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藝考生高考政治復習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一單元樹立科學思維觀念課時課件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藝考生高考政治復習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一單元樹立科學思維觀念課時課件

資源簡介

(共32張PPT)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一、領會科學思維
1.科學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含義:泛指符合     、遵循     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
(2)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正確思維的條件)
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   和     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
認識規律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邏輯規則
內容真實
形式正確
(3)科學思維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關系
科學思維不是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新思維并列的思維形態,而是對實踐中遵循     要求、運用     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
邏輯思維
辯證思維
2.科學思維的特征
(1)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    。
(2)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    。
(3)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     。
客觀性
預見性
可檢驗性
二、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1.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意義
(1)有利于我們糾正     ,駁斥    ,捍衛真理。
(2)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    和發展規律。
(3)有利于我們把握    、解決    ,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邏輯錯誤
詭辯
本質
新情況
新問題
2.學習科學思維的政治素養意義
(1)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認清     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2)學習科學思維,有助于我們發揚     ,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社會發展規律
科學精神
3.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的意義
可以幫助我們     ,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正確認識事物
1.正確理解科學思維
(1)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是科學思維的兩個基本條件。這里所說的科學思維,泛指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科學思維與不科學思維相對立。不科學思維是主觀臆想的、不合邏輯的、片面僵化的思維。
(2)科學思維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通過學習科學思維,我們可以自覺地利用思維定勢的優勢,克服其負面影響,提高思維的效率,造福人類。
2.科學思維的標準
(1)邏輯標準:必須是簡明的,而不是包含一大堆假設和條件,為以后的失敗留好了退路;有清楚界定的應用范疇,只在一定的條件、領域能適用,而不是對世間萬事萬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包。
(2)經驗標準:一個科學理論不能只被否證,而從未被證實,否則這樣的理論是無效的;可被重復論證,不是一錘子買賣,或者是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只有你一個人作得出那個結果,其他研究者重復不出來,還要怪別人功夫不如你;對于辨別數據的真實與否有一定的標準,什么是正常現象,什么是異?,F象,什么是系統誤差,什么是偶然誤差,都要劃分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結果隨意解釋。
(3)社會標準:必須是切實可行的,不是像“氣功場”“天人感應”之類子虛烏有、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的偽概念。
(4)歷史標準:也就是說,你不能只挑對自己有利的數據作解釋,而無視對自己不利的數據,否則就還不如舊理論;那些宣揚算命多準、禱告多有效的,其慣用伎倆就是挑出成功的巧合大肆渲染,而隱瞞了無數失敗的例子。
3.全面理解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角度 闡釋
思維素養意義 捍衛真理 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茖W的抽象思維一定是符合邏輯要求的思維,違背邏輯要求的思維不是科學思維。通過學習理論知識,我們可以更好地擔當起維護真理的職責
把握本質 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世界是普遍聯系、變化發展的。認識世界,不僅要認識事物的部分、方面、階段,而且要認識發展變化著的整體。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法,我們可以更為全面地、動態地把握客觀事物
著眼創新 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角度 闡釋
思想政治意義 覺悟層面 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發展規律和階段性特征,正確認識不同的社會實踐中的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我們所在的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提升我們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實踐層面 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于當代中國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和諧,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實踐意義 把握科學思維的精髓、學會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1.科學精神把科學看成是實現人類目的的工具,只重視科學的使用功能。
【解析】 科學主義把科學看成是實現人類目的的工具,只重視科學的使用功能??茖W精神是指貫穿于整個科學發展歷史過程中的最普通的科學意識,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現出來的精神取向。
2.正確思想來自于科學思維。
【解析】 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而成功的社會實踐離不開科學思維的參與。
3.科學思維是辯證思維的方法論前提。
【解析】 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思維方法有著方法論上的共同性,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一方面,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方法論前提,辯證思維的基本精神和原則貫穿于現代科學思維方法之中。
4.正確的思維就是科學思維。
【解析】 正確的思維只有以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并立足于實踐才能達到科學思維。
5.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普適性,其正確性是無條件的。
【解析】 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其正確性是有條件的,科學思維的基本條件: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
一、選擇題
【例題1】 我們黨面對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是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的,也是難以不斷前進的。要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自覺運用科學思維有利于 (  )
①杜絕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
②準確地把握歷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
③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創造事物的規律
④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創新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杜絕”一詞說法過于絕對,自覺運用科學思維有利于減少邏輯錯誤,①排除。自覺運用科學思維有利于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提高創新能力;有利于準確地把握歷史方位,提高政治站位,②④正確。規律具有客觀性,不能被創造,③排除。故本題選C。
【例題2】 科學思維,也叫科學邏輯,即形成并運用于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它是真理在認識的統一過程中,對各種科學的思維方法的有機整合,它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我們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 )
①有助于我們認清社會的階段性特征,提升政治覺悟
②有助于我們在實踐中檢驗思維的結果
③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
④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據教材可知,學習科學思維提升政治覺悟是對于我們政治素養的提升,故①不選。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科學思維也要與時俱進,故②不選。根據教材可知,學習科學思維的思維素養,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幫助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故③④正確。故本題選D。
【例題3】 歷史上,人類每一次戰勝大災大疫,都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茖W思維始終是應對疫情的有力武器。下列對科學思維的理解,正確的是 (  )
①科學思維是正確反映認識對象本質和規律的思維
②科學思維是正確反映認識對象現象和外部聯系的思維
③科學思維是內容與形式統一的過程
④科學思維是思維形式正確,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科學思維是正確反映認識對象本質和規律的思維,是思維形式正確,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故①④符合題意??茖W思維即正確的思維,是對認識對象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故②錯誤。任何思維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但思維有科學和非科學之分,內容和形式統一的思維不一定是科學思維,故③錯誤。故本題選B。
【例題4】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領導的課題組在收集和整理歷代醫籍、草本和民間藥方的基礎上,歷經千百次實驗發現,青蒿素能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這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  )
A.客觀性 B.可檢驗性
C.預見性 D.主觀性
【答案】 B
【解析】 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要求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題干未涉及,A錯誤。屠呦呦領導的課題組歷經千百次實驗發現青蒿素能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死亡率,體現了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可檢驗性,B正確。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指的是根據歷史和現實,找出規律,提出合乎邏輯的推斷,具有超前性,C錯誤??茖W思維結果追求客觀性,而不是主觀性,D錯誤。故本題選B。
【例題5】 安全管理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思維上必須強調對安全活動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認識,提高超前思維能力,將歷史、現實和將來相聯系,把握安全的現實狀況和走向,增強對事故發生的預見能力,從而適時調整安全策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這說明 (  )
①科學思維能夠指導人們辯證地把握客觀事物
②科學思維能夠指導人們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
③思維可以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④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提高超前思維能力,將歷史、現實和將來相聯系”體現了科學思維能夠指導人們辯證地把握客觀事物,①符合題意。提高超前思維能力,把握安全的現實狀況和走向,體現了科學思維能夠指導人們把握事物的發展規律,②符合題意。思維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正確的思維能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目的,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③④說法錯誤。故本題選A。
二、非選擇題
【例題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動態清零”是我國疫情防控的總方針。簡單說,“動態清零”就是發現一起疫情、撲滅一起疫情,不讓疫情出現規模性反彈。目的是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近期,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疫情防控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病毒還在持續變異中,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審時度勢、科學研判,堅持快速而精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動搖。
事實證明,“動態清零”總方針是有效的:當世界其他地方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時,中國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是我國當下抗擊疫情的最佳選擇。
結合材料,從科學思維特征的角度,說明為什么“動態清零”是我國當下抗擊疫情的最佳選擇。
【答案】 ①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皠討B清零”總方針是由國內國際疫情特點決定的,是落實“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基本要求。②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皠討B清零”總方針能夠讓我們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③科學思維結果具有可檢驗性。我國疫情防控的成功實踐證明,“動態清零”總方針尊重科學、尊重規律,是我國當下抗擊疫情的最佳選擇。
【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可轉換為為什么“動態清零”是最佳選擇,注意作答主體為我國,需要調用科學思維的有關知識,從原因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聯系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近期,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疫情防控工作面臨嚴峻挑戰→可聯系“動態清零”符合科學思維追求認識的客觀性的特征;
關鍵詞②:當世界其他地方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持續攀升時,中國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聯系科學思維的結果具有預見性;
關鍵詞③: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是我國當下抗擊疫情的最佳選擇→可聯系科學思維結果具有可檢驗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共36張PPT)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一、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思維的含義
(1)什么是思維
①思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思維與    同義,狹義的思維與     同義。
②“邏輯與思維”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    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意識
第一課 走進思維世界
理性認識
狹義
(2)思維的表現:戰略思維、歷史思維、    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是對人類理性認識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們認識事物    、把握事物    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辯證
本質
規律
2.思維的特征
(1)思維具有    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2)思維具有    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3)思維具有    性。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間接
概括
能動
3.思維的作用
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    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指導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反作用
二、思維形態及其特征
1.思維形態的分類
①從思維方向看,有向不同方向擴散的     ,向同一方向收斂的     。
②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有整體地認識對象的     ,分別地認識對象的     。
③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有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     和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的     。
④從思維的基本形態看,有    思維和    思維。
發散思維
聚合思維
綜合思維
辯證思維
分析思維
形而上學思維
抽象
形象
2.思維基本形態的特征
(1)抽象思維
含義:以    、判斷和推理等方式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    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概念
推導性
(2)形象思維
含義: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    、想象和幻想等方式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    、運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維表達的情感性。
(3)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關系
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     的關系。
聯想
形象性
相輔相成
1.正確理解思維的共同特征
間接性 ①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②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概括性 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能動性 ①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能動反映;
②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
③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2.思維的間接性和概括性的區別與聯系
思維的間接性 思維的概括性
區別 含義 指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指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原因 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思維的間接性 思維的概括性
區別 作用 能夠彌補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認識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這種間接性也可能因為感性材料的虛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誤,導致認識失真 憑借思維的概括性,人們才能以簡馭繁地認識世界,從千差萬別、紛紜復雜的事物現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聯系 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兩個最基本的特征。正因為思維具有概括性,人們才憑借已獲得的感性材料、經驗和知識,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從而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思維才體現出間接性的特點
【知識拓展】 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的關系
間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維的主要特征。思維的間接性、概括性體現了思維的能動性。正是由于思維的能動性,人才能透過事物的現象間接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東西,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質。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3.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區別與聯系
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
區別 含義 人們把以概念為基本單元進行的思維,稱為抽象思維 如果思維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
基本單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維形式 概念、判斷、推理 感覺、知覺、表象
適用情形 科學思維以抽象思維為主,以形象思維為輔 文學藝術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
聯系 ①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是根據思維加工時所使用的基本單元而區分的兩種不同思維形態;無論是形象思維還是抽象思維,都來源于實踐;
②形象思維是抽象思維的基礎,抽象思維依賴于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維,二者相輔相成
【易錯提醒】
(1)教材所使用的“思維方式”概念指的是抽象思維的形式,即概念、判斷和推理??茖W思維以抽象思維為主,以形象思維為輔;文學藝術思維則以形象思維為主,以抽象思維為輔。
(2)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各有其獨特的功能,同時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3)思維形態≠思維形式
①根據思維加工時所使用的基本單元不同,思維可區別為不同的形態,即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②抽象思維的基本單元是概念,形象思維的基本單元是感性形象。抽象思維的形式是概念、判斷和推理。
4.概念、判斷、推理在抽象思維中的作用
(1)在抽象思維中,對某一事物或某類事物及事物的性質、關系等,人們是運用概念來反映的。單個的概念往往不足以全面地反映事物,恰當地表達人們的思想。
(2)概念只有結合起來構成判斷,才能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從而形成確定的思想。判斷主要表達“是什么”,如果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僅僅依靠判斷就不夠了。
(3)人們要從若干已知的事物情況認識未知的事物情況,或者說明事物情況出現的原因,就必須運用推理。
1.從性質上看,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
【解析】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從性質上看,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2.形象思維是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的。
【解析】 形象思維是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的,抽象思維以概念作為思維的基本單元。
3.思維是在頭腦中產生的。
【解析】 思維是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的。思維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
4.思維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解析】 思維具有間接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5.思維能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解析】 思維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會把人們的實踐引向歧途,不能實現預期的目的。
6.抽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形象化、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解析】 抽象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基本單元的概念性、運行方式的推導性和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一、選擇題
【例題1】 (2022·山東卷)科技賦能北京冬奧令世人驚嘆。北京冬奧組委選擇了全球范圍內還較少被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技術。相較于會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傳統制冷劑,二氧化碳制冷劑無毒無害,非常環保,其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北京冬奧會為推廣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提供了契機。選擇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術,體現出北京冬奧組委(  )
①運用超前思維,創造制冰技術發展的趨勢
②堅持辯證思維,分析制冰技術運用的內在矛盾
③運用發散思維,圍繞環保軸心進行思維收斂和集中
④遵循邏輯推理,把握制冷劑使用與環境保護的因果關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態,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思維形態。北京冬奧組委選擇使用二氧化碳制冰技術,是判斷制冰技術發展的趨勢,而不是創造其發展趨勢,①說法錯誤,排除。相較于會對大氣造成污染的傳統制冷劑,二氧化碳制冷劑無毒無害,非常環保,其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說明北京冬奧組委堅持辯證思維,分析制冰技術運用的內在矛盾;同時遵循邏輯推理,把握制冷劑使用與環境保護的因果關系,②④符合題意。發散思維是從一個出發點向四面八方擴散、輻射,而不是進行思維的收斂和集中,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
【例題2】 《呂氏春秋》中說:“有道之士,貴以近知遠,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边@體現的思維的特征是(  )
①間接性 ②概括性 ③能動性 ④類比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③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以今知古,以所見知所不見,說明思維具有間接性和能動性,并沒有涉及概括性,④錯誤。思維并沒有類比性的特征。故本題選B。
【例題3】 黑格爾說過:“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边@主要反映了 (  )
A.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
B.感性認識有助于對理性認識的理解
C.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
D.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指導
【答案】 B
【解析】 實踐是連接主觀與客觀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材料沒有體現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故A不符合題意。對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飽經風霜的老年人之口與出自缺乏閱歷的青少年之口,其內涵是不同的。這反映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感性認識有助于對理性認識的理解,故B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源于實踐,認識不是起源于感覺、經驗,故C說法錯誤。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升華而不是指導,故D錯誤。故本題選B。
【例題4】 下面漫畫《對癥下藥》采用的思維形式是 (  )
A.抽象思維
B.形象思維
C.逆向思維
D.橫向思維
【答案】 B
【解析】 如果思維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為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就屬于形象思維,本題中的漫畫以感性形象來表達作者的意圖,B符合題意,應選。抽象思維就是把基本概念作為基本單元的思維,與漫畫不符,A不選。逆向思維就是人們為了認識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性質、功能,往往有意識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認識,與漫畫不符,C不選。橫向思維就是指這個人的思維有其橫向、往寬處發展的特點,與漫畫不符,D不選。故本題選B。
【例題5】 在《和平是一棵樹》詩中這樣寫道:“和平是白天鵝的翅膀,是翅膀掠過寧靜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和平是開向四方的門,是門里圓桌上斟滿的紅酒,是酒上照耀的燈……”這首詩在思維表達上 (  )
①以概念作為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
②抽象概括了描述對象的形象特征
③具有思維表達的情感性、嚴謹性特征
④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反映認識對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提到和平是白天鵝的翅膀,是翅膀掠過寧靜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等,是形象思維,形象思維是以感性形象作為運行的基本單元,①不選。和平是白天鵝的翅膀,是翅膀掠過寧靜的湖水,是水底映出的云影,這是形象思維,抽象概括了描述對象的形象特征,②入選。形象思維具有思維表達的情感性,抽象思維具有思維表達的嚴謹性,③不選。形象思維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反映認識對象,④入選。故本題選C。
二、非選擇題
【例題6】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科學家不可能回到過去觀察生物的進化過程,卻可以通過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關資料,推知生物進化的規律。古代醫生不能透視病人體內各種臟器的病變,卻能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診斷。
材料二 人們把形狀、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結出棗子的樹木歸一類,稱之為“棗樹”;把棗樹、蘋果樹、梨樹等依據其根、莖、葉、果等共性統稱為“果樹”;把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細,或闊葉或針葉,或喬木或灌木,或落葉或常線,具有不同的個體特征的木本植物統稱為“樹”。
材料三 《兩小兒辯日》 中記載,一小孩說早晨冷、中午熱,所以太陽早上遠中午近。另一小孩說,早上太陽大、中午太陽小,所以太陽早上近中午遠。其實,根據感覺判斷太陽的遠近并不準確??茖W家發現,一天內我們能觀察到的太陽的大小,能感覺到的氣溫的高低,是受到了大氣層折射角、太陽光的直射和斜射、地面對流等因素的影響,與太陽離我們是遠是近無關。
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主要體現了思維的哪一特征 該如何理解思維的這一特征
【答案】  (1)材料一主要體現了思維具有間接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2)材料二主要體現了思維具有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3)材料三主要體現了思維具有能動性。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主體為考生,需要調用思維間接性、思維概括性、思維能動性的有關知識,分析上述三則材料分別主要體現了思維的哪一特征,該如何理解思維的這一特征。
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不可能回到過去觀察生物的進化過程,卻可以通過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關資料,推知生物進化的規律,不能透視病人體內各種臟器的病變,卻能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診斷→可聯系思維間接性。
有效信息②:“棗樹”“果樹”“樹的歸類”→可聯系思維概括性。
有效信息③:“兩小兒辯日重在辯”,由感性的“遠”“近”得出小或大的結論→可聯系思維能動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
得分點①:思維間接性+人們不可能對所要認識的每一個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得分點②:思維概括性+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得分點③:思維能動性+任何思維都是對認識對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對認識對象的機械反映。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共39張PPT)
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思維觀念
一、“邏輯”的多種含義
1.邏輯的多種含義
(1) “邏輯”是一個多義詞:
①或者與“    ”同義。
②或者指“邏輯規律與規則”。
③或者指認識問題的某種“     ”。
④或者指“邏輯學”這門學問。
規律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思維方法
(2)邏輯學研究的對象:“規律”意義上的“邏輯”是所有科學的研究對象。“     ”,以及“思維方法”意義上的“邏輯”才是邏輯學的研究對象。
(3)邏輯學研究的目的:邏輯學研究試圖將邏輯規律與規則運用到實際思維中,以    正確的思維方法和不正確的思維方法。作為工具性學科的邏輯學是為把握“規律”服務的。
邏輯規律與規則
區分
2.狹義邏輯學與廣義邏輯學
(1)含義
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     視為狹義的邏輯學。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     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
(2)推理的結構:推理是由    和    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
(3)形式邏輯的研究重點: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著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結構。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     。
形式邏輯
辯證邏輯
前提
結論
形式結構
(4)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     。
(5)論證與論辯
①論證:把推理的理由講出來作為“論點”的“    ”,就構成了通常所說的“論證”。
②論辯:用這樣的     去說服人,讓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用這樣的論證方式去反駁別人的觀點,就構成了“論辯”。
③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
(6)意義: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    。遵循形式邏輯的     ,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規律和規則
論據
論證方式
基礎
規律與規則
二、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維的確定性要求
(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
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和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    的要求。常用公式:“    ”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同一律
A是A
(2)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    ”或“偷換    ”。
(3)運用同一律應注意的問題
①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斷,同一律并不要求它們一定是    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認認識對象的復雜多樣性及其變化發展。它所反對的,只限于在時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     概念或判斷。
同一性
論題
概念
同一
任意變更
2.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    的思維
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    的要求。常用公式“     ”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證“非A”不能    ,其中必有一假。
(2)矛盾律要求: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     ”。
一致性
矛盾律
A不是非A
同真
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1)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    的思維。
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    ”的態度。常用公式“     ”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說: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    ,其中必有一真。
明確性
兩不可
A或者非A
同假
(2)排中律要求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     。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違背排中律就會犯“    ”的錯誤。
(3)矛盾律與排中律的區別
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    ;排中律進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    。
(4)認識和把握矛盾關系的意義
識別與把握“A”和“非A”這種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關系,對于提升     能力有重要意義。
都不成立
兩不可
一假
一真
邏輯思維
4.三大邏輯基本規律的來源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邏輯的     。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它們通過無數次的社會實踐,既認識到了客觀事物的規律,也認識到了思維自身的規律。
5.遵循三大邏輯基本規律的必要性
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才有可能成為
    的思維,而違背形式邏輯基本規律的思維,不可能是科學的思維。
基本規律
科學
1.全面理解形式邏輯
研究對象 形式邏輯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特別關注推理的問題
邏輯角度 推理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由前提推導結論,前提作為結論的理由。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
核心任務 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
重要性 ①在日常思維中,人們常常運用推理進行論證和論辯。論證和論辯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說服的效果;
②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2.明確邏輯與推理的關系
(1)邏輯就是有效推理的理論,就是正確地從已知推出未知的推理。
(2)所謂推理就是從一個或者一些已知的判斷(命題)得出新的判斷(命題)的思維形式。
①已知的命題稱為前提,得到的新命題稱為結論。
②前提是推理的起點和理由。結論是推理的終點和目的。
③前提包含的支持性信息,決定結論的真假。
④結論是基于前提,通過一系列的方法得到的自然結果。
(3)結論的成立取決于前提。
3.比較論證、論題、論據的關系
論證是根據一個或幾個判斷的真實性,通過推理確定另一判斷的真實性的言語交際行為。例如:
“生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因為,如果生物不是發展變化的,那么古生物和今天的生物必然一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古生物和今天的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都有很大差異,所以生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br/>這段話是一個論證。它用“如果生物不是發展變化的,那么古生物和今天的生物必然一樣”“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等真實的判斷,來確立“生物是發展變化的”這個判斷的真實性。
任何論證都是由三個方面組成的,包括論題、論據和論證方式。論題(論點)是論證中真實性需要確立的命題。論題是論證的對象。論據(理由)是論證中確定論題真實性所根據的判斷。論據是回答“用什么來論證”的問題。論證方式是論據與論題的聯系方式,即怎樣從論據推出論題。論證方式是回答“怎樣論證”的問題,即怎樣從論據中推出論題。
4.全面理解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
(1)談到矛盾律的時候,我們必須將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區別開來。我們承認客觀世界普遍存在著客觀矛盾,同時要致力于在思維中正確反映這種矛盾,但這種“矛盾”是指客觀事物的“對立統一”及其在思維中的反映,而不是形式邏輯所講的“自相矛盾”,決不可把這兩個“矛盾”概念混為一談。
(2)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的根本區別是:包含邏輯矛盾的判斷即自相矛盾的判斷都是直接或間接地斷定事物具有某種屬性,同時又斷定事物不具有該屬性;而辯證矛盾判斷斷定的是事物同時具有兩種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屬性。
(3)在日常思維中區分邏輯矛盾和辯證矛盾,要特別注意把語言與其所表達的思想相區別?!斑\動物體既在這一點,又不在這一點”,如果其所表達的是物體運動“既有間斷性,又有連續性,是間斷性與連續性的對立統一”,則其所表達的是辯證矛盾思想。但若理解成物體運動“既有連續性,又沒有連續性”,那就是邏輯上自相矛盾的思想。例如,我們說“雷鋒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其中的“平凡”指他的工作崗位和事跡;而“偉大”是指他的精神和價值。不能理解為雷鋒既具有平凡的屬性,又不具有平凡的屬性。這樣的矛盾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的認識,因而屬于辯證矛盾,不違反矛盾律的要求。
5.形式邏輯三大基本規律的異同
項目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原因 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 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 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
公式 通常用公式“A是A”來表示同一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排中律的內容。這個公式的意思是: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項目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要求 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 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也就是說,不能同時否認“A”,又否認“非A”,對“是”與“非”各打五十大板
違反此規律所犯的邏輯錯誤 “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自相矛盾” “兩不可”
項目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作用 遵守同一律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必要條件 是思維得以正確表達的必要條件。換言之,只有遵守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維在由邏輯形式的表述過程中才能首尾一貫,前后一致,表達準確 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證思維表述的明確性。只有遵守排中律的要求,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表述,才能正確地進行思維。因此,排中律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共性 (1)都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2)都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3)都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
1.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
【解析】 從形式邏輯角度看,從真前提推出真結論,并不取決于思想的具體內容,而是取決于思想的形式結構。
2.“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边@一詩句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解析】 這一詩句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動襯靜,渲染山林的幽靜,體現了動與靜的辯證統一,屬于辯證矛盾。
3.有人問:“有沒有飛碟 ”你既不肯定有,也不肯定沒有,而是說:“我不清楚?!边@種回答違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解析】 這種回答沒有違反排中律的要求?!坝袥]有飛碟”是客觀存在的一個認識問題。排中律只是在邏輯上要求對兩個矛盾判斷明確地肯定一個,并不要求必須馬上肯定一個。
4.故意違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解析】 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5.排中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
【解析】 矛盾律表明,論斷“A”和“非A”必有一假。
一、選擇題
【例題1】 排中律表明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相互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對上述要求均加以否定,則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下列選項中,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的是(  )
   A.并非有人來上課了,也并非沒人來上課
B.以前沒人能爬上那座山峰,以后可能有人能爬上那座山峰
C.不是全班同學都來上課了,也不是全班同學都沒來上課
D.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真實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虛幻的
【答案】 A
【解析】 兩不可是指對相互否定的思想均加以否定,A項對“有人來上課”和“沒人來上課”兩個矛盾的命題進行了否定,犯了兩不可的邏輯錯誤,A正確。以前沒人能爬上那座山峰,以后可能有人能爬上那座山峰,這是在不同時間對同一對象產生的認識,不違背排中律,B 錯誤。不是全班同學都來上課了,意思是有些同學沒來上課了,也不是全班同學都沒來上課,意思是有些同學來上課了,沒有犯兩不可的邏輯錯誤,C錯誤。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真實的,意思是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假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是完全虛幻的,意思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真實的,違背了矛盾律,D錯誤。故本題選A。
【例題2】 某市在開展毛澤東同志“發展體育運動 增強人民體質”題詞70周年全民健身主題活動中,舉辦了一場精彩的三人籃球賽。賽后,記者采訪了獲勝的市女籃隊,記者問:“你們三位哪位是隊長 ”三位隊員一嘀咕,齊聲說:“我們三人各提示你一句,其中只有一位說的是真的,然后你猜!”隊員甲說:“不是我?!标爢T乙說:“也不是我?!标爢T丙說:“是乙?!庇浾咭煌nD,就采訪到了隊長。記者推理到的隊長和依據是 (  )
A.甲 矛盾律 B.甲 排中律
C.乙 排中律 D.丙 矛盾律
【答案】 B
【解析】 依題意知,隊員乙和隊員丙的話,互為矛盾,其中只有一位說的是真的,符合排中律的邏輯要求,結合隊員甲的回答,可推斷出乙說的是真話,甲、丙說的是假話,因此,甲是隊長,故A、C、D排除,B正確。故本題選B。
【例題3】 有人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有時也是判別是非的尺度。”這一觀點從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看,違反了 (  )
A.思維中有關明確性的要求
B.排中律,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C.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
D.同一律,犯了“偷換論題”的錯誤
【答案】 C
【解析】 思維中有關明確性的要求是指排中律在“是”與“非”之間不要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不要持“兩不可”的態度。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時也是判別是非的尺度”都予以肯定,即對“A”和“非A”這一矛盾關系都予以肯定,非常明確,沒有犯“兩不可”的錯誤,因此A、B與題意不符。矛盾律即對“A”和“非A”兩個論斷都斷定他們成立,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時也是判別是非的尺度”也成立,那么,到底哪個命題成立,自相矛盾,應該是其中必有一假,C符合題意。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與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不可以任意變更概念或判斷。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時也是判別是非的尺度”是自相矛盾,不是“偷換論題”,D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
【例題4】 合乎邏輯的思維必須是具有確定性、一致性和明確性的思維,違反上述要求就會犯邏輯錯誤。情景:一教室門前,就學生遲到問題,師生對話。下面學生的回答,違反邏輯規則要求的是 (  )
①老師:“你今天為什么遲到了 ”學生:“我一向守時,這是第一次遲到。”
②老師:“你今天遲到了嗎 ”學生:“我既沒有遲到,也沒有早到?!?br/>③老師:“你經常遲到嗎 ”學生:“以往我都很守時,但今天遲到了?!?br/>④老師:“說說你今后應該怎樣做 ”學生:“我今后一定會按時到,偶爾會遲到?!?br/>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老師:“你今天為什么遲到了 ”學生:“我一向守時,這是第一次遲到?!崩蠋焼栠t到的原因,學生回答有沒有遲到,違反了同一律即思維的確定性要求,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①入選。②③學生這兩個回答沒有邏輯錯誤,不違反邏輯規則,②③排除。④學生的回答違反了矛盾律即思維的一致性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做“自相矛盾”,④入選。故本題選B。
【例題5】 有金、銀、銅三個盒子,一枚硬幣放在其中一個盒子里,三個盒子都貼著一張紙條,提示分別是:①硬幣在金盒子里;②硬幣不在銀盒子里;③硬幣不在金盒子里。這三句話只有一句是真的。根據以上條件,硬幣在哪個盒子里 (  )
A.金盒子中 B.銀盒子中
C.銅盒子中 D.無法確定
【答案】 B
【解析】 三個條件中,條件①和條件③是矛盾關系,所以必然為一真一假,又因為“這三句話只有一句是真的”,所以真話必然在這兩句話中,因此,②為假話,所以推出硬幣在銀盒子。B正確,A、C、D排除。故本題選B。
二、非選擇題
【例題6】 高二某同學甲上課遲到,被班主任罰站15分鐘,后該同學不服,認為這是“變相體罰”并欲向學校投訴班主任。對此,班上的同學討論起來。乙認為:“學生應該遵守校規,遲到總歸是不對的,我不贊成不罰他;但是在那站了15分鐘夠丟人的,我也不贊成懲罰他,最好能師生握手言和?!蓖瑢W丙立即反駁:“言和 犯錯了不用受罰,遲到等于沒遲到,那要校規何用 ”
注:《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規定,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違規違紀情節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實施包括“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等懲戒措施。
請用“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分析三位同學的觀點。
【答案】 ①同一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同學甲將“罰站15分鐘”等同于“變相體罰”,根據《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規定,二者并非同一懲戒措施,不符合思維確定性的要求,違背了同一律。②排中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他們都不成立,否則犯“兩不可”的錯誤。同學乙既否定了不罰同學甲,也否定了班主任懲罰甲,不符合思維明確性的要求,違背了排中律的要求。③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他們都成立,否則犯“自相矛盾”的錯誤。同學丙否定了“犯錯不用受罰、遲到等于沒遲到”的觀點,符合思維一致性的要求,符合矛盾律的要求。
【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從邏輯與思維角度設置問題,需要調用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中的觀點。
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聯系教材知識。
關鍵詞①:同學甲將“罰站15分鐘”等同于“變相體罰”→可聯系教材知識同一律的要求,同學甲混淆了概念,違背了同一律;
關鍵詞②:同學乙既否定了不懲罰同學甲,也否定了班主任懲罰甲→可聯系教材知識排中律的要求,犯了“兩不可”的錯誤;
關鍵詞③:同學丙否定了“犯錯不用受罰、遲到等于沒遲到”的觀點→可聯系教材知識矛盾律的要求,符合思維一致性的要求,符合矛盾律。
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田县| 庆云县| 日照市| 罗平县| 金坛市| 莆田市| 黄冈市| 石家庄市| 遵义县| 七台河市| 合水县| 江源县| 高密市| 织金县| 商洛市| 离岛区| 治多县| 阜康市| 西乡县| 荥阳市| 富锦市| 华宁县| 通河县| 清涧县| 安庆市| 白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南昌县| 蓬溪县| 乡宁县| 桂阳县| 彭山县| 环江| 公主岭市| 衡阳市| 焦作市| 根河市| 大姚县| 宁陵县| 板桥市| 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