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0張PPT)專題五 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每日一練(內環境和穩態)(限時10分鐘)一、選擇題1.內環境的各種變化都有一定的范圍。在正常情況下,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不同人的體溫會因年齡、性別等的不同而存在著差異B.正常人的血漿滲透壓在37 ℃時約為770 kPaC.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D.正常人血漿pH的變化范圍為6.9~7.1【答案】 D【解析】 A.不同人的體溫,會因年齡、性別等不同而存在微小差異,A正確;B.正常人的血漿滲透壓在37℃時約為770 kPa,B正確;C.正常情況下,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組成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于動態平衡中,即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C正確;D.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漿的pH在7.35~7.45之間,D錯誤。故選D。2.下圖為高等動物的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③都必須通過消化系統才能完成B.人體的體液包括內環境和細胞外液C.細胞與內環境交換的④為養料和氧氣D.⑥可表述為: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答案】 C【解析】 A.①必須通過消化系統才能完成,但③通過排泄系統來完成,A錯誤;B.人體體液包括內環境和細胞內液,B錯誤;C.④進入細胞,應該為養料和氧氣,C正確;D.⑥表示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通過內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D錯誤。故選C。3.右圖是人體某組織結構示意圖,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人體內不同部位的液體。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③④均屬于內環境B.血漿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②→③→④C.內環境穩態的維持僅依賴于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D.②中含激素、血紅蛋白、乳酸、CO2等物質【答案】 B【解析】 A.④是細胞內液不屬于內環境,A錯誤;B.血漿中的氧氣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由血漿進入組織液再進入組織細胞,即由②→③→④,B正確;C.內環境穩態的維持依賴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和各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C錯誤;D.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不是血漿的組成成分,D錯誤。故選B。4.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會引起內環境發生變化,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 )A.嚴重腹瀉,會導致內環境滲透壓變化B.食物中長期缺少蛋白質,會導致血漿蛋白含量下降進而引起組織水腫C.劇烈運動中,內環境的pH值會明顯降低D.尿毒癥與內環境的穩態失衡有一定的關系【答案】 B【解析】 A.嚴重腹瀉會導致水和無機鹽的丟失,而無機鹽又會導致內環境滲透壓的變化,A正確;B.食物中長期缺少蛋白質,會導致滲透壓下降,組織液滲透壓相對含量升高,會引起組織水腫,B正確; C.劇烈運動中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由于血漿中的緩沖物質的存在,會維持內環境pH值的相對穩定,C錯誤;D.尿毒癥的發生是由于細胞外液中的代謝廢物無法排出所致,其發病與內環境穩態的失衡有關,D正確。故選C。二、非選擇題5.某校生物興趣小組選擇了“海洋動物和淡水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的研究性課題,欲探索海洋動物和淡水動物血漿滲透壓的高低。現已得到了兩類動物的血液,并已離心分離出兩類動物的血漿各50 mL,請你幫助設計實驗以完成研究任務。(1)實驗原理:滲透作用。(2)實驗儀器:燒杯、長頸漏斗、半透膜、細線。(3)實驗步驟:①先將 倒入燒杯中。 ②用半透膜封住長頸漏斗的口,用細線將半透膜扎緊。③將海洋動物的血漿倒入漏斗中,將漏斗浸入燒杯中,使 。 ④一段時間后觀察 的變化。 (4)預測漏斗內液面的變化和結論:①液面上升,說明 。 ②液面不變,說明 。③液面下降,說明 。淡水動物的血漿兩者液面相平漏斗中液面海洋動物的血漿滲透壓高于淡水動物海洋動物的血漿滲透壓與淡水動物相等 海洋動物的血漿滲透壓低于淡水動物【詳解】 (3)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索海洋動物和淡水動物血漿滲透壓的高低,其原理是滲透作用,因此應該圍繞滲透裝置模型來設計實驗步驟。依據給出的不完善實驗步驟可知:①先將淡水動物的血漿倒入燒杯中。②用半透膜封住長頸漏斗的口,用細線將半透膜扎緊。 ③將海洋動物的血漿倒入漏斗中,將漏斗浸入到燒杯中(即淡水動物的血漿中),讓兩者液面相平。④一段時間后觀察漏斗中液面的變化。(4)預測漏斗內液面的變化和結論:因該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其結論是未知的,預測時,從可能的情況入手加以討論。該實驗可能的結果有3種:①海洋動物的血漿滲透壓高于淡水動物,則水分由燒杯進入漏斗,液面上升。②海洋動物血漿的滲透壓與淡水動物相等,則半透膜兩側的水分進出處于動態平衡,液面不變。 ③海洋動物的血漿滲透壓低于淡水動物,則水分由漏斗進入燒杯,液面下降。每日一練(神經調節)(限時15分鐘)一、選擇題1.反射與反射弧的關系是 ( )A.反射活動可以不通過反射弧來實現B.反射活動的完成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實現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會出現反射活動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質上是完全相同的【答案】 B【解析】 A、B.反射活動的進行需要依賴完整的反射弧才能進行,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反射活動都不能完成,A錯誤,B正確;C.反射活動的完成必須通過反射弧來實現,但并非反射弧完整就出現反射活動,還需要適宜的刺激,C錯誤;D.反射是動物體或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而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因此二者的性質不相同,D錯誤。故選B。2.手偶然碰到針尖后,會發生縮手反射。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先感到疼痛后縮手 B.先縮手后感到疼痛C.縮手和痛感同時發生 D.此反射屬于條件反射【答案】 B【解析】 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是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手偶然碰到針尖后,手指頭上的感受器感受了針的刺激產生的神經沖動沿著傳入神經→神經中樞(脊髓)→傳出神經→效應器引起縮手反射,同時神經沖動傳到脊髓時有一部分沿著脊髓里的白質上行傳到大腦里的軀體感覺中樞產生痛覺。因此痛覺在大腦產生的傳導路線比縮手反射的長,故先縮手后感到疼痛;A、C錯誤,B正確;縮手反射是人與生俱來、不學而能的,反射的神經中樞位于脊髓,因此手偶然碰到針尖后,會發生縮手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D錯誤。3.中樞神經系統中嚴重損傷后可以立即引起心跳和呼吸停止的部位是 ( )A.大腦 B.小腦 C.腦干 D.脊髓腰段【答案】 C【解析】 腦干的功能主要是維持個體生命,包括心跳、呼吸、消化、體溫、睡眠等重要生理功能,均與腦干的功能有關,C正確。故選C。4.如圖是突觸的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構成突觸B.①的形成需要高爾基體的參與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觸后膜產生興奮D.由于③只能由②釋放作用于④,所以興奮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答案】 C【解析】 A.據圖分析,①表示突觸小泡,②表示突觸前膜,③表示神經遞質,④表示突觸后膜,⑤表示突觸間隙,②突觸前膜、④突觸后膜、⑤突觸間隙共同構成突觸,A正確;B.①突觸小泡內含有神經遞質,其形成需要高爾基體和線粒體的參與,B正確;C.神經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上的受體,使得下一個神經元興奮或者抑制,C錯誤;D.由于神經遞質只存在于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使下一個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因此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只能是單向的,D正確。故選C。5.如圖①~④表示麻醉劑阻斷神經沖動傳導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覺,但手不能動,那么阻斷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C【解析】 由題意可知,如果病人有感覺,但手不能動,這表明神經沖動能傳到大腦,但不能傳到效應器,所以,麻醉劑阻斷的位置是③傳出神經。C正確。6.如圖是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說法正確的是 ( )A.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B.切斷d、刺激b,不會引起效應器收縮C.興奮在結構c和結構b的傳導速度相同D.Ⅱ處發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反射弧和興奮在反射弧中傳導的相關知識。從圖可知,a是效應器,b是傳出神經,c是神經中樞,d是傳入神經,e是感受器,Ⅰ是突觸前膜,Ⅱ是突觸后膜,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在離體的情況下,興奮在神經元中傳導是雙向的,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由感覺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興奮在突觸中的傳遞有時間延擱,在神經纖維上傳導是電信號,在突觸中是由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在突觸后膜上是由化學信號→電信號,A正確,B、C、D錯誤。故選A。7.效應器是指 ( )A.感覺神經末梢B.肌肉C.腺體D.運動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答案】 D【解析】 效應器是傳出神經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所以D選項正確。8.在一條離體神經纖維的中段施加電刺激,使其興奮。下圖表示刺激時的膜內外電位變化和所產生興奮的傳導方向(橫向箭頭表示傳導方向)。其中正確的是 ( ) A B C D【答案】 C【解析】 神經纖維上的靜息電位是外正內負,當受到有效刺激后,改變了膜的通透性,鈉離子大量內流,刺激點變為外負內正。局部電流方向是由正電荷流向負電荷,所以在細胞內是由刺激點向兩邊流動,在細胞外卻流向刺激點,即在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可以是雙向的,C正確。故選C。9.下列有關人體膝跳反射與“憋尿”行為的說法,錯誤的是( )A.兩種行為的反射弧都包括五個基本結構組成部分B.相應活動的完成都離不開適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C.兩種活動的神經中樞都在脊髓,也都受大腦皮層控制D.兩種活動的過程中都有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的相互轉化【答案】 C【解析】 A.兩種行為的反射弧都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基本結構組成部分,A正確;B.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反射活動的完成都離不開適宜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B正確;C.膝跳反射為非條件反射,神經中樞在脊髓,不受大腦皮層控制,“憋尿”行為受大腦皮層控制,低級中樞位于脊髓,高級中樞位于大腦皮層,C錯誤;D.兩種活動的過程都包括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和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故都有電信號和化學信號的相互轉化,D正確。故選C。二、非選擇題10.某種藥物可以阻斷蟾蜍屈肌反射活動。圖甲為該反射弧的模式圖,圖乙表示圖甲中某部分結構的化學信號傳遞過程。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中1~5的名稱依次為:1. 2. . 3. 4. 5. ,興奮在該反射弧中的傳導是 (單向、雙向)的,這主要取決于 (填字母)的特點。效應器傳出神經神經中樞 傳入神經感受器單向C甲 乙(2)圖甲中A、B為神經纖維上的實驗位點,C為突觸間隙。下列實驗結果中,能夠證明這種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的是 ( )①將藥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縮②將藥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縮③將藥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縮④將藥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縮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3)圖乙中,神經遞質由A細胞合成經過 (細胞器)包裝加工,形成突觸小泡,后者再與 融合,從而神經遞質進入突觸間隙,突觸間隙中的液體應為 。(4)圖乙中,突觸后膜上“受體”與相應神經遞質結合,引起B細胞的反應。膜上“受體”的化學本質最可能是 。高爾基體突觸前膜組織液蛋白質【詳解】 (1)圖甲中1~5的名稱依次為:1.效應器,2.傳出神經,3.神經中樞, 4.傳入神經,5.感受器,興奮在該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這主要取決于C突觸的特點。(2)證明這種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該實驗的自變量是藥物放置在神經纖維處還是突觸處,因變量是肌肉是否收縮,刺激部位是無關變量,其設置遵循等量性原則:圖甲中下列實驗結果中,能夠證明這種藥物“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的是①將藥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縮,③將藥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縮①③對照說明這種藥物 “在神經系統中僅對神經細胞間的興奮傳遞有阻斷作用”A正確。(3)圖乙中,神經遞質由A細胞合成經過高爾基體包裝加工,形成突觸小泡,后者再與突觸前膜融合,從而神經遞質進入突觸間隙,突觸間隙中的液體應為組織液。(4)圖乙中,突觸后膜上“受體”與相應神經遞質結合,引起B細胞的反應,膜上“受體”的化學本質最可能是蛋白質。每日一練(激素調節和神經—體液調節實例)(限時45分鐘)一、選擇題1.摘除了垂體的小白鼠會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現象,原因是 ( )A.食物中缺乏碘 B.甲狀腺體增大C.缺少促甲狀腺激素 D.缺少生長激素【答案】 C【解析】 促甲狀腺激素能促進甲狀腺發育及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手術摘除小白鼠的垂體后,會使機體缺少促甲狀腺激素,進而甲狀腺發育減緩及分泌甲狀腺激素逐漸減少,使甲狀腺功能衰退。故選C。2.下列內分泌腺與其分泌激素對應錯誤的是 ( )A.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B.胰島→胰高血糖素C.甲狀腺→甲狀腺激素 D.睪丸→促性腺激素【答案】 D【解析】 垂體能分泌促甲狀腺激素等多種促激素,A正確;胰島中的A細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B正確;甲狀腺能分泌甲狀腺激素,C正確;睪丸能分泌雄性激素,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D錯誤。故選D。3.人在恐懼、緊張時,在內臟神經的支配下,腎上腺髓質釋放的腎上腺素增多,該激素可作用于心臟,使心率加快。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該腎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臟B.該實例包含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C.該腎上腺素通過神經纖維運輸到心臟D.該實例中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答案】 C【解析】 根據題意“該激素可作用于心臟,使心率加快”可以看出,該激素作用于心臟,心臟是靶器官,A正確;根據題意“在內臟神經的支配下”“腎上腺髓質釋放腎上腺素”,既有神經調節又有激素調節,B正確;該反射活動的效應器是腎上腺,而心臟是腎上腺素的靶器官,腎上腺素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心臟,C錯誤;該實例中反射弧是實現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D正確。故選C。4.下表為某人血液化驗中兩項指標。此人體內最可能發生的是 ( )A.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 D.細胞攝取更多葡萄糖項目 測定值 參考范圍 單位甲狀腺激素 10.0 3.1~6.8 pmol/L胰島素 1.7 5.0~20.0 mlU/L【答案】 C【解析】 A.圖表中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值,而甲狀腺激素能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故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升高,A錯誤; B.圖表中胰島素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值,而胰島素能夠降低血糖濃度,故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錯誤;C.圖表中甲狀腺激素的含量明顯高于正常值,甲狀腺激素會抑制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故促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減少,C正確;D.圖表中胰島素的含量明顯低于正常值,而胰島素能夠促進細胞攝取利用葡萄糖,故組織細胞攝取葡萄糖變慢,D錯誤。故選C。5.下圖是某人在攝食后及運動過程中血糖平衡調節示意圖,其相關分析正確的是 ( )A.攝食后血糖濃度升高,與胰島A細胞有關B.血糖濃度正常水平的維持是通過反饋調節達成的C.A點后血糖濃度降低,是因為胰島素抑制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收D.B點后血糖濃度升高,是因為胰高血糖素可以促進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答案】 B【解析】 A.攝食后1小時內,由于食物中糖類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濃度升高,與胰島A細胞無關,A錯誤;B.血糖濃度正常水平的維持是通過反饋調節達成的,B正確;C.A點后血糖濃度降低,是因為胰島素有促進血糖合成糖原和轉化為非糖物質的功能,C錯誤;D.肝糖原可以分解轉化為葡萄糖提高血糖濃度,肌糖原不能,D錯誤。故選B。6.下丘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寒冷能引起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B.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引起下丘腦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血糖含量降低引起下丘腦分泌胰高血糖素D.體溫調節的中樞位于下丘腦【答案】 C【解析】 A.身體的溫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時,相應的神經沖動傳到下丘腦,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增多,A正確; B.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的增加會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B正確;C.血糖含量降低引起下丘腦興奮,經傳出神經作用于胰島A細胞,引起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C錯誤;D.下丘腦是體溫調節中樞和滲透壓調節中樞,D正確。故選C。7.右圖代表同一個動物體內的甲狀腺激素、胰島素、腎上腺素、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種激素。a、b、c、d、e分別代表其中的一種。右圖中除d、e兩種激素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線相鄰的激素之間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為協同作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a、d、e三種激素均能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B.b、c兩種激素在體溫調節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C.分泌d的細胞和分泌e的細胞所具有的核酸完全相同 D.人體幼年時缺少激素a和缺少激素b所患的疾病是不同的 ab cd e【答案】 C【解析】 A.由分析可知,a為生長激素、d胰高血糖素、e為胰島素,三者的成分都是蛋白質,都能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A正確;B.b為甲狀腺激素、c為腎上腺素,都能促進代謝,增加產熱,故它們在體溫調節方面具有協同作用,B正確;C.分泌d胰高血糖素的細胞是胰島A細胞,分泌e胰島素的細胞是胰島B細胞,它們是細胞分化形成,它們含有的DNA完全相同,轉錄的基因不同,形成的mRNA不同,故兩類細胞的核酸不完全相同,C錯誤;D.a是生長激素,b是甲狀腺激素,幼年時缺少激素a生長激素,會患侏儒癥,幼年時缺少激素b甲狀腺激素,會患呆小癥,D正確。故選C。8.在人體內,都是因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組疾病是 ( )①呆小癥 ②糖尿病 ③侏儒癥 ④白化病 ⑤鐮刀型貧血癥 ⑥夜盲癥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③⑤⑥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 ①呆小癥是幼年時期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①正確;②胰島素的作用是能促進人體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轉化,分泌過少會得糖尿病,過多會得低血糖,②正確;③生長激素的作用是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幼年時分泌過少會得侏儒癥,③正確;④白化病屬于遺傳病,是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引起的,④錯誤;⑤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屬于遺傳病,是遺傳物質發生變異引起的,⑤錯誤;⑥夜盲癥由于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⑥錯誤;故選D。9.下列關于人在夏季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時,機體不會發生的是 ( )A.通過神經調節,增加汗腺分泌活動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減少C.產生大量乳酸,血漿pH明顯降低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維持血糖穩定【答案】 C【解析】 人在夏季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時,機體通過神經調節,增加汗腺分泌活動。由于機體通過排汗丟失大量的水分,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生成減少,A、B項不符合題意;有氧運動時,機體以有氧呼吸為主,避免了機體因劇烈運動導致氧的不足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另外,由于緩沖物質的存在,即使有乳酸進入血液,血漿pH也不會明顯降低,C項符合題意;快走、慢跑等運動機體耗能增加,能量主要來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致使血糖濃度降低,進而導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維持血糖穩定,D項不符合題意。故選C。10.某1歲男孩因一次意外不幸使得他的下丘腦受到損傷,這可能會導致他 ( )①睪丸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②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響③體溫調節受到影響④血糖調節受到影響⑤水鹽平衡的調節受到影響⑥言語活動功能出現障礙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 D【解析】 ①下丘腦通過垂體控制睪丸的生長發育,故下丘腦受到損傷,睪丸的生長發育受到影響,①正確;②下丘腦通過垂體控制甲狀腺激素的分泌,故下丘腦受到損傷,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受到影響,②正確;③下丘腦是體溫調節的中樞,故下丘腦受到損傷,體溫調節受到影響,③正確;④下丘腦是血糖調節的中樞,故下丘腦受到損傷,血糖調節受到影響,④正確;⑤下丘腦是水鹽平衡調節的中樞,故下丘腦受到損傷,水鹽平衡的調節受到影響,⑤正確;⑥言語區位于大腦皮層,故下丘腦受到損傷,言語活動功能不受影響,⑥錯誤。綜上正確的選項有①②③④⑤,故選D。11.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對其成因的解釋,正確的是 ( )A.糖尿病患者的腎臟發生病變,導致產生的尿量增多B.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發生病變,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素具有促進腎臟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的作用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濃度高,導致口渴,水喝的多了,尿就多了D.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滲透壓,從而使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導致尿量增多【答案】 D【解析】 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少,糖尿病患者的腎臟不一定發生病變,A錯誤;糖尿病的病因是由于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少,血糖進入細胞及在細胞內氧化分解發生障礙,而非糖物質轉化成糖仍在進行,從而使血糖升高,部分糖隨尿排出,而尿中的葡萄糖又增加了尿液的滲透壓,因此導致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進而導致尿量增多,B錯誤;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濃度高,使葡萄糖并不能被腎小管和集合管完全重吸收,導致尿液濃度升高帶走了大量的水分,使尿量增多的,C錯誤;糖尿病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過高,超過了腎糖閾,經腎小球濾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腎小管重吸收,形成滲透性利尿。血糖濃度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尿量增多導致飲水增多,D正確。故選D。12.下列有關人體水鹽平衡調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抗利尿激素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B.水鹽平衡調節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完成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腦神經分泌細胞分泌并由垂體釋放D.抗利尿激素的釋放使尿量減少【答案】 A【解析】 A.抗利尿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并起作用后會被滅活,A錯誤;B.水鹽平衡調節中樞位于下丘腦,調節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所以調節方式是神經—體液調節,B正確;C.抗利激素是由下丘腦的神經細胞分泌,垂體后葉釋放的,C正確;D.抗利尿激素提高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通透性,促進對水分的吸收,使尿量減少,D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13.右圖表示人體部分生理過程的調節過程。請據圖回答:(1)人體受到寒冷刺激時,位于下丘腦的 興奮,引起相關細胞分泌 激素作用于甲,最終促進乙分泌a激素,使細胞代謝加快,產熱增加。寒冷環境下,人體內血糖消耗量也會增加,血糖濃度下降,下丘腦相關區域產生興奮并傳導至M處,此時M膜內電位變為 ,興奮傳至胰島細胞,會促進其分泌 作用于丙,使血糖升高。(2)某人一次飲用較多的清水,1 h內尿量顯著增加,這是由于體內 降低,下丘腦產生的 激素減少,使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減少。 體溫調節中樞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或TRH)負變為正胰高血糖素細胞外液(或血漿)滲透壓抗利尿激素【詳解】 (1)據圖分析可知,甲是垂體,乙是甲狀腺,當身體的溫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時,相應的神經沖動傳到下丘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興奮,相關細胞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作用于甲垂體;靜息電位特點是外正內負,動作電位特點是外負內正,所以受到興奮刺激時,M處膜內電位的變化為由負變正;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使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2)一次飲水較多,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下丘腦產生的抗利尿激素減少,使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尿量增加。14.調定點學說認為,人體內存在體溫調定點,它可以使機體有一個相對恒定的溫度值。正常情況下,體溫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偏離調定點后,機體能通過調節使體溫回到調定點水平。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體產生致熱原(EP),EP引起體溫調定點改變進而導致發燒。下圖為人體體溫調節示意圖,請據圖回答:(1)圖中字母B表示的結構名稱是 。 (2)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體溫呈上升趨勢時,正常體溫相當于 (填“炎熱”或“寒冷”)刺激,此時會在 形成冷覺。如果病人持續高燒39 ℃,其產熱量 (填“大于”“等于” “小于”)散熱量。 (3)高燒病人在體溫逐漸恢復正常的過程中,臨床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熱,與此同時病人體內 激素含量可能會上升,以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 (4)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經末梢等共同構成 ,其中骨骼肌為主要的產熱結構,它的活動受激素和 等信息分子的影響。興奮在反射弧中單向傳遞的原因是 .。腎上腺寒冷大腦皮層等于抗利尿效應器神經遞質反射弧中存在突觸,興奮只能從突觸前膜傳到突觸后膜(或神經遞質只能從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詳解】 (1)圖示顯示,B和甲狀腺均參與代謝方式調節,而參與此方式調節的激素除了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外,還有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因此圖中字母B表示的結構名稱是腎上腺。(2)當機體的產熱量大于散熱量時,人的體溫才會上升而高于正常體溫,所以,當病菌感染等不利因素致使人體溫呈上升趨勢時,正常體溫相當于寒冷刺激,此時會在大腦皮層形成冷覺。如果病人持續高燒39 ℃,說明其體溫維持相對恒定,所以其產熱量等于散熱量。(3)若大量出汗,機體失水較多,會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對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增強,下丘腦合成并經垂體釋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以使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4)在上述反射弧中,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等和分布于其上的神經末梢等共同構成效應器。骨骼肌的活動受激素調節和神經調節的調控,激素和神經遞質等信息分子參與此調節過程。興奮在反射弧中單向傳遞的原因是:在反射弧中存在著突觸,在突觸處,神經遞質只能從突觸前膜釋放,作用于突觸后膜。15.激素作為一種化學信使,能把某種調節的信息由內分泌細胞攜帶至靶細胞。下圖表示某高等動物激素的分泌及作用機制。請結合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1)由圖可知,激素①主要通過影響 來調節生命活動。(2)若結構乙表示胰島A細胞,結構甲通過釋放“某化學物質”可直接影響激素②的形成與分泌,該化學物質是 ,激素②作用的靶細胞主要是肝細胞,其引起的主要代謝變化及產生的生理反應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結構甲、乙、丙中具有神經傳導和激素分泌雙重功能的是 。(4)若激素①表示雄激素,其有促進蛋白質合成、肌肉發育和骨骼生長、使體內貯存的脂肪減少等作用。個別男性運動員長期服用雄激素,對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 。(5)若激素①是甲狀腺激素,在寒冷環境中能促進人體產熱的調節過程是 (填圖中字母),同時人體皮膚減少散熱的生理反應是 。基因的表達神經遞質肝糖原分解,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血糖升高甲(下丘腦)性腺萎縮a、b皮膚血管收縮(皮膚汗腺分泌減少)【詳解】 (1)從圖中可看出,激素①主要是通過影響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即基因的表達來影響生物的性狀。(2)下丘腦是血糖調節中樞,通過相關神經調節胰島細胞的活動;若結構乙表示胰島A細胞,結構甲通過釋放神經遞質,可直接影響激素胰高血糖素的形成與分泌,胰高血糖素的“靶”細胞主要是肝細胞,其引起的主要代謝變化是促進肝糖原分解,促進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血糖升高。(3)結構甲、乙、丙中具有神經傳導和激素分泌雙重功能的是下丘腦。(4)長期服用雄激素,對其性腺造成的危害是性腺萎縮。(5)若激素①是甲狀腺激素,在寒冷環境中能促進人體產熱的調節過程是a、b,同時人體皮膚減少散熱的生理反應是皮膚血管收縮。【點睛】 下丘腦通過釋放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來促進垂體合成和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TSH則可以促進甲狀腺的活動,合成和釋放甲狀腺激素,當甲狀腺激素達到一定濃度后,這個信息又會反饋給下丘腦和垂體,從而抑制兩者的活動,這樣甲狀腺激素就可以維持在相對穩定水平,這就是所謂反饋調節。每日一練(免疫調節)(限時30分鐘)一、選擇題1.下列有關免疫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血漿和淚液中的溶菌酶屬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B.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均可以有吞噬細胞和T細胞的參與C.發生過敏反應的人在初次接觸過敏原時不會發生免疫反應D.HIV能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侵入T細胞,引起自身免疫病【答案】 B【解析】 A.血漿中的溶菌酶屬于人體的第二道防線,A錯誤;B.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中均有吞噬細胞攝取、處理和呈遞抗原,把抗原呈遞給T細胞,B正確;C.機體初次接觸過敏原,只是產生了抗體,會發生免疫反應,不會發生過敏反應,C錯誤;D.HIV能攻擊人體的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T淋巴細胞,使T淋巴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幾乎喪失一切免疫功能的免疫缺陷癥,而不是自身免疫病,D錯誤。故選B。2.免疫系統是人類抵御疾病的最重要防線,下列不屬于免疫系統作用的是 ( )A.清除人體內衰老、死亡細胞B.清除體內變異、惡化細胞C.抵御外來細菌、病毒入侵D.對進入人體內的有毒物質進行識別與解毒【答案】 D【解析】A、B清除人體內衰老、死亡細胞以及清除體內變異、惡化細胞都屬于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功能,A、B錯誤;C.抵御外來細菌、病毒入侵屬于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C錯誤;D.人體最大的解毒器官是肝臟,而免疫系統對有毒物質特別是不具備作為抗原的有毒物質是沒有識別功能也沒有解毒功能的,D正確。故選D。3.下圖表示人體通過體液免疫消滅破傷風桿菌外毒素的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細胞2、細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細胞B.能特異性識別抗原的細胞有細胞2、細胞3、細胞4、細胞5C.HIV入侵人體后,會感染人體的細胞2D.物質a主要分布在血清中【答案】 B【解析】 A.細胞2為T細胞、細胞3為B細胞,兩者均起源于造血干細胞,A正確;B.細胞4為漿細胞,沒有識別能力,B錯誤;C.HIV入侵人體后,主要侵染T細胞,即圖中細胞2,C正確;D.物質a為抗體,主要分布在血清中,D正確。故選B。4.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春夏季節。該病毒感染人體后,機體可以對靶細胞產生免疫反應,下列正確的是 ( )A.漿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毒被抗體消滅B.漿細胞產生抗體,抗體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毒被消滅C.效應T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病原體失去寄生場所進而被吞噬、消滅D.效應T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毒被淋巴因子消滅【答案】 C【解析】 A.免疫反應中,效應T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從而使病毒被抗體消滅,A錯誤;B.漿細胞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使病毒被消滅,B錯誤;C.效應T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病原體失去寄生場所進而被吞噬、消滅,C正確;D.效應T細胞接觸靶細胞,導致靶細胞裂解,T細胞釋放淋巴因子,加強其他免疫細胞的功能,D錯誤。故選C。5.一般情況下,用抗原免疫機體,血清中抗體濃度會發生相應變化。如果第二次免疫與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劑量相等,下列四圖中能正確表示血清中抗體濃度變化的是 ( )A B C D【答案】 A【解析】 根據分析在二次免疫過程中的特點:①強度更強,②更迅速,③持續時間更長,所以A選項符合要求,B、C、D不符合,A正確,B、C、D錯誤。故選A。6.在人類與埃博拉病毒的斗爭中,有科研人員嘗試將病毒引誘到人體的“陷阱細胞”中。例如:HIV通過識別T細胞表面的CD4,入侵到T細胞,給艾滋病患者注射適量用CD4分子修飾過的成熟紅細胞,則該紅細胞也會被HIV識別、入侵,但HIV在此細胞中無法增殖,最后隨紅細胞的死亡而被清除,所以紅細胞成為HIV的“陷阱細胞”。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HIV入侵到T細胞可刺激T細胞產生多種蛋白質,促進T細胞分裂B.紅細胞死亡后被吞噬細胞清除的過程是屬于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C.T 細胞被HIV識別、入侵后可以分化為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D.用CD4分子修飾過的紅細胞被HIV入侵后可使人喪失免疫功能【答案】 B【解析】 A.HIV入侵到T細胞可刺激T細胞產生多種蛋白質,導致T細胞裂解死亡,A錯誤;B.紅細胞死亡后被吞噬細胞清除的過程屬于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B正確;C.T細胞被HIV識別、入侵后裂解凋亡,不可以分化為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C錯誤;D.用CD4分子修飾過的紅細胞被HIV入侵后和HIV一起死亡,有利于保護人體正常的免疫功能,D錯誤。故選B。7.下面是有關體液和細胞兩種免疫方式的實驗。將切除胸腺的小鼠用大劑量X射線照射后,進行如下實驗,實驗過程和結果如下表:根據上述實驗分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實驗一說明大劑量的X射線照射可殺死小鼠體內的淋巴細胞B.實驗二與實驗一和實驗四的對比,可說明胸腺產生的淋巴細胞是B細胞C.實驗三與實驗一和實驗四的對比,可說明骨髓產生的淋巴細胞是T細胞D.通過對四組實驗的對比,可說明體液免疫比細胞免疫更重要實驗 輸入胸腺淋巴細胞 輸入骨髓淋巴細胞 免疫反應細胞免疫 體液免疫實驗一 × × - -實驗二 √ × + -實驗三 × √ - +實驗四 √ √ + +【答案】 A【解析】 A.實驗一充當空白對照組,該組小鼠切除胸腺從而無法產生T細胞,會導致體內細胞免疫完全喪失,體液免疫幾乎喪失,后續用大劑量X射線照射,導致體液免疫也喪失,可證明大劑量的X射線可以殺死小鼠體內的淋巴細胞,A正確;B.實驗二輸入胸腺淋巴細胞,與實驗一相比,恢復了細胞免疫,但與實驗四對照,體液免疫并未恢復,由此證明胸腺產生的是T細胞,B錯誤;C.實驗三輸入骨髓淋巴細胞,與實驗一相比,恢復了體液免疫,但與實驗四對照,細胞免疫并未恢復,由此證明骨髓產生的是B細胞,C錯誤;D.根據該實驗結果,不能證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哪個更重要,D錯誤。故選A。二、非選擇題8.新冠疫情由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所引發,其遺傳物質是RNA。回答下列問題:(1)當機體出現發熱現象時,這有利于吞噬細胞和殺菌物質等轉移到炎癥區,抵御病原體屬于機體免疫系統的第 道防線。在體溫升高的過程中,機體產熱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熱量。 (2)機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 -19)后,通過 免疫產生的抗體與病毒發生特異性結合。 (3)注射疫苗預防疾病的機理主要是使機體產生___________ ,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免疫調節不僅積極應對外來抗原的入侵,同時也隨時應對體內的衰老和癌變的細胞,這說明疫系統具有 功能。 二大于體液抗體和記憶細胞(缺一不可)防衛、監控和清除【詳解】 (1)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在體溫升高的過程中,產熱量大于散熱量。(2)抗體由體液免疫中的漿細胞產生。(3)注射的疫苗相當于抗原,可以使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和記憶細胞,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免疫調節能積極應對外來抗原的入侵,體現了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還能隨時應對體內的衰老和癌變的細胞,體現了免疫系統的監控和清除的功能。9.如圖1表示人體內某些淋巴細胞的分化和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圖2表示免疫過程,X表示抗原,數字表示過程,m、n代表場所,其余字母表示細胞或物質。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圖1圖2(1)圖1中屬于免疫活性物質的有 (填字母)。(2)艾滋病病毒攻擊圖1中的 (填字母),此細胞在體液免疫中產生細胞因子,這種物質作用于B細胞,促使其增殖分化成漿細胞和 (填名稱),因此艾滋病患者的體液免疫的能力基本喪失。(3)圖2中的 細胞能使靶細胞裂解死亡,還能清除體內已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壞的細胞以及癌細胞。(4)免疫系統異常敏感、反應過度,將自身物質當作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疾病是 。f、Ya記憶細胞效應T自身免疫病【詳解】 (1)圖1表示特異性免疫過程,屬于人體的第三道防線,其中Y為抗體、f為淋巴因子,二者均為免疫活性物質。(2)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的T細胞(題圖中的a),使患者不能進行細胞免疫過程;T細胞在體液免疫中可產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細胞,使其增殖分化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3)圖2中的效應T細胞不但能使靶細胞裂解死亡,且此類細胞還能清除體內已經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壞的細胞,以及癌變的細胞,這些細胞死亡的方式屬于細胞凋亡。(4)免疫系統異常敏感、反應過度,將自身物質當作外來異物進行攻擊而引起的疾病是自身免疫病。每日一練(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限時20分鐘)一、選擇題1.科學家溫特做了如下實驗:把切下的燕麥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將瓊脂塊切成小塊。再將經處理過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麥胚芽鞘一側,結果胚芽鞘會朝對側彎曲生長。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胚芽鞘則既不生長也不彎曲。該實驗證明了 ( )A.生長素只能從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B.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某種化學物質C.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會彎向光源生長【答案】 B【解析】 本題是以溫特實驗為原型。通過對照發現,尖端可能產生某種化學物質影響了尖端下的伸長區的生長。1928年荷蘭科學家在實驗中,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瓊脂塊上,幾小時以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將這塊瓊脂塊切成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鞘會向瓊脂的對側彎曲生長。如果把沒有接觸過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小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側,結果發現這個胚芽鞘既不生長,也不彎曲。由此說明,胚芽鞘的尖端確實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從尖端運輸到下部,并且能夠促進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長。故選B。2.某科研小組在研究植物頂端優勢現象時,將大小相近的同種植物分為①②③三組,分別進行如下處理:①摘除頂芽;②保留頂芽,用2 mg/L的細胞分裂素處理側芽;③保留頂芽。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曲線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 )A.細胞分裂素只作用于側芽B.細胞分裂素可緩解頂端優勢C.細胞分裂素能抑制側芽的生長D.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同【答案】 B【解析】 由實驗結果可知細胞分裂素可以作用于側芽,A錯誤。細胞分裂素促進了側芽的發育,緩解了頂端優勢,B正確、C錯誤。生長素促進細胞伸長、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而實驗結果也無法說明二者的生理作用機理,D錯誤。故選B。3.科研人員研究了不同濃度的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A)對大豆根系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據此結果作出的判斷,正確的是 ( )A.IAA、IBA和NAA都是植物細胞合成的微量有機物B.促進大豆根系生長的最適濃度 IAA>NAA>IBAC.IAA、IBA和NAA對大豆根系的生長作用都表現出兩重性D.隨濃度增大,NAA對大豆根系生長的抑制作用比IBA更顯著【答案】 D【解析】 IAA和IBA都是植物細胞合成的微量有機物,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A錯誤;圖示的結果不能得出促進大豆根系生長的最適濃度IAA>NAA>IBA,B錯誤;總根長高于對照的濃度為促進,低于對照的為抑制,圖示的實驗結果只有IAA對大豆根系的生長作用表現出兩重性,C錯誤;圖中所示的IBA和NAA的濃度均表現為抑制,相同濃度下,NAA對大豆根系生長的抑制作用比IBA更顯著,D正確。故選D。4.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參與細胞內的各種生命活動B.受精后,種子發育過程中合成生長素促進子房發育成為果實C.脫落酸在果實成熟過程中促進細胞分裂和果實脫落D.乙烯在番茄成長和成熟過程中起抑制作用【答案】 B【解析】 A.植物激素不直接參與細胞代謝,而是與靶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改變細胞的代謝活動,A錯誤;B.自然條件下,受精后,子房發育成為果實的過程中所需要的生長素,是由發育的種子合成的,B正確;C.脫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C錯誤;D.乙烯能促進果實(番茄)的成熟,D錯誤。故選B。5.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區別或關系是 ( )A.因為有調節作用,所以植物激素又可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B.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都是植物細胞合成的高效能物質C.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參與代謝反應,植物生長調節劑能直接參與代謝反應D.赤霉素既屬于植物激素,又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答案】 D【解析】 A、B植物激素是植物細胞合成的,具有調節作用;而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人工合成的,也具有調節作用,但兩者不能等同,A、B錯誤;C.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都不直接參與細胞內的代謝活動,而是發揮調節作用,C錯誤;D.赤霉素既屬于植物激素,又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若是植物合成的屬于植物激素,若是人工合成的,屬于植物生長調節劑,D正確。故選D。6.下列關于環境因素參與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在植物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結構改變并進入細胞核,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B.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C.溫度參與樹木年輪形成的調節,也參與冬小麥春化作用的調節D.重力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的重要環境因素,如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等【答案】 A【解析】 A.在植物受到光照射時,光敏色素的結構會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會經過信息傳遞系統傳導到細胞核內(光敏色素不會進入細胞核),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表現出生物學效應,A錯誤;B.對植物來說,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還能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B正確;C.年輪的形成原因是在春夏季細胞分裂快,細胞體積大,在樹干上形成顏色較淺的帶,在秋冬季細胞分裂慢,細胞體積較小,樹干上形成顏色較深的帶,可見溫度參與樹木年輪形成的調節;像冬小麥、冬大麥、蕙蘭等植物在生長期需要經歷一段時期的低溫才能開花,說明溫度也參與冬小麥春化作用的調節,C正確;D.植物的根、莖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質和細胞,可以將重力信號轉換成運輸生長素的信號,造成生長素分布的不均衡,從而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如根向地生長、莖背地生長等,D正確。故選A。二、非選擇題7.植物在單側光照射下彎向光源生長。這個現象被解釋為“光線能夠使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為什么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 是因為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光的影響下被分解了,還是向光側的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了。為此,有人做了下述實驗:(一)實驗步驟:將生長狀況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來,放在瓊脂切塊上,分別放在黑暗中和單側光下(見下圖)。(二)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a) (b) (c) (d) (e) (f)圖中(c)、(d)、(e)和(f)用一生長素不能透過的薄玻璃片將胚芽鞘分割;瓊脂下方的數字表示瓊脂塊收集到的生長素(IAA)的量。請回答下列問題:(1)圖(a)和(b)說明:光 生長素的分解和生長素的向下運輸。(2)圖(c)和(d)說明: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兩半, 生長素向下運輸和瓊脂塊中收集的生長素數量。(3)圖(e)和(f)說明:單側光照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上述實驗可得出的結論: . 。并未影響不影響促使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單側光照射下,向光側的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而不是向光側的生長素被分解【詳解】 (1)a和b分別在黑暗和光照條件下,胚芽鞘尖端下面瓊脂塊中收集到的生長素量相等,均有40單位,說明光并未影響生長素的分解和生長素的向下運輸。(2)在(1)的基礎上,c和d胚芽鞘中間插了一個玻璃片,相應瓊脂塊中收集到的生長素量仍然相等,均有40單位,說明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兩半,不影響生長素向下運輸和瓊脂塊中收集的生長素量。(3)e的胚芽鞘尖端和瓊脂塊中間,被玻璃板完全隔開,阻止了生長素從向光側往背光側運輸,兩側瓊脂塊中收集到的生長素量相等,均為20單位,說明向光側生長素未被分解;f胚芽鞘尖端上面的一段未隔開,胚芽鞘尖端下部和瓊脂塊被玻璃板隔開,結果背光側瓊脂收集到的生長素量為30單位,高于向光側的10單位,說明單側光照射下,促使向光側的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4)綜合上述分析,本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在單側光照射下,向光側的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而不是向光側的生長素被分解了。考點:本題考查“光線為什么能夠使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的實驗設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且具有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的能力。8.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種激素的相對濃度,請分析回答:部位 激素的相對濃度生長素 赤霉素 細胞分裂素 脫落酸莖尖 +++ +++ +++ —幼葉 +++ +++ — —伸長莖 ++ ++ — —側芽 + + — —成熟葉 + + — +++根 + + — —根尖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表示含量低;—表示無(1)目前公認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類,除上表中的四大類外,植物體內還有一物質也屬于植物激素,該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2)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 。 (3)由表中可知植物成熟葉含有較多的 ,其作用是 。 (4)幼葉和伸長莖中都不含有細胞分裂素,而含有較多的生長素和赤霉素,則幼葉和伸長莖的生長的合理解釋是:他們的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的 來實現的,而不是通過 實現的。(5)以上可以看出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產生顯著的調節作用,植物的生長發育是由多種激素 的。促進果實的成熟吲哚乙酸脫落酸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伸長細胞分裂相互協調、共同調節【詳解】 (1)植物激素主要有五大類,分別是促進生長的生長素、促進生長的赤霉素、促進細胞分裂的細胞分裂素、抑制分裂、促進衰老和脫落的脫落酸以及促進果實成熟的乙烯,而表格中有四種,缺少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2)生長素的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3)從表中可以看出,成熟的葉片中有較多的脫落酸,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4)幼葉和伸長莖中不含有細胞分裂素,而含有較多的生長素和赤霉素,因此他們的生長主要是通過細胞的伸長,而不是通過細胞分裂實現的。(5)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各種激素是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共32張PPT)專題五 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每日一默(內環境和穩態)(限時10分鐘)1.體液、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內液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淋巴 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 和 。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 和 。細胞內液血漿組織液淋巴組織液2.血漿、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由 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細胞外液水蛋白質無機鹽激素抗體較多4.內環境的理化性質①滲透壓: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 、 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 和 。組織水腫:原因: 實例:毛細淋巴管阻塞、營養不良、腎炎導致蛋白尿、過敏等導致組織水腫。 ②pH:正常人的血漿pH為7.35~7.45,血漿中存在調節pH平衡的緩沖對: 和 。 5.內環境的作用: , 。無機鹽蛋白質Na+Cl-組織液滲透壓相對升高HCO3- HPO42-是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6.內環境的穩態①概念:正常機體通過 ,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 狀態。基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響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義:內環境穩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條件。 ③穩態失調: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一定限度穩態會失調,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發燒、腹瀉、高原反應、空調病等都是穩態失調導致的疾病。調節作用相對穩定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相對穩定,保持動態平衡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處于動態平衡細胞代謝活動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每日一默(神經調節)(限時15分鐘)1.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神經系統(1)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①中樞神經系統:包括 和____________。 大腦皮層:大腦皮層是 中樞、調節機體活動的 中樞和 中樞等。 小腦:有維持 的中樞。下丘腦:體溫、水鹽平衡、內分泌的 中樞,還與生物節律有關。腦干:調節 等維持生命必要的中樞。脊髓:調節機體運動的 中樞,能產生非條件反射,并將興奮傳至大腦。腦脊髓感覺最高級語言身體平衡調節呼吸、心跳、血壓低級②外周神經系統:包括 和 神經:12對,主要分布在頭面部; 神經:31對,主要分布在軀干、四肢。 腦神經和脊神經都含有 神經(感覺神經)和傳出神經(運動神經)。 傳出神經的種類:可分為 運動神經(受意識支配)和內臟運動神經(不受意識支配)。 自主神經:支配 的傳出神經,不受意識支配。自主神經包括 和 。處于興奮狀態時, 神經活動占優勢;處于安靜狀態時, 神經活動占優勢。(2)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①神經元:即神經細胞,包括 、 和 等。 ②神經膠質細胞:廣泛分布于神經元之間,具有支持、保護、營養、修復神經元等多種功能。腦神經脊神經腦脊傳入軀體軀體運動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交感 副交感 細胞體 樹突 軸突2.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1)反射的概念:在 的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2)反射的結構基礎: 反射弧包括:①感受器,② ,③ ,④傳出神經, ⑤ (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3)完成反射的條件: 和 。 (4)反射的種類: 反射和 反射。 反射中樞神經系統反射弧傳入神經神經中樞效應器完整的反射弧刺激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3.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①靜息電位: ,興奮電位: 。②傳導形式: 。 ③傳導特點: ,傳導方向與 電流方向相同,與電流方向相反。4.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內負外正(K+外流) 內正外負(Na+內流)電信號(神經沖動、局部電流)雙向傳導膜內①連接兩個神經元的結構:____________②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興奮在突觸處的信號轉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特點: ,原因 .。⑤神經遞質分為 遞質與 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受體后使后膜興奮或抑制,釋放方式為 ,神經遞質作用后被_______ 或回收進細胞。 突觸突觸小體的膜另一個神經元的胞體膜或樹突膜突觸前膜與突觸后膜之間的間隙化學信號(神經遞質)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單向傳遞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興奮性抑制性胞吐水解5.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1)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分級調節大腦皮層與軀體運動的關系:軀體各部分的運動機能在皮層的 都有它的代表區,而且皮層代表區的位置與軀體各部分的關系是 的。 (2)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分級調節第一運動區內倒置6.人腦的高級功能大腦皮層除了感知外部世界及控制機體外,還具有 、學習、記憶和思維等高級功能。語言中樞(在大腦左半球)W區: 中樞,此區發生障礙,不能寫字。 V區: 中樞,此區發生障礙,不能看懂文字。 S區: 中樞,此區發生障礙,不能講話。H區: 中樞,此區發生障礙,不能聽懂話。 語言書寫閱讀說話聽覺性語言每日一默(激素調節和神經—體液調節實例)(限時20分鐘)一、激素調節(1)概念:由 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的方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 激素調節特點:① ;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③作為信使傳遞信息;④ 。 激素隨血液流到 ,但只作用于 。 激素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作為一種 ,調節生命活動。 調節生命活動內分泌器官(或細胞)通過體液運輸微量高效全身各處靶器官和靶細胞信息分子(2)人體內的主要激素:內分泌腺 主要激素 化學本質 主要作用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 蛋白質 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_抗利尿激素 蛋白質 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蛋白質 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_生長激素 蛋白質 促進生長發育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_________ 促進生長發育、___________ 和智力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三促進一提高)胸腺 胸腺激素 蛋白質 與免疫有關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氨基酸類似物新陳代謝內分泌腺 主要激素 化學本質 主要作用胰島 胰島B細胞 ________ _________ 一方面促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 胰島A細胞 ________ 蛋白質 促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而升高血糖腎上腺 皮質 醛固酮、皮質醇 固醇 醛固酮調節 代謝皮質醇調節有機物代謝 髓質 腎上腺素 ______ 升高血糖,促進新陳代謝,加快 性腺 睪丸 雄激素 _________ 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并維持第二性征卵巢 雌激素 _________ 胰島素蛋白質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儲存和轉化葡萄糖胰高血糖素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氨基酸類似物水鹽呼吸和心跳固醇固醇二、神經—體液調節的實例①血糖平衡的調節胰島素作用: .。胰高血糖素作用: .。腎上腺素作用: 。 和 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維持相對穩定。 血糖的平衡是受 和 共同調節,還存在 調節。促進組織細胞攝取、利用、儲存和轉化葡萄糖,從而降低血糖促進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從而升高血糖升高血糖,促進新陳代謝,加快呼吸心跳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神經 體液反饋②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的作用: ;促甲狀腺激素(TSH)的作用: ;甲狀腺激素的作用: 。促進新陳代謝,增加產熱的激素: 。 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調節、 調節和 調節。促進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促進生長發育、新陳代謝和智力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神經—體液分級反饋③體溫平衡的調節體溫調節中樞: ,體溫感覺中樞: ,體溫感受器:包括 感受器和 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膚、黏膜和內臟器官。體溫平衡: ;參與的主要激素: 。調節機制: 調節、 調節。④水鹽平衡的調節調節中樞: ,渴覺中樞: ,滲透壓感受器: 。參與的主要激素: ,其在 合成,由釋放。調節機制:調節機制: 調節、 調節。下丘腦大腦皮層冷覺 溫覺產熱≈散熱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等神經—體液 反饋下丘腦大腦皮層下丘腦抗利尿激素等下丘腦垂體神經—體液 反饋三、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①體液調節:激素等化學物質,通過體液傳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 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除激素外,還有其他調節因子,如組胺、NO、CO、CO2等。②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關系一方面: .;另一方面: 。激素調節大多數內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間接的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體液調節是神經調節的一個環節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1.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 (注意區分骨髓與脊髓)扁桃體、淋巴結、胸腺、脾、骨髓等T細胞B細胞每日一默(免疫調節(限時10分鐘)免疫活性物質: (漿細胞分泌)、 (主要由輔助性T細胞分泌)和 (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如淚腺、唾液腺等細胞分泌)等。2.免疫系統的功能免疫系統有 、 和 三大功能。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主要是在抵抗外來病原體入侵方面發揮作用。抗體 細胞因子 溶菌酶等皮膚、黏膜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如溶菌酶)和吞噬細胞免疫防御 免疫自穩 免疫監視3.特異性免疫激活B細胞的條件:①病原體與B細胞接觸;② 表面的特定分子發生變化并與B細胞結合。③輔助性T細胞分泌 的促進作用。激活細胞毒性T細胞的條件:①細胞毒性T細胞識別靶細胞膜表面的分子變化;②輔助性T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的促進作用。 細胞既參與體液免疫又參與細胞免疫。 只有 細胞才能產生抗體,抗體可以隨體液在全身循環并與病原體結合。 二次免疫(再次免疫):當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機體,初次免疫產生的記憶B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為 細胞,漿細胞產生大量的抗體;記憶T細胞迅速分化為 ;從而迅速高效地產生免疫反應。輔助性T細胞細胞因子輔助性T漿漿細胞毒性T細胞4.免疫失調(1)免疫系統過強常見的自身免疫病(對自身物質過度敏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過敏反應(對外來物質過度敏感):已免疫的機體在_____ 接受相同 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免疫反應。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免疫過弱免疫缺陷病種類: (如重癥聯合免疫缺陷病、先天性胸腺發育不良等)和 (艾滋病等)。 風濕性心臟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再次抗原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每日一默(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限時10分鐘)一、生長素的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 ,向光彎曲部在 。 生長素的產生與 有關,與 無關。 單側光不影響生長素的合成,但影響生長素的 ,單側光使生長素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勻: 。 是導致植物向光性的外因。 是導致植物向光性的內因。 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 。 尖端尖端下部尖端單側光分布背光側比向光側多單側光生長素分布不均勻吲哚乙酸(IAA)植物向光性的原因 (外因)→ 運輸→ 運輸→尖端下部 (內因):背光側比向光側生長快 → 向光彎曲生長(向光性)。植物激素①概念:在 合成,從產生部位運輸到作用部位,并且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 有機物,統稱為植物素。②種類: 。單側光橫向 極性生長素分布不均勻植物體內微量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等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 。 不同植物對生長素的敏感性不同:雙子葉植物>單子葉植物對于同一器官,生長素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這說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體現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的實例: 和 。根>芽>莖兩重性頂端優勢 根的向地性①頂端優勢: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到側芽,頂芽生長素濃度 ,優先生長;側芽生長素濃度 ,生長緩慢甚至受到抑制。 ②根的向地性:高濃度抑制了根的生長,低濃度促進根的生長,體現了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低高三、其他植物激素(1)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生長素 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促進生長發育 促進細胞伸長、分裂分化,促進花、葉、果實發育,促進生根赤霉素 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種子 促進細胞的伸長,促進種子萌發和果實的發育細胞分裂素 根尖 促進細胞分裂,促進芽的分化和種子萌發油菜素內酯 促進莖、葉細胞的擴展和分裂,促進花粉管生長、種子萌發脫落酸 根冠、萎蔫的葉片等 抑制生長發育 抑制細胞分裂,抑制種子萌發,促進氣孔關閉,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脫落乙烯 植物體的各個部位 促進果實成熟促進生長發育的植物激素: . 抑制生長發育的植物激素: .促進種子萌發的激素: .抑制種子萌發的激素: . (2)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①多種激素共同調控植物的 和對環境的適應 ②決定植物器官生長發育的是激素的 含量 ③不同種激素的調節往往表現出一定的順序性(3)植物生長調節劑: 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生長素類似物、乙烯利等。 生長素、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脫落酸生長發育相對人工合成四、環境因素參與調節植物的生命活動(1)光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節光的作用間接作用:光作為能量來源,通過影響光合作用間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直接作用:光作為一種信號,影響、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光敏色素的本質: ;光敏色素的功能: 。光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反應機制受到光照射時, 的結構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信息經過信息傳遞系統傳導到細胞核內,影響特定 ,表現出生物學效應。蛋白質(色素—蛋白復合體)主要吸收紅光、遠紅光光敏色素基因的表達(2)參與調節植物生命活動的其他環境因素①溫度春化作用:經歷 誘導促使植物開花的作用。溫度可以通過影響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結果和葉的衰老、脫落等生命活動,從而參與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 決定的。 ②重力 是調節植物生長發育和形態建成的重要環境因素。(3)植物生長發育的整體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是 、 和 調節共同構成的網絡。低溫溫度重力基因表達調 控激素調節環境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藝考生高考生物復習專題五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每日一練課件.ppt 藝考生高考生物復習專題五穩態和生命活動的調節每日一默課件.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