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茉莉花教學內容:《茉莉花》 佚名 詞曲《茉莉花》 江蘇 民歌教學分析:歌曲《茉莉花》(佚名 詞曲)是在民歌《茉莉花》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并廣為流傳。改編者進行了聲部處理后,使歌曲更加婉約、嫵媚、豐滿。近乎于直白的表現手法,更顯真摯、從容和自然,給人以平淡似真的審美感受。江蘇民歌《茉莉花》為五聲徵調式,起、承、轉、合性結構,具有小調體裁的典型特征。第一樂句由兩個樂節組成,二者旋律相對稱,歌詞重疊,落音相同;第二樂句承接上句并引出新的樂思;第三樂句為“轉”、“合”功能,一氣呵成。整首歌曲的旋律以級進為主,間以小跳,婉轉流暢,給人以抒情秀美之感;歌詞細膩含蓄的表達方式,使歌曲更具江南風格色彩。課標要求: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準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學情分析:這首歌曲唱起來朗朗上口,非常舒服。多個版本的地方歌曲演唱形式豐富了學生的視聽感受,可指導學生根據歌曲不同的演唱風格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特別是從氣息及情感表現上都要做到位,六年級的學生基本能達到要求,還可以對學習內容做進一步的擴充。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 通過不同風格的《茉莉花》音樂的對比欣賞,感受茉莉花美,茉莉花的音樂更美,從而更加喜愛我國的民族音樂。2、認知目標: 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欣賞音樂,并對作品做出初步的評價。3、技能目標: 了解中國民歌知識,引導探索中國南北民歌的風格差異及其形成原因。通過對同一首民歌的不同形式風格的欣賞,使學生知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使學生產生熱愛民族的感情。教學重點:感受茉莉花和茉莉花音樂的美,并了解其相關文化。教學難點:學生能情動于衷、有感而發,表達對茉莉花的感悟和喜愛之情。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有關茉莉花的圖片、文字資料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 導入主題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歌曲1.請同學欣賞《茉莉花》的音樂2.提問:你知道唱歌的是誰嗎?這首歌叫什么名字?(宋祖英 茉莉花 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3.你還知道《茉莉花》的哪些知識?二、賞樂動情 引發情感(一)欣賞民歌茉莉花1、對比欣賞江蘇民歌、東北民歌。(1)初聽江蘇民歌《茉莉花》。(提問:歌曲速度和情緒)(2)復聽。(提問:歌曲的語言和風格)(3) 對比聽賞江蘇民歌《茉莉花》與東北民歌《茉莉花》。(從歌曲的速度、情緒、語言、音樂風格等方面比較。)(4) 學生填表(一)速 度 節 拍 情 緒 語 言 風 格江蘇《茉莉花》東北《茉莉花》2、再欣賞河北民歌《茉莉花》(1) 初聽河北民歌《茉莉花》提問:歌曲的速度、情緒、語言、音樂風格等方面。(2) 復聽歌曲。河北的《茉莉花》旋律跳進、高亢,語言樸實,情感體現是剛直、干脆的,具有北方人的豪爽的性格。(3) 簡單介紹民歌體裁中的另一類:小調及其特點。小調:亦稱“小曲”是我國民歌的重要體裁,是流傳于城鎮集市并多被民間藝人加工提高的民間歌曲。一般,小調的結構比較規整,節奏富于變化,旋律流暢細膩,演唱中經常加進表演及伴奏。(4) 學生填表(二)——見板書(二)欣賞通俗《茉莉花》(1)導入流行音樂拓展欣賞。(黑鴨子組合的《茉莉花》)(2)欣賞其它表現形式的《茉莉花》。三、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欣賞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宋祖英要把《茉莉花》作為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的第一首歌,這首歌在中國的影響。同學們利用課下的時間學唱一下各地方的《茉莉花》,《茉莉花》還被改編成了器樂曲,同學們課下收集一下,我們再共同欣賞。板書設計:《茉莉花》速 度 節 拍 情 緒 語 言 風 格江蘇《茉莉花》東北《茉莉花》地區 項目 共 同 點 不 同 點 影 響 因 素南方小調《茉莉花》北方小調《茉莉花》教學反思:我深感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所肩負的責任重大,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音樂課堂傳播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情,并激勵他們不斷探索、發展和創新民族音樂,使之不斷走向世界,為全人類共同分享。本著這個目的,我選擇了江蘇民歌《茉莉花》這一短小經典的題材,并圍繞這一題材,精心組織了一系列教學內容,深入掘充分延展、探討這一題材的豐富文化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