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藝考生高考生物復習專題六生物與環境 課時課件(共3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藝考生高考生物復習專題六生物與環境 課時課件(共3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46張PPT)
專題六 生物與環境
專題突破
第2講 生態系統
【思維導圖】
【考點梳理】
1.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
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②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生產者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基石。
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關鍵成分。
生產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必不可少的成分。
③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捕食鏈:吃與被吃的關系)
食物鏈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無分解者和無機環境。
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再被吃的動物。
營養級數=消費者級數+1。
第一營養級永遠是生產者。
一般食物鏈不超過5個營養級(從能量和有害物質角度分析)。
食物網: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接成的復雜營養結構。
各種生物在食物網中所處的營養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可能是捕食關系,也可能是競爭關系。
食物鏈越多,食物網就越復雜,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就越強。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概念: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2)渠道:食物鏈和食物網。
(3)研究水平:種群或個體。
(4)能量流動的過程:
每個營養級都有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輸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
生產者(第一營養級)同化的能量: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
消費者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
每個營養級同化的能量包括兩部分: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熱能)和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能量。
(5)能量流動的特點
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相鄰營養級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能量傳遞效率=某一營養級同化量/上一營養級同化量×100%。
能量金字塔
營養級數越高,能量越少
(6)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多級、高效地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調整能量流動方向,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3.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1)概念: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不斷地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物質:C、H、O、N、P、S等元素。
范圍:生物圈。
特點:全球性,循環性。
別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2)過程:碳循環
C循環的主要形式:CO2 。
C在生物群落的循環形式:有機物。
C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光合作用。
C返回無機環境的方式:呼吸作用和燃燒。
碳循環失衡:溫室效應(原因、影響和措施)。
4.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
(1)生態系統中信息的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和行為信息。
(2)信息傳遞的作用:
①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②維持生物種群的繁衍;
③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3)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①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
②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5.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叫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原因: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
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3)種類
一般來說, 生物種類越多,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就越高,但恢復力穩定性越低。
環境惡劣的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和抵抗力穩定性都很低。
抵抗力穩定性 恢復力穩定性
概念 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的能力 生態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因素的破壞后恢復原狀的能力
影響因素 生物的種類、環境 生物的種類、環境
破壞程度 較輕 較嚴重
聯系
典例示范一
(2021·佛山一模)某湖泊因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引起水體藍藻大量繁殖,出現水華。科研人員運用生物學相關原理對該湖泊水華進行治理。回答以下問題:
(1)科研人員選擇種植某些水生植物用于治理該湖泊的水華,所選擇的植物需具備哪些特點
  (寫出2點)。
種植一段時間后,還需定期打撈收割引入湖泊中的這些植物,目的是  。
競爭陽光的能力比藍藻強、對N和P的吸收效率高
【詳解】 水華是由淡水湖泊中藍藻大量繁殖引起的,若想要選擇種植某些水生植物用于治理該湖泊的水華,此植物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競爭陽光的能力比藍藻強、對N和P的吸收效率高,從而抑制藍藻的生長和繁殖。種植一段時間后,防止其死亡后經微生物分解,將氮和磷重新釋放到水體中,還需定期打撈收割引入湖泊中的這些植物。
防止其死亡后經微生物分解,將氮和磷重新釋放到水體中
(2)湖泊中的多種生物可構成復雜的食物網,理由是_________
  。
已知水體中存在著由藍藻→浮游動物→食浮游動物魚類→食肉魚類組成的食物鏈,科研人員可通過         或
         調整不同魚類在湖泊中的種群數量,達到治理水華的目的。
一種生物以多種生物為食,同時可被多種生物捕食
【詳解】 由于一種生物以多種生物為食,同時可被多種生物捕食,因此湖泊中的多種生物可構成復雜的食物網。若水體中存在著由藍藻→浮游動物→食浮游動物魚類→食肉魚類組成的食物鏈,要達到治理水華的目的,即減少藍藻的含量,要從調整不同魚類在湖泊中的種群數量來實現,可增加食肉魚類數量或減少食浮游動物魚類數量。
增加食肉魚類數量
減少食浮游動物魚類數量
變式訓練一
(2021·惠州一模)大學生小A響應黨的號召,回鄉幫助村民發展“果樹—草菇”(即在果樹下進行間種草菇)立體農業脫貧致富。回答下列問題:
(1)立體農業是一種利用了群落的     原理,進而充分利用空間和環境資源的農業生產模式。
空間結構
【詳解】 結合分析可知,立體農業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實現了群落對空間資源的合理利用。
(2)該模式中,果樹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那部分能量最終的去路是  。
流向下一營養級和被分解者分解
【詳解】 根據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途徑可知,該模式中,果樹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那部分能量一方面流向下一營養級,另一條途徑是以殘枝落葉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
(3)果樹生長過程中經常遭遇蚜蟲危害,為了評估蚜蟲造成的危害程度,通常采用    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果樹除了與蚜蟲、草菇等生物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外,與     之間也進行。當害蟲數量增加時,食蟲鳥類由于食物豐富,數量也會增多,這樣害蟲種群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這種調節方式稱為      ,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樣方法
無機環境
負反饋調節
【詳解】  果樹生長過程中經常遭遇蚜蟲危害,為了評估蚜蟲造成的危害程度,由于蚜蟲活動能力弱,因此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果樹除了與蚜蟲、草菇等生物之間進行信息傳遞外,還與無機環境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即信息交流可以發生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當害蟲數量增加時,食蟲鳥類由于食物豐富,數量也會增多,這樣害蟲種群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這是負反饋調節的機制,這一機制是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從而維持了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穩定。
(4)請從資源利用、生態系統、經濟利益等方面分析“果樹—草菇”結構立體農業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3點即可)。
充分利用了空間和光照、水分、養分等資源;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增加了物種多樣性,提高了人工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可以獲得更多農產品,獲取經濟效益
【詳解】 “果樹—草菇”結構立體農業的意義從資源利用角度分析可知,立體農業能使群落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從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立體農業的設計使生態系統中物種多樣性增加,營養結構復雜,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增加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也可獲得多種農產品,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有利于環境的保護。
典例示范二
(2021·廣東省二模)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華陽湖,在20世紀末分布著眾多的養殖場和電鍍、漂染企業,水體與淤泥中含有較多的重金屬與有毒物質。后來,當地政府按照“截污、清游、活源、治堤、修復”的思路,將其打造成“魚翔淺底,荷花飄香,白鷺成群”的國家濕地公園。請回答:
(1)清游出來的泥土可在河灘上造地并種植觀賞類花卉和樹木,但不宜種植蔬菜或水果,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詳解】 清游出來的泥土可在河灘上造地并種植觀賞類花卉和樹木,但由于淤泥中的重金屬與有毒物質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對人體造成危害,故不宜種植蔬菜或水果。
淤泥中的重金屬與有毒物質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對人體造成危害
(2)湖泊、河灘和堤岸鑲嵌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這形成了群落的   結構。種植綠化植物與在湖泊中投放動物時均要求種類多樣,這有助于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其原理是:_____
   。
【詳解】 (2)湖泊、河灘和堤岸鑲嵌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這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種植綠化植物與在湖泊中投放動物時均要求種類多樣,可以豐富營養結構,提高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這有助于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水平
豐富營養結構,提高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湖泊、河灘和堤岸鑲嵌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這形成了群落的   結構。種植綠化植物與在湖泊中投放動物時均要求種類多樣,這有助于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其原理是:_____
   。
【詳解】 湖泊、河灘和堤岸鑲嵌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種群,這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種植綠化植物與在湖泊中投放動物時均要求種類多樣,可以豐富營養結構,提高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這有助于提高該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水平
豐富營養結構,提高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3)在“荷花—鯉魚—白鷺”這條食物鏈中,白鷺所屬的生態系統組成成分是      。鯉魚中的能量流動到白鷺的效率并不高,除了鯉魚中的能量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外,還有其他原因是:   (寫2點即可)。
【詳解】 在“荷花—鯉魚—白鷺”這條食物鏈中,荷花是生產者,鯉魚是初級消費者,白鷺是次級消費者。鯉魚中的能量會通過呼吸作用散失,還有部分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故流動到白鷺的效率并不高。
次級消費者
通過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變式訓練二
(2021·廣州二模)海洋中存在著大量的有機碎屑,包括海洋生物尸體分解成的小碎塊、食物殘余、糞便以及被河流沖進海中的有機顆粒物質。因此,除了一條以生產者為起點的“牧食食物鏈”外, 海洋中還存在著一條以有機碎屑為起點的“碎屑食物鏈”。回答下列問題:
(1)魚A是一種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海洋魚類,寫出一條以魚A為最高營養級的“牧食食物鏈”。
【答案】 浮游植物(藻類\植物\生產者)→浮游動物→魚A
【詳解】 食物鏈的起點均為生產者,終點是不被捕食的最高營養級,結合題意“魚A是一種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海洋魚類”,可寫出食物鏈為浮游植物(藻類\植物\生產者 )→浮游動物→魚A。
(2)“牧食食物鏈”中消費者的糞便作為有機碎屑經“碎屑食物鏈”被其他生物利用,據此     (填“可以”或“不可以”)認為能量被循環利用了。
【詳解】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特點,該特點是針對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即“牧食食物鏈”而言,若“牧食食物鏈”中消費者的糞便作為有機碎屑經“碎屑食物鏈”被其他生物利用,由于不同種類的食物鏈中種間關系的不同,能量是被其他生物而非原有的食物鏈中的生物利用,不可以認為能量被循環利用。
不可以
(3)某海域“牧食食物鏈”和“碎屑食物鏈”各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見下表。
類別 能量傳遞效率
營養級Ⅰ→
營養級Ⅱ 營養級Ⅱ→
營養級Ⅲ 營養級Ⅲ→
營養級Ⅳ
牧食食物鏈 7.4% 3.9% 15.2%
碎屑食物鏈 4.1% 8.1% 13.7%
研究發現該海域中積累了大量的有機碎屑,根據表中信息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如不加干預,在適宜條件下,有機碎屑將更多地被    分解為無機物,水體中的        含量將增加,造成富營養化,海域發生   的風險增大。
“牧食食物鏈”中,營養級Ⅰ→Ⅱ、營養級Ⅱ→Ⅲ的能量傳遞效率較低,產生了較多的有機碎屑;“碎屑食物鏈”中,營養級Ⅰ→Ⅱ的能量傳遞效率較低,有機碎屑消耗少,因此有機碎屑積累較多
分解者
含N、P的無機鹽
赤潮
【詳解】 一般而言,能量傳遞效率為10%~20%,據表格數據可知,“牧食食物鏈”中,營養級Ⅰ→Ⅱ、營養級Ⅱ→Ⅲ的能量傳遞效率較低,產生了較多的有機碎屑,而“碎屑食物鏈”中,營養級Ⅰ→Ⅱ的能量傳遞效率較低,有機碎屑消耗較少,因此有機碎屑積累較多;若不加干預,則有機物可被分解者分解為無機鹽,使得N、P含量升高,水體富營養化,在海水中產生赤潮。
真題回顧
1.(2022·廣東卷)圖示某生態系統的食物網,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頭表示能量流動的方向。下列歸類正確的是 (  )
A.a、c是生產者
B.b、e是肉食動物
C.c、f是雜食動物
D.d、f是植食動物
【答案】 C
【解析】 a在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c能捕食b等,屬于消費者,A錯誤;b在食物鏈的起點,是生產者,B錯誤;c和f都能捕食生產者a、b,也都能捕食消費者e,所以c和f屬于雜食動物,C正確;d是植食動物,但由C選項解析可知,f屬于雜食動物,D錯誤。故選C。
2.(2022·浙江卷)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主要途徑。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調查生物群落內各物種之間的取食與被取食關系,可構
建食物鏈
B.整合調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鏈,可構建營養關系更為復雜
的食物網
C.歸類各食物鏈中處于相同環節的所有物種,可構建相應
的營養級
D.測算主要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
量金字塔
【答案】 D
【解析】 生物群落中各物種間通過捕食關系建立食物鏈,A正確;錯綜復雜的食物鏈構成食物網,B正確;營養級是指物種在食物鏈中的位置,C正確;測算全部食物鏈各環節的能量值,可構建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D錯誤。故選D。
3.(2022·湖南卷)稻—蟹共作是以水稻為主體、適量放養蟹的生態種養模式,常使用燈光誘蟲殺蟲。水稻為蟹提供遮蔽場所和氧氣,蟹能攝食害蟲、蟲卵和雜草,其糞便可作為水稻的肥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該種養模式提高了營養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
B.采用燈光誘蟲殺蟲利用了物理信息的傳遞
C.硬殼蟹(非蛻殼)攝食軟殼蟹(蛻殼)為捕食關系
D.該種養模式可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利用
【答案】 B
【解析】 能量傳遞效率是指相鄰兩個營養級之間同化量的比值,該模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A錯誤;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有光、聲、溫度、濕度、磁力等,采用燈光誘蟲殺蟲利用了光,是物理信息的傳遞,B正確;捕食關系是指群落中兩個物種之間的關系,硬殼蟹(非蛻殼)和軟殼蟹(蛻殼)屬于同一物種,兩者之間的攝食關系不屬于捕食,C錯誤;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傳遞是單向的,不能循環利用,D錯誤。故選B。
4.(2021·廣東卷) “葛(葛藤)之覃兮,施于中谷(山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節選自《詩經·葛覃》)。詩句中描寫的美麗景象構成了一個 (  )
A.黃鳥種群 B.生物群落
C.自然生態系統 D.農業生態系統
【答案】 C
【解析】 分析題意可知,詩中描寫的有葛藤、黃鳥、灌木等生物,同時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所有生物及無機環境,故它們共同構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C正確。
5.(2021·廣東卷)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卓有成效,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也持續改善。研究人員對該地區的水鳥進行研究,記錄到146種水鳥,隸屬9目21科,其中有國家級保護鳥類14種,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鳥的主要棲息地。該調查結果直接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  )
A.基因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
B.種群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
C.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D.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答案】 C
【解析】 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題干中描述了146種水鳥,體現了物種多樣性,而近海與海岸帶濕地、城市水域等生態系統,體現了生態系統多樣性,綜上所述,C正確。
6.(2021·海南卷)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曾瀕臨滅絕。經過多年的嚴格保護,海南坡鹿的種群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恢復。回答下列問題。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動物,在食物鏈中處于第   營養級,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過     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詳解】 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動物,以植物為食,故海南坡鹿在食物鏈中處于第二營養級;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過呼吸作用以熱能的形式散失。
呼吸作用
(2)雄鹿常通過吼叫、嗅聞等方式獲得繁殖機會,其中嗅聞利用的信息種類屬于     。
化學信息
【詳解】  嗅聞的對象是能產生氣味的物質,故該信息種類屬于化學信息。
(3)為嚴格保護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種群數量,保護區將300公頃土地加上圍欄作為坡鹿馴化區。若該圍欄內最多可容納426只坡鹿,則最好將圍欄內坡鹿數量維持在   只左右,超出該數量的坡鹿可進行易地保護。將圍欄內的坡鹿維持在該數量的依據是
  。
213
【詳解】 (3)結合題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瀕臨滅絕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故建立自然保護區的目的應是能讓其增長速率最大,因此若該圍欄內最多可容納426只坡鹿(K值),則最好將圍欄內坡鹿數量維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數量是該環境的K/2值,在該數量下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數量的快速增加。
該數量下有利于海南坡鹿數量的快速增加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護區人員通過選擇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資源,主要依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高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對光照的利用率,為海南坡鹿提供食物資源
【詳解】 影響植物分布和生長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資源的競爭中占優勢,導致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獲得陽光較少,長勢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來源減少,故保護區人員通過選擇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坡鹿的食物資源。
7.(2021·全國甲卷)捕食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沿食物鏈流動的。回答下列問題:
(1)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這一現象對捕食者的意義是         (答出1點即可)。
【詳解】 在自然界中,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促進種群發展的作用,對捕食者而言,不會導致沒有獵物可以捕食而餓死,無法生存下去。
避免自己沒有食物,無法生存下去
(2)青草→羊→狼是一條食物鏈。根據林德曼對能量流動研究的成果分析,這條食物鏈上能量流動的特點是  。
(3)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生態系統是常見的生態系統,林德曼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特點的研究成果是以___________
   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得出的。
【詳解】  (2)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是沿食物鏈流動的,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不可逆轉,也不能循環流動,在流動過程中逐級遞減,能量傳遞效率一般在10%~20%。
(3)林德曼關于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特點的研究是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分析,最終得出能量流動特點。
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賽達伯格湖)湖泊(共14張PPT)
專題六 生物與環境
專題突破
第3講 人與環境
【思維導圖】
【考點梳理】
1.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1)生態足跡(生態占用):是指在現有技術條件下,維持某一人口單位生存所需的生產資源和吸納廢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積。
碳足跡:表示扣除海洋對碳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積。
(2)環境問題
①特點:全球性。
②措施: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踐行經濟、社會和生態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③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化、酸雨、土地荒漠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溫室效應:汽車、工廠等的化石燃料大量燃燒;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壞嚴重→大氣中CO2增多→全球氣候變暖→極地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淹沒等。
水華/赤潮:生活污水或施肥等→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水中含N、P、K等元素的無機鹽增多,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繁殖,出現水華/赤潮現象→水中含氧量減少→魚蝦等因缺氧而死亡。
2.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1)生物多樣性的內容(層次):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直接價值、間接價值、潛在價值。
(3)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措施
①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
②易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動物繁殖中心;
③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基因庫;
④加強立法、宣傳教育。
就地保護是對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保護措施。
(4)多樣性原因
①分子水平:
根本原因:DNA(基因)多樣性。
直接原因:蛋白質多樣性。
②進化水平:協同進化(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
3.生態工程
(1)任務: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設計和調控,或對已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修復和重建,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或改善生態環境。
(2)特點: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續。
(3)原理:
①自生;
②循環:物質循環再生、無廢棄物;
③協調: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的協調與適應;
④整體:“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
典例示范
(2022·廣州天河區一模)有研究報道,某地區近40年內森林脊椎動物種群數量減少了80.9%。該時段內,農業和城鎮建設用地不斷增加,擠占和蠶食自然生態空間,致使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程度增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
B.森林群落植物多樣性高時,可能會抑制動物多樣性
C.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動物捕
獲的活動
D.農業和城鎮建設需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
持續發展理念
【答案】 D
【詳解】 A.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造成的小種群會減少個體間交配繁殖的機會,使小種群易于滅絕,因此不利于生物多樣性的形成,A錯誤;B.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為動物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因此森林群落植物多樣性高時,可為動物提供多樣的棲息地和食物,從而促進動物多樣性,B錯誤;C.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在不破壞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對資源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而不是禁止開發利用,C錯誤;D.農業和城鎮建設需遵循自然、經濟、社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D正確。故選D。
變式訓練
(2022·廣州一模)某地推動國家公園建設,通過生態廊道等方式進行生態斷裂點修復工程,連通、整合和優化特定地區的生態資源,構建具有代表性的亞熱帶自然保護區。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保護區內的物種組成是辨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生態斷裂點的出現對物種種群繁衍有不利影響
C.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一種易地保護措施
D.保護區內進行生態斷裂點修復工程有利于維持生物多
樣性
【答案】 C
【詳解】 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確;生態斷裂點指位于生態廊道中的間隙點,主要考慮大型交通道路(鐵路、高速公路等)對生態廊道的阻隔,這種阻隔會對物種種群繁衍有不利影響,B正確;建立自然保護區是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一種就地保護措施,C錯誤;保護區內進行生態斷裂點修復工程有利于生物的存在,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D正確。故選C。
真題回顧
1.(2022·浙江卷)下列關于生態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種群內個體的競爭
B.套種、間種和輪種體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技術
C.風能和潮汐能的開發技術不屬于生態工程范疇
D.“過腹還田”可使農作物秸稈得到多途徑的利用
【答案】 D
【解析】 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種間的捕食關系和競爭關系,A錯誤;套種、間種和輪種是合理使用資源,體現協調原理,無物質循環的體現,B錯誤;風能和潮汐能的開發技術屬于潔凈可再生的新能源開發技術,體現整體性原理,是生態工程范疇,C錯誤;過腹還田是指將動物糞便施投到農田,實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和多途徑利用,D正確。故選D。
2.(2022·廣東卷)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考察時指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國寶,是水庫、糧庫、錢庫,更是碳庫,要充分認識其對國家的戰略意義。從生態學的角度看,海南熱帶雨林的直接價值體現在其 (  )
A.具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功能,被譽為“綠
色水庫”
B.是海南省主要河流發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農業豐
產豐收
C.形成了獨特、多樣性的雨林景觀,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
要資源
D.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積累形
成碳庫
【答案】 C
【解析】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凈化水質功能是生態系統調節方面的作用,屬于間接價值,A不符合題意;是海南省主要河流發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保障農業豐收主要是熱帶雨林生態調節的體現,屬于間接價值,B不符合題意;形成了獨特、多樣性的雨林景觀,是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資源,屬于旅游觀賞價值,是直接價值的體現,C符合題意;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大氣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積累形成碳庫,是其在碳循環等環境調節方面的作用,屬于間接價值,D不符合題意。故選C。(共48張PPT)
專題六 生物與環境
專題突破
第1講 種群和群落
【思維導圖】
【考點梳理】
考點1 種群
1.種群的特征
(1)種群的數量特征
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最基本的數量特征:種群密度。
(2)種群密度的調查
調查方法:樣方法、標志重捕法。
①樣方法
適用對象:植物或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種群。
取樣原則:隨機取樣。
取樣方法:
計數:樣方內+左邊+上邊+左上角。
計算:取各樣方的平均數。
五點取樣法       等距取樣法
(3)種群的數量特征之間的關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因素。
年齡組成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主要依據,而性別比例是預測未來種群數量變化的次要依據。
年齡組成的類型:增長型、穩定型、衰退型。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2.種群數量的變化
“J”形曲線 “S”形曲線
條件 無環境阻力(食物和空間充
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等) 有環境阻力(食物和空間
有限、存在天敵等)
公式 Nt=N0λt
N0:種群的起始數量
λ:增長倍數    
曲線圖
特點 種群數量無最大值,增長速率越來越大 種群數量有K值,增長速率先增后減,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
λ>1 種群數量增加
λ=1 種群數量穩定
λ<1 種群數量減少
一個物種侵入到一個新的適宜環境時,一般先呈“J”形增長,后呈“S”形增長。
大多數種群的數量達到K值后總是在K值上下波動,在不利條件下,還會急劇下降甚至消亡。
(1)環境容納量:一定環境條件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稱為環境容納量,簡稱K值。
(注意:K值只與環境條件有關,不受種群數量的影響)
(2)保護野生動物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它們的棲息環境,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K值不是種群數量的最大值,K值應略低于種群所能達到的最大值(種群有過度繁殖的傾向,種群數量應圍繞K值上下波動)。
(3)K/2值:當種群數量達到K/2時,種群有最大增長速率。其意義在于:養殖業上,通常在K/2后進行捕撈,捕撈后生物數量保持在K/2左右,目的是可以盡快恢復生物數量;害蟲的防治則將數量控制在K/2以下。
(4)J形增長模型和S形增長模型的聯系
兩種模型存在的不同主要是因為存在環境阻力。
(5)種群數量的波動
和下降
受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因素的影響,大多數種群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
當種群長久處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會出現持續性的或急劇的下降。種群的延續需要以一定的個體數量為基礎,當一個種群數量過少,可能會由于近親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6)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數量的動態變化
酵母菌的計數方法為抽樣檢測法,對于壓在小方格界線上的酵母菌只計算左邊、上邊及左上角的酵母菌數量;計數時要用到血細胞計數板。
在有限的環境條件下,酵母菌數量呈“S”形增長。
3.影響種群數量變化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如陽光、溫度、水等。其影響主要是綜合性的。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種群密度主要取決于林冠層的郁閉度(林冠層遮蔽地面的程度),即主要取決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強度;植物種子春季萌發,這主要受氣溫升高影響;蚊類等昆蟲冬季死亡,這主要受氣溫降低影響;東亞飛蝗因氣候干旱而爆發式增長。
(2)生物因素:種群內部和種群外部兩方面影響。
種內競爭會使種群數量的增長受到限制;種群間的捕食與被捕食、相互競爭關系等,都會影響種群數量;寄生蟲也會影響宿主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3)食物和天敵的因素對種群數量的影響與種群密度有關。如同樣缺少食物,密度越高,種群受影響越大,這樣的因素稱為密度制約因素。而氣溫、干旱、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
(4)種群研究的應用
研究種群的特征和數量變化的規律,在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
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只有通過調查獲知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別比例、年齡結構等特征,以及影響該種群密度的數量變化的因素,才能準確了解該種群的生存狀態,預測該種群的數量變化趨勢,進而采取合理的保護對策。
漁業方面:從理論上說,“S”形增長的種群在種群數量達到K值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這時即使不捕撈,種群數量也不會增加。研究表明中等強度的捕撈更有利于持續獲得較大的魚產量。
有害生物防治:控制數量,降低環境容納量,增加天敵等。
考點1 群落
1.群落的結構
(1)群落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全部生物。
包括這個區域的所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生物與生物之間形成復雜的種間關系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2)群落的物種組成
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優勢種:群落中數量、體積上占優勢,影響最大的物種。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不同群落的優勢種和豐富度不同。
 (3)種間關系
分類 數量圖 能量圖 特點 例子
捕食 波動不同步,此消彼長,處于一定的動態平衡 獵豹和斑馬、
貓和老鼠、 
牛和草等  
競爭 一方占優勢,另一方處于劣勢甚至死亡(你死我活);相互抑制(你升我降) 大小草履蟲、
莊稼和雜草、
牛和羊等  
續表
分類 數量圖 能量圖 特點 例子
寄生 對寄生者有利,對寄主有害,但一般不會使寄主死亡,兩者維持著有限的平衡,不同寄生曲線不同 人和蛔蟲、
冬蟲夏草中
的蝙蝠蛾幼
蟲和真菌、
菟絲子和豆
科植物  
互利
共生 雙方要依靠彼此才能生活,分開后雙方的生活都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根瘤菌和
豆科植物
(4)群落的空間結構
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等。
①垂直結構: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
植物分層現象主要與光照有關, 動物分層現象主要與食物條件和棲息空間有關。
意義:有利于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的能力。
②水平結構:生物種群在水平方向上呈鑲嵌分布的現象。
(5)群落的季節性:由于陽光、溫度、水分等隨季節而變化,群落的外貌和結構也會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
(6)生態位
①生態位: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稱為這個物種的生態位。
②研究動物的生態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棲息地、食物、天敵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
③群落中每種生物都占據著相對穩定的生態位,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是群落中物種之間及生物與環境間協調進化的結果。
(7)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
調查方法:取樣器取樣法(活動能力強,身體微小)。
豐富度的統計常用方法:①記名計算法;②目測估計法。
2.群落的主要類型
根據群落的外貌和物種組成等方面的差異,可以將陸地的群落大致分為荒漠、草原、森林等類型。
3.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就叫作演替。
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主要是指優勢種群的取代。
(2)類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點
(關鍵) 從沒有過植被,或者原有植被被徹底消滅的環境 失去原有植被,但保留原有土壤甚至種子等繁殖體的環境
時間 漫長 較短
能否恢復
原有群落 否 通過人類活動可恢復
實例 裸巖、沙丘、火山巖、冰川泥上的演替 火災后的草原、森林上的演替;棄耕農田上的演替
裸巖上的演替: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棄耕農田上的演替:草本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樹林階段。
氣候適宜的條件下,棄耕的農田演替出樹林,需數十年時間,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區,很難形成樹林,只能發展到草本或灌木階段。
(3)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
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為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國政府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和退牧還草。
典例示范一
(2021·廣東卷)圖示某“S”形增長種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數量的關系。當種群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時,其對應的種群數量是 (  )
A.a B.b C.c D.d
【答案】 B
【重點歸納】 種群“S”形增長曲線的環
境容納量(K值)、種群的數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與種群數量的關系是重點考查知識點。
【詳解】 分析題圖可知,在b點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密度增加;在b點時,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不再增加,表示該種群數量已達到環境容納量(K值),B正確。
變式訓練一
(2018·海南卷)某小組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結構,選擇了若干樣地進行調查。其中 A、B、C 三種喬木的調查結果如表。
喬木
樹種 老年樹 成年樹 幼年樹
密度/
株·hm-2 % 密度/
株·hm-2 % 密度/
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問題:
(1)據表可知:  種群屬于增長型種群,  種群屬于衰退型種群,  種群屬于穩定型種群。
【詳解】 A中沒有幼年(生殖前期)的個體,全為老年(生殖后期)的個體,將來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屬于衰退型,B中各年齡段個體數目比例適中,種群數量將保持相對穩定,屬于穩定型,C中幼年(生殖前期)的個體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個體較少,將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屬于增長型。
C
A
B
(2)該小組采用的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是樣方法,取樣時要做到隨機取樣,其目的是      。若要調查群落中松鼠種群的密度,則應采用     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詳解】 該小組采用的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是樣方法,取樣時要做到隨機取樣,其目的是保證調查結論可靠。若要調查群落中松鼠種群的密度,因為松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應采用標志重捕法。
保證調查結論可靠
標志重捕
松鼠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
(3)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該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則發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
          (答出2點即可)。
【詳解】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該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則發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前一個群落為后一個群落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后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競爭能力強 
  前一個群落為后一個群落的產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典例示范二
(2021·全國甲卷)群落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系統。下列關于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人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擾可以改變植物群落演替的
方向
B.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分別為初生演替和次
生演替
C.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演替都要經歷苔蘚階段、
草本階段
D.在演替過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結構復雜、穩定性強的方
向發展
【答案】 C
【重點歸納】 (1)群落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內部因素(包括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等)與外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詳解】 A選項,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還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態農業等相關措施都能促進群落良性發展,A正確;B和C選項,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經過: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棄耕農田的演替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為草本階段→灌木階段→喬木階段,B正確,C錯誤;D選項,一般情況下,演替過程中生物生存的環境逐漸改善,群落的營養結構越來越復雜,抵抗力穩定性越來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來越低,D正確。
變式訓練二
(2020·全國Ⅱ卷)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 A
【詳解】 由題干信息可知,該處形成三角洲的過程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環境,最先形成的群落應是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隨著河水(淡水)的不斷沖刷,此處環境中水中的鹽濃度會逐漸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漸演替為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帶有泥沙,三角洲處的陸地面積也會有一定的增大,因此會逐漸演替為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則演替順序為②①③,A正確。
真題回顧
1.(2022·全國甲卷)在魚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種魚苗,一段時間內該魚的種群數量、個體重量和種群總重量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若在此期間魚沒有進行繁殖,則圖中表示種群數量、個體重量、種群總重量的曲線分別是 (  )
A.甲、丙、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丙、乙、甲
【答案】 D
【解析】 分析題圖可知,隨著時間變化,甲曲線先增加后減少,乙曲線呈S形,丙曲線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魚苗后,由于一段時間內魚沒有進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魚苗由于不適應環境而死亡,故種群數量下降,如曲線丙;存活的個體重量增加,如曲線乙,種群總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個體死亡而減少,如曲線甲。綜上可知,D正確。故選D。
2.(2022·全國甲卷)某研究小組借助空中拍照技術調查草原上地面活動的某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主要操作流程是選取樣方、空中拍照、識別照片中該種動物并計數。回答下列問題:
(1)為保證調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選取樣方應注意的主要事項有   。(答出3點即可)。
隨機取樣、樣方大小一致、樣方數量適宜
【詳解】 1.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樣方法,樣方法是指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2.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標志重捕法,計算種群數量時利用公式計算,若將該地段種群個體總數記作N,其中標志數為M,重捕個體數為n,重捕中標志個體數為m,假定總數中標志個體的比例與重捕取樣中標志個體的比例相同,則N=Mn÷m。
(1)為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調查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選取樣方時關鍵要做到隨機取樣、要依據調查范圍大小來確定樣方大小和數量,樣方大小要一致、樣方數量要適宜。
(2)已知調查區域總面積為S,樣方面積為m,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為n,則該區域的種群數量為  。
【詳解】  假設區域內種群數量為N,樣方內平均個體數為n,已知所調查區域總面積為S,樣方面積為m,調查區域內種群密度相等,N÷S=n÷m,則N=(S×n)/m。
(S×n)/m
對野生動物的不良影響小、調查周期短、操作簡便等
(3)與標志重捕法相比,上述調查方法的優勢有_____________
 (答出2點即可)。
【詳解】 研究小組借助空中拍照技術調查草原上地面活動的某種哺乳動物的種群數量,與標志重捕法相比,該調查方法周期短,不受不良天氣變化的影響,對野生動物生活干擾少,操作更簡便,并允許在繁殖季節收集更多的數據。
3.(2022·浙江卷)科研小組在一個森林生態系統中開展了研究工作。回答下列問題:
(1)對某種鼠進行標志重捕,其主要目的是研究該鼠的    。同時對適量的捕獲個體進行年齡鑒定,可繪制該種群的________
  圖形。
(2)在不同季節調查森林群落的   與季相的變化狀況,可以研究該群落的   結構。
種群密度
年齡金字 塔
組成
時間
【詳解】 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樣方法、標志重捕法等。
群落的結構包括: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和時間結構。
初級生產量是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機物質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級生產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長和繁殖,這就是凈初級生產量(NP),而把包括呼吸消耗在內的全部生產量稱為總初級生產量(GP)。生物量實際上就是凈生產量在某一調查時刻前的積累量。
(1)標志重捕法是研究種群密度的方法之一,適用于鼠這種活動能力強的較大型動物。通過對捕獲個體進行年齡鑒定,可以繪制種群的年齡金字塔圖形。
(2)群落的時間結構是指群落的組成和外貌隨時間(晝夜變化、季節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季相就是植物在不同季節表現的外貌。
(3)在不考慮死亡和異養生物利用的情況下,采取適宜的方法測算所有植物的干重(g/m2),此項數值稱為生產者的     。觀測此項數值在每隔一段時間的重復測算中是否相對穩定,可作為判斷該森林群落是否演替到     階段的依據之一。利用前后兩次的此項數值以及同期測算的植物呼吸消耗量,計算出該時期的  。
生物量
【詳解】  生產量在某一調查時刻前的積累量,就是生物量,故測得所有植物的干重即為生產者的生物量。群落演替達到平衡狀態,生物量不發生增減就可稱為頂極群落。單位時間內的凈初級生產量加上植物的呼吸消耗量就是總初級生產量。
頂極群落
總初級生產量
4.(2022·廣東卷)荔枝是廣東特色農產品,其產量和品質一直是果農關注的問題。荔枝園A采用常規管理,果農使用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等進行管理,林下幾乎沒有植被,荔枝產量高;荔枝園B與荔枝園A面積相近,但不進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豐富,荔枝產量低。研究者調查了這兩個荔枝園中的節肢動物種類、個體數量及其中害蟲、天敵的比例,結果見下表。
荔枝園 種類(種) 個體數量(頭) 害蟲比例(%) 天敵比例(%)
A 523 103278 36.67 14.10
B 568 104118 40.86 20.40
回答下列問題:
(1)除了樣方法,研究者還利用一些昆蟲的   性,采用了燈光誘捕法進行取樣。
(2)與荔枝園A相比,荔枝園B的節肢動物物種豐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豐富的植被為節肢動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詳解】 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1)采用燈光誘捕法,利用的是某些昆蟲具有趨光性。
趨光

食物和棲息空間
(3)與荔枝園B相比,荔枝園A的害蟲和天敵的數量  ,根據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詳解】  由題表可知,荔枝園A的節肢動物總數量以及害蟲和天敵的比例均低于荔枝園B,可推知荔枝園A的害蟲和天敵的數量均低于荔枝園B ,原因可能是荔枝園A使用殺蟲劑,降低了害蟲的數量,同時因食物來源少,導致害蟲天敵數量也低。

荔枝園A使用殺蟲劑,可降低害蟲數量,同時因食物來源少,導致害蟲天敵數量也低
(4)使用除草劑清除荔枝園A的雜草是為了避免雜草競爭土壤養分,但形成了單層群落結構,使節肢動物物種多樣性降低。試根據群落結構及種間關系原理,設計一個生態荔枝園簡單種植方案(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劑、少用殺蟲劑,具有復層群落結構),并簡要說明設計依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詳解】  根據群落結構和種間關系原理,在荔枝林下種植大豆等固氮作物,可以為果樹提供氮肥,并通過競爭關系減少雜草的數量,避免使用除草劑;同時通過種植良性雜草或牧草,繁殖天敵來治蟲,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林下種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過競爭關系可減少雜草的數量,同時為果樹提供氮肥;通過種植良性雜草或牧草,繁殖天敵來治蟲,可減少殺蟲劑的使用
5.(2022·全國甲卷)為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某研究小組對某林地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了調查。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發現,某種哺乳動物種群的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得出這一結論的主要依據是發現該種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幼年個體數較多、中年個體數適中、老年個體數較少
【詳解】 預測種群變化主要依據是年齡組成,包含增長型、穩定型和衰退型。
調查植物和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較小的動物的種群密度,可用樣方法;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的動物一般用標志重捕法。
(1)預測種群變化主要依據是年齡組成,是指不同年齡在種群內的分布情況,對種群內的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影響,當幼年個體數最多、中年個體數適中、老年個體數最少時呈增長型,此時種群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若要調查林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調查某種鳥的種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樣方法
【詳解】  調查林地中某種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采用樣方法進行隨機抽樣調查;鳥的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調查其種群密度一般采用標志重捕法。
標志重捕法
(3)調查發現該林地的物種數目很多。一個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  。
物種豐富度
【詳解】 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個種群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為物種豐富度。
(4)該林地中,植物對動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點即可);動物對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2點即可)。
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棲息空間
【詳解】  植物可進行光合作用,為動物提供食物,同時可以為動物提供棲息空間;動物的活動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如蜜蜂采蜜可幫助植物傳粉,鳥類取食可幫助植物傳播種子。
對植物的傳粉和種子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治多县| 开封县| 恩平市| 蒙阴县| 正阳县| 贵阳市| 肇州县| 南丹县| 德钦县| 华宁县| 克拉玛依市| 肥城市| 乡宁县| 弥渡县| 南陵县| 伊宁市| 红原县| 綦江县| 昂仁县| 阳城县| 罗田县| 蒙自县| 五常市| 海阳市| 江西省| 潜江市| 弋阳县| 江山市| 芜湖市| 大同县| 河间市| 奎屯市| 临高县| 扎赉特旗| 昌黎县| 邵阳市| 盈江县| 博客| 太原市| 通榆县|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