教學難點:理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意義及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課前準備:課件 三角尺教學過程:一、 情景引入,初步了解:設置“感受身邊的不等關系”環節,使學生體會不等關系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關系,從而引出課題.二、 合作探究,獲取新知:活動1 不等式的定義問題1: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千米,要在12:00準時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師:你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嗎?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在小組內交流討論。生:解:設車速是x千米/時,根據題意,得①解得x=75所以汽車要在12:00準時駛過A地,車速必須等于75千米/時。問題2:一輛勻速行駛的汽車在11:20距離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車速應滿足什么條件?師:如何理解“在12:00之前駛過A地”?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探究。分析:設車速是x千米/時。從時間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50千米所用的時間不到小時,用式子表示:從路程上看,汽車要在12:00之前駛過A地,則以這個速度行駛小時的路程要超過50千米,用式子表示: ②師:觀察所得到的①式和②式,它們之間有何區別?師:你能類比等式的定義來說一說什么是不等式嗎?歸納小結:不等式:用不等號表示不等關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常見的不等號有五種:“≠”、“>”、“<”、 “≥”、“≤”練習1.判斷下列式子那些是不等式,哪些不是?(1) -1 <0 (2) 3x-2y(3) 3x +4=0 (4) 5+3 x > 240(5)x +3≠ 0 (6) 5-x≥1練習2、用不等式表示數量關系:(1)a與5的和小于7 ;(2)m與1的差是非負數;(3)a的4倍大于8;(4)x不大于2.活動2 不等式的解、解集1、對于不等式表示了車速應滿足的條件,但是我們希望更明確地得出x應取哪些值.當x分別取下列各數值時,73、74、75、76、77、不等式成立嗎?請同學們代入驗證一下,填表。師:類比方程的解 ,你能說出不等式的解嗎?歸納小結: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數的值叫不等式的解.師:你還能找出這個不等式的其他解嗎 這個不等式有多少個解 你能說出不等式的解集嗎?歸納小結: 一般的,一個含有未知數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組成這個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叫解不等式。想一想:不等式的解和不等式的解集是一樣的嗎 不等式的解與解不等式一樣嗎?練習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x=3是2x+1>5的解B. x=3是2x+1>5的唯一解C. x=3不是2x+1>5的解D. x=3是2x+1>5的解集活動3 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第一種:用式子(如x>3),即用最簡形式的不等式(如x>a或x第二種:利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利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的一般步驟常見的四種情況練習4、數軸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1)x>-1; (2)x≥-1; (3)x<-1 ;(4)x≤-1三、課堂小結: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1.不等式的定義:2.不等式的解:3.不等式的解集:4.在數軸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四、板書設計:不等式及其解集1、不等式:用不等號表示不等關系的式子2、不等式的解、解集。3、求不等式解集的過程叫做解不等式。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①用式子②用數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