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一、不作簡單肯定或否定1.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危害(1)肯定方面、否定方面的含義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 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 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 存在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滅亡(2)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辯證關系①肯定與否定是相互 的??隙ㄊ挛锉3肿陨泶嬖诘姆矫?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隙ǚ矫婢S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 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當否定方面在事物發展中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 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對立保持改變②肯定與否定是相互 的?! ?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 。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 因此,我們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是錯誤的。因為它抹殺了新舊事物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發展。 也是錯誤的。因為它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上也否定了事物的發展??隙ㄒ磺?、否定一切都是 的表現。 統一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形而上學2.堅持辯證否定觀(1)辯證的否定觀具有 的雙重性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2)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 關系。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 、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絕不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而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 的肯定與保留。 肯定與否定辯證整體合理因素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1.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1)含義感性具體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 在頭腦中的反映;思維抽象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 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 的思維活動。 現象和外部聯系本質共性(2)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①思維抽象的原因:感性具體雖然是對事物整體的認識,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 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因而它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感性具體認識 ,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 外部形象存在局限②思維抽象的途徑: 是思維抽象的 環節:分離就是暫時不考慮研究對象與其他對象之間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樣的聯系; 是思維抽象的 環節:提純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擾人們認識的因素,以便在某種單一的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和規律; 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簡略化就是對單一狀態下的認識事物的結果進行簡要化處理,或對認識結果作簡略表達; 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雖然在自然狀態中,思維所抽象的那種事物的理想化狀態并不存在,但在思維中設想這種狀態,有利于人們揭示認識對象的本質和規律。 分離起始提純關鍵簡略化理想化2.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1)思維具體的含義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 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 的認識。 (2)特征:思維具體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 。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 ,而不是起點。 具體整體本質和規律科學概念結果(3)如何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需要正確地選擇 的環節。 ①要選擇一個合適的 。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②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 。隨著認識的發展,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 ③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 。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 ,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思維上升上升起點矛盾焦點統一終點(4)不同思維階段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感性具體到 ,再從思維抽象到 ,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理解肯定與否定、抽象與具體的對立統一,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思維形象思維具體1.肯定方面、否定方面與事物狀態的關系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兩者的對立統一影響事物的變化發展(內部矛盾運動)。2.比較辯證否定觀與形而上學否定觀 辯證否定觀 形而上學否定觀否定的動力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斗爭的結果,是通過事物內部矛盾進行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外力強加給事物的,是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主觀任意的否定否定與肯定的關系 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 把否定與肯定絕對地割裂,主張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否定同聯系發展的關系 否定是聯系的環節和發展的環節 否定是發展的中斷提醒: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肯定一切是錯誤的。因為它抹殺了新舊事物之間的界限,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發展。否定一切也是錯誤的。因為它割裂了新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實際上也否定了事物的發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學的表現。3比較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1)區別: 感性具體 思維具體含義 感性具體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思維具體是指在理性認識的層次上反映事物整體的認識,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地位 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是認識的低級階段 思維具體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是認識的發展和升華意義 感性具體是由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前提和準備 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2)聯系:感性具體是認識的起點,經過科學的思維抽象和正確的選擇思維上升環節,感性具體能夠上升為思維具體。4.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的必要性(1)為什么認識必須要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①思維抽象只是停留在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種共性的認識上,還沒有達到對本質和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的認識。認識要深化,就需要進入思維具體階段。②人們通過思維抽象形成的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認識不能停留在思維抽象階段。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2)如何理解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兩個階段之間的關系①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目的在于把握客觀對象的整體及其發展規律。這種方法是以感性具體為起點,經過抽象的中間環節,又恢復到思維中的具體。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這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②掌握抽象和具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正確地運用這種辯證思維方法,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而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3)如何實現由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需要正確地選擇思維上升的環節。①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這樣的起點應是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研究對象整個發展過程中的一切矛盾。把這個“胚芽”擴展開來,就能展現出一個完整的對象。②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隨著認識的深化,起點中所包含的種種矛盾會逐一地展現出來。這些一一展現出來的矛盾是認識深化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③思維從最一般的抽象規定開始,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1.辯證否定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解析】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促進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2.辯證否定中的肯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事物矛盾統一體的肯定與保留。【解析】 辯證否定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事物矛盾統一體的否定;肯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事物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3.分離是將對象分割、抽離,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解析】 分離是起始環節,提純才是關鍵環節。(排除干擾,單一狀態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性質和規律)4.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本質規定的認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解析】 思維抽象是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是對事物零散、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本質和規律,不可能成為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具體是關于事物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在思維中的再現,是思維活動的結果、終點。5.思維抽象就是抽象思維。【解析】 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現實進行間接的、概括的反映的過程,屬于理性認識。思維抽象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事物個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思維活動。6.感性具體是錯誤的,思維具體是正確的。【解析】 感性具體和思維具體都是對事物的認識的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確,也可能都錯誤。7.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反映。【解析】 思維抽象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只不過不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而思維具體則是對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一、選擇題【例題1】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整風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風整黨運動,再到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國共產黨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不斷贏得歷史主動,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這告訴我們 ( )①事物是在自我否定與超越中得到發展的②肯定否定的斗爭使事物發展進入自我肯定階段③辯證的否定可以使事物產生新的規定性④新事物的產生是在對舊事物完全否定中實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 中國共產黨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不斷贏得歷史主動,引領偉大的社會革命,這說明事物是在自我否定與超越中得到發展的,①正確切題。任何事物中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環節、自我否定階段,而不是進入自我肯定階段,②錯誤。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是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辯證的否定可以使事物產生新的規定性,③正確。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④錯誤。故本題選A。【例題2】 “跳起來摘果子”,是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大中院士從事科研時常說的一句話。他解釋說,伸手就摘得到的果子,早就讓人家摘走了,跳起來也摘不到的果子,只能爛在樹上?!疤饋碚弥?是一個適當的高標準,而跳是不斷增高的,達到一個高度,又瞄向新的高度。這啟示我們要 ( )①選擇合適的上升起點,逐步走向思維具體②善用逆向思維,將其作為正向思維的基礎③正確認識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和間斷性④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分寸,“得中”處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跳起來摘得著”是一個適當的高標準,說明要選擇合適的上升起點,“達到一個高度,又瞄向新的高度”即逐步走向思維具體,故①正確。正向思維是逆向思維的基礎,故②錯誤。材料中“跳是不斷增高的,達到一個高度,又瞄向新的高度”只體現了發展的“連續性”,而沒有體現“間斷性”,故③不選。④“跳起來摘得著”,是一個適當的高標準,這啟示我們要堅持適度原則,把握分寸,“得中”處之,故④正確。故本題選B。【例題3】 進行科研工作,科研專家需要反復分析問題、多次試驗、隨時復核復查。發現錯誤要及時糾正,不能固守既得成功,止步不前。這啟示我們 ( )①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大膽突破與實際不符的成規陳說②注重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徹底否定原有的思想觀念③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堅持做到對歷史否定和對現實肯定④堅信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尊重從內部成長起來的新事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科研專家需要反復分析問題、多次試驗、隨時復核復查”說明要關注變化發展的實際,大膽突破與實際不符的成規陳說,故①說法正確。如果原有的思想觀念符合現實要求,就不能徹底否定,而要批判地繼承,故②說法錯誤。對歷史和現實應既肯定又否定,故③說法錯誤。材料中“發現錯誤要及時糾正,不能固守既得成功,止步不前”要求我們堅信事物自己否定自己,尊重從內部成長起來的新事物,故④說法正確。故本題選B。【例題4】 舊邦新命,古道新程,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槳聲跨越時空,奏響“一帶一路”的交響曲。據此對辯證否定觀理解錯誤的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這種否定不是自我的否定B.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既對立又統一C.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D.任何事物內部都包括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答案】 A【解析】 辯證否定觀中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這種否定屬于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A說法錯誤。根據辯證否定觀的描述,事物內部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任何事物內部都包括肯定與否定兩個方面,B、C、D正確。本題為逆向選擇,故選A。【例題5】 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等等。這些古代治國理政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對今天的治國理政仍具有借鑒意義。對于古代治國理政經驗 ( )①要在克服中保留,在繼承中發展②要遵循質量互變規律,促進其創造性轉化③要在肯定理解的同時進行否定理解④要把握適度原則,在否定中促成新理念的形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古代治國理政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對于現代來說,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要在克服中保留,在繼承中發展,要在肯定理解的同時進行否定理解,繼承傳統,推陳出新,①③入選。對于古代治國理政經驗,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有體現質變和量變的關系,②不選。古代治國理政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先賢的智慧,對于現代來說,仍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沒有體現適度原則,同時,應該是在辯證的否定中推動新理念的形成,④不選。故本題選B。二、非選擇題【例題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 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2年6月8日,習近平在四川考察時強調,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結合材料,運用“推動認識發展”的知識,分析習近平的講話對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有何啟示。【答案】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事物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而是包含肯定。我們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不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反對不以科學精神進行的批判;要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弘揚,古為今用。對外來文化,我們既要反對全盤照搬,又要反對盲目排外,應批判地吸收,洋為中用。【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的設問要求可轉換: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注意作答主體為“我們”,需要調用“推動認識發展”的有關知識,從措施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聯系教材知識。關鍵詞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可聯系教材知識: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以及肯定和否定的關系;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關鍵詞②: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可聯系教材知識:辯證否定觀;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共36張PPT)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一、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1.辯證思維的含義(1)所謂辯證思維,就是用 、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 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與形而上學思維根本對立。 (2)所謂辯證思維,用 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 的根本區別。 聯系第八課 把握辯證分合矛盾分析實踐詭辯論2.辯證思維的特征(1) 是辯證思維重要特征。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它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2) 是辯證思維又一重要特征??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們的思維要正確地反映事物實際存在的過程,辯證思維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它能夠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 (3)辯證思維強調 ,但不排斥局部的 ;辯證思維強調 ,但不排斥相對的 。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整體性動態性整體性獨立性動態性靜態性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1.分析方法(1)分析方法的含義: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 、各個 、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2)分析的必要性:復雜多樣的客觀事物是以有機整體的方式存在和發展的。為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需要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要素暫時地 開來,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從對象整體中 出來。 部分要素分割抽取(3)分析的方法種類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 或某種 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 ”的分析。 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 ”的問題。 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 ”的問題。 性質成分有多少有什么作用為什么2.綜合方法(1)綜合方法的含義: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 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目的是為了從 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與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有所不同。 (2)常用的綜合方法: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聯結和統一整體上3.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1)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區別:分析和綜合是 卻相輔相成的兩種思維方法。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 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 的認識。 聯系:分析是綜合的 ,綜合是分析的 ;分析為綜合作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方向相反部分整體基礎先導(2)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 的關系,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 (3)正確地進行辯證的分析與綜合:要在分析的 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對立統一基礎1.辯證思維和形而上學思維的比較 辯證思維 形而上學思維含義 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事物之間的界限都是絕對分明和固定不變的,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結果 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不能正確反映認識對象的全貌及其變化發展,難以把握認識對象的深層本質和運動規律,在面臨復雜問題時往往會陷入片面、僵化和自相矛盾之中提醒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方法論,其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認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2.辯證思維的兩個重要特征比較比較 整體性 動態性區別 含義 辯證思維是從認識事物的整體角度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是從認識對象的產生、發展過程上來思考問題的一種思維方法原因 事物以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相結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構成,有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 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比較 整體性 動態性區別 要求 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用動態性的辯證思維看問題,就是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不僅要考察事物的現狀和歷史,還要想到事物的未來,把認識對象看成不斷變化著的開放系統作用 ①整體性的辯證思維能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②辯證思維能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動態性的辯證思維能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側重于從時間上來認識事物比較 整體性 動態性聯系 ①整體性和動態性都是辯證思維的重要特征,二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②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并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強調動態性,也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的3.怎樣把握分析與綜合的關系關系 分析 綜合區別 含義不同 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區別特征不同 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精確性是其優點 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整體性是其重要特征常用方法不同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多種方法考察研究對象 在科學研究中,人們常常運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進而把握其性質和規律關系 分析 綜合聯系 ①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一方面,綜合離不開分析,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另一方面,分析也離不開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先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②分析與綜合是相互滲透的。由于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多層次的結構,整體和部分的區分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相對的。因此,在現實的思維過程中,并不存在純粹的分析或綜合。在總的分析過程中包含有綜合的因素,同樣在總的綜合過程中也存在分析的成分。③分析與綜合是相互轉化的。在認識過程中,當分析進行到一定程度,揭示了事物整體的各個部分和方面,發現了事物的多樣性規定,把握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時,思維活動就由分析轉化為綜合。隨著認識的發展,當思維經過綜合,把握了事物的多樣性的統一整體后,思維活動又會轉化為更深層次的分析。人們認識事物從現象到本質,從不太深刻的本質到更為深刻的本質的過程,就表現為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這樣相互轉化、無限循環往復的發展過程,而每一次新的分析與綜合都使人們的認識進一步擴展和深化,由此構成了認識的螺旋式上升運動4.把握矛盾分析法與辯證分析和綜合的關系(1)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矛盾的兩個方面既對立又統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每一事物都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包含著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存在主要與次要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運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正確認識事物的矛盾,認識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認識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識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這樣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2)分析與綜合是一對矛盾關系,它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其對立主要表現為兩者在思維運動的方向上是相反的,分析是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綜合是從事物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的統一主要表現為分析與綜合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它們相互滲透、相互轉化。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集中體現。1.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絕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形而上學的根本區別。【解析】 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絕不能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2.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堅持辯證的否定觀。【解析】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3.動態思維要求把握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暫時忽略其靜態性。【解析】 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4.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析】 分析法與綜合法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的認識起點不同,在思維運動的方向上是相反的。但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分析基礎上的綜合。5.認識是綜合的結果,而不是分析的結果。【解析】 認識過程中的每一步,既是分析的結果,又是綜合的結果;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一、選擇題【例題1】 改革開放初期,各地政府以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政績的唯一指標,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從各地政府的政績觀可以看出 ( )①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其發展趨勢②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事物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③認識事物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④認識事物要運用全面的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以地區生產總值作為衡量政績的唯一指標,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說明這種政績觀是不正確的,是一種錯誤的發展觀,因此要著眼于事物的整體及其發展趨勢,運用全面的方法,樹立全面的、整體的發展觀,故①④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應樹立全面的、整體的發展觀,并沒有體現要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事物多層次、多方面的屬性,故②不選。材料中反映只注重地區生產總值,而忽視了其他方面,沒有體現要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故③不選。故本題選B。【例題2】 中醫診治的依據來源于臨床望、聞、問、切四診后的病情資料,是一種從不同角度檢查病情和收集臨床資料的整體審察。中醫學強調對疾病發展和病情衍變的過程在肌體上的反應等各種癥狀信息的獲取,通過綜合分析進行癥候確定,具有因時調整治療方案的優越性。中醫診治體現的思維方式是 ( )A.線性思維 B.發散思維C.聚合思維 D.辯證思維【答案】 D【解析】 辯證思維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與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依據題意,中醫診治體現的思維方式是辯證思維,故D入選。材料并未涉及線性思維、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故A、B、C不選。故本題選D。【例題3】 在音樂藝術里,旋律就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其中各音的時值不同、強弱不同、高低不同等。對音樂旋律的構思,既要分析各個要素,又要把它們有機地聯結起來,從而在整體上形成具有感人力量的音樂作品。這說明 ( )①事物都是由它的各個部分、關系、屬性構成的②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結而構成的③只要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就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④人們認識事物時,既要對其各個要素進行分析,又要從整體上綜合把握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 C【解析】 “旋律就是多種因素的綜合體”,這表明了音樂旋律的構思既要考慮時值、強弱、高低等不同要素,又要聯結成一個統一的主旋律,形成一個整體,體現了分析與綜合的有機統一,①④符合題意。材料從靜態角度講音樂旋律的構成;事物都是由它的若干變化發展階段內在聯結而構成的,從動態角度講事物的構成,②不符合題意。只要堅持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就能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說法太絕對,③錯誤。故本題選C。【例題4】 植物學家潘富俊將《紅樓夢》這部120回的小說所提及的200多種植物等分為3個部分來研究,對各部分出現的植物數量和每回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斷定《紅樓夢》后40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他還發現引用植物種類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比較得出后40回作者的植物知識遠遜于前80回的作者。潘富俊認為《紅樓夢》后40回肯定不是曹雪芹所作。以下對植物學家的做法認識正確的是 ( )①采用了分析方法,對小說所提及的200多種植物等分為3個部分來研究②根據類比推理原則,對植物數量進行統計,得出后40回不是曹雪芹所作③運用綜合方法,用各部分出現的植物數量與作者的植物素養對作者綜合推定④借助了選言推理,發現引用植物種類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植物學家將《紅樓夢》120回等分為3個部分,對各部分中出現的植物種類數量和每回出現頻率進行統計,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這體現了分析的方法,①符合題意。因為小說3個部分引用植物的多寡,可以直接反映出作者的植物素養高低,植物學家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體現了綜合的方法,③符合題意。材料中植物學家采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得出《紅樓夢》的作者不是同一人的結論,沒有體現類比推理與選言推理,②④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A。【例題5】 在上海某十字路口,路邊的電子顯示屏有一句提示:“緩解路口擁堵——司機禮讓行人,行人疾步快走。”這句提示語體現的辯證思維方法是 ( )A.歸納與演繹的統一B.分析與綜合的統一C.從抽象上升到具體D.動態與靜態的統一【答案】 B【解析】 歸納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則是從一般到個別,材料并沒有涉及歸納,A不符合題意?!熬徑饴房趽矶隆斌w現的是從事物的部分走向整體的認識,即綜合思維;“司機禮讓行人,行人疾步快走”體現了從事物整體走向部分的認識,即分析思維,B符合題意。C、D與材料無關。故本題選B。二、非選擇題【例題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2年5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人民至上的人權實踐——新時代我國人權保障取得歷史性成就》的評論文章。下面為內容節選:保障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實現人人享有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歷經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在現行標準下擺脫絕對貧困。黨和國家全面開展掃黑除惡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黑惡犯罪得到根本遏制,全國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城鎮新增就業平均在1300萬人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5萬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達4億多人。全國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占比達90%以上,文化館、青少年宮等場館功能不斷完善……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達4430萬人。……新征程上,黨帶領億萬中華兒女將持續凝聚我國人權事業發展進步合力,并將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全球人權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奮力開創人權事業的美好未來。結合材料,運用“把握辯證分合”的知識,分析文章所運用的邏輯思維方法。【答案】?、僬w性和動態性是辯證思維的基本特征。文章從整體的視角,用變化發展的眼光,對我國的人權發展狀況作出了準確的概括。②分析與綜合是辯證統一的。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文章分別從脫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教育等角度介紹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成就,運用了分析的思維方法。③綜合是分析的先導。文章先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人權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并在列舉各方面成果的基礎上,概述了中國的貢獻,展望了人權事業的發展前景,運用了綜合的思維方法。【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作答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題設問指向人權實踐,要求調用辯證思維的基本特征、分析與綜合的相關知識,分析文章所運用的邏輯思維方法?;卮鹫f明類主觀題,側重于知識要點與材料信息的結合。第二步,審材料,通過標點符號、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有效信息①:新時代我國人權保障取得歷史性成就→可聯系辯證思維的整體性和動態性。有效信息②:脫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教育等→可聯系分析與綜合(分析是綜合的基礎)。有效信息③:新時代我國人權保障取得歷史性成就,列舉脫貧、公共安全、經濟發展、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成就→可聯系分析與綜合(綜合是分析的先導)。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結合試題設問和材料載體確定解題所需的辯證思維的基本特征、分析與綜合的知識要點,然后結合材料信息分析即可。(共31張PPT)選擇性必修3 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1.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1)什么是質 任何事物都是 的統一體。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 。 質與量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規定性(2)什么是量 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 、 、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3)質量互變規律的主要內容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 。量變是質變的 。質變是量變的 ,體現和保存質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事物的發展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規模程度狀態必要前提必然結果2.遵循質量互變規律(1)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要求我們,以 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 與 、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2)事物發展中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辯證關系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是 又 的。 ②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③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 漸進性與連續性。 統一性漸進性飛躍性相互區別相互包含包含著二、把握適度原則1.適度的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 的限度;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 。在度的范圍,事物的質保持 ,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質和量的統一就會破裂。 量根本標志不變2.掌握適度原則(1)遵循適度原則的必要性: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 ,防止過猶不及。 (2)適度原則的含義:從思維方式上說,適度原則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 的原則。適當就是幅度“得當”,而不是“失當”。 (3)適度原則要求:適度原則要求我們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把握好“ ”,不犯極端化的錯誤。 度的范圍內適當程度分寸(4)遵循適度原則的方法遵循適度原則,并不是被動地適應事物的存在狀態,而是包含著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適度思維是“ ”而處之的思維。 (5)如何正確運用適度原則要改變我們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質,就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事物量的變化,并使其向 不斷發展,使該物轉化為他物。量變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要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 得中度的邊緣1.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量變 質變區別 性質 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特點 漸進的、不顯著的 根本的、顯著的呈現狀態 統一、相持、平衡和靜止等 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等結果 事物還是其自身,沒有變成另一事物 事物不再是其自身,變成了另一事物 量變 質變聯系 ①量變與質變是統一的。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經過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二者統一于事物發展過程之中;②量變與質變互相聯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又必然會引起質變;③量變與質變發生的原因相同。二者都是事物自身矛盾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推動的結果2.正確認識事物發展過程的連續性與間斷性區別 連續性 間斷性含義 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現實中就是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 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聯系 ①正如量變與質變既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一樣,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也是相互區別又相互包含的;②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③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意義 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3.把握適度原則(1)度的含義: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叫做關節點或臨界點。度就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而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2)度與質量的關系:在度中,存在著質和量的對立、排斥。質規定量的活動范圍和變化幅度,限制著量的增減界限;量對質也有排斥的傾向。度又體現了質和量的統一。其主要表現是:第一,度是質和量的互相結合。第二,度是質和量的相互規定。(3)“度”的方法論:度是質和量的互相結合和相互規定。關節點是度的兩端,是一定的質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范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在這個范圍內,事物的質保持不變;突破關節點,事物的質就要發生變化。量變與質變相互區別的根本標志就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要把度和關節點、臨界點區分開來。(4)要掌握適度的原則,要學會把握分寸。要真正了解事物,就必須把質和量統一起來,即掌握它的度。只有了解了度,才能準確把握事物,從而為我們的實踐活動提供一個正確的準則。如果沒有把握好度,量變引起質變,好事可以變成壞事。1.量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解析】 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2.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因此,量的積累越多越好。【解析】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沒有一定的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質的變化,就不可能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事物的變化有兩種趨向:一種是前進的、上升的變化即發展;一種是下降的、倒退的變化,這種下降的、倒退的變化積累得越少越好。3.量變是變化,質變是發展。【解析】 量變是指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只有質變,才能使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但質變不一定是發展,因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質變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前進的、上升的變化,即發展;一種是退化、下降和倒退。因此只有那種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質變,才是發展。4.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會使某物變為某物。【解析】 量的規定性不同于質的規定性,在一定范圍內量的增減并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5.“得中”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解析】 “得當”是為了保持我們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質,應當把事物的變化控制在度的范圍內,防止過猶不及。一、選擇題【例題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 ) A.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B.發展的實質是量變引起質變C.一定范圍內的量變對事物性質沒有影響D.事物的發展必然經歷曲折過程【答案】 A【解析】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意思是積累泥土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這里興起;積累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在這里生長,體現了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故A正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量變引起質變,故B錯誤。一定范圍內的量變對事物性質也有影響,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引起質變,故C錯誤。事物的發展不一定必然經歷曲折過程,故D錯誤。故本題選A。【例題2】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币粋€“變”字,高度概括了當今世界形勢的特點。這個變化,不僅體現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正在發生改變,更體現為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改變。這個變化( )①體現了世界上一成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②說明人類社會是一個漸進性發展的過程③表明社會運動中有時不存在相對靜止④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是曲折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這個變化,不僅體現為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正在發生改變,更體現為世界經濟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改變?!边@個變化說明人類社會是一個漸進性發展的過程,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①②符合題意。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是辯證統一的,社會運動中存在相對靜止的一面,故③錯誤。材料未反映人類社會的運動變化是曲折的,故④不選。故本題選A。【例題3】 堅持適度原則,是堅持“得中”而處之的思維,反對凡事采取折中主義的消極思維方式。以下屬于折中主義思維表現的有( )①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②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③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堅持分寸,防止過猶不及④在利害關系中堅持權衡利弊,分清主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A【解析】 折中主義是企圖把對立的思想、觀點和理論無原則地調和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其特征和表現是: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和起來,混淆是非;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堅持的立場,①②符合題意。③④都是堅持適度原則的處理辦法,不是折中主義的思維表現,不符合題意。故本題選A。【例題4】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則未來可期。”共同富裕沒有捷徑,必須在高質量發展中去推進,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來實現。有苦干實干的沖勁,有穩中求進的務實,有水滴石穿的韌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共同富裕的目標就會離我們越來越近。以上關于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的描述反映了 ( )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②事物的發展總是始于量變而終于質變③事物的質變都離不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④在連續性與間斷性的對立統一中事物不斷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有穩中求進的務實,有水滴石穿的韌性,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共同富裕的目標會實現,這說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漸進性與飛躍性的統一,也說明在連續性與間斷性的對立統一中事物不斷發展,①④正確切題。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返,不斷前進的。“終于質變”說法錯誤,②排除。③的說法太絕對,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③錯誤。故本題選B。【例題5】 聯合國發布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之前高出1攝氏度。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現在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氣溫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1.5攝氏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表明 ( )①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③事物的發展都是通過質變實現的④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并保存量變的成果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目前全球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之前高出1攝氏度。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以現在的速度增長,到2030年氣溫將比工業化之前高出1.5攝氏度,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表明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②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要重視量的積累,不體現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①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要重視量的積累,不強調事物的發展都是通過質變實現的,③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C。二、非選擇題【例題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是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優勢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國內市場大而不強的問題突出,為此,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科學研判。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布?!兑庖姟访鞔_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堅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系統協同穩妥推進;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結合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通過京津冀、粵港澳等先行區域的探索,為后續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樣板。結合材料,運用《邏輯與思維》中“辯證思維”的相關知識,闡述黨中央作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科學研判的合理性。【答案】?、冱h中央運用辯證思維,堅持用聯系、發展和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推進統一大市場建設,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把握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②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結合長期以來國內市場出現的實際問題,在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時而變,系統協同,穩妥推進。③采取綜合的思維方式,統籌謀劃統一大市場建設,又用分析的方法,找準促進市場要素流動的關鍵。④堅持質量互變規律,把握了市場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堅持了辯證的否定觀,立破并舉,實現了上升與發展。【解析】 第一步,審設問,明確主體、知識范圍、問題限定和作答角度。需要調用《邏輯與思維》的有關知識,結合辯證思維的含義、特點、質量互變規律等知識,從為什么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審材料,提取關鍵詞,聯系教材知識。關鍵詞①: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科學研判→可聯系教材知識辯證思維的含義。關鍵詞②:堅持立足內需,暢通循環,立破并舉,完善制度→可聯系教材知識辯證思維的特點。關鍵詞③:通過京津冀、粵港澳等先行區域的探索,為后續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供可參考的樣板→可聯系教材知識質量互變規律。第三步,整合信息,組織答案。注意設問限定以及教材知識與材料、時政信息等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藝考生高考政治復習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第九課理解質量互變課件.ppt 藝考生高考政治復習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第八課把握辯證分合課件.ppt 藝考生高考政治復習選擇性必修3邏輯與思維第三單元第十課推動認識發展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