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地理學科2025春人教七下地理期中期末復習速記提綱(上篇7-8章)一、亞洲亞洲地形圖 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圖1. 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三個方面描述亞洲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絕大部分地區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亞洲占據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北、東、南三面依次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3)緯度位置:地跨熱、溫、寒三帶,主要位于北溫帶。2. 分析亞洲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洲的原因。(1)面積最大;(2)跨緯度最廣;(3)南北距離和東西距離最長。3. 描述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1)中部以高原、山地為主,地勢較高。(2)四周以平原為主,地勢較低。(3)地形復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4. 簡述亞洲地勢對河流的影響。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大河多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5. 簡要歸納亞洲氣候的特點。(1)季風氣候顯著;(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3)氣候類型多樣。6. 分析亞洲氣候類型多樣的原因。(1)地跨熱、溫、寒三帶,南北跨緯度廣。(2)東西距離長,跨經度廣。(3)地形復雜多樣。7. 分析亞洲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瀕臨印度洋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8. 說出亞洲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并描述其氣候特征。(1)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2)氣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溫暖,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降水主要在夏季。9. 分析溫帶海洋性氣候在北美洲西海岸呈狹長分布的原因及主要影響因素。 教材P11活動(1)原因: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受高大山脈的阻擋,難以深入內陸。(2)主要影響因素:地形。10. 分析亞洲季風氣候區和熱帶雨林氣候區人口稠密的原因。(1)地處中低緯度,氣候適宜。(2)距海近,平均海拔較低,河流眾多。(3)沿海平原面積廣大,農耕歷史悠久。11. 簡述亞洲的經濟特征。(1)經濟總量高,人均低;(2)發達國家增長乏力,新興國家快速發展;(3)經濟發展不均衡。二、日本日本地理位置與工業區分布1. 簡述日本的海陸位置特點。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2. 簡述日本的領土組成和特點。(1)領土組成: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其一些鄰近的小島組成。(2)特點:國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曲折漫長。3. 結合日本地形和氣候特征分析日本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1)地形:山地、丘陵廣布,平原面積狹小,河流短小,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豐富。(2)氣候特征: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海洋性特征明顯,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4. 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主要地處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板塊間相互碰撞擠壓,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5. 歸納日本防震減災的措施。 教材P23活動(1)民居多采用質地輕、強度高的建筑材料;(2)開展全民防災教育,學校、居民定期開展防震演習;(3)使用先進的地震預報系統;(4)建設防災減災設施,配備防震應急救援箱等。6. 說出日本主要的人口問題,并分析其影響。(1)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2)影響:勞動力短缺、養老負擔加重等。7. 舉例日本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措施。 教材P26活動(1)鼓勵生育;(2)延遲退休;(3)完善養老體系;(4)減輕育兒負擔等。8. 簡述日本的經濟特點。原材料和燃料依賴大量進口,加工成工業產品并大量出口,經濟對外依賴性強。9. 說出日本工業的主要分布地區,并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分布的原因。 教材P28活動(1)分布: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2)原因:①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國內最大的消費地;②原材料和燃料主要依賴進口;③工廠靠近碼頭,海陸交通便利;④港口條件優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⑤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陸價格低;⑥產品主要用于出口;⑦工業經濟效益高。10. 簡述日本加速擴大海外投資的原因。(1)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增高;(2)國內消費需求減少;(3)國內環境污染嚴重;(4)國內土地資源緊張等。三、東南亞1. 說出東南亞的陸地組成。東南亞主要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構成。2. 簡述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東南亞地處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是通過這個“路口”的“咽喉”。(2)是歐洲、非洲與亞洲太平洋沿岸港口之間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3)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海上通道。3. 簡述東南亞的地形地勢特征。(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地勢北高南低。(2)馬來群島:山地多,地勢崎嶇,平原狹小。東南亞地形圖4. 從氣溫、降水兩方面分析東南亞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材P34活動(1)氣溫:全年高溫,熱量充足,農作物生長速度快,可一年多熟。(2)降水:①降水豐富,滿足農作物生長的水分需求;②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易發旱澇災害,影響農業生產。5. 分析東南亞發展水稻生產的有利條件。(1)自然條件:①河谷地帶和沿海平原地勢平坦;②熱帶氣候,全年高溫,熱量充足;③全年降水量豐富,河流分布密集且水量較大,灌溉水源充足;④多火山活動,火山灰養分豐富,土壤肥沃。(2)社會經濟條件:①人口密度大,勞動力充足;②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生產技術成熟;③飲食文化以水稻為主,市場廣闊。6. 分析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優勢與弊端。 教材P36活動(1)優勢:①河流沿岸地勢平坦,為城市提供建設用地;②水運便利;③為城市生產生活提供充足水源;④土壤肥沃,農業灌溉便利。(2)弊端:①豐水季節容易發生洪澇災害;②城市污水會污染河流。四、印度印度地形圖1. 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北回歸線穿過印度中部,大部分位于低緯度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海陸位置:位于亞歐大陸南部,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2. 簡述印度的地形地勢特征。北靠地勢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為廣闊平坦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為面積廣大、低矮平緩的德干高原;地勢南北高,中間低。3. 分析印度人口眾多的優勢和劣勢。(1)優勢:勞動力豐富、消費市場廣闊等。(2)劣勢:資源短缺、環境破壞、就業困難等。4. 簡要歸納印度人口的分布特征。人口密度較高,分布不均衡,恒河平原及部分沿海地區人口極其稠密。5. 簡述印度的氣候類型及特征。(1)氣候類型: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2)氣候特征: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盛行東北季風;每年6—9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6. 說出對印度農業生產影響最突出的自然災害并分析其成因。(1)自然災害:旱澇災害。(2)成因:西南季風不穩定。當西南季風風力強盛,來得早,退得晚,易形成洪澇災害;當西南季風風力不足,來得晚,退得早,易形成旱災。7. 從地形和降水兩方面,分析印度水稻、小麥主要產區分布的形成條件。(1)水稻:分布在降水豐富、地勢平坦的恒河中下游平原、印度半島沿海地區。(2)小麥:分布在降水較豐富,地勢平坦的恒河中上游平原西部及德干高原北部。8. 分析印度軟件外包產業發展迅速的原因。(1)信息技術發展較早;(2)英語普及;(3)人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等。五、俄羅斯俄羅斯地形與資源分布圖1. 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描述俄羅斯的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北極圈穿過北部,大部分位于北溫帶;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2)海陸位置:地處亞歐大陸北部,西瀕波羅的海和黑海,東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2. 分析俄羅斯是歐洲國家的原因。俄羅斯歐洲部分集中了全國約3/4的人口,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地區,且俄羅斯歷史起源于歐洲。3. 簡要說明俄羅斯的地形地勢特征。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以平原為主,東部多高原、山地;地勢東高西低,亞洲部分南高北低,歐洲部分北高南低。4. 簡要歸納俄羅斯的氣候分布和特征。(1)分布: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分布有寒帶氣候,東部太平洋沿岸分布有溫帶季風氣候。(2)特征: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促。5. 分析俄羅斯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教材P48活動(1)有利:耕地面積廣、產量高,以小麥為主;河流眾多,灌溉水源豐富。(2)不利:緯度較高,氣溫較低,適合農作物生長的時間短;大部分地區降水較少。6. 分析俄羅斯亞洲部分鐵路(西伯利亞大鐵路)沿南部地區修建的原因。 教材P54活動(1)緯度較低,氣溫較高,利于鐵路修建。(2)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運輸需求量大。(3)礦產資源豐富,運輸需求大。(4)南部鄰國眾多,修建鐵路便于出行或貿易運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